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山律在家備覽略編手抄稿(2000年版)18

南山律在家備覽略編手抄稿 二〇〇〇年版

第十八卷

上一堂講的這個「作法差別」裡邊的「臨時開導」,那就是這個儀軌,這個儀軌也就是實際上我們照著這個儀軌去傳、去受。那麼理路都了解了,而且了解了不是馬上受,應該說了解了理路,平常的時候就應該練習。我們把那個練習又可以放在──聽見以後相應了他就會照著去做,再不然皈依以後照著去做。那麼凡是這種都是在受戒之前的遠方便,那麼要正式受戒的,這個他前面還是有他的準備工作,那麼現在這個「臨時開導」就是關於這一部分。

那前面一段已經講到那個二十九頁上面,所謂這個「初則鼓令動轉,次則舉集在空,後則注入身心」,那這樣的話才領納那個戒體。通常我們把這個三段,就是不一定了解什麼意義。當初我受,我是完全不了解,後來看書還是不了解。那還是因為最近漸漸地得到了三寶的加持,才真正地、漸漸地懂得。諸位千萬不要把它看成文字,像上面說的,就算你臨時的時候很懇惻,啊!好懇切,心裡面也是很認真,到底轉些什麼呢?拿什麼東西轉呢?茫然!

而且並不是我這樣,通常我們學了很多文字,極大部分說起來一般都是這個樣──我們轉的都在轉文字,而真正的那個心也沒轉,法也沒轉,這是我們必須應該很深刻地了解。現在就單單看那個文字來看,緣那個十方一切情、無情,你緣得到嗎?很簡單,緣不到。就算你緣到了,你怎麼去轉呢?那拿什麼東西轉?拿你的手轉、拿你的心轉?很明顯這裡是心轉,你能轉什麼?那難道這個文字錯了嗎?這個意思我們一定要了解。

實際上怎麼轉呢?平常如果我們學了法以後,不了解法的內涵,不能在生活當中去用的話,這裡所謂的「轉」永遠都是空話。而這個轉,你真正轉的時候你自己會很清楚看得見,就是平常我們對境的時候,有的境對我們心不會動的,可有的心對我們境會動心的,這個大家都有經驗。然後當你對境的時候心動的時候你感覺到,今天這個心是不是被這個境所影響了,那就是心轉的一個狀態。

不過它轉有好的、有壞的,今天你很高興幫人家一個忙,幫完了以後可是對面不但不領你的情,然後埋怨你、痛罵一頓,你會不會轉?會轉!轉去哪一個方向?瞋!然後今天你做了一點事情,人家來捧你一下說得你很高興,你會不會轉?會轉!轉向哪裡?貪!就這個。我們有沒有依法去轉過?如果有,只有的時候徒然懇惻:「啊!我一定要。」有的時候就好像發很大的決心。但是法的內容你不了解,你怎麼轉?

所以這個地方的「轉」就是:我現在學了佛以後,我正皈依是皈依法。皈依法,法說些什麼?法是告訴我們:我們面對的一切,以我們的什麼東西去對?身心去對。所以剛開始的我們身心對的對象,到後來從我們對的對象反觀我們能對,能對、所對這兩樣東西是不是依法來去認識它?當你認識了以後,你們諸位有沒有這個感覺?啊!我恍然大悟,原來這個樣的!有沒有這個經驗?有!那只是個人的程度不一樣。有很多人歡喜在文字上面轉,文字需要,但是第一步一定要透過這個,這個轉夠不夠?不夠。那進一步來說,透過文字你內心當中真正感受到:啊,就這個,就這個!心轉了沒有?轉了!這個就叫我們去如法,說如理依止就是依止這個,啊!那心裡面感覺到這個樣。

法說些什麼?就告訴我們看見的東西真相是如何,「此是苦,汝應知」。既然你覺得苦你要避開的話,因在哪裡?我們感覺:啊,怎麼做這個事情啊!當你真的感覺到這樣的,你會不會去追悔?今天吃了一個東西有毒的,可是你很貪心覺得很好吃,吃過了以後你痛苦到絕頂,醫生跑得來,原來這個毒的,你會不會很追悔?我們對這個我們的肉體這麼注意,我們對世間虛假的東西這麼注意,可是對我們心靈的提升我們卻很茫然,所以我們的愚癡啊!當你真正想到的話,「聖人不出,萬古如長夜」,那我們自然會感到的聖人的功德啊!聖人的恩哪!

