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山律在家備覽略編手抄稿(1991年版)50B

南山律在家備覽略編手抄稿 一九九一年版

第五十卷.B面

所以說,戒不要說:哎喲,很有功德!有功德是有功德沒有錯,可是你受完了戒以後,回來就要很努力哦!現在我們通常回來了以後,就根本不學,對事、對法無知,根本罪是結,還要加一個無知罪──不學無知之罪。那個就可怕了,那就非常可怕、非常可怕!所以任何一條犯了是非常可怕,可是有它的開緣,後面就敘說這些。敘說這些當中,我也不想一一細說。

請你們看第二頁的前面,他是說,第二頁的第四行(編者按:指《行事鈔資持記》卷二十七第二頁第四行;或見《備覽》補充資料六),「問:何名為學?」大家找到沒有?就是,這個前面是第一頁,第二頁,第二頁的第四行。「問:何名為學?」什麼叫作學?在這裡有,「凡學有二:一教、二行。」看見沒有?就是剛才說的,就是剛才說的,真正的學有兩個內涵:一個是教、一個是行。如果學過《廣論》那就很清楚了,整個的佛法內涵莫非是教、證二量,或者是教、行二量,或者「教、行、果」剛才已經說過了。

那麼現在這裡呢,看噢!說以教來照行,以行來踐教(教以照行,行以踐教)。「教」幹什麼呀?教來弄清楚,「照」是讓你弄清楚,這個教的真正的目標啊──大家看見沒有?這個第二頁,這個第二頁,旁邊你們看那個,這個旁邊有兩劃,這個就是第二頁。這一張那不是嗎?這一張那個地方是第一,這個是第二,第二頁的一、二、三、四,最下面「何名為學?」就是這個。然後這一行上面告訴我們,學有兩種,一個教,然後呢行,就是剛才我們「廣修方便」這裡。那麼這個教、行當中的關係,說以教來照行,由於這個教理告訴讓你了解,照明是認識正確,毫無錯誤地然後讓我們去行。「行」呢?行以踐教,行之以踐教。「非但尋文,即名為學」,平常我們學的話都是文字上面,所以祖師告訴我們:不是單單在文字上面轉哦!單在文字上面這個地方不叫學哦!

再說,不要說佛法,這個「學」是我們中國儒家的,看看孔老夫子說的,孔老夫子的學的,什麼叫作「學」啊?「行有餘力則以學文。」妙咧!它這是根本,根本在幹什麼呢?它儒家講的學的根本在「行」。但是要行,你必須要有認識;這個要有認識,它不從學那地方去看,從教那地方去看,為什麼?欸,跟著老師!換句話是這樣。你真正地跟到好老師,老師跟對了,一定不會錯!「故疏云:佛立教相,止為奉行,」所以疏上面告訴我們,佛所以立這個教相的目標是幹什麼?教你奉行!拿著這個好好地認真去來修行的。「若但讀誦,非本意也。」單單把它唸,不是本來的意思。

不過這裡要停一下,萬不得已的話,你老是在這兒唸,也有它的好處的。為什麼?這是萬不得已噢!大家注意噢!有一個比喻說,荒年了大家去吃草。那是荒年噢!不要說庶年有山珍海味擺在那裡,你也要去吃草,那個是很荒唐的事情噢!所以我現在說「逼不得已,讀也有好處」,這個話怎麼講?請問你現在不在讀經,你讀什麼?是不是讀妄想啊?是不是隨順著無明?現在你腦筋當中,滿腦筋的都是這個經文擺在這裡,它就價值來了!所以這個比喻像小孩子一樣,你跟他說不通道理,叫他唸《三字經》、唸《百家姓》、《四書》、《五經》,背了一腦筋,將來長大了以後觸境生──「哎,就是這個!」是不是這樣呢?這是我們要清楚,這個教、學的必然噢!

