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講次 | 070
- 標題 | 35B
- 科判 | 宗體篇 戒體門 戒體相狀章 所發業體
- 備覽段落 | P53-L2 ~ P53-LL8 則體為能薰……來招樂果。」
南山律在家備覽略編手抄稿 一九九一年版
第三十五卷.B面
實際上真正的,不要說深入的了解,不要說他如何我不知道,我都談不到,可是至少淺近的地方,一個輪廓把握住了。這還是什麼?後來我們又把《華嚴》從頭至尾念一遍,《法華》又好好地念了好幾遍,最近我們又重念了一遍。那時候才感覺到:啊!這個南山道宣律祖說依《法華》、《涅槃》開權顯實的真正意趣在哪裡,才真正能夠建立得起來。回過頭來看看《廣論》,啊!曉得它的宗旨何在;看看戒,曉得它的宗旨何在!00:35
所以他我說能夠幫助你們,就是說都是我們自己以前錯誤跌筋斗的經驗,至少這個指出來。的確他說一說,勝讀十年書,這個我可以肯定。自己你摸索,唉!是摸得苦不堪言。以前我共同研閱的同學也好、教過的學生當中也好,不乏這樣腦筋很好的人,他當初聽完了半天以後覺得,嗯,聽得迷迷糊糊:「沒關係,我回頭自己去看書,好在有錄音帶!」只要這樣的情況,走到最後都走不通,就是走不通!這個像《廣論》上面也告訴我們很清楚:就算你有善根,你要把它摸透的話要經過非常長的時間;如果你沒有善根,對不起,長時間也沒有用。佛法就是這樣!所以為什麼長時間摸得通,因為你已經有了善根種子。這句話我不妨說姑妄言之,你們姑妄聽之,但願你們好好地去揣摩。01:41
所以這個話我不多說,重點是說,在這一部分如果不了解的話,那麼下午淨明法師來這跟你們研討的時候,你們就在這個上面好好地想辦法把它摸清楚。沒關係!這個一下摸不清楚的話,下面還有一個月慢慢地去摸。這一部分摸清楚了,後面的事情就好辦,我保證你這個樣!這個戒相部分你別看現在是難學喔,這個戒相部分比起那個戒體來的話,那太容易了!現在我們繼續看那文。02:20
這個是說熏習,這體是能薰,心是所熏。那麼這一部分,剛才說在後面隨行當中去講,不過我們在這裡,已經以剛才這個公案,互相說──能所之間,心與業體是互為能所的,就是這樣兩樣。這個互為能所當中,實際上增長,就是增長自己的福德、增長自己的智慧。智慧──這個知見是越來越正確;然後以這個知見去行種種的事情,這個事情本身就是我們的功德是增長了。然後這個叫作什麼?佛二足尊,一個是智慧尊圓滿,一個是福德圓滿,就從這個時候開始的,一直在互熏當中。所以後面我們整個的行持──戒、定、慧,都離不開這個,所以叫「互為能所。有能有用」啊!才有它的功效。這個有它的功能、有它的作用,哪個呢?03:25
能謂發起後行,用即防遏緣非。
是這個作而發起無作,這個無作就發起後面的隨行。然後這個幹什麼呢?就是能夠防止,能夠遮遏種種不如理的這種事情,這個就是戒的功效。所以前面,怎麼生;生了以後它的功效。這一部分是了解了,這個是「正示業體」、「示生已之功」。04:06
心道下推本所立。
下面,「推本所立」。就是看那個科判,「正示體相」當中第二個「推本所立」。那我們這個科,看五十三頁第三行中間,「心道下」,「心道下」就是前面說,「心道冥昧,止可名通,故約色心窮出體性」那一段話。說「推本所立」然後追本窮源,從哪裡建立起來的?說04:41
心無形貌故曰冥昧。但有名字故曰止可名通。