所以我們平常想不到,是你不了解,從哪裡進去嘛!今天你身上有了一個病,這個醫生能夠源源本本指出來,看見你這個痛,覺得你的痛應該怎麼樣。有的人講了完全不對,有的人一講,「啊!對,就是這個樣!」「那我揣想你一定吃了什麼東西。」「一點都沒錯,欸!這個不可以呀!」而且假定說有人警告過你了,你會不會非常後悔?沒警告你不知道;如果警告,你也覺得有道理,可是你居然吃下去,而且生起這樣痛苦來,你會不會後悔?心轉了!我們要懂得轉是這個樣的。所以如果你平常不在這個境界上面一件一件去做的話,你受戒的時候會不會轉?不會轉哪!如果要轉的話,隨著老的來轉,你就看看:那戒師,這個我也會,學會了你也可以回去傳戒了!該學的都不會,不該學的你都會。所以這個轉就是這個樣。

所以他平常為什麼叫我們不要放逸?為什麼叫我們精進?因為這個心靈提升的事情,你必須要去努力。我們平常現在為了身體的健康,每天歡喜花很多時間去運動。經論上一再告訴我們如理思惟,然後親近善知識,然後多去聽聞,這個心轉,提升心靈必須要的、必須的條件。我們為了運動可以花很多錢、找很多地方,忙這些事情,忙完了身體,一死爛掉了。那個真正的心靈在這裡,所以我們始終沒有好好地去利用它。

你有了這樣的認識了,到那時候漸漸你想到的話,心理上:對,啊!我從今天開始,然後盡形壽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你說你今天來受戒,受戒從哪裡開始?是不是「如法」?法是佛告訴我的,然後要去行持必須依僧,這個團隊的力量。今天早晨有個同學來告訴我,譬如這一次我們去請法,一跑出去,你跑到哪裡人家就感覺得:欸,這些人!馬上就給人家有很不一樣的感覺,為什麼?因為你如法去行。哪怕你只是做的很淺的,你想到我是一個學了法的人,走路就要規規矩矩,做任何東西規規矩矩,不是吊兒郎當。你之所以這樣,是不是有東西約束你?法。你在這地方跟著提升,那這個什麼?僧的力量。你跑得去就會影響旁人,我們也被旁人影響,那個團隊對我們的這樣的力量。所以平常的時候,那個三寶的力量就顯出來了。

因此這個法告訴我們,你之所以要這樣做是為什麼原因?因為你離苦得樂。既然離苦得樂,那你現在要,喏,如果要離這個苦,你不要殺;離這個苦,不要盜,是不是這樣?戒是這個樣來的,一定是從皈依上頭來的!那我們就很清楚了。所以你真正受戒的時候,盡形壽為什麼?一分、二分、多分、滿分,現在我們總是說滿分,盡形壽皈依什麼。那就是如果說八關齋戒,那麼一日一夜為淨行優婆塞或者優婆夷,這是內心當中一種誓願:啊!我要這樣去做,要依法去做!

所以第一個先要觀想:所有的境界上頭的時候,我是不是如法去想?是不是能認清楚一個事實?是不是能夠把我心裡的習慣轉過來?它那個轉是轉心裡的習慣,可是轉心裡的習慣,要不要對境?要!因為你這個習慣是不是境上面造成功的?是,緣起之法就是這樣。所以他叫我們初番令它鼓動,鼓是動,啊!心裡動了,像剛才這樣。這樣的話,你這個有了下面就跟著來了。

所以你要求:「啊!我從現在開始,一定要照著三寶的法。」所以「領納」就是領納這個,是內心當中一種非常強有力的、跟法相應的一種,內心當中的一種,就是平常我們說:「啊!這個事情很震撼,感覺到印象非常深刻。」那是當你平常的時候努力的時候,一遇到那個境就來了。譬如說我們現在說要迎接一個什麼人,然後準備,當這個人來了以後,你內心當中是不是自然而然生起一種非常強烈的感受來?世間人我們迎接一個大富豪、一個大貴人,出世的時候我們迎一個大上師、迎接法王,前面都準備;一旦準備了,到臨時來的時候,哇!大家心裡面……,就是這個狀態,一定是:來了、來了、來了!所有的人本來在那兒鬆的話,他馬上就站得規規矩矩,自然而然你內心當中就生起來了。當我們想到這一點,是不是這個在平常?

所以如果我們平常的時候理路不了解,了解了而不去實踐,當然到那時候你也受不到什麼。因此我們現在極大部分來說都是宿生的善根,它來的時候自然就現起來了。可是那個宿生的善根也是,通常情況之下皈依會有,乃至於受戒會有,是不是受了戒會增上就很難說了。

我昨天正好看見一本書,這本書上有一個故事,當時在這裡想到,因為我最近經常碰這種情況,就注意這個問題,也自己觀察、反省。這本書上說,有一個人他有特殊的能力,所謂第三眼,那就看見、曉得那地方有一個修行人,他也很高興跑得去看,跑得去。結果一看,這個是一個修行人,可是這個修行人很懶,也就是說他前生帶來的習氣。這個意思說明什麼?如果我們平常的時候,漸漸、漸漸地這個最重要的是外面的環境,所以外面所依的惡友、善友是非常重要的。受了這個影響以後,如果是自己不努力的話,即便是學了法、皈依、受戒,你也受完了,可是下來,自己留下來的習性,就是懶散的習性。你沒造什麼惡,造了惡是一定要墮落的喔,可是懶散的習性在,所以下一次來的時候,我們還是一個出家人,還是一個修行人。他倒不是一定講我們現在想像的做和尚的出家人,可是他就是懶懶散散的味道。你說他不是嗎?是;說他是嗎?不是。

