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講次 | 147
- 標題 | 74A
- 科判 | 別行篇 出家宗致門 出俗本意章 明出家已行聖道行 ~ 別行篇 出家宗致門 出俗本意章 大小乘相決同異
- 備覽段落 | P246-L2 ~ P249-L6 《業疏》續云:「一者小乘……不破戒人。」
南山律在家備覽略編手抄稿 一九九一年版
第七十四卷.A面
《業疏》續云:「一者小乘人行。觀事生滅,知無我人善惡等性。 二小菩薩行。觀事是空,知無我人善惡等相。 三大菩薩行。觀事是心,意言分別。故《攝論》云:從願樂位至究竟位,名觀中,緣意言分別為境。」
那麼這個地方祖師告訴我們的就是:小乘的行人、跟小菩薩、跟大菩薩,這個三類。那麼這個三類,我不依照這個文仔細地解釋。現在我們的南山祖師所判的,是根據什麼?是根據唯識一系來簡別這三種根性的人。所以我現在不說的話,因為唯識一系在目前很少人學、很少人弘。所以對這個唯識的,雖然它法相非常嚴密,可是我們正式去了解的話,那是一片模糊。其次,這個靈芝元照律師,靈芝元照律師雖然把南山道宣律祖的三大部,皆已詮釋得這麼清楚,可是元照律師所依的是《法華》,是天台的,天台的。所以這個一開頭的時候,日本學者就說他們兩位所宗不一樣。那麼前面弘一大師已經說明了,這個意趣並沒有什麼多大的差別,這個我們要了解的。好在他們現在是兩位雖然有所不同,可是戒部分,只是講淺的部分;真正的定慧,真正的定慧,要想深入定慧,它的的確確要嘛你宿生有善根,再不然它自有它圓滿的師承。那麼這一些對我們現在來說都談不上,這我們只要認識一個很淺近的一個理路,那麼就有一個正確的認識。那麼所以關於這一部分不深細地說明。02:01
倒是等一下,我要簡單地給大家說一下,那個說就是黑板上寫的,黑板上寫的。這個下頭說是三種:小乘、小菩薩、大菩薩。有很多地方這個三類說聲聞、緣覺、菩薩,那麼現在他所以不把那個緣覺──實際上緣覺,正規地來說就列入聲聞一類,這樣,這兩類;那麼這個菩薩當中呢,的確有根的利、鈍,所以分大、小。那麼總歸我們現在簡單來說的話,就是一個就是偏重於自利的聲、緣乘人,一個偏向於利他的,或者是偏向於圓滿教法的菩薩乘人。那麼這個兩類的判別,這個我們也要了解的。由於這兩類的標準不同,所以這個行持裡邊就有很大差別。03:03
那個現在黑板上寫的那個,那就是這個《毗尼決定經》上面的,《決定毗尼經》,不是,這個《佛說決定毗尼經》(註1)。這個《決定毗尼經》上面有,前面的先不去細說它。這個經簡單地我說一下。這個末世的時候,那麼說這個教法誰來護持?然後世尊在這個法會上面,這彌勒菩薩就說:「我!將來等到佛您涅槃了,末世的時候……。」他願意荷擔我們釋迦世尊,無量阿僧祇劫捨頭目腦髓所集的這個教法。彌勒菩薩是第一個,他當時,他是當來下生彌勒佛,世尊本來把那個責任交給他。所以下面就一個一個菩薩都出來,很多個──文殊師利菩薩、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無盡意菩薩,那些菩薩都在這個裡邊,一共有二十多位。04:07
那麼舍利弗尊者看見了以後非常讚歎,說:「啊!那些大菩薩們真了不起呀!」那麼由於這個因緣,就談起來這個佛的法藏的內涵。那麼那個世尊就說了,這個修學佛法有兩類犯是大犯,有一個由貪而犯,有一個由瞋而犯。這樣地說起,這個瞋而犯是絕對不可以,尤其是菩薩乘行人,那個絕對不可以;那個貪而犯那就不一定,尤其是大乘行者,說這個他為了要救濟,他心裡面捨不得那些人,那這個──小。其次他就更說明了與菩提相應這個力量。04:55
