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山律在家備覽略編手抄稿 一九九一年版
第五十三卷.A面
那現在呢,有了這個,說真正去持犯的時候,那麼這個裡邊說戒的有它的很殊勝的、特別的地方,怎麼樣才能夠把它這個完全能持好,這樣。那麼這裡就要當細別這個戒相。
那同樣地,基於這個理由,所以佛在世的時候也特別地曾經說過,說小小戒可捨,這樣。這個一句話並不是告訴我們,我們就要捨,這個不可以;前面已經說過,我們了解戒的無比的這個功德,我們能夠一心恭敬尊重,那個本身就是一個絕大的一種功德。那麼在現在這個時候,這個環境,客觀的環境我們要了解,要想真的百分之百地做到它,實在有它實際上的困難。那麼那個時候,內心以很慚愧、恭敬這樣的心情,把握住這個重點,這樣走上去,那就原則上面不會錯到哪裡去了,這樣。所以在細說這個內涵之前,這一點我們應該了解。實際上前面這個說明,也就是我們真正剛開始行持的一個準則,行持的準則。或者說這個也就是略教戒的根本的內涵:「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這個完全在淨化內心上頭,而這個淨化重要的就是對治煩惱,這樣。那麼然後再一步一步地敘說,現在我們看文:
《資持》云:「前明戒法但述功能,
這是說明。
次明戒體唯論業性,後明戒行略示攝修。
這幾句。「戒法」,這是佛說的聖法,說這個法有什麼樣的這個作用呢?有什麼樣的功效呢?那麼然後再說明這個「戒體」,戒體說叫「業性」的話,這個業就是我們造作了以後,所產生的這樣的對我們將來影響力量,那麼這個戒體是談這個。所以未得之前是生死輪迴之種,那麼得了以後是回出三界的種子。這個種子有了,怎麼樣使它生現行呢?那要憑那個「戒行」,所以「後明戒行略示攝修」,把修行主要的,同時也是簡單的這個原則告訴我們。再下面:
若非辨相,則法體行三一無所曉。
那麼真正去行持的時候,這個戒相如果不辨別得非常清楚的話,那前面這三樣東西還是等於沒有。為什麼呀?
何以然耶?法無別法即相是法,體無別體總相為體,行無別行履相成行。
喏!就是這個。什麼法?那就是法相。所以這個法,外面的形相有外面的法相,裡邊有裡邊的法相。譬如我們隨便說一樣東西,說這個桌子,說起來這張桌子,說「體、相、用」,你們這個桌子的體離得開那個形相嗎?這樣。所以我們現在看見這個方的、長的,你把那個方的、長的拿掉了,桌子的體也沒有了。所以你從它的特質上面去看叫作體,從它的形相上面就是叫作相,是一件事情。或者你說明的時候可以,這個桌子的體是用木頭做的,這樣,這是倒沒有錯,你這個桌子譬如說用鐵做的,可是不管木頭、是鐵,它有它的形相在,把這個拿走了,這個桌子就沒有了。說功效那個是這樣,所以說,哦!上面可以放東西,也可以坐在上面什麼。同樣地,這個相不在,那麼這個體、用也沒有;當這個體、用在的時候,這個相一定在,就它的作用,不同的角度去看是這樣。所以說現在這個法、這個相,就是這個法相,也就是體相,也就是說「履相成行」,照著這個行相去做,那就是這個所謂的行。
是故學者於此一門,深須研考。
