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山律在家備覽略編手抄稿(1991年版)36A

南山律在家備覽略編手抄稿 一九九一年版

第三十六卷.A面

還有它的同時相,請問:這個布在這個地方的經線跟緯線是不是同時的?經線是因為緯線而顯出來的,緯線是因為經線而顯出來的,是不是這樣?你把那個緯線拿掉了,請問這個成不成布?把經線拿掉了成不成布?我們不要以為緯線加上去、這個經線沒有了,你緯線加了、經線拿掉了以後,這個是布還是紗?這個緯線加上去啦,經線拿掉啦,對不起,從這面去看是還是這樣的紗,對不對?是不是還有它的、因果必然有它的同時相?

欸,但是它那個同時相有它的前後相啊!對不對?經先放、緯後放,所以它這個經在前,緯在後。可是當布現起的時候,經緯之間有沒有前後?有沒有前後啊?同時在那地方,隨便少掉一個,對不起,這個就不行,是不是這樣?這個前後就不能同時,同時就不能前後,但是它偏偏有同時還必定要有前後,有前後還必定要同時,這個矛盾就說不通了,這個緣起之相是法爾如是。

我現在說,好像這個地方變花樣這樣,不是!你們慢慢地希望能夠深學,如果真正要了解後面的這個緣起法相,中觀的意義,從這個地方、很多地方這樣去觀察。否則的話,經論上面說不一不異,啊!總是反正不一不異,我們弄到後來的話變成功詭辯。不是喔!它那個不一不異沒有一個地方例外的,你真實去看的話你就很清楚明白的,就是這個樣。什麼叫隨緣不變,什麼叫不變隨緣,你弄不清楚,總是說:啊,圓融無礙!弄到後來的話大混沌一團,不曉得弄成什麼樣!實際上,佛法當中的圓融無礙有它非常嚴密的建立的次第,所以這「圓融不礙行布,行布不礙圓融」(編者按:請參看第五卷B卷末註1),這個叫無礙。現在我們這個大雜燴,醬油、鹽、糖放在一塊兒不分是非,這個叫作圓融,這是所以我們現在的教法混亂、一無是處的根本原因,這個就要大家很理智去抉擇。

那麼我現在在這地方隨便說「偏就行」,於是我們這地方往往會說好像這個願不要了;我是從這點上面,這個願絕對重要!實際上,當後面有行的時候,這個願也在裡頭;同時這個願如果不損害的話,這個正因為它不損害,一定有行。換句話,這個行就是說明它不損害一直在,所以不要損害它,一直在,這個行一定有。就像剛才我說那個布一樣,只要這個布在、不損害,對不起!這個經緯線永遠在,然後那個前後相、同時相永遠在。

至於說這個裡邊的深厚的意趣,那麼等到後面講毗缽舍那的時候,這個是《廣論》上的東西,然後我們就會分辨得非常清楚。分辨了這個清楚以後,你回過頭再去看業的話,那才真正究竟圓滿的時候。現在我們用十二因緣去看業,已經比前面共下士部分去看業,清楚得太多了。有了這個業的概念回過頭來看戒,戒就很清楚了;有了這個戒以後,然後有機會學、深細地學定慧,那個時候毗缽舍那就用上了。先是聞思、後來修證,都從這個上面,這個東西彼此有它這樣的輾轉相關、必不可少的原因在,我這裡隨分隨力地多多少少說一說。

那麼這個文清楚了,下面那個《濟緣》的解釋就比較容易了。還有這個《濟緣》的解釋,在這裡已經省略了一大堆,這個《業疏》上面有一大部分這地方都沒有,都沒有,因為要真正要細說的話,那牽涉到的又要很廣。所以像這個道宣律祖也好、元照律師也好,那這種都是大……。這都是,一個,是大成就者,還有當時的學的人,都是深細的心,認真地學。所以將來如果你們諸位在這裡學的話,藏經這個真正要派上用場了,還有要很多的這種,比如說戒方面的話,至少這個六大部是必備,到那時候好好地自己看。這個是後話,現在我們看文。

