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山律在家備覽略編手抄稿 一九九一年版
第五十一卷.A面
這個是說「受是助緣」。為什麼呢?因為它還沒有正式去行。有了這個行以後的話,那麼這個時候,這個「行」是功,所謂功德、功德,必須從那個戒行,行持當中,這樣。所以「必須因隨對境防擬」,這個助緣雖然有了,還要一個主因,這個主因是什麼呢?因為隨,這個隨戒,這個隨戒是怎麼的呢?說對境當受了戒以後,我們對著任何境界的時候,它就有一個防非止惡的功能,那麼這個產生了以後,這個防非止惡反過來說的話,你就不造惡業,造了善業。所以「以此隨行至得聖果」,拿這樣的隨戒的這一個行持一直上去,乃至於直到感得聖果,小則三乘的聲聞、緣覺,到大的佛果。而這個主要的「不親受體」,「親」就是親疏的意思。那麼這一段話,主要的是說明這個。所以《業疏》上面說:
故偏就行能起後習,不約虛願來招樂果。
因為招感生死苦樂的業報的都在業行上頭,平常我們也是對境的時候造了這個輪迴生死的業,所以感輪迴生死果;現在呢,受了戒以後,對境完全照著戒來做,那麼這個時候就得到了「樂果」。這個樂果有兩種,如果我們細說的時候常常說「善、淨」,善是還包括有漏的,淨一定是無漏的。那麼這第一個,下面有一句話很重要:
然受隨二法義必相須,但望牽生功有強弱。
但是這個裡邊有個事情要了解哦!受的願體跟隨的戒行這個兩者必須相須,互相依靠的,互相依靠的,分不開。不要因為,噢!那麼最主要的靠隨,那麼這個受不要;沒有受就沒有隨,因果之法是法爾如是!現在所以強調它是因為什麼?因為「望牽生,功有強弱」,喏!它那個引發來生的果報來說,那才說它的這個親疏。這裡面我們不妨大家了解一個:一切法,我們現在了解都是所謂緣起之法,或者說空、緣起。這個緣起之法一定是互相因待的,就像兩支筷子一樣,你不能說這支筷子幫它,那兩支筷子是互相幫助,完成這個夾東西的這個動作,那麼任何一件事情都是如此。所以在這個裡邊是彼此之間無所謂親疏,因果之法,法爾如是!那麼在這裡只是我們從這個要求的果報上面反溯上去,說那麼這個果報主要的、主要的是靠這個隨行。這進一步說,隨行怎麼來的?還要靠那個願體。
所以在這地方不妨舉一個例子,這個受是疏,就像我們織布的過程當中像那個經線一樣。經線,不是有個經緯線嗎?它是這個經線先安排在這裡,然後經線單獨行不行?不行!然後把那個緯線就加進去,當緯線什麼時候加到的時候,那個布就成功了。所以就成布的那個眼光去看,好像是緯線加到哪裡這個布就成功了;可是沒有經線,這個緯線有沒有用啊?緯線又不成其為緯線,也成不了這個布,這是這地方我們應該了解的,這樣。所以他說,反過來呢?
隨雖感果全自受生,受雖虛願終為隨本。
這兩句話就了解了。
是則懸防發行則受勝隨微,起習招生則隨強受弱。
這個是兩句話。所以事先那個「懸」就是事先準備在那裡,準備著去防護。由於這個防護的力量才能夠啟發這個隨行,在這個標準、這個原則之下,那「受勝」,那個是所受的願體才有強盛的力量。受了這個願體以後它就有個善種子,那個善種子隨時對境的時候,它才能夠感得這個對境起防。所以從這一點來說,「懸防」、能夠啟發戒行,那──受、要靠受。然後呢,對了境以後「起習招生」,則是「隨強受弱」。對了這個境,然後呢,這個地方的習就是業,業另外一個名字叫業習氣,業習氣,由於這個業的習氣,然後才能夠招感苦樂的生死,那麼在這個標準之下「隨強受弱」。任何一個因果法,你仔細去看的話,你都可以看得出來,欸!在哪一個地方你覺得好像這個強、好像那個強,實際上兩者當中都不能少。所以
教文用與,學者宜知。