因此在修行佛道那條路上面的話,它有個基本的原則──不到最起碼的這個程度不要停。那麼平常我們到起碼什麼?見道以後。那你說見道以後就可以停啦?因為見道以後你自然不願意停,你已經嚐到了,你已經親自體會到了。前面的障礙已經消掉極大部分,你親自體會了,當然不能停。所以這個理路已經很明白地告訴我們:前面你一定要努力。等到你張開眼睛來了,你已經看見那個清楚了,這個當然不會再停,這個是它非常重要的基本原則。

在這裡我就關於這個三番羯磨的價值給大家說一下。當我們真正了解了這個特點以後的話,那個重受就對我們就絕端重要了。我們也變得為什麼我們要每天晝三夜三這樣去努力,隨時隨地對境的時候依法去,令心去對境的時候去如法去思惟、去觀察。那麼關於這個就是前面了解了理路,臨時的時候再開導。那最後一段:

《濟緣》云:「攬無邊聖法,蘊有待凡軀。五分基成,三身體具。超凡鄙穢流,入眾聖寶位者。其斯之謂乎。」

那就是「攬」就是把它收集起來,把無邊的聖法,那「聖法」就是說我們普緣法界一切,以前都不了解,以無明去緣的,所以無明之行;現在了解了這個聖法,經過聞思以後就一切境界上面這個樣,那是聖人告訴我們的。對我們現在來說,是一個聖種之因。「蘊」是藏,藏在自己我們的凡夫的身軀,那個是「有待」,那是緣起和合的這個身體。變成功什麼呢?變成五分法身的基礎。所以這個「三身」,就是法、報、化。那這個戒體,五分法身是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將來以這個基礎成無上菩提,那就是法、報、化三身,那戒體的根本在這裡,這個能夠產生下面的效果,啊!這是這個意思。所以當臨時開導的時候,這樣的話,內心當中自然會生起非常強烈的這個心,然後我們至誠地、懇切地就會誓願,不管一日一夜也好,盡形壽也好,乃至菩薩戒的盡未來際也好。

下面翻過來三十頁。那有了這個,下面「正納戒體」。正納戒體,前面了解了,正納的時候,那現在是文字上面來講,我們平常做的時候,就把那心提起來這樣就可以。

第二支 正納戒體

《事鈔》云:「作法者。(那麼下面就說:)我某甲,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盡形壽,為五戒優婆塞,如來至真等正覺是我世尊。三說

那就照上面的受三歸依。那麼現在我到什麼資格呢?我這個資格就是五戒的優婆塞,或者是八戒的一日一夜的淨行優婆塞,或者是沙彌,或者比丘等等。那最後的「如來至真等正覺」就是我的世尊,這是我真正地依靠的,要完全照著他的方法去做的。下面:

我某甲,歸依佛竟歸依法竟歸依僧竟,盡形壽,為五戒優婆塞,如來至真等正覺是我世尊。三結」 《資持》釋云:「詞句分五:一陳己名。二歸三寶迴向境界。三盡形等顯所期。文舉盡壽,或一日夜或月或年隨時自改。四為五戒者正立誓也。且舉滿分,或一分二分亦在臨機。五如來等結歸正本也。以三寶名通九十六種,後須顯正非同前濫,由此勝號外道無故。如來者乘如實道來成佛也,至真者體悟無邪也,等正覺者道同三世也,此實我歸餘非敬者故云是我世尊。 前三歸誓,正發戒緣,三法纔竟即納戒體。後三歸結,是囑非體。」

那這個下面就要看《資持記》的解釋。第一個「陳己名」,就是我某甲,個人陳他自己名字。那麼第二就歸依三寶,就是迴轉、嚮往,一心要歸投依靠的三寶,這個境界就是。那麼「盡形」就是顯所立的時間,那麼這裡叫「文舉盡壽」,是一般來說的。當然以《多論》五戒是一定要盡形壽,現在我們是《成論》,而且是圓宗,所以可以一日一夜、一月、年,看自己。上面已經說過了,隨分隨自己的──量功。「五戒」是正確立的誓,那要受這個五戒那就是不殺等等,那麼現在這裡舉「滿分」,或者「一分二分」是一樣。

第五「如來」者,那就是真正歸投的根本。下面特別解釋的,三寶的名字,因為印度的外道都有各有他的寶,那我們現在外頭的人也是。那麼這個現在這裡「如來至真等正覺」,顯出我們現在的歸依跟他們根本不一樣的地方。為什麼呢?因為如來「乘如實道」來成,他們都不如實,都是虛假的,看見的事情等等,都是錯誤的乃至於不圓滿的。那麼「至真者體悟無邪」,真正沒有一點錯誤,這文字都容易了解。最後有一個就是「三歸」,真正的正發戒體是三歸,「三結」是再囑累一下、叮囑一下,因為這是非常珍貴、非常珍貴的事情。再看下去:

《羯磨》註云:「三授已。告云:向授三歸正是戒體。今又三結示戒所歸。」

三歸完了以後,那麼要告訴:喏,這個正納戒體就是這個。下面再說的三歸就是特別地說明:我現在所以持戒,為什麼要持戒?因為我有所歸投依靠,因為要求這個目的,所以必須這樣。

《業疏》釋云:「告令戒體者,令知得時節。不比由來說後戒相方云受戒也。」

《業疏》上面告訴我們所以要告訴他的原因,曉得他是什麼時候得的。像以前律祖沒有真正地如理去辨別的時候,有的人說:「要受三歸、三結完了以後說戒相,那時候才是正納戒體。」說不是的。

《濟緣》釋疏云:「《多論》云:有言三歸竟,說一不殺戒,爾時得戒,以勢分相著,本意受五故。有言說五戒竟得戒。恐有執此,故特揀之。彼論自云:諸說中,受三歸已得者此是定義。即今所取也。」

下面又把那個《濟緣》解釋說明一下,就是特別地說明有各種說法。實際上那個論上面很明白告訴我們,三歸竟那個時候得的戒體。那麼正納戒體以後呢?

第三支 示相教誡

說你今天來,今天受五戒的,那麼你五戒的戒體已經得到了,然後要告訴你你應該注意些什麼。所以把那個五戒真正的內涵來指示給我們看,同時更叮囑要如何去好好地完成這件事情,達到這個目的。

《事鈔》云:「《智論》:戒師應語言:汝優婆塞聽。是多陀阿伽度阿羅訶三藐三佛陀,為優婆塞說五戒法相。汝當聽受。盡形壽不殺生是優婆塞戒,能持否?答能 盡形壽不盜是優婆塞戒,能持否?答能 盡形壽不邪婬不妄語不飲酒,並準上說。」《資持》釋云:「多陀此云如,阿伽度此云來。阿羅訶此云應。應即應供 三藐三佛陀此云正等正覺。亦舉三號令生信奉。」

容易了解。下面再看第三十一頁:

《事鈔》續云:「是為在家人五戒,汝盡形受持。當供養三寶,勸化作諸功德。年三月六常須持齋。用此功德,迴施眾生,果成佛道。」

那麼再叮囑說:這個是在家人的五戒,雖然現在受的是盡形壽,那你要好好地頂戴奉持。而且還要去供養三寶,因為你最主要的目的無非是淨罪集資,這個是最好的方便。然後除了自己以外,勸勉自己還要勸勉別人,「化」就是化度,作種種的功德。每年三月,那個「三」後面有解釋,每個月有六次還要持齋。那麼以這個功德迴向眾生,最後成無上菩提。下面我們再把《資持》解釋的文字唸一遍就可以。

《資持》釋云:「是下囑累有四,初囑謹護二勸作福三令受齋四教迴向。

那就是這一段的話,「初囑謹護」第一個,好好地、謹慎地護持。「二勸作福」,勸作福就是當供養三寶,然後作諸功德,這是第二個。「三令受齋」,那就是前面的「年三月六」。「四教迴向」,把這個功德來迴向。

年三者正五九月,冥界業鏡輪照南洲,

那麼這個三個月是「冥界業鏡輪照南洲」,對我們南瞻部洲的人。

若有善惡鏡中悉現。或云:天王巡狩四天下,此三月對南洲。又云:此三月惡鬼得勢之時,故令修喜。 月六白黑兩半各有三日。

我們是一個月、一個月,印度曆法是白月、黑月,陰曆的就上半月那叫白月,那下半月叫黑月。

按《智論》,初八天王使者下,十四天王太子下,十五天王自下,觀察眾生善惡。二十三、二十九、三十日亦爾。小盡準布薩應用初一 持齋者或受八戒,或但持齋。中前一食,中後不得妄噉。

「中前一食」,就是過午不食所謂的,「中後不得妄噉」,不要再吃,這個就是持齋。下面有一個:

今多蔬菜,不節晚食。此雖非齋,猶勝葷血。又有飲水周時為清齋者,此乃邪術。一切眾生,仰食而住。但勿過中,是佛正教。」

也就告訴我們過猶不及,所以佛法叫中道,太偏,偏到兩方面都不可以。真正要學那個中道,你一定要好好地把佛告訴我們的道理。通常我們總是會每個人有每個人的偏向,不是偏向太放肆,那或者是太過分。下面再看:

《業疏》云:「《多論》:問曰:不受三歸,得五戒否?答:不得也。要先授歸,方得戒矣。 所以說戒名者,欲使知名令護行故。」

《多論》上面問:那不受三歸得不得?說得不到的,一定要先受三歸那麼才得戒。那既然說你在三歸,那麼後面戒相又要跟它什麼呢?所以說戒,要曉得怎麼去「護行」。所以這個受體一定三歸得,但是它真正得到了體,一定要起護才圓滿,否則等於沒有。那要想起護,那一定要再下面的行相。所以這兩個之間有它的必然的因果,而且互不能少的原因。

