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山律在家備覽略編手抄稿(1991年版)69B

  • 講次 | 138
  • 標題 | 69B
  • 科判 | 別行篇 入寺法式門 中國舊法章 入寺法 ~ 別行篇 入寺法式門 今師要術章
  • 備覽段落 | P209-LL6 ~ P213-LL5 僧中亦不可識……不令魔惱 。
(更新日期: 2021年7月2日)

南山律在家備覽略編手抄稿 一九九一年版

第六十九卷.B面

00:02

那到那時候要去恭敬供養的時候,平常的最下賤的──看輕了!心裡實在是很不對勁,這樣。然後佛曉得了這件事情,專門為了他,他剛才開始的時候……。不是!這我說錯了。那個是舍衛國還不是哪裡呀?那沒關係,這個公案的地方我記不住,反正重要的就是那個除糞人,佛度了他了,大家曉得了。然後這個國王曉得了:欸!這怎麼可以呀?他跑得去專門去見佛,去問這個事情。00:39

那麼到去見佛的時候,那這個寺廟的門口就看見一個出家的比丘坐在那裡,實際上那個坐在那裡的就是那個除糞人,那時候已經證羅漢果了,就這樣。那麼他一進去,一看見一個出家人,他很恭敬,說:「欸!你給我去通報世尊,我要來見他。」就這樣。那麼,這個世尊先已經曉得了這事情,告訴他。於是他就自己去通報世尊,他本來坐在石頭上面,他就從石頭裡邊走掉了。「喔唷,啊!這個佛法真了不起,你看處處地方都是這種了不起的人!」01:17

那就告訴那世尊,世尊說:「好、好、好!你就叫他來,你去的時候還是從你原路走。」他仍舊從石頭裡邊那麼出來,那告訴他:「我已經通報世尊,請你進去了!」啊!他心裡無比地讚歎:「對啊!這些人嘛應該出家,這個除糞人怎麼可以呢?我一定跑得去要跟那個世尊說。」他不曉得這個就是個除糞人出了家,就這樣。然後跑得去了以後,就告訴世尊要怎麼樣,就這樣。世尊說:「欸,你剛才進來的時候,是誰通報你的?」「對呀!剛才怎麼、怎麼……」啊!他就讚歎:「這種人就應該出家,這種人當然恭敬!」「你曉得剛才這個什麼人嗎?」「欸!這是一個好像很了不起的人。」「你說的這個除糞人就是他!」「啊!……」這個佛世的時候,這種典型的例子哦!02:07

那個均提沙彌八歲的,然後有很多在那個河裡面玩耍,你們曉得這些公案,太多、太多的!看看那嘻嘻哈哈的那個樣,那是小孩子們,結果到那時候,哇!都昇天而去,都證了果了。這個僧眾啊,你根本沒辦法認識好壞。其實下面說得很清楚,那就是到末法的時候,那個破戒畜妻生子,你把他看成三寶,你有福,到後面會詳細說。說來說去,這個主要的我們要認識為什麼。所以透過了《廣論》認識,尤其是我們了解十二因緣,那我們怎麼增長是我們的福,怎麼是反過來,這完全在自己的意念上頭,完全在意念上頭!這是真正重要的地方。03:00

所以說,如果說看起來這個事相上面看起來像,以世俗的標準「事似俗闕」,就世俗的標準來,好像這種行為有所欠缺。嘿!但是內涵不一樣啊!所以這一點不是我們能識得透的。所以現在如果以世間的,以「俗情」來批評這個道眾的話,啊,錯了!「意誠非易」,這個衡準不出來的,絕對不是我們世間的俗眼,那個俗眼一片漆黑。所以這地方特別說明,「若以見僧之過」,如果是以為看見……再說,就算有過,你從他過的那一方面看,你信心消失掉了,信心一消失了,什麼都不談──障道!一障道,「終無出期」,這個是我們是一個致命傷,就這樣。03:59

