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山律在家備覽略編手抄稿(1991年版)70B

南山律在家備覽略編手抄稿 一九九一年版

第七十卷.B面

我們同時能夠供養兩種田:供養悲田、是供養敬田。「隨順佛語」是不是供養敬田?然後「悲心看病」是不是供養悲田?是天下再沒比這個更好的事情了!所以從這個地方,我們都是要建立那個正知見,你真正這個概念很強盛地建立了以後,那教做這種事情就容易了。

第二章 簡人

那麼下面這個「簡人」,那個「簡人」下面看一看就可以了,它是順著次序來,這個次序一看就懂。不妨唸一遍:

《事鈔》云:「二簡人中。《四分》:若有病者,聽和尚乃至弟子,從親至疎。

這個!一定是從親近的人來開始。這有兩方面都是這樣:親近的人比較關心,這樣,所以招呼得可以更好;還有,親近的人,如果從福德方面那來,既然親近了以後,這樣的話,這個福德應該先歸於他。不管從兩方面,這個從親到疏,都有它的特別的意義。

若都無者,眾僧應與瞻病人。若不肯者,應次第差。 若無比丘沙彌優婆塞者。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彌尼優婆夷隨所可作應作,不應觸比丘。」

所以我們現在最低下的,安立好了這個時候,照著次第。如果有特別親近的人,自己就願意來,這個是更好,這個是一個狀態。那麼如果沒有比丘、沙彌、優婆塞,比丘尼、式叉摩那……那個這些都可以。所以這個病,不過如果說,男女眾兩眾相差的──「不應觸」,這個是有一個特點,這個是有一個它的一個特點。下面是「安置處所」,那麼這個病人安置在哪裡?

第三章 安置處所

《事鈔》云:「三安置處所。若依中國本傳云:祇桓西北角日光沒處為無常院,若有病者安置其中。

在祇桓精舍那個西北角,那個西北角是什麼?日光沒的地方。這個地方有一個特點,就是:喔!那個歸西了,最後的終結之處,人人都要到那個地方去哦!這個警策無常,有病放在那裡。叫「堂號無常」,這裡叫無常堂。下面兩句話:

來者極多,還反一二。

來的人好多哦,但是來完了以後,再去的人很少。唉!

即事而求,專心念法。

我們從這個上面去看,啊,這個人生無常啊!所以到這個地方,它所以這樣擺在那個地方,地方是日光沒的地方,名字叫作無常堂,要策勵我們專心念法。那麼然後下面他有一個說明,真正地對這個上面,經常說:讓我們一心一意地繫念三寶,不要繫念世間的事情。這個有個原因,這個原因,下面第四章「說法歛念」當中有說明。我們現在翻過來看,兩百二十六頁。怎麼去勸導?別人怎麼勸?那麼專門那看病人怎麼勸?

第四章 說法歛念

  • 說法歛念中分為二節
    • 一餘人勸導
    • 二瞻病勸導

第一節 餘人勸導

《事鈔》云:「四說法勸善者。《十誦》:應隨時到病者所。為說深法,是道非道,發其智慧。

這個平常的人跑得來看病,應該怎麼辦呢?這個才是應該來講的、勸導他的──「隨時」相應,有時間到生病的地方,給他「說深法」;這個深法就是佛法,特別是指緣起之法。那麼告訴他:什麼是道,什麼是非道。「道」就是佛法,「非道」就是違背佛法的,世俗法都是這個。所以我們平常就應該很多事情交代得清清楚楚,世間人到臨終了,馬上交代了遺囑,安排這個事情。那佛法當中這最嚴重的事情,真正有病的,臨終把那個事情忘得乾乾淨淨,趕快想佛法!我們必須強健的時候準備好,世間的人說強健了準備好,好像這個是不吉利的。唉,這是真顛倒啊!我們必定要在正常狀態準備得好好的,一天到晚想無常。你一天到晚因為想無常,所以到真到無常就不怕了,這是我們應該了解的。那麼這個時候,就啟發他的智慧,很重要了!那麼啟發的方式,它有一個原則哦!看下面:

先所習學,或阿練若,誦經,持律,法師,阿毗曇,佐助眾事。隨其解行而讚歎之。」

一方面啟發智慧,一方面要看他所學的,就是他的平常所慣習的是什麼。如果沒有慣習,你臨時告訴他沒有用!或者他歡喜「阿練若」,那個這種情況都是什麼?就是禪坐比丘,歡喜寂靜的,那麼說這個。然後下面,就是「誦經、持律、法師」,這個是講教的。這個經論上面告訴我們比丘分三類:或者是習禪,或者是讀誦,或者是佐事比丘,記得不記得?就是這樣。這個是真正的,所以是種善根的種子、積資糧、成熟三部分,就主要的這個。「佐助眾事」,那就是積聚資糧,那個剛剛開始下種到積資;那麼讀誦什麼等等的話,那積資是增長;怎麼禪坐、阿練若,這個就是從增長到感果,這不外乎三類。隨他所了解、隨他的行持,來啟發、來讚歎,這個是一個非常重要、非常重要的!

