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山律在家備覽略編手抄稿 一九九一年版
第七十四卷.B面
他有這個本事噢!他地上撿到鐵釘,也把它吃進去,花生殼也吃進去,人家餿水缸一大缸也吃進去,欸,拍拍肚子,「今天應供得很好!」他有這個本事啊!然後他要去放生,人家要放生,買魚,「那你拿錢來。」「沒錢!」「那怎麼辦?沒錢你怎麼買?」「那你把那個死魚給我好了!」「好!」覺得這個也是道理。那個死魚一給那金山活佛,那個死魚就活了,丟在河裡。「啊!」那個賣魚的看見大驚,「好、好,那活魚也送給你!」他有這個本事啊!所以這個是我們要了解,要看別人哪,「住於實相」啊,這個要真正住在這地方,所以這個衡準內心是第一重要。所以像我現在這樣的話,說來說去,唉!要多讀經論,反觀自己,然後志趣要大,行持要實!那麼這種地方,是對我們最應該注意的地方。所以,為什麼要這樣呢?祖師說:
世多邪見,故問決之。
世間太多這種人,邪見人太多,所以提出這個問題來抉擇,這個是《資持》裡邊的,那《資持》裡邊。那個《資持》裡邊的最後一行:
答中,以福況罪。不作福者不取福相故云不作。種種因緣謂方便化導,隨所動用皆離過故。」
他完全是方便、隨緣,他需要的怎麼辦,他就怎麼辦。所以在這種情況之下,他隨緣一舉一動,都是為了引導眾生跳出生死輪迴,他絕沒有一點過失。那個大乘行人,在根本上面他一定要發菩提心、要救一切人。救了一切人,證了實相以後,那個時候沒有罪福相,沒有是非相,唯有一個,就是大菩提心要救人家,那時候該用什麼就用什麼。所以《法華》後面,譬如說這個〈普門菩薩本事品〉(編者按:即〈觀音菩薩普門品〉)、〈妙音菩薩品〉,都不是這麼說嗎?應以什麼得度就現什麼身,這個是我們應該了解的。繼續:
《事鈔》又云:「《攝論》云:菩薩得無分別智,一切塵不顯現,由有勝智方便,具行殺生等十惡。由前有利益故,自無染濁過失。
這個最重要!
縱有利益,有過失不應行。
喏!這個就是《攝論》上面告訴我們的,到什麼情況之下可以了?是說菩薩得到了無分別智,這是呼應前面的《智論》的。那麼,說得到了「無分別智,一切塵不顯現」,那個是初地菩薩以上的境界哦!所以這個叫無分別哦!不是我們現在:「啊!不要分別了,反正你吃酒、吃肉你不要去分別它。」既然你不要分別,為什麼你還要吃酒肉呀?所以祖師們告訴我們,如果大糞擺在這裡,你也覺得吃得很好,那你真是不分別了。給大糞就是受不了,那個時候最好少開口。現在常常說:「哎呀!我可很自在,我不在意。」然後在那兒睡覺。睡覺嘛,當然自在囉!叫你看看看,熱得個要命,滿身流汗,你還在拜佛,還要什麼,你說我很自在,那多多少少有一點起碼的自在,這是我們必須應該了解的,這一點這是它的個特點。
所以在這個地方說,這個得了無分別智,一切塵境不現,那麼這個是勝智的方便。然後在這裡有利益,對於前人,對於所對的前人有利益,那麼他要怎麼做都可以。「具行殺生等」,自己是沒有一點的雜染之心,沒有一點過失。假定說這個有利益而有過失的話,那不可以。雖然可以利益別人,但是自己有過失,那不可以噢!所以雖然就是有利益,自己有過失,那是什麼?在你沒有得無分別智之前的話,這個有過失。所以它下面:
準此。初地已上方得用此無分別智,故地前不合。」
結論來了!所以平常那種開合的話,這個正規地來說,是大地菩薩。那麼對我們來說,因地當中萬一作了怎麼辦呢?墮落!可是墮落龍當中,可是這個完全是要正知見相應,這一點我們一定要把握得準,這一點要把握得準。我們要這一點了解得很清楚,看得很清楚,然後你衡準心行到底怎麼樣,那去走,那就戰戰兢兢去走,那才可以。
那麼下面這個解釋,解釋呀,我就不細說了,我們不妨看看那個《濟緣》,倒數第三行:
《濟緣》云:「無分別智謂觀諸法如實平等,故無分別。
一切法平等平等,這個是無分別智啊!