就是這樣。所以在唯識上面講,我們那個業,這個種子有兩種,有一種叫名言種子,一個叫業種子。也許在座的諸位沒有學過,那沒關係,我這說明一下。什麼叫名言種子?就是我們一個概念,這個概念拿不出來、看不見,但是它可以用名字來表達它。所以這個「名言」換句話說,名、句等等是表達一個意思、表達一個概念,所以這個地方的所謂的名字、名言等等,那麼就是這個概念,這可以你思惟去體會它。這個是它「本唯心造」,這個是都是我們心所造的。05:44
心冥色顯所以兼之。
心本身看不見的,然後呢這個色那是明顯的,而造業的時候,這兩樣東西同時具足的,所以這兩樣是「兼」。06:00
欲彰業體是彼所造故云窮出體性。
而這個業體本身是兼兩樣東西,主是心,助緣是體、是外面的這個色。我們先不必以唯識來說這個心、色都是心法,至少眼前我們看得見的,心法是裡邊的,色法是外面的。但是這兩樣東西最主要的是自己的心,所以這個地方說明了欲「窮出」,真正的追根究柢它這個「體性」。06:38
即此乃是示體之處。
就是那個地方就告訴我們,說現在這個地方告訴我們這個戒體,從哪裡?從這地方。實際上,這個地方指出來什麼?原來從心。那麼為什麼他不直截了當地說心呢?下面說:06:57
恐亂宗旨,不欲指破。學者思之。
這個很有意思!什麼話呢?要曉得《成實論》假名一宗它都是小乘教,小乘教真正講的話,都是就眼前的境界來說,所以這個假名宗叫「過分小乘教」,已經過了分了。這個真正論心的話,這是大乘裡邊的事情,這樣。所以說,如果在小乘當宗就說大乘的東西的話,你這一宗不對呀!就像你是小學,今天跑得來講中學裡的東西的話,對不起,把那個小學的東西亂掉了,所以叫「恐亂宗」,每一宗有它的中心的旨趣。所以他雖然點醒了,這個點醒叫作「分通大乘」,但是不能指破,清楚不清楚?因為不能指破,他告訴你「學者思之」──好了,你們自己去動腦筋吧!今天我把它指破掉了,是罪過、罪過!但是實際上的情況,清楚不清楚?他下面也在這個地方告訴我們:08:11
如前色心各有五義,無作並無,故號非二。
因為這個祖師不想指破它,但是的的確確說你前面這個是不對,所以他一定要用色、用心兩個:如果你說色,色也不對;說心,心也不對。明明不對怎麼辦呢?所以前面那個不對。因此超過了這個小乘,然後暗暗指出來怎麼向上,就是「分通大乘」,這個是祖師的苦心哪!真了不起呀!所以他說「故號非二」,這個地方再特別說二非。08:54
此明小教不可直示,
就是這個告訴我們:這個小乘教,還不能直截了當告訴他。09:02
且附權意別彰異名,故云強目。
所以附它那個「權意」,這個權是開權顯實的意思。另外不再用以前原始的這個名字,所以「別彰異名」,另外一個名字,叫作「強目」。09:24
那麼下面還有一個問答,其實這個問答本來在《業疏》上面是安在下一段的,那麼現在弘一大師把它擺在這一段當中,這有個道理。如果安在下一段,那麼後面你們這些人就不能聽,同時這本也不叫《南山在家備覽》,專門出家人學的。可是實際上他安到這一段是絕對沒問題,絕對沒問題,因為不管在家、出家那個戒體根本都完全是一個。如果說大家只想受了個戒得到人天果報,那不要說這個五戒、八戒,說實在的,出家戒弄得不好的話照樣得人天果報;如果要真正地認真地深細的話,不要說出家可以成佛,五戒一樣地直通佛道。所以這個戒體本身深細的抉擇,主要原因在此。那麼既然弘一大師把它列在這裡,我們在這地方也說一下。10:28
問:兩云強目,是何教意?