《濟緣》釋云:「二問答釋疑中。此問所來,由後圓教決此二非以為識種,

為什麼要問這個問題呢?由於後面的圓教來抉擇二非,為什麼圓教要抉擇二非?因為前面這裡說得不痛不癢的,說前面這個不對,說「各以五義求之不得」,說不對!就立一個「二非」,到底什麼樣呢?還是不清楚,這樣。所以要認真深細去找,那麼要得到後面的──這個教法、圓滿的教法當中就告訴我了,說這個原來「二非」是那些大祖師、大菩薩引導小乘,小乘剛開始進來,成熟,他一步一步上來的時候教他:你不要停在這裡喔!所以從小乘超過叫「過分」,引導他到大乘叫作「分通」,就這樣。那麼那個時候強立的是二非,現在從這個向上進一步,進到的原來的這個圓滿的教法當中告訴我們,這是我們心裡邊的一個種子。

那麼這個種子,唯識上面叫作「識種」,中觀當中叫作業習氣。順便我把中觀的概念也放在這個裡頭,以後真的有因緣的話,你不會為這個唯識、中觀兩個又搞得暈頭腦脹。所以一談到識種,你用中觀的時候,原來這個叫業習氣,這個名字完全內涵就是這個!再下面,看:

識既常存,

那麼這個我們講到,這段把它講完。現在這個識體既然常存,

種則無滅,

這個種永遠不會滅呀!

即違今宗命終失義。

識既然滅的話,這個身體可以死掉,這個識永遠不滅的話,這個戒應該不失啊!所以這一宗當中說「命終戒謝」,這不是不對了嗎?所以

故探取後文為難,以彰前後無違。

特別地說明:喏,並不相違背。這個違背不違背,我前面簡單已經說過,願是這個樣的,但是真正滿願是在後面的行,就這樣。實際上這個裡邊,除了這個以外,到後面還有一個解釋,後面這個解釋,因為這個《在家備覽》上面沒有摘出來,所以我先說一下。就是這個種子本身哪,本身是不失去的,可是這個種子要生起現行還要有個條件,這個種子生現行一定還要對這個境。我們平常說對那個境,實際上不但要對這個境,種子生起這個現行還要依根,對不對?所以種子生現行,一定要這個種子依所依之根,然後依了這個根,對所緣之境。那麼所緣的境的話,說眼睛還要空、明什麼等等,這個就是《八識規矩頌》當中的內涵,這裡我們不細談。現在我受這個戒的時候,是不是這個心種子要依一個根?這個身根,就這樣。所以這一生的這個身根消失掉了,到下一世依的這個身根還是不是前一世的了?不是!既然不是,這個種子所依的根不是,對不起,這個效果就生不起來。這個了解不了解?

所以所謂任何一個,那我先簡單地說一下:我們現在的心識的種子,依眼根看見的是顏色部分,依耳根聽見的是聲音部分,這個對不對?依身根是得到的是感覺部分。比如說我現在搖一個鈴,一搖,欸!然後你看見了。你看見的那部分是什麼?看見的不是聲音喔!看見的是有柄的一個東西,是不是啊?所以這個種子是依著眼根產生的功效,只能如此;它那個搖的聲音,對不起,沒有耳根聽得見聽不見哪?聽不見的。然後這個鈴本身是軟的、硬的、甜的、還是鹹的?對不起,這個東西要兩樣東西,一個要手來摸摸看,還要一個舌頭嚐嚐看。至於說這個鈴是香的、臭的,你還要靠那個鼻子去聞聞看,是不是這樣啊?

現在我這個戒的種子依這個根,現在換了一個根,對不起,能不能生起前一生這樣的?能不能生?生不起來!這個有它的理由在的喔!所以儘管圓教,都有它的內涵。何況你這一生就是說盡形壽,本來你要在這個地方,這個清楚不清楚?這以前我所以說,以前雖然講了,以前這一部分都沒講,反正剛開始隨便講,是這一次我把真正的中心都說出來了,這個《在家備覽》上面沒有說。

所以凡是別解脫戒,這個戒一定是這一生,儘管識種子留於未來。不過這裡有不同,如果你前生持過戒的話,這一生又碰到了,欸!你這個心很容易就發起來,很容易就受戒,這個清楚不清楚?所以你有了這個種子了,哪怕到後代,這一個戒師本來本身不一定清淨,但是如果你識種非常強的話,一遇緣你馬上就現起來了,這個對我們有絕大的價值噢!尤其是末法的時候,這個概念絕端重要。現在我們要想求這個真正圓滿的這個戒師,是可能有一點問題;再說比如說像蕅益大師、弘一大師都這麼說:哎呀,說這個南宋以後這個戒法都斷掉啦!當初我一聽了以後就覺得很失望,後來看看那個四分宗,以後又去看見能海大師,啊!所以我對他佩服得五體投地,能海大師就不主張,說這個不對!

