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山律在家備覽略編手抄稿 一九九一年版
第十六卷.A面
「如《善生經》云:若人受三自歸,所得果報不可窮盡。如四大寶藏,舉國人民七年之中運出不盡。
就像那幾個大寶藏,全國的人七年當中去搬,搬不盡。
受三歸者,其福過彼不可稱計。
這個四大寶庫多大呀?全國的人民七年當中去搬不盡,但是受三歸呀,遠超過它,乃至於你沒辦法計算。下面又說:
又《校量功德經》云:四大洲中滿二乘果,有人盡形供養乃至起塔。不如男子女人作如是言:我某甲歸依佛法僧。所得功德不可思議。以諸福中,唯三寶勝故。
這個是《校量功德經》。平常供一個二乘果,啊!那個功德是不得了地大呀!現在呢?有意思,四大洲,換句話說,就是拿我們地球來說吧!所有的人都是二乘果,要一個都是了不起了,四大洲有多少人?人口有四十多億對吧!然後,你供養他,盡形壽、起塔,這還得了!這個功德,不如我們任何一個人說:「我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這麼大,這個功德這麼大!
又《雜含經》云:與須達交者,令受三歸,終生天上。有懷妊者,為其胎子受三自歸。生已,復受。後有知見,復教三歸。設有奴婢客人懷妊生子,亦如是教。若買奴婢,受三歸及以五戒,然後買之。不能,不買。
妙了!這文字很容易懂喔!就是買奴婢的話,你就說:「對不起,你呀,你要受三歸、五戒,如果說你不能受,對不起,我不買,不要。」就是這樣。東西當然,東西、這個人不是死的了,因為印度當年的風氣就是這樣。我們不妨現在說吧!要請個佣人,說就告訴他:「你要到我這公司來做事情,你要受三歸五戒喔!能受,最好五戒;否則的話,三歸。」「好、好、好!」「那來,否則的話,對不起,我不用你這個人。」這麼有意思法!
乃至乞貸舉息,要受三歸,
好有意思!
然後與之。若有施三寶物者,從世尊聞,稱名咒願,乃得生天。
為什麼要這樣做呢?因為你這樣做,得到這個好處。所以佛聽見了說,
佛言:善哉,如來有無上知見,審知方便,皆得生天。」
佛就讚歎這件事情,說佛「無上知見」,佛的了解是究竟圓滿的,再沒有超過他的。你如果了解了這個佛提供我們的方法,你都能夠得到;這個「生天」,就世間人來說,這是最吸引他的。現在我們要的不僅僅生天喔!要小一點的嘛到極樂世界,大一點的成佛,還是從這地方來的。
說這個論上面,《攝波羅蜜多論》上面就告訴我們一句話,說「歸依福有色,三界器猶狹,如大海水藏,非握能測量。」假定歸依所得到這個福德,得到那個福報有形象的話,那這個大,大得什麼啊?「三界器猶狹」,要想裝那個歸依的福報,拿這個三界,那個三界就是三千大千世界,小一點來說,三千大千世界,拿那個三千大千世界來裝,裝不完。這麼個大呀!這個歸依的福像什麼呀?就像它下面有一個比喻,說就像那個四大海水這麼大,然後我們能量的話,就像那個手捧的一點點,那個捧的一點點你能不能量啊?你實在無法量,歸依的福就有這麼大。我們會想:怎麼我們沒有啊?問題在哪裡呢?就是我們並沒有正確地了解歸依的內涵,因此也沒有如理地做到,這個是它真正重要的關鍵!
