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山律在家備覽略編手抄稿(1991年版)28A

南山律在家備覽略編手抄稿 一九九一年版

第二十八卷.A面

那麼除了說完了這個的以後呢,「義準《多論》」,說這個《多論》上面為什麼說不能呢?義說這個是說牠「無知」,如果說你無知的話,不要說畜生、鬼得不到,人都得不到,何況是鬼、畜呢!這樣。那麼為什麼餘道也能得?如果他能夠了解,那餘道也得。這個上頭我們要了解一個事實,不僅僅是說《多論》、《成論》對於畜生、鬼道及餘道能不能得;我們應該了解的就是,我們人道當中,如果對這個內涵沒有正確認識的話,對不起,一樣地得不到!對吧?這樣。所以了解了這一點哪,大家就可以了解了說,平常我們說:哎呀!戒的功德很大呀,我們去受受,趕快去受一下戒。實際上是功德為什麼有功德?如何受法?你如果不了解的話,再大的功德,對不起,我們得不到!

翻過來三十二頁,那麼這第二。剛才那個就是所對的六道當中,或者是五趣當中,誰得、誰不得。第二個就是「頓、漸」,什麼是頓呢?就是五戒一時受;什麼是漸呢?就是可以一分一分受。

《業疏》云:「若準《多論》:五戒不具分受,則不得戒。縱引經證謂持二三,不言受體。

那麼這個是《多論》,根據《薩婆多論》說,這個五戒不能分開來,分開來受,得不到。但是他下面為什麼「縱引」呢?就是經論上面是說一分一分得,所以他說縱然你引經上面證明,是,你得到的是啊,不是得到的戒體,戒體得不到。就像前面說,你得到的這個善,不是得到的戒,這個是《薩婆多論》說的。那麼《成論》怎麼說呢?《成實論》不是這樣,

《成論》云:有人言,五戒木叉唯頓無漸,此事如何?

那個《成論》前面那一段話,就是他假設問答,實際上就是說明他的觀點,也可以說這個駁斥,或者是說引申那個《多論》所以說不能漸受的原因。「有人言」,他也並不明指,只要有人說,那他就在這個地方解釋一下。說這個五戒呀,所謂「五戒木叉」就是五戒所屬,因為這是屬於別解脫戒的,只有頓,沒有漸;頓就是一口氣五戒全受,漸呢一分一分受。這個是怎麼講呢?那麼《成實論》上面回答:

論答:隨受一二三皆得律儀。《善生》所列一分二分少分多分滿分是也。準斯明漸,五師受一得戒不疑。如薄俱羅唯受不殺例也。」

那這個《成實論》上告訴我們,不是的!說隨你的分,然後呢受一分、二分然後呢這個都可以,一二三四五全部可以。這個經上面明明告訴我們,就是「一分」叫作一分,「二分」就是兩個就是二分,「少分」就是三個,「多分」就是四個,「滿分」就是全受。從這地方看的話,你這個五種當中隨便受一個,毫無疑問,你一定得到。他不但引經上面這樣,然後呢馬上還要引一個事實──薄俱羅尊者的事情。這個昨天已經說過了,大家還記得薄俱羅尊者在毗婆尸佛的時候,受一個不殺戒,九十一劫然後呢身體從來沒病過。不過這裡我們要特別地注意啊!這個受戒不像我們馬馬虎虎,不是單單那個儀軌,一定要證得戒體,然後呢後面的隨行的話,非常嚴密地護持,一點不能出差;因為你非常嚴密地護持,所以這個功德九十一劫能夠得到我們身體的無病,看看這個功德之大!功德之大!

那麼從這個地方也告訴我們一件事情,所以我們世間的人都想求福、都想遠禍,用我們世間任何方法忙,要想像佛法這樣地得到這樣的大的果報,絕無可能!你說世間當中不管你努力多少,有沒有說這樣地持了一個戒,能夠九十一劫當中,得到這樣的圓滿的這個果報的有沒有?那世間絕無可能的,世間絕無可能的!所以從不同的地方,你也可以說從這個地方,加強我們的信念;也從這個地方,了解戒的真正的功德。所以再再地說明呢,它這個法界之量的內涵就是不一樣!

