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
南普陀版第一四四卷.A面
第三善巧所緣亦有五,謂善巧色等五蘊,眼界等十八界,眼處等十二處,無明等十二緣起,
平常我們修學佛法當中,不外乎五蘊,然後呢六處,或者是再加上內、外六處的十二處、十八界等等,就是把我們一切的有為、無為法,不同的分類的開合。那麼他為什麼要這樣地不同去開合它呢?那個有個原因,因為佛說法,無非是對治我們眾生的習氣。那麼有的眾生在心、色兩法當中,對於這個色法的這個執著,或者愚癡比較重,那麼就色法比較偏重一點;如果心法的比較重,那麼就心法是特別偏重一點。所以心法的障礙比較大的,他就說五蘊──色法總說一個色字就夠了;下面呢,心法就開為受、想、行、識,然後這個裡邊又說心王、心所等等,這樣。
那麼如果呢,這個是略的,再不然就變成功六入,或者叫六處:眼、耳、鼻、舌、身、意;色、聲、香、味、觸、法。那個是對色法開得比較廣,而心法比較略的。那麼最廣泛的──十八界。那個所以這樣地說明的話,只有一個目的:就是針對著我們什麼毛病,他就用什麼藥,這個我們應該了解的。他的總共的目的是絕對沒有差別,治我們眾生的兩種病──煩惱障、所知障,人、法我執,如此而已。那麼,從這些前面這個色、心的開合不同上頭說的,乃至於下面:
從善業生可愛果為處,
有的時候我們叫「是處」,這個就對的。
從不善業不生可愛果為非處。
你要求可愛果而造不善業,對不起,無有是處。所以只有佛才徹底了解,說是處非處之理,這個是第三。最後的,
第四淨惑所緣有二,
「惑」是迷惑,換句話說這個地方的惑,就是指愚癡、無明。那麼有兩種:
謂從欲界至無所有,觀察下地粗相,上地淨相,暫伏煩惱種子。
哪兩種呢?有一種呢,把那個惑,就是煩惱,惑的另外一個名字叫煩惱,就是無明,暫時把它降伏。這個什麼呢?就是我們平常的四禪八定。那麼這個修法的時候呢,就觀下面這個粗鄙、可惡、可厭、可怕,厭惡厭捨,然後呢,一心修學上面的,使得上面旳清淨的相引誘你。這個也是一樣的,它每一個地方都是這樣:了解下面的,我們這一件事情的過患,策發你的大厭離心;了解你所追求的這樣地可愛,策發你的好樂心。一個逼、一個推。然後呢,這個力量使得你正式在行持當中,對平常眼前難捨的能捨掉,那麼對你追求的難行的能行持,那個時候一步一步上去。那個才是世間的哦!
所以這個地方注意哦!我前面說那個,為什麼要那個基礎呢?也就是說,平常我們不要說,哎呀!聽懂了一點點,在知見上面;或者情緒上面聽見了,哎呀!你所歡喜的,就說我要這個去。這個沒有用!你一定要把你所要追求的內容要了解,那個時候一定要把眼前難捨的那種執著要放掉。而這個真正地說起來,這個難捨的執著不在外頭,究實說來,這個還在裡邊,就是自己的內心。或者有很多人習性強的,哎呀,對這個軟暖的習氣放不下;有很多人知見強的,喔唷,這個自以為了不起。你如果這個內心當中,這一個概念不認識的話,根本「捨」都談不到;認識了以後,才要有決心捨掉它。捨掉它的方法,還是在這個──曉得這個過患。
所以剛才說,有很多人學了以後,自己覺得懂得很多,對不起,那實在是啊,他是一個越學越錯。要真正懂了以後,曉得:「啊!原來這個東西,有這麼大的大禍害啊!我的毛病就害在這個地方啊!」所以這個《圓覺》上面告訴我們啊,是鑽木取火一樣。你還是兩樣東西轉,轉得這個木頭出了火了,最後呢,火燒起來把木頭燒乾淨。好!火滅煙飛,沒有了,就是這樣欸!也就是就在我們知見上頭,認識它知見的錯誤;然後呢,找到對治它的最後的;最後呢,欸,用這個法門,把我們知見也好、情緒也好,徹底地把它淨除乾淨,這個是我們必定要知道的。
所以他說,對下面的粗相要捨棄,不要說我們欲界地的這個一無可取,乃至於得到了根本定以後,它繼續上去也是一樣的。啊!說那下地等的定,唉呀,那個是毫無意思啊!他還是把它看成功非常可厭的,非常可厭的,捨離掉,那個時候你才能夠上得去。那麼這個是只是暫伏就是了,下面呢,真正的佛法要想跳出世間的,那個是要永斷這個煩惱的種子。那要修什麼呢?
