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南普陀版)128A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

南普陀版第一二八卷.A面

大音讚誦,獨處空閒無倒思惟,

這個是第五,第五是就是說那麼修這個、這個,真正啊譬如說我們上殿、過堂等等,那個時候要讚歎也好、讀誦也好,這個也是一樣。譬如說我像剛才說的,我以前那個毛病覺得:哎呀!那個聲調太高,傷氣。不過現在倒是事實,我平常早晨上早殿,剛開始來的時候還是唸出來,現在我經常都很少出聲。這一點,我要特別跟大家說的,我現在很清楚,我平常這個目前的狀態是每況愈下,只有一個時候,我就一跑到課堂裡邊就提起全部精神來。下來了以後,平常的啊,常常氣都透不過來這個感覺。雖然好幾位告訴我早晚課不要上,我覺得這是難得的一個機會,至少我在這個地方的殿堂上面拜,至少嘴巴上面唸不出來,要留給大家同學的話,我心裡要跟著緣。

這個特別大家說明一下,在你們年輕的時候,我儘量地建議大家,像我這樣,這樣年紀大了以後,我還不鬆,輕輕放過,我覺得歲月無多啊!讓那個歲月癱在那個床上癱掉的話,是太對不起這個佛法,也對不起我自己啊!所以我寧願站在那裡跌倒,跌倒在那個大殿上面,我覺得:然後跌倒了以後,到了極樂世界來拜這個骨頭,那個遠比在床上養得胖胖的,到了地獄來,來打它來得好得很多。這一點大家注意!啊,這個。

下面呢,「獨處空閒無倒思惟」,再下面那就是第六個。平常的時候真正修學佛法的時候,最怕雜染,是啊,最怕雜染。所以好歡喜大家在一塊兒的,這完全是不相應的。只有一個情況,為了諮詢佛法,為了探討佛法,那個時候倒必須要一起,這個有它的特殊的功效。然後呢住在一塊兒的依眾靠眾,那個是;但是呢在這種情況之下,大家為法而增上的。所以說真正努力的時候,那個是這樣做法的。那麼在那兒幹什麼呀?不是叫你一個人獨處空閒那兒睡大覺哦──無倒思惟!要腦筋裡面就這樣,那個包括了修習很多各式各樣的。

修習瑜伽作意所攝若止若觀,為七攝法,於此劬勞所生眾苦悉當忍受。

那麼「修習瑜伽作意」,「瑜伽」是相應義,所謂境、事、理等等。那麼現在我們聽懂了,如果在那兒聽,那麼從這個,怎麼從這個名字上面了解這個義理。了解了義理,怎麼從這個不相應的染污法上面,根據這個義理,轉變成功如理的這一方面,這個叫作瑜伽,就是跟法相應。以前是跟非法相應,這個一定要經過正確的認識,然後去修習,這個時候叫「作意」,思惟、觀察。那麼這個裡邊有兩部分,屬於止的、觀的,一共七個,這個叫「七攝法」,這就是我們正修行的。前面這個東西,依止處啊、世法處啊、威儀處啊,這是前行,換句話說準備工作,我們正式修學的就是那一條。這個有很多條件、困難要克服,所以「於此劬勞所生眾苦悉當忍受」。

乞活處者,剃鬚髮等誓受毀形。受持裁染壞色之衣。從其一切世間遊涉兢攝住故別行餘法。捨務農等從他所得而存濟故,依他存活。不應受用集所獲故,盡壽從他求衣服等。斷穢行故,盡壽遮止人間諸欲。捨離歌舞笑戲等故,及離與諸親友同齡歡娛等故,盡壽遮止人間嬉戲,為七乞活,由依此等所生眾苦應當忍受。