所以剛開始的時候,是,不但如此,說剛開始依止老師的時候,現在我還看見的這個跡象,他們藏傳當中就這個。小孩子就去,這個老師就跟著他,叫他金鈴匡鎯就去背啊!其實我們剛開始出了家,也是把那個戒,先把它背。不懂啊,不懂也背!從《遺教經》開始,是不是這樣呢?然後跟著老師慢慢地就講。前面你不背這個東西,懂呢又不懂,然後你背些什麼?背以前那個煩惱,一天到晚盤那個,害了!這個是它的次第的必然性,我們應該了解。但是它究竟的意思,背完了以後、誦完了以後,才去了解,了解了以後,去如所了解的去行持,所以說稱教以行哪!所以「戒名眾學,豈但讀文」。這是一面,這是偏在這個文上頭的。

反過來呢?欸,他又說:啊!這個不行,那我去行了!看祖師怎麼說?「又若徒行,復不名學」。以前我們一開始的時候,不是引弘一大師告訴我們的話嗎?現在看看!道宣律祖也這樣、元照律師也這樣、印度的祖師也這樣、佛告訴我們也這樣,唯一的就是我們自己弄錯了。說,「縱令持奉,猶不免過」,假定你不好好地學,單單徒行的話,就是單單做,又不行;你以為對了,對不起,還「不免過」。這個地方也不細說,如果細說的話,可以舉出太多、太多的例子來!所以「疏云:若於二持,雖不違負,望非明決,不名為福。」所以你對這個二持──止、作二持,雖然表面上面,好像你形相上做到了,但是如果說你不絕對清楚、能夠了解內涵,不名為福。這個就是換句話說,這個你弄了半天沒有功德。「故知學者,止是稱教修行,教行相循,方名為學。」所以說學是什麼?嘿,要這個條件哪!這樣。正稱教來修行,依教奉行換句話說,就是前面的「教以照行,行以踐教」,那這兩樣東西相配合,才叫作「學」。

所以同樣地,那前面的話,要受的願,後面要隨行。下面舉一個,舉一個文,這個文上面說:「至如顏淵好學,不遷怒,不貳過;」這個上一次說過了。不要說佛法,就世間法,孔老夫子這個門下有個顏回,說顏回好學。這個公案這裡再說一下,這個孔老夫子自己曾經說:「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他就說,普通十室之邑,就是附近的鄰居,這個鄰居之內,你一定能夠找得到像我這樣的本質──這個忠信就是本質──一樣好的人,唯一不同的,就沒有像我這樣好學。所以人家說他天縱之將聖,他說:我不是,我只是好學而已。就像愛迪生一樣:「那我一分是天才,九十九分靠我的好學。」孔老夫子自己說,我只是好學學出來的。

但是孔老夫子說的好學是什麼內涵呢?我們還要從《論語》上面去找。這個魯哀公有一次來問孔老夫子說:「你這些學生當中,哪些好學的啊?」他說:「以前有一個──顏回,現在死掉了,再找不到第二個。」那孔老夫子說的這個學要這樣的!然後他就說了顏回的好學,不遷怒、不貳過。這兩句話我想我們人人,或者唸過、或者聽過、或者背過,也說給別人聽,但這兩句話有它深厚的內涵。不懂得佛法,不懂;我現在了解了佛法,回過頭來看《論語》,啊!實在美不可言!

所以我們現在福智精舍,我已經教他們每天要背一段,空下來就給他們講,實際上都是佛法。我在這裡把那個「不遷怒、不貳過」再說一下,再說一下。為什麼好學這個樣呢?現在我們平常碰見一點小事情,一天到晚只怨天尤人,是不是這樣?現在你看,這個不要說佛門,儒家呀,所以孔老夫子真正的、儒家的真正中心──《易》,《易》是講什麼?變易之理。換句話說,世間上面一切事情在變。為什麼變化呢?易的道理,變化的原因何在呢?這個《易》真正講,講這個。所以你究實而看的話,就告訴我們,佛法告訴我們的,世間法都是因緣空,這個無非是緣起,永遠在變化,它沒有一定的。這個我以前說過嘛!是呀,孔老夫子說:「我空空如也,我無知也,有鄙夫問於我,我叩其兩端而竭也。」(編者按。子曰:「吾有知乎哉?無知也。有鄙夫問於我,空空如也,我叩其兩端而竭焉。」)我並沒有一定固定地說一定怎麼樣,任何一個人來問我,我一定看看那一面、看看那一面,兩面看,看它的問題何在。換句話說,天下沒有一件事情一定如此的,你看看它什麼原因生起,從那一面看、從這一邊看,找到了原因,解決它的問題就對!佛法就是這個,然後儒家也是這個。