及修無常等四諦十六行相永斷煩惱種子。
這個四諦十六行相啊,我想大部分同學……欸,我想不一定大部分同學,有少數同學曾聽說過,我再說一下。四諦就是苦、集、滅、道四諦,那麼每一諦當中,有四個行相──苦是無常、苦、空、無我;集是因、集、生、緣;然後呢,滅是滅、靜、妙、離;道是道、如、行、出。平常容或我們懂,那麼這個每一個諦當中的四樣東西是什麼意思呢?那麼這地方,我也是給大家作一個最簡單的說明。
我們總說起來是苦,那麼為什麼這是苦呢?所以正觀的時候不是說那個苦,明明這個是快樂的,那你怎麼說它又是苦呢?有很多是根本不苦不樂,你怎麼說又它苦呢?欸,所以啊,這個時候有它的內涵的。說原來我們所眼前的一切這個有為法啊,都是無常的,我們總覺得安全可靠的,它沒常相可得。粗的來說,就是剎那壞滅,永遠在那兒;細的來說,它沒有它的這個真實的常,根本的安住,這樣,所以叫無常。因為無常所以苦──苦的嘛固然是苦;快樂的呢無常,壞的也是苦啊;行的呢,就是雖然現在不苦不樂,因為它沒有常地繼續下去,那有苦啊!總是你不能保任它的,所以說苦。
對我們一般來說的話,我們都要把握得住,有那個……可是這個東西,偏偏就是又無常的。因為無常啊所以苦,因為苦嘛,所以這個東西啊,為什麼?原來這個東西空。假如說真的有個常性的話,在繼續地常在,那實在的。既然是不斷地在那兒……你真正地觀,沒有真實的內涵在,一切東西都在那兒變化波譎當中。從這個裡邊,你原來發現哪,由什麼因緣呢它會變化?那由於這個這樣的因,所以感那個果,這個因是這樣的,所以果必然也是如此──空。這個裡邊也找不到實實在在的一個實有的東西;對我們來說,我們把它看作「我」,沒有這個!這個是觀無常的內容。
那麼集諦呢?就是為什麼有這個苦的呢?苦的因在哪裡呢?所以集諦,就是要因、集、緣、生。那個因、集、緣、生,前面就講過了,「因」,那就是說什麼造的一個主因,那是無明、行。那麼這個主因,由於招感,由於在增長,然後呢造作這個業的關係,能夠將來「集」起種種的這個業,而感得將來向前流轉的「生」。那麼生完了以後呢,對不起,它生完了以後它又要滅,而且會繼續地攝受種種的這個因,繼續地使那個生死流轉的,這個叫「緣」,所以因、集、生、緣。
不過這個因、集、生、緣,我在講前面的這個十二因緣當中的話,我把那個「緣」擺在「生」的前面講,這它有個道理的,它有個道理。就是前面我講的那個十二因緣當中啊,十二因緣通常是三世、兩重因果講;但是呢我們在運用上面,就當下一生、一念上面講,所以把那個次序顛倒,不是次序顛倒,我們要活用它。那表示任何一法,從這一生到下一生,乃至於從這一件事情到前面推,乃至於一念前面的生起的關係,你了解它生起的必然因緣,那這個是這樣。這個對我們修學是絕端重要、絕端重要!