這個也是七種,就是我們生活的方式。是,我們現在修行還要這個身體,這個身體要養活它。那麼所以他下面告訴我們,我們現在幹什麼?不是為了這個「我」啊,不是為了這個「壞聚」這個東西啊,在這個身上面、色殼子上面作功夫;真實了解它的虛假,所以剃除鬚髮。不要說外面這東西一切都丟掉了,連他身體上自己有的東西,頭髮剃得光光的,什麼都沒有;「誓受毀形」,注意喔,誓願的!哎呀,現在受這個。然後呢所以「受持」,我們真正受持的就是「裁染壞色之衣」,這個大家都了解的。換句話說,對於世間一切東西的話,哪怕這個顏色本身,一定要是壞色、壞色,那個正色不用的。

那麼,從本來以前忙世間的大家一起,這些東西統統捨棄,統統捨棄,「別行餘法」,跟那個世間完全不一樣的,這點我們必定要把握得住。所以在這個上面啊,在家的如果想真正修學的話,那麼慢慢、慢慢地遠離。不要說:呀!這個也少不了啊,那個也少不了啊!出了家了,更是注意,你出家真正地不要說:哎呀!這個也不好意思,那個也不好意思。那個,出家完全錯了,出家完全錯了!出家真正的目的幹什麼呢?欸,就是這樣做,這樣做,如法去做。啊,這樣就夠意思!那樣才夠意思!你要這樣想:對啊!以前一天到晚忙,攀那個世間的這種交情,現在要跟佛菩薩談交情了。嗯,佛菩薩告訴我怎麼做,我要怎麼做,這個,所以這行別餘法。

然後呢,下面這些告訴我們就這樣,「捨務農等從他所得而存濟故」,所以我們的種植或者什麼等等啊,都是不要。討什麼,那得到什麼就吃什麼,有什麼就用什麼。然後「不應受用集所獲故」,還有呢,這東西他們送來了以後,或者是自己想辦法,或者……這個都不應該受用,都不應該受用。「盡壽從他求衣食等,斷穢行故」,還有呢,這個「盡壽」啊,樣樣東西都是,從樣樣東西,吃的也好、穿的也好,如果說你不一樣去做的話,自己努力去弄的話,這個都是不清淨的穢行、穢行。所以現在有很多這種概念,說起來是很有意思:啊!我將來要修行的,怎麼辦?先賺一筆錢擺在銀行裡邊,然後去出家。你如果在家人這個倒是好辦法,你先賺了一筆錢,然後呢,我啊,好。我還是個在家,那個對的,因為我不必再為這個忙。如果出家的話,完全不是那麼一回事,絕對沒有說賺了一筆錢存在銀行裡邊;一刀兩斷,就這個樣,統統捨掉了!然後呢到那個時候吃的幹什麼辦?就討啊!這個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典型的例子,這個是如法的。

不過跑到這地方大家千萬注意啊!這個法,只是來要求我們自己的,要求我們自己的。所以你常常記得這個話,不要看:喔,這個人、那個人。那錯了!他的對不對那他的事情,他是菩薩示現。就算他不是菩薩示現,你要修學佛法的,你自己說來批評別人對不對,那換句話說你有一個標準在。那麼現在修學佛法的標準是什麼標準?這個我們要把握得住。修學佛法的真正的標準是淨化自己煩惱,現在你在這裡管他這個長、這個短,請問這個是如法還是煩惱?如法嗎?煩惱嗎?你一想,曉得:啊!這個不如法,這個是煩惱之法。所以,別人怎麼樣不管,要了解這個道理是反過頭來照顧自己。

除非是說大家同修,像我們這個環境,大家曉得的。那個時候的的確確,我們容或有這種情況之下,我們也靠朋友來那個諫勸,我們旁邊的人也諫勸。是那個時候曉得的,我們大家同修。因為我自己一個不小心的話,又為它拉去了,那個時候靠師長策勵我。所以同樣地我看見那個同修,我對他非常好,那個時候告訴他:某人哪,你這樣錯啦!嗯,所以佛法裡面有如法的諫勸,可是那個諫勸是一定什麼啊?像剛才說的,就是你的的確確你自己是一番善意,然後告訴他。如果說我們是非莫辨的話,那個絕對不是佛法,佛法是智慧之法,所以辨那個是非要清楚,根本在什麼地方。