在一般狀態當中,我們並不需要忙著去受戒,但是我們必須要正確地,有正確的正知見認識。當這個正知見越是能夠這個穩定地建立的話,然後對這個正確的知見經過的思惟觀察,越能夠確立不疑,然後你去受的話,才真正的這個功德會現出來。要不然,我們匆匆忙忙說,啊!這個很有功德,你跑得去,實際上正知見根本沒有建立,遇見事情的話你也心裡面就動搖了。那不得戒還好,不得戒反正是本來你沒有、無戒體可破;得了以後,如果你破的話,那非常麻煩!那麼下面我們看那個《濟緣》的解釋。

《濟緣》釋云:「不具分受謂不受五而受一二,(那麼所謂這個「不具分受」的意思)則不發戒體。縱引經者論家防難,即下《善生》明分五受。彼謂受時具發五戒,但由隨中持有多少故有一分少分等。

那麼這個解釋,就是解釋前面這個《薩婆多論》這一段話。《薩婆多論》就說:五戒不具分受,是不得戒。所以說這個「縱引經」,就是因為有人說:欸,那麼經上面……你說不受這個,你說受一分兩分不行,那這經上面又為什麼這樣說明呢?他說:不是的,經上面所以這樣的,有它的原因的。這個是說,下面還馬上舉這個實際上的例子,告訴我們那實際的例子在這個地方。

次《成論》中。頓謂具受,漸即分受。

《成實論》當中告訴我們說頓漸的話是這個,頓就是五戒一起受,漸呢一分一分受。

以前三歸不許互闕,異師別受並判不成,恐謂同彼,故準決之。

那為什麼這個地方要特別地這樣地問答呢?因為前面三歸的時候也有人問:三歸能不能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三樣東西分開來歸依,乃至於說就算三個同樣歸依的話,從三個不同的師長,從這個師父那裡歸依佛,跑到那地方去歸依法,再到那地方歸依僧,這樣都不可以,這個三樣東西一定要同時在一個師長那邊。那麼既然三歸是這樣的話,而我們現在這個證得戒體又是三歸得,那麼同樣地,五戒你不是拆開來不可以嗎?說不!這兩個不一樣。所以這個地方就是特別地說明,怕人家誤解,這樣。那麼下面那個解釋這個「薄俱羅」:

薄俱羅此翻善容,以彼好容儀故。婆羅門種。天竺國人。昔毗婆尸佛時,曾作貧人,持一訶梨勒果施病比丘,服訖病愈。以此因緣,九十一劫天上人中受福快樂。今生婆羅門家。其母早亡,後母惡之,屢害不死。後求佛出家,得阿羅漢。年一百六十歲,未曾有病。(下面出他的原因)蓋從昔嘗持一不殺戒,(持一個不殺戒受這個報)故受斯報。準知分受理無所疑。」

這個地方引薄俱羅是只是說明可以分受的,可以分受。那麼所以這個地方除了可以分受以外,更告訴我們戒有這樣的無量無邊無比的功德。那麼這個是第二「頓漸」一對。第三呢「延促」,延促就是延就是長,促就是短。