所以處處地方經論上面告訴我們這種因緣,這一點哪,尤其是現在這個時候,現在很多在家居士他說:「護法、護法!」這樣。結果弄錯了,並不是不要護,要護!後面要說的,後面在《涅槃》上面說得特別清楚,在末法的時候,國王、大臣如果看見非法的時候,他要挺起胸來,這樣。可是這個時候兩者要抉擇得很清楚,就是看你那個內心,你要認得得很清楚,那麼在這種情況之下,這個這樣去做,這樣去做。這個是我們應該了解的。04:36

這個《阿底峽尊者傳》上面有過這麼一個故事,現在我們那個傳上面並沒有出,這個故事並沒有出,在《廣傳》上面有這麼一段公案。阿底峽尊者他在印度的時候,他是一個好了不起的,是一個這樣。那麼那時候他不曉得是在那蘭陀寺還不知道什麼地方,就有一個和尚那麼亂來,吃酒,好歡喜吃酒。阿底峽尊者曉得,「欸!這個吃酒怎麼可以?」於是在僧中舉罪,說這吃了酒了!那麼舉了罪以後,當然這種情況破戒,把他趕走。結果他就把他趕走,他就走了。他不從門裡走,怎麼走?那個牆壁裡面就跑掉了!欸,一看,這都是高人哪!啊!那曉得這是一個高人,曉得這個非常了不起的高人。啊!那他說:「錯了、錯了,把那個聖者結果趕走了。」那就懺悔。那麼後來就遇見一個聖者,他就問:「你什麼心?」他說:「護法心!」「沒錯、沒錯!可是,對不起,你對那個聖者起一念這個不恭敬的心,這個罪就有哦!」「那怎麼辦?」「你好好地弘法!」所以他也告訴他:「你將來把這個佛法,現在西藏的佛法衰了,你把它帶回去,這個你的功德可以補得過來。」喏、喏、喏、喏!以阿底峽尊者之尊喔,他尚且看不清、看不對這種事情啊!06:06

所以不是阿底峽尊者到了晚年,人家去看他,他走路是腳不至地,就是這樣。然後人家把他關在屋裡面,鎖得好好的,他老先生跑到外頭去了!就這樣。那這種這個神通尤其不可思議的哦,他尚且看不透這種事情。然後像《入行論》那個寂天尊者也是一樣。印度當年是如此,現在實際上我們在這地方同樣,一直到現在還是有這種局面出現。當然我們也不必一定是說,喔,那種破戒的一定是都是聖者再來噢!說來說去總之就是我們看自己是什麼心去對他,你看好的那一方面就好,這是我們應該了解的。本來我們到寺院裡面去,希望培福、培慧的嘛!你這一點做到了,那就好了嘛!現在我們再這個看了就翻過來,翻過來看二一○,二一○頁。07:14

《事鈔》續云:「禮拜佛法僧者,常念體唯是一。

這個是「一體三寶」,實際上有它的內涵。07:23

何者?覺法滿足,自覺覺他名佛。

佛是什麼?自覺覺他,覺法滿足,這個叫作佛。07:32

所覺之道名法。

所覺的道就是法。所以這個佛跟法是分不開的,一定是如法相應了這個人叫作佛,他所覺的法,所以這個分不開。下面呢,07:48

學佛道者名僧。

欸!他是滿了叫佛呀,還沒有滿之前是不是要去學?要學!學的時候叫僧,就這樣。所以這個是啊,08:01

則一體無別矣。

這是我們要了解的。因地當中叫僧,果位當中──佛,既然你尊重那個果,哪有不尊重因的呢?就好像我們現在說:「啊!這個水果非常好。」結果你偏偏把那個水果的樹砍掉,有這樣的道理嗎?啊!這個水果非常好,因為水果非常好,你更珍重去保護那個水果的樹呀!現在我們因為尊重佛,那佛怎麼來的呢?那是僧修得來的呀!佛是覺法滿足,僧一定不滿,這個理所當然!08:37