所以這個《瑜伽戒本》上面曾經談過──《瑜伽戒本》,那就是我們這個《瑜伽師地論》上面那個《瑜伽戒本》。那麼現在這個宗喀巴大師的《菩提正道菩薩戒論》上面也說,平常我們破了四重戒,就是那個根本的四重戒,那個根本沒辦法救的,但是菩薩可以,為什麼?由於這個菩提心的攝持。菩提心的攝持,你只要這個大菩提心還在,不犯!而且《決定毗尼》上面還這麼說,假定你早晨犯了,就是這樣,然後你只要覺得犯,喔!回頭想想:欸,我這個菩提心還在,那個不犯,這樣。乃至於他說:你呀,菩薩受五欲樂,可是你這個菩提心還在那兒攝持的話,這個不算犯。不過當然這個受五欲樂要看什麼噢!受五欲樂,你給在家人受五欲樂,那出了家以後,那個還是要嚴格地去持這個戒。不過他因為要去幫別人,所以有的時候這個開合不同,那麼這個在《瑜伽師地論》上面抉擇,這裡我不去深說它。這個論有根據的,喏!就是這個經,實際上還有其他的,而這個是最主要的一個抉擇的經典。06:20
所以將來正式地講菩薩戒的時候,這個經我們現在這裡不一定會真正地單獨印,我們這裡有拷貝機器以後,有這個複印機器以後,印一份,大家認真地去看一下,那它這個經是根據些什麼。乃至於像《海龍王經》,這個都是大乘經典,我們一定要的根據;那麼論在哪裡。06:44
那麼現在這個上面,主要的是什麼上面,他就分別了,「云何名為聲聞乘人雖淨持戒,於菩薩乘不名淨戒?」這本來這個三乘人,戒是一定共同的,一定,不過稍有開合不同。等一下我們那個《南山在家備覽》那個南山祖師,他下面也講到,然後《菩薩戒論》上面也講到。那麼這個開合的關鍵,現在這個經上面,就是說聲聞乘人在這種狀態當中叫持得很清淨,可是菩薩乘人不清淨。那麼就說了,關鍵在哪裡呢?關鍵在意樂!說「聲聞乘人不應乃至起於一念欲更受身。」這個聲聞乘人,他心目當中是什麼?「啊!我要解脫生死,要解脫生死!」假定是有一念,他覺得:「那麼留到下一生吧!」這樣。「這慢慢地來吧!欸,下一生去解脫……。」錯了!他根本上面犯了戒了。所以說「乃至起於一念欲更受身」,他一定要這一生斷一切集。如果說只要有一念起了這個,叫聲聞乘人那個戒就不清淨了,這個聲聞乘人這樣的。菩薩乘呢?看!於持菩薩乘人這樣的話,那是「最大破戒」。如果菩薩乘人說:「啊!我要這一生一定要解決,這個不能再受身。」那個菩薩乘人破戒,不但破戒而是最大破戒,標準在這裡!08:24
下面呢,看:「云何名為菩薩乘人雖淨持戒,於聲聞乘不名淨戒?」這個菩薩乘人清淨的,但是聲聞乘人不清淨。「優波離,」那是佛提醒優波離說:「菩薩乘人於無量劫,堪忍受身不生厭患。」這個菩薩乘人本來要救一切眾生,哪怕為一個眾生長期墮在地獄裡都願意,這樣啊!所以他乃至於無量劫,他為了救渡眾生是流落在世間。那麼關於這個內涵,這是學大乘的人應該認識的,他並不是不厭患生死哦,這個論上的抉擇。要不然的話,我們覺得:「喔唷!這個世間的很快樂,那我是菩薩乘人囉!我就不出離。」那就根本錯了!菩薩乘人是也生了這個厭離心,認識世間的可怕,但是他更進一步要救人,於是覺得:「啊!我為了這個救人的大利益,我雖然留在世間這麼地個難受,我要留下來!」這個是菩薩乘人的超勝,不但要留下來,乃至無量劫留在那地方要救人,這個是菩薩的發心,就是這樣。在這種情況之下,這個叫「持戒清淨」噢!那也就跟他前面的菩提心相呼應的。那麼聲聞乘,錯了、完全錯了,是「最大破戒」!比破四重戒還要可怕,這個是兩個的最大的。09:53
所以他下面又說,菩薩乘人他這個持的戒,那看在上面,「不盡護戒」,聲聞乘人叫持的「盡護戒」。這個是專門……像這個將來到《菩薩戒論》上的非常重要、非常重要!這個戒的基礎是一個,可是有許多戒,聲聞乘要盡護,菩薩不盡護,這個根據,根據一定是經,就是這樣,所以這個。那麼還有菩薩乘人持的「開通戒」,聲聞持的是就「不開通戒」,現在看見了沒有?這個標準擺在這地方,標準擺在這裡。10:33