這個教裡邊告訴我們,彼此之間怎麼樣用哪一個、以哪一個配合,彼此間有它這樣的互相相須、相待成功,這個我們學的人必須要知道,必須要知道。所以有強盛的受,才能夠對境的時候啟發隨;進一步呢,由於善巧的隨,才能夠滿事前所發的受,這個兩者之中都不能少,少了那就不成。否則的話,會使我們辛辛苦苦得到的這個無價之寶失去了效用,失去效用還小事,反而產生這個更糟糕的惡劣的果報。平常我們說暇滿人身、暇滿人身,為什麼要稱它為暇滿人身?這個是特別在修行人、在佛法當中,才提出這個暇滿人身的這個意義來。是說在三界之內,你真正要想超脫這個輪迴痛苦,唯一的──在得到這個修行的所憑藉的這個身體。這個身體需要很多條件,然後呢這個最圓滿的條件是什麼?就是真正地得到這樣現在的所謂比丘身,這個前面說得很清楚,這樣。
而這個到這裡為止,這個是到受體為止;然後呢,得到了這個以後,所以產生功效,然後去修行滿願的話,這個在隨行,這兩者之中有它必然的關係。所以沒有這個受體,這個隨行沒根;然後沒有這個隨行,有了這個根以後沒有派上用場。沒派上用場不僅僅是個浪費哦!受了戒以後不好好去做的話,你本來不一定到地獄去囉,到那個時候不好好去做的話,那個地獄的苦報是難逃哦!這一段特別地告訴我們這個。這個一進一出之間哪,那實在是差得天差地遠,差天差地遠!這是我們在正式行持之前,這一點是務必要知道的,真正這個概念了解了以後,沒有做不到,絕對沒做不到的事情!再下面看:
故下(下面就是)別彰行相
了解了這個道理了,然後在下面告訴說,那行,行怎麼行法?這個隨行,這個隨行的內涵,來特別地說明它。
又三,
分三部分。這個第一個叫「成隨之相」,怎麼樣成這個隨;下面呢說明沒有隨的損害;最後一個這個結論,來叮囑我們。現在我們一步一步看:
初成隨之相。一受等者舉始終也。方便者對治智也。正念者攝妄緣也。護本受者隨順義也。入行心者即示二持成業處也。三善體者明業性也。則明等者示必修也。以知感果功在隨中,則知徒受不持無益矣。
這個都是解釋一個一個字,現在我們回過頭來看《事鈔》當中這段文。《事鈔》當中這段文他就說:「故知一受已後,盡壽已來,方便正念,護本所受,」那麼這個也就告訴我們,怎麼樣說明這個行相。「一受」就是前面受戒,這個一受兩個字,講前面的戒體當中,說《南山在家備覽》最精要部分就是一受兩個字,那要怎麼樣才行。在這個地方大家不曉得還記得不記得前面有一段話(編者按:請參閱《備覽》四十一頁),說現在受的人非常多,「及論明識,止可三五」,說受戒的人不曉得多多少少,但是進一步問他,你到底受些什麼,以及如何受法的話,找不到三個、五個!就是前面就是這樣說。已經非常難了,所以這兩句話要記得。
到後面他有一句話很有意思(編者按:請參閱《備覽》八十八頁),現在是「受者法界為量,持者麟角猶多」,這樣。就算這是這麼多人當中,偶然有三個、五個能夠了解這個受,然後得到了這個受,受的時候他所受的內涵是法界為量,這個已經算非常難得了。但是呢,受完了以後,真正要想滿這個願要靠這個行,現在就是這裡說的隨行,或者後面說持犯。持的時候,持者是麟角猶多,這個「麟」就是古來的瑞獸──鳳凰、麒麟,這個已經是千年難得,就是這樣。所以麟角,麟身上只有一個角,受的人就算他受到了,受的時候內涵法界為量,可是持的時候,真正能夠如他所受的持的話──麟角!就是這樣,法界為量,持者是麟角猶多,能夠真正做到一點點,那已經算是很好的了。這個兩個原因在哪裡呢?他告訴我們:都不了解他怎麼樣能成受、怎麼樣能成隨。這個是前面也說,後面也說,現在這裡又說,根本問題始終在不曉得怎麼去認識它。所以昨天我們談到「廣修方便」,都在這個裡邊,現在一再說明的還是這裡!