《業疏》云:「如《多》《雜》二論解云:五戒一受佛制定故必須盡形,八戒必一日夜,不可乖也。

這個是這個薩婆多,薩婆多部的說法,就是實法宗,根據這個《多論》跟《雜論》這兩個論上面說,五戒必須要盡形壽,八戒呢一定是一日一夜。那麼《成實論》怎麼說呢?不一樣。

如《成實》中,亦隨日受乃至盡形。」

《成實論》當中不說,不說這樣的,這五戒同樣地可以說,你願意受長就長一點,受短就短一點,不一定要盡形壽。

《濟緣》釋云:「五戒盡形不可促,八戒日夜不可延,故云佛制定也。

這個我們容易了解。

次引《成論》。二戒延促任意皆得,故云隨日也。」

這個同樣地就是說多宗、成宗兩個的不同。

再下面第四,換句話說,它這個受這個五戒當中,有的說是四支,有的是七支,這樣。四支呢也就是說殺、盜、婬三支,然後呢,下面不妄語這個四支。七支呢?這不妄語那一個,也包括了除了不妄語以外,還包括了口業當中的其他的三支,妄言、綺語、惡口、兩舌,所以多加三支。那麼這個意思也就是說,有的說受了五戒以後,這個口一支只是不妄語,惡口、綺語不在這個範圍,你犯了沒關係;那麼有的說不可以。下面我們看這個文。

《事鈔》云:「《智論》。問:口中四過,何為但有妄語? 答:但舉妄語,餘三並攝。又佛法貴實語,故在先攝也。」

那麼這個文先解釋一下,這個是《智論》就是《大智度論》上面,因為《大智度論》上面說告訴我們,這個受五戒雖然這個五戒當中說只有不妄語戒,實際上這個不妄語戒,把那個口的四過都包含在裡頭。你一旦受了這個五戒不妄語戒以後的話,這個口過當中的,除了妄語一戒以外,其他的,說這個綺語,綺語就是誇大其詞,這樣;然後呢惡口,惡口就是說出來的話傷人,這個罵人的話、粗暴的話;那麼兩舌就是搬弄是非,這個也在這個妄語戒當中。所以受的時候雖然只受五戒,實際上呢這個內涵是包括這個七支。那麼於是有人問囉:那既然是七支的話,那為什麼單單說四樣呢?所以他的回答是:這個妄語,實際上是口過其他的統統含攝在裡邊。那麼雖然其他的含攝在裡邊,而這個「實語」最重要,所以把那個最重要的提出來,最重要的提出來。

當然我們平常還可以舉一個例子,比如說四諦,但是四諦的真實內涵,它有十六行相:苦,它苦包括四個項目,集,集諦又有包括四個項目。所以在這個地方我們隨便說集諦的話,「因、集、緣、生」四相,所以說這個集諦實際上包括四個項目。那麼為什麼說「集諦」呢?因為這個裡邊最主要。同樣地,在這裡也是一樣,這個口過包括四個項目,只是說在這個口的過失當中,四個項目當中,最重要的那個提出來。那麼這個就是《大智度論》上告訴我們的。在這一點上面,同樣地成宗跟那個多宗不一樣。下面我們看:

《資持》釋云:「若據有部但發四支。成宗具七,與論頗同,故引示之。

同樣地,「有部」那就是根據的是《薩婆多論》,《薩婆多論》說只發四支。「成宗」就是當宗,也就是《四分律》,它根據的是《成實論》,說這個雖然說戒相的時候只說妄語,實際上包括了口過的其他三支,所以總共七支。那個說法跟那個《智度論》很相應,所以現在引那個《大智度論》。那麼回答當中:

答中,上二句正答舉一。又下轉釋舉妄。恐云何不於餘三中趣舉一耶?故此釋之。」

那這個回答就是說,為什麼「但舉妄語」呢?他是告訴我們說「正答舉一」的原因,說這個但舉妄語其他的三個都含攝在裡頭了。那麼既然含攝了,為什麼這個隨便哪一個呢?那他就解釋一下,就這個意思。

《芝苑》云:「彼五八十唯發四支,比丘方具。此宗七眾七支齊禁。」

那麼《芝苑》是另外一本書裡邊說,說這個、這個裡邊「彼」就是《薩婆多論》,《薩婆多論》,換句話說,實法宗怎麼說呀?說《薩婆多論》說五戒、八關齋戒,乃至於十戒,就是沙彌戒,沙彌戒受的時候只說四支,只有妄語,除了這個妄語,惡口、綺語以及兩舌不包括在裡頭,只有比丘包括在裡頭的。那麼「此宗」呢,此宗換句話說我們就四分當宗,正當我們現在這一宗。它怎麼說?「七眾」,這個七眾就是包括前面的五、八、十、具,這個七眾統統包括在裡頭,「七支齊禁」統統都禁止的。這個就是第四,關於這個五戒到底幾支,這個的兩宗不同。再下面,五「自誓」。