前兩天我們曾經翻《廣論》有一段話,它比呀,「惑」跟「業」。是哪一天我忘記掉了,大家還記得不記得?說生死的根本是惑、業兩樣東西,如果你只有業而沒有惑的話,這個不會感果。反過來呢,如果說你有惑,就算沒有業,它無間能造,造了以後一定感果。現在呢,從這個地方我們了解,從前面地方了解,真正影響我們輪迴生死的主要是什麼?是惑。惑這個東西它永遠存在,永遠在推動你。歸依了以後呢,惑變成功正知見。這妙咧!東西是一個,一個方向是這樣的,現在反過來。它歸依所以叫翻邪三歸呀,它這個力量永遠在,就算你沒有善業,那無間能造。以前呢,造惡業,就算你沒有惡業,它無間能造,造完了馬上感;現在呢,它造的善業,就算你沒有善業,無間能造,造完了以後繼續增長。
這個情況之下,你說你供養的福報或者什麼東西,這個都是有限,它現在是什麼?像個聚寶盆一樣,永遠用不完的。這是我們要了解,說為什麼這個歸依的福是這麼重要,你把握住這一點,下面問題都解決。所以他前面說:「智人初受三歸,是專心緣此。」他專心緣此怎樣?他就是牢牢地把住這個聚寶盆哪!我們現在真正的歸依是這個樣啊!自然而然這個福德還能夠衡量嗎?這樣!如果我們下面再了解這歸依的特徵的話,那情況完全不一樣!你現在把這個聚寶盆,這麼小一點點,實際上我們這個聚寶盆是什麼?以法界為量的一個聚寶盆,你怎麼用得完?這是我們應該要了解的內涵哪!下面:
《事鈔》云:「《大集》云(《大集》就是《大集經》):妊娠女人恐胎不安,先受三歸已,兒無加害。乃至生已,身心具足,善神擁護。」
那個女的懷了胎,恐怕不安,先受三歸,受了三歸以後呢,這個胎兒就可以平安。生了以後呢,「身心具足,善神擁護」。這麼多的好處,這麼多的好處,這個好處非常多、非常多!下面呢我們再講第四懺悔,這個懺悔,我這裡今天要認真地講一下。先看文:
第四項 懺悔
《事鈔》云:「以信邪來久,妄造非法。今創歸投,必翻邪業。
了解了以後,我們要去歸依了。對不起!慢一點,先要懺悔。你沒有懺悔乾淨之前不能歸依,歸依也得不到,為什麼原因啊?因為無始以來你都在這個邪當中,這個信邪由來已久,一直在虛妄當中,所造的都是非法的,要想開始歸投依靠三寶的話,第一個要把這個邪業把它擋住,把它翻轉過來。這個文字,把那個文字消了一下再說內涵,
《阿含》等經並令先悔。
那麼《阿含經》「等」,換句話說,它不僅是一個,是很多經典。下面《涅槃》當然也是:
《涅槃》云:發露諸惡,從生死際所作諸惡悉皆發露,至無至處。
從《阿含》一直到《涅槃》,《涅槃經》上也說:這個懺悔要「發露諸惡」。這個發露怎麼發呢?「從生死際」,就是盡生死以來所做的惡業,統統發露,一直到什麼?「至無至處」,「無至處」就是到涅槃。為什麼涅槃叫「無至處」呢?這個大涅槃哦,不是二乘的涅槃哦,這個《大涅槃經》告訴我們最究竟的,佛達到的地位叫無住涅槃,佛住的地方是安住一切利樂一切有情之地,這個才是佛的究竟的地方。所以說你真的要懺悔,要這樣地懺悔。
那麼前面這個我們看,《阿含》是佛講經的第一部,最早的。說這個第一,平常我們所說《華嚴》是第一,為什麼說《阿含》呢?《阿含》是下腳第一步的最起碼的小的,《涅槃》是到最後的究竟圓滿,換句話說,他所以舉兩個,用一個「等」字的話,意思是說:喏!佛說的一代時教,從最起碼的小的開始,一直到究竟圓滿的都要這個懺悔。不過呢,這個《阿含》是要「令先悔」,那麼《涅槃》要怎麼辦呢?要懺悔到什麼?到「無至處」,一直等到你成就佛果一直需要懺悔。看十八頁:
必論設懺,隨時誦習。亦得通用。」
說真正地來,然後你還要如法地去懺悔,這個懺悔的時候,隨時隨地的在這地方「誦習」,這個也一樣的,平常我們該用的。下面這個解釋唸一遍,然後這個懺悔的內涵今天要詳細講一講。
《資持》釋云:「初敘意。但使未歸三寶皆名信邪。隨順生死皆名邪業。」
