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山律在家備覽略編手抄稿 一九九一年版
第七十五卷.A面
所以現在儘管我們看見這個要想去忙這個,那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很難、很難!所以他上面說「飢、寒」。
那下面的「毒蟲」,毒蟲同樣地也是一樣,他們因為食住什麼等等,不一定真正地能夠樣樣擺得,所以外面有很多住的地方不一定能夠擺得很好,這種地方難免會來。那麼這種都是身苦。「惡言」呢,那個就是心苦。這個惡言不一定是來自於外面哦!不一定是來自於外面哦!實際上就是這個師友之間,難免有的時候會有這種情況。反正你了解了,這個是鍛鍊我們、增長我們能耐的最好的;不了解,這個很糟糕。還要「一食,持戒」。這個《四分》上面告訴我們。
所以現在雖然我們做不到,可是看見了對我們有一種策勵作用,這是策勵作用──我看成怎麼樣喔!我們有這個標準、有這個願的話,我們對我們現在的生活會感覺得:啊!很滿意了,趕快大家好好地努力!那麼這個是說先要了解的苦事,這個換句話也就是說樂因,你要得到將來最起碼的是涅槃之樂,那麼現在下的因是這個樣的,至於說佛道,那更是從這個上面要深遠。下面「五德」,那個是說沙彌所具有的。
第三章 應知五德
《羯磨》註云:「如《請僧福田經》:沙彌應知五德。
這個這是出家的功德來了!就是剛剛出家──這個沙彌,引這個經上面,他有這樣的五種功德。
一者發心出家,懷佩道故。二者毀其形好,應法服故。三者永割親愛,無適莫故。四者委棄身命,遵崇道故。五者志求大乘,為度人故。」
那麼這個五德,一共這個五條,我們看這個五條:「《業疏》釋云」,那個五條它下面《業疏》一一解釋。第一個是「發心出家」,所謂:
- 初德
- 初釋上句
- 二釋下句
- 二德
- 初通示
- 二別釋
- 初釋反形
- 二釋易性
- 三德
- 初敘情愛
- 二釋永割
- 三引證
- 四德
- 初釋下遵道
- 二釋上委命
- 五德
《業疏》釋云:「初德發心懷道者創發蒙俗,情厭諸有。唯欣出要,常懷佩也。佩謂帶持之者也。
那麼說明,說發的什麼心呢?發的出家心。「懷佩道」,懷的什麼道呢?剛剛開始對於一個從世俗上面啟發──「蒙」是啟蒙──應該剛剛開始了解的,什麼?「情厭諸有」,這是我們最重要的。現在我們情見,不是厭諸有而是好諸有。這個諸有我們也說三界二十五有,或者是說三有──欲有、色有、無色有。那麼凡是這個,現在不一定清楚,而把十二因緣當中的「有」了解了,那三有也好、這個二十五有也好,我們完全了解了。換句話說,輪轉生死的直接根本因就是這個有,那十二因緣當中的有支這個有。所以關於這一點,回頭那個十二因緣,要把它很認真地在這地方說一說,說一說。這個是在建立那個見當中是我們最重要、最重要的!在《廣論》上面已經有詳細說明,可是這個回頭這一部分完了以後,那個也要說一說。
至於說前面的,你怎麼個分,分成功三有、分成二十五有,都沒關係。所以我們必定要把世俗的情見,對諸有的愛好,認識了它的真相,那個時候會產生厭惡,這個厭離心從這地方起來的。那內心當中轉變成什麼狀態呢?「唯欣出要。」啊!那時才曉得了真正要跳出生死輪迴之苦,它的根本的宗要在哪裡。了解了,一心一意地,「唯」,就是唯一的,專門在這個上面,於是常常把這個擺在心裡面。所以這個才是我們發心的宗要──也就是「懷佩道」,這個心裡面牢牢把這個繫念在身心上面,這個是第一,這個是出家的第一個功德。換句話說,那我們出家,第一個應該有的內心的認識是這個。
