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
南普陀版第一二七卷.B面
你這個軟趴趴地對它的話,拿它是一點辦法都沒有,這個道理非常清楚、非常明白。譬如說我們現在要想去搬,不要說大的什麼東西啊,要想搬掉前面一個土堆,或者是搬掉那個水泥塊塊,你用的工具像棉花一樣,有用嗎?一點用場都沒有,一點用場都沒有!
《華嚴》亦云:「童女,汝為摧伏一切煩惱故,應當發起難行之心。」
《華嚴經》上也是一樣,《華嚴經》上面後面這個,這個前前後後很多地方,那一段出在什麼地方,我不知道,因為經過了翻譯以後,更不曉得屬於哪一個。換句話說,這個菩薩告訴我們,我們現在要修行摧伏一切煩惱的話,要發起這個心,要……。不是說,哎呀,這個省事的事情、討巧的事情去做;就要在難做的事情上面要發起勇悍、猛利之心,這麼去做。
謂須心力最極堅穩,非心微薄之所能成。
我們這一個地方,要把自己的認識,第一個認識,當然這個心力的話,如理的哦!怎麼辦呢?極堅、極穩。非常堅固,不為外面這種非理的事情所動搖,而絕對不是微弱,這個不行的。
故若先發堅強志力,則諸大苦亦成助伴,譬如勇士入陣戰時見自出血,以此反能助其勇志。
假定說你先啟發了這個堅強的意志之力的話,然後去如理去行,不怕艱難這樣去做的話,欸,妙咧!不但你能克服這個苦,而且這個苦啊,反而會幫助你,這個的的確確的。平常我們哪,不曉得你們有沒有這個運動打籃球的個經驗?我們不一定有打籃球的經驗,可是呢,我想,很多人有看球的這個經驗,或者是籃球,或者我們這裡尤其是什麼?尤其是棒球。如果說這個對手方面,一個是很強,一個是很弱的話,你看起來沒勁,打的人也沒勁,對不對?反過來,如果說這個雙方啊,這個勢均力敵的話,喔唷!看的也非常有勁,打的時候也非常來勁。所以,那個時候對方的力量越強啊,然後你跟他打的時候,這個自己的意志力、戰鬥力也越強,是不是這樣啊?
現在我們跟誰打?我們跟那個煩惱打。跟那個煩惱打,那個煩惱的力量很大,所以它這種情況之下,它那個苦越大呀,欸,反而你這個勇悍的心是越強!所以它那個苦,它變成功幫助你的,所以這個大苦成功我們的助伴。我們剛才所舉的比喻是以球賽,現在這個地方呢像打仗,這個戰場上的勇士一樣,有的時候,自己一個不小心被人家傷了,他因為傷了,更是勇氣百倍!這千真萬確的事實。
若先未聞如是之法,雖聞云我不能行此自輕蔑者,則苦雖微亦能成彼退道之緣,譬如怯夫,雖見他血亦自驚倒。
現在呢,另外一種狀態,假定我們沒有如理地聽聞這個正確的方法的話,那個時候,因為他不了解行持的原則,雖然他想,說我要學佛、我要成佛,但是因為不懂得怎麼修這個原因。所以一旦說真正說我要成佛,要教你去行持的話,喔唷,說這個成佛要修道,修道要這麼苦啊,哎呀!不行、不行,我怎麼可以呀?哎呀!我這個不行。自己把自己就首先打了退堂鼓了,那個地方什麼?「輕蔑」。這個輕蔑的意思就是我不行啊,自己看輕了自己。那在這種情況之下,雖然一點點小苦你也沒辦法,一點小苦也沒辦法。就好像這個那種懦夫,不要說自己身上,看見別人流了血,喔唷,他就害怕得就嚇壞掉了,嚇壞掉了!