我當時想:欸,他憑什麼能夠提出來說不對呀?說蕅益大師、弘一大師的不對。後來我曉得了,每一位四依大士所看見的面,都有他看見的面。蕅益大師對不對?當然對!弘一大師對不對?當然對!能海大師對不對?也當然對!為什麼?就他們那些人來說,戒法是不圓滿;從那個種子你從那一面來說,這個千真萬確,只要現在這個行相還在,只要現在這個行相還在。如果說你能夠了解了這個,能夠認真去修,請問如果宿生沒有善根種子,你可能不可能?這個很清楚,對不對?就不可能!

所以在這個地方有太多各式各樣的人,有太多的人,比如說有很多人,想盡辦法勸他就沒有用;那有的人一碰到,他就種種辦法擋不住,這我想我們大家很清楚。比如說在這裡悟光法師,他以他的條件怎麼可能出家?根本也沒有人勸他,他就跑得去看那個《地藏菩薩經》,一看這樣,啊!整天地就哭,這什麼因緣?這說明這是宿生。所以你了解這個業以後你很清楚,有很多人就一碰到就相應了,這個宿生的緣非常深哪!清楚不清楚?我在這裡真正要說明的就是這個,這樣。

所以到那個時候,你不要說:「唉呀,現在不行!」現在不行,如果你不知道,這是糊塗!知道了你怎麼辦呢?正因為不行,我不救誰救?然後宿生如果說你夠了,你跑到這地方把他看成佛,你一定證得戒體;如果說你不夠,認真去努力的話,這一個佛釋迦世尊容或沒希望,你趕快到極樂世界,下一次來的時候,你很快你就有成就。下一次不要等到彌勒下生喔!到極樂世界你再來的時候,你這個願力就可以又把那個教法帶起來,大家清楚不清楚?

所以平常我們為什麼在這個地方,你了解這開權顯實的意趣。所以平常說實在講戒,你問我能不能講戒?我坦白告訴你不能講,我這個戒相我不清楚啊!所以我隨時隨地碰見有問題的話,「欸,對不起!淨明法師麻煩你,給我去找找看。」我跑到哪裡就把那個東西搬到哪裡,我不太清楚,這是事實,這樣的話我怎麼能說戒呢?但是這個中心問題在這裡。現在你們了解不了解?這個是它的一個絕端重要的問題。所以像《海龍王經》上面等等,都告訴我們說,後面你這個容或很多地方行持不夠圓滿,但是這個正見本身絕對需要!乃至於現在後代先是參禪、禪宗,後來是淨土,它好像表面上面就完全不大講究,那麼中心課題都在這個上面。那麼現在我們每一位真正想出家好好學的,說是從這地方──正知見,從這個戒體,然後好好地把準懺悔,一步一步,最後把這個戒相能夠學圓滿。行持的真正圓滿,那還要一段時候,可是戒相的理路弄清楚,這是我們絕對可以做得到的!

那麼這個就是他前面告訴我們命終捨、不捨的意義。當然實際上那個捨是有四捨噢,就四捨,這個要說,既然要說得圓滿的話。就是說命終是一捨,還有三個捨戒的原因,大家記一記:第一個,就是破了根本戒,戒體壞掉了;或者是生邪見、斷善根,這個兩個都是這個戒體根本破掉了,這樣。還有一個呢,捨戒。說:「唉呀,這個不行!」你只要對任何一個出家眾,或者乃至於說一個在家的人的話,對說:「我捨戒。」這是第二類。第三類,二形生。二形是什麼?本來男是男、女是女,這個一個人身上有兩個,叫作黃門,二形生。這個三者當中任何一種,加上死,這個四個,捨戒。這個四個起來,這個戒自然就消失掉了。那麼這個就是我詳細地,把這個問難當中的真正的宗要,這個文沒有說,可是在這裡我就把它的真正的中心說出來。下面把這個文把它唸一下:

初四句牒後圓教文也。此是者指上二非也。下二句正難。且舉命終,義通四捨。

那這個就是前面說,「問:如正義論,熏本識藏,此是種子能為後習。何得說為形終戒謝?」這個四句,就這樣,這個是問。

答中三,初二句總標。

初哪兩句呢?「答:種由思生。要期是願。」他下面解釋,

思即緣境之心。願謂剋期之誓。 願約下

那麼再下,「願約盡形,形終戒謝」等等。

二別釋,

這個個別的解釋。

初釋下句。願有始終,故有要期謝。行下次釋上句。思無限齊,故種子不亡。行即思心。行起願後故曰超前。

前面這個解釋得很清楚的話,你這個一對呀,就很清楚了。

故下三雙結。

「故」就是最後一段,前面那個括弧裡的,《業疏》裡邊的:「故偏就行,能起後習。不約虛願,來招樂果。」這四句,這個「故」,這個是「雙結」,結什麼呢?

上二句結上種存,

這個種子永遠存在的。

下二句結上願謝。

下二句呢,結上面這個願謝,就是這個戒本身是會謝掉的。現在我把我剛才告訴你們的這個,戒謝而這個種子存,更深遠的涵義,都在這個地方說得很清楚。最後一句話,

問:此中後習,與前實法集業何異?

實法宗也講到的這個集業,現在的後習也是將來的業習氣,那麼有什麼差別呢?

答:彼明業為集因,此示種能熏習。委如下說。」

這個是這個律上面,也就是說實法宗所講的這個集業,就是苦集滅道當中的這個集諦所攝的業,就是說你造了這個業一定會感果的,就是這樣,所以這個叫集業。現在我們這裡講的是什麼?是現在那個種子能夠熏後面的業習氣的,這兩個不一樣。所以前面的計,所計的色法,我們現在這裡是根據圓滿的教法,這是一個心種,包含了前面所有的。今天就到這裡。

這一部分如果不太清楚的話,那麼好好地大家再辨別一下。如果說後面有一些這個同道還沒有來,那麼這些都要聽,這是這一次的精華所在。如果這一次聽不到,後面來聽呢,隨喜隨喜可以,這個精華就完全失去了!至於說前面那個準備,這個一個月的準備,也可以說沒有這一個月的準備,今天我不會講,講了也沒有用;我也浪費,大家也聽得莫名其妙。不曉得你們知道不知道?這個是實在的根本。

所以我說第一次我來,那大家結結緣是下限,那今天這個不講;上限就是你真正地《廣論》了解了以後,了解了《廣論》,那個時候我就要說上限,那麼就是今天的宗要,下面還有,圓教還在下頭哦,圓教的還在下頭。到這個地方已經夠我們覺得、感受得美!所以你真正了解了這個戒以後,哪有不學戒的事情!這樣。然後你了解了這個以後,你真正那個學戒,哪有不往生的理由!這個才是我覺得我們末法的時候,哎喲,可惜,真正感覺得真可惜啊!真正可惜啊!叫冤枉。好,現在我們也不叫冤枉,叫自己讚歎隨喜,讚歎隨喜歡喜。請大家合掌回向。

■ 回答問題

那麼第一個,他說前面這個四十八頁(倒數第五行)「五心是報法」這句話。不必翻。其實我們的心,我們的心哪來的啊?就是我們宿生造了這個業的果,報得的,就是這麼簡單。任何一個,佛法當中叫「法」,這個身體也是報得的,這個心也是報得的;我們造了這個人的這個善因,報得這樣的人的身、報得人的心,這樣。所以同樣的心,這個畜生的心跟人的心不一樣,對不對?了解了這個就曉得它。

另外一個問題:說《南山在家備覽》三十一頁(中間小字),「今多蔬菜,不節晚食。此雖非齋,猶勝葷血。又有飲水周時為清齋者,此乃邪術。一切眾生,仰食而住。但勿過中,是佛正教。」哦!這個是八關齋戒,是八關齋戒當中的,是吧?我看看,他說三十一頁,哪裡的?八戒還是什麼裡邊的?哦,不是、不是,那個是註解當中。三十一頁看文哦,第八行,「持齋者或受八戒」,它下面有一個小註,你們可以不必看文。小註當中,說現在真正的八關齋戒的話,對不起,晚上一定要節制的。說現在有很多晚上還要吃,不過吃雖然吃,吃蔬菜,比起這個葷腥還是比較好一點。