那麼什麼是滅、靜、妙、離呢?說既然世間的一切現象都是苦,為什麼苦啊?那因為這個有為法,是由於這樣的因緣所招集感得的。那現在我們哪,看看有沒有辦法,能夠從這地方跳出來,跳出那苦。說,要跳出苦要找到苦的因,那麼把那個苦的因,如果是你如理地能夠把它消滅掉,所以把那個集諦,真正地能夠徹底地滅掉了以後,那個苦就靜息了,所以叫「滅、靜」。那個時候,這個東西才是「妙」的,現在我們眼前的世間的一切啊,那是毫無意思,毫無意思!是啊,說滅、靜、妙,那個時候,你得到這個,是永遠真正地「出離」了這個生死輪迴的痛苦,那這個所以是滅諦的真正的現象。說滅是,滅它指什麼?滅這個集,換句話說,因滅則果滅,這個是《遺教經》上,千言萬語說來說去,就是這個。那麼,所以滅這個因的話,果也滅,果滅的話那就不苦,就靜息一切之苦,這個才是真正妙的,那個才是真正出離。
那麼你要走這個,怎麼辦呢?要走那個「道」,啊!這個是真實之道。這個道是什麼?是「真如」自性,不是虛假的,那麼以這樣的「行持」,才能夠得到「出離」的結果,這個就是道諦的真正的內涵。
所以這個四個,每一個行相有它這個。那麼粗淺地來說,你了解了這些的,喔!原來這樣。那麼這四個字每一個有它的特別的內涵,所以我們正學的時候,為什麼二乘說觀四諦十六行相,就是你如實地照著這個次第去正觀。當然這個正觀,一定經過戒、定,那個時候你能夠如理地去觀的話,一定感得這個圓滿的果報,這是我們了解的。這樣一來的話,就把那個煩惱的種子永遠斷除,永遠斷除。
也許大家談到這地方,覺得好像我們那個禪宗好像不要;你表面上去看,的確不要,就內涵來去看的話,一點不少。這個《楞嚴》上面就告訴我們:這個像空中鳥跡,你找不到痕跡的,痕跡雖然找不到,但是呢,對不起,從這個地方飛到那個地方,那一個彼此之間哪,總是這麼多,總是這麼多!所以有一種走法呢,你一步一步拿那個樓梯,好像清楚明白地,你有一步一步可踏;那一個呢,你飛。所以不管你坐飛機也好,坐輪船也好,坐汽車也好,你從它那軌跡上面行,是不一樣;就它的距離來說,對不起,一點都省不了,這個是千真萬確的事實。將來你們真正地能夠,尤其是把如果宗、教二方面都了解的話,那絕對是如此!所以六祖說「說通及心通」,欸,你呀,以教下來說,固然也通,然後呢,你這個宗下來說,固然心裡通;說起來的話,語言說也通,教理絕對通達!這是我們必定應該了解的。
在你沒有過來之前,是,一定有懷疑的,說這我們明明兩件事情,明明是兩件事情。所以我們不必說,我們現在的話,我們看看那些祖師們,你就曉得了。先看那個,這個宗下的那些祖師們。欸,宗下的祖師很有趣啊!他有的固然是,他不引經據典的固然也有;有很多人,他引經據典,到哪裡,你一出口,什麼經裡面,你根本不曉得什麼經,他就能引出來。說明呢,他必定是,而且也決定不違背。所以,這個祖師們有一句話,他就說啊,那個:「依文解義,是三世佛冤」,好像不要依照著文字;但是「離經一字,等同魔說」。儘管你是教外別傳,可是你的內涵,是只要離開那個經一個字,對不起,你就是魔講的。說得很清楚,絕對不會離開那個教下另有一樣東西,只是說,要從那個文字所指的內涵上體會。
其實現在我們學教,處處地方告訴我們,不要在文字上面轉哪,你一定要了解文字所指的。所以說「標月指」,那就是我們的真正的行相,不管是色法、心法。同樣的道理,像教下的那些祖師們也是一樣。教下的祖師,在《傳燈錄》上面很多地方,你看看,他譬如說杜順和尚,那個是賢首宗的,智者大師,那是天台宗的,他儘管是教下的,但是他最後所證悟的理,卻是跟宗下的一無二致。
特別是我們六祖門下有一個大師──永嘉真覺禪師,號稱為「一宿覺」。為什麼叫一宿覺啊?他真正開悟,他不在這個六祖大師門下開悟的哦,他是學天台止觀而開悟的哦!你們看看呢,他說得很清楚,他遇見六祖大師的弟子,然後就問他。「對不起,」他說啊──那個弟子說:「我可是不知道啊,不過我曉得的,無師自通哪,那是天然外道。」啊,那沒用的!「欸,那麼現在要到誰,找哪一個地方有善知識呢?」「那我的老師──曹溪的某人。」他就跑得去,就這樣。你們還記得這段公案嗎?這樣。
