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山律在家備覽略編手抄稿(1991年版)14A

南山律在家備覽略編手抄稿 一九九一年版

第十四卷.A面

首先我們說,已經感受到在生死輪迴當中痛苦,為了解決這個痛苦所以要找痛苦的成因,找到了這個原因以後那麼對症下藥。因此現在說,那麼這個造成痛苦的原因是什麼呢?直接造成功的原因是集諦當中的這個業、業,一切是業所感得的,業所感得的。但是這個業真正感果的時候,還要另外一樣東西叫作俱有緣──要惑,要惑、業兩個東西同時具足的話,這個業就會感果。平常像這個內涵的話,在正規我們學的時候,應該一一都很清楚明白的,不過目前呢大部分來說,我們這個經教都並沒有很完整的這個內涵,所以今天重說一下。

我想為了這樣,不妨翻過來吧!一百七十頁,一七○,這一段是對我們絕端重要、絕端重要的!它這個初,是講「煩惱發生之理」。那麼前面說集諦找因,為什麼講煩惱發生之理呢?看:「成辦生死之因,雖俱須惑業,然以煩惱而為上首。」我們不是要解決生死的痛苦嗎?要解決生死的痛苦,你要找生死的因哪!那麼生死的因是在這地方有兩樣東西──惑跟業,就它的直接的主導的原因來說是業,但是這個裡邊卻是以煩惱為上首。那麼看一下這個文。它這個裡邊又分兩方面來說,說不是感苦果有兩個原因嗎?一個是惑、業。那麼這個惑跟業當中假定說並駕齊驅,那麼你兩樣東西都要對治;現在我們仔細再看一下,說這兩樣東西它有沒有輕重呢?有沒有本末呢?這是為什麼要這樣問喔!所以這個地方也說明我們平常做事情是含含糊糊的,「啊!大概差不多。」佛法真正告訴我們的,沒有一個地方遺漏地,都辨別得清清楚楚,一定根本在哪裡、支末在哪裡。根本先解決了自然解決。否則你把握不住這一點,在枝末上面轉了半天,對不起,根本沒有用,所以他這個地方一步一步地細究的目標在此。

所以他下面緊跟著細分惑、業兩個來說明了。「若無煩惱,雖有宿業超諸量數,然如種子,若無潤澤及其土等,定不發芽。」這第一個,說惑跟業兩樣東西,就是假定是沒有煩惱的話,沒有惑的話,雖然你有業,這無量無邊的業在這地方,但是這個業不會感果。就像說這個種子,直接的原因是種子,比如說這個稻、蘋果,雖然是長出這個稻來、這是個蘋果,長出那個米來的那個稻子,蘋果是蘋果的種子,假定說你沒有滋潤它東西,把那個蘋果的種子擺在陽台上面、石頭上面曬它一百年,還是蘋果的種子不會發芽,不會發芽。所以,「如是諸業缺俱有緣,亦定不能發苦芽」,這個對這個種子來說,土啊、水啊、陽光叫作俱有緣,如果這個沒有的話它一定不會感果,這個什麼果啊?苦果。

什麼叫俱有緣?我這裡說一說。我們每個人身上穿的衣服,這個衣服是什麼──布,因為這是最簡單。那個布怎麼做成功的?當然有很多原因,簡單來說經線、緯線。然後呢這個經線,如果說你們看見過,你們就很清楚,那個經線是已經排在上頭了,然後呢這個緯線那個梭子,那個橫的線就把它一根一根加進去。然後呢這個緯線到哪裡,這個布就成到哪裡,對不對?所以這個緯線,就是使得這個經線成就,變成功布的俱有緣。那個俱有緣種種同時俱在的;還有呢當這個布成就的時候,這個布裡面是什麼?說它布也得,說它就是經線、緯線變成功另外一樣東西,是不是這樣啊?實際上那個布當中,這個經緯線兩樣東西都在這個地方,這少掉了以後這個不成,是不是這樣?所以這叫俱有緣。

譬如說我們說鋼筋混凝土,譬如說我們說檯子,其實任何一個東西都是如此啊!譬如說我們吃飯,飯是什麼?米、水。簡單來說,這個水就是這個飯的俱有緣,少掉這個行不行啊?不行!當然你正式說起來還要什麼?還要火、還要人工、還要這個,不過我們最主要的地方,我們就看得見。所以這個地方特別告訴我們惑跟業兩樣東西啊,如果說你單有業、沒有惑,它還是不會感果。那麼我們反過來看看,如果說單有惑、沒有業怎麼呢?這個兩個比較一下,那比較一下才比得出來哪一個輕、哪一個重,哪一個根本。