這個容易了解,就是說我們平常在沒有歸依之前都是信邪。我們好像說,我們沒有歸依三寶之前並沒有信邪嘛!那麼這個要了解的,我們沒有皈依三寶之前什麼狀態?無明,這是第一個我們了解的。然後我們做事情根據什麼?根據自己的判斷,是不是這樣?請問信的什麼?信邪!這個才是。我們一定要了解它所指的,這個邪不是世間所看的邪惡,就是說你對不對。以前無明相應的,我們做一切事情都根據這個;其實我們現在信了佛,何嘗離開這個信邪那一點?所以我們得不到真實的好處呀!因此造了種種業隨順生死,這個業是叫邪業,以邪知見造種種業,當然隨順生死。
《阿含》下引示。涅槃生死際即無始時。無至處即未來際。謂成佛果證大涅槃,即名涅槃為無至處,言其臻極更無所至故。
換句話說,「無至處」就是到究竟了。
必下指法。隨時謂逐人別述。通用謂如諸經但懺三世十惡等。」
那這個容易了解。現在我在這地方把懺悔的內涵要仔細地說一說。平常我們說:「懺悔呀!哎呀!我錯了,我懺悔!」這樣。這真的懺悔了嗎?不!真正的懺悔到什麼情況之下才算得到懺悔呢?我把這個原則先告訴大家:要懺悔,正式地現起這個懺悔之量必須破現行!什麼叫現行?就是現在的心理的行為狀態,要破這個,那是真正剛開始懺悔第一步。現在大家心理是什麼行相?檢查一下。不講我們不知道,我們根本的在大無明當中,所以在這種情況之下也說不上是好是壞,就這個樣。然後,隨境遇緣的時候,境界好的來一定貪,境界不好的來一定瞋,而根本一直安在那個癡無明行相上頭。儘管說:「我做錯了,哎呀!我這個事情做錯啦,我懺悔呀!」實際上呢?對不起!世間來說你是懺悔了,佛法來說沒有動,根本沒有動!這個我們一定要很清楚、很明白。所以你這個懺悔的時候,或者你可以用天台的這個順逆十法,或者用賢首的順逆十法都可以。現在我在這地方,把這個十樣東西簡單扼要地歸成功四種,這個是《廣論》上面所說的。
那麼為了讓大家容易清楚起見,請你們翻開《廣論》四力懺悔,一百四十四頁。這個特別說一說,一百四十四頁第二段,倒數第四行換句話說,一百四十四頁的倒數第四行,「第二特以四力淨修道理者」。這個講懺悔那一段,在《廣論》上面是安住在哪裡的呢?安住在歸依三寶了以後,說歸依了以後了解正歸依是歸依法,因為這個法在指導我們的,那麼法在共下士那一部分說的什麼呢?叫業,這個法,換句話一切,你不是要離苦得樂嗎?那麼告訴你離苦得樂的方法,一切由業來決定;了解了業以後,然後正規去做,你就不怕了。可是眼前是了解了,無始以來的這個業習氣怎麼辦?對不起,你這個要懺悔!就這樣,是這樣來的。所以實際上跟我們現在這個《南山律在家備覽》所講的是完全相順,聽懂了以後正式開始下去的第一步──歸依之前是懺悔。所以了解了這個道理以後,那麼現在我們正式要開始行持了,那麼要怎麼辦呢?要以這個四種方法去懺除,這個叫「淨修」。
看看那個文,我們比方說:「如是勵力,雖欲令其惡行不染,然由放逸、煩惱盛等增上力故,設有所犯,亦定不可不思放置,須勵力修大悲大師所說,還出方便。」換句話說,我們懂得了這個道理以後去歸依了,但是對不起,雖然我們很努力地希望歸依,希望正知見保持,希望隨境不要轉,做不到!為什麼做不到呀?或者由放逸,說我全部精神提起來,稍微放鬆一點,偏偏那個時候事情發生了,這是一種情況。
還有一種情況,儘管你沒有放鬆,可是因為那個煩惱的勢力非常強盛,對了這個境就是不行。譬如說今天一點小事情,那教我可以擋得住,現在這個重大的事情,或者是錢財上面,平常的時候,今天損失一點的話,那三千五千、三萬五萬,現在一損失十億八億,哎呀!這一下不太靈光;再不然的話,動不動性命交關,這不一定行!所以這個地方,說雖然你心理上把持住了,但是因為這個煩惱非常強盛。還有一個呢,就是你正在強盛煩惱當中,我們一點用場都沒有,所以那個時候你會犯。萬一犯了時怎麼辦呢?去懺悔。那麼這個實際上的懺悔不僅僅如此,它還要把前面這個惡業拿掉,我們如果不拿掉,那根本不可能歸依!
