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山律在家備覽略編手抄稿 一九九一年版
第十五卷.B面
做了好事,生了人天還要掉下來。然後呢,你這個意樂是淨的,哪怕做壞事,做壞事也有功德,對是不對?這個意樂是決定一切的,現在一心念佛,你這個意樂是什麼?是不是不再緣念染污之事,對!
何況念佛說得清楚,這個句佛號當中怎麼樣才能夠派用場?說要信願具足,要欣厭具足。實際上信願與欣厭是一件事情,信,信些什麼?佛告訴你說:「那個世間毫無意思,是苦的啊!你弄錯了!」這樣。因此你信得過他,願望去做;而真正欣厭的是什麼?厭離娑婆、欣仰極樂。這句佛號這樣念,你這句佛號有要功效的。所以正念佛的時候是什麼?欸,那是正念法的時候,正是如法行持的時候。假定你不是這樣的話,你嘴巴上唸唸、腦筋裡動動的話,能往生嗎?不能往生!對是不對?
凡是這種地方我們必定要如理如量抉擇得清清楚楚,否則的話一片含糊。所以前面一再說,如果是隨便畫一個草稿,馬馬虎虎講那可以,今天如果說要講這個行教,要想制教的話,同樣地糊裡糊塗的話,那說了有什麼用呢?所以說在這個地方我們曉得:喔!這個樣的,所以說「立願皈依,奉為師範」。那這麼一來的話,那當然一定沒問題呀!這個是我們了解「淨信無失」,乃至於「立願」,乃至於一步一步的深細的內涵。
現在你既然了解得清清楚楚,然後呢歸投依靠,而且拿這個作為你行持的準則──師範。這師範兩個字有它的特別的內涵喔!以前我們師,師什麼?師心自用,拿自己的想法想這件事情;現在覺得:不對、不對!現在師誰呀?師我們的佛──大師。因為師我們的佛、大師,不照著自己的一般的行為想法去作,照著他告訴我們的方法作為我們行持的規範,這樣去作的話,當然「累劫清勝」了!下面去一步比一步淨化,一步比一步乾淨,這樣。因為你能淨化煩惱所以就是步步超勝,自然再也不會像以前一樣地「陷沒」,這個才是真正它的功德的理由。所以下面呢引證,證經上面告訴我們的話。
如經,有人受三歸依,彌勒初會解脫生死。此乃出苦海之良津,入佛法之階位。
有人受了三皈依以後,說三皈依實際上那個福德就很大、很大!第一個不墮落,不墮落雖然不墮落,可是還在輪迴當中,那下一世到彌勒佛出世的時候,第一會你就解脫生死。啊,這個太了不起了!這個太了不起了!平常我們作任何事情,就這樣做一點好事情你可以生天,對不起,生完天以後下去又完了。你現在是皈依已了以後,你不但不墮落,而且到下一個佛出世,「初會」,這個意思說這個善種子種下去的,下一世只要有任何一個殊勝因緣的話,你一定解脫。這樣啊!所以說這個是「出苦海的良津」、良津,同時也是「入佛法的階位」,這個是皈依。
問題來啦!我們大家不懂得,那麼也不談,現在懂得了、認真皈依了,但是我們說好像問題還存在呀!為什麼?看下面:
但以罪多惡重,輕而慢者,雖曾受歸,隨緣還失。
現在雖然我們皈依得到了這個很大的益效,不過前面的罪業很重,無始劫來,那這個力量太大、太大了,太大、太大了!這個力量就像什麼?就像地球在轉,那個地球的力量,這麼大的那一個體積、那麼大的 MASS,說你現在一個小小的力量要把它擋住,擋得住嗎?絕對擋不住!
