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山律在家備覽略編手抄稿 一九九一年版
第十二卷.B面
所以說現在自己所受的是受的什麼呢?是五戒、八戒,還是每一戒當中的下、中?剛開始不了解,或者雖然了解了不清楚。那麼在這個情況之下,當慢慢地加深認識以後更求增上,所以他開「重受」,這個因緣在這個地方。
《事鈔》云:「依薩婆多宗,戒不重發,亦不重受。依本常定。」
薩婆多宗也就是實法宗,以這個實法宗來說的話,它不可以重受,也不會重發。那麼關於這個內容我們不必細說、不必細說,因為如果細說的話,如果了解了就了解,不了解的話又要追尋到解釋很多,而很多這種內涵跟我們現在目前並不用得上。至於說諸位出家的同道們想深入,那個時候應該有一個基本的認識。這個,我們現在看那個文:
《資持》釋云:「言不重發者。彼云,木叉戒者無有重得,若微品心受得五戒,後以中上品心受十戒,先得五戒更無增勝,於後五戒乃得增耳。 不重受者。彼計一受即定。既不重發,更受不增,故不立也。」
那麼這個就是《資持記》解釋《行事鈔》,這個根據薩婆多部,不重發、也不重受。但是前面我們剛開始去學習,然後受五戒的時候,那個心了解得不多,所以說「微品心」,那麼以後你該怎麼辦呢?欸,他說以後中、上品心,那是受的時候是十戒、是沙彌戒,所以先前面那個五戒本身並沒有增上,並沒有再改善;而後面這個五樣東西啊,因為十戒嘛,後面這個五樣東西那正是增加的。既然這樣,所以它下面說明亦不重受、也沒有更發,這個意思。那麼再續:
《事鈔》又云:「《成論》云:
那就是《成實論》,《成實論》就是假名宗,那個假名宗有很多的立論根據,比起這個有宗就要稍微超勝一點。像小學,如果小學,同樣小學嘛,一個初小,進入高小,乃至於進入初中。
有人言,波羅提木叉有重發否?答云:一日之中受七善律儀,隨得道處更得律儀。而本得不失,勝者受名。其七善者謂五戒八戒十戒具戒禪戒定戒道共戒也。」
這個幾樣。那麼這個說,問:波羅提木叉會重發嗎?他回答當中說,一天當中如果受七個──這為什麼這樣說呢?就實際上先五戒、八戒慢慢地增上──「隨得道處更得律儀」,這個律儀就是戒特別的意思,你「得道」的地方就是你得到的。「而本得不失」,原來這個你已經有的有了,可是上面這個再增上的話,再增上面的話,你繼續地增長。比如說先得五戒,得了五戒以後受八戒,受了八戒以後再受十戒,再受具戒,然後禪戒,這個所謂定共戒、道共戒。這個定、道,不僅僅是說像前面的單單修定、修道,就是我們受了別解脫戒的人,當你步步深入得定、得道的時候,同樣地這個戒的內涵也漸次深廣。就像前面的性、遮一樣,性、遮一樣,說有很多性罪上面加遮罪,有很多不經過遮的話,有性而無遮。那麼所以從這個地方說,這個它跟前面的不一樣,我們看下面的解釋喔!
《資持》釋云:「成宗開重受。本得不失者
這個實法宗、薩婆多部他不允許重受的。現在《成實論》,實際上那個成實論就是我們的四分律,四分的當宗,四分律是允許重受的。雖然重受,並不是說原來的失掉了重來,不是!不是!所以說「本得不失」。這不同的在哪裡呢?