所以說譬如說,剛才說如果說外面這一些東西,我們還是辨,辨了以後,緊跟著自己腦筋上面策勵的什麼?說:哪一個對、哪一個不對,我應該走對的,所以我淨化我自己心裡的煩惱。然後淨化了以後憐憫他,你進一步幫助他,你絕對不會責備他,絕對不會責備他。所以持戒而覺得自己持戒,覺得人家不對,錯了!如果說我們在共同的圈子當中,然後呢這個某人不對。那個時候,如果說你看見他不對,你心裡面厭惡、瞋,那個時候你首先了解,對不起,我自己已經在煩惱當中,先把這個弄好,那時候你都不能開口。如果那個時候自己不是的,就是:哎呀!他是個很好的人,一個不小心。那時候他這麼好,我就勸他,說:某人哪,你這個不對。這樣的,每一個地方,你必定要辨別得很清楚,所以把握得住這個原則,那這一點我們這順便一提。這個上面有很多,一條、一條我們也不必細說,不必細說。

所以凡是這個世間的一切東西,所以鄉里、國土,抉擇這種東西都是這個樣的。哎呀!這麼這個出了家了,還是嘛以前的老朋友一大堆,乃至於家裡的人什麼等等,牽牽連連哪,那真是不可以!那麼同時我也想起了,我昨天為什麼特別說,說以後凡是有人來找我的話,請你們任何一位都注意,請他到客堂,然後我去,除非熟人。這個我告訴你一件事情,離開現在已經二十年了,那時候我剛出家,住在同淨蘭若。有一天,我這個妹妹跟那個妹夫,他們夫妻兩個來看哦!那是從小我把她帶大的,也可以這麼說。那時正好生了一個病,從來我出了家以後,我到哪裡去根本不告訴他們,他們也從來找不到我。那麼那次因為動手術割胃,法師就說:「欸!這個大事情,你應該寫個信告訴你叔叔一聲。」好、好、好,那我就告訴他。哎喲,我叔叔聽見了,曉得我在哪裡,馬上趕得來。因為這樣的因緣,一住住了好幾個月養好了,他們來看我。

看我,那時候我就隨便地就讓他兩個人,我覺得這種情況之下,讓他們進來嘛,就跑到我房間裡。然後呢當時法師也沒說什麼,完了以後他跟著說:「剛才誰在你房裡?」這樣。我說:「妹妹,」我曉得他的意思,然後「妹夫。」「欸,戒律上面有沒有告訴你,這個女性哪一種例外的啊?」他沒有講別的了,我到現在一直深深地警惕這個話。他並沒有告訴你,乃至於母親;女性,他只是說,嗯,我們應該界線劃到什麼地方。是眼前這個環境是如此,我們不要太忽視這個環境,可是我們能夠做得到的地方是儘量做得到,這點我這地方呢順便一提。因為我們無始以來的習染是非常厲害、非常厲害,你不知不覺沾在那個地方的話,到那時候,它會發酵的。

所以常常記牢,那個廣告商那個辦法。你很討厭那個廣告,欸,但是他就放在中間。明明曉得,這個廣告商也明明曉得你討厭它,但是他偏偏放進去,結果呢這個廣告就偏偏有效。對不對?為什麼?就是你識田當中落下去了以後,一旦遇緣,如果你當時、事後沒有如法對治的話,它那個一旦那個種子下去了,到那時候就觸發這個緣的,會!所以這個戒律上面從很多微細的地方防啊,這有這個特質。所以我們別看,說好像這種很多小事情啊!實際上呢前面已經告訴我們,我們真正修的話,一定要從那個小事情上修起,大的苦我們忍不住,而是小的地方,這樣,這個地方是順便一說。