再加上我們去受皈依的心是什麼啊?「輕而慢」。我們並沒有拿出全部精神去做,這個是對輕來說;慢呢?並沒有全部依照佛告訴我們的方法去做。這個慢怎麼是……為什麼說不照佛告訴我們的方法去做呢?平常「慢」的意思是什麼意思啊?慢就是啊把自己看得很高,換句話說,自他對比當中,以自己為主而忽視其他的,這樣,這個情況。所以說,又不重視、又隨順著自己這樣的心情去轉。所以就算你得到了皈依,得的時候是有,遇見外境的時候又失掉了、又失掉了!因此,所得到的只是一點善種子,它沒有辦法真正產生現行的功效,這個是得不到的原因,得不到這功效的原因。所以下面又出,那得到──這一類人得到了肯定沒問題,這種人叫「智人」。
是故智人初受歸時,專心緣此,得名歸依。故感善神隨逐護助。」
所以真正有智慧的人──也許我們覺得:「哎呀,我沒有智慧!」我告訴你,人人都有這個智慧,人人都有這個智慧!這個智慧並不是很深、很廣、很遠,而是眼前的問題。我為什麼這樣說?好簡單的一個簡單的事情,大家想想看是不是?譬如說,今天遇見了一點點外面的挫折,或者外面的損害,這種情況我們要不要保護?要!今天我們曉得這個地方有利益,我們會不會去求?要!所以當我們感受到眼前的事情,對我們受損的時候,我們會避開;當我們感到眼前的事情比我們好,比我們以前更好的時候,我們去追求,對是不對?是!
可是這個裡邊有個關鍵在哪裡呢?就是說它好壞如果是你分辨不清楚──分辨不清楚有幾種:有一種我並沒有認真去想這件事情;還有一種呢,我獲得的這個資料,判斷的根據不充分。這個對我們普通來說,我們都能做得到,提起精神來仔細地想一想,那前者就可以避免;後者呢,這個比較難,但是真正地得到了以後,我們也確定可以做得到。說今天有一個人來,說,啊,買東西,這東西便宜的什麼東西,你聽得滿好。旁邊人告訴你:「欸,你小心喔!便宜貨不一定好喔!」然後呢正確地告訴你,指出這個便宜貨實際上你上當的話,我們一定不會買,我想我們人人體會得到。所以說,這個地方的智慧呀並不是眼前我們都具足,但是呢我們的確具足這樣的條件,你只要善於利用的話,我們一定能夠做得到!
所以說在這個地方,這個「智人」兩個字,大家要好好地想一想。我們不是在這裡忙,為什麼忙啊?就要忙這個世間的好處,就希望在世間避掉一點痛苦。實際上,對不起!這個世間的苦樂是個大騙子,你真正地了解了以後的話,你才發現:啊,不要、不要!所以這麼一來,他一旦受到了皈依了以後,曉得:這個才是我要的,而以前一直在錯誤當中!他牢牢地把住這個,於是專心緣念這個,這個才是什麼?「得名歸依」。這個是一方面叫「得名歸依」,實際上呢這樣才是證得歸依的這個內涵。
這個歸依的內涵下面會說,這裡我先提兩件事情告訴你:第一個呢得到這個願體,後面得到這個隨行。願就是發願的願,不是你發願皈依嗎?願體這個叫歸依體。什麼叫隨行呢?隨後你的行為就跟它相應。我們不是剛才說正皈依是歸依法嗎?為什麼要歸依法?因為我們了解了:欸,原來一切的苦樂,是根據你的行為如法不如法呀!既然我現在了解以前那種跟無明相應的,「啊,這個不靈光!」現在的,佛所以能夠解決的問題是,他這樣地如法去做呀!你正式歸依到了以後,當然你不願意再做不如法的呀!所以說這個情況啊,就是得願體、得隨行。我先把這個名詞說在這裡,一方面你的業在改善了,馬上見效。
說馬上見效,你們常常有一個公案記到:袁了凡先生。欸,他聽見雲谷法會禪師告訴他一席話以後,他想:「對,我要去認真去做!」從此以後命運整個改變。本來袁先生算他那一年,「你考試的時候考第三名。」考了第一名!多少年來第一次不準,對是不對?哪!這個問題就這麼現實。實際上如果說我們真的了解了業的行相,你不要讓算命先生來算。你自己把佛的那一套東西擺在腦筋裡,清清楚楚,你一個念頭一動,你就曉得我現在這個是到哪裡去的,還是跟著老的轉還是跟著新的走。所以制教它為什麼這個條文立得這麼嚴密,就這樣!就是擺在這裡,讓你看,一看你就非常清楚,就這樣。