假定說我們真的這一點拿到了,眼前我們生活當中很多都消失掉了。所以我前兩天剛從南部回來,我就發現,其實他們那個問題說起來,都無非是這一點上根本不認識。一點點小小的利害、一點點小小的情見,哎喲!大家就在那兒,無非是什麼?哎呀!那個芝麻綠豆。所以這個經論上面告訴我們的,什麼?這個我們心裡邊跟法不相應,那倒是什麼?倒是一點點的情見,乃至於這個師長的憶念,啊!這個上面說起來,往往在這個上頭。所以說來說去,如果第一點了解了以後,對眼前的那個什麼情見什麼等等都拿掉了。第二呢,說「毀其形好」。
二德毀形應法者道俗路乖,反形易性。故割其所重,服彼所輕。明志絕奢靡,與世違也。
那麼第一個發了這個心以後,然後根據這個心的行持的相應的形狀是什麼樣的?說明了。於是這樣來,內、外完全相應。以前隨順著世俗這些,現在呢出世法,所以「毀形應法」,把以前那個世俗上面歡喜裝扮得漂漂亮亮的統統去掉,這樣,統統去掉!所以現在來說,就說出家吧!現在有很多人要出家了,喔!趕快準備了很多錢,準備一套行(音形)頭,這個行頭這是我們的那方言,這裡的怎麼?叫行(音杭)頭。什麼叫行頭?就是說出門了,喔!出去的時候,那通常作戲的時候上台扮演囉!現在我們扮演個出家人也要準備的,從頭到腳的一套新的東西做出來。那出家法根本不相應,根本不相應!
所以出家法本來叫什麼?叫糞掃衣,跑到垃圾桶人家不要的撿得來,弄弄乾淨曬一曬,剪了嘛縫起來,這樣去做。這個「毀其形好」的特點哪!人家看見你,發心送給你,這種情況之下還看看,好的不要,要破的,萬一顏色不對還把它弄弄爛,這是我們應該了解的根本意趣。所以說「道俗路乖」,俗人就是忙這些事情,「道」就要反過來。說「反形」,形狀是反的;這「易性」,就是以前的習性要把它轉過來。「故割其所重,服彼所輕」,以前世俗所重的統統捨掉,而世俗所輕的那偏偏要拿來。就說明他的內心「絕奢靡」,這個跟世間違的。有了前面這個心,然後進一步,那個形跟發的心相應。
三德割愛懷捨者
第三是什麼?「永割親愛,無適莫故。」這個「適莫」兩個字啊,就是「適」是適意的,隨自己的;「莫」是違背自己的。換句話說,這個我們四無量心當中的,要什麼?遠離愛惡親疏,愛惡跟親疏一樣,愛的、惡的、親的、疏的,這個一樣。那這個就是內心當中說,
以無始所親,慈戀難斷,終歸死別,然不早悟。
就是世間的狀態當中這樣的,而這個習性是無始以來就是如此。哎呀!這個是真正的話實在是怎麼也捨也捨不得,結果你忙了半天還終歸死去,到那個時候你不別也要別。所以說現在了解了是:
今近割俗緣,遠成濟度,
第一個把世間之緣統統割斷,於是這樣的將來成就,有一個遠大的目標成就將來超脫生死。說:
且從道業兩捨親疎也。
從道業來說的話,親也捨掉、疏也捨掉,唯道是親。
故《善見》云:瓦鉢貫肩,以四海為家居。知誰可愛憎也。
《善見律》上面就告訴我們,所有這種東西都捨掉了,捨掉了幹什麼?「瓦鉢貫肩」,就三衣一鉢,好囉!天下哪裡都是,「四海為家居」。那世間人想盡辦法是營那個家,苦不堪言;我們現在四海為家,啊!這美不可言。三衣一鉢,到了吃飯的時候了,跟人家討一點,有也好、沒也好;好也好、壞也好,就這樣!到了晚上了,樹下一宿。現在我們雖然做不到,我們住在寺院裡邊,總也是以最能夠簡明為主。所以這一點注意!現在出了家了以後,仍舊是要講營養、要講這個,那是根本錯誤。但是身體我們需要的,注意噢!所以這一點大家不要弄錯。所以我常常跟大家同修說:身體要注意的,所以我們還是要,可是你心裡如果老想在這個上面的話,錯了!心要懷道啊!是要修道所以借重這個,這是它的本末要把握得準的。那麼這是第三。說第四呢,說「委棄身命,遵崇道故」,所以