唯一真體,外塵本無,故塵不顯現。方便即權巧。有利益者謂利他也,自無染者謂自利也。
這個是標準在這裡。
具此二利雖行無犯,
要有這個──自己沒著染,對別人有利益,那個時候才可以。
互有所缺亦不行之。故云縱有等。
這樣,或者自己有染,雖然對別人有利,不可以,就這樣。或者自己雖然無染,對別人沒有利益,也不可以,這個標準在這個地方。
今時愚人,不量位地,不知權行作惡無恥,妄引為例。自誤誤他,難可救也。」
現在有很多人,這種愚癡之人,不量自己的什麼地位,不曉得這個大菩薩的權宜之計,然後自以為如是,這個叫作「作惡無恥」。這應該了解觀察自己內心,覺得:「哎呀,我怎麼這個凡夫啊!」所以這個一心地感到得羞惡啊!現在無恥,還要作惡。不但如此,還「妄引為例」:「欸,你看那個佛菩薩這樣的!」這是「自誤誤他」,害人不淺,這種啊無法可救。所以這個祖師的一番苦心哪!一再苦勸我們及告訴我們這些。那麼翻過來:
《事鈔》續云:「《涅槃》:持息世譏嫌戒,與性重戒無別。 因說菩薩持戒相,羅剎乞浮囊喻。」
這個是現在我們,到最後,說了這些到最後《涅槃》上頭的時候,他還特別說明。說很多後面的戒,這個戒當中前面最重要的──大,最主要的根本重戒是性戒,不可以犯。後面有很多是什麼?「息世譏嫌戒」。照理這個息世譏嫌是當時人的譏嫌,現在有很多人說,啊!這個息世譏嫌戒無關緊要的。佛怎麼告訴我們哪?尤其到最後《涅槃》的時候叮囑,看見沒有?啊!說這個息世譏嫌與性重無別。因為你自命為弘法者,在這種情況之下,是不可以讓世間的人來譏嫌你,說:「你這個人說了個半天,不如個俗人。」那你這個法怎麼弘呢?這是我們要了解的。所以既然你的目的在弘法,那麼對於這些人的應該的護持,當然跟性重一樣,這個很明白!尤其是大乘菩薩,大乘菩薩是根本是要幫忙別人哪!性重是你個人的自己呀!所以在這個條件之下的,所以這個《涅槃》說息世譏嫌跟性重無別,是有它的絕對的價值理由在的。這是我們要了解,這個是它的根本,並不是說我們無緣無故的。現在清楚不清楚?
所以那個標準擺在這裡,你才能夠衡準得出來為什麼。當然,我們這種也只是了解它的百千萬分之一。你從這個觀點去看,你了解了──噢!為什麼息世譏嫌戒跟性重戒一樣。如果你站在自利的立場,那的確這個有它不一樣的地方,那個息世譏嫌戒不能跟那個性重戒比。所以前面犯了,那對不起,你這一生不能證涅槃的,就好像斷了頭一樣;後面你懺悔,可以。可是你為別人的話,別人心裡面老耿耿於懷,你懺悔了,別人心裡耿耿於懷,你幫助別人的意趣根本失去了,所以你必須跟性重戒一樣地等觀起。所以我們要切適那個戒的特徵的時候,那個標準安立了,才能夠說得清楚。不曉得我這個意趣,清楚不清楚?這是我們自己衡量我們的內心。
所以真正說起來,講戒不那麼容易啊!所以說到這裡快完了,我也只能說我實在是不懂,實在不懂!我只是隨緣隨分,根據我自己從我師長那裡告訴我一點那說它,只是百千萬分當中的一個。所以其他的有很多,那是都是大菩薩示現的,我想他們一定有他的更完整的資料,我們總想辦法要去尊重人家。那至少我自己感到很慚愧,那至少把我了解的做到了再說了!所以這一個部分,對那個息世譏嫌戒要怎麼辦?要做到說「菩薩持戒相,羅剎乞浮囊喻」,哪怕很小的一點不要犯,這樣啊!這個是我們要注意到的。