那麼這個就是什麼,第五項,第五項。由這種生活的方式,所產生的種種的苦。這個苦有兩方面:生理的,心理的、心理的。譬如說我們生理的這個容易了解,心理的什麼呢?平常我們歡喜沒有什麼事情啊,大家聊聊天,到那時覺得:不可以、不可以!那心裡面要阻止它,要阻止它。第六:

勤劬處者,勤修善品,劬勞因緣所生眾苦悉當忍受。

這個容易,真正要修……。這個容易懂,但是呢文字容易懂,這可是做的時候很難啊!修行的時候要有勤精進,修種種的善品,這個時候有很大的苦,這個要忍受。最後,

利有情處者,謂十一事,

這個前面在戒裡邊,攝有情戒當中十一條。十一條在這個戒波羅蜜最後那個小字,詳細說明,詳細說明,這裡我不細解釋了。

從此生苦皆應忍受。

第八:

現所作處者,謂出家者,便有營為衣缽等業,諸在家者,則有無罪營農經商仕王等業,從此生苦悉當忍受。

我們做的事情,出家人有出家人的事情,在家人有在家的事情。雖然它什麼、什麼「無罪營農」,這是指在家人哪,你還要忙你的士農工商,但是呢這個要什麼?清淨的,要無罪的。同樣地,這個「無罪」兩個字,對我們出家人也是一樣。在佛世的時候,這個不必,因為那時候都是正法時期。眼前我們特別重要,這個兩個字特別重要,特別重要!所以千千萬萬不要說:哎呀!人家怎麼做。是的,人家怎麼做,你自己那時候要自己問:「我跑得來是學人家,還是學佛?」清楚極了!明白極了!所以你一定要注意,說:「我來幹什麼的?學佛的!」那不要說人家怎麼做。我學佛的,人家也是學佛努力,比你強,啊!你說:「人家比我強,我趕快努力。」人家做得不如法,你就記住:我是來學佛的,他不如法,哦!我可不要學他,然後我學好了我要幫人家。你應該這樣去想。不要說:人家也馬馬虎虎,我也馬馬虎虎。那你就完全錯了,完全錯、完全錯了!

至少現在這個環境之下,特別注意:是,因為這個環境非常惡劣,你要徹底地改過來,不可能。然後呢在能力範圍之內,盡你的最大努力去做,事相上面這樣。然後呢心理上面告訴自己:我一定要百分之百地做到它!該圓滿的功德,我一定要百分之百地圓滿,該斷除的是百分之百地斷除。你心裡面應該百分之一百斬釘截鐵的一點都不留,這個心種很重要。你能夠這樣把那個心種擺在那裡,將來你遇見什麼緣的話,它觸發的自然這個。所以我們不要一開始的時候,「哎呀!馬馬虎虎啦,現在就這個樣啦!」那心裡的種子就是這個哪!

所以記著哦!我前面告訴你們的這個十二因緣,就是我們修學佛法的鋼骨,用在濟度大家還是它;用在自己身上,你時時刻刻體驗到,說:這個下一念、下一生,乃至下一件事情,怎麼來的,都是這個上頭。就是說,你前面先把那個種已經擺在這裡,前面那個種什麼?無明、行、識,這個識擺在那裡。以後你遇緣去滋長它的話,然後呢這個識經過了愛、取的滋潤,下面生起來的就是它。下一生如此,下一念是如此,下一件事情是也是如此。

那麼我們目前,雖然是如法修了,還是集諦所攝,還記得吧!所以這個時候還是無明相應的,但是呢已經隨順於智慧的。要破無明,要見道以後的事情,見空性以後。所以現在我們處處地方告訴自己,現在這個心裡面,以前處處地方馬馬虎虎,不如法的心念,現在一定要做到這個,這樣。你心裡面是在,雖然還在無明當中,可是隨順著善法的行,留下的識種子是這個東西。然後呢再遇見境界的時候,你仍舊是繼續不斷地觸發那東西:我要努力地去做!儘管我做不到,事相上面莫可奈何,但是我盡我最大的努力。那個時候,你以善法欲相應的這個去處理它,下面緊跟著來的就是那個果報是生生增上。修行、修行,那就是修這個,這個我們務必要知道的,務必要知道的!