所以的的確確有這種人,有很嬌嫩的這種人哪,我就看見,昨天跟你說的,哎喲,怕蟑螂,老遠看見個蟑螂,哎喲,他就害怕得要命,然後最妙的是閉上眼睛哇啦哇啦大叫在那裡。我們常常笑啊,說這個竹雞,就是那種山雞,被那個鷹追的時候,牠沒地方逃了,把那個頭塞在那個草堆裡面,自己覺得很安全。我們笑那個這些動物,居然人間也有這個,喔唷,看見個小小的蟑螂,喔唷,眼睛摀嚕摀嚕,就這麼害怕。是啊,所以我們現在修行人,在這個地方務必要有正確的認識。
不要笑哦!真正如果我們仔細衡量一下的話,我們有太多人就是這樣哦!大家覺得,哎呀,要出家修行,就好像一跑到那個寺院裡面哪,樣樣……。啊,這件衣服你只要一被,喔唷,那些居士們跑得來,送錢給你還要跪在那裡,然後把最好的東西供養你,樣樣都是坐在那兒現成的。然後你跑到寺院裡面,還要所謂早晨嘛這麼幾點鐘起來、還要這麼做,「啊,要這樣的啊!喔唷,那不、不、不,那不!」這樣。所以有太多人說:「這樣,等到我老啦,然後呢賺了一點錢,然後呢買一個公寓,然後呢在那兒修行;再不然跑到廟裡邊,拿了幾十萬討一個單,在那裡什麼事情都不要做,好像到那時候人家送來。」那個是一個絕大的大錯誤,絕大的大錯誤!所以這個概念哪,我們一定要了解,修學佛法如果這個上面不認識的話,那一無是處啊!是一無是處。
如云:「有若見自血,反增其堅勇,有雖見他血,亦驚慌悶絕,此由心堅固,怯弱之所致。」
這容易了解。那麼,這個地方告訴我們,你修行的時候,怎麼辦呢?這要慢慢地來、慢慢地來。了解了這一點,現在我們就從我們的下面起足、下足,那個好重要、好重要!我們務必要注意到這個,務必要注意到這個!再下去,
處門廣釋者。
那麼,下面就詳細地從各方面來說明,各方面說明:我們要修苦,有些什麼的苦、應該怎麼樣去忍。
若須安忍所生苦者,為當忍受由何生苦。此分八處,
是的呀,現在說,修行必定要安受修行的苦,那麼要忍受哪些苦呢?把它分八個大類:一,
依止處者,
我們修行一定要一個依止的地方。
所謂衣服飲食坐具臥具病緣醫藥供身什物,是能增長梵行之依,
說我們為了修行,的的確確還要這些東西。可是這些東西的目的幹什麼?是「增長梵行」哦!根據了這些東西,然後你修行。所以你千萬不要弄錯,依止這些東西的目的是增長梵行,不是增長我們的雜染心。所以你吃這個東西覺得:哎呀,這個配你胃口、這個不配你胃口,這個是雜染心,不是梵行。當不配你胃口的時候,你覺得:欸,煩惱來了!所以呀,正因為不配你胃口,認得煩惱,我就要這樣,那個才是梵行。然後根據戒,根據等等。
此等諸物若得粗尠,他不恭敬,稽留乃與,不應憂鬱,當忍由此所生眾苦。
這地方告訴我們很明白,這些東西不管是粗,或者比較差,或者是少,或者人家給你的時候不恭敬,或者種種留難你,不要在這個上面去多擔心,應該忍。不要說我們修行耶,古來中國的念書人哪,說念書人「士恥於惡衣惡食者」,那麼真正的念書人,如果嫌這個吃得不好、穿得不好,要講這些的話,那種人啊根本不足以談道,這種人根本談不到。那個世間的一般的人哦!現在我們修行人,更應該超出他,他只是目的是世間聖人,我們現在要三界之內的導師,所以在這地方是特別注意,特別注意!
所以這一點哪,尤其是出家的同修們,千千萬萬不要說:「哎呀,人家跑到這個地方去啊……。」我以前也聽人家說羅漢齋,我說我們出了家都吃羅漢齋。「欸,羅漢齋好啊!喔唷,這個羅漢齋的味道真好,做起來要怎麼怎麼……。」然後呢講了一大堆,他現在那個羅漢齋啊,變成功台北最有名素菜館的那個招牌菜,他以為是這樣想。哎喲,我想了個半天,不曉得怎麼解釋,然後我就告訴他:「我這羅漢齋怎麼啊?放一點水,放一點鹽,放一點油,你有什麼再放下去,爐子打開。」他聽了半天,「什麼!就這樣的啊?這個菜不炒可以吃啊?欸,奇怪咧!」我說我出了家到現在,那時候剛開始啦,實際上到現在,說千真萬確的,你不妨看看我走過那個路。出家到現在二十四年,二十四年當中,頭上剛開始的時候,我在懺法師那裡出家,那個時候這樣。然後呢以後跑到這個福嚴精舍,以後跑到同淨蘭若,以後到美國,以後先在在美國的東海岸,到現在的西海岸。就只有很短的一段時候,在東海岸美國佛教會,那個時候大覺寺的時候,有一段時候他們請了一個人,啊,每天說煮幾個菜。除此以外,向來就是這樣,做法就這個樣!