所以以後我們自己去選擇,我是走哪一個的?聲聞乘,對不起,那一定想這一生一定解決,這絕對不能說不行,不行也要做!你全部精神,萬一做不到,下一世出來,馬上就跳出來了,這個是他的一個特徵,就是這樣。而菩薩戒,你說我這一生一定要解決,那又根本錯了;其他的就是持得很清淨,你根本已經錯了!這個將來菩薩戒上面,它有最完整的抉擇。倒是現在我們在這個根本,由於有了這根本,那前面這個我們大概就了解了。11:11
至於說這個「生滅」或者什麼等等的話,那就是通常我們現在說的,天台所說的生滅四諦、無生四諦、無量四諦、無作四諦,這是我們平常習慣的。所以唯識法相上面,這一種什麼「觀事生滅」什麼等等,我們不太熟悉,這所以不照著這個現在《業疏》上的解釋,這個是理由。前面既然已經告訴我們了,了解了這個道理去修行,現在我們了解了半天的道理嘛也迷迷糊糊,最多嘛跟人家嘴巴上面講講,對我們也沒有太大幫助,這是我所以不講的理由。現在我們下面看,兩百四十七頁第二段,「《資持》云」,那是第六行,兩百四十七頁第六行:12:07
《資持》云:「上之三科總論十界之因故並名行。
那麼上面三科就是說小乘、小菩薩以及大菩薩,這些都是十界當中的因──不是,說錯了,上面的三科就是凡罪行、凡福行跟聖道行,這個是這個三科,這個才是十界。下面的小乘、小行……那麼這個是四聖界。所以這個地方的十界,這個叫「行」,因為總論十界的因,所以叫行。12:48
凡罪即三途行,凡福即修羅人天行,聖道即三乘佛果行。歷示心行,令識因果。捨罪修福,革凡成聖,厭小慕大趣一佛乘。
這是祖師結勸我們的,說分出來了,「凡罪」是「三途」,當然很清楚;「凡福」呢,是「修羅人天行」。前面說「鬼趣受勝處」,它實際上這個修羅那一道,到底哪一道,這個開合不同。有的說六趣、六道,那麼把那個修羅列入三善道;有的時候分五道,五道的話,那個修羅一道就列入鬼趣了,所以說他列入鬼趣而說受勝處,這樣。所以在這個地方,總之跟這一類相應的,現在我們看見有很多大力鬼呀什麼等等,那個惱害的非人都是這個。最近我經常碰見這種事情,我這次到南部去又碰見好幾個。哎呀!講講那些故事的話真是……那些鬼故事,就是完完全全都是現實生活當中遇見的這種事情。那麼這種情況怎麼辦呢?有很多大力鬼,那個大力鬼很有本事,喔!他這跟你看起來也是很憐憫心,他也給人家看病什麼,弄這套東西。這個都是什麼?這都是我們修行當初的時候,那是行凡福行,這樣的產生的結果。那麼「聖道」,就是三乘的佛果。14:33
這個把前面這個照著次第告訴我們,說「歷示」,什麼樣的心行,那麼將來感得什麼樣的果報,讓我們認識如此因、如此果的必然關係。了解了以後就「捨罪修福」,這個罪福的話,就是不要墮落總要超昇,這樣。那麼尤其是要超昇什麼呢?就是從下位到上位,上位當中還要「革凡成聖」,聖人當中還要「厭小慕大」,一階比一階高、一階比一階高,最後「趣一佛乘」。尤其我們幸運地在大乘這個佛法地區,所以透過《法華》認識究竟意趣,佛出世只有這一個目標。15:24
是故《業疏》專指大乘為出家學本。
那麼所以這個《業疏》──《業疏》就是現在我們專門講那個羯磨的──專門以大乘,這個才是我們出家的根本。本來戒,我們總覺得戒是好像都是十八部、小乘的,實際上真的嗎?喏,看!南山道宣律祖已經從這地方指出來,指出來了以後,結果這個天人韋將軍,還特別來證明,說:「啊!自從這個戒法傳到東土以後,某人(就是我們道宣律祖)你是解釋得最切貼的一個人。就是有一點點,那個一點點都是名相上的,根本都把握準了。」可想而知,道宣律祖這話一點都沒有錯!你了解了這一點,回過頭來看《菩提道次第廣論》上面告訴我們,這聲聞戒是為誰而立的?為菩薩行人而立的,大家還記得吧!那個聲聞戒這麼難持,得到的果報──這個聲聞果,那那那那何必呢?你要得到那個聲聞果的話,八關齋戒也得到呀!為什麼佛陀他一切智人制這麼難持的戒,只得到小小的果報呢?16:51