再看下面文,說「又若有煩惱」,反過來說呢,有煩惱,「縱無宿業」,就是說你業是完全沒有,可是下面怎麼辦呢?「無間新集,取後有故。」嘿!無間是絕對並沒有會停止的,它自然而然哪,只要有惑在,緊跟下去它惑在一定會造業,造了業以後,對不起,惑業俱在是一定感果。下面的我們不必細看了。

因此這個地方,我們從苦的原因上面──集,集引發感果功能的「惑」這兩樣東西,最後找到真正的集諦,換句話說生死苦果的原因在哪裡啊?在惑,所以惑是上首。我們不是前面說知道了苦,要解決這個問題嗎?那麼然後呢一步一步深入觀察、推究,找到根本在惑。這樣一來,把我們面對的這個無限的一切事相,慢慢、慢慢、慢慢地仔細地觀察,次要的拿掉,最後集中到只有一樣東西。就像我們要對一個敵人一樣,我們一個人的能力,要想廣泛地對一切不可能,最後呢你找到主要的,把那個主要的找到了,什麼問題都解決。所以我前面說,真正講起來修行並不難,問題在哪裡?你沒有把握住是真的根本問題,我們始終在枝末上面轉,然後呢自己覺得:欸,好像滿好,好像有一點樣子!這所以原因在這裡,現在看看喏!我們把這個戒跟論兩個配合起來的話,問題就很快地找到它中心何在。

所以說,這樣一來的,喔!原來它的問題在什麼?在煩惱啊!所以他說,既然這樣的話呢,對這個煩惱你就要很清楚、很明白地了解它。你要對治它,對治它就應該了解它呀!清楚不清楚?所以說這個地方呢,第一,哦!這個要了解煩惱。那麼這個煩惱怎麼來的呢?但是在煩惱怎麼來之前,你曉得煩惱到底是什麼呢?所以它這個一百七十頁上面又告訴他,「此中分四:正明煩惱,如何生起之次第,煩惱之因,煩惱過患。

第一個叫「正明煩惱」,前面理論上面曉得了,哦,說生死的痛苦,從一步一步追究下來,原來它最主要的元兇是煩惱。煩惱是什麼啊?對不起,不知道!那有沒有用?沒有用!所以正明煩惱,毫無錯誤、正正確確地如實了解煩惱,什麼!因此下面告訴我們煩惱相,哦!這個就是正明煩惱。它又分總、別二相,這個總、別二相這裡就不講了。為什麼我在這裡解釋這個內涵呢?不是剛才說煩惱魔嗎?哪,這樣!這樣一來的話,那個煩惱的正確的內涵你知道囉,所以說正明煩惱。

那麼你的目的不是單單要了解這個煩惱喔,你要去捉到它喲!捉到它,在那個煩惱當中還有這麼多喔!總相說了,下面別相呢,一開開出十種。實際上不只十種喔,我們說一百零八煩惱、八萬四千煩惱,你有那麼多,你也還是找不到呀!你還是沒辦法呀!或者我們昨天說五住,那個都是根本的煩惱所在,所以他說「如何生起的次第」。欸!現在進一步說,這個煩惱怎麼生起呢?次第呢?你從那個次第上面,又可以找到它的歸根結底的最重要的原因,最後說「生起的原因」。從那個煩惱生起的次第上面,一步一步一步找到它的最開始的地方,從那地方生起的,下面再會生起的……從那地方生起,而且生起的原因你也把握住了。

所以從這個三個地方,對這個煩惱的整個啊──煩惱的行相,煩惱行相了解了,一出現,曉得:「好!你這個就是怨家,我認得你。」但是雖然認得、認得了,它怎麼來的呢?如果你不知道你還是把握不住,對不對?所以他要找到它怎麼來的,說從那個生起的次第當中一步一步看看它。最後,欸,譬如說這個賊,那個賊啊,那個賊窩在哪裡啊?你找到了!找到了以後,賊窩當中那個頭在哪裡──生起之因,把它把握住。從那個三個方面來說,這樣才能夠真正的煩惱的特徵把握住。