如果你了解了佛法這個的話,一切都是業,既然你了解了業,請問你會不會遷怒啊?你會不會遷怒?喏!它世法尚爾,現在我們如果真正地好學,不好學不談噢!儘管進入佛門當中,那像我一樣,出家出了幾十年還要遷怒,我現在才了解,我對佛法就是可以說剛剛望到門。如果我真正努力去學,了解了業的道理以後,不要說深喔,了解了業的道理以後就沒什麼好遷怒。如果了解了大乘的佛法六波羅蜜,那不但不遷怒,感激都來不及,你說對不對?任何一件不好的事情,到你身上的話,它成就我的生忍、成就我的法忍、成就我的無生法忍。這個都是對我們的大恩人啊,是不是這樣呢?佛法是不是這樣講?你說你會不會遷怒?會不會抱怨?所以他說不遷怒。這個是什麼結果?好學!世法尚且如此,現在佛法當然更是如此啊!

然後不貳過,還有一個。欸!以前不了解,不了解是無知,現在學了以後就了解了,了解了以後你還會犯嗎?這個是好學的典型的例子。現在我們並不是說,要期望人人作顏淵一樣,至少我是──不是要做到,可是我覺得,我豈但要做到顏淵,對世間我要做到孔子;真正的孔老夫子不是我所期望的,那你要做到什麼?佛!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不是嗎?所以要做到它怎麼辦呢?要學呀!就在這裡,所以這地方他特別告訴我們。

我們再看那個文,這兩三句話今天把它解決。下面「楊雄」,那不談了。這個說世間尚且如此,「況超世拔俗之教,而專以誦文為學耶?」所以我們絕對不能說一點文字弄懂了;再不然的話,也不要文字了,這不可以!

下面,這個「時」啊,這個不但我們現在,祖師那時候就是這樣的哦!「今時學律,解無所曉,行不可觀」,欸,就是這樣!現在學律的人,這個本來就是行持下去第一步路,應該這樣做;可是偏偏進去了,學了半天,解──先講了解嘛,一無所曉,行呢?一無可看!就是這樣。不是人家,我自覺得是我自己。我只能說我自己有這樣的一個失敗、痛苦的經驗,所以在這裡拿來願意跟在座有同樣弊病的人,互相來策勉。不是相憐,憐沒有什麼意思。如果說憐而增長悲憫,那個憐有用,否則這個憐的話,那使得人心縮下去,這個不要它!幫助別人要憐,自己不要憐。自己要什麼?策勵自己,說:「那我不做,誰做!」但是要靠自己努力。

下面,為什麼原因呢?再下面,再說我們已經這樣了,如果還像下面那樣,那更不是糟糕嗎?說「放情造過,殊無慚恥,輒謂我是學人,免無知罪;此乃自欺,罪何可免?」這是已經犯了。還又「又復矜持」,這個是更糟糕!自己還說「吾縱犯過,業亦非重,猶如鐵缽,入水能浮;」往往有這個感覺,好像是:啊!我們是現在這樣還有功德,就像一個鐵缽一樣。「此又不聞《淨心誡觀》云」,這個《淨心誡觀》也是南山道宣律祖教敕他徒弟的,說:「知而故違,重不知者。」比不知的還要重!