所以這種關鍵,我們要透過這個論才能夠抉擇出來。現在你仔細看,哪一個聖人,印度聖人、我們中國聖人,中國的漢地聖人、西藏聖人都是一樣的。這個時候才透過這種大菩薩示現這個大祖師,才能夠抉擇它的宗要。所以在這地方的話,這個《業疏》是專門講戒的,可是在這地方,對不起,它並不是告訴我們這個戒是小乘──共小乘的,它真正意趣還是要成大乘,究竟成佛,所以說它馬上就舉證明:17:30
即《戒本》云:
那就是戒經了。17:32
若有自為身,欲求於佛道,是也。」
你真正為你自己呀,求什麼?求佛道。假定說要求聲聞的話,「若有自為身,但求於羅漢」就可以了,他不會說佛道呀!那換句話說,這個前面,也就是那個四分的祖師就從下面引上來的過程,這個在講戒體當中,就講「非色非心」當中說明的,說「強號二非」,那麼在這個時候這是它的一個特點。那麼現在我想我們下面休息幾分鐘,休息幾分鐘等一下我們再繼續下去。18:13
第七節 大小乘相決同異
兩百四十七頁最後一行第七節,第七節。那麼前面第四節是凡罪行,第五節是凡福行,第六節是聖道行。第七節呢,叫「大小乘相決同異」,把大乘、小乘相對比,來抉擇一下它的差別何在。看文:18:42
《資持》云:「相決同異。同謂進修方便唯是三學,無別途故。異乃心志廣狹故分二乘,用與別故。」
這個地方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相對地把這個大小二乘,來抉擇、來決定差別何在。說這「同」,什麼是同呢?說不管大乘也好、是小乘也好,真正上進一步一步地進修的方便哪,就是三學,沒別的了,就是三學!在這個《廣論》上面,大家還記得,狹則三學,廣則六度萬行,對吧?所以它這個三學是絕對總攝的說大乘的全部,所以並沒有異途。異的呢,那麼差別在哪裡呢?「心志廣狹」,由於個人內心的志趣,有的人是寬廣,廣到跟法界相應;有的人狹窄,狹窄到只管自己;如果自己都容不了的話,那只有墮落了!只管自己你能夠管得好的話,那你就是個二乘的行者,所以分出這個二乘來。在這個地方,同樣是三學,看你運用的程度而分出差別;所以不同,由於個人的心志廣狹。了解了,那麼再下面把這個大小乘相決同異,分說大、小二乘各是三學,差別何在。20:44
- 大小乘相決同異中分為二項
- 一小乘三學
- 二大乘三學
第一項 小乘三學
《事鈔》云:「若據二乘戒緣身口,犯則問心。執則障道是世善法,違則障道不免三塗。」
就告訴我們這個。說如果戒,談戒嘛,二乘談戒是什麼呢?犯,講身口,可是「戒緣身口」,犯還是問心,換句話說意樂,這意樂最重要。不過這個雖然是這樣的話,你一定要什麼?清淨,不能執著。如果是你雖然持,持戒而執著的話,對不起,那個是世善。所以持戒持得很好,而執著這個戒相的話,那是世善。那麼「違」的話,就墮落。要怎麼辦呢?持而不執,這樣。所以真正的持戒,持戒非常精嚴而了無戒相可得。那麼這個是它的一個特點。21:52
下面我們翻過來,這個定呢,定我們現在這裡先不去說它。這個戒定慧由於真正……譬如說,現在由於我在這裡,譬如講《廣論》,那麼這個將來的定,完全是有它的這個傳承的,一步一步地深入。那麼這個戒本來就是這個定、慧的基礎,那你了解了這個,這個定一定有它的一個很完整的次第去深入。那現在這地方的名相,我們暫且不去管它。進一步,看大乘的三學,同樣地,大乘當中「戒學」這裡說一說,看兩百四十八頁。22:34
第二項 大乘三學
《事鈔》云:「若據大乘戒分三品。律儀一戒不異聲聞,非無二三有異,護心之戒更過恆式。」
