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山律在家備覽略編手抄稿 二〇〇〇年版
第十七卷
現在我們繼續地講《在家備覽》,講戒法部分,戒法部分那個「通敘戒法」。把戒法整個地介紹以後,下面就是怎麼去受──「歸戒儀軌」。這個儀軌裡面分三部分:翻邪三歸、五戒、八戒,那是對在家居士的。實際上那個所有的出家人原則上也是,儘管到後來大僧現在是用這個四羯磨,它那個基本的精神都還在這裡。那麼這裡最重要的,現在正在講的五戒,五戒上面講的很多的內涵,律祖實際上都是用大僧用的。
那麼弘一律主就特別把這個大僧的部分,一開頭講五戒的時候就提出來,主要的原因就是因為五體──五戒之體──是通道之規。對於條件比較差的,可以種一個善根種子,條件好的,那麼剛開始受五戒的時候,就能夠得到這個最佳的上品的戒體。就是我們得不到,得到下品,那曉得怎麼去增上。現在這個增上不是說我們受一次戒那增上一次,一定要在平常生活當中,我們經常不斷地需要策勵、練習。如果這樣去做的話,平常是漸漸、漸漸地增上,等到正受的時候,好好地跨一步,這是我們要了解的。那麼前面「預習發戒」部分講完了,就是五戒分七點:戒德高勝、簡人是非、預習發戒,今天講的第四項「歎功問相」在第二十七頁,翻到那裡。我們先看文:
第四項 歎功問相
《羯磨》註云:「《善生經》云:具問遮難已。若無者。應語言:此戒甚難,能為聲聞菩薩戒而作根本。善男子。戒有五種,始從不殺乃至不飲酒。若受一戒是名一分優婆塞,具持五戒名為滿分優婆塞。汝今欲受何分之戒,當隨意受。爾時智者應隨語為受。」
先引《善生經》,特別的佛親自講的。這裡引《善生經》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善生經》有好幾個譯本,現在我們經常用的就是《優婆塞戒經》,這個經最主要的是為大乘的學者講的,我們要了解這個特點。所以他現在既然律祖是以圓教《成唯識論》來判,很多地方是用這個。所以這個道種啊,那就是說雖然在家居士,他是個道種。那麼因此在這種情況之下,在家居士有可能像維摩詰大士很了不起,通常我們看不見,可是普通人,然後讓我們自己千萬不要自輕。
那麼所以他前面受戒之前要問遮難,問遮難的原因前面說過,這裡不重講。假定沒有,那就告訴他,說這個戒是非常非常難能可貴。這個難能可貴分兩部分:一部分那就是在什麼情況之下,戒法才能夠到世間上來。世間其他東西都有,所謂十善、四無量等法,可是戒法非佛莫制,而佛制要經過這樣的無量劫的修持,那有種種的條件,這種條件不具足都不可能,所以說這非常難、非常難。那麼另外呢,更重要的就是從另外一方面去看,這個戒「能為聲聞菩薩戒而作根本」。這是基礎,我們現在從這地方上去,那既然是學佛的,就可以從這個基礎上面,而且必須從基礎。
下面還交代清楚了,還特別說:善男子呀!戒有五種,哪五種呢?殺、盜、婬、妄、酒都不犯,這叫「不殺乃至不飲酒」。那麼在這裡你受一戒叫「一分」,如果能夠五個都受叫「滿分」。所以你現在到底自己衡量衡量,想能受多少、想受多少,可以隨意。這個「隨意」注意呀,不是我們你愛怎麼辦就怎麼辦,千萬不是這樣。所謂「量功」,自己量量自己的力量,隨自己的力量去受,這一點我們一定要注意。所以一定要很如理地自己內省觀察,平常我們沒有這一點的話,根本不懂得這句話。那個時候下面要「智者」,這個智者跟平常人家不太一樣,那麼隨著這個來回答,不管是和尚、阿闍黎,說我能受多少、想受多少。
講到這個「智者」,我自己就有個經驗。當初出家的時候,這個也可以說一個緣策發了,一心一意就想要出家,要想受戒。那麼那個時候的老師就告訴我:「你好好地學呀!你總要好好地在寺院裡待一段時候,那麼要經過一些這個自己的觀察。」不管他怎麼講,我並不是說對他心裡面有反感,可是這句話聽過了以後,腦筋當中只有一件事情,總覺得很快要去受。他給我講要等幾年如何如何,有的時候我就想:最好我很想馬上去受;有的時候覺得這句話講也沒用。我從來沒有真正把自己的老師給我講的話聽進去,啊,自己還覺得很有善根、很有這個,那實在是。