從前體增為後體故。
這個話大有道理哦,這個話大有道理!前面那個你得到這個戒體本身哪,比較弱、比較淺、比較小;現在呢,以更增上的心、認識更正確、發心更深廣,於是去重受的時候,你所得到的內涵也更深、更廣,這個是它的特點。說
勝者受名
所以雖然原來的不失,可是你後來得到的更深、更廣,這個超勝於前,所以叫「勝者受名」。
從後彰名,前名沒故。
後面超勝的得到了,前面的就不用了。這個我解釋一下,比如說現在我們造房子,然後用那個地、用那個地,這樣。那麼本來我這個地方用一坪,不要說一坪吧,一百坪,一坪太小了。現在我要造得大一點,擴大為二百坪。實際上那個原來的一百坪並沒有失去,對吧?我只是從原來的地方把它加廣。加廣了以後說:你這個房子多大?說二百坪,實際上那時候不會再說一百坪。那麼,現在我們心地法門亦復如是,亦復如是,這個後面還會詳細地告訴我們。
小乘人他所緣的境界是緣三千大千世界,我們凡夫是緣的是緣人天果報,實際上佛看見的,佛希望給我們的什麼?法界之量。所以這個地呀,說這塊地都是你的。現在我們經濟能力也許差,也許眼界小,哎呀,我只是蓋一個小小的茅篷就算。是不是啊?三、五坪大,後來了解了以後──不!那我要把它增廣,當你增廣的時候一定同樣加深,因為大房子不可以淺哪!這樣。所以還在你這個上面步步增勝,所以這個「重受」有它的很特別的意義。這個地方哪,他在這個地方的簡單的說明,就說明這個道理,我在這地方只很淺顯地跟大家說一下,後面他一步一步,正出戒體的時候就說得很仔細。
所以實際上面,譬如說我們來三皈來說,為什麼我們這個經常說早課也要三皈、晚課也要三皈?在諸位在家居士來說也許不大注意,實際上,凡是出家的這個同道們,或者你們到寺院作早晚課的時候,這個其他的也許各有不同。比如說,那個地方是念《心經》,那個地方念《阿彌陀經》,那個地方又是另外一樣東西;或者那個地方是念觀世音菩薩,那個地方念阿彌陀佛,那個地方念本師釋迦如來。但是有一樣東西共同的──三皈依,對不對?早也要念、是晚也要念,它為什麼天天要念哪?實際上這也是增上喔!這個有它很多不同的內涵在,就這樣,很多不同的內涵在。所以說實際上對我們來說的話,這個重受,重受有它很深遠的意義在裡頭。比如說我們平常的時候念三皈就把它念過了,後來曉得:喔唷,這個三皈還有這麼深的意義啊!當了解了以後,你心相應情況就不一樣,就這樣。這個地方我是簡單地給大家說明,當心情不一樣,於是那個時候業,所造的業就不一樣,感的果完全不同!繼續看下去:
《成論》離禪定為二戒,色無色別故。多宗合為一,俱不動業故。
這個前面不是七個律儀當中有禪戒跟定戒嗎?我們說禪定、禪定是一個,為什麼把它分開呢?「離」就是分開來哦,《成實論》當中把禪跟定分為兩個戒,原因是為什麼啊?因為色界的、跟無色界的兩個不一樣。通常色界的定我們稱它為禪戒,無色界的叫作定戒,這兩個有很不一樣內涵的,這裡不細談。簡單地來說,禪另外一個名字叫靜慮,禪是什麼?在心情寧靜當中;慮,慮是思慮、觀察。所以真正修行,真正的修行一定在這個色界定當中修的。再進一步到了無色界以後,慢慢地這個「慮」的能力就沒有了,定是非常深,所以修行本身並不利,這是我們要分開的。所以這個地方來說,他把它分成功這個禪戒跟定戒,色界的叫作禪戒,無色界的叫作定戒。
那麼為什麼薩婆多部又把它分成一個呢?這樣,「俱不動業故」。不管你這個地方是禪戒也好、還是定戒也好,這兩個所產生的功效叫業,都一樣,這個都叫不動業。那個什麼叫不動業呢?這個這地方也簡單地解釋一下。平常我們造的業有三種,這個不同的分別哦!有一個叫作善業,有一個叫作惡業,另外一個叫不動業,這個是指輪迴生死而言。那麼淨業是超出這個的,有的時候淨業包括在善業當中。簡單地說一說:善業──人天三善道;惡業──地獄、餓鬼等三惡道;不動業是什麼?不動業一定是生到色界、無色界的。它們為什麼叫不動業呢?凡是我們任何一個人造了業以後,這一生造業,下一生感果的時候,如果說造的是善、惡──動業的話,儘管你造的業是善業,可是臨終有惡緣,那個時候它惡緣會影響我們這個業感果的這個能力。