看!那麼大乘戒分三部分,哪三部分呢?攝律儀戒、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戒。那麼這個地方,這個攝律儀戒跟聲聞一樣,所以「不異聲聞」。但是稍有不同,所以說「非無二三有異」,這個裡邊稍有一點點開合的差別。剛才說的《決定毗尼經》,那就是開合的根據標準;瑜伽戒跟那個梵網戒呢,就是開合的行持、行相上頭的差別。這個都在這三個戒本當中,你們自己去抉擇就很清楚。23:33
還有,前面這個,就是在這〈別行篇〉上面的前面哪,也曾經有過一句話,說那個是在警告在家人。警告在家人說:有的嘛說出家人不管怎麼樣不能去動他,有的嘛說有一些護法可以出來,到底怎麼辦?所以南山祖師說:這個看情形,能夠兩個配合最好,否則的話,大乘戒是在後頭說,這個是比較深遠一點的,這個是他抉擇(註2)。不過有一點我們注意,假如基礎都沒弄好,就不要前基礎而談後面,這個不可以,就順著次第來,這個是它真正重要,漸次深入。那麼,所以關於這個地方的律儀一戒開合的情況是這樣。24:30
至於說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戒,儘管在《南山三大部》當中,就說這個攝律儀戒當中,它同樣地可以包含三聚,這個的義雖通,但究實來說的話,還是有它的限制,還是有它的限制。真正那個三聚淨戒,你非要把這個瑜伽、梵網兩個戒弄清楚了,那才是真正把那個三聚淨戒完全把握得準。25:05
那麼這裡最後一句話,就「護心之戒更過恆式」,這個小乘戒雖然這個律儀是跟聲聞一樣,但是它偏重心理,所以叫「護心之戒」,是比起恆常狀態遠來得超過。所以說當分的小乘教是有宗──薩婆多部,它對這個形式很注重,不管心;四分一宗叫「過分小乘教」,它已經注重那個心了,名叫過分;至於說圓教的話,那更是不曉得過到哪裡去了,所以叫作圓教,那麼這一點是我們要了解的。那麼關於這個地方的話,完全要「自問心行」,儘管剛才說了這個《決定毗尼經》,絕不是個藉口,如果說自己的心就是世間一點放不下,說「我是個大乘行者」,這個不好,這個不好!儘管就究竟意趣來說,你只要沾到了,你能夠這樣去走的話,欸,慢慢地他也會一定會走得上來,一定會走得上來,可是前面那段時候墮落的時間很長,出來了以後,他那個大乘的種子還是會出現。26:19
所以基於這個理由,我們對於人家千萬不要去,啊!說毀謗這個人怎麼、這個人怎麼。譬如說《法華》上面講起來那個求名菩薩,啊!我現在對於這個典故,對那個求名菩薩,我實在是感覺得無比地景仰、無比地恩感!所以我當初、對我當初的感受,我是一個最大的懺悔。這我簡單地說一下,為什麼這樣想呢?就是拿我們現在世間來說,我們看看很多人,啊,他好像是說這個,實際上都是行為當中,看他心裡面都是忙這些。我們往往忘記掉自己,不反過頭來看,我們的什麼業,感得什麼果?我們這種業,就不可能感到的佛菩薩;不要說佛菩薩,聲聞乘的人、聖者都看不見,那我們只要求別人。如果說沒有這些求名菩薩在世間廣送這種善書、廣說這種道理的話,我們佛法就是碰不到。所以這個是真正說起來,對我們是第一大恩人。27:27
所以我們常常說,這個父母在鄉下是種田弄得混身是臭,把你念到大學畢業,你回過頭來說:「你混身是臭,你給我滾出去!」然後說這個人,這個人真是畜生都不如,那是地獄種子啊!這是我們現在要了解的。尤其是越到向後,我越是感受到這個。啊!這個所以經上面,不要說大乘聖者,二乘聖者也是這樣,但看你自己的內心來反省,這是我們很重要的一點哪!27:59
所以說剛才我們進去的時候,的確地,這個求名菩薩有他的一個絕對的價值在,這個有絕對價值在。再說我們看見了以後,馬上反省自己:「我學大乘的人,欸,不要這樣!」這是警惕我們自己。所以我們不管你在任何角度去看的話,你只要與法相應,你看起來一定是功德。反過來,如果我們不能夠和法相應的話,佛來,看看就是過失,看不見功德。28:28