所以說這個「成隨之相」是「一受」,那麼「已後」呢,然後「盡壽已來」,受了以後只要盡形壽,這是說要期。那個時候要怎麼辦呢?又說「方便正念」,方便就是種種的善巧,正確的了解。有了這個正確的了解還要什麼?拿正念來把這個正知念念護持著。能夠做到這個念、知兩樣東西──念、知也是因果互為關係的,有正念那就把那個正知能夠護持住,那個正知在,容易把正念提持住,那個才是真正的定道,後面所說的這個佛法的宗要。那麼這樣的話呢,說「護本所受」,能夠護──保護本來所受的。那麼然後說「流入行心,三善為體」,以這樣的這個心情一直護持著。當對境的時候,那這個「行」,這個行就是我們五蘊,這個心法──受、想、行、識這個心法四法當中的行,或者思,因為只有這個才能夠所謂造善或者造惡、無記;其他的三種心:受、想──心所,以及識──心王,這個是無記性的,那麼流入行心它一定是能夠這個反惡為善。「則明戒行隨相可修」,這麼一來,那了解了這個戒行怎麼樣的,這個戒行一定是隨著所對的境界,以佛告訴我們如理如法的法相,那麼照著去修持,把以前錯誤的把它改變過來。
在這個地方呢,有幾件事情,第一個呢「一受」,是把這個所受的願體先建立,那個時候它產生一個懸防的功效,一對境它就有一個警策自己的心,那麼那個時候這個隨行就起來。可是實際上是不是要等到對境的時候?如果說前面沒有「廣修方便」的這一個行持的話,對境根本防不了,所以平常我們就應該廣修方便。那麼廣修方便於是隨境現起的時候,這個內心的警策的這個意念一起來,你了解了如何對境去修改以前錯誤的行為,那個時候對了!所以平常我們常常說轉過患為功德,以前對任何境就算造了好事情,還在輪迴當中,這些都是過患;現在呢,由於前面那個受、隨,而這個受、隨現在我們了解了,都必須以正知見為先,這樣地廣學、深學,能夠把一切過患都轉為功德。因此在不了解之前都是煩惱,在了解了以後,都是功德。所以問題不在所對境的好壞,而是說能緣這個心是不是經過了深學、廣學,得到了善巧的認識,這個是我們真正最重要的一個,這個我們要了解的。
那麼下面他,把那個文看一看。說這個文當中有幾個特別的地方,這個就是《資持》解釋當中,「一受等者,舉始終也。方便者,對治智也。」前面告訴我們方便是一種說法,說這個方便就是教、就是行,這樣,然後呢這個教是依師學,這個行靠自己;現在這個地方呢,又說這個方便叫「對治智」,這個名字不一樣,內涵來了,這個地方要說一下。
前面說要去學,靠跟著老師,學完了然後自己去行。那麼到底學些什麼呢?行,做些什麼呢?現在給它另外一個名字叫「對治智也」。說為什麼你要來受戒?喔!為覺得生死輪迴的痛苦,然後呢找了半天找到佛門,說只有唯一的三寶!然後三寶告訴我們:喏!為什麼你感得苦?因為不了解因果的必然關係,所以真正這個積累苦的因,這個主因是煩惱,然後你只要把那個因拿掉了,自然苦果會消失。所以正對著這個煩惱,要想把它徹底地淨治,說這個叫作「對治」,那個另外一個名字就是「智」,現在所說的種種方便就是這個。
文字說了,大家了解了,不過到這裡為止,如果停在這裡,還是一篇文章,還是一篇文章。那麼下面正趁這個機會要進一步,這個就要翻開《廣論》看,翻開《廣論》看,請大家注意一下。如果大家已經了解了,那是固然好,如果不了解,現在有機會好好地看,正好!一百五十三頁,一百五十三頁,《廣論》一百五十三頁,希求解脫,就是在這裡。我們不是希望要解脫生死輪迴之苦嗎?對!那麼這個生死的輪迴是什麼呢?因為煩惱。這個煩惱是能對治它的是什麼?智慧。前面已經說過了,在這裡有幾句話,有幾句話,我們在這裡,這個地方就要認識;認識了這個,曉得那為什麼我們受完了半天戒、學了很多佛、講了很多道理,對境的時候就是沒有辦法用。
現在看這個倒數第六行,前面就是一百五十三頁那個上面,就告訴我們中士道修心應該修些什麼,這樣。那麼這個裡邊說,第一個要求解脫,求了解脫嘛發方便,那麼特別告訴我們,我們現在被綁在生死當中是什麼呢?業跟煩惱,這兩樣東西把我們綁的,你只要把這個,就是我們的結生相續就是被綁的,就是我們現在,就是被業、煩惱。現在呢,所謂希求解脫,就是怎麼從這個業跟煩惱裡邊把它解開,才能夠透脫出來。