到跑得去了以後,他去見那個大善知識不頂禮啊,那個繞了三匝,站在那裡一站!那個六祖說:「那個佛子,起大我慢,你見大師這善知識,哪有這樣的事情啊!」真覺禪師怎麼說?「生死事大、無常迅速。」喏!說明了這個他們這個古代的大知識,哪有閒話,他一天到晚忙得不得了,忙這個事情啊!乃至於這種儀禮,他都是,啊!這個生死事大,無常迅速,不在行相上面轉。六祖怎麼說:「何不體取無生哪!」欸,這本來就無生,你為什麼不去體驗哪?然後呢,這個真覺禪師就「體即……」什麼,兩句話,本來就是沒有生死。換句話說,那個時候就問他:你為什麼不去體驗那個無生呢?唔!那個真覺禪師就說出,自己對於無生的這一個體驗來。他在那個上,六祖大師並沒有告訴他什麼哦,也並沒有傳揚後來祖師哦!也只是說明他的經驗以後,六祖怎麼回答:「對!如是,如是。」就這個樣了!好囉,他就走了。「那為什麼這麼快呀?那你住一夜呀!」所以他叫「一宿覺」哦,記得嗎?為什麼要在這個地方,這個你們懂嗎?這個裡有大文章,有大學問在哦!這樣。
所以我說路是兩條,你了解了以後啊,絕對一樣。教,它是把那個如理的教授告訴你,不但前面告訴你怎麼走,乃至於後面也告訴你清清楚楚;印證的就在這上頭,你一方面修持,全部照這個上面修持,一方面修持印證在這裡。宗下,你沒有善知識在旁邊的話,無師自通不可以喔!但是過來人不一樣,過來人卻是可以的。儘管是過來人,我們現在看看那過來人,他不是說,坐在那個地方──過來人也有哦,那叫獨覺,那不是現在我們的祖師。我們的祖師開悟了以後,一定也是啊,他在語錄或者上面,哦!到那時候想起,原來某人一句話,以前騙他,現在騙不了。不是騙他呀!那個就是個標準:哪!你真正悟了以後,這個悟境應該這樣的。以前沒有悟的時候,不知道;悟了以後,那個標準,噢,一對!同樣的道理那就是先告訴他了,擺在那裡。然後你到了,功夫到了,你一對,你曉得這個錯不錯。
說明了什麼?說明了天下只有一類人,的的確確──實際上真正說起來兩類:小乘是獨覺,大乘是佛,只有這除了兩類以外,說無師自通,沒有這件事情!這個是我們要清楚的。你了解了這一個,你就不會把「宗、教」看成兩條路子了。不過當然,我們在摸上去的時候,我們也大可不必一定把這兩個東西揉在一塊兒,這時候看你呀,如果你善巧學的話,你將來是必然會走到這一條路的歸宿上,歸宿的這一條路上去。所以說佛佛道同,每一個佛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而且不異語者、不妄語者,對不對?每一個佛,說出來的話絕對相同,絕對不會跟另外一個佛有一點差別,這不是很明白嗎?現在我們學佛的人,大家的意見各說各的,吵得天翻地覆。那很明白地說,我們不曉得錯到哪裡去。啊,這個就是我們該注意的。所以,注意啊,我們要學的是誰!注意一下,順便一提。
那麼,這個「總明所緣」,整個的大綱了解了;現在說「此處」,我們這個地方,學止學習什麼。
巳二此處所緣。《三摩地王經》云:「佛身如金色,相好最端嚴,菩薩應緣彼,心轉修正定。」
我們要念佛、緣佛,引經上面。這個告訴我們:喏,你要看那個佛的身這樣的。就是我們現在所謂的念佛的前面的幾句偈子,不過我們現在念的是念狹義的一個佛──阿彌陀佛身金色。還是一樣,如果你真的了解這「阿彌陀」的內容的話,這一個就代表了廣義的,是無量光、無量壽。無量光、無量壽是什麼?智慧、福德無量,沒有一個佛例外的,所以他的世界叫「極樂」。你從那個上面,你了解他的「極樂」兩個字的特質,這我們要懂得的。說「相好最端嚴」,那麼現在我們修學的人哪,就應該「緣彼」。然後呢「心轉修正定」,那個心哪,不要在煩惱上面緣,而是轉過來,要安住在這個上面去修習。
由緣佛身持心,即是念佛生廣大福。
進一步,你能夠這樣地觀想地修,來持、安住在這個佛上頭的話,這個它就是念佛,真正地廣念佛是這樣的。若廣義的念佛法門當中呢,一個有持名、有觀想、有觀相,乃至於由此而進入實相。而且還有一個特別好處,你看別的,它有專門的對治。這個地方啊,一般的定,有對治散亂的功效;還有呢,特別的對治,譬如說對貪心,那麼不淨觀,能對治不淨,但是不能對治其他的。這個念佛呢,除了散亂以外,它還有一個,能夠生廣大的福德。所以這一個是所有其他的學定當中沒有的,《大智度論》上面也特別強調,特別強調。所以,除非是我們有很粗猛的現行煩惱,這種現行煩惱你不降伏的話,你沒辦法學定,那麼就在那五停心觀中,選跟你相應的這種粗猛煩惱。否則一般剛開始學的時候,這個念佛觀是最殊勝。原因──因為一方面能夠得定,對治我們的散亂;一方面能夠生廣大的福德,這是非常重要的!你有了這個福德以後啊,下面這個智慧就可以開發,進程快速。
若佛身相明了堅固,可作禮拜供養發願懺悔等修集資糧,淨治罪障之田,
哦,有這麼多的好處啊!看起來了以後,然後你觀起來了以後,那個時候你所謂歸依啊、禮拜啊、供養、發願哪,種種的集聚資糧、淨除罪障,最好的這一個一種方法,所以它是殊勝得不得了!