那麼為什麼下面又說「煩惱過患」呢?因為這個煩惱並不是現出來怨家對頭的面孔哦,貪瞋癡很多東西好得很哦!那是我們看不清楚哦!所以他要說那個煩惱的過患,讓我們了解了煩惱的過患以後啊,產生什麼?推動我們對治煩惱的力量。這麼一來,對煩惱正確的認識有了,還有呢,有了這個認識還推動的力量,決心要把它拔除掉的力量有了,這兩個有了以後──問題解決!對不對?像我們有病一樣,人家告訴你有病,「我覺得滿好嘛!嗯,沒關係!」然後呢,就告訴你:「你雖然覺得沒關係喔,可是到那個時候這個病發出來,對你如何、如何……。」「這樣呀!欸,那我就要去解決這個問題去了!」我想,這是我們人人在實際上的問題上,所遭遇的問題。所以看看這樣的這個真正的經論的內涵,是這麼嚴密呀,這樣地嚴密法!大家清楚不清楚?如果你從這樣的次第走下去,哪有問題不能解決的!

所以平常我們只是簡單地說,啊!什麼叫魔、四魔喔?啊!天魔、五陰魔、煩惱魔、死魔。好像很懂,對我們幫助不大。現在清楚不清楚?像這樣的內涵來說的話,是!還是有人不大,可是至少完整的內涵你了解了,你了解了將來一旦遇到問題,你要解決問題的話,你很清楚,哦,就是這些。這個懂不懂?所以說我也了解並不是今天聽懂了以後,所有的人馬上能夠解決問題,可是至少你聽見了,如實完全了解了內容,有一天你要解決問題的話,曉得了清清楚楚,你走上去是十穩九拿,這樣!

第二項 顯相

下面,「歸意」清楚了,「顯相」──現在說明這個行相。那麼換句話說,啊!現在我曉得了,要看看這個所皈依的這個對象,它真實的內涵是怎麼的。

《戒疏》云:「有四種三寶。 一理體者。如五分法身為佛寶,滅理無為是法寶,聲聞學無學功德是僧寶。 二化相者。如釋迦道王三千為佛寶,演布諦教為法寶,拘鄰等五為僧寶。 三住持者。形像塔廟為佛寶,紙素所傳為法寶,戒法儀相為僧寶。 四一體者。如常所論。唯約心體義分三相,如《涅槃》說三寶同性等。」

那麼,這個下面我不想細說,不想細說,我只是把它那個重要的內涵介紹一下,將來再跟《廣論》一配合的話,不必細說大家就很容易了解了。這個地方說三寶,三寶的內涵一共有四種:理體三寶、化相三寶、住持三寶、一體三寶。這個「理體」就是從理上面講,這個理上面講,那麼這個理呢就是說五分法身是佛寶,滅理無為是法寶,然後僧寶呢就是聲聞,學、無學。無學就是已經證得羅漢果;學就是雖然見了道,從預流開始、須陀洹開始,這麼一路上去,在未證阿羅漢之前就叫學人,他還要學,無學的話已經究竟圓滿了,就是這樣,這是小乘的。那個才是真正,這個都是聖位的,不是凡夫,這個才是理體三寶。

什麼是「化相」三寶呢?那就是通常我們的化現世間的,那從形相來說,「釋迦道王」──釋迦世尊。為什麼是道王呢?道王也是叫法王,普通世間的王啊,是世間的輪王、天王,現在我們釋迦世尊是法王。法王所王的地方呢,三千大千世界,所以說「道王三千」是這個,那是佛。那麼然後佛說的、流演的這個四諦,然後呢十二分教,這十二分教主要的內涵就說的這個四諦,因為唯有這個幾樣東西是實在的、諦實的,這個是法寶。真正的法寶有兩個量,一個是教量,一個是證量,教量這個地方就是化相三寶,證量就是指理體三寶,由教得證。那麼「拘鄰等僧」呢,拘鄰是什麼?憍陳如的別名,憍陳如就是阿若憍陳如。世尊剛去出家的時候,他的父親派他的這個臣下,母系、父系幾個人一直保護著他,就是這五個人。最後佛證了果了以後,最早度的就是度他們五個人,所以阿若憍陳如是最早第一個開悟的,世間出現的僧寶。所以通常這個以阿若憍陳如帶頭──所以「拘鄰等五」,這個是說真正世間出現僧寶開始,以他為首,這個是僧寶,這個是化相三寶。

那麼「住持」三寶呢,就是住持在世間的,「形像塔廟佛寶」,這個塔廟就是寺院裡邊安裝佛像的地方,以及或者紙上畫的,或者呢用種種的這個雕塑出來的,這是佛。那麼「紙素所傳」,那就是我們的經、論、律,這個是紙上面傳下來的。「戒法儀相為僧寶」,就是那些一般的世俗的人,依法受戒有相可循的,這個就是僧寶。這個就是住持三寶。