那麼這個倒數第六行說什麼呢?倒數第六行最末幾句,「又此解脫,非為惑業諸行生已息滅」,現在完全要用上它了!說要曉得這個解脫是什麼意思呢?它第一個,從反顯。是的,我們沒有一個人例外都被這個業,而造業一定是惑,然後造了業說感果也還要這個惑的俱有緣。所以究實說來,那惑、業兩樣東西就是,喏!痛苦的根本,那麼現在你要解脫就是解脫這個。這個惑跟業它一定會感果,感果的叫「生」。這個生了以後啊!它什麼?生了以後它自然……生了以後它這個原來的惑業就消失掉了,就這樣。所以說,這個惑業一旦感果,自己就消失掉,說「生已息滅」,它自己就消失掉。
下面是解釋,「以諸生法,於第二時定不安住,不待修習能治等緣」。這世間一切的有為相,一切的有為相,一切的有為法都有生、住、異、滅的四相。這個生、住、異、滅的四相還有一個特點,一生,生了以後就滅了,就消失掉了,不要等到第二時,它自己不能安住。不但不能安住,而且一定消滅,不必你去對治它,自己消滅的,它這個世間的有為相。所以這個惑、業,惑、業的本身,它自己一旦感了果,自己消失掉了。但是雖然消失掉了,妙極了,它繼續的這個惑業的力量,永遠會、繼續地會還會影響我們。所以說假定──這個地方特別地告訴我們要修對治才行!因為它,你不經過對治的話,這個惑業生起來它自己消失,如果說讓它這樣的話,那麼「則不須勵力,一切解脫便成過失」,這樣,不要經過努力就能夠解脫了,這個努力就變成功白費的囉!反過來說,他這反顯告訴我們,我們真要想解脫這個問題,一定要修對治,針對著這個毛病來去治療它。
所以他下面說:「故若未生對治,當於未來結生相續。」假定你還沒有生起正對著惑業的這個正對治的話,那「當」,你必定會繼續地在將來會結生相續。那個結生相續換句話說,你將來一定還在生死輪迴當中,這樣!一定會繼續不斷地延續下去。要怎麼辦呢?「由其發起對治力故」,一定要發生了對治的力量,這個對治還要有力哦!這個力才把前面的結生相續的這個業能夠斷掉,所以說「結生相續即便止息」,沒有這個對治,沒辦法把它止息,這樣!這個論上面也是,現在呢戒上面也是,經上面也是。
那麼論上面已經說了,告訴我們很多怎麼對治的善巧方法:第一個,要生起的方便應該怎麼辦──先要感覺世間的苦,然後找到苦的因,找到了苦的因以後的話呢,看看是不是可以解脫,解脫的結果是什麼樣。所以把苦樂一對比,策勵自己很強盛的,最後告訴你:現在你要真正去做了,應該走這個道路,是苦、集、滅、道。那麼道路呢,這個道諦就是完完全全告訴我們的正對治法。
然後呢這個道諦當中,我們分開來叫戒、定、慧,這樣。照著這個道諦去行的第一個是戒,戒最主要的是告訴我們正知見,有了這個正知見去行持,這個都在廣修方便當中。那麼這個我們前面一再說過,這個正知見不是個文字,而是從文字──因為師長要指授我們一定要透過語言文字,這樣;然後呢我們聽懂了以後,要在我們身心上認得它,認得的時候,這個正知見。然後有了這個正知見,把前面這個學的這個,以及自己行的這個正對治的好樂心用上去,那麼這個對治的力量就才生起來。這個都在所謂的方便當中,也是這個地方的對治。因為這個對治能夠把無明惑業能夠去掉,這個叫作「對治智」。
到這裡,大家有一個基本的概念,想想看:我們現在出了家了以後,到底做了些什麼?平常忙了半天,是不是學這個對治智?平常所有準備這些工作,啊!這個常住乃至於早晨起來打掃什麼等等,目標沒有別的,無非是說把生活整頓好了,然後努力學這個對治智。如果不學這個對治智,請問你忙了半天做些什麼啊?這是我們現在說起來是最最可憐的地方!所以它真正地你了解了這個特點,一切都繞著這個轉;如果這個繞著這個轉,做什麼事情都對,因為你做任何事情你必須要準備啊!這是這樣。
所以我以前曾經跟人家很輕鬆提一個很有趣的這個問題,在這裡也大家用得上:我們大家說念了幾年書,畢業了,那個畢業到底什麼時候畢業的?平常我們去看的時候,說畢業的時候,大學嘛戴方帽子的時候,這個是叫畢業了,或者舉行畢業典禮的時候畢業了。實際上真的是這個時候畢業嗎?如果這個真的時候畢業的話,現在大學只要花一天的時間就夠了,這個四年不需要,你說對不對?反正到了那一天,大家跑得去舉行個畢業典禮就畢業了,這個會不會畢業啊?一點意思都沒有!所以你必須在這個四年當中,就這樣。
然後你仔細去考校的話,你發現很有意思:或者說我們現在離開學校很久了,已經做了世間做事情,假如說在家人嘛就賺錢,請問:這個賺錢到底什麼時候賺哪?大家總覺得:哦!上班的時候,或者是做老闆是開店的時候。我告訴你:我感覺不是,不僅僅是這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