所以下面一段小字:「始學時名僧,終滿足名佛。」喏!就是這個道理,剛開始學是僧,滿了就是佛。「僧時未免諸過,佛時一切惡盡一切善滿也。」因地當中當然如此啊!「今我未出家學道,名俗人,」現在我是個俗人,還沒出家學道啊!「迴俗即是道器。」只要回過頭來就是道器呀!「如此深思,我亦有道分,」想想我豈不是這樣呢?「云何輕侮。」既然這樣的話,你怎麼可以輕慢僧人呢?這是對在家人來說,當然出家人更是如此啊!「宜志心歸依,自作出家因緣者。是名圍繞念佛法僧之大意矣。」真正圍繞就是這個,心裡面就是這樣去啊!以這個心,然後去保護,然後在這種情況之下護法,這個叫真護法。09:35

它下面這個《涅槃》上面,的確,說末法的時候,不對,在家人可以出來,可是這個出發點是什麼?心裡面要存著至心恭敬地這樣。那麼在這種情況之下,這內心當中「敬意無減」,不是現在的「致成輕慢」哪!這個是我們應該了解的。然後下面這一段我就不去再細說了,平常我們很容易犯的。10:05

所以以前我也常常說,常常說這個話,說:「若要佛法興,莫非僧讚僧。」這些道理我會說,我就做不到,一直做不到。現在慢慢、慢慢地覺得了解道理,雖然習氣還在,可是了解了道理叫我不做也不行。說來說去很簡單嘛!我自己這樣,那人家也是這樣啊!我要恭敬人家一分,那我就成就一分,就這樣,豈不這個很簡單嘛!所以想到了這一點的話,那這種心裡面自然慢慢地消失掉了。再說,你要得到這個果,那要更要注重的因哪!無非從這地方說起。10:46

我們再跳過兩行,剛才那個再跳過兩行,下面有一段話,叫「極證名佛,始學名僧。」證到最究竟的地方是佛,剛開始名僧。「僧現學法,終至佛果。」現在學法,終於到佛果。「若此待僧,豈容輕侮。」你了解了這一點,怎麼可以輕慢他?就是這個樣,這說來說去就是這一點。那麼「註中初教念僧,則三寶備矣。今下次令念己,」回過頭來想想自己,「與僧不殊。尚當尊己,豈敢慢人。」那這就了解了,正因為要尊重自己,所以就應該尊重別人;而尊重別人,正是尊重自己。下面我們看第二支,最後一行,「斥非法」,那非法的,說明一下:11:45

第二支 斥非法

  • 斥非法
    • 初示入寺本意
    • 二明非法之相

《事鈔》云:「凡入寺之行,與俗人作入道之緣。建立寺者,開淨土之因。供養僧者,為出離之軼也。」

這個就是這個。到寺院裡幹什麼?是給俗人作入道的因緣,所以進去一定要恭敬。造廟是開淨土的因,這個是因,所以我們要創造一個淨土;人間有這個廟,將來因地上面有了這個,果位上面就成功淨土之因。供養僧是出離的軌則,現在供養他,將來自己也就走上這條路去。下面再看:12:28

《事鈔》續云:「今末法中,善根淺薄,不感聖人示導,僅知有寺而已。

現在末法,末法為什麼?善根淺薄!不能感得聖人親自來指導我們,這個還是我們的業所感得。正因為如此,大家說:「末法了、末法了!」我現在越來越覺得:正因為末法了,更要恭敬呀!那麼我們雖然現在末法,人家是慢慢地每況愈下,我下一世卻越來越增上啊,這個因果應該了解。因此末法的時候「僅知有寺」啊!廟是曉得的,但是「不體法意」,怎麼樣跟它相應?不行!13:13

都無敬重佛法超生因緣,供養福田,而來入寺也。

不了解真正到廟裡來是幹什麼呢?是要來重佛、尊法!當然僧也包括在裡頭,這個作為自己超脫生死輪迴的因由。因為這樣,所以跑得來,這個跑得來這樣供養福田,供養他正是增長自己的福德、智慧,這個是我們入寺的原因。所以他下面說,斥非法:13:49