到後來才懂得,我們「智者」條件很多,可是這個真正的智者,現在這裡有一個很明確的標準。如果在這地方你們學了《菩提道次第廣論》以後,衡量一下,自己曉得自己是不行的,你能有能力選一個你相應的善知識,你有能力聽他的話,那個才是真正的智者。你必須聽了他的話,才能夠用他告訴我的話來自己檢查反省。這裡很明確地給大家說一下,文字很容易懂,要自己衡量衡量自己內心。並不表示我今天告訴你,我是個智者,因為我自己這樣地錯過來,出了家幾十年以後,漸漸才稍微有一點認識。現在下面「《業疏》釋云」來解釋,
《業疏》釋云:「《善生經》中問戒相者。以法行務,意存始終。不取受具,致有隨闕。觀其志力,察其智愚,量功進法,不徒虛受。」
先看《濟緣》的解釋。
《濟緣》釋疏云:「此明分受所以。(為什麼要分受?)受具謂具受五條也。隨闕謂受已毀犯也。」
那我們現在回過頭來看《業疏》上頭的說明,這個《濟緣》是解釋《善生經》的,他所以為什麼要問這個原因呢,問戒相說你到底要受幾條呢?看噢!「以法行務」,這個話很容易,那我只要照著法。這個「以」也可以說依靠的「依」,平常我們的習慣就是用這個「以」,這兩個一樣的。
那真正重要的,非常清楚、非常明白的一個原則噢!我們現在要如法去行,那請問各位:如法行需要什麼條件?當你們稍微想了一想以後,我現在的了解跟你們說。首先你是不是認得什麼叫法、什麼叫非法?而認得的,你是文字,還是這個文字已經能夠對境的時候體會到文字所指的什麼?平常我們總願意隨順自己的習氣,為什麼能夠不依自己的習氣而如法,這要什麼條件?
簡單地來說這個都不是問題,說實在的,根本不了解,因為我當年就不了解,完全不了解什麼意思。自己摸索了幾十年以後,那漸漸地懂,我所有的這種去做都不是依法,依什麼?依自己的無明習氣在做。「那我很想去做啊,你不能說我的發心錯啊!」我想想的確沒有,我不是說這個有什麼多少的好處。可是等到我了解了法以後去看──沒有了解法!那時候才多少曉得那宿生的善根,也就是說宿生出過家,忙過這種事情,這個業習氣又來了。假定我平常業習氣不是這個,我還是歡喜現在這個,這個對真正走上去,不相應的人說是很好,對實際上真正走上去,到這裡沒有用的。這是我自己的經驗。
所以在這裡一定要對《廣論》有很正確的認識,要了解這個世間的過患,然後所以要策勵強大的出離心。了解了過患以後你想出離,那麼那個時候要了解什麼?煩惱的行相、煩惱的過患,這樣,生起次第、對治方式。文字了解了再去看,那時候看見:啊!原來我們平常的時候,依無明、行、識。所以平常一切時處,你起心動念的什麼?無明之行!這個時候才真正地懂得依法行事。所以這個「依法行事」好簡單四個字,可是以我自己的認識來說,摸了幾十年。
如果在這地方大家願意聽聽我失敗的經驗,我就可以簡單地告訴你。我當年出家的時候,喔!的確一般以那個時候的條件說是很不錯的,現在動不動都是碩士、博士,那時候根本沒有這一套。你一個知識青年念完大學已經很了不起了,說居然念完,所以那個得意洋洋那個味道。念完了,居然大家要到美國去,啊!那時候真是熱門得不得了,我能放棄、我能出家。所以那個時候不是依法行事,慢心無比,這是第一個毛病。所以現在假定諸位多多少少有一點世間的這個,不管你表面上的,或者文字的認識,我但願你不要蹈我的覆轍。
那我出了家以後跑得去,因為自己受弘一大師的影響,那麼緣起也不錯,所以總覺得:喔!要戰戰兢兢地持戒。對那個戒的執著是無法想像的執著,看看別人都不對,後來曉得這個叫禁戒取。我出了家以後,我這個在獅頭山元光寺出家的,家師他的心胸非常寬大。他覺得:「嗯!這麼一個年輕人,的確這麼難得,總好好地成全他。」在山上面都要種山田,山田都是寺院裡去的人種,我覺得「怎麼出了家以後還要去墾土掘地呀?」就這樣。所以心裡面很不然,而他們都不讓我做。我自己不覺得「唉呀!我很慚愧。」我反而還要看不起他們。因為他們一般的習慣十二點吃飯,我覺得這個持午怎麼可以這樣持!他們特別給我送得來,十一點半。我自己覺得我這個依法行務,你們覺得對不對?我現在覺得錯到不曉得到哪裡去了,可是自己還覺得對,別人看不見的喔!我犯了幾十年的錯誤。