在歷史上面有一個梁武帝,曉得不曉得這個人?這個佛法上面是大大有名!梁武帝的這個皇后,她一生也造了很多好事,臨終的時候,她那個宮女用那個扇子給她扇,碰到她身上。那臨終的時候非常痛哦,非常痛苦的,所謂風刀解體,所以她那時候已經動不了了,可是發了一念瞋心,結果呢本來可以超昇之業,墮落一條大蟒蛇,就這樣。是梁武帝太太還是誰?梁武帝太太,反正是有這麼一段公案,一下我記不住了。那麼像這種典型的例子,那麼這個就是叫作動業。善業是這樣,惡業呢?本來你造了惡業,乃至於要墮落三惡道的,臨終的時候是遇見一個大善知識開導你念佛,乃至於地獄的火車相現,說不定把你救出來,不但不墮落惡道,還要往生極樂世界超脫生死,所以這個善、惡之業叫動業。
但是如果你得了定──這個定只限於根本定哦!至少是初禪以上──造了這個業以後,那麼任何情況不會再變動。你死了一定跟你生前修的這個定相應的,得初禪一定生到初禪天,得二禪一定生到二禪天,得無色定,一定生到無色定相應的那一天,這個業叫作不動業。所以不管是色、不管是無色,雖然它定的內涵跟禪、定差別,可是這個業本身都是不動,所以他合而為一。那這個我們了解了。
問:重發重受如何分別?答:重發據多戒,重受約一戒。
像前面那個「重發」的話,就是你前面是五戒、八戒,那麼本來發的是五戒,後來加了八戒,後來十戒,所以叫重發。那麼「重受」就是同一個戒,你單單是五戒,你後面還要重受,這個兩個的不同。
若爾,論明重發,那見重受?答:由體重發,即得重受,以彼重受一體發故。」
那麼這個簡單的回答,這個回答很容易了解,不細說它。那因為後面那一段還滿重要的,所以剩下幾分鐘我把後面說一說。
《芝苑》云:「夫戒者,截苦海之舟航,發萬善之端緒,三乘聖賢之所尊敬,歷代祖師之所傳通。但受之者心有明昧,學有精粗,而不能一揆。故有初受者焉,重增者焉。律明發心則有三品。一者唯期脫苦,專求自利,名為下品,此二乘心也。二者為物解疑,自他兼濟,名為中品,此小菩薩心也。三者忘己利生,福智雙運,了達本性,求佛菩提,名為上品,此大菩薩心也。審知初受但發中下,佛開重增,轉為上品。此所謂增戒也。」
那麼,最後這個才是最重要的一點,這個真正的重受增戒的根本意趣在這裡說清楚了,說清楚了。所以反正後面有很多東西都經過圓教宗,然後把它究竟意義才顯發出來。戒是什麼?戒是截斷苦海,在生死輪迴當中能夠把它生死輪迴切斷的,就像苦海當中救我們出來的這個船一樣。從渡脫苦海來說像船,然後呢從這個行善來說它是根本,所以說是「發萬善的端緒」──剛開始,我們講道理那是聽完了算,真正這個道理開始行持的時候從戒開始,所以叫作端緒。這個是三乘聖賢所尊敬,不僅僅是我們哦,三乘的聖賢遠比我們尊敬,遠比我們尊敬!
說到這裡,我說一個很小的一個公案給大家聽一下。佛世尊,那三賢最頂端了應該,像我們說,到了這個好像不在乎了,實際上恰恰相反,越高越在乎、越尊敬。佛在世的時候有一次生病了,那麼不大舒服,躺在那裡休息,躺在那裡休息。那麼阿難跟人家談──教誡弟子,就講起那個「精進」兩個字。佛聽見了,馬上就坐起來說:「阿難哪!剛才你在那兒說精進是嗎?」「是!」佛再三問的,問了三遍。這個公案有它特別的意義哦!平常我們精神好的時候滿好,精神壞了以後,哎呀!這誰都不管了。佛啊,不要說精神好,他精神不好生了病,躺在床上聽見人家講精進,他耳朵馬上豎起來了──「你說、你說精進啊!」這樣。阿難很驚訝,說:「佛陀,你老人家為什麼這樣?」「啊!」他聽了以後說:「我的因地當中,因為靠了這個,所以得到今天的結果。所以我一聽見的話,內心就無比地歡喜。」哪!這樣。現在實際上,同樣的戒是三乘的端緒,所以從這裡我們了解,正因為我們凡夫不了解,所以不尊敬,如果我們真正地去尊敬戒的話,慢慢、慢慢自然有它不可思議的功效在。
本來我前面還準備幾個公案,因為沒時間所以不說,如果有時間今天還是可以說一下,那麼這一段說完了再說。「歷代祖師之所傳通」,不過受的人,有的人了解得清楚,有的人了解得不清楚;還有呢學的時候,同樣地,有的是馬馬虎虎,學到一點皮毛;有的說:「啊,懂了!懂囉!」其實不然,所以「精粗」也不同,所以不能一概而論,不能一概而論。往往我們說:這個好啊!好嘛馬上去受,到底是受些什麼?不一定了解。所以說在這種情況之下,往往剛開始的時候是下、中,乃至於根本未得都有;後來了解了以後,希望漸次增上,這是第一個。
其次呢,的的確確地,我們凡夫之所以為凡夫就是業障重,然後呢福德資糧欠。要如實地照著去行持,漸次把以往所積累的這個罪障慢慢消除,功德漸次積累,這個時候能夠更深遠地認識,智慧也明利。所以就了解來說、就功夫來說,還有這樣的次第,這個是所以為什麼應該增上的。增上對前面來說叫「重」,所以有初受、有重增。