說,前面說「強號二非」,又說「強目二非」,那什麼原因哪?「是何教意」?10:41
答:若據本教,翻作為名。今取通意,識達體貌,即知二非附權而立,故云強耳。」
「若據本教」就是本宗,那麼這個無作就是翻過來。「今取通意」,那麼就是分通大乘,那這個時候我們要「識達體貌」,要真正認識它本體的根本面貌。這個時候我們就了解,說它色不對、說它心不對,而是偏偏小教你沒辦法直截了當地告訴他,所以「附權而立」,這個是權且之計,所以叫非色非心。在這個權宜,如果大家能夠記得《法華經.方便品》這段話,那大家就很清楚了。〈方便品〉,然後下面比如〈藥草喻品〉、〈化城喻品〉等等,那個都是從這個地方開出來的。佛陀要引導我們,那不得已怎麼辦呢?或者是立個化城哪,或者用種種其他的方便哪!是這樣,這個意趣在此。12:02
說到這「不可直示」,說到這個「不可直示」,我就想起一件事情來。這個玄奘大師《西域記》上面還曾經記出來,這個印度當年,說這個大小之分實在是非常嚴重,實在是非常嚴重。說是有很多地方盛弘小乘之處,往往這個地方大乘的寺院沒有。如果這個地方大小二乘共有的話,尤其是那個小乘教的那些地方,如果看見那個年紀大的人,所謂大乘的行者,說不定跑得去命都送掉;小僧捉得去,或者強迫你跟著他,這個這麼來的,至少我們現在這個地方沒有這種情況。所以當初我就總覺得:唉呀!那個大家為什麼你是我非、我是你非?想到我們,反過來說,還算是好得很欸!好得很。那個人的這個固執就是這樣。你說在這種狀態當中,祖師如果了解了這一點,如果說他把那個大乘直接指出來的話,馬上引起軒然大波,吵得天翻地覆。所以我們從這地方了解,那小乘「不可直示」根本意趣。13:23
如果現在你們有機會到泰國去看看,你多多少少還看得見。泰國現在是個小國喔!如果泰國是個大國的話,對不起,我們去了照樣被他捉起來。這個他學了佛法的人就不會傷害你,但是一定會對你有一個不太有利的行為,我想可以肯定的。所以當年最開始的時候,據我以前聽說,他根本不接受你們說;啊!你們這個北傳的,你們是佛說,他根本不接受。以後呢,現在這個世界這個趨勢,就是西方的這個物質文化來得鼎盛的時候,我們大家一起到西方去。泰國人也到了美國,我們中國人也到了美國,大家在那個地方就拉拉手,說起來「啊,大家都是!」我們當然完全接受他,我們到他的寺院裡去,情況就不太一樣。14:19
就我的經驗,我也不妨告訴你們。最早去是他們比我們去得早,可是真正的影響力量,那個的確是華僑的影響力量那的確真了不起!現在當然我們是,喔,一個台灣的經濟發展非常快,那三十年、四十年以前談不到,可是這個老的華僑在那力量非常強。所以他們那個南傳的那個寺院去了以後,是很難真正地弄得很好,他們都是國家支持的。以華盛頓來說,華盛頓我去的時候有一個這個廟,是緬甸的吧?哦,錫蘭的,錫蘭的。錫蘭這個寺院裡面,錫蘭人不多,就算來的話力量不強,他們這個政府給他們有津貼。然後緬甸、泰國,那個泰國更是,泰國最主要的那個泰國大使館全力支持他們,反正他們用的錢、吃的東西、法會什麼等等,那個大使一定出席,所有的大大小小的官員,他們是這樣的方式在那邊去。那麼中國去不是一樣,那個老的人哪,十之八九都是信佛,儘管不一定懂得佛法是什麼,儘管他們這個等一下:土地也是菩薩、城隍也是菩薩,可是你正規的廟去的話,他一定來拜拜,所以這個力量也比較盛。15:48