乃至於沒有受戒的時候,一聽到佛法,啊!馬上相應、好歡喜,世間這種都是毫無意義。所以我就還想起來了,那時候已經決心進去,那時候一心一意想走這條路的時候,有一個同學他們結婚,來給一個喜帖,我一看,唉!怎麼這樣。但是我並不是說不理,我就把道賀這個同學的喜帖,把那喜帖丟到垃圾桶裡,把道賀他的這個錢代他捐了一個佛教團體,說代他迴向,自己覺得很得意!做這種非常乖僻的事情,還覺得很對,而且人家的話也絕對聽不進,你說這個依法行務還是非法的?那我後來才感覺到不學佛則已,有人說現在不學佛則已,一學佛這種乖僻得簡直是……,那不曉得算什麼。你說他真正地如法,完全不如法,說他像世間又不是,他還自己覺得很得意,你說到底算什麼呢?那就是我的自己犯的錯誤。
我後來深深地感覺到,自己真正轉變過來,假定我的始終只有像我師父那樣的話,那我一輩子完了。我並不是說埋怨我師父,我師父這種心胸,我是絕對學不到他寬大。我的意思就是說一定還要這種逆境來,結果遭到了很大的逆境、遭到了挫折以後,欸,自己反省反省。反省也找不出毛病來,還是覺得「這些人,嗯!」就是看不見,完全看不見。那幸好多多少少因為也有善知識的引導,叫我去看一點書,那我就看了書,發現不對、不對,自己這是什麼?執著。
所以「持戒為護心,護之使堅牢,此心不能護」,那麼你談什麼戒呢(註1)?如果執著在戒相上面,經典上面告訴我們很簡單:最好的,你得到它的精神,戒相也做得完整,這是第一等人;再不然的話,你這個戒相可以稍微差一點,可是精神一定要把握到,這個正見得。像我這樣正見未得,如果是行相做得很好的話,那將來是會跟世間一個……,可是跟佛法是了不相干。
所以我現在想,那「依法行務」哪這麼容易呀!那我們現在平常做事情的時候,依法行務是,「務」是不是就是我們要做的事情?然後對事情的時候看我如法不如法,做的事情。所以一定要從下士開始,一對境──心、境,我的心依法嗎?還是依著習氣?我剛才講的,我以前就是我自己覺得依法,除了犯這個毛病以外,還要輕慢、瞧不起別人,還自己驕慢,慢心一等。慢心一生起來,法如高山,還不理人家,我到現在一直為了這個事情非常不安,深深懺悔。所以到現在去檢查檢查,那一段時候簡直是白過!人家說起,「喔喲!這個人,嗯!」翹起了大拇指,那我還洋洋得意的那個頭歪了這種樣子,當然不會裝出歪了,可是心裡就是那副味道。
而且要「意存始終」。剛開始你要弄對呀!然後不是受完了就算了,你一直要戰戰兢兢地提升。或者我們可以說始受體、終隨行,這個隨行不到感果沒有用,感什麼果?佛果,這是我們要了解的特點。所以他說不是一開頭叫你馬上受具戒。我們總希望要最好的,所以五戒當然要具受;出了家以後當然要做比丘;做了比丘,三壇大戒嘛當然要受菩薩,就是這樣。然後自己想:「我一定做得到!」這句話好像很堅決,當時發願的時候也很意志很堅強,現在有很多人我發現都是這樣。這個我現在的感覺是有善根的,不能否定他,但是單單這樣夠嗎?這個就是真正重要的。所以說如果你不能把握住這個特點的話,你現在受了以後,到後面你一定會出毛病,所以「致有隨闕」。
所以要「觀其志力」,「志」是他自己的願。單單那個願、這個志趣說我要求無上菩提,要這個,或者是說為求無上菩提,我現在第一步要受在家戒。當然你個人有個人的,那也要檢查那個志向的標準的高低。然後「力」,要衡量衡量自己有沒有這種能力,那真正對境的時候要做得到啊!所以這個為什麼要戒相細辨,那時候再去,一定要在境界上面,我想這個諸位大家都有這種經驗,否則不行!然後還要觀察他的智慧,就看看對這個是不是懂得善巧。那這樣如果能夠真正地一步一步衡量,「量功進法」,那不會虛受。
這因此等到我現在同樣地去看,說,是,我們也有這個犯的可能。另外一方面,譬如說現在我們很認真地教大家,因為我自己當年欠缺,幸好得到善知識的指授,我真正地能夠把《廣論》學好了,多少學了一點點,那文字弄清楚,有一點體驗來告訴大家,啊!大家覺得很歡喜。歡喜了以後,然後我們願意、也一樣地願意,了解照著這個世尊乃至於大師指示給我們的,慢慢地轉過來,這個對世間來說都很不容易。