四德委命遵道者明奉崇三學,死而有已也。
噢!這裡來了。真正現在內心當中所崇奉的是什麼?佛道。這個佛道照著次第來──三學。「死而有已」,我們總說死有什麼關係呢!生死輪迴本來就是這樣,一心一意在這上面努力,這個才是我們真正需要的。最後一個,
五德志大度人者奉行極教,兼濟於他。」
第五個呢,「志求大乘,為度人故。」喏!一開始沙彌的時候,他的志趣已經在這地方,不僅自己要解決這個,而且要解決一切人,所以剛開始的時候「志大度人」,他那個志趣要大。所以這個三學本身無所謂大小,大小完全在個人的志趣上面。不但是前面,所以從沙彌一開頭的時候我們要了解,我們所以這樣去做的原因何在。所以說「奉行極教」,這個「極」是終極之教,這個終極之教是目標。所以像我們《廣論》上面叫共下、共中,然後上士,這個下是個基礎,到這地方現在來說呢──沙彌。沙彌的確,但是他的目標幹什麼呢?是為了無上佛乘。所以一開頭的時候,這個因本身要究竟圓滿,行持要步步踏實,這個地方也無非是說明這個。自、他兼濟,那麼這個就是我們一開頭的時候應該了解的兩件事情。下面這個解釋:
《濟緣》釋疏云:「初德中,初釋上句。唯下釋下句。
那麼這個上面說過了,就是「發心出家,懷佩道故」。
二中,
第二當中就是「毀其形好」的,「初通示。故下別釋。上二句釋反形,下二句釋易性。」這個都前面已經說過了。「奢則華侈,靡謂美麗。」
三中,
那麼第三,第三是什麼呢?「永割親愛,無適莫故。」「初敘情愛。世俗貪生不知有死故不早悟。」世間就這個樣!一天到晚忙這個,死、死的時候他也捨不得。「今下釋永割。兩捨親疎謂無適莫,適字音嫡。」「適」這個音唸「嫡」,無適莫故,「適」就是靠自己的,這樣。從這地方我們要了解,現在我們真正出家該怎麼辦。
四中,奉崇三學釋下遵道,死而有已釋上委命。
那也就是說真正的。
五中,大乘窮理盡性謂之極教。
這個容易懂。那麼最後一行:
《資持》云:「此之五德,出家大要。五眾齊奉,不唯小眾。終身行之,不唯初受。
來了!說這個五德是出家的最重要的大綱。而這個是「五眾」──這個五眾就是出家的大比丘、比丘尼,然後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這個五眾。所以不管……整個的,「不唯小眾」,本來也就是說小乘才是,實際上呢大乘也是,不但是沙彌,這大比丘也是,這樣。不但是「初受」,而且「終身行之」,只是說剛開始的時候這樣,越到上面是越深廣,這是我們要了解的。
疏云:斯德始終通於五眾,俱堪物養,人天師範,故使誦持,無輕受體及形服也。」
最後一句話,這個說這個五德,從始到終這個五眾共通的,形相不一樣,內涵、應具的德行一樣。有了這個是「俱堪物養」,那人家這個來供養了,你能夠堪於消受,這個時候足以為人天的師範。所以經論上面告訴我們:你認真去做的話,那人天的供養都可以消受得了,要具有這個條件。剛開始作沙彌,他具有這個條件哪,這是我們要了解的,然後從這個根本上面漸次深廣。所以前面我們不管做什麼,從開頭的時候,到後來定、慧固然如此;前面持戒,持戒之前那學正知見,正知見下面持誦,所以「故使誦持」。換句話說剛開始,啊!我們在那兒念、了解,一開頭無非是為了這個目標,認識了這個五點那你去做的話,那個堪受這個種種供養,所以把握住這個才對!最後警告我們「無輕受體」,所受的這個戒體本身是無比地珍貴啊,千千萬萬不要輕易輕視、輕忽;以及這個形體相應的這件衣服,這件衣服所以稱它為是三乘聖賢之服!