多有人情來往,非法聚會。

這個是完全錯!13:54

又在寺止宿,坐臥床褥,隨意食噉。

那麼現在都是人情往來,我們要曉得人情不錯,把這個人情而引他上來那就對,就是這樣。不是不要,把那個情淨化,那就是悲;否則的話,那這個情染,那就是錯!14:32

乞索取借,如俗去還,逐意則喜,違心必瞋。繫綴胸抱,望當圖剝,猶牛羊之牴突,恣頑癡之鄙情。或用力勢逼掠,打撲抄奪。具造惡業,必死何疑。一旦橫骸,神何可滅,隨業受苦,永無救護。可共悲哉。

這個當然一般都是不信的人,但是我們信的人,接觸了也應該稍微注意。下面說:15:09

若有智之人,終不行此。

真正有智慧的人絕對不會做。15:16

敬重寺法,準而行之。護惜三寶,諮請法訓,自招大益。

那麼應該恭敬如法地去做,愛護然後支持這個三寶;不了解就請問──諮請法訓,這樣去做自然會得到大的受用。15:37

故經云:眾僧良福田,亦是蒺藜園。斯言實矣。

現在來了!15:44

當知衰利由心,非前境咎。

經上面說,那個僧團是一個最佳的福田,但是同樣也是「蒺藜園」哦!蒺藜就是有刺的,有刺的一碰到──我所曉得的有一種刺,那個很糟糕,它這個蒺藜呀,它那個到處都是絨毛,你們將來到達蘭薩拉你們有看見的,葉子上面都是這個。這個有兩種,有一種刺了就是刺一下,有一種刺了以後有毒的,啊!這要你癢得呀,簡直是!它一直癢,癢得是……(弟子:就是蕁麻。)這個蒺藜呀!他們說這個叫作蕁麻,不曉得,我就弄不清楚。這個刺得呀這樣!然後一直到什麼呢?抓破了還不行,它自己流黃水呀,是這樣。所以他們那個當地,我看見小孩跟人家,怎麼辦?他就把它根上把那個皮剝掉了,扎了以後……一看見這個大家就逃走,這樣啊!這個東西這麼個可怕法!在這地方是什麼呢?說這個話實在的,為什麼是有的人好,有的人壞呢?「由心」!你有正確的認識,如理去做,這個最最重要的!17:04

第二項 清信女法

那麼再下面就「清信女法」,那麼特別的是激勵這個女眾。女眾下面自己看一下。那麼最後有一段,最後這個二百一十一頁上面,這個最後一行。17:22

必須攝心整容,隨人教令,依次持香,一心供養。懺悔自責,生女人中常成礙絕,於此妙法修奉無因。不得自專,由他而辦,一何苦哉。應深生鄙悼。若見沙彌,禮如大僧,勿以位小而不加敬。