所以以我們現在的同學來說,那進入法人事業,那通常仔細去看的話,我這個毛病很多人都犯。譬如說他到法人來,他自己覺得做,啊!自己覺得我現在信了佛,願意放棄了世間然後跑進來做。結果做的時候,什麼?跟我一樣,隨自意樂!往往做了一點,他覺得:什麼?我拋棄了世間,今天跑得來,你還要講這種?因為他受慣了世間這種官腔,所以你再給他如法地去講的話,他覺得你還是要講這一套。而真正的佛法,如果沒有很嚴密的這個次第,走得上去嗎?走不上!大家不會體會的。
特別是這個裡邊告訴我們,理論了解了以後,那個戒的真正重要,那個完完全全是種法制精神。本來這個世間法制還是有它世間法制的價值。王道來說,那個是典章制度,這個典章制度是實踐仁的根本。所以克己復禮是仁,請問其目?你怎麼做法呢?依禮。不管你做什麼,依禮,這個禮就是儒家說的,我們現在講的典章制度,必須要這個。霸道雖然差,還是可以維持得安寧。可是我們現在學佛的人,居然跑得來說不要這個,我愛怎麼辦就怎麼辦,因為我已經放棄了世間,我跑得來一番好心。那個就是前面說什麼?他的「志」並沒有真正地立對,我到底來幹什麼的?他沒看清楚;「力」有沒有?可能有;智慧談不到。
我當初自己犯的毛病,現在自己痛苦了幾十年以後,回過頭來看,啊!大家都是這個樣。幸好我犯,如果要不犯的,我會看見這種情況,那有的時候還同樣地會不曉得怎麼處理。現在自己犯過了,回過頭來看看,啊,我只是覺得世尊真了不起!那我以前也是這樣毛病,世尊從來沒放棄過我們。最後我很多情況還是從這種同學身上學會的,我就想辦法去勸他們。當勸他們的時候,剛開始看見這些人怎麼這麼牛!後來看看,想想自己以前就犯這個毛病。諸位同學!你記著我這個失敗的經驗,那你好好地去觀察。這個時候我想在座的每一位同學,跟將來聽見那個帶子,然後你依照著不管是弘一律主、這個道宣律祖、乃至於宗大師、佛世尊,我們都會真正跟得上去,這個時候才真正說「量功進法,不徒虛受」。「歎功問相」,這個時候曉得:哇!那個戒的功德是原來這麼、這麼、這麼大!現在翻過來,
- 問
- 答
- 初答三歸不簡
- 二答五戒須簡
- 初彰異
- 二準例
《業疏》云:「問:前翻邪三歸直爾即授,此五戒歸如何簡略者?
他這裡有個自立的問答,意思叫我們辨清楚。說前面翻邪三歸,說根本沒有什麼簡人是非、也沒遮難,啊,來受,來受!為什麼現在這個受五戒的時候,要這樣地挑剔呢?他下面回答:
答:翻邪背邪,初心難拔。欻然迴向,宜即引歸。若更覆疎,容還舊跡。
這個就是跟我們忽然之間的一樣的噢!忽然之間,就是以前初心剛開始,這個無始以來的習氣太強了,要想轉過來很難。今天有這個機會歸依,馬上給他機會,所以不必再這樣一步一步地來。假定你還要一步一步地弄的話,他又回去了,所以給他一個機會。可是五戒呢?下面說:
五戒不爾。先以歸正,心性調柔,堪思我倒。故須簡略,方入道門。(這第一段。下面)以五體有虧,三乘無託。(這個原因。所以他下面說:) 仍隨分受。皆是任時能,接機布教。可準知也。」
說現在進一步來受五戒不是了,因為前面你已經受了三歸,那麼經過了受了三歸以後,然後接受了這個佛,透過僧或者自己的善知識的如法引導,曉得真的內涵,而真正地能夠翻邪歸正。那個時候因為翻邪──所以錯的慢慢地改善,歸正──好的提升,所以那個內心的調柔,調柔了以後進一步再「堪思我倒」,那個是根本。這兩段喏!這每一個部分,你看文字就這兩句話,看它的內涵其實有好幾段。所以前面剛才說的,我們通常這種毛病,或者現在那些在家居士們,他聽見了很歡喜,願意世間放棄,這是第一段;放棄了以後他願意跑進來,第二段。可是那時候對不對?他跑進來做的時候,他就像剛才這種例子,這個還要一段時候,這要經過相當長一段時候。他如果進來了以後,大家隨順著隨便去做的話,那天下大亂,亂成一團;如果說進來了以後,又有很多法則去做,他也受不了,回去了以後,你到此為止。