不過呢,在這裡就是根據剛才,如果說你為了別人,是為了利益人,到那個時候自己心裡面覺得:「哎呀!這樣的。那既然我是這樣的一個菩薩,要捨什麼,那好!我就是下至墮落,我也捨了,就幫他。」那這樣去做,那種是這個發心是了不起的。你對於它那個根本沒有動搖,清楚不清楚?就這樣。所以他本來是為了護別人,為了護別人,所以哪怕很細微的息世譏嫌戒你也護。現在同樣地,你為了護別人,所以到那個時候你稍有開,可是關於那個菩提心戒,那根本,你把握得非常牢。所以剛才那個經論上面都告訴我們,你哪怕犯了戒了,可是你這個菩提心還在──沒有犯!現在清楚不清楚,對不對?所以你拿這個標準一衡量,你就衡量得出來。可是這個事情不是嘴巴講的,嘴巴上講的話,那都是無恥大罪人;那都是心裡面內心。
所以平常我們剛開始的時候,為什麼從前面一步一步來?先不要在別人身上試,這個身上一試,試出毛病來。自己一個人,對著鏡子照,什麼鏡子?心鏡!這個心鏡,當心裡對境的時候,看看自己貪心,管自己還是管別人?只管自己的,那先不要說幫別人忙,這是我們現在最重要的一件事情!所以至於我們現在這個幾個互相同修當中,那是依眾靠眾,依眾靠眾──啊!自己看不見,看了別人馬上回過頭來,然後互相地策勉。好在我們團體當中,犯了一點點小小毛病,它也不會引起世間的譏嫌。那麼同樣地,世間的同道當中也應該注意,這個是非常重要的!總之說來說去,如何先從這個根本地方下手,戒的特徵也在這個地方。
那麼下面我們這一章說完了,這一章說完了,這章說完了呢,這章就是這個「出俗本意」。那麼這個意趣把握得準了,下面要「出」了,所以第二章說「先說苦事」。
第二章 先說苦事
大家覺得:哦,出家好、出家好、出家好!往往以為出家怎麼好啊,那你也不要去上班,也吃的有現成,用的也現成。欸!對不起,錯了噢!真正要出家跳出生死的話,這先是這個樂的因哦,這不是眼前就馬上快樂哦!要種樂的因的話,現在的行持可是苦的哦,這我們一定要了解!如果了解不到這一點的話,那就根本錯了!所以我們必須……。這個地方的先說苦事,不是先說……讓我們認識行持的時候,硬是第一件事──先苦。假定出了家了以後覺得生活上面很快樂,那保證這個出家根本錯掉了。所以出了家了以後,種這個樂因,說現在硬是要種種艱苦的。現在我們看文:
《羯磨》註云:「《僧祇》云:
這個《羯磨》這個註解上面引《僧祇律》。
若初欲出家者,為說苦事。一食,一住,一眠,多學問。答能者,度。」
要這樣的!這個是下面說《隨機羯磨》上面的,告訴我們,就是換句話說,度出家的人,開始沙彌,這個師長先要告訴他。對於這個想出家的人告訴他:「你要來出家的目標,是要解決生死輪迴之苦哦!然後這個現在要努力哦,努力這個除苦之因。」就是這樣。所以這個修行很苦的事情,那麼苦到什麼程度呢?吃,只能一食,住是一住、一眠。這個都有它的一個內涵在,下面都有解釋。這個換句話說,我們的生活當中的享受,那個少到不能再少;還有呢學問,學問要多得不能再多。你看看!現在我們享受是多得不能再多,學的話,少得不能再少,還嫌它麻煩,就這樣。恨不得一個人說,哎呀!那最好我……。說是修行,關了嘛屋裡邊,這樣,或者坐在蒲團上面打瞌睡,隨順著自己的習氣走,那是我們的根本錯誤。所以,「答:能。」說:可以!這個能是要真的喲,我們才度。現在下面:
《業疏》釋云:「為說苦事者
為什麼先說苦事呢?