所以現在下面,下面這個「不學無知」,開是開什麼?「必須準律分相」,下面這個開緣,就是一定要根據律上面告訴我們。它取什麼?「但取下壇已來,期心持戒」,那這種人就可以了。他下了壇以後,一心一意說:我現在受了,受了要去持。那怎麼辦呢?它四個方法:「專依師範」,律上面告訴我們很清楚,你必須五夏依師。依師目的幹什麼?「咨稟法訓」,喔,從這地方不懂嘛,去向他請問、領受,拿這個佛所說的教法,作為我們教訓的根本。「兢兢守護,不敢妄違,則名為學」,然後戰戰兢兢去做,不敢一點點地亂來,這個叫作學。

然後這個裡邊又開三種,這個三種當中有一種,說「一者,久學。解行成立」,這個不談。「二者,初學。雖學未通,如漸頓說。」「三者,未學。謂勤求道果」,這是一種特別,這個上面說過。這個雖然勤求道果說這個不開,這個開是開什麼?開「不學」啊!這個地方如果犯了餘罪還是照算不誤,這我們要了解哦!就這樣哦!所以第三類的犯了其他的罪還是照開,不過他們全部精神去做的話,這個因為他的功過相抵的話,大概還不至於墮落,乃至於還可以證果,這個我們應該了解它這個特徵。那下面呢,我想這裡不細講了,下面你們自己這一段文好好看一看。

那麼我之所以給大家這一份資料,它有一個原因──這是策勵大家。我們前面你真正去努力去做的話,你會發現這個學戒是美不可言,實在美不可言,越學越美!平常作學問,了解了一點很高興,但是不能用;這樣真的學戒了以後,你要嘛不了解,了解了馬上就有用。對自己來說,解決了自己問題,而尤其是現在這個時候還可以幫助別人。剛才一開頭時候我已經說過了,現在這個幫助別人這個功德是無量無邊,所以與其站在那裡觀望,倒不如投身進來。如果說我們沒有客觀的環境、沒有條件也就罷,現在我所了解的──有,的確有!所以我一直覺得將來真正有志的人,好好地起來,大家是前途無量!現在我們的因地當中,把我們釋迦世尊的教法,已經衰頹了重新扶持;然後將來果位上面的話,就是當你成佛的時候,大菩薩來護持你,反過來的話,到那時候你也成了佛以後再去護持他。這個正是我們真正的因地當中下腳的第一步,這個這一點,就是我今天所以要談這個根本的原因。

後面如果將來你們有機會,不妨去看看,看看那個戒啊!呃,我想今天這個時間已經過了好幾分鐘,今天就到這個地方為止,好吧?那麼下面還有幾個問題,照理這個問題我在這裡回頭說一下。這地方有一份表,我先放在這上頭,你空的時候,請你就去作一個拷貝。然後這個就是下面說的〈持犯方軌〉當中的,就是這個每位出家同修都一份。這個表實際上呢,實際上面這個上頭有的,可是我重列了以後,那麼到那時候不要去翻,然後這個列的方法也是比它容易看,對照的那麼容易讀。下面有零零碎碎需要的,我隨時再來這個複印給大家。現在請大家一起回向。

《在家備覽》八十四頁,談到〈宗體篇〉的〈戒行門〉。昨天把這個〈戒行門〉的頭上一點講了,八十四頁第一段,就頭上的三行講了,今天從第二段開始。那麼第一段,先總說一下這個行──戒行是什麼,然後要想真正成行,要想建立這個行需要有什麼條件。這個條件簡單地說──方便,所以要廣修方便。那麼這個方便就說到「教、行」兩件事情,這個教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講的,前面的認識,起信解,那麼這裡特別指律藏,這個一定要依師長,依師;那麼下面這個行就要靠自己。

這個師長,現在在這裡,好像我們目前對師長都不太了解他的特徵。其實以我小的時候來說,那時候不要說出家,就是世法來說,人家總說,大家都很重視這個師長,所謂師承、師承,非常重視!我們倒慢慢、慢慢地,由於這個西方的很多學術進來,所以我們對這個慢慢、慢慢地就不太清楚、不太清楚。實際上,這個是我們真正說起來,是一個很大的損失。