照這個裡邊說懺悔有兩種,如果受了戒,你還要照著戒的儀軌喔!所以他下面說「墮罪」,墮罪就是戒的儀軌;還有「諸惡」,造了惡的話就要四力。那麼這個四力裡邊,第一個叫「破現行」,第二個叫「對治現行」──這個我不照著這個講《廣論》,因為今天不是講那《廣論》──第三個叫「遮止」,第四個叫「依止」。遮止跟依止容易,先說什麼叫遮止,就是懺悔了絕對不再犯。什麼叫依止?依止或者三寶、或者菩提心。你為什麼造罪?因為你不依三寶,因為你沒發菩提心,菩提心是正覺的覺悟之心。當然你內心當中依止著這個三寶一定如法的,發了菩提心更是如法的。所以這個四力意思就是說:喏,你這樣做就行!實際上歸依了以後就依止;就是沒有做到,現在覺得我現在不照著世間的方法,依止著三寶告訴我們的方法。
眼前的要把它擋住,那麼眼前擋住有兩個內涵,第一個叫作破現行,第二個叫對治現行,這個在這個地方要簡單地說一說。這個現行剛才已經說過了,這個行不單指身口行為,身口行為這是發之於外表,主導身口行為的這個主宰是意業。而意業當中,受、想並沒有這個主導的力量,是意業當中的什麼?思心所,這個在業當中告訴我們,這樣。這個主導者是意業當中的思心所,或者是行心所,所以這個現行指現在這個行為的主導者。由於這個主導的身口,你只要這個心裡的行為是正知見,那個身口的行為都跟著好;如果心裡的這個思是不相應的,那身口跟著也是不相應。
破這個現行很不容易,很不容易!那麼怎麼破法呢?他前面告訴我們,對以前所做的不善業追悔:哎呀!我怎麼做錯了、我怎麼做錯了!這個是一個破現行最重要的一個內涵。當你內心當中,真的對以前深深感覺得痛悔的時候,痛切地追悔的時候,現在還會不會在原來的狀態當中?自然不會,自然不會!做好事不一定有,但是在一般生活當中,我想我們可以感受得到這個追悔的心情,可以感受得到追悔的心情。這個追悔的心情只有自己去體會,自己去體會。也許我們往往有很多失之交臂的事情,很多好事情,回頭發現了以後大起追悔:「哎呀,我怎麼做這個!怎麼這個樣呢!」這我想我們人人體會得到。當你真正真切地內心非常嚴重地去追悔的時候,這個心情是非常強烈的。大家自己想想看是不是?當這個強烈的心情去追悔的時候,那個現行是什麼?跟原來這個不相應,原來這個不相應。
我要想講我的經驗,這個對大家不一定有幫助,因為我的經驗大家不一定用得上,你們的經驗我也不一定有。我來勉強試一個吧!看看,勉強試一個。譬如說現在這個時候,世間人大家說世間話,我是完全外行啊,我聽人家說,譬如說股票啊或者做生意啊,這種生意現在說:哎喲,這個滿好賺啊、滿好弄啊!然後你也想去,這樣,心裡面還一一地這樣去想。結果呢?事實發現,到最後發現你慢慢已經在這個地方去做了,結果心裡面沒有正確地去做,最後受了大損失或者是怎麼樣,到那時候是什麼心情?
比如說我下面說一個例子,比如說有人告訴你,現在這個時候什麼生意好做,股票好做,然後去拉你合夥,最後你去做了。結果發現他是個大騙子,然後你一旦發現了吃了大虧,你心裡什麼心情啊?追悔!大家想想看,這個追悔的心情,你還會不會,以前如果是合夥得好的話,你一定覺得這個兩個人同伴,大家是同進同出,當你追悔的時候你把他看成什麼?生死怨家!是不是這樣啊?喏,就是這個狀態。是內心當中以前一直照著我們自己的想法去想,你真正追悔的心情起來的時候,你一定把你內心的這種狀態看成像生死怨家這樣去看,這個才是破現行。現在想想看,我們對我們平常的日常生活當中,起心動念處處地方照著自己的想法,是不是把它看成生死怨家這樣對待它?如果你對待它,破了現行了!這一點不容易喔!很不容易喔!平常我們信了佛了乃至於還是,信了佛,講的道理是這樣,講完了,「但是……可是……」下面來了,那個但書加了一大堆,就是這個樣!