袁先生對這個道理還並沒有這麼明白噢!只是什麼?把那個功過擺在那裡,而且他自己說得很清楚:「來了以後我雖然要做啊,還常常無始以來的習氣,有的時候醒的時候雖然這樣,可是腦筋糊塗的時候還做不到。」他已經見了這個功效,為什麼我們做不到?這是我們在這個地方應該努力,應該深切檢討的。所以說,實際上我們對這個真實的內涵哪,並沒有正確地了解,那麼在這裡呢要把它善巧地把握得住。這個是業改變噢!除了這個以外還有好處,「善神隨逐護助」,這個善神馬上來保護你,這個都是千真萬確的事實,經論上面說得清清楚楚,說得清清楚楚。
我這地方說一個小故事,這個小故事我記憶不深,但是這個事情是絕對正確,可能出在《德育古鑑》還是哪裡。平常我常常翻的就幾本書,就《德育古鑑》哪、《歷史感應統紀》啊、乃至《感應篇彙編》哪,那個實在太好、太好!再不然的話呢,翻佛經當中像《雜寶藏經》啊、《雜譬喻經》啊,這些。它就說,有一個人他眼睛能夠看見鬼神的。那麼那一天他在自己家裡面的話,欸,他就看見前面有一個人走過。那個前面的人走過的時候,那個人就是那麼匆匆忙忙地走過去。但是走過去了以後,他發現這個人的後面哪,跟一大堆的這個惡鬼,跟在那個地方。欸?這個心裡面非常驚訝,他注意了一下:嗯,這是某人。然後這個人過了一些時候又回來了,回來了以後,他因為事先注意了所以看他,結果發現這個人跟的這個惡鬼都不見了──善神,而且這個人哪,這個心態、那個面貌什麼等等,完全不一樣。
他就覺得很奇怪,馬上就迎出去把他招呼,跟他談話。那麼這個人也覺得奇怪,你為什麼這麼夜裡跑得來,這麼對我問長問短哪?這樣。他就說了:「你剛才去的時候,後面跟著很多惡鬼,現在你回來的時候都是跟著善神,所以我覺得很奇怪。」「哎呀!」他就頓腳一下,深嘆一聲:「我本來要去殺一個人,為什麼要殺他呢?這個人我幫了他這麼忙,結果呢他最後反臉無情,還反咬我一口,就這樣。」所以他實在心裡面就是忍無可忍,幾次三番而且。他決心要就給他幹了!所以身上面懷了一個刀,然後就跑得去。結果跑到那家家裡面去的時候,看見這家家裡面哪,上有老母,然後呢妻、兒、子女一大堆。一看,他心裡面就不忍心,想了半天,「唉!我弄他一個人小事情,一家它不就害了嗎?」想了幾次三番,「算了、算了!這口氣忍下來了。」就這樣!那幾次想忍、忍,又忍不住,忍忍最後說:「好!」因為他看見他的下面這麼年幼,中間那個太太,上有老母,而他家裡面他的確對這個家裡面照顧得很好,他就想:這個人大概不得已,啊!算了、算了!他就回去了。
回去的時候想想:「哎!今天總算做了一件好事情。」就這麼心念一動,他自己不覺得,但是那個惡神跟這個善神馬上就這麼大一個轉變,何況你是皈依!這個皈依為什麼有這麼大的好處?這個內涵還沒有說清楚,到下面我會仔細地講。上次已經說過了「要期誓受」、要期誓受,這是這樣。然後呢,這個裡邊有它的特別的內涵,這個就是遮戒、歸依的殊勝的功德。既然下面,我在下面的慢慢地說下去。再看下面:
《歸敬儀》又云:「以諸道俗有識之徒,皆須歸依三寶,請求加護。所得功德無有限量。
道──出家人,俗──在家人,不管是出家也好、在家也好,他只要真正有見識的人,都應該、都需要歸依三寶。這一點說起來很遺憾,本來佛法是最究竟圓滿的,而且你可以不同的角度去看,在任何一個角度去看都是最好的:教育來說,最好的教育;醫學來說,它最好的醫學;科學來說,它最好的科學,這樣。所以如果佛在世的話,在醫院裡面,大家一定覺得他大醫王;跑到科學界他一定是個大科學家,這樣;那麼當然在我們這地方,是我們佛教的大師;如果是政治上面,那他是個政治領袖,佛就這樣的一個人!所以真正的內涵,這一點我們這裡不細細說,你了解了這個道理,看到了事實以後,我們一定都會歸依三寶,就求他的加持護助。在這種情況之下,得到的功德無有限量。這個無有限量,的確是無有限量,的確是無有限量!那麼我把先文字說完了以後,下面再來解釋這個為什麼無有限量的內涵。