在這地方我們自己反省一下:我們現在出了家有沒這種毛病?通常我們來了以後也常常會在想:「啊!那個出了家,還在這兒打那種官腔。」是,有可能他在那裡打官腔;有可能我完全不了解要如法行持,只是隨自意樂以為這個就對的。這兩邊哪,那一定要好好地學習。這個都在前面三歸當中弄清楚了,才能夠檢查得出來。到什麼程度呢?內心當中真的能夠依法相應地軟下來了。像我剛才自己敘述我這種毛病是一點都沒有,我花了幾十年。所以現在在座的是難免有一點,可是我比比你們的話,啊!你們比我太好太好,所以我要常常羨慕你們。可是反過來說,千萬你們諸位不要放棄自己,喔!以為我很好。你再向上你一定比我好;你不向上,我至少有克服這一關,你克服了嗎?這個我們要常常自己衡準。
那麼調柔了以後夠不夠?不夠!還要什麼?「堪思我倒」,這個是最難的一部分。如果你這個把握不住,你所謂的求佛,那只是一句話。這個事就相當難、相當難,但是我們一定要努力,否則學佛那是沒有什麼真正的進度的,善根會有,那這裡就不去細談。那麼這樣的原因,只有真正這樣的才能夠「入道門」。因為我們現在這裡已經說明一個,這是通道之規,但是他並不剔除說種善根。所以這個五乘共法我們要知道,我們總是把最好的提出來。
原因呢?因為你受了歸依了以後,那可以用捨任緣,可是受了五戒以後那就不對。受不到,那你何必來白受辛苦!受到了,你一定要隨行不闕,至少闕了以後要隨時能夠淨化。因為它那個真正的戒的功德在哪裡呀?在隨行上頭。隨行是你一定要在日常生活當中,是不是依法行務呀?這關鍵是在這裡呀!所以說你受完了以後你當時可以很努力,可是一到外面去那這個就害了。那麼這樣一來的話,連你的基礎都毀掉了,毀掉了以後,所謂「三乘無託」,這個是為什麼制此原因。原因有了以後,下面就說要隨分來受,那下面就容易了解了。那我們再看一下《濟緣》的解釋:
《濟緣》釋云:「前受歸法不制簡能,與此不同,故須問決。簡謂簡取,略即略去。
啊!這個原因這樣。「簡」就是簡取,「略」就略去。
答中二,初答三歸不簡。覆疎謂反覆疎理。舊跡即邪道。
就是以前的,這文字都很容易懂。
五下次答五戒須簡中,初彰異。一曾受歸法,不慮退還。二為入道門,須簡淨器。五戒是聖道之基,有虧則三乘無託。恐有輕犯,故須簡略。
「五下次答五戒須簡中」,那麼這上面《業疏》當中,「五戒不爾」下面那一段,那是指五戒須要來簡別一下。「初彰異。一曾受歸法,不慮退還」,第一個原因就是,前面受了五戒以後心性調柔了。第二個,「二為入道門,須簡淨器」,因為什麼呢?「五戒是聖道之基,有虧則三乘無託。恐有輕犯,故須簡略。」最後一個說,這一段就
仍下準例。以體淨者猶須量能,聽隨分受。明知慮犯故制簡之,故云可準知也。
就是曉得,「慮」就是考慮,考慮受了以後會犯,所以來「制簡之」,這個祖師或者佛制定了以後,讓你來檢查,「故云可準知也」。
那麼這個就是所謂「歎功問相」那個問相的原因。為什麼叫「歎功」呢?假定單看文字,你根本不了解功什麼樣,那現在這裡一定要把這個三寶的功德,這個三寶的功德如果你了解的話,那就說為什麼這麼難受、佛是怎麼來的、現在我們這樣去做有多大的功德,這種概念都要很清楚。
平常我們在這裡常常覺得:欸!這個恭敬心好像很難提出來。假定你不懂得方法,的確非常難、非常難。如果懂得了方法並不難,你只要如法去做,恭敬心一定提起來。怎麼如法做呢?喏!就是這個──以法行務。所以等到你真正地如法去檢查的時候,那時候你覺得:啊,那三寶的功德真是無量無邊哪!你無法想像。在任何情況之下,如果沒有佛提出這個法,而這個法沒有這些僧然後傳給我的話,我根本不曉得!在這種情況之下,你會對他們真正給我的這個恩、功德,那無比地感謝,那個恩感之心一定生起。所以說來說去這句話:是不是你能夠不在文字上面空轉,那麼這個就要真正地下真正的真功夫、死功夫了。這一點我們一定要了解。所以《廣論》上面一再地說明,我們犯戒的真正的原因在無知,知道了以後還非常重要的要不放逸,如果真的不放逸去做,那個恭敬不是一個問題,這我們這裡順便講一下。
那麼「歎功問相」完了。了解了這個,下面還要「第五項懺悔清淨」,那就可以了。了解了以後,你真的覺得:「啊!那我前面這一片漆黑!如果不拿掉的話,那簡直是!」一個受也受不到,再有受到了以後,他隨時因為這個會來,就算這次做到了,沒懺乾淨,下一次再來,喔,那是非常嚴重!所以他還要懺悔。那麼我們看文:
第五項 懺悔清淨
《羯磨》註云:「《阿含》等經云:於受前懺罪已,然後受法。」
這個容易懂。
《業疏》釋云:「《阿含》等下明行淨納法也。但無始無明是生死本,若理若事順違俱罪。故須前懺,使心清淨,方堪聖法。」
「《阿含》等」就是經,「等」就是不僅僅是《阿含》實際上不管大小經論統統這樣,這個告訴我們要「行淨」,就懺悔清淨了,再領納那個聖法。因為是我們無始以來這個真正的根本是無明,隨順著這個無明去走的話,不管是「若理若事」,理論上面、事相上面,「順違俱罪」,做對、不管你怎麼做,錯。這個下面有個解釋,怎麼?違是罪,順為什麼是罪?下面等一下解釋,所以說要懺悔。懺悔清淨了以後,才能夠領受聖法。
《濟緣》釋疏云:「先懺後受,經論並然,故註云《阿含》等。
前面說過了。
妄起不覺謂之無始無明,
現在這裡解釋了,我們這種錯誤的概念起來的時候,你自己察覺不到。我剛才講的前面,我犯的錯誤就是這樣,完全不知道。單單不知道還可以,還以為自己知道,所以死症就是這個。你自己覺得你自己很差,你肯學;你自己覺得很懂的話,害了,人家來告訴你的話,把自己斷掉。所以《廣論》前面一直告訴我們幾件事情:啊!你要懂得斷器三過,要懂得具六種想,乃至於要孝子心。不過有個條件,不是隨便跟哪一個人,你一定要自己有這個能力,簡別對了以後跟他才可以,這個是我們非常重要的一個基本的原則。跟對了以後你下面要注意,隨時隨地的、動不動要檢查自己。那個時候還是不懂的,那時候你真的像跟孝子心一樣,不斷地去摸索,摸索他告訴你而自己不懂的,這個就是真正要下功夫了!
所以我前面說,如果單單我自己,像我師父這樣待我這麼好的話,那真糟了!我到後來吃盡不曉得多少苦頭。那當初一直還怨他們,儘管有師友告訴我們,儘管經論上面告訴你原諒,哪這麼簡單?我覺得這個傢伙這麼差,怎麼原諒?到後來了解了自己佛法以後,再了解回過頭來看看自己,那才多多少少肯願意慢慢地一步一步去努力去懺悔。那就這一些,你們都好好地放在心裡面。那麼所以在下面說「妄起不覺」所以是「無始無明」。
業苦所依故為生死之本。動念違理,作惡違事。澄心順理,修善順事。違罪可知。
不覺所以造業,造了業那生死來了。那麼「動念違理」,什麼叫違理呢?起心動念都是,因為自己不覺得嘛!所以自然而然這個隨順著我來的。「作惡違事」,所以行為呢?既然隨順著無明,是無明之行,很簡單。十二因緣我們一念就過去了,可是事相上面就這樣。現在我們叫「澄心順理,修善順事。違罪可知」,那就是解釋這個。那下面說:
順有罪者以凡心學道本惑尚存,
為什麼我們順著這個道理還要有罪呢?因為我們根本的惑還在、沒動,說「我」這個根本在這裡。這是為什麼我們一開頭,要想真正以我們學《廣論》的人來說,下士、中士,真正的「本惑」要等到上士到最後那個才講。那個理論都不容易那麼懂,然後你要真正去修,你到那什麼時候?所以我們剛開始的時候,這個業的是最好一開頭處處地方代別人想一想。這個代別人想一想,那是跟儒家的這個「克己復禮」、「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頗為相似。所以我自己現在真正覺得受用的地方,那下士的前面哪!諸位能真正願意的,你只要去做了,再拿佛法來衡準。做了以後拿佛法衡準哦,這個標準很高。否則的話,你覺得:喔,像世間的聖人。你以為做到像世間聖人,就把那個世間的聖人跟佛的聖人並排一起,那也不曉得錯到哪裡去了!這個我們一定要很清楚明白了解這些。所以說「凡心學道本惑尚存」。
造理則取捨未忘,行事則我人難拔。所以順違二俱有罪。義須懺淨以應淨法,故云故須等。」
那因此這地方講的懺悔,不是我懂得了《三十五佛儀軌》跑得去拼命拜幾拜,不是!這個要經年累月很長期地自己照著這個理論不斷地去檢查,漸漸、漸漸地會有一點樣子。
那麼現在這個地方就是懺悔,那懺悔清淨了,下面就可以受了,所以,
第六項 作法差別
那麼受是比較重要,所以正受的時候作法分幾個項目:
- 作法差別中分為三支
- 一臨時開導
- 二正納戒體
- 三示相教誡
現在看文,二十九頁,作法差別當中的第一支「臨時開導」。