再不然我舉另外一個例子,比如說我們現在念佛的人,這個我是用很輕鬆的方式,但是這是個實際。念佛的人到什麼時候破現行?為什麼說得到要「下至心」?就是你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儘管你嘴巴上面念,腦筋不聽你欸!然後早晨,我們常常說笑話的:喔!早晨要趕著去上班,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唉呀!車子趕快,要塌掉了!這個又不行、那個也不行,是不是在這個狀態呀?你說這個算什麼呢?你到底是南無阿彌陀佛,還是南無這部車子呢?這個「南無」是歸依啊,這個我們很清楚,所以這個現行是現在的心理行為。就算你到後來慢慢地、慢慢地不去想它了,實際上浮想上頭是有,實在的深刻的內容上是沒有。
所以為什麼念佛念到好的時候,他有的時候會感受得很深刻的一種感受,往往很多人有這個;或者念得歡喜得,啊!他自己得到這個忘我境界;或者念得痛哭流涕,他自己說不上來為什麼。那個是什麼?真正開始有一點破現行的這個跡象,那個相似境界。相似境界多多少少已經告訴你──真的,這是正破現行的時候。可是這個所謂破現行的話,等到你停了以後它還在的話,這沒破;停了以後,這個破現行的力量繼續還在,這個才是正破現行的內涵。破現行這麼難法!
當你正破現行的時候那個正知見就起來了,這樣啊!所以你心當中現在歸依三寶,如果你念佛的時候,嘴巴上面不念了,腦筋當中不想去念它了,腦筋當中還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然後這個阿彌陀佛一定是信願具足、欣厭具足,儘管你想別的事情──唉!那個時候你念的是這個世間是一無可取。「唉!那實在是我巴不得已還要去上班,好了,今天能夠賺幾個錢就算了,回去趕快,我去念佛吧!」你真的破現行了以後,下面就有這種心態出現。現在自己反省、反省有是沒有?
但是破是破了,但是這個習性還非常強盛的力量會繼續地來喔!那要怎麼辦呢?對治!就是那個病根在這個地方,所以第二個是對治。所以真正來說,破現行是眼前的知見上頭的;對治的話,潛在的這個力量。這兩樣破掉了以後,你只要小心一點,它就不會再犯。因為這個力量很強盛,現在跟它相應的強盛的力量,這個才是真正懺悔呀!懺悔要懺悔到這一種程度,那功德就現起。這個時候翻邪就是翻邪,前面那個邪,就是把你整個地翻轉來了。
所以正懺悔的時候一定是什麼?依止三寶。所以這個懺悔的儀軌上面──第一個講是講破現行,可是儀軌上面第一個先講依止力,為什麼叫依止力?你現在在這個煩惱當中,依止著煩惱,懺得乾淨嗎?懺不乾淨。就像臭水溝裡面去洗,當然洗不乾淨,拿出來擺在清水裡面洗。所以你安住的地方一定要安住三寶上頭,然後把這個道理在內心上面告訴自己。雖然這個內心潛在的力量很強,所以一定說:啊,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我現在無論如何,然後以前所祈求的這一個,現在要另外一個。那麼為什麼要拜佛呢?因為這個要藉外面很強的強緣,才能夠把我們內心上強盛的力量才能夠把它擋得住,這個是有它的很特別的內涵在,就是這樣。就好像說平常我們希望改過或者希望什麼,沒有力量;那有一個有力的人士,你依靠著他,我們就能夠改得過來,改得過來。所以內心當中的改善,一定要依止的真正原因在這個地方。
其次,它上面說要「發露」,發露,發露些什麼?這個時候叫「發露先罪」──以前造的罪。實際那個發露,說它容易是很容易,說它難是真難!我告訴你,如果你沒有發露的話,你根本不可能懺悔,你真的懺悔的一定要發露。那麼發露些什麼呢?這並不是說:「哎呀,我造了這個罪啊!我做了這個,偷了錢哪!我殺了什麼……。」這個,不僅僅是如此地發露。首先這個發露,你要發覺、要發現你的問題在哪裡。如果你沒有找到這個問題在哪裡,你懺悔,懺悔得了嗎?你根本就病在哪裡你不知道呀!這是我們一定應該知道的。所以它的總相你至少要找到,別相容或不清楚。什麼叫別相,什麼叫總相,這個地方說一說。
要講懺悔的話,一定要了解我們懺的是什麼──喏!煩惱變成功正知見。這個總別相啊,請你們看那煩惱相,煩惱相,請翻到思惟集諦,昨天講的那個思惟集諦,共中士一百七十頁。一百七十頁,正明煩惱,一個是煩惱總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