然後呢我們這裡在座的還有一位,喏、喏、喏,你們都曉得,林某某,他跑到這裡,他長得這麼胖,吃得這麼好耶!這個不是問題呀,你們千萬不要被這個東西騙掉啦!我是隨舉一例啊!那麼,這是第一個,這是第一個。第二呢,
世法處者,
就是世間法則,什麼?
衰毀譏苦,
這個就是八法當中壞的那一面,還有嘛,
壞法壞,盡法盡,老法老,病法病,死法死,如是九種是為世法,依此一切或依一分所生眾苦,應善思擇而忍受之。
這個我們了解,「壞法壞」就是壞掉了,「盡法盡」沒有了,或者老、病、死等等,這樣的世間必然產生的,或者是所有的,或者其中的一部分,不管它有什麼的問題來,我們應該善巧如理地思惟,去忍受它、忍受它。因為我們雖然出了家了,的的確確出家還有出家的團體,乃至於眼前我們這種狀態,還難免跟世間人接觸。而且真正講起來,本來修學佛法,就是在世間上面,怎麼樣認得了煩惱,跳脫出來。那個時候像這些問題的話,你必定要認識得清楚,善巧思惟,然後呢去忍受它,就忍受它。
這個譬如說,我們現在也隨便舉一兩個例子啦!我們常常啊就修學佛法,還會說:「哎呀,這樣做啊,不好意思啊!」「這樣做啊,什麼啊!」「這樣做啊,是得罪人哪!」大家注意哦!你不好意思的對象、不好意思的特質是什麼?假定是你把法擺在這兒衡量:哎呀,我這樣做的不如法,不好意思。對!假定你不好意思,跟世間人來往的話,覺得你這樣做了以後人家笑你,不好意思。錯!同樣地,所謂得罪、不得罪的話,你看看,你得罪的佛菩薩。你得罪了人哪,往往佛菩薩歡喜;反之,你不得罪人哪,往往佛菩薩在那兒難過。這兩者當中,我們應該有所取捨。當然做得好的話,兩者都好,皆大歡喜;做得不好是兩者都壞。這個時候,我們必定應該如理取捨,這個概念是非常重要、非常重要!那麼,進一步呢,就是眼前我們做很多事情的時候,覺得:哎呀,這樣做的時候啊,要處處地方要顧慮一個問題──目的幹什麼的?這要「善思擇而忍受之」。
威儀處者,行住坐臥是四威儀,第一第三晝夜恆時,從諸障法淨修其心,由此生苦悉當忍受,終不非時脅著牀座草敷葉敷。
這威儀處,就是我們的行住坐臥,這是一天無非是這個。第一、第三是什麼?行跟坐,這個時候啊,不管是白天、是晚上呀,喏,你應該努力的,幹什麼呢?依法來淨修,是,依法淨修。這個時候要忍受,千萬不要非時去睡覺,就是這樣。現在所以的確的,古人他晚上睡覺只是中夜,從十點鐘開始到兩點鐘,只睡四個鐘頭。現在我還是看見這種,啊,我們現在睡覺的時間的確已經夠多了,然後中午還要睡這麼個久,打了板還爬不起來。這個事情啊是並不太強迫,可是大家必須注意,就是就我們眼前的這種狀態當中,慢慢、慢慢地處處地方不斷地去改善它。
現在繼續下去,三百零二頁,上面講了威儀處,第三。下面呢就是那個最後一行,威儀處是講行住坐臥啊、什麼等等啊,這個要忍。不過說到這個地方忍哪,注意啊!所以始終記著這個次第,前面那關鍵,他就告訴我們微漸修、漸次修。尤其我們要把握住,剛開始的時候告訴修,你不是說聽見了,「哦,那我聽見了,我今天晚上開始,我也晚上十點鐘睡覺,兩點鐘起來。」這個不是,這個不是。記得不記得?你隨遇,遇到一個馬上就修的話,那對你是不但沒有好處,一生這個善行終成過失。你必定要了解它那個正確的內涵,然後呢了解了以後,跟你現在相應那個狀態,然後從這個地方步步、步步地深入,這個點。不過反過來,我們不要說,哦,既然如此的話,聽見是聽見了,放在那裡不去管它,那又同樣地錯了!放在那裡不去管它的話,那的確是啊學到驢年也沒有用。驢年是,這個十二個生肖當中沒有驢年的,換句話說,你再修,修到哪一年,只是耳朵裡啊,始終是講講沒有用的。