《濟緣》釋云:「初定發體必在三歸。

就確定告訴我們:正發戒體是一定在三歸。正因為如此,所以我們平常對於為什麼要歸依,所歸依的對象是佛、法、僧,一定要正確地了解。我們現在這裡最可惜的事情,是極大部分人都不了解的,幸運而了解的在文字上面轉,也不了解文字說些什麼,那這個是我們非常嚴重、非常嚴重的。有的文字很深,啊,那是講佛的道理,什麼一切智、一切智智、道種智,那菩薩發心多少個,說得非常清楚,講得頭頭是道,自己去聽得很高興,可我們的根基在哪裡?不知道,那是非常遺憾。

我們如果有機會了解,那是非常好的一個大綱,可是兩者比較當中,你了解了不做,或者要做又不了解,那這個就……。兩者能夠把握住最好;萬一不能把握住,我寧願先去做,只要大方向對了,我確定要學佛。所以道宣律祖他是專門講行持的,在《淨心誡觀法》上面就告訴我們,一開頭就很清楚明白告訴我們,到最後也在這裡,說不在快讀,要快行。這些道理一口氣你把它讀完了,可是你要去做的話,乃至一字、一句,一生都做不完。這個是我們平常必須要知道的。下面:

所以下次明說相別有所為。」

真正納體是在三歸,說那個戒相「別有所為」,那為些什麼呢?就是你歸依完了以後,你要如何去護持。那麼有了這個護持的「止」,在上面再去進一步來這「作」。那麼當然這個止、作有兩種:在別解脫當中本身就有止、作,如果我們更廣地來開、來說的話,那止惡叫「止」,攝善法叫「作」,這個本來這兩個字是可以通用的。那是真正的我們意趣也就是說,別解脫戒有很多事情是必須要如法去做的,叫「作」。哪怕是小乘,受了戒以後,你的威儀要很認真去做,那關於作的部分。如果受完了戒還是邋邋遢遢,因為這個清淨幢相,那我們很認真去作,那是作的部分。當然整個的別解脫跟那個攝善法戒比起來,總的來說別解脫是屬於止,那麼攝善法又屬於作,這個我們大概。如果你以饒益有情來說,前兩篇的話就是自己的止,那饒益有情是作。這個開合寬廣的程度,但它一定有它的下面的步步上升的基礎。

這個就是我們前面的「作法差別」當中的三支。那個三支都已經簡單地了解了。了解了以後,最後就是:

第七項 料簡雜相

那就是五戒那個整個的儀軌當中,七支當中的最後一支。前面都弄清楚了,那我們再簡別一下,有各種不同的這種說法,我們怎麼去把它判別一下。

這個料簡雜相當中,現在最主要的,就是把成宗跟多宗兩個互相比較。那麼文字很容易懂,可是在這一點當我看完了以後,以及我自己體驗跟觀察周圍,我就有一個非常深刻的感受:道宣律祖這是何等了不起的人,他的修持,乃至於有天人在證明!但是他自己本身是宗成實,而且以大乘《法華》、《涅槃》的意趣開圓教。但是他居然把多宗,也就是說他自己不從的那一宗,兩個很清楚地放在這裡比較。

那我現在說,當我漸漸了解了,多少能夠體會一點祖師的開示以後,我內心感受是什麼呢?說我們平常剛剛聽見一點點,執著得要命,絕對不能接受別人的,這是我自己的毛病。你們有沒有發現自己有這個毛病?聽得越少,執著越多。祖師了解到這種程度,他還是把那個很平實的,假定說他歡喜那個拿出來,不稀奇,正是跟他兩個人來說不一樣的,你們有沒有發現這個特點?

這個說明什麼?我想這個道理不必講,然後我們很多地方去衡準一下。特別是在我們一開頭學《菩提道次第論》的時候,特別強調這個論有多麼地好,然後這個論又是怎麼樣的人著作的,著作的人跟那內涵那都是無比的,然後我們都很羨慕。可是你要學進去的人必須什麼條件?很簡單,第一個就是內心當中這種東西要拿掉。

我們很幸運,文字都已經了解、接受了,那現在的問題,就是像剛才說的,我們平常經常去觀察,內心當中真的在努力在這個方向上面嗎?努力就對,不要急!本來這種事情,就像前面說的,也許一生走不出、走不完,實際上的確走不完啊!我們要真正把它拿掉,完全拿掉習氣的話,不到佛怎麼可能?可它一定有個開始的地方,從哪裡?從現在開始。所以從開始一定從當下開始,跳掉了當下,後面東西所有的就不談。那當下相應的那部分,因為這樣,所以我們這個師友法切磋琢磨是絕端需要。現在我們看文:

《業疏》云:「《多論》云:龍畜生攝,以業障故無所曉知,無受戒法。雖經中說受八齋法,但得善心功德,不得齋也。 《成實》云:餘道眾生得戒律儀,經說諸龍亦受一日戒故。《善見》中,諸龍及神得三歸五戒也。

那這兩個正好不一樣。「有宗」說不可以,龍是畜生攝,「成宗」說可以,都是在舉……。所謂成宗說的「一日戒」就是八關齋戒。

義準《多論》據無知者,人猶不得,何況鬼畜。如餘得者,謂有知解。」

那祖師就把這兩個為什麼不一樣的,來疏通解釋一下。說依這個真正的內涵、意義來好好地去抉擇衡準的話,那麼《多論》上所以不得,因為畜生無知。畜生的特徵就是有個愚癡的總相,所以墮落畜生,所以總的來說畜生無知。的確畜生除了龍以外,其他的根本不可能,龍是有牠很特別因緣。所以通常我們來都是講那個總體,整個地來說。所以如果「據無知」,人還是不得,何況是鬼畜呢?下面又說「餘」,《成論》是說「餘道眾生」,人以外的餘道,為什麼呢?因為他了解。下面的解釋:

《濟緣》釋云:「雖經等者即《善生》中龍受八戒,

那《善生經》就是《優婆塞戒經》。

論家防難以意釋之。

「論家」就是這個作論的,不管《薩婆多》或者是《成實論》那些祖師、那些菩薩們,為怕人家說要來難,所以要來解釋。

齋即八戒。然是《成論》所據,即如下引。 《善見》神者即是鬼趣。」

這是各別地解釋上面的,這個容易懂。那麼就是這個料簡,就是第一個,正對著五趣當中各各不同的來辨別一下。下面那個就是來簡別一下「頓、漸」。

《業疏》云:「若準《多論》:五戒不具分受,則不得戒。縱引經證謂持二三,不言受體。

根據這個有宗《薩婆多論》,這個五戒如果不具分受的話,不得戒。他說經論上面有,經論上面有,他不講受體,是得的善法,他的說法是。「《成論》云」,《成實論》怎麼說呢?

《成論》云:有人言,五戒木叉唯頓無漸,此事如何?論答:隨受一二三皆得律儀。

那個《成實論》上面說:不要五個全部,隨你力量,受一分、二分、多分、滿分,那麼都可以得到。

《善生》所列一分二分少分多分滿分是也。

那特別地引那個經論上面,佛親口說的。

準斯明漸,五師受一得戒不疑。如薄俱羅唯受不殺例也。」

說根據這個來了解,你一樣一樣來積起來的話,那五個當中,四法(註1)隨便受一個,一定得到戒。他特別下面舉薄俱羅尊者那個例子。那我們下面看那個解釋,再簡單地說一下。

《濟緣》釋云:「不具分受謂不受五而受一二,則不發戒體。縱引經者論家防難,即下《善生》明分五受。彼謂受時具發五戒,但由隨中持有多少故有一分少分等。

那麼這個就是《薩婆多論》的有宗的說法。

次《成論》中。頓謂具受,漸即分受。以前三歸不許互闕,異師別受並判不成,恐謂同彼,故準決之。

那這個很容易明白,那特別是因為三歸不可以分開來的,說五戒是可以分開來的,允許的而且引經。那下面:

薄俱羅此翻善容,以彼好容儀故。婆羅門種。天竺國人。昔毗婆尸佛時,曾作貧人,持一訶梨勒果施病比丘,服訖病愈。以此因緣,九十一劫天上人中受福快樂。今生婆羅門家。其母早亡,後母惡之,屢害不死。後求佛出家,得阿羅漢。年一百六十歲,未曾有病。(為什麼沒病呢?)蓋從昔嘗持一不殺戒,故受斯報。準知分受理無所疑。」

那就根據這個薄俱羅尊者受一個不殺戒,那到現在他一生沒病過,而且佛經當中常常引的五不死公案就是他。持一個不殺戒這樣,就有這麼大的功德,那五不死的公案是這樣,它那個文字已經懂。他是北天竺的婆羅門種,他媽媽是早死,那麼後來他有個後母,那個後母很討厭他,專門想辦法害他。那他很小嘛,他媽媽在煎餅,他要煎餅,她不但沒給他煎餅,把那孩子丟在那個鍋子裡邊,沒死,這樣,諸如此類。這個裡邊有五樣東西,那個下面乃至於到海邊去,然後他媽媽就把他推到海裡,就被魚吃掉了,一個大魚吞下去。照理我們去看,魚一吞那個牙齒這麼大,一咬就咬死了,他沒死。最後這條魚被抓起來了,剖開腹來了,欸,這個小孩出來了,他沒死!五不死。