那麼《南山在家備覽》到這地方就是告一段落,剩下來的呢,我想零零碎碎的還有幾句話,那麼回頭再來說。總之,我們現在了解了這個道理以後,好好地自己勉勵。這個戒上面不認識的,從論上面去找;論上面了解了,戒上面去告訴我們怎麼去實踐。所以這個論也可以說是了解的「目」,戒呢?根據這個了解的行持的「足」,目足並運千里可到,好,那麼今天就到這地方。
這個《南山在家備覽》,文,消文部分已經告一段落。那麼下面這個有一個附錄,這個附錄你們看這個兩百五十二頁。這個附錄當中,譬如說,說第一個「〈戒體章名相別攷〉」,下面等等,就是提供我們真正要想認真一點研閱這個律──《南山在家備覽》,那麼很多法相名詞的解釋。那麼這個解釋它有不同的來源,所以有不同的來源呢,因為這個律所根據的是實法宗、假名宗、圓教宗,由於是根據不同,所以他來說明的時候,開合也有差別,也有差別。所以你們隨便看看,那麼譬如說兩百五十三頁「諸法五位」當中,說小乘成實宗分多少法,俱舍宗分多少法,乃至於唯識宗,唯識宗那就是我們南山祖師依據唯識一系的這個論典,來說明圓教宗的很多內涵。
那我這地方只是簡單地說明,因為對我們在座的諸位來說,對這個概念不一定太清楚。通常我們都是說:哦,法師怎麼講,我們就這麼聽。那麼在我們國內也可以說有一個很有趣的現象,也很難說是好壞。幾千年來經過了長時期的融合以後,說從有部然後到經部、唯識、中觀,很多概念互相交叉運用,所以不一定清楚它那個來源到底何在。好聽一點我們說:啊!我們加以融會貫通了。實際上呢,的確需要把各宗各派的很多的內涵,有一個相當的認識,而加以怎麼樣地融貫起來的必要。但是這個融貫有它的必要的內涵,如果說融貫得不善巧,那堆在一塊兒大雜燴的話,那比較麻煩。
通常我們說「圓融不礙行布,行布不礙圓融」(編者按:請參閱前第五卷B卷末註1之解釋)。反過來說,它所以能夠圓融,正因為它行布的次第井然,各安其位,每一個個別的地方都能夠恰如其分,能夠一一這樣的次第的配合,成就一個圓滿的整體,這樣。所以這個圓融、行布之間有這樣的關係,換句話說總、別兩樣東西。我們通常舉的比喻:這個大房子,那基礎、底樓、二樓、三樓、四樓,乃至於到摩天大樓,那麼上面每一層當中應有的次第,門、窗等等,這個彼此井然,秩序、次第,非常有次第所以秩序井然,那麼才能夠成這個整體,所以這個總別之間有這樣的關係。而並不是說我的基礎擺在那裡,把它這個隨便堆,一大堆堆得……你把那個基礎堆在這屋頂上面,然後屋頂的大樑擺在這個牆這個地方,那不是一堆垃圾嗎?這是我們應該清楚的。
所以古代的祖師們都是所謂這個學富五車,貫通這個或者是四教或者五教,然後把那個次第地、很有次第地一步一步地配合。那麼近代我們所宗的,譬如說我們,以我來說,乃至在座的同學,大家都是宗的這個論──《菩提道次第廣論》,那就是經過歷代的祖師的不斷的心血,依照著佛的圓滿的教授,才能夠建立起這樣的一個次第,在這種狀態當中,它能夠很適應地把各宗各派地運用,那對!否則的話,你去用的話,那往往它有一點所謂張冠李戴這種情況。那麼至於說南山一宗,雖然我們來說的是我們最重要的,可是他所根據的這個唯識,那麼近代並沒有盛弘,所以我們也不甚了解;何況這個裡邊也牽涉到這個實法宗、假名宗,那我們更是隔膜。
所以它這個裡邊,我們去看的時候,說「《俱舍》立七十五法」是怎麼立的,然後根據大乘乃至於其他的。那麼這個我們如果有心去深入地研究,那固然是最了不起,否則的話,我們只要能夠把握住幾個根本的重點,根本的幾個重點,那麼這樣去做。或者你這個也不能了解,那麼根據我們眼前常有的,譬如說五蘊,那麼根據哪一些,那麼我們常用的,它多多少少能夠把這個我們現在要想走進去的那個粗顯的那個行相,有一個基本的認識,這是對我們比較重要的!