那麼這個情況就是說,我們現在……。那天有位同學就問我:他本身身體不大好,這少睡了以後啊總是精神沒有,那他怎麼辦?那麼我就給他講我自己的經驗。說我剛開始的時候也是這樣,我固定的,那我這個倒是好,我一開頭的時候就立訂一個功課表,到哪裡都是這樣。譬如說,我平常的時候,假定說我是九點鐘就睡啦,或者說乃至於早一點嘛八點鐘就睡了,我現在了解這個道理以後,也絕不會說,一下擺在十點鐘,但是也絕不會說,停在那裡仍舊八點鐘。怎麼辦?變成功八點十分,這樣,然後呢固定的。所以我,現在你看我房間裡至少有兩個鬧鐘,原因就在這個上面。欸,我這個手上那個,它可以鬧五次哦:早晨幾點鐘起來、我每次幾點鐘上殿,這一定要鬧的,然後呢,下午幾點鐘起來、傍晚工作到什麼時候、睡覺的時候。
我把那個鬧鐘的時間哪,從八點鐘移到八點十分,結果第二天八點十分可以。不是說第三天馬上八點二十分,不!你擺在那裡,擺一個禮拜乃至半個月,一定要經過一段時候,欸,可以了,再提早十分鐘、再提早十分鐘。等到你提了三次,提早到八點半,停在那裡暫時不要再前進,再過它一個月,乃至於更長。你在這個時候,把你延長那個時候,能夠作了適當地運用以後,繼續地來,變成九點鐘,乃至於這樣。如果你跑到那地方,覺得這地方有問題了,停在那裡,但是不能退哦!這個很重要一個原則。所以你只能進不能退的,一退就完了!所以你進的時候你寧願慢,前面記得吧?所以他告訴我們這個公案,像捉強盜一樣。現在捉什麼強盜?煩惱強盜。你不是說一口氣猛追,你慢慢地來,你反正哪,我總歸老跟著你後面,欸,這樣,總歸有一天要把那個強盜把他捉到為止,不能停。現在我們對這件事情是亦復如是,當然,對於自己的說睡眠是如此,其他的亦復如此。再下面,
攝法處者,
這個就是我們修行的時候,攝受,我們現在在這地方攝受法,世間的是攝受的非法,世間。為了要修學佛法,我們要攝受佛法,那個時候應該受這些苦,換句話說應該做的,分成下面七樣東西,這個是出在這個《瑜伽師地論》上面。第一個:
供事三寶,
很重要!喏,這個就是修行,修行。不但在家人要,我們出家人更要,他在家是業餘的都要,我們出家了居然不要了,這個話怎麼說呀?所以從我們早晨上殿、過堂開始,任何一個行為,記住:我跑到這地方來什麼呀?如法供養。然後呢打掃殿堂、廁所等等,每一個地方,乃至於每一個小地方。譬如說吃飯,不要說:「哎呀,大家拿起來嘛就吃啦,等一下你這麼念了個半天冷了。」不,不是!你要嫌它冷、嫌它暖,跑到家裡去。你有病、老啦,是,這個是;一定要佛告訴我們的佛制。佛制為什麼要聽呢?因為他是完全如理如法地了解的。所以跑到這裡一切都是什麼?「供事三寶」,或者是有上供養,或者是無上供養,或者是事的供養,或者是法的供養。然後呢,
供事尊長,
因為我們現在真正修學佛法,是跟誰學?就是跟師長,而真正最重要的修學必定要這個善知識,所以這個第二個。然後第三呢,
諮受諸法,
你為什麼跑到這地方來?為什麼要親近善知識?不是跟他結交一個朋友,而要了解佛法,什麼是如理的,什麼是如理的。我現在這深深地有一個感覺,我最後幾年,因為接近了幾個大善知識以後我才發現:的的確確的,這個真正接近善知識的話,這個跟我們現在差得十萬八千里!我們現在啊都是一樣像小孩一樣,哎喲,要哄了個半天哪;然後如果師長稍微勉強你一點哪,自己癟了個嘴巴,不曉得到什麼地方去了,這完全不相應,跟法一點不相應!我所看見的話,那是尤其我到後來,這凡是老師隨便一句話,他只要說出來的,不管他輕輕鬆鬆,我一定要盡我最大努力去做到。有的時候,他對我的說明,乃至於指責什麼等等,儘管有的時候,我自己覺得:欸,我合理。剛開始的時候,我還自己覺得合理,現在不,完全反過來,理路上面至少,我做是做不到,可是我心裡面很清楚、很明白。