所以在這裡啊,學的人要很認真地去研考。他前面一再地強調的法、體、行,在這地方真正的相也強調這個。真正說起來,說來說去一句話──「隨成一行,四義整足」,你要想做得好,這四個哪一個地方都不能欠缺,這樣。因此講體的時候他也強調這個,在這個地方的強調這個,每一個地方強調了,每一個地方辨別得很清楚,那麼這個認識就究竟;然後呢行持的時候,每一地方很認真,這個行持就圓滿。這一點我們應該了解。
然相所在,唯指教詮。舉要示相不出列緣,緣雖多少不出心境。罪無自體,必假緣構,非境不起,非心不成。若曉此意,類通一切皎如指掌。餘更如文。
那麼下面說這個「相所在」的,那是什麼?就是「教」告訴我們的。還是佛菩薩──佛是原則,然後呢菩薩、祖師把它細辨,不清楚的時候,經過了菩薩祖師詮說,我們了解,這樣。那麼現在對整個的這個戒相的內涵,把它的綱要說出來,不外乎「緣」,緣。這個緣,我們現在的名詞來說就是條件,或者是它形成功它種種的各種的成分,就是這個。這張檯子,那麼說是木頭啊、油漆啊、人工啊,然後這個木頭要長的、方的、短的、圓的,佛法當中叫緣,是這樣。不外乎形成功這一法的種種條件,就是部分。
那麼這個緣,當然哪,由於戒的不同、各個法的不同,是有多少,如果說你把它歸納起來,也不外乎兩樣東西──心跟境,心對境的時候。所以這個罪,並沒有自己的特別的一樣東西,而只是說那些因緣條件。而那些因緣條件當中呢,又不外這個心,及所對的境,所以說「非境不起,非心不成」,當心對境的時候,來了!就這樣。那麼如果在這個內涵了解了,那麼拿它來推類所有一切事情,那就很明白,就像在手掌當中指給你看一樣,每一個人,就眼前哪!其餘的、細別的,下面告訴我們;這個是總說,有了這個,那麼一門一門地細說。
- 持犯中分為二門
- 一持犯總義
- 二持犯別相
現在說那個持犯的時候又分兩部分:一個叫〈持犯總義〉,一個是〈持犯別相〉。那麼上一次發給那個大家的補充資料的前面,就是〈持犯總義〉當中的這一份表,這份表。那這份表的反面還有一個〈持犯方軌〉,這個〈持犯方軌〉列了七個(編者按:請參閱補充資料七);這個裡邊(編者按:指《備覽》)列了九條。這個〈持犯方軌〉的這個七條,那是《行事鈔》上面解釋持犯的這個總義的時候,來一一說明,這個是統論大綱。現在我們這張表上,正面那個〈持犯總義〉這個九條,就是說明持犯的時候,必須從這個角度你去認識、你去行持。所以現在說持犯的總義,先說:
《資持》云:「以總收別,由別顯總。前後相照,持犯方明。」
拿「總」來總收那個個別,然後由個別再來闡明、顯發這個「總」、整體。那這兩樣東西互相來相輔相成,那麼這個持、犯就很清楚。現在這個不妨說一個簡單的比喻,譬如說我們現在造一個房子。就是整個的一張藍圖告訴:欸,這個房子。啊!你就曉得了這個房子這樣。然後那個房子分成功什麼?什麼是基礎,什麼是柱、牆、樑等等,然後門、窗、油漆,每一個地方。這個房子整體你看清楚了,可是要把它做成功的話,必須個別、個別,就是這樣。所以這個整體正是把它那個個別通通統收起來,你就看清楚它的這個全貌,這樣;反過來呢,用它的個別一部、一部分組成,那它那個你所要的那個整體,一部、一部分就能夠如理如量地呈現、組成。那麼現在我們行持亦復如是!所以先說總的,這個從整體上面來說,再說別的,個別個別的怎麼樣去行。
第一門 持犯總義
- 持犯總義中分為九章
- 一持犯名字
- 二持犯體狀
- 三成就處所
- 四辨犯優劣
- 五方便趣果
- 六闕緣不成
- 七境想分別
- 八別簡性重
- 九廣斥愚教