以世網苦辛,多厭求樂,初雖慈許,終有退敗。
由於世間很多人哪,啊!「世網」,這個像網一樣的,好辛苦喔!所以大家說:「出家快樂。」他就想想:「沒有錯,我一天到晚要做這個,又要做這個,出了家以後嘛,這種事情都不做了。」他根本就認識錯了!就這樣。那麼所以這樣來,來了以後呢,師長的人也是:「啊!那好、好了!看見他一番好心來。」師長是很慈悲地接受了,但是由於沒有正確地教導,以及學的人也沒有正式地好好地學,到最後──退、敗,完了!心退了、行為敗了,那墮落地獄了!下面就解釋,什麼叫「一食」。
一食者佛教之中,一食為本。
一天只有吃一趟。說
託緣開二,不是長途。
現在我們是吃兩餐哦,說這個正規的是吃一餐,吃兩餐不是這樣。
至今西域,統五天竺,常行一食。希見東華寺別兩頓。
祖師說的,到現在西域,那就是印度等等,包括所有的五天竺,就是五印度,通常情況吃一餐,所以像我們這裡是吃兩餐的,很少。那是南山道宣律祖的;現在呀,喔唷!吃兩餐的是很少啊,都吃三頓,三頓不夠還要宵夜,宵夜不夠還要點心,就這樣。唉!這個實在是非常糟糕。乃至於有很多地方去,好像你去了以後,不送一點點心不好意思,這變成功養成習慣了。我之所以說這個,習俗之難改呀!這個教育的重要啊!
不過眼前很多人「一食」,我不大主張他一食,說老實話。你教理不清楚,然後他自己的善根不夠,吃了一食以後,把一天吃的量統統吃下去,乃至於兩天吃下去。唉呀!吃得那個肚子脹得個要命,然後跑得去:「欸,我吃一頓哦!我吃一頓哦!」這個非常糟糕、非常糟糕!就是這樣。所以人家吃一食,怎麼吃的呢?就是一摶──就這麼吃到肚子裡面,肚子覺得不餓了就可以了。以我們現在來說的話,大概我們飲食當中三分之一,就是這樣,一天還吃一頓,這樣的啊!所以,既然我們的條件不夠,這個祖師……那完全要衡量自己的,雪山大士(註1)那才可以。所以人家說吃一麻、一麥,這個樣,喏喏喏喏,那我們也不需要,就是跟我們的量相應,這我們要總要適可而止,這是重要的。不過當然啦,現在如果有這種大士出來,就是這個樣,那我還是讚歎不已,我視之如佛!這個是一定要我們把握得住這個中心在哪裡。一住呢?說:
一住者一坐跏趺,周時方起,自非味重何以致斯。
什麼叫「一住」呢?打坐。一坐周時,周時多少?二十四小時。一坐下去二十四小時,你沒有這樣一點點的什麼味,什麼叫禪悅喔!你沒有一點的,我們現在禪悅為食、禪悅為食,這個才是真正的禪悅為食啊!啊,真是味道真的很重!那菩薩戒上還有規定的──他恨不得不要出來──菩薩戒規定:尤其是這個菩薩乘行人,這不准超過七天,這樣。那是因為他得到了味道,我們現在的話,坐在那兒坐了七分鐘,唉!心裡面就亂糟糟的,是這樣!那這個是一食、一住的典型例子。這是為什麼我說現在定、慧等等,現在我們也不必深談;戒,然後這個戒當中──正知見,如果我們能夠弄對了,戰戰兢兢去做,有我們的分!下面「一眠」,還是要睡的,這個眠怎麼呢?
一眠者中夜之時,暫爾倚臥,分星月次,尋起緣念。
這個睡的時候要不要?中夜。中夜拿我們現在來說,十點到兩點。他實際上他並不是真的睡十點到兩點哦,躺下去,手這麼一靠,就這樣。星月一分,只要稍微星月一分,一睡下去,一覺得,那馬上起來了,這個是睡覺的方法。這種情況我們也只了解,現在我們通常好一點的寺院,晚上睡得滿晚,總是早晨起得滿早,那中午一定還要養息一下,就是這樣。養息得不夠,早晨吃過早飯還美其名曰「回籠覺」。唉!我當初出家的時候,我就養成過惡習,所以我到後面,我對這個非常注意、非常注意!我很長一段時候,我那在獅頭山的時候,因為我師父年紀大了,他們老年人晚上睡不著,他通常都是兩點鐘起來,我也起來。但是他用功,吃過早點以後,通常大家是睡覺。剛開始的時候,我掃掃地,後來一個人實在覺得,唉!一個人……。剛去的時候人都是發心啊!天天掃。我覺得:「掃來掃去也沒人看,掃它幹什麼嘛!那還是念佛吧!」當時倒沒睡覺,就念,念了有一段時候,念得很用功。念到後來這沒味道了,東去摸摸、西去摸摸,看看大家都是,那我也稍微休息一下,有的累了就。結果不睡則已,一睡,好了,天天睡!以後我到別的地方去以後,早晨就是沒辦法。