七眾約戒,前已受歸。不妨重受,重感無作。善惡既爾,戒亦通之。
除了這個歸依以後,對戒來說也是如此,「七眾」的話,就是從受五戒的「優婆塞、優婆夷」這麼開始,一個一個算上去,一個一個算上去;然後呢除了優婆塞、優婆夷以外,然後「沙彌、沙彌尼」變成四個;「式叉摩那」變成五個;「比丘、比丘尼」七個。什麼叫式叉摩那呢?就是這個女眾出家,剛出家的時候受的叫沙彌尼,男的叫沙彌。然後呢沙彌再上面去的話,或者是比丘、比丘尼。這個男的沙彌夠了條件就受具足戒,這個女的她還要經過一段時候。原因是也許她在家的時候懷了孕,那麼出了家以後,如果說不經過一段時候,到那個時候人家引起譏嫌:在家是應該的,出了家你怎麼還可以這樣呢?所以她一定要經過那段時候,那麼這個時候叫式叉摩那,所以這個七眾是這樣的。
那麼這個七眾從他的戒,已經受了歸依啦,然後呢下面再「重受」,這個重受的話──「重感」,這重受、重感呢,在上次已經說過了。「善惡既爾,戒亦通之」,戒跟它一樣。
若未受戒,止得但受翻邪三歸。日別六時,隨時便受。顯歸三寶,自誓不迴。」
上面說戒,下面呢,不受戒怎麼辦呢?只得到叫「但三歸」,這個三歸還有一個名字喔──翻邪三歸。說我們一定要了解,這個真正的三歸一定要在真正的內涵上面,這個才算是三歸,所以叫「翻邪」。然後呢,這個邪跟正,我在後面的懺悔當中再來細說它。
歸依完了以後,照著正規的狀態來說,它還要「日別六時」,每天要六次。「隨時便受」,他每天至少六次,而且呢除了這個以外,遇境逢緣的時候一定想:我是歸依了三寶的、我是歸依了三寶的。那麼這個六次怎麼算呢?我告訴你,印度算的時法跟我們中國不太一樣,中國算是十二個時辰,印度算是六時──晝三夜三,現在世界通行的是二十四小時,換句話說這是一整天。可是剛開始受歸依的人哪,因為這個無始的惡業很強盛,因此他隨時提醒。那麼這個隨時提醒,就是說白天一共有分三個時段,一開頭第一個時段,一起床,「哎唷!我是歸依三寶了,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那麼這個時段過去了以後,中間那個時段就做工作了,「啊,我是歸依的!」然後呢?下面做了告一段落,下面又是這樣,晚上亦復如是,這麼個嚴峻法,這麼嚴峻法!所以正規地來說的話,歸依了以後他每天一定要六次、六次。
那麼以我們來說,是你可以方便,早上一起床,張開眼睛第一件事情:「欸,我是歸依三寶的人!」這平常怎麼辦呢?起床了以後就是照著老習慣,照著老習慣,諸位的老習慣究竟怎麼樣,那是個人自己知道,個人自己知道。那現在呢?不!改過來了,改過來了!以我所受的這個教誡來說,我的師長告訴我,說當你醒過來了以後,如果說你很清楚的話,第一個念頭馬上翻起來,坐下來,你想想腦筋裡面想:正見在不在?什麼叫正見哪?什麼叫正見哪?是真正地如法歸依否?就是這句話,就是這樣!如果不行,馬上懺悔,「怎麼我掉掉了,不對!」然後就坐在床上,告訴自己「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我是一個歸依的人,所以下來的行為是跟它相應的這樣去做。」然後再洗臉刷牙,第一件事情。如果有佛堂,在佛堂前面上香、上供、禮拜;沒有,然後洗完了,合起掌,「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如果說念佛的諸位,那麼就是十氣念佛,這樣才是。早晨忙完了去上班了,出門之前。再不然呢,就是到了辦公廳以後,進來第一件事情:「啊!我是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事情做完了,回去之前,或者回到了家以後,「皈依佛、歸依法、歸依僧。」到了家以後,晚上就這樣做。那麼要日夜六時這樣。