所以關於這一點的話,一條路──聽聞正法,如理思惟。如理思惟另外叫無倒思惟,從反面來說,不要錯,從正面來說,如理。平常我們經常這樣,然後呢如果我們要想開口,就談論這個問題。所以我特別讚歎,你們同學來問我,我總不嫌棄的,儘管我弄得一點氣力都沒有,但是一談到法,我的氣力就來了。這個千萬你們不要怕,我寧願在那裡講完了以後,「啪噠!」倒在這個地上送到火葬場,可是我不願意在那裡享受那個舒服。千真萬確!我但願諸位同修來幫忙我完成這個志願。那麼現在我們繼續下去,這樣的八種,

如是八處所生眾苦,隨何苦起,皆應別別精進不廢正趣菩提,

嗯!這樣,上面所告訴我們的這個八樣東西,就是說明我們修行的時候,喏,這個大別。不管它生什麼苦,個別個別的這個苦來的時候,我們該怎麼辦哪?欸,下面──精進。精進兩個字啊,去努力,而且要如法地努力,絕對不要走錯。走錯是什麼呢?廢棄了「正趣菩提」了。換句話說,我們現在跑得來幹什麼?要走上那條菩提大道,要走上去一定有一個特質──精進,關於這點哪,絕不能隨便地忽視、廢棄!

已正趣入不令成其退轉障礙,令意全無不喜而轉。

那麼已經趣入的,那麼繼續地向上,千萬不要因為上面這種因緣使它產生障礙,乃至於使你退轉。下面有一句話特別重要喔!行為上面是這樣,然後呢意樂,心理上面「全無不喜而轉」,這個是最重要的。所以我們處處地方要注意,做了一個東西以後,你要想一想:嗨!這下我對,這下我對!儘管你沒有做得完全對,你說:嗯,沒有錯啊,但是我在每一步、每一步向上跨。

所以我常常提醒自己:我是一個常敗將軍!人家說「百戰百勝」,是啊,我是「百戰不退」!一直打下去。然後呢每打一次都敗,但是我敗完了以後就快樂。啊!我還在那兒打,這樣,我還在那兒打,是越打是越快樂,是越打越快樂!我曉得這樣打下去,總有一天被我打勝。而且打的時候我也快樂,固然克服了這個敵人快樂,我挨打的時候也快樂,為什麼?我並沒有被軟暖習氣所困啊!我是跟煩惱鬥,嗯,我正在精進啊!因為精進所以挨打,欸,既然是挨打的話,我只要做對了,快樂,這個很重要、很重要!你能夠這樣的話,你自自然然而發現,並不困擾,並不困擾。

這個說一件小小的有趣的事情,這種事情都是幫助我們策勵的喔!我記得小的時候打防預針,喔唷!一看見那個針就害怕得要命,躲得遠遠的,誰都不敢去弄。因為那個時候,在學校裡邊,喔,這個老師命令去見了,那個時候要找一個藉口,總是躲在後頭。然後呢一下有的嘛這個地方不對,有的小便去了什麼,排在最後,還是逃不走,還是逃不走。喔唷,痛得要命,咬緊了牙關,這樣來。

後來啊,我的先父他真好,他平常就跟我常常叫我念這個儒家的書,後來他信佛了,那麼就跟我談起這個事情。欸,我覺得:對啊!就像剛才說的,不管你逃也好或者弄也好,你總歸逃不了對不對?你咬緊牙關這樣嘛去對,這樣。他,不管他怎麼說,我聽也聽得很來勁,碰到那個時候,心裡面總歸不行。可是呢他不停止,他一直給我打氣。打、打、打、打,後來我自己覺得:不再他打了,我自己也在打。欸,慢慢、慢慢慢,後來居然這個我一生經驗當中最強烈的一次經驗。有一次,不是,不曉得幹什麼,我想就想起了這個念頭:對呀!我勇敢,我第一個來。然後呢咬緊牙關:我不怕!結果居然一針打下去的時候,不痛耶!哎呀!我心裡面高興了幾天,高興了幾天,以後我一生一直在受用這件事情。