《業疏》云:「如律文中皆自誓受者,《多論》文云聽五眾受。兩俱得也。」 《濟緣》釋云:「本律《智論》皆聽自誓,《多論》《俱舍》並制從他。雖云兩得,準下八戒無師故開,有則不許。」

那麼這個就是說能不能「自誓受」。下面就告訴我們,說律文當中都有自誓的,這樣;那麼《多論》當中說,一定要從五眾那邊去受。那麼這兩個都可以:說自誓也可以,從五眾受也可以。「五眾」是哪五眾呢?沙彌、沙彌尼、正學女、比丘、比丘尼,這個叫五眾。換句話說,根據這個《薩婆多論》實法宗,你受五戒、八關齋戒,那一定要到出家眾前面去受。那麼《成實論》呢?不!它可以自誓受。但是自誓有一個條件,下面就告訴我們說,「本律、《智論》皆聽自誓」,本律的話就是《成實論》、《四分律》,就是我們現在的,這個可以聽許自誓受。那麼《多論》、《俱舍》呢,就是《薩婆多論》,那個就是實法宗的根據,以及《俱舍論》,說一定要從五眾那地方去受。

所以本律跟《智論》雖然說可以自誓、也可以從他,但是真正自誓要什麼條件呢?說「準下八戒無師故開」,你必定是沒有五眾的地方,那才可以聽許說自誓受,這個我們應該了解的啊!如果說像現在這個地方很方便,到處都是法師,你自誓受,這個沒有用,因為不敬法,這是我們應該了解的。乃至於有的人說:「嗯!他好像這個法師,嗯,我們心目當中……」那麼不管!這個佛告訴我們,他只要穿了這件衣服,我們尊重那件衣服,尊重那佛制,這樣,這個不要去管他,你還是到他那地方去,向他去受。然後我們跑到別的地方去──鄉下,這地方在我們了解當中說沒有;以及我們沒有辦法,很遠,比如以前這個交通不發達的地方,要跑得去幾十里路,那你這個不行,那在這種情況之下,你可以自誓。乃至於有很多地方,它那個距離、時限等等都有規定,多遠那你可以自誓,如果在這個方方多少里之內沒有了,那你可以自誓。下面繼續地談,

《業疏》又云:「約此問答,從他受也。 律中云世尊我今歸依佛法僧盡形不殺乃至不飲酒,此令自誓。八戒既開,此應得也。觀時進否,義非抑塞。接俗之化,隨機而舉可也。」 《濟緣》釋云:「初指上從他。 律下次明自誓。《成論》八戒亦通自誓,文如後引。」

那麼這個上面那個自誓,那個問答當中是說要從他受,從他受。那麼實際上這個律當中有一個說,「世尊,我今皈依佛法僧,盡形不殺,乃至不飲酒。」這個是教我們自誓,就是這樣。那麼這個是就八關齋戒,說八關齋戒既然開許了,其他的也可以。那麼這個是在什麼情況之下呢?「觀時進否,義非抑塞」,這個一定要看那個當時的條件、當時的情形,不是死死地一定行、一定不行;所以我們不能一定說一定可以自誓受,一定不可以自誓受!這個我們要簡別,這樣。那麼因為這個原則上面這是接引世間世俗上面那些人,所以要看這世俗上那個機,然後決定怎麼做法。這第五自誓。再下面,第六「重受」。

《業疏》云:「若準《多論》,不得重受。 依《成實》《四分》,俱開重受。故末利夫人第二第三重受五戒,即其證也。」

這個「重受」,前面已經曾經說過,前面那個十二頁在講那個戒法的時候,「重受通塞」,就是你重受能不能允許,還是不允許?他已經很詳細地辨別,在這裡正受的時候,他又說明一下,又說明一下。所以根據這個實法宗《薩婆多論》,它總是比較嚴格一點,這個形式規定得很嚴密。那麼根據這個《成實論》,它慢慢地從那個單單的形式,進到了解它那個精神的內涵,所以不再局限這個形式,但並不是否定這個形式,說他這樣做,它精神內涵何在,這是兩個不同的。所以說《薩婆多論》是不許重受的,一次受,受完了就受完了,那麼《成實論》可以重受,這樣,那前面已經說過。