這個情況必定要知道,我們跑到這裡幹什麼?欸,要受法。你要受法,必定要有一個什麼條件呢?這個條件就是,你呀要把握住這個原則,然後一心恭敬地來求,一心恭敬地來求,這樣。否則的話,沒辦法!我曾經遇到過,這種事情不止遇到過一次,經常遇到的。一個典型的例子,說很多人現在覺得:「哎呀,佛法好啊,好得不得了!是,但是呢,現在這個時間哪,要想這個修很困難,而且不修啊也不行。」這也完全正確。所以呢最後是念佛,的的確確也是最好。然後呢他念佛了以後,怎麼個念法呀?「哎呀,你趕快告訴我們怎麼得到一心不亂!」然後你就告訴他呀:「是,嗯,如果說你已經宿生有善根哪,能夠很快念,那的確的,你不要去管他。這極大部分人實際上呢,不是的,那時候你得怎麼辦呢?」就告訴他這個道理。他聽了以後,啊!就覺得這個也不對、那個也不對!這樣。實際上這種情況什麼?他弄錯了,他弄錯了。當然,這個在家人他本來就是業餘性質,種一點善根。
現在我們到這地方一定要知道,我們跑到這裡來幹什麼?要受這個佛法,要這個接受這個佛法,你的的確確要一心一意地深入。就算我們現在條件不夠,或者年紀大啦、或者有病,至少有一件事情要做得到的──這個心哪,這個心哪,不要退怯!很重要哦,是最重要的一點!說:「是的,我現在有這個條件的限制,但是我心裡面一定要還是努力。」不但如此,更應該警告自己。那是我現在的感覺,所以我常常說,我不如你們的原因哪,這樣。我雖然今天老了,我就覺得,你看:那些你們這些同學都是善根比我足,那麼還勤勤懇懇啊!我的條件不夠,老啦,假定我現在心理上面,還不努力建設啊,還為自己躲在這個軟暖習氣屋子裡的話,養成功這個,這個就是我們的業,下一世來的時候啊,欸,它自然而然這個業就現起,前面說得很清楚。所以我儘管做不到,可是我心裡告訴它:我一定要做到它!一定要做到它!一定要做到它!你能夠這樣地策勵自己的話,外面這個緣適當的時候,你就做到了。
否則的話呢,現在我們現在心裡先已經打退堂鼓了,種種地方找那個退,可是環境逼在那裡沒辦法,等到一換一個環境的話,你就完了!這是為什麼現在那個情況,有很多「再來人」,他心裡面如果說有這個堅強的力量的話,他第二次跑到這個環境當中,他看看,欸,那很多世間的事情不一定動得了他。反過來,因為他心裡面一向就是這種心理成好。我們不要說從前生到這一生,就我們眼前來說吧!儘管我們現在,譬如說,坐是坐在這個地方,心裡面呀也在那兒盤算:噢,今天假期了。心裡想想:哎呀!假期快來了,這假期裡面我要怎麼怎麼……。想了一大堆,想了個一大堆。所以等到一到假期,啊呀,那個佛法是拋到九霄雲外,碰到什麼就沾到什麼,不曉得跑到哪裡去了。我想我們人人都有這個經驗吧?
反過來,欸,說假期來了:「哦,趕快,這個在這個開學的當中,師友大家看見得來,有這個環境;假期來的話,哦,千萬不要為它所轉去。」所以心裡面先打好了氣,不斷地打氣。然後到了假期的話,別人哪,說今天放假啦,等不到明天;我是今天放假啦,今天至少我還不離開啊,最快我要到明天走,乃至於到後天走。心裡面就完全不一樣。然後跑到外面去的話,這個境界呀,緣碰見了以後它生起來了,「嗯,我在這地方學的這個東西對治,現在正用上!」喏,就是這樣。所以你這地方一定要了解:我到這地方幹什麼的?為什麼要不忙世間的,而來供事三寶?為什麼不自己供養了,供養尊長?跑到這地方來──諮受諸法。下面呢,
既諮受已為他廣說,
因為我們現在這地方學的什麼?忍辱波羅蜜多,這是大乘之法,所以不但自己了解,而且要廣為他說。不過這個廣為他說,注意哦,你自己要了解囉!了解的什麼?了解的法哦,了解這個法的義哦,不是了解這個名哦!單單這個名的話,是,還是有它用場的,可是這個名解決不了問題。既然我們現在真心要解決問題的話,要從這個名、字,說名句文身所指的真正的內涵。至少在這個情況之下,你體會到一點,能夠在煩惱上面哪,不被它轉得七葷八素,那個時候,你把不被轉的這個經驗告訴別人,那個才是真正的說,這是我們要了解的。下面說:
大音讚誦,獨處空閒無倒思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