以後一直後來到同淨蘭若,到了同淨蘭若以後,仁法師這個精神,我想:不要睡覺!結果吃過早飯在那兒看書也好、念佛也好,這個眼睛皮就在任何情況就撥不開。那旁邊那時候有個小沙彌,他就跑得來給我送一點什麼,看見我那樣子,他就給我送一點什麼、什麼,我已經忘記掉了,不是萬金油,飲料,那個是增加那個東西。那我想試試看,有的時候這試了也不行,吃了咖啡,一杯咖啡吃下去,一個晚上睡不著。唉!這苦熬,熬了很長一段時候。所以我曉得這個習宿難改。
你說,乃至於到現在這種情況,你們看見,我如果實在太累,我也休息一下,可是精神起來了,我早晨那一覺絕對不睡!所以我現在真正感受得到,真的累了是需要休息,我們就是個常人。那你說一下:「我休息一下。」不要說像我,你們在座任何一個忙了,可以!可是這個習慣養成功了,這個對我們很有害。以前我曾經有一段時候我想中午也不睡,因為這個西方人中午不睡覺的,我想你們知道噢!結果他們的習慣,來的話──他們來,可以!跑掉了以後,啊,那一天的精神就整個沒有。我這是隨便一說,這是個人還是個人隨分、隨分。
所以在這裡我說,我並不是主張我們要一食、一住、一眠,但是我們隨我們的分。實際上《廣論》上面呢,不但看這個,地上菩薩為我們的願境,我們恨不得希望菩薩,那個菩薩一千年不睡覺、一千年不那樣。那我們有了這個經驗的話,那晚上大概那睡它七個小時,後來慢慢改六個小時,乃至於這樣。所以你們將來真正有因緣,你們不妨可以試試看,不妨可以試試看。先不要說要這樣,如果試得行,那就做;試得不行,就以現在這個狀態當中,把現在我們已有的時間,能夠把握得住,真正好好地把握,在這個上面不要向下退,那已經就不錯了。
多學者慧心常運,不許浮散也。」
喔唷!這個「多學」,比我們還要來得麻煩,我們學,這個要什麼?「慧心常運,不許浮散」,要學到這種程度噢!這樣。我們現在多看看書還可以,說停下書來了以後,這個心裡面始終能夠不浮散的話,這個更難。但是這種都是我們的願境,然後來策勵我們,策勵我們。
《濟緣》釋疏云:「世網苦辛謂工商士農經營求趁不容自安,人多厭之求安閑樂,故反說苦事知其志願。初慈許者謂師輒受也,終退敗者謂資疲厭也。
那就下面說:為什麼前面說「世網苦辛」呢?就是普通世間人,這個地方不是沙彌要出世嗎?他出世之前,在世間不管是哪一行、哪一業,大家都是經營忙碌,所以這個實際上的的確確大家都厭惡,總希望安樂。所以真正出家的時候,這個時候要了解,真正出家是要了解出家的目標──修道,修道是一件苦事情。這個眼前雖然苦,可是這個是樂因,這個才是我們現在忙的。並不是說現在就即刻得到那個樂果,這個樂的果變成功將來的苦因,這個要認識。所以從這個上面,了解這個出家的行者的志願所在,這是非常重要的!那麼反過來的話,雖然做師長的人,說「慈許者,師輒受也」,啊!看見難得的:「很好,來、來、來!」來了以後,如果他不了解這個,以及雖然了解了,可是志趣不深遠堅固的話,最後慢慢地,「資」──資就是所謂來受的弟子,來受的弟子到後來慢慢地疲厭,那就害了,那就害了!下面這個解釋我就不細說了。最後一行:
《資持》云:「《僧祇》,先說苦事。欲令知難,免後悔故。