「一體」三寶呢,「如常所論。唯約心體義分三相」,一體三寶平常就是指那個心體來說,眾生分上面就是這樣,每一個人都具足的。實際上那個同樣的,一體三寶另外叫同體三寶,佛法僧每一個都具足這個。佛法僧這三樣,一體三寶當中特別說明一下,就是就它那個心體的覺照的功效來說,這個叫覺照義,覺照那就是佛;然後呢它這個法本身是軌則義;他是和合無諍的這個就是僧寶義,這個是指一體三寶而言。

那麼下面又說「如《涅槃》說三寶同性等」,平常啊在剛開始的時候,或者是說共下、共中,在聲聞、緣覺,或者說藏、通、別、圓;小、始、終、頓、圓;小教、始教或者藏教、通教等等,那通常說三寶。到《涅槃》裡邊,那《涅槃經》說實際上呢沒有三寶之分,這個是前面方便說告訴你,實際上是一樣東西,實際上一樣東西。

那麼這個我要舉一個比喻大家就了解了。究竟圓滿來說,我們通常說啦,譬如隨便說一樣東西──布,那究竟圓滿布就是布,但是布是什麼?你一定要說,經線、緯線、人工、顏料,是不是一大堆東西呀?說這個房子,那個房子來說,哦,那也是,那這個樓板、那個樓梯、那個柱、什麼樑;然後呢柱當中還要說,這個是鋼筋混凝土的這個;鋼筋混凝土當中又是鋼筋、又是混凝土、又是水、又是人工,是不是這樣啊?就這個。所以究竟圓滿的形象來說,跟它的組織的次第來說,有它不同之處。因此我們在學《備覽》的一開始就說「言有次第,行不先後」,還記得不記得吧?這個是我們應該了解的。所以它這個一體三寶所指的是這個,所以它《涅槃》上面,它就把它真實的內涵說出來。那麼下面呢,這個《行宗》的解釋我就這裡不說,不去仔細說它,你們到那時候就看一看,所以……。我想還是這樣嘛把它唸一下,至少名相重要的地方,就說一下啊!

《行宗》釋云:「他宗皆闕理寶,四位分別獨出今疏。

平常人家說的話,那個三寶就是三種三寶,那麼現在呢,我們這裡加上一個理體三寶。所謂「獨出今疏」,是至少元照律師以他所認識來說,曉得只有在南山祖師的疏當中用了一個四位。

初明理寶。五分者戒定慧從因受名,解脫解脫知見從果彰號。

這五分法身就是這個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那麼他下面這個解釋是解釋什麼呢?其實這個五分法身一樣東西,就是這個。那麼為什麼叫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因為這個法身透過了戒這個基礎,才能夠彰顯出來。所以這個法身之所以能夠產生這個法身的功效,全部顯現的話,透過戒,這樣,因此它叫作戒這樣,五分當中的戒分;然後呢還要定,所以定分;所以慧,慧分,這樣、這樣。譬如說我們剛才說房子吧、桌子吧!那麼桌子就是桌子了,現在我們說:哦!這個桌子的檯子的腳,這個桌面、這個桌子旁邊的什麼,你反正給它一個名字,對不對?實際上把這五樣東西整個兜合起來,那個是法身的整體,這樣。

所以說他告訴我們,從它的過程上面怎麼來的啊?必定要經過這個戒、定、慧,然後把前面的那些染污、雜染清除掉了,於是彰顯這個本體,這個本體的是用因當中來說明它。譬如說我們這識,如果這個識是眼睛叫眼識,耳、耳識,那你了解這個識是怎麼一回事情。現在那個法身呢,透過了戒、定、慧而這樣彰顯的,所以說「從因得名」。那麼解脫、解脫知見呢──「從果彰號」。同樣地,說「解脫」是什麼,已經透過了戒、定、慧,不被煩惱所繫,得到了真實的解脫,這樣彰顯出來的,這是從果位上面;「解脫知見」呢,你能夠覺照了知一切,解脫了以後,對這個解脫智整個的內涵,了解得清清楚楚。那麼像這種名詞對我們來說,正式修學是有它的功效,可是在這個地方並不是十分重要,所以有的地方我就把它忽略掉了,忽略掉了。下面,