《事鈔》又云:「傳云:中國臨終者,(這個中國都是印度哦!)不問道俗親緣,在邊看守。及其根識未壞,便為唱讀一生已來所修善行。

特別是就他所習慣修學的說明。他一定是講他的善行,那個時候,世間都是牽絲扳藤的事情,千萬不要講!

意令病者內心歡喜,不憂前途。便得正念不亂,故生好處。」

這是最重要的!這是內心跟法相應,所以「不憂前途」。我們現在世間人不了解,要死了,喔,趕快呀!想想生前。那個不是看前途啊!那個是斬斷了前途,回過頭來看以前,那完全顛倒了。我們一生忙過了以後,以前的事情統統丟掉了,看以前?所以這一件事情不是到臨終的時候,我們剛出家就應該準備了。所以剛出家的時候,不要說還牽絲扳藤,家裡還有什麼事情,弄得不好,還嘛家裡的親眷、親戚、朋友,那個你就完了,這個出家一定出不好!就是這樣。所以家裡一刀兩斷,就到此為止,這個人像作死掉了一樣,像弘一大師一樣。就是必定把前念世俗的事情要這麼斬乾淨!那麼關於這個,《廣論》上面都說得很正確、很正確。那麼這個是平常勸。那麼瞻病人怎麼呢?瞻病人就是照顧病人的人。看:

第二節 瞻病勸導

《事鈔》云:「其瞻病者,隨其前人病有強弱,心有利鈍,業有粗細,情有去取,當依志願隨後述之。

這個瞻病人跟那個餘人不一樣,瞻病人一直在那個病人旁邊,所以很清楚了解這個病勢的強弱,然後心裡對法的認識、業的粗細,還有順他的情,總依他、隨順他。這個隨順不是隨順世情噢!隨順他跟他相應的法,這個要注意,這要注意!那麼在這種情況之下,法是什麼呢?

或緣西方無量壽佛。或兜率彌勒佛。或靈鷲釋迦本師。

就隨便哪一個。說到這裡我就想起來了,我們現在這裡一般狀態當中,都是教人念佛,念阿彌陀佛,這是絕對好的事情。可是如果這個亡者不歡喜這個的話,那不一定行!我就記得,最早那個時候,在大坑口有一個什麼姓張的,你曉不曉得,有一個小孩帶來,他的先生死掉了?(法師回答。)這樣是吧!他自己本人歡喜什麼?反正這個亡者走的時候,跟生者有點不太一樣,就是這樣。那麼結果呢,這個病人感到非常地困擾,那個時候生者就是希望他這樣地這樣跟他去念,啊!他總覺得對他好處。這是我們千千萬萬應該注意的一件事情。

譬如當然有的人生前一直念佛,那時候好好地勸他;如果他生前並不是這樣,那你勉強勸他的話,那個是非常嚴重的事情。還有的人,儘管他生前這樣,到臨終的時候希望好了,他要念,那個時候你千萬不要非常勉強他,你能夠告訴他最好。那怎麼辦呢?我告訴你:念觀世音菩薩!你告訴他:「你好好地念,如果說你真正地業消的話,觀世音菩薩一定救你;萬一不好的話,他一定救你到極樂世界去,昇沈兩益!」就這樣。當然這個時候所以這地方就說,一定要看他這個志願,然後歡喜接受,然後再。說這個病人已經病得很苦了,你勉強做這個,他還要對抗你,那完了!這個是我們要真正了解的。所以祖師告訴我們哪,他一定要隨這個,這樣。那麼下面:

或身本無人,妄自立我。

上面是念佛,下面念法了。

或外相似有,實自空無,如至燄處則無水相。或為說唯識無境,唯情妄見。 各隨機辯而誘導之。」

這個很重要!或教他念佛,或念法,那念法當中又有大小三乘不同,看他相應,所以隨他的機來說明它。

為什麼我們現在說在這地方學皈依呢?這個《廣論》上面(編者按:《廣論》第一百零三頁)引《三摩地王經》上面有一段話,假定說我們平常能夠皈依,至心皈依,乃至於看到佛的功德說:啊,佛這麼好,我也要學他,要求佛!這個本身就是個菩提心,就是至少菩提心的種子是絕對正確地種下去。所以他下面就說:「清淨身語意,常讚佛勝德,如是修心續,晝夜見世依。」說我們平常的時候就是這樣,那淨化我們的身口意三業,一天到晚讚歎、憶念佛的殊勝的功德。而如果能夠這樣地修我們的內心,所謂「心續」的話就是相續,他不是說初修是難的,久而久之的話,欸!相應了,得到加持。這個時候,就「晝夜見世依」。這個晝夜見世依,就是白天也好,是晚上也好;進一步說的話呢,當你這個心力很強的時候固然在念,心力沉下去的時候,它還在!這個是對我們絕端重要的。第一個偈子。