那麼談到這裡,我不妨順便提一下。譬如在印度,那麼雖然它並沒有很明顯的像這種,因為到現在為止我們的藏經當中,並沒有很明確的這個次第。不過至少可以大致辨別出來的四主要的,四個最主要的、按照次第來的,說有部、經部、唯識、中觀,這個是非常正確的已經建立了。我們所謂的不太明確的,只是說它們那個界限,這個界限,譬如像《異部宗輪論》什麼,都是也詳細地交代,可是我們不太清楚,不太清楚。
那麼就我來說呢,我是透過藏傳一系有個基本的概念,這個基本的概念也只是說最粗淺的、大概的,細部的還是不清楚,那麼這個我也不妨說一說。譬如說:我們現在立任何一個所謂佛告訴我們的整個的內涵,從見上面,這個見解,這個見解最重要;有了這個正確的見解,那麼有這行持,那麼它會照這個次第一步一步上來,一步一步地上來。所以有部,那麼它牽涉這件事情,是牽涉到什麼程度,經部如何、唯識如何、中觀如何,首先他把每一部的內涵有一個正確的交代,最後他把它連貫起來,這樣。所以從這地方我們發現很有趣的事實:上部的都能夠承認下部的,都能接受,說:欸,他那個是基礎到哪裡。就像念完了這個研究所以後,那曉得:哦!這個小學他念到這裡,中學念到這裡,大學念到這裡,研究所達到什麼地方,就這樣。但是呢,從小的地方去看的話,到上面這種東西往往不能接受,乃至於就排斥它。那麼這個我們這地方不去深談,不去深談,只是我們至少了解一個基本的概念。
但這個概念雖然不深談,對我們前面整個的《南山在家備覽》學的時候,我想大家多少有個概念。譬如說前面的五戒開始,有部覺得這個五戒一定要一次,然後到了假名宗那就不是一樣的了;這個開合,那麼這個開合的原因,這是一種開合。那麼除此以外呢,還有由於受戒的這個目標或者意樂不同,那麼上一次根據那個佛說的《決定毗尼經》上面,它也有更正確的認識。那麼這種都有待於我們將來願意深入的這個諸位同道去抉擇。這個很重要!你目標何在?因此這個你要的目標就是你行持的標準,根據這個準則去走。那麼這些在這個像《南山在家備覽》當中它不會提,因為這是最基本的基礎。但是原則上面,如果我們有機會認識了以後,對我們將來的深入,這個是絕端重要的!我們有了這樣的明確的界限走上去的話,你這個次第井然,否則你走到深的地方,剛才說:啊!這個摩天大廈的所有的東西堆在一塊兒,然後這個屋頂跟那個基礎放在一塊兒,乃至於倒置,你不曉得怎麼辦,那是我們永遠無分!所以我這裡隨分一說。
那麼今天在這裡,我想要簡單地介紹的,就是這個附錄當中,有幾個概念特別要注意的。請你們翻到兩百六十一頁,「業」,業,我們說造了業、造了業──染業、淨業,然後呢善業、惡業。那麼淨業當中,所謂它還是所謂有三乘不共之法,那麼這個都超不出這個業的範圍。那麼這個裡邊,它也同樣地說「小乘《俱舍》」,乃至「大乘法相」什麼等等的不同的開合,這裡我們現在也不去細說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