假定我們能夠從這個地方去一步一步地努力去走的話,那將來跟善知識就很容易了,那就跟得上!否則的話,什麼善知識跑到你面前,等一下一點點小小的瑕疵,真正說起來《廣論》上面說的,「雖少許茶悉計高低」,弄到一點點,心裡面就是一天到晚緣那個煩惱上面,看看都是別人不對,自己的一點的毛病都找不到。所以我那個剛出家的時候也是這樣:「哎呀!某人哪、師父啊!某人哪!有錯了告訴我們。」其實平常真正有錯了,稍微點醒一下,等一下就煩惱個三天,那、那、那這種情況就這個樣!所以說到這個地方的話,說來說去自己要衡準,就是護心這個是最重要,那麼其他的我們現在不必去說它,這都是以反省為主。下面這個解釋我們先不必細看它,再看兩百四十九頁第二段,那麼這個就是第五行。29:33
《事鈔》續云:「《智論》。問云:菩薩住於實相,不得一法。得破戒否?
這個就有人,為什麼要這段問答呢?真正菩薩到了這個境界,那當然高明。可是現在呢,口說菩薩,說菩薩住於實相啊,沒有破戒,所以又吃酒、要什麼亂來,這個那就是地獄種子,第一等的地獄種子,所以祖師設這個問答來警誡我們。他下面說:30:05
答曰:以住於實相故,尚不作福,何況作罪。雖種種因緣,不破戒人。」
他住於實相的話,福都不作,何況罪?罪,更不應該做!現在我們一天到晚造了罪,然後說不住實相,那個是地獄種子。在這種情況是不管什麼狀態作法,這不是破戒人。所以,因緣條件需要他怎麼做,就怎麼做。30:32
近代有一個了不起的祖師,通常我們稱他為「金山活佛」,這是逆化的因緣,對吧?他就是瘋瘋癲癲的。還發生過這麼一件事情,人家把那個大糞就「叭!」整個地就套到他頭上,他也不在乎,頂了個大糞桶咚、咚、咚、咚滿街都走,那個才是啊!然後有魚、有酒,他也照這樣地可以來;實際上金山活佛好像沒有喝酒、吃肉,對吧?沒有!31:06
註1:《佛說決定毗尼經》,出自《大正藏》第十二卷,三十七頁中欄至四十頁上欄。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陀林中給孤獨精舍,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菩薩萬人。爾時世尊,如龍王視觀察大眾。觀大眾已告諸菩薩:「仁者,誰能於後惡世堪忍護持正法,以諸方便成就眾生?」爾時彌勒菩薩即從坐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白佛言:「世尊,我能堪忍於後世時,受持如來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劫所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多所利益無量眾生。」……佛告舍利弗:「菩薩有二大犯,何等為二?因於瞋恚、愚癡犯戒名為大犯,因欲犯者名為小犯難得除却,因瞋犯者名為大犯易可除却,因癡犯者亦名大犯亦難除却。……」爾時世尊告優波離:「……優波離,云何名為聲聞乘人雖淨持戒,於菩薩乘不名淨戒?優波離,聲聞乘人不應乃至起於一念欲更受身,是則名為聲聞乘人清淨持戒,於菩薩乘最大破戒名不清淨。云何名為菩薩乘人雖淨持戒,於聲聞乘不名淨戒?優波離,菩薩乘人於無量劫,堪忍受身不生厭患,是則名為菩薩乘人清淨持戒,於聲聞乘人最大破戒不名清淨。又優波離,菩薩乘人持不盡護戒,聲聞乘人持盡護戒;菩薩乘人持開通戒,聲聞乘人持不開通戒。……」
註2:請參閱《南山律在家備覽》第二百三十二頁,〈別行篇‧第五門離諸非法‧第三章謫罰可否‧第一節別列〉之〈第一項勸俗敬護〉及〈第二項勸俗治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