第二個偈子:「若時病不安,受其至死苦,不退失念佛,苦受莫能奪。」就是這樣。他說假定說,有一旦生了病了,或者心情上面,或者身體上面都不安,乃至於要死這麼嚴重的痛苦。欸!可是他平常由於這樣的,所以他不退失念佛;反過來是更因為他不安,更正因為他要死,所以念佛更強。念佛幹什麼?他不是要救我們不安、救我們痛苦嗎?所以我們平常的時候是念,等到這不安、痛苦來了以後,把佛號丟掉了,那我們學些什麼佛?平常我們總說:哎呀,這個煩惱來了!這個煩惱來隨著煩惱去,那你跑這來幹什麼呢?反過來,所謂正常狀態就應該努力地在這個上面去做。如果我們從這個努力上面弄對了去做的話,那就對。覺得不相應就懺悔,相應了就皈依,說來說去做兩件事情。所以到這個情況之下,不安心情來了,你馬上就用起來,馬上就用起來,所以這個是我們真正重要的,真正重要的!

所以說來說去什麼?前面講的是業,用業理來衡準它。到後面講的是什麼?十二因緣。然後開得真仔細一點的話,就是六度萬行,無非都是這個。這個業,就看你用什麼方式,自己努力地想辦法突破,就在這個境界上面。

所以正因為我昨天看了這個,就想起那個懺悔的事情。唉呀!我現在是越來越覺得啊……譬如說去年夏天,本來如果說不停的話,我們可以有很好效果出現,很好效果出現!實際上呢,所以這個環境,這個環境就是,唉!所以我現在,大家也許會想,我自己也是這樣,一直希望早一點趕快有機會修。我越來越感覺如果說環境沒有安排好的話,到那時候你忙了半天,正要爬上去的時候,這個也不理想、那個也不理想,這個事情又牽著你了,這樣。所以這個是我們真正重要的。

所以我想起,又看看現在幾個已經上去的幾個人,真正上去的人,他都得到了善知識的攝持。譬如我剛才說的,跟你們說的這個某法師,就這樣。他前面,我看見他的,從我開始認識他,整整花了二十年的時間哪,二十年的時間。就在剛開始他去作在家居士的時候,就在那個桂林路那個陸橋,那現在陸橋下頭那個三樓,後來搬到現在那個地方去。最近他搬到另外一個地方了,那個我想你們好幾個人去看過了,他那個床,在裡邊,就是鑽進去,一鑽進去,這個床,只能坐在那個床上,好了,動不了了。就二十年在這個地方,那苦苦地苦這個事情。

所以我後來是越來越感受到的:啊!真正的問題在什麼地方。所以我們急著馬上要出去找,趕快要找了一個地方去修,這是所以爬不上去的根本原因。他能夠這樣去,所以也可以說積聚的資糧,也可以說是成就他的忍力。種種條件具足了,到後來,不要你去找,那個師長就看得清清楚楚,告訴你:「某人哪,你要怎麼做了!」這樣。他如果有一點的小小問題,告訴他,他自己去找,那一定是他問題;否則的話,師長看得清清楚楚,告訴他怎麼弄,很快地就透脫過來了!所以這種正是我們修行的這個特徵擺在這地方。

那麼所以當然現在病是如此,還有我們現在不安也是如此。其實真正說起來,我們的病有兩種,一個是身病,還有一個心病啊!所以周圍的那個同修善知識,就幫忙我們這個,身病有人招呼;然後心病來了,一樣的,平常一起來的時候,這個時候就特別重要。大家心裡面難受了以後,那麼旁邊的人就來勸我們,怎麼勸這個很重要。平常我們以前一般狀態當中,大家譬如受了一點委屈了,或者什麼環境的不順利,那好朋友跑得來:「你受了委屈。」「對呀!」大家一定會用這種眼光去看,好囉!大家覺得:哎呀,他來同情我。那完了,法上面遠離了!不要說對方是如理的,對方是不如理的,我們這樣去走的話,也是一條死路。為什麼就對方是如理的我們不可以,不如理的也是一條死路?他不如理,我們這樣是如理了嗎?現在清楚不清楚?是呀!你只要想到世俗上面的這種談是非上面的,不管對方如理不如理,那對方的事情啊,我首先已經不如理了!我跑到這個地方來做這種事情,幹什麼?是不是還是我們自己害了自己?