因此我們剛去的時候,如果他們來,來了以後他們沒地方,那沒關係,我們很歡喜。不管是你泰國的、緬甸的,哪個來了以後,都是住在我們那裡。所以他來,他們在華盛頓,我們在紐約,是他來我們就接待他。以後我們去了以後,他們也覺得禮尚往來呀!雖然我們覺得這個出家人嘛當然住到寺院裡面去呀!去的時候,他們也誠心誠意地接待你,可是這個習慣上面,他不知不覺當中,他就把你看成在家人這麼看待就來了,就這樣。16:20
有一次他們哪,說這個泰國這個泰僑,就是在美國的這個泰僑,僑民慢慢就多起來了,可是最多的還是在紐約,所以他後來在紐約也成立了一個泰國的寺院。那一年是一個好像衞塞節,衞塞節就是佛陀的這個四月十五。啊!這很熱鬧,很熱鬧。他們沒地方啊!怎麼辦呢?就借美國佛教會的大覺寺,我們當然無條件的,你們只要嘛活動,我們不分彼此。啊,很高興!他們位置安好了以後,大家請法師坐上去,一坐發現,對不起,這個主人沒地方坐,所以他們臨時就安排一個。以後我們曉得了,你們要坐,沒關係,你們坐,我們今天有事情出去,請假,一個人看看廟。以後弄得久了,他也不好意思了,他就說:好好、來來,坐。坐的時候後面最後坐一個位置,我們也很識相,沒關係,你們為主。主、客雖然我們是主人,當然今天你們來了以後,這樣,大家相安無事。17:32
所以說到這個,我很輕鬆地告訴你們「小教不可直示」,這個自然形勢。不過現在我們真的有機會了解了這個大乘佛法以後,大家注意噢!這個心胸千萬注意,千萬注意!經上面告訴我們,對這個佛的真正的意趣我們不可能了解,我們只有說自己以很自己慚愧的心情:「啊!佛的深遠的意趣非我所了,因此我只能現在從這個方面努力。」這樣你步步上去的話,至少這個障礙不會生起。18:11
在《廣論》上面一開頭有兩句話,大家記得不記得?我們現在所以不能深學的原因何在?障重未除!第一個。對不對?第二個,善根資糧未具,還沒積。現在我們已經障礙未除,然後你再加深你的障礙的話,你學到哪一年哪?所以這個祖師們常常說,這樣你弄下去的話,學到驢年也沒你的份!這樣。當時我覺得那個「驢年」我老不懂,怎麼會有驢年呢?那個十二生肖當中有沒有驢年哪?有沒有驢年哪?沒有驢年哪!我那背一下,鼠、牛、虎、兔、龍、蛇、馬、羊、猴、雞、狗、豬,怎麼沒個驢年呢?後來我才曉得,原來根本沒你的份,意思是說。雖然是一個笑話,但是對我們笑中有痛。我們就算沒辦法積聚資糧、沒辦法懺除業障,至少這個障不要再加深。所以《廣論》真正好的地方就告訴我們,我們不要停在這裡喔!我們慚愧,現在要發願,「我好好地懺除業障,我一定要學!」你能夠以這個心,然後自己精進推我們上去了,然後淨除罪障;罪障淨除了還要積聚資糧,到這個時候你慢慢、慢慢地,遇緣你就行。那麼這個到這地方為止。19:49
同時還有你們將來比如說你們願意互相研討,然後互相這個,那個時候都是研討、複習等等最好的。你隨時隨地可以,比如說每個人他學的、他所念的、互相他所見的。經論上面固然可以用,你日常生活當中沒有一個地方例外的,你處處地方可以用得上,業的概念、戒的概念,就這樣。然後這個三藏都用活了!我們的生活當中沒有一個不是,這個才是真正的正知見,這個真正才是三無漏學的戒開始。20:25
那麼這個說到這地方,也就是「正示體相」當中「推本所立」,這個說清楚了。這一部分是「約義考體」的甲;下面「約義考體」的乙,第二個「問答釋疑」。我黑板上面寫那個甲、乙等等,這個可以隨便列的,隨便列的,科判當中一二三四等等隨便你們自己寫沒關係。如果有因緣,我想諸位同學哪一個發發心寫一個表,寫了一個表以後印一下,以後大家可以對讀。下面重要的地方,我都會列出這個表來,次要的那就不要了。看文,《南山在家備覽》五十三頁第七行,這個「問答釋疑」那個。21:23
《業疏》續云:「問:如正義論,熏本識藏,此是種子,能為後習。何得說為,形終戒謝?