下面他馬上舉一個這個公案,說末利夫人,這個末利夫人,末利夫人就是波斯匿王的太太,波斯匿王太太,舍衛國那個大王,這我們曉得的。說她,這個末利夫人是一個非常有名的,是一個佛教的,當時護持佛法也可以說是一個大護法。她重受,一次、兩次地再重受,這事實這個驗證。那麼下面:

《濟緣》釋云:「多宗五戒其必盡形,故但一受義無重加。

他又說明多宗這個要盡形壽的,既然盡形壽的話,一受那就再沒有重加,這是這個實法宗的說法。成宗呢?《四分律》並不如此。

成宗不爾,任時長短,隨受隨增。二三重受事見本律。」

他說《成實論》並不是這樣,說你可以受一分、兩分。那麼受了一分覺得可以,再受啊!受兩分,再加,這樣。所以它隨分可以增,所以一次、二次地可以重受,那麼在律本當中有很詳細的說明。這個六點。這六點下面就是把它很簡單地列一個表,「一是對趣、二是漸頓、三是延促、四是具支、五自誓、六重受」。那麼這個表一看,就很清楚、很明白,我們很容易了解。

不過到這地方,關於第七項我有一個簡單的說明,給大家了解一下,這個說明對我們很重要的。它那個料簡,就是很有意思啊!它兩個不同的重要的宗派的觀點,同樣地列出來,同樣地列出來。他祖師列出來以後,他不加說祖師的意見,他並沒有說明。這個對我們有個絕大的啟示,絕重要、絕重要的啟示!這個啟示裡邊有很深遠的意義在裡頭,我只是就我們現在日常能夠用得上、見得到的,說一說。這第一個呢,就是真正的祖師或者通常我們說古人,這個他開口是非常謹慎、非常嚴密,而且必有根據,必然有根據。不像我們現在平常的時候,就是依文解義,然後未會先會,自己的想法就去,這樣。這個是他很不同的地方,很不同的地方。而且他那個根據都是根據的,說《薩婆多論》、什麼論,因為這些論都是菩薩所造,他造這個論的人都是他自己有成就的人。

而除了他自己有成就以外,佛本身也懸記,佛本身也很明白地懸記,說將來我這個教法會分開、分多少部;雖然分了多少部,就像金子一樣,斷了幾根杖,從那個杖看起來好像不是完整的一根杖,但是就它金子來說,每一個都是金子。那為什麼分開呢?因為眾生不同的根性,有很多人就偏向於這種,有很多人呢偏向於這樣,所以個人不同的根性,當然由於機不同,所用的法也不一樣。就像我們平常說,病不同,藥當然有差別,你只要用對了你相應那一部分藥,治好了病,這個是真正重要的,這個是它的一個特點。所以他本身就是把這個世尊的教法,他希望更圓滿地能夠一一拿出來,然後呢讓我們自己去選,這樣。這是第一個我們重要的應該認識的。

其次呢行持,那隨自己的個人的份;他自己行持隨個人份以外,他弘揚的也特別的。雖然弘揚的,拿本律來說,南山祖師他弘的是四分一宗,都根據的應該是說,當宗來說是《成實論》,但是呢他還用那個唯識、《法華》、《涅槃》的意思開權顯實。乃至於《成實論》本身,他又更深遠地來解釋它,而形成了我們現在中國,說「南山一宗」。

學習平台:
大慈恩譯經基金會(主要)
澈見幸福(個人化App)
幸福無盡藏(隨身碟)
月光機二代(離線學習)
Apple Podcasts
Spotify Podcasts
文字大小
主題
固定播放器
捲動模式
播稿模式
列印 預覽列印
播放連結 自訂播放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