說我們皈依三寶的特徵──不是啊!那時時這個念,看以什麼去滋潤下面那個種子。他來安慰你:「對呀!」假如說是我們遭到一點的小小的不如理,我跑的時候,譬如說:「對!某人就是這個樣子,你現在就是吃了他的苦頭了,我以前也就是這個樣!」兩個大家好起勁。對方就是錯的,實際上我們更錯了!他一個人說說,我們兩個人說耶!這兩個人說起來的共業,豈不是比一個人他更強呢!所以這是我們現在是說這個業,前面是業,後面的十二因緣,所以我們真正要了解的,始終是了解這一點。所以這真正的這個善友啊,在這地方。所以孔老夫子告訴我們的:「無友不如己者。」所以這個平常真正地相關的那個人,這地方就特別重要。這個好朋友,一旦給我們弄到了以後,你有問題的話一定去請教他;然後,所謂「不如己者」,這種情況就是這個特點。到那個時候,慢慢地、慢慢地會把我們拉上、拉下,就在這裡。所以這個是勸人、勸導的方法,勸人的方法。

下面第五門「離諸非法」。那麼這個下面的不解釋,我們自己好好地仔細去看。說來說去,這個仔細的道理,《廣論》上面都說得非常清楚、非常明白,這樣。反過來說,《廣論》上面告訴那原則,我們看戒、看哪裡,都是非常清楚、非常明白,是哪裡都是說這些道理!所以我們平常的時候,經常在這地方多去忙。就算是不在那兒真正地……好像不修行;平常去忙,這不是個最好的修行嗎?腦筋裡一天到晚把那個如理的思想就把它加深、加強,那麼遇境的話,它就用上了,遇境的時候就用上了!現在看:

第五門 離諸非法

第一個,這個分五部分:

  • 離諸非法中分為五章
    • 一別請僧眾
    • 二受僧食物
    • 三謫罰可否
    • 四食肉
    • 五畜養貓狗

五門。這個第一個是別請。

第一章 別請僧眾

《事鈔》云:「《五分》。僧次請者:凡夫、聖人、坐禪、誦經、勸佐眾事,並為解脫出家者,得入僧次。唯除惡戒人。

在這個僧團當中,這個僧次第,它照著這樣來,「凡夫、聖人」都是,凡夫、聖人都是。平常我們聖人先來,他凡夫在後,欸!它很有意思,凡夫在前,是聖人在後。這個什麼啊?這個才是次第呀!那我們對於修行來說,佛法留在世間就是要把凡夫接引到聖人;然後凡夫是因,慢慢地照著這個法上去的,這樣,這一個這樣情況。然後下面,那修行的時候呢,是「坐禪、誦經、佐事」,倒過來了,倒過來了。這個坐禪是靠近聖人最近,喔,坐禪是靠得最近,就是這樣,誦經是其次,佐眾事是第三。這個,你別看它小哦!它那個次第當中,都有它的必然的內涵在。換句話說,僧團當中不管上下,他只要一剃了頭了跑進來,就這個樣,跑進來就是這樣!所以每一個人看他的機宜,哪怕種點善根種子,這些人都是為了解脫出家,這個解脫出家的次第也是這樣。

但是有一個叫「惡戒人」,惡戒人例外!惡戒人本來在僧團當中,是或者已被擯除,或者列入在某一種狀態當中。小小的這個不是哦!小小的不是。所以凡是照著規定,僧團當中在某一個情況之下,這種情況之下,那可以不列入僧次,那個這裡現在不細談,尤其是對那個在家眾來說。惡戒人的特徵是這個。那麼這一點對我們是非常重要,我們看下面兩百二十八頁,那是指「別請」,兩百二十八頁上面說這個「僧次」,下面一個解釋我們了解了。「《十誦》」,第一行的最下面:

《十誦》下三引文證。彼云:有人請佛五百羅漢。

專門請聖人。

佛言:不名請僧福田。

佛說:你這樣不是請僧福田。

若能於僧中請一似像極惡比丘,猶得無量果報。與下《增一》意同。」

那佛親口說,有的人跑得去請佛,喔!要請佛、要請五百個羅漢。佛說:「不對、不對!你這個不是真正請求來種福。你要種福的話怎麼辦呢?要照著次第,不管凡夫、聖人,一律一視同仁,以平等心、恭敬心,這樣!」所以說在這種情況之下,不如在這個大眾,「僧」是一個僧團當中,請一個「極惡比丘」──看起來是、好像,「似像」,樣子做起來好像,但是實際上非常糟糕的──還得到無量果報。它不但是《十誦律》,而且《增一阿含》也這麼說。繼續看:

《事鈔》云:「《梵網》云:別請物者即盜四方僧物。《仁王經》,亦呵責別請過。 既僧次福大。有憑請者,應說僧次功能,開悟俗心,勿令別請。」

這個是我們平常應該的。那麼現在有個開緣,就是他請的時候,隨便哪,他專門請了以後,僧次再派一個,就這樣。多多少少不失這個兩種義意:一個也是這個說特別的緣,就請的人來上面;另外呢,不失那個僧次,照那個僧的次第。下面:

《事鈔》云:「《增一》云:師子長者別請五百羅漢。佛言:不如僧次一人,福不可量。因說如飲大海,則飲眾流。

就像大海,你只要飲了,那眾流都飲,這個大海就是這樣,那整個的僧團。

師子言:自今已後,當不別請。

那麼這些。下面跳過一行,引《賢愚經》,《賢愚經》上面引出那麼一段公案。

《賢愚經》。以㲲施佛,佛讓與僧,義意同此。

這個《賢愚因緣經》上面有這麼一段公案,這個佛的姨母就做了一種最好的一件衣供施給佛,佛說:欸!這個供養我,不如供養僧,供養給大眾。就是這樣!

正使將來法垂滅盡,比丘畜妻挾子,四人已上名字眾僧,漫請供養,應當敬視如舍利弗等。」

前面說這個,就是將來法滅盡的時候,那個時候已經衰得一塌糊塗,現在也就差不多這個時候了。那麼有的出家人,啊!那弄成這樣的糟法!就是這樣的糟糕,他只要還肯四個人聚在一起,然後成功一個團體──「名字眾僧」。喔!說組成個僧團,你能夠「漫」,就是平等心,不是專門這樣,平等的,然後很恭敬,把他看成功像佛世的舍利弗等等,那就對,這個意思也就是這個。

那麼在這個地方就有一點點矛盾了,前面《五分》上面「除惡戒人」,後面這樣也可以,怎麼辦?「《資持》問云」,再看下面,那個二百二十八頁上面最後一段:

《資持》云:「問:前引《五分》除惡戒者,此何相違?

哦!前面《五分》上面說「除惡戒人」,這個地方嘛說,乃至於「畜妻挾子」,他只要四人以上,做成功一個假的名字就算!怎麼相反呢?

答:疏云:

那麼他回答。這個《疏》上面說,

《五分》簡人,精也。

它是個別說的時候,有不同的對象,《五分律》從這個簡擇這個人來說,取精。

《賢愚》取人,粗也。

一個是從精看,一個是粗細看。

破戒受施,且取外生物信,令於僧海自感施福。非謂行缺能消信施。

這個《賢愚因緣經》上面所以這樣說,哪怕破戒,他還可以,那是什麼?「外生物信」,對於還沒有進入佛門的這些人。那換句話說,這個地方特別說什麼?指出家眾,出家眾,這個道眾來說。啟發他們的信心,希望他們能夠在那個眾僧福田大海當中,能夠布施、能種福,這樣來說的。並不是說:啊!那個出家人,這個戒行有缺能消信施,這個兩個標準不一樣。下面:

私謂,

這個就是元照律師的說明,這個說明實在美極了!他還說「私謂」。這個祖師,祖師!所以這個祖師這立意等等,他一點都不師心自用,儘管有憑有據的,還說私謂。他怎麼說?

《五分》除惡戒等,並謂極誡內眾,使自策勤。

喏!這個《五分律》上面所以這樣說「除惡戒」,是儘量地來教誡出家眾,使得每一個人自己知道警策、向上,精勤努力。所以在這種情況之下──不對,不對趕快懺悔,千萬不要墮落!

《增一》《賢愚》《十誦》《善生》,皆據導俗,

至於說《增一阿含》跟《賢愚因緣經》,乃至於《十誦律》、《善生經》,那麼都有這種說法。這是什麼?「皆據導俗」,那是站在引導俗人,從俗人方面。

學習平台:
大慈恩譯經基金會(主要)
澈見幸福(個人化App)
幸福無盡藏(隨身碟)
月光機二代(離線學習)
Apple Podcasts
Spotify Podcasts
文字大小
主題
固定播放器
捲動模式
播稿模式
列印 預覽列印
播放連結 自訂播放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