那麼這是個問答,這個問答很有意思、很有意思!我們仔細看一下。前面解釋了以後,說依「正義」來說,那麼現在我們曉得,原來一切都是我們的心識作用,這樣。以前無明,現在以三寶正知見熏的這個「本識藏」,因為以前無明所以輪迴生死,現在正知見熏這個戒體,同樣的都是一種業性、業種。這個「種子能為後習」,它有一種功能影響後面的這個力量,影響後面這個習氣。「何得說為,形終戒謝」,怎麼說到形終了這個戒就謝了呢?如果說,你說依照唯識,那麼這個唯識的種子是盡未來際的,你怎麼受了這個戒以後,盡形壽到這一次就完了呢?對呀!其實這個問答應該在後頭的,這個問答應該在後頭的,他提到這裡,他有個原因,我們現在先看那個答以後再來說它。23:00
答:種由思生。要期是願。 願約盡形,形終戒謝。行隨願起,功用超前,功由心生,隨心無絕。
那麼他這個回答,說「種」,這個種子是由心識當中的這個特別的「思」所生起的。這個心識本身是王、心王,然後這個心王當中有種種的心所的作用,心所作用當中最強盛的三樣東西,哪個呢?受、想、思。所以我們偏約作用來說,叫受、想、行──心所,配合這個心王的「識」,這個是心法,加上最後一個「色」,那麼開出五蘊來。現在那個種子本身,是由這個心的思所生。不過這個生的時候怎麼呢?剛開始你就立個願,是「要期是願」,這個願也就是你的願心,換句話說也就是思,這個業體,說我是盡形壽。而這個願本身,本來你是說盡形的,所以既然這個願本身是盡形的,那麼這個形體終結的時候,這個戒也到此為止,所以「形終戒謝」。24:33
不過這裡「行」哪,這個行就是隨行,這個隨行就是後面持戒的戒行。這個戒行怎麼辦呢?戒行是由於發了這個願,這個願我們叫作無作戒體,通常又稱它為虛願。發了這個願以後為什麼虛願呢?它要經過後面的隨行才能夠滿所發的願;所以後面這個隨行就是行,這個行是跟著願而起來的。雖然跟著願而起來的,可是它所產生的功效「功用超前」,超過前面的願。前面的願是虛的,由於後面的隨行,才能夠把前面的願能夠滿足,所以叫功用超前。25:30
這個功一旦建立起了以後,於是叫「隨心無絕」,這個功也是由心生起的,這是後面的相續永遠地生滅、生滅。以前的生滅永遠在無明、行、識當中,然後愛、取、有當中,現在這個生滅根據什麼?根據那個戒體,換句話說正知見、要持戒,還是不斷地生滅、生滅,都是由心生。而這個只要心在,它永遠隨心無絕,這個隨心無絕就是它的個種子。換句話,這個說明那是種子是永遠不絕,可是這個戒會謝的。實際上,下面還要說明,這個都是前面勉強說明的理由之一。再看,26:19
故偏就行,能起後習。不約虛願,來招樂果。」
所以真正對這個願的圓滿,發了願以後這個願體的圓滿,要從後面行持來說的,所以叫「偏」,偏重了這個行持。同時由於這個行持繼續下去,所以習氣輾轉增上,而不是單單看開始在壇場上面的這個虛願。單單壇場上面的虛願沒有後來的這個行持的話,它不能感得將來的樂果,所以「不約虛願,來招樂果」。這後面的真正一切的好好樂果,要靠後面的隨行而來的。這個裡邊沒有說明一個事實,只是為了解釋他的問答,實際上這個事實是什麼呢?就是請問那個行哪來的?這個行一定是根據願來的,這樣。所以這個由願而起行,這個行感果,你分開來看是願、行、果,合起來看這三樣東西分得開、分不開啊?分不開!27:41
或者我說一個很簡單的比喻吧!這個因果,所有的因果沒有一個例外的,這因果一定有它的「前後相」,否則不叫因果;還有這個因果一定有它的「同時相」,否則不叫因果;還有這個因果一定有它的「矛盾相」,否則不叫因果。這個矛盾相這裡暫且不說它,前後相跟同時相我在這裡說一說。現在大家看看我這件衣服,然後這個叫作布,先講布吧!這個布不是先有個經線,後有緯線,對不對?是不是經線最先放?經線放,經線那一條一條紗放在這地方。然後這個在前面,這個緯線把它加上去,是不是後來加上去的?加了緯線是不是成就布?布成功了!然後呢,經在前、緯在後,當這個緯在後的這個布就是它的果,是這樣!28:48
這個裡邊有它的前後相,而且還有它的必然,這個必然有它的同時相。經線安在這裡,緯線後頭加上去的,是不是前後相?2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