以後我就受戒去了──當然中間有很多這種事情──受戒去了,受戒的戒場上面有很多同修,喔唷,看見人家害怕得要命,又不能不燒這個,我們現在的習慣哦,哎呀!然後呢有一個人燒完了以後,他自己事前誇那個勇氣,燒完了以後一直叫,皺眉苦臉以後。那時候因為我已經有過這個經驗,有過這個體會,不是單單一次,不斷地體會。所以我心裡先想:欸,好啊!今天我在這個上面鍛鍊。我看看那個《法華經》上,藥王菩薩他那個焚身那個故事,那我當然做不到,乃至於焚指也做不到,可是這個我可以做得到。哎,我覺得我沒別的供養,在這供養。我這麼大的身體,這麼一點點供養,啊,這個我是難得的啊!

我這是先自己這麼想,也許拿現在的話來說,這種想法有點阿Q式的,但是這個妙不可言喔!我就這麼想,然後到那兒燒的時候,嗯,心裡面因為事前有準備,所以燒的時候,這個心裡也心念非常之強烈。啊,就是越想越開心、越想越開心、越想越開心……。剛剛燒的時候有點痛,等到你非常高興的時候,那個痛的感受就變得很微弱了,有很多事情就這麼克服的。乃至於後來啊,這個深一層的不說,你們不妨自己去試試看。

所以,所以因為這種經驗我才體會到,佛經上面有一個公案:佛為了求一個、半個偈子,然後呢捨頭目腦髓。其中有一件事情,有一個羅剎說,他有半個偈子,佛要求。「欸,求佛法哪那麼簡單的!」「那麼要怎麼辦呢?」「要證明你的誠心。」「怎麼證明法呢?」「喏,古來的人要燃什麼等等,你現在也是這樣,身上挖一千個洞,把油灌在裡邊──燈,你有這個誠心,我教你。」然後:「好,來呀!」就身上挖一千個洞。哎呀!這我們能夠想像嗎?絕不可能的!最後他因為得到了這個法,然後一心思惟這個法,得到無痛之定,你們好好地看看這段公案。當以前啊,我只是真正讚歎而已,欸,慢慢、慢慢地我可以體會得到。我但願你們慢慢地從這個上面去努力,你只要肯下這功夫,你們一定會體會得到。

那所以說這「微漸修」,你只要小的地方你能夠注意的話,你了解它的特質在什麼地方。你有了這個心,這個心會強烈地告訴你:對呀!對呀!然後呢前面說的道理都來了,你現世稍微做一點的小苦,將來這個無比的大勝利都來了。而且你有了這個經驗,很多苦來的時候,你才能夠擋得住,不但是不苦,而且是一種快樂,這個都是千真萬確的事實。

所以說最後一句話「令意全無不喜而轉」,做這件事情的時候,剛開始的時候說「安而行之」做不到,那怎麼辦呢?「利、勉強」兩個字,你們善巧地運用這個。平常的時候,你思惟它的利益;然後做的時候呢,因為這個利益的關係勉強它去做,做到後來你安而行之,徹底安而行之的時候,你就是佛,那我們就從這地方做起。

第三引發思勝解忍中勝解之境,

他上面解釋的這一點比較簡單,實際上呢這一點最重要,最重要!同樣地,前面講那個,這個耐怨害忍,跟那個安受苦忍,告訴我們這個道理,都是怎麼去如法如理地思惟,如法思惟。

學習平台:
大慈恩譯經基金會(主要)
澈見幸福(個人化App)
幸福無盡藏(隨身碟)
月光機二代(離線學習)
Apple Podcasts
Spotify Podcasts
文字大小
主題
固定播放器
捲動模式
播稿模式
列印 預覽列印
播放連結 自訂播放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