這個要嘛不持八關齋戒,所以持八關齋戒我那一次說了,不要說:「啊!持了八關齋戒,下午這個冰糖也可以吃,那個……。」有很多鼓勵他,這是一個巧方便,這倒不錯,但是我們要嘛不立這個戒法,要立戒法要說得很清楚。說你們結結緣,那麼然後怕肚子餓、怕營養不夠,好囉,你晚上就吃一下吧!這樣。有勉強的開緣,在什麼情況,說明了這個,我覺得這樣比較好。當然,有的時候這也是老法師們慈悲,這是好,立意不錯,可是我們往往現在的人又不善學,總覺得:「欸,這個某人這個立的,這個老法師……。」大家跟著去做了,教法由此紊亂,這一點我在這個地方要說明。但是這個我們不做為外面,外面往往出去的時候,大家跟你會諍,這不大好。以我來說,比如說到現在大家都沒有話說;剛開始的時候一定說,欸,他這裡聽見那樣的、你那裡聽見那樣的,大家先引起諍論,對吧!你們清楚不清楚?這個真正的佛法,這個都不可以。

那麼它再下面另外一種,「周時飲水」──整天到晚不吃飯,叫「清齋」,這個是邪門,佛法當中沒有這件事情。「一切眾生皆依食住」,佛說得很清楚,所以欲界眾生一定摶食(註1),只要有節制地飲食。所以一定正確地規定,戒法上面,如果說你自己覺得行頭陀行,那麼一天,那個好;可是真正的出家,正規的狀態來說,是兩餐。我們是很讚歎頭陀行,但是我絕不主張一餐,這個有它的原因。如果說你一餐,像迦葉尊者這樣,一摶,好囉!餓得瘦瘦的也沒關係,這樣。現在我們雖然吃了兩餐,然後把以前三餐之量都把它吃進去了,這個、這個都不一定好,清楚不清楚啊?這是我只隨便談起來,我們曉得我們的,現在尤其是了解了以後,了解了我們真正將來的做法的範圍從哪裡開始──正知見開始。好,那麼今天到這個地方為止,已經回向了。

第三支 圓教宗

請翻開《南山律在家備覽》,翻到五十三頁,今天繼續下去講圓教宗,第三支。就是戒體門當中,這個戒體相狀,所發業體裡邊,第四「顯立正義」所立的三支當中的最後,也最究竟圓滿的那一支,現在我們看文。黑板上頭有一個科表(註2),實際上這個科表就是在《南山在家備覽》五十八頁到五十九頁,是怕大家翻來翻去看不清楚,所以我請某居士在黑板上再寫一下,那麼講過去看那個表就很容易。或者自己看那個書本上面,主要的是五十八、五十九頁那個小字,就是弘一大師所列出來的是一樣。好,我們現在看文:第三支圓教宗,

《業疏》云:「後約圓教明戒體者。」

前面已經把實法宗、假名宗都說過了,現在最後,「圓教」就是以圓滿教,根據《法華》、《涅槃》開權顯實,究竟圓滿的這個教法,以這個教法來說明所受的戒體。下面解釋:

《濟緣》釋云:「三圓教中。前並小教,此是大乘,以大決小,不待受大,即圓頓義也。前二偏計空有不均,今悟教權,名殊體一,色與非色莫不皆然,即圓融義也。前既從權一期赴物,今此克實究竟顯示,即圓滿義也。具此諸意,故名為圓。

那麼這個裡邊也可以說這個分三部分(編者按:請參照(註2)科判),第一個說指出現在本宗,本這個是什麼。這個地方不說宗而說教,這個是祖師,也可以說比起前面來,我們南山祖師他自己,基於像我們中國一般的祖師,他很少說論,叫疏、註什麼等等,這個有他的原因在。就它的內涵來說,跟前面的各宗是內涵一樣,一步一步地深入,所以前面的講宗,那麼這地方的──教。

第一面,指出這個圓教宗它所宗的什麼;第二個呢,說為什麼要立,說「出」,說明它的「立意」(甲一乙四);第三個說明它的根據(甲一乙五)。那麼現在的《濟緣》先說這個所謂圓教,那麼圓教的內涵是什麼?現在我們看《濟緣》的解釋。他這個,現在我們這兒所談的問題是什麼呢?