第一支 臨時開導
《事鈔》云:「若至此時,正須廣張示導發戒正宗。不得但言起上品心。則受者知何是上品?徒自枉問。今薄示相貌,臨事未必誦文。」
看一下,說前面這個一步一步都過來了,那麼現在正受的時候,那要什麼?「正須廣張示導發戒正宗」,這個時候正是要「廣張」,就是擴大那個發心。這是正式告訴我們,我們要受戒得戒體,戒體什麼樣的內涵,能夠啟發我們真正的這個正確無誤的那個宗旨。這個不是說單單說一個「上品心」,單單上品,大家曉得什麼叫「上品」?你如果單單這樣的話,這個徒然,沒有什麼意義。一定要簡單的,事先已經練習過了,到臨事的提醒他,「薄示相貌」,不一定要照著文字來唸。在這裡我們要記得:這個是什麼啊?受體,受體!剛開始受體就要這樣,所以前面一定要有這樣的認識。
受體了以後下面到隨行的時候,將來下面那個隨行,在下面八十三頁上面。隨行當中又有,我們在座的各位不妨翻開來看一下,翻到第八十三頁有幾句話,這個「正明隨行」,正明隨行:
《事鈔》云:「戒行者。既受得此戒,秉之在心。
那就是前面的受體。下面又說:
必須廣修方便。檢察身口威儀之行。克志專崇,高慕前聖。 持心後起,義順於前,名為戒行。」
這幾句話記住,那跟前面的「依法行務」就對,而且都有個特點:要廣修方便、要廣學。否則我們一定犯這個毛病,自己理論上面學到了一點以後,然後真的已經很不容易噢,願意放掉了世間跑過來,自己還覺得:「嗯!我已經這個樣了,你們這裡還要怎麼這樣囉唆、這樣那樣那樣。」其實我們真正放掉了以後──真正放掉了嗎?內心當中的習氣是一點沒放掉!進來了以後應該如法去行,法是一點都不知道!那我們通常犯這個毛病。
所以不要說在家居士,當年我出了家了以後,我在獅頭山那個小廟,我想想還真是荒唐到絕頂。然後他們在這兒十二點鐘吃,然後他們給我先煮,我還覺得吃在這個地方好像多多少少有點不安,他們就說:「哎呀,那那那送到後山去。」特別派一個人送得去。我還覺得持戒,還覺得他們不對。這個現在心裡面想起來,真是那個地洞有地方鑽,而始終只看見人家不對。所以我現在在這地方,就是如果自己沒有好好地廣修方便的話,這個會出岔,所以這裡要小心一點。
前面了解了,臨受的時候更須廣張。那現在看《資持》的解釋:
《資持》釋云:「言正須者。顯前發戒,且令預習,未是正用。今將納法,縱令已解,更須委曲選擇要語激動蒙心。
前面講的都是這個預先的練習,通常這個預先的練習要滿長的一段時候。所以但三歸以後,要相當長的時候才受五戒,受了五戒以後相當長的時候,這個時間的長短,就是看自己相應到什麼程度,這個才是。絕對不能衡量說一定是一年、三年,有很多利根是短,鈍根的話要很多時候,這個我們了解了法自己檢查,這個最重要。那麼這個是「預習,未是正用」。
「今將納法」,現在將要納法,「縱令已解,更須委曲」,就算已經了解了,還要「委曲」是仔細、婉轉委曲很仔細的。「選擇要語激動蒙心」,那選最重要的來激發我們,我們的初機,「蒙」是童蒙,童蒙的、在無明當中剛剛覺醒的這個心。
戒師當此,不可率易。策導開解納法之本故云正宗。」
這個容易懂。作老師的人,授這個戒的人,不要馬馬虎虎,要策勵他,因為這個是領納聖法的根本。再下面:
《事鈔》續云:「應語言:善男子。深戒上善,廣周法界。 當發上心,可得上法。今受此戒,為趣泥洹果,向三解脫門,成就三聚戒,令正法久住等,此名上品心。」
那應該說些什麼呢?第一個總的,說:善男子呀!當然男女,或者善男子、善女人,這個隨分看。這個戒法是「上善」哪,這個戒法是跟普通的完全不一樣呀!平常我們是拿善跟戒來比,然後一般戒當中最上等的,這是完全不是世法,因為它是量周法界,這一點我們要了解。所以要發上品心,那麼才能得到這個最上品的戒。那上品是什麼呢?就是我的目的,第一個要「趣泥洹果」,這就是無上菩提果,「三解脫門」,這個都前面說過了,就大乘言目的是這個。而受的戒法,實際上包括三樣,所以「三聚」:攝律儀完全是止;攝善法──作;饒益有情,還要饒益有情,第三個。這是自利利他。還要最下面令正法久住,要法久住,這個才是。所以一定要曉得它的內容,才能夠如法相應。那麼,