那麼〈持犯總義〉分成功九部分,這個表大家看一看那就了解:持犯名字、體相、成就處所、辨犯優劣、方便趣果、闕緣不成、境想分別,翻過來,別簡性重、九廣斥愚教。我們現在一條一條說下去。下面看九十頁,就是〈持犯總義〉當中,第一章持犯名字,看文:
第一章 持犯名字
《資持》云:「名即是字,連綿為語,無勞強分。
這句話也沒有什麼特別的意義,這是說古代那些大德們他寫文字,是每一個地方他都有他的特別,不會像我們現在後面的人這無病呻吟。也就是像所謂科舉,明、清的時候那是八股文,他說了半天就是樂著那個文字遊戲,不一定有內涵的。古代的文字它是非常簡潔的,是這樣,那麼因此要解釋的時候,往往一個字、一個字說明。為了避免這個一種概念,所以說名字就是,也不必去說它,下面才是真正重要的。
持犯兩名,並望受體違順為名。尋文可見。」
|
|
那麼持跟犯這兩個名字,都是從所受的願體上面來講,順所持的受體叫持,然後呢不順那就是犯。這個持犯各分為二,二持二犯,止持、作持這個是持;反過來,二犯──作犯、止犯。下面有一個,「止持」──你該止的,那麼那個時候要止,如果說你不止,去作了叫「作犯」;反過來,該作的你不作,那麼變成功「止犯」,它彼此間互相有它的這樣的一個關係。現在我們看一看,他下面說:
俗眾所受五戒八戒,唯有止持作犯二義。
這個道理後面我們等一下會說,現在我們看文。
- 止持
- 初牒名
- 二釋義
- 初釋止義
- 二釋持義
- 三雙結
《事鈔》云:「先解二持。言止持者。 方便正念,護本所受,禁防身口,不造諸惡,目之曰止。 止而無違,戒體光潔,順本所受,稱之曰持。 持由止成,號止持戒。」
先說明「二持」,等一下再說二犯。那麼二持當中「止持」呢,第一個就是告訴我們「方便正念」。現在對這個方便正念我們了解了,儘管了解了,又提一下,前面是整體地告訴我們,所謂這個方便正念的內涵,它有非常深遠的內涵哦!平常我們總是說:啊!方便、方便,正念、正念。現在了解了,當真正的方便正念提持在念頭上,換句話說,那個就是對治真正起現行的時候,所以那個時候是「無」──沒有罪可犯。這個方便要經過好好地學、努力,這樣,深學、廣習,學了以後還要多多地練習。所以對我們來說要多聽聞,要多去研討,要觀察、要思惟,就這樣才能夠真正得到它,真正得到它。否則的話,文字而已!這個文字是一個遊戲,對我們來說只是一個種子,這個不能生現行的話,那對不起,不能滿所願!
那麼有了這個,才能夠保護根本所受的戒體,這個時候產生的功效,它能夠防止我們的身口,禁止它在種種境界上面生煩惱,隨無明而去。於是就「不造諸惡」,所以叫作「止」,禁止它。因為止才能夠「無違」,於是使本來所受的戒體潔淨光明,這個是「順本所受」,所以叫持。所以說「持由止成」,所以叫作「止持戒」。那麼這個特別是說就「不造諸惡」,這是根本意趣就是這裡,下面的解釋就容易。
《資持》釋云:「初牒名。
那就是把上面止持的意義。
方下釋義,
「方便正念」等等。
初釋止義。方便者起對治也,
哦!現在我們懂得了。
正念者離邪染也。
這樣。那麼現在這個「正念」一定是什麼?一定是經過正知見抉擇了以後,以念力來維持它,這樣,所以才真正地能夠「離邪染」。否則的話,如果你沒有經過正知見的抉擇的話,對不起,離邪可以,離染不一定。這個染要看什麼,粗重的染那是一定離,細的染還是不一定,還是不一定。這個話怎麼講呢?就是說就算你得了定了,你在三界之內,對不起,這個還是輪迴生死的。所以從佛法的淨治來說的話,這裡還有問題,所以這個正念、正知兩者,我們要從這一個深一層的角度去看。從淺的地方去看,你只要正念現起,這個念提起來的話,那是粗重的邪、染都沒有。