那這種文是都是平常應該注意的,不但是士女,其他的我們都應該注意。那麼還有「出寺法」,出寺法下面看一看,就是來了以後出去怎麼辦?18:01

第二節 出寺法

《事鈔》云:「如此等,在寺中竭力而行。

像上面所說的,盡自己的力量。18:09

所為事訖。辭出寺門,如法作禮。

做好了,然後告辭、拜辭而去,還要如法。18:18

凡以穢俗之身入寺,踐金剛淨剎法地,自多乖於儀式。

這個要曉得這一點,我們凡夫濁穢之身,這是金剛不壞之地,這個千千萬萬應該弄清楚!18:35

若去時,須自贖其過。

這個要自己來懺悔,來贖他的過失。18:43

隨施多少,示有不空。」

換句話說,來,多多少少種一點福田。那麼「施」也不一定是施什麼,隨分隨力,下面說的:18:54

若布絹香油,澡豆華水,下至掃地除糞。

拔一個草、掃一個地,弄乾淨一點點東西。換句話說,真正到寺院來,這樣,那就來對了,否則的話,錯;這樣做,還要很恭敬。下面就:19:15

第二章 今師要術

  • 今師要術
    • 初明道俗相資
    • 二誡拾僧過失

現在的「今師」這個才是我們真正的中國,前面那個是講的印度。那個祖師告訴我們:19:25

《事鈔》云:「此入寺法,中國傳之矣。余更略出護過要術。

現在這個道宣律祖告訴我們:我們這裡傳的。所以這個「余」就是祖師自己說,保護怎麼不犯過的重要的方法。19:44

謂一切天人龍鬼,是出家人修道之緣。一切出家人,為天人龍鬼生善境界。

那換句話,不外道俗二眾,人是看得見的,天、龍、鬼神等看不見的,實際上這個八部當中都是出家人修道的緣。我們出家人修道,看得見的部分,靠其他的弟子,在家的弟子來護持,看不見的地方是天龍八部。所以我們這裡很重視那個施食,很重視那個施食,三時──經常的飲食的時候要出食,這樣。這個非常重要、非常重要!它就有不可思議的威力,千千萬萬這一點我們要注意!我們都是對人家的恭敬,這個是很重要的一點。20:41

對了!那一天那個張居士還跑得來問,他有很多問題,我們這裡也不細談它。他說:「這個歸依了三寶以後,我們還這個世間的神怎麼辦哪?」我就告訴他:「那這是護法最好的,所以佛法──歸依上面說:助伴,絕對可以,助伴!」那我們寺院裡面是護法,那個護法還不是世間的很多神哪!當地的土地或者什麼等等,我過去一定是好好地向他問訊:「啊!在那個地方上打擾你,這樣。反過來,這個地方的話,也使得你好好地培養的福田,請你來護持。」就是這樣。這是我們的正規的作法,所以因為什麼?這個是出家修道之緣。那麼在家人,人更是如此。反過來呢,出家人是天、龍、鬼神生善的境界,這是福田呀!21:38

出家人既為四輩生善之處,不得對彼幽顯輕有所失。

喏,祖師說的!出家人是他「四輩」,就是前面那個;他是「生善」,出家人是福田,他在這個田裡面要增長那個善法的呀!所以我們對他們不能隨便輕易地失禮,這樣。「顯」就是人,「幽」那是看不見的地方,不管天、龍、神鬼等等。22:10

彼四輩既是出家修道之緣,又不得輒便見過。

反過來說,這個在家的,那既然是修道人所憑藉的,那這個也不能動輒見他的過失。22:25

佛已敕竟,

佛早就教敕了。下面來!22:30

假使道人畜妻挾子,供養恭敬如舍利弗大目連等。莫生見過,自作失善境之緣也。」

佛就說,就是出家人養太太、生兒子,你能夠供養他就像舍利弗、大目犍連,不要去見他的過失,你還是有福;反過來,你見他的過失,你自己就錯了。後面他還引這一段公案,這是出於《賢愚因緣經》上面的,他後面等一下還會引這一段。繼續地看:23:08

《事鈔》續云:「凡出家者,長標遠望,必有出要之期。始爾出家捨俗,焉能已免瑕疵也。

這個說明。這個出家,它是一個長遠的,目標放得很長遠,所以是「長標遠望」,總有「出要之期」。剛開始「出家捨俗」,從家裡面跑出來剃一個頭,一下的時間,你怎麼可能就讓他免除掉了很多錯誤呢?這是我們應該了解的,一步一步地改善。23:44

智士應以終照遠度,略取其道。不應同彼愚小,拾僧過失。

真正有智慧的人,應該從遠大的地方去看,那麼應該從這個地方仿效了照著去做,不應該看那個愚癡的小人,專門看他的過失。這個是我們應該很清楚、明白的,很清楚、明白的。24:11

所以天龍鬼神,具有他心天眼,而護助眾僧者。非僧無過,以剋終照遠耳。

所以這個天龍鬼神等他都有這種能力──他心、天眼,天人當然有,其他的鬼神也有,而都能夠護持僧眾。並不是那個僧眾都是聖人,他有過失的,但是他最後終於能夠達到,像前面說過的──因嘛!就是這樣。所以更是保護。24:47