為什麼要先說苦事呢?要讓他了解出家的根本意趣喔!就這樣。說現在是種的樂因喔,這個因本身要努力的喔!就努力來說,這是苦的喲!這個苦要身心兩方面。所以我經常遇見很多人:「哎!我不怕苦,不怕苦!」他很努力,結果呢,弄了沒幾天,受不了了,有很多這種典型的例子,有很多這種典型的例子。我遇見、曾經遇見過以前有一個,哦,也是,他來了絕對不怕苦,一跑跑到寺院裡面,他把周圍草地上面的草,所有的都拔掉了,就這樣。你說他勤進吧,真勤進!我告訴他:「那慢慢地來,慢慢地來!」不叫他拔他受不了,就因為這樣的關係跑掉了,我說天下就有這種怪人。後來想他跑掉了真好,連他那個習性之難改,叫他休息一點,他還自己覺得這……。普通世間人都是把自己這個未會先會那種,以為這個是修行,實際上都是學的「我」。
所以這個身苦已經不大容易當,這個心苦是更難當,這個兩個是我們應該了解的。所以你沒有正知見,的的確確走進來,這條路不大容易走,不大容易走!所以這個《僧祇》上面所以要先說,喏!讓他了解,事先了解了以後,他不會後悔,這個是我們非常重要的。那麼這一點上面,通常我們說正知見、正知見,就是指這個而言。下面:
《四分》,則有十種。謂能耐風、雨、寒、熱、飢、渴、毒蟲、惡言。一食。持戒。」
上面那個《僧祇》說了個總相,總相就是說:哦,這樣的喔!實際上內涵呢?引用《四分》的。《四分》上面說這個內涵一共有十種,哪十種?「風、雨、寒、熱」,這是就住來說的,住來說的。我們現在住得樣樣安樂,這樣,從那個地方到那地方,我還看見很多寺院──因為那個寺院通常不像那個住家呀,現在的住家是新──越到後來是越考究,譬如說這個地方是大殿,那個地方是寮房,那個地方齋堂,那個地方嘛是這個什麼,是這個譬如說洗手間什麼等等。總覺得:欸!這個地方要弄條走廊,免得出去的時候啊……。乃至於到洗手間去要弄條走廊,免得那樣的。
唉呀!所以我現在,以前古人說住在樹下我是沒看見,可是我到印度去,看見這個狀態,那真是看見了。不過現在你們去也看不見,那房子、老房子拆掉了,都又造了新房子。去年那個梵因去的時候還看見,我們抬頭一看,淨超,你有沒有看見哪?那個舊房子,那就是個齋堂上面,那個抬頭一看那個天花板都掉掉了,那個頂上面看得見那個光線的。你還記得不記得那個綠皮房子?他就是指這個。那個房子幹什麼呢?我們這個鐵皮是烤漆鈑烤得很好,它那個鐵皮不是欸,他就把五加侖那個桶啊,油吃完了以後把它剪掉敲敲平,一塊一塊弄起來,就變成功這樣釘在上頭。好囉!這個就是屋頂,就這樣。然後年久了以後,那銹掉了一個洞,風就灌進來,那已經不錯了哦!那算起來,真正算起來已經不錯了。那個就是「風、雨」,所以外面大風、裡面小風,外面大雨、裡面小雨,欸!他們就安之若素。「寒、熱」,那這是住的地方來說。然後飲食呢,「飢、渴」。啊!我們現在這裡說實在的,吃完了以後,「啊……」這樣,經常這種狀態。
這個所以說到這裡的話,所以有人說現在為什麼大家弄不好啦?物質太豐富!我發現這也是事實。所以我的老師他就說,他那個一直到二十幾歲,他十幾歲就去了,整整的十幾年他從來沒想到,他說:「我們那個時候不要說襪子……」他到十幾歲沒穿過鞋子啊!一方面固然的苦,還有一方面還有一個原因,他那個學的那種精神哪!並不一定是說他的精神好,他精神也好。所以這個說來說去我總覺得這宿生的資糧,他能夠感到好的師長、好的同學、好的傳承,在這個裡邊,他自然那個學把他全部吸引住了,要嘛不行淘汰掉了。他一張開眼睛來,等一下做完了早課,第一件事情他就跑出去跟人家是這個論辯,就這樣,不管風雨無阻地在這個地方,那外面那個石頭上面,他全部精神貫注在這個裡頭。
所以我們現在這裡,很想學、很想學!所以我說來說去,我現在了解一個事情,凡是這種事情──資糧,就是一點都假不來。所以這個上頭說,不是急著求,急著要求培植資糧。然後這個資糧要培對哦!如果培不對的話,那就三世怨,這是絕端重要的!你能夠在這個上面好好地做好了以後,將來這一步一步上去,進到這個圈子裡頭,那樣樣東西擺得很妥貼。
註1:釋尊於過去世修菩薩行時之名,屬於佛陀著名本生譚之一。又稱雪山童子、雪山婆羅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