臨命終時不失佛念。
乃至於臨終的時候你不失念佛。如果說,我們要修求往生的話,那百分之百地去,百分之百去,而且品位很高,這樣。實際上呢,這個方法並不難,這是千真萬確的。所以為什麼我前面一再跟大家說:「不要怕,也不要狂,你只要肯照著這個次第上去,無有不得者!」
若修密法尤與修天瑜伽相順,利益極多。
凡是修密法的人,更是學這一個念佛,跟我們學密教當中的「天瑜伽」,這個天,不是天上的天──第一義天,這個在講到後面的再詳細說。其實實際上我在前面剛開始的時候啊,曾經也講過,實際上講過。因為真正一切佛菩薩的報身相,都是現的是天相,天身相,不是人間相,實際上比天上還不曉得莊嚴多少倍,莊嚴多少倍。在我們六界當中,只有天,勉勉強強堪與相比擬,它這個利益非常多。
故當以佛身作所緣境也。
那麼我們現在修的時候呢,就是這樣修。
此所緣境復有二取法,謂由心新想,及於原有佛像想令明顯。
那麼,修的時候有兩種方法:一個呢,我自己心裡面現新的,先想出來,想了去想;那麼還有一種呢,原有的佛像上面使它明顯。
前者益大,後者通顯密乘,今如後修。
這個前面這個利益非常、非常大,後者呢,當然也有利益,而且呢後者跟顯教也通、密教也通,現在我們這裡來修習後者。那麼這個前後呢,我也說一下。在我們想起來,好像這兩個都是都由心裡面心想的嘛!是的,可是前者心想的,譬如說《十六觀經》上面,教我們觀什麼?觀白毫相。欸,那個白毫那到底怎麼樣子,你也從來沒有看見過,它也告訴你這個白毫怎麼樣的,在眉間有這麼一個地方,宛轉右旋,這樣。然後呢,你觀哪一個,這是這樣。那麼後者呢,不!就是你先對眼前你所要緣的──同樣地比方說阿彌陀佛,啊!這個畫像是這樣,所以現在我們看了,這樣的想法。
那麼尤其是密教當中,密教當中的本尊觀,它一定是,所以它那個壇城畫得很好,然後呢,你每一個地方。哦,這個密教當中的觀起來,那這個非常地細密哦,乃至於每一個地方。平常呢,也許你們沒大注意一般的,尤其那個忿怒尊,那個手、腳等等。譬如說我們講的千手觀音,啊,一千個,每一個手上拿的東西,還有的不但拿的東西,那個手指啊,這一節什麼顏色,那一個地方什麼顏色,那一個地方什麼顏色,沒有一個地方……不能含糊的呀!這樣。所以現在呢,這個地方特別講想後面這個,假定是我們來說的話,當然,我們就是阿彌陀佛像。當然,你可以不一定念阿彌陀佛、觀阿彌陀佛,其他的也是一樣。
先當求一莊嚴佛像若繪若鑄,
這個是畫的也好,然後呢鑄的也好。
數數觀察善取其相,
不斷地對著它,能夠啊,欸,看得很清楚。
作意思維令心中現。
那個時候,你看清楚了以後,閉上眼睛──這個所看的相啊,現在心裡面。
此復當作真佛身想,不應作繪鑄之像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