今人中,無察情鑒失之見。情智淺狹,意無遠達。

這是我們的狀態,現在人當中,根本沒有觀察是非、見到深遠的這種能力,這個智慧非常地淺薄。於是25:07

暫見一過,毀辱僧徒。

只要見到一個過失,馬上就毀辱。25:13

自障出要,違破三歸失於前導,常行生死不受道化。可謂惑矣。小兒癡矣。」

這完全是自己障礙自己,完全違背了三歸的意趣,完全違背了三歸的意趣!本來歸依了以後應該接引他的指導,現在你自己做錯了,失去了這個,反而成生死之行,不受佛道的教化。這是大愚癡,這個都是很幼稚的行為,像小孩子一樣。25:52

那麼下面《資持記》當中,前面的解釋不說了,《資持記》當中我們跳過兩行,跳過兩行,我們看,第一行跳過、第二行跳過:26:07

所下示幽靈同贊。剋,猶究也。剋照皆龍天之心,終遠即出家之志。

下面說:26:20

如《感通傳》,

那個就是《天人感通傳》,那是道宣律祖因為他自己的精勤持戒,所以有了感應,感得天人來。26:30

韋天告祖師云:

說這個韋天來告祖師,告訴我們的道宣律祖。26:35

天竺諸國,不及此方。

這個是盛唐的時候,說那個時候印度比不上我們。26:45

此雖犯戒,大塗慚愧,內雖陵犯,外猶慎護。

說這地方雖然犯戒,這個大抵上來說,他還在慚愧。那這個犯就不像我們現在啊,那個是祖師的時候,換句話說,外面他還保持得滿好。所以我剛才說,不要說盛唐的時候,不要宋朝這麼了不起,我二十年以前是看見那個普陀山那個和尚,啊!我就看見,那現在越想越讚歎,越想越佩服,自己就做不到!那他至少這個有這樣呀!很謹慎,看人絕對不是這樣;然後一起出來,他每一個地方,出來了那海青就穿在身上面。以前大陸上就是這樣哦,喔,這個海青不離身的哦!所以昨天那個某某法師跑得來說:這個樣……。唉!現在我們已經是外面的這個長褂都不常穿,他們以前這個不行,要海青。所以這個的的確確是「外」,這說明什麼呢?裡邊雖然這個三毒未除,所謂「內雖陵犯」,是「外猶」很謹慎地護。那個時候啊,27:59

故使諸天見其一善,忘其百非。

只要有一點善事,所謂「百非」不是一百樣啊!其他的都做錯了,一看見了,這種情況之下,他都是什麼?一看見他有的好的,他所有的壞處他忘掉了。我們現在呢?他這麼多的好處看不見,你看見一點點壞的,好了!見其一過,是忘其百善,那我們現在毛病就是這個,什麼好事情都看不見了,這個是我們真正的致命傷就在這裡!他下說,那麼見到造過怎麼辦呢?28:38

若見造過,咸皆流涕,悉加守護,不令魔惱。

這個諸天看見他造了過,並不是責備他喲!啊,大家都是痛哭流涕:「哎呀,怎麼樣要幫助他呀!」還要保護他!為什麼這個是要「魔惱」?因為他自己造了過失,魔就能夠惱了;如果你自己守持得很嚴,這個魔根本到不你身上。喏,諸天護持這樣護的哦!所以現在我們在家人護持豈不是這樣呢?看見他好,至誠恭敬;看見他錯了,連忙應該保護他。所以我們現在反過來還要把他揭瘡疤,這個是就我們現在致命傷。這個致命傷,這是非常糟糕、非常糟糕的一件事情!那麼這一段有了,現在我們再翻過頭來,「造像塔寺」。29:44

播放迴向影片

更新紀錄:
1.0初版2021年7月2日

學習平台:
大慈恩譯經基金會(主要)
澈見幸福(個人化App)
幸福無盡藏(隨身碟)
月光機二代(離線學習)
Apple Podcasts
Spotify Podcasts
文字大小
主題
捲動模式
列印 預覽列印
播放連結 自訂播放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