身口者且據七支,必通三業。
那麼身口呢「且據七支」,實際上一定「通三業」。他雖然這個解釋,可是這個解釋你了解了以後不解釋也可以,為什麼?方便正念去禁防身口,所以所防的是身口,能防的一定是個正念,是不是在這種情況之下一定通三業?沒有意業你拿什麼東西防?既沒有能防,有沒有什麼所防可言哪?就是這樣。那可是為了平常我們往往不了解這個特徵,是注重身口,所以祖師解釋的時候也說一下。現在我們從上面一路上面,也來了解是「必通三業」。
止而下釋持義。 持由下雙結。」
現在了解了。繼續看:
- 明作持
- 初牒名
- 二釋義
- 初釋作義
- 二指略
《事鈔》續云:「二明作持。 策勤三業,修習戒行,有善起護,名之為作。 持如前解。」
那麼下面告訴我們什麼叫「作持」,一個是「止」而成功,一個叫「作」來成功的。那麼作些什麼呢?「策勤三業」,策勵我們身口,這個「勤」並不單單是世間勤勞的勤,這是佛法裡邊「勤精進」的勤。那麼佛法的勤精進,跟世間的勤勞有什麼不同呢?佛法的勤精進,一定是說要在斷惡修善這一件事情上頭勇悍、努力,不怕一切艱難,盡自己的努力去做,這個才是勤精進。所以它的特性是努力去斷惡修善,假定說你沒有斷惡修善,你雖然很努力去做,對不起,這個叫懈怠,因為你做了半天,你這個壞事在增長,惡事(編者按:揣師意,疑為「善事」)在減少。所以這個勤我們要了解,這個一定要策勵自己的身心,這樣,所以說「策勤三業」。
那麼現在這裡呢,專門「修習戒行」。這個修是學,學而然後努力地不斷地去習,這樣。一般說修習就是一個,實際上還是有它的深淺程度的不同。於是這麼一來,「有善起護」,這個都是說對治,因為這樣,他內心當中有這樣的一種力量,能夠保護,這個叫作「作」,這個叫「作」。必須要透過這樣的造作,才能產生保護的作用。而這樣是隨順著根本所受,所以這樣叫「作持」。這個「持」的意思,像前面一樣。那麼了解了這個,下面那個《資持》的解釋很容易,我們就唸一下。
《資持》釋云:「初句牒名。 策下釋義,初釋作義。
先解釋「作」。
持下指略。三節同前。
跟前面一樣。
應以前文續之,但改止為作。」
就是把那個「止」改成「作」字就行了。那麼現在「持」了解了,犯呢?看:
- 作犯
- 初牒名
- 二釋義
- 初釋作義
- 二釋犯義
- 三結合
《事鈔》續云:「次釋二犯。言作犯者。 內具三毒,我倒在懷,鼓動身口,違理造境,名之為作。 作而有違,汙本所受,名之曰犯。 犯由作成,故曰作犯。」
先說一下名字。現在呢,說解釋這個犯,那兩種犯,犯當中先說什麼叫「作犯」。現在說第一個呢,他解釋它的內容,就由下面來解釋它。「作」是什麼呢?說內心,我們的「內」──裡邊具足三毒,而這個三毒的根本在哪裡?在「我倒」,這樣。就是對於我們身心五蘊的和合體,它是一個虛假的緣起,是一個空的,並沒有實質上的我在;現在我們由於無明所使,不認識它,把它看顛倒了,而深深地在一直無始以來,跟我們的身心相續結持,執持在那裡,所以說「我倒在懷」。而它有一個力量,鼓動我們的身口,這個平常就是我們的心為這個所使。於是由它來策動,使得我們的身口造作種種違理的事情。這個平常我們的「作」是這樣,現在這個地方的作犯的作就是這樣。