後來這個長大了,去跟佛出家證了果,他就問佛這個什麼因緣。佛就告訴他,就是上面這段因緣。他是毗婆尸佛時候,有兩個好事:第一個就是只施一個訶梨勒果的,印度有的,而且他很好心地施,九十一劫在人間天上;又持了一個不殺戒,很健康,一直到這一世這樣嚴重的大關,他不死。這個地方特別要說明:可以分受,絕對得戒。因為戒的行相是什麼?他有這種自己的,你只要努力去好好地持。

因此了解了這個,更要清楚我們如果前面對於這個三寶的內涵不了解,你單單去受的時候很懇惻,請問你能不能得到?得不到!而且,不過有一點要注意,就是得不到,如果事後你了解了,不斷去做的話,你也在分分增長。分分增長本身就是功德,它一定是在這個上面。所以我們一定在隨行是絕端重要的,然後這個功德不斷增長,到時候有機會你再去增長,再機會增長、增長。一直到後來,拿我們勉強說及格了,然後再增長。當然那裡又向上、向下啊,所以隨行當中就非常重要。

那麼,可是我們剛剛開始的凡夫避免不了犯錯,去懺悔。這個業,所以為什麼我們每天晚上要去反省一下,造了業如果你每天晚上檢查了,覺得:啊!很懺悔的話,這個業就是個不增長業,換句話這個業不會感果的,這點我們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特點。因此你要做到這一點,對那個法沒有正確的認識不可能。所以這裡正確的認識,始終有一點:不是單單停在文字上面。因此在這個原則之下,這個論是絕對必須要的。

那現在我們繼續看下去。「《業疏》云」,上面就是「頓漸」來簡別一下,這個有宗是一定一次──頓,而且是盡形壽的,下面盡形壽在「延促」下面一條;然後《成論》就不是,五個可以分開來的。再下,「《業疏》云」,這個時候就看時間的長短。

《業疏》云:「如《多》《雜》二論解云:五戒一受佛制定故必須盡形,八戒必一日夜,不可乖也。

五戒這兩個論上面說:受五戒,佛制定一定要盡形壽,八關齋戒一定一日一夜,你不能違背的。《成論》呢?不一樣。

如《成實》中,亦隨日受乃至盡形。」

看你的能力,你可以一天、兩天、一年到盡形壽。

《濟緣》釋云:「五戒盡形不可促,八戒日夜不可延,故云佛制定也。

所以五戒是不可以短,八戒不可以長,那就是《多論》的說法。

次引《成論》。二戒延促任意皆得,故云隨日也。」

這文字很容易懂,「延」就是長,「促」就是短,不可以減少、不可以增加。那就是來簡別這兩宗的差別,在時間上面講。

再下面一段,那下面一段是就講各支的不一樣。

《事鈔》云:「《智論》。問:口中四過,何為但有妄語? 答:但舉妄語,餘三並攝。又佛法貴實語,故在先攝也。」

那特別先提出,論就是《大智度論》,說口過不是有四種嗎?為什麼這裡只說妄語呢?妄言就是妄語,綺語、惡口、離間,離間有的時候我們叫兩舌,四種。這個回答是說:所以舉妄語,這個其他的三樣東西都含在裡頭了。也就是說實際上是包括,這四支都包括的,舉妄語來統攝它。那麼為什麼不舉別的來統攝,以這個呢?因為佛法當中最實在的是你要實語。如果實語的話,真實的語的話就不會綺語;真實的語的話,那就不會惡口、這個等等。那個真實是跟如法是相應的,所以下面四支自然也可以再含攝,不過這個是最最重要。

《資持》釋云:「若據有部但發四支。成宗具七,與論頗同,故引示之。

《資持》解釋:為什麼引《智論》呢?因為除了這個《多》、《成》二論以外,大乘講的那個,小乘有部那只說四支,可是《成論》具七支,《大智度論》上面很明白地說明,所以來引證它。

答中,上二句正答舉一。

上面說的有部但發四戒。

又下轉釋舉妄。

下面就是,上面這個文當中的,你就看,說「但舉妄語,餘三並攝。又佛法貴實語」等等這一個,第二段「轉釋舉妄」:

恐云何不於餘三中趣舉一耶,故此釋之。」

因為佛法當中最貴是這個實語,所以但舉這個。

《芝苑》云:「彼五八十唯發四支,比丘方具。此宗七眾七支齊禁。」

「彼」就是指有部,就是根據的《薩婆多論》,然後「此宗」就是《成實論》,就是假名宗,現在圓教宗就是根據這個開出來的,這兩個的差別。所以這個簡別是簡別這個受的五支當中,到底包含些哪一個?這個不一樣。

再下面看「自誓」,就是受戒有的時候可以自誓,那麼有一宗不許,有一宗許。

《業疏》云:「如律文中皆自誓受者,《多論》文云聽五眾受。兩俱得也。」 《濟緣》釋云:「本律《智論》皆聽自誓,《多論》《俱舍》並制從他。雖云兩得,準下八戒無師故開,有則不許。」