《資持》釋云:「初指法體。 當下正示發心。」
這容易懂。再看下面一段:
《事鈔》續云:「次為開廣汝懷者。由塵沙戒法注汝身中,終不以報得身心而得容受。應發心作虛空器量身,方得受法界善法。故論云:若此戒法有形色者,當入汝身作天崩地裂之聲。由是非色法故,令汝不覺。汝當發驚悚意,發上品殷重心。」
這個文字容易懂。所以現在來開解、來拓開你的心胸,因為這個塵沙戒法真正進到你身當中,絕對不能我們報得的身心可以容受。要發心把這個心把它擴大,那才能夠領受。否則如果這個戒法有形色的話,進到你身心當中天崩地裂。以前我看了以後就想:「欸!這皈依。」然後觀想那天崩地裂的聲音進來,現在才了解那都是依文解義,可是實際上這個裡邊有很重大的意義。不過不要笑噢!就是你真的就是照著文字,在前面就想想的話也不錯,至少我沒有用自己的意思來解釋。
也就是說,請問我們現在這個身心是怎麼來的?報得,已經說得很清楚。這報是我們的業所感得的,這個什麼業呀?兩樣東西──無明、雜染之業。那個無明的雜染之業,拿這個東西能不能容這個清淨法?所以真正要去做這件事情,一定要什麼呢?要以以前這個報得的身、報得的心好好地去學,學了以後,了解了這個法以後,要懺悔拿掉它。所以一定要發心、發心,這樣才叫真正發心哪!我現在了解,啊!這個絕對不可以。所以依法才能發心,依法才能行持,所以都不離開依法行務。
所以你不必去觀想真是有天崩地裂的聲音,可是你一定要了解我起心動念,念念無明,我所有的行為念念都隨順著習氣。可是平常的時候不是一個文字,要去觀察,然後一對境的時候你就策勵,一對境就策勵。有這樣的一個策勵以後,你這個才啟發,你才會真正感覺到三寶的功德,你才真正地渴望、仰望要領納這個聖法,那個時候你的心才發得起來。這為什麼平常一直告訴我們:要好好地聽哪!聽了要去思惟呀!思惟要對境觀察呀!基本的價值就在這裡。
所以絕對不能說:「反正我相信你啦!說這麼多囉唆麻煩啦!你告訴我就得了。」那憑這個心,這個心沒有用。再不然說:「我絕對有這個決心,我絕對不怕,你這個講的囉唆。」這個也沒有用。決心是要的,可是你一定要這樣地一步一步去如法了解,對境的時候去觀察,然後這個時候你發這個心,才真正地把自己心拿掉,拿掉了以後,這個虛空器量心才會出現。不是我去觀想把那心把它擴大,你怎麼觀想法?你怎麼擴大法?這是實際上的,你們諸位很認真去思惟,你才多少能夠了解它的特點。那我們下面:
《資持》釋云:「五蘊色心,宿因所感,
那就告訴你。所以,
故云報得。法既周廣,劣報不容,
了解了前面,我們這個就容易懂了。
必須運動方堪領納,
所以運動的時候,這個行為,就是我們講造作,就是思,一定要這樣如法去思惟。
故云應發心等。虛空無邊,身量亦等。心法相稱,攬法歸心,還依報得。」
實際上我們如法去做的話,發這個心的確還是依這個報得的身心,可是運用這個報得的身心,擴大就不一樣,這個關鍵就在這裡。最後那一段:
《事鈔》續云:「今為汝作法。此是如來所制。發得塵沙法界善法,注汝身心。汝須知之。」
喔!現在跟你作法,因緣之法,和尚是傳授給你,你是至心地領納,當然前面要自己準備。這個就是如來親自所制的,能夠使得我們能夠發塵沙法界的善法,來灌注到你身心當中。那下面:
《資持》云:「初則鼓令動轉,次則舉集在空,後則注入身心領納究竟。三法次第,各有所主。由心業力不思議故,隨所施為無非成遂。」
這個解釋,這個解釋非常重要,單單那個解釋要花相當長的時候,所以放在下一堂課當中。第一番羯磨我們怎麼使它轉動,第二番羯磨怎麼舉在空中,第三番羯磨怎麼注入身心。不是說:啊,就想一想。你想了半天,你轉些什麼?所以都在依法行務。平常我們對境的時候,我們去仔細觀察,如果你這樣的話,那事先練習,真正正受的時候,它這個相應的程度就來。好!那今天就到這地方為止。
註1:原文出自《菩提行經.護戒品第三》,第四句是「云何能護戒」。此經為偈頌體,乃龍樹菩薩所集。引文見《大正藏》第三十二冊,第五百四十五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