由於這樣的這個行為造作,所以違背了「本所受」,使本所受的願體又弄髒了。受的時候很好,可是由於沒有認真去持,還隨順著這個錯誤的「倒」,然後興貪瞋癡,這樣是犯。而現在這樣的犯,由於造作而成,所以叫作犯。那麼下面《資持》的解釋也是,還是唸一下就可以。
《資持》釋云:「初牒名。 內下釋義,初釋作義。初二句起業本也。鼓下所造業也。
說根本從哪裡來的?這樣,所以是「內具三毒,我倒在懷」。所以平常我們看那個文很容易,實際上那個意義,現在大家了解,所以不經過論的仔細的說明就是不清楚。現在論上面,那就是《廣論》上面共中士,說在仔細修習集諦的時候,一一說明為什麼我們要去學習這個集諦。然後集──真正招感生死主要的──惑、業,那麼為什麼以惑為主,而惑生起的狀態什麼樣的,總相如何,別相如何,次第如何,這樣,然後還有生起的因緣如何。這個如果不了解,儘管你文字上面說:「啊!我倒在懷,內具三毒。」說得很好,可是對不起,就是不了解。既然不了解你能對治嗎?
所以這是我們很多人,我們會共同有這個感覺。像我以前一樣,我剛開始學了,理路清楚了,清楚了以後又一點派不上用場!一直到後來,慢慢地遇見了師長,他剛始也並沒有跟我說,只是有的時候偶然說。我就想:我又未嘗不用功,怎麼弄了個半天始終派不上用場呢?那後來才知道:哦,這原來根本在這裡呀!所以經論上面,尤其是蕅益大師特別告訴我們「未會先會」。那這個真正可憐,我們並不是有意未會先會哦!但實際上你沒有遇見真正善知識之前,絕對無法避免!你以為懂了,對不起,問題就是在,這樣。而實際上呢,為什麼要這麼強調善知識呢?那麼多經論,你從哪裡看?就算你能夠看,說實在看也看不懂,看懂了以後也不曉得重點從哪裡下手,就是這樣。實際上這個裡邊的確有它每一個地方、每一個地方不同。以我來說,我也只是知道一點粗枝大葉,只是如此而已,真正行持的時候,它這個裡邊還有很多細緻的這個訣竅,那都是前人的經驗,都是前人的經驗。
所以我記得在《廣論》上面,幾個大祖師曾經有過這麼幾句話(編者按:請參閱《廣論》舊版三百二十八頁),我一下記不住了,是樸窮瓦,不曉得是什麼哪一個?就是他們的幾個師兄弟,這個當初的很多──當然以我們現在來說,或者師兄弟,或者是師叔的侄輩。有一次他就送師兄弟當中一個,他就說:哎呀,我真恭喜你啊!你能夠遇見像我們老師這樣的一個大善知識啊,你只要好好地跟著他,不必我們去看……。說:不勞多看那個紅紅的──這個是他們當時的土話,他們這個很多的解釋大概是寫的字,不曉得字用紅的什麼──解釋。然後呢也是不勞──這個文字很有意思看起來,就是說你不必再去羨慕他們、垂涎他們;羨慕、垂涎他就是什麼?不必再為這件事情流口水。我當時看的時候,我就想不通怎麼流口水啊,後來了解了。就是說:你只要真正地能夠跟到這個善知識,他在告訴你,你不必羨慕人家,他能夠輕輕巧巧地告訴你,你就能夠把最中心的問題都能夠把握得住,這樣。
所以在這個止、作兩者之間我順便一提,我們應該從哪裡認識、進去、下手。那麼再下面看九十一頁,九十一頁叫「止犯」。
《事鈔》續云:「言止犯者。 良以癡心怠慢,行違本受,於諸勝業厭不修學,故名為止。 止而有違,反彼受願,故名為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