它為什麼要這樣做?這個裡大有文章啊!非常重要,非常重要!平常我們現在說,啊,這個念佛,好像「啊,末法啦!那只有念佛啦!」好辛苦,念了半天,能去的不太多。為什麼原因?大家弄大不清楚,在我們的概念當中是得了一心不亂了就好,不得一心不亂,這個不安全,究竟的內涵不太了解。現在這地方我們很清楚──決定一切的是業,而業的主導者是兩樣東西:或者無明相應的這個無明,或者正知見相應的正知見。既然我們現在希望的是要解決一切苦、得到樂,然後呢苦的原因是什麼啊?無明,樂的原因呢?就是正知見。當你正知見在的時候,那麼這個邪見愚癡當下一定沒有;如果這個愚癡現起的話,正知見一定沒有,所以一切苦樂的真正的主導就在這裡。你了解了這個,這個皈依的本質是這個,說皈依法是這個!
這剛開始的時候力量不強,所以你做任何事情想一想:我現在幹什麼,要這樣去做的。如果是你這個心情去做的話,那事情就好辦──你洗臉,洗臉也在增長功德;吃飯,吃飯也在增長功德;上班,上班也在增長功德。二十四小時都在增長功德,怎麼不生人天?怎麼不得往生?了解了這個,怎麼捨得不去晝夜六時都要去做呢?而且「隨時便受」,遇緣,警惕一下,「嗯,我要這樣努力!」所以經論上面這麼說,受了皈依以後做任何事情,你就想想:欸!這個佛法告訴我們怎麼做的?我現在要照著它去做。平常的時候,你日常生活已經了解了,主要的事情還要仔細地去檢點一下。
如果真正出了家,在佛門當中的話,他同樣地,佛門當中做任何事情,第一個一定問:「欸,戒上面如何說?」所以在這一點哪,大家不太清楚,不過我要同樣地提一提。真正的如法的這個寺院,一定說,嗯,先查查律,儘管一等一的大法師喔!這個律不通,對不起,他一定要有一個依止的這個律師在那個地方。不要說在我們這個地方喔!就是在印度,你看玄奘大師當年在印度的時候。後來印度到最後一段時候,所謂這個像阿底峽尊者,阿底峽尊者是超岸寺的那個首座,那時候佛法到最後在印度最興盛的、最了不起的,已經不是那蘭陀寺了,叫超岸寺。凡是寺院當中的大眾,那個都是了不起的大善知識喔,那都是了不起的大善知識喔!那個大善知識不是一個、兩個,幾十個,這種大善知識任何一個搬到我們中國來,都是最了不起的鼎鼎大名的大祖師。這麼多的人在,發生了重要的事情一定說:「欸,首先看看律上面規定對不對,不對不可以做!」這個樣的!這是我們應該清楚的。
所以說「日別六時」,這樣地去「隨時便受」。說明什麼?「顯歸三寶,自誓不迴。」那正說明,換句話這個心相很明顯的,它一定安住在這個上頭,這個是自己要的,絕對不再回頭走以前的老路,這個才是它的特徵。這是我們應該了解的,絕對不是別人叫我們做的。現在一般狀態當中,人家來拉你:「欸,某人哪,歸依三寶真好啊!」那是這樣。現在不是這樣,正確地了解了這個三寶的內涵,叫你不皈依,叫你不去做,你願意不願意啊?當然不願意!現在眼前那個好處擺在這個地方,我說我不要,我要壞的,誰願意做這個事情?問題就是,我們並不了解──如理如法地了解,這個是它的真正的重要之處。那麼這段文,這麼樣說了一說。下面呢,
《歸敬儀》又云:
下面這一段我不一一細說,因為文字很容易懂。
「如《善生經》云:若人受三自歸,所得果報不可窮盡。如四大寶藏,舉國人民七年之中運出不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