這個「律文中」,上面講的這個律文就是本律,就是我們的四分律。這個四分律當中都可以開自誓受。但是有宗,有宗用的《多論》,它是這樣說的:只聽五眾來受,不准許自誓、自誓人。那麼這兩種,實際上不管是我們的四分跟有宗都可以得到。

《濟緣》解釋下面的說明一下,不過這個裡邊說明:「雖云兩得」,這兩個都可以得到,不過「準下八戒」,說雖然可以得到的,可是在下面我們講的那八戒當中,在什麼情況之下自誓可以得到的,就是說你找不到好老師的時候可以;假定有老師在那裡,你自己覺得不願意去,那不是怠慢就是癡心。憍慢,那已經心存憍慢的話,那你不談了。所以不了解三寶會,了解了那就不會。但是他的確太遠,或者不知道,那是可以。所以逼不得已的情況之下允許的,這我們要了解。

《業疏》又云:「約此問答,從他受也。

上面是特別指「從他受」。

律中云世尊我今歸依佛法僧盡形不殺乃至不飲酒,此令自誓。八戒既開,此應得也。觀時進否,義非抑塞。接俗之化,隨機而舉可也。」

所以「開」,那麼《業疏》上面有個解釋:上面這問答,是這個裡邊特別地說明這個原因。那麼律中有這麼說這幾句話。為什麼?這個平常因為我們說:「世尊,我今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現在平常我們是在和尚面前,所以這個文不太一樣,那麼這個就是自誓。所以說因為下面這個文是用八戒的,八戒既然開,當然五戒也可以開。他所以要這樣開的話,觀時節因緣,世尊立的法,他真正重要的是希望大家,盡量有路給你們,所以「義非抑塞」,抑、塞都是把它塞住,不開通。接引世俗那個所設的攝化的方便,都要根據各個時節因緣,所以隨機而說。

《濟緣》釋云:「初指上從他。 律下次明自誓。《成論》八戒亦通自誓,文如後引。」

這文字很容易了解。

那麼再下面一段,上面一段是對於自誓那一點上面開許跟不開許。再下面,最後一段的話,就是重受。那我們先看文:

《業疏》云:「若準《多論》,不得重受。 依《成實》《四分》,俱開重受。故末利夫人第二第三重受五戒,即其證也。」

那就是這個兩個宗派不一樣的,說對於重受這件事情,或者是遮止不允許、或者開許來說明。特別是依《成實論》是開許的,所以在佛在世的時候,都有這個例子,像末利夫人,末利夫人她就是重受了幾次,這個原因。

《濟緣》釋云:「多宗五戒其必盡形,故但一受義無重加。 成宗不爾,任時長短,隨受隨增。二三重受事見本律。」

這文字很容易懂。受的時候,受的時間可以有長有短;然後受完了以後,再可以不斷地增。那麼在「本律」就是律本當中,它有很明確的說明。下面有幾個小字,那幾個小字就把這一段這個料簡雜相的這個幾點,我們在這裡說明一下。

那麼講到這地方,就是關於那個戒法第二,這個戒法當中講的儀軌,講儀軌的三部分:但三、五戒、八戒當中的第二個五戒,把它告一段落。那麼在這個儀軌當中,最最重要前面說過就是個五戒,如果五戒的基本精神了解了,向後去我們要的宗都在這個地方。八戒那麼除了這個在講八戒的時候,除了這個八戒特別的那個說明一下,其他的原則上面我們都照著這個五戒上面所說的這些內涵。

除了這個以外,還有這個料簡當中,除了我先說明比如說道宣律祖,像這種祖師告訴我們示現的一些什麼以外,還有我們現在外面看見,有各不同的宗派作法的話,我們不要去排斥它,千萬注意,去隨喜。特別《廣論》上面很明白告訴我們,是我們現在是要學無上菩提,我們有我們相應的,我們從這裡走進去。真正求無上菩提,沒有一樣東西不學的,眼前沒有條件、條件不夠,所以一時不能學,要生慚愧。那我們怎麼可以去排斥、抑止他們?如果排斥、抑止他們,你學好了跑到那裡去,擋住了!內心當中就有這個力量。

往往我們還不發現這問題所在,還不去懺悔,到那時候你就是跑到這裡為止,我們真正要學這個所謂無上菩提,那就走不通了。特別是現在時下這個時候見解都非常強,行持都非常差,那這個環境當中,我們會很容易受這種錯誤的影響,所以這裡我就特別地說一下。那麼這堂課就講到這裡,那麼下一次我們開始的時候就把那個八戒,好。

註1:「四法」,指殺、盜、婬、妄四條性戒。受五戒時,此四性戒任受其中一戒,皆可得戒,酒戒則不能單獨受。

學習平台:
大慈恩譯經基金會(主要)
澈見幸福(個人化App)
幸福無盡藏(隨身碟)
月光機二代(離線學習)
Apple Podcasts
Spotify Podcasts
文字大小
主題
固定播放器
捲動模式
播稿模式
列印 預覽列印
播放連結 自訂播放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