註1:摶食,四種世間食之一,又名段食,即欲界眾生以香、味、觸等色法為體之飲食,資益諸根。

註2:

(表一)

說明:

《備覽》中五十八、五十九頁所列科判,乃元照律師解釋《業疏》之科。而《備覽》圓教宗文,未將《濟緣記》全文列出。今因 師父消文時提及,共補入兩段,以茲同學參考:

一、甲一「標示」下五科科判名,及乙一、乙三原文。

二、甲二乙三丙三「舉因果以細勸」下三科,丁一、丁二、丁三《濟緣》科判名。

(出自《濟緣記》卷十六〈釋諸戒受法篇〉第八頁前始。福智版第三冊,一五二九頁始。)

  • 圓教宗
    • 甲一標示
      • 乙一敘教本 良以眾生本有清淨真常妙性,……故云於一佛乘分別說三,即其意也。
      • 乙二釋名 前並小教,此是大乘,……具此諸意,故名為圓。
      • 乙三顯體 一切大乘,莫不皆以常住佛性妙理為體。……故習瞥起,皆可知也。
      • 乙四出立意 問:二宗談體自足,何須別立圓教?……一生虛度,豈不誤哉。嗚呼。
      • 乙五示所據 問:依何教義,立此教耶?……二部之異,於此自明。
    • 甲二正釋
      • 乙一敘立教本致
        • 丙一標示 戒是警意之緣也。
        • 丙二正釋 以凡夫無始隨妄興業,動與妄會,無思返本。是以大聖樹戒警心。不得隨妄,還淪生死。
      • 乙二根器差殊
        • 丙一敘鈍者妄計 愚人謂異,就之起著。或依色心及非色心。
        • 丙二敘利根易悟
          • 丁一明因教悟解 智知境緣本是心作。
          • 丁二明思惟觀察 不妄緣境。但唯一識,隨緣轉變有彼有此。
      • 乙三所受體
        • 丙一約圓義以示體相
          • 丁一希求脫離 欲了妄情。
          • 丁二反觀往業 須知妄業
          • 丁三如緣納法(接表二)
        • 丙二約隨行以明持犯
          • 丁一明謹奉(接表三)
          • 丁二明慢犯
            • 戊一反上三用 若不勤察,微縱妄心。
            • 戊二反上戒熏 還熏本妄,更增深重。
        • 丙三舉因果以細勸
          • 丁一總說 先知來意。眾生識體……當須持戒等,皆此意也。
          • 丁二以三聚例明(接表四)
          • 丁三問難釋疑(結攝) 
            問:三聚三身為同為別? 
            答:語異義一……豈止餘聚邪? 
            問:教有分齊,何須此示? 
            答:為成本宗……未足擬議也。

(表二)

  • 丁三如緣納法
    • 戊一示作業 故作法受,還熏妄心。
    • 戊二正明無作
      • 己一示所依處 於本藏識,
      • 己二顯能依體 成善種子。
      • 己三結示正義所立唯此 此戒體也。

(表三)

  • 丁一明謹奉
    • 戊一躡前受體 由有本種熏心。
    • 戊二正敘隨行
      • 己一明力 故力有常。
      • 己二明能 能牽後習。
      • 己三明用 起功用故,於諸過境能憶能持能防,隨心動用還熏本識,如是展轉能靜妄源。

(表四)

  • 丁二以三聚例明中
    • 戊一攝律儀戒
      • 己一標因果 是故行人常思此行即攝律儀。用為法佛清淨心也。
      • 己二明所以
        • 庚一敘昔迷 以妄覆真,不令明淨。
        • 庚二顯今悟 故須修顯。名法身佛。
    • 戊二攝善法戒
      • 己一敘迷 以妄覆真,絕於智用。
      • 己二顯悟 故勤觀察,大智由生。即攝善法。名報身佛。
    • 戊三攝眾生戒
      • 己一敘迷 以妄覆真,妄緣憎愛,故有彼我生死輪轉。
      • 己二顯悟
        • 庚一修因
          • 辛一開平等解 今返妄源,知生心起。
          • 辛二修平等行 不妄違惱,將護前生。
          • 辛三結名 是則名為攝眾生戒。
        • 庚二感果
          • 辛一心境相應 生通無量,心護亦爾。
          • 辛二熏成果 能熏藏本,為化身佛。
          • 辛三明隨緣起應 隨彼心起……任機大小。
學習平台:
大慈恩譯經基金會(主要)
澈見幸福(個人化App)
幸福無盡藏(隨身碟)
月光機二代(離線學習)
Apple Podcasts
Spotify Podcasts
文字大小
主題
固定播放器
捲動模式
播稿模式
列印 預覽列印
播放連結 自訂播放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