那麼同樣地呢,這個律上面就說得很清楚,有三個不同的等級。這個三品是哪個呢?第一個,「唯期脫苦,專求自利」,這個叫下品,這是二乘心。平常我們大部分人剛進去的是這個樣,我們千萬不要笑,實際上這個是正應我們的機,正應我們的機。這一點哪,我覺得印光大師很了不起,我們中國人平常總說,這個好像「應該」有這樣的道德操守,「應該」有這樣的道德操守。說起來很容易,真正說起來這個話實在說大不通,哪有應該的事情!就這樣。實際上應該有的道德操守,真正自己反問、反問自己如何,不一定自己做得到。至少對我來說,平常經常說的應該、應該、應該如此的,真正碰到事情上的時候就做不到了,就是做不到!就看見別人是覺得應該。
所以印光大師說一句很有意思的話,比如說鄉下的老農、老圃,你告訴他:「你只要嘛只問耕耘,不要收穫。」對他來說可能嗎?實際上沒有這個可能啊!正因為他說:「欸,你好好地勤勤懇懇地去種喔!種了以後秋天有收喔!」他想到了這個秋天好的收入,才肯春天勤勤懇懇去耕,這個樣的!也許我們以前看起來這個好像很淺近,實際上對我來說,一直到了學了這樣的像《廣論》這樣的書,那個時候才曉得:啊!佛說法絕對不像我們眼前常說的「應該這樣」。這「應該」這個概念哪,這是我們中國人這個所謂傳統文化,有它的好處、有它的包袱;宋以後這個才有這種說法,「好像這個人應該如此」。
整個的三乘的教法,尤其是剛開始的時候,整個佛法的基本的教法用四諦可以說清楚。四諦是什麼啊?苦、集、滅、道。苦集滅道苦諦擺在最先說,為什麼?苦是果欸,集諦是因,要說應該先講因再說果,為什麼不講這個集諦之因,而先說苦諦之果,為什麼?《廣論》上面說得很清楚,就是就你的現實生活上面告訴你:「嗯,這個苦啊!」讓你警覺到苦,因此你要解脫這個苦,你再去求解脫之道,那時才找因。所以反過來,這個苦的反面──滅、道。滅就是滅一切苦的果,要想得到這個滅一切苦的這個果怎麼做啊?修這個道。修這個道是滅一切苦的因,它又再在後頭說,為什麼啊?那告訴你:就是這個,這個好處這個樣喔!所以我們不是前面說嗎?它殊勝的利益是這個樣,反過來你這樣做的話,大的害處那樣。他先把那個損益擺在那裡,使得我們內心上面產生非常強有力的這個力量,於是我們一心一意去追求。這個真正的這個法是這樣的啊,這我們要了解,這樣。
所以大家不要說:哎喲,這個是下品、這個是小的。這個下品正是通到上品的主要的。我為什麼在這個地方特別強調這一點,這個有它很重要的一個道理在。目前我們教法之所以混亂的真正的原因:大家覺得,哎呀,這個小乘的,我們不要學,這樣。錯了!小乘的不學,就根本沒大乘。現在我們往往說:欸,這個小乘的,我要大乘,因此所謂這個大乘的話是口頭空話。關於這一點在這裡不詳說,《廣論》當中說得非常清楚、非常明白!如果是你學了小的,停在這裡,這個不好;如果你要想學大,經過這個小的這必須。因此這個小是通達這個究竟圓滿大的必須經過之路,我們從這個地方了解了,那就對!
前面已經說過,因此這個下、中、上的次第,我們要這樣了解。了解了以後你才了解這個重受是何等重要,清楚不清楚?所以這個才是這個地方「重受通塞」的根本關鍵。要不然那個重受,說:「啊!那個薩婆多宗嘛怎麼說、《成實論》嘛怎麼說,跟我們好像不太相關,這是部派之諍。」不是!這個是深淺、次第開合說明的差別。所以它下面這個三個內容,我想我們不細解釋它,只把它文再重唸一遍。
說,「一者唯期脫苦,專求自利,名為下品,此二乘心也。」現在我們把這個二乘給它一個專門名詞叫什麼啊?共中士,大家記得不記得啊?嘿,就是共中士。然後第二個呢,「為物解疑,自他兼濟,名為中品,此小菩薩心也。」然後這個就是上士。上士當中又開出利、鈍兩種,所以這個地方我們不妨說,「三者忘己利生,福智雙運,了達本性,求佛菩提,名為上品。」所以最上面這個就是不共的,前面這個兩個是共的。對於那個只求小的來說,那就是他停在那裡;對於求大的來說,它是必須經過的這個次第。因此我們從這個上面要「審知初受」,仔細地審查一下以前的情況。然後從以前的中、下上面再漸次增上,所以「佛開重增,轉為上品」,這個是它的增戒的意趣。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