大家好!又到了我們學習《廣論》的時間了!很開心能跟大家一起學習止觀,今天我們就繼續學。請大家把《廣論》翻到336頁最後1行,然後我們看原文:
引據《修信大乘經》
「又於此義」,跟我一起看喔!
又於此義,《修信大乘經》亦密意說云:「善男子,由此異門,說諸菩薩盡其所有大乘信解,大乘出生,應知皆是無散亂心正思法、義之所出生。」
這一段在講什麼呢?基於這個內涵,在《修信大乘經》中說:善男子,透過這個異門──「異門」就是角度或者說形式,那麼透過這樣的角度應當了知,了知什麼呢?就是菩薩盡其所有信解大乘、大乘所生,這一切都是以無散亂心正思惟正法與它的意涵之所出生的。
那麼這裡邊的正法與意涵是什麼意思呢?宗大師在中士道的時候有解釋,這段經文的「法」就是指名字,「義」就是指意涵。如果舉個例子的話,比如說什麼是無常的定義?剎那性就是無常的定義。那麼剎那性是什麼呢?就是意涵,而無常就是名言。
大乘信解與大乘出生的意涵
在《四家合註》裡邊,將經文中的「大乘信解」解釋為意樂圓滿。為什麼大乘信解是意樂圓滿呢?大乘信解就是對大乘的信心。在皈依當中,可以分為共通皈依和不共的大乘的皈依,共通的皈依是由於怖畏惡趣的痛苦,深信三寶能救;而大乘的不共皈依,就是由於怖畏所知障而皈依的。所以深信三寶能夠救護我們脫離一切的怖畏,這樣緣著三寶欲求的信心、一心皈仰的信心,就是意樂圓滿。那麼共通的皈依,它只是怖畏惡趣的苦而皈依,所以是不圓滿的,而大乘的皈依才是圓滿的。皈依在這裡邊最主要的就是要信心,所以這裡邊說「大乘信解」就是意樂圓滿。
那麼「大乘出生」解釋為加行圓滿,由於具大悲心、菩提心,所以菩薩會行六度萬行利樂有情,令無窮無盡的如母有情能夠解脫乃至成佛。所以「大乘出生」解釋為加行圓滿。
菩薩功德皆是無散亂心正思法、義所出生
菩薩的意樂圓滿與加行圓滿──菩薩在修道的過程中,從最初發起菩提心,這就是意樂圓滿;之後行六度、四攝、受菩薩戒,乃至最後圓滿所有的菩薩行,「盡其所有」就是這所有的一切,都是從哪兒出生的呢?都是從無散亂心正確地思惟正法與它的意涵所出生的。
那麼再問大家一句:菩薩的大乘信解、大乘出生,也就是意樂圓滿和加行圓滿,是怎麼出生的呢?就是透過對法、義內涵的反覆地觀察、推敲、抉擇,慢慢地改變內心。比如說一開始聽到大乘法的時候,有的人會害怕菩薩的那些無畏的行持、那些苦行,也有的人一開始聽是非常非常地歡喜、非常嚮往。不管怎樣,我們要從我們各自的起點開始,可能是觀修菩提心的勝利,或者為菩薩的無私、無畏救眾生的事蹟所撼動。當我們被深深地撼動之後,我們就想改變自己,改變什麼呢?就是以自我為中心的這樣一個態度。
以自我為中心是什麼樣呢?我們可以透過比如說還沒有學習《廣論》之前,和學習《廣論》之後,或者去做義工、很多事例中我們去觀察我們生命的格局的改變。就是不再是以自我為中心圍繞的這樣一個狀態,我們對於他有情不再漠視,也不再覺得他人的苦樂與己是無關的。所以從內心到加行,我們想要利益別人的內心的感受,慢慢地增長廣大,然後再努力地讓自己的心安住在已經思惟的這些內涵上,反覆反覆地思惟,對境練習。
像對境練習,我們會生起一點利他心,可是遇到挫折之後,就會縮回來,退了!然後想一想:這樣不對,還得要再鼓起勇氣。可是人事紛擾,利他談何容易?然後就這樣。應該越挫越勇!師父說:「我們要做常敗將軍!」所以我們一定要戰勝怯懦的這種退的、反反覆覆的心,讓利他的這種感受,由一點一點、一絲一絲的變成越來越強烈,乃至能夠持續。所以這一切都是由修習止和修習觀才能成辦的。
無散亂心正思法、義的意涵
接下來宗大師有解釋這段經文,我們可以往下看一看。說:
無散亂心,謂奢摩他品心一境性;正思法、義,謂毘缽舍那品妙觀察慧。
《修信大乘經》這段經文所說的「無散亂心」,就是指奢摩他品的心一境性,也就是奢摩他的品類。「心一境性」是什麼意思?就是心專注在一個所緣上。然後專注什麼?「正思法、義」,也就是正確地思惟正法與它的意涵,這個是毗缽舍那品的觀察慧。所以菩薩所有的意樂圓滿與加行圓滿,都是從沒有散亂的心,以及觀察慧所出生的。意思就是如果沒有令心專注於一個所緣、沒有觀察慧的話,是無法獲得菩薩的意樂圓滿和加行圓滿這樣的功德的。然後接下來,說:
止修、觀修成辦大小乘功德
故大小乘一切功德,皆以觀慧思擇而修,及於所緣心一境性二所成辦,非唯止修或唯觀修一分而成。
因此大乘、小乘的一切功德,都必須以觀察思擇而修習,以及內心專注於所緣這兩個,注意!這二者才能夠成辦。並非只是單一的止住修或者觀察修能成辦的。注意!注意!說如果只有止住修或者只有觀察修,能不能成辦大、小乘的功德呢?能不能成辦呢?宗大師說:「非唯止修或唯觀修一分而成。」說只有止住修或者只有觀察修,是無法成辦大乘及小乘的功德的。先不要說大乘那些不可思議的功德,即使是小乘的行者想要自己了脫生死,如果沒有內心專注於善所緣及觀察慧思擇而修的話,也是無法脫離生死的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