滅理四諦滅諦涅槃。

「滅理」是指什麼呢?就是四諦當中的滅諦,這個是涅槃,涅槃也就是說解決一切問題。

學無學者初果已去

「初果」就是預流果以上,「無學」那就是阿羅漢。不管他們怎麼樣,「同見真諦」,就他次第來說有不同,但是呢同樣都見了道以後,所以「名理和僧」,前面說「聲聞學、無學功德是僧寶」是這個。

然此理寶亦即同體,但望佛僧證理邊為別。

實際上呢,這個理體三寶就是同體三寶,不過稍微有不同,所證的內涵上頭,有它的差別。

化相中。三千者所化之境。諦教即四諦,

這個都是解釋啊,這個都是解釋,所以這段就不細說它了。

《芝苑》云:「眾生妄念,天真本具,一體三寶也。諸佛果德,清淨無染,理體三寶也。乘時利見,啟迪群庶,化相三寶也。垂裕後世,流及無窮,住持三寶也。」

那麼《芝苑》呢,又另外來解釋一下這個四種三寶。說這個一體三寶是什麼呢?就是我們眾生分上的所謂的如來藏本性,平常這麼說。我們不必陷在這個名字上面去,現在有很多不同的派別,又說這個要什麼、什麼……有各種不同的宗派來分別說明,譬如說佛出世的時候,大乘當中分哪幾系?分三系啊,這樣,緣起性空啊、什麼法界圓覺呀,這個名字我們現在不必細說它。因此他們不同的宗派當中,對不同的名字有諍論,這個我們不管它。現在我們只要說明、了解這個事實,雖然我們眾生一天在這妄念當中,可是這個本具的這個本性哪,可並沒有因為隨了這個妄念而埋沒。所以平常我們是雖然隨緣在九法界當中輪迴生死,那卻是不變,它本身並沒有動,這個叫作一體三寶,這個就是另外一個解釋。

「諸佛果德,清淨無染,理體三寶也」,那麼這個一體三寶是在染,如果說你能夠經過了行持以外,證得了圓滿佛果再沒有染污了,這個叫「理體三寶」。什麼是「乘時利見」呢?乘時就是在這個相應的機緣之下,你能夠從正確的認識步步上去,然後把這個啟發、引導所有的沉淪的這個一切眾生,那是什麼?「化相三寶」。然後呢,留下來「垂裕後世」,留下來的能夠把這個好處衍流無窮,使得後人得益的是「住持三寶」。那四個三寶彼此間有它的這樣的一個內涵。那麼這四個當中也有它的次第:所謂一體三寶就是我們眾生本具;可是這個呢只有佛是圓滿具足、清淨解脫,所以這個理體;然後呢佛出來了以後要救濟我們眾生,所以化相出現;化相短時候,流衍下來的話那個住世,這個四個次第。

下面那個,我今天不,先暫停在那裡,停一下講。關於要想了解這個真正的「顯相」,顯相那個功益啊,在《廣論》上面,他說法跟《在家備覽》不太一樣,那麼這個我也在這地方今天提一下。諸位了解了以後,你們互相配合,配合然後跟個人相應的自己去使用,總以自己得到好處為主。那麼《廣論》上面在哪裡呢?請你們翻開共下士皈依三寶那個地方去看,在九十八頁開始。這個九十八頁共下士從念死開始,念了死以後呢,死後了以後苦,因為要苦啊,所以要去找脫苦的地方,來救我們的,這樣。所以因此從脫苦、求救這兩個原因當中,找到能夠救我們解決問題的這個對象,這個叫作三寶,以這樣的不同的方法來說明。

所以《在家備覽》上面是直接地已經進入了以後,把這個三寶的內涵,完完整整地一個一個明明白白地交代出來。《廣論》上面呢,把我們所以要皈依的,從根本上面一步一步地反追回去,找到了皈依的原因,那個時候把真正能夠救拔我們痛苦,作為我們依靠的三寶的行相,如理如量地拿出來,清楚不清楚?這樣。所以這麼一來的話,我們對於這個皈依的這個境,以及皈依的相,很清楚、很明白地了解了。

那麼我之所以把這兩個,都要在這地方介紹出來,這個有絕端重要的內涵在。我們不是要皈依嗎?現在這個皈依,不是以前說化教當中的,而是制教當中的。

學習平台:
大慈恩譯經基金會(主要)
澈見幸福(個人化App)
幸福無盡藏(隨身碟)
月光機二代(離線學習)
Apple Podcasts
Spotify Podcasts
文字大小
主題
固定播放器
捲動模式
播稿模式
列印 預覽列印
播放連結 自訂播放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