佛門當中,這個師承是絕端重要、絕端重要!前面一再說過了,一個很簡單的事情,沒有一個過來人的指導,憑自己摸索,很難摸索得出來在裡邊的真義。所以所謂的這個師承,也就是說這個智慧的積累,積累到某一個程度,它自然而然成功這樣的一位來。要我們自己去學,是不是一定學不成?不!也一樣學得成。就我們世間的眼光去看,有很多人,所謂天分很高──佛陀就是沒有老師的,愛迪生也沒有老師教他的,天下有太多這種人。可是了解了佛法以後,那曉得這是他宿生帶來的。那麼同樣呢,就是你宿生帶來,真正說起來,除了佛以外,其他的人,其他的人你有同樣的智慧,自己學跟師長學,這個內容是完全不一樣。佛一定是自己學的,否則不叫佛了,這樣。譬如說我們孔老夫子,孔老夫子是東方聖人,這樣,天縱之將聖,他自己說他之所以成就,因為得力於他「學無常師」,這樣。那麼這一點前面在已經說過,這個也就是告訴我們,這個「行」要如何建立。

那麼今天八十四頁上面,第二段就第四行,這個裡邊是一個問答。換句話說,這個藉問答,是一個徵問,說明這個受隨兩者之間,那麼使我們了解彼此間的這個關係,那個時候才能夠如理地、如法了行持,能夠得到我們所期望的果報。看文:

  •  
  • 初正釋
  • 二問答
    • 初問
    • 二答
      • 初對顯親疏
        • 初明受疏
        • 二明隨親
      • 二別彰行相
        • 初成隨之相
        • 二明無隨之失
        • 三結誥

《事鈔》云:「問:今受具戒,招生樂果為受為隨?」

那麼這個是啟發的一個因緣,說現在受了具戒了,其實不一定是具戒,說任何一個戒,那麼說將來因為受了戒,一定能夠感得將來的這個快樂的、圓滿的果報、好的果報,那麼這個果報是從受還是隨──從受戒的願體得,還是從隨行的戒行得?那麼下面解釋:

《資持》釋云(解釋它說):「問中。上明相須其功一等,招生感果必有親疏,故須顯示。」

這個問答當中就告訴我們:受隨這樣啊,它必須互相,「相須」是互相依待,互相你依靠我、我依靠你,這樣。不過這個裡邊卻有親疏不同,通常那個「親、疏」,我們說親是主因,疏是助緣,那麼來說明它。這個是徵問,藉這個問答,讓我們能夠實在地、如理地了解行持應該怎麼行。看,先看文,再一一解釋。

《事鈔》續云:「答:受是助緣,未有行功。必須因隨對境防擬,以此隨行至得聖果,不親受體。 故知一受已後,盡壽已來,方便正念,護本所受,流入行心,三善為體,則明戒行隨相可修。 若但有受無隨行者,反為戒欺,流入苦海。不如不受,無戒可違。 是故行者明須善識。業性灼然,非為濫述。」

那麼這個是《行事鈔》上的一段文,我們先看一下《資持記》的解釋,這個回答。那麼這個解釋,實際上是說明現在這個裡邊的關係。這個裡邊,回答當中分兩部分來回答,我們看那個文。

《資持》釋云:「答中二,

分兩部分,哪兩部分?

初對顯親疏二,

說把受戒跟隨戒兩個相對地來說明,讓我們了解哪一個為主、哪一個為副。另外一個,其次第二是「別彰行相」,其次再來說明這個真正的戒行的內涵,所以別彰行相,這兩個部分。那麼現在先看那個「對顯親疏」,對顯親疏裡邊又分為兩部分:第一個就是說受是疏,受就是受的這個願體,所受的願體這個是比較疏;下面來說明什麼?說明隨行這個是比較親。那麼我們現在看文噢!

上二句明受疏也。必下明隨親也。以壇場初受頓起虛願,對境防約漸修實行,行即成因,因能感果。故《業疏》云:故偏就行能起後習,不約虛願來招樂果。

那麼這個是第一段,也就是上面這個回答當中,說這個受是助緣。這個助緣要曉得是指什麼而言哪?指感這個樂果而言的叫助緣。凡是我們任何討論一個問題一定有一個標準,現在這個標準是什麼?就是對感果這件事情來說,那兩者是哪一個為主要?

學習平台:
大慈恩譯經基金會(主要)
澈見幸福(個人化App)
幸福無盡藏(隨身碟)
月光機二代(離線學習)
Apple Podcasts
Spotify Podcasts
文字大小
主題
固定播放器
捲動模式
播稿模式
列印 預覽列印
播放連結 自訂播放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