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
南普陀版第一一零卷.B面
諸未得境為得彼故功用散亂,防護方便謂持淨戒,由能安住苾芻律儀,一切事業邊際散亂悉不生故。
那麼進一步呢,你要想慢慢地自己增上,對於你沒有得到的,你要想進一步去努力的話,這個散亂當中不可以。那麼要防止散亂呢,是什麼?持戒,持戒。所以平常我們總是講:「唉呀,我心很散哪!我學定啊!」那根本錯了。要曉得現在──是,定是的的確確降伏你的散亂的一個最好的一個辦法,但是如果前面沒有戒的話,你絕不可能學定。因為這個粗猛的現行當中,儘管你身體盤在那裡,坐在那裡,心裡面東想西想,忙這個、忙這個……。平常的時候在別的地方忙啊,是的呀,你手腳忙得不得了還無所謂,等到你坐下來了,手腳不忙啊,正好那時空下來,讓你更加胡思亂想得厲害。胡思亂想想完了,待在那兒呼呼大睡,打起瞌睡來,這個不行。
真正的那個時候怎麼辦呢?持戒。所以它戒的特別什麼呢?就破這個煩惱的現行。喔!你曉得這個這些東西,東攀緣哪,西胡思亂想啊,這個都不行,所以啊靠這個戒。所以說持戒不在行相上,而是在主要的正知見上,你有了正知見,認識了,你這個行相自然跟它相應哪,所以叫依體起行哪!有行就有儀相,這樣來的。這個相,等到你內心相應了,有這個行相,自然而然會達到這種狀態。當然我們也了解,剛開始的時候,外面的環境會幫助我們,所以眼不見為淨,這個是事實。所以它開始的時候啊,一直到後來,內外一定是同樣地並重。同時我們也曉得,我們的心怎麼起來的?是對境而起,是沒有境沒有心,反過來,沒有心也沒有境。所以它兩樣東西並不忽視,但是它的重點是在內心,認識什麼是如理、什麼是非理。然後呢在心理上面防範,在境界上面防範,這個主要的什麼?持淨戒。那麼那時候他能安住在這個根本的戒律上面;能夠安住在這樣的話,所有的亂、散亂,做任何事情的散亂都停止、止息了。
所以我們這裡可以想一想,四種資糧──密護根門,正知而行,這不是最好的持戒嗎?實際上你能夠這樣做的話,當然這個散亂統統拿掉了。那這個東西啊,真正說起來,都是什麼?都是屬於戒學範圍之內。你能夠這樣地很慎重、努力地防護自己心裡的散亂,那個時候你才可以談得到學定,這個我們要了解。那麼進一步呢,現在我們這裡的目的,不是說持了戒、得了定要去解脫──要利益一切眾生。要利益一切眾生要跟人來往的話,那個時候非要下面的忍辱、精進不可。所以
不捨有情方便謂能堪忍,不厭怨害一切苦故。
因為你要跟人來往的話,那一定要受種種的煩,世間所有的這種麻煩,如果你沒有忍辱的力量,忍波羅蜜的力量的話,你受不了!所以那個時候啊,要來忍波羅蜜才能夠「不捨有情」,不棄捨他喔!但是從這個上面,你還要更進一層地精進行善的話,這個力量還不夠。所以啊,
增善方便謂發精進,由發精進善增長故。
這個,更從這個基礎上面,不退這個基礎,還要向前猛衝,才能夠圓滿一切菩薩所應做事,所以一切種智這個必定要這些條件,是精進。
淨障方便謂後二度,
那麼最後呢,淨障的方便,是後二度。淨除一切障,煩惱、所知種種障,根本這個就靠止觀兩樣東西。止是伏,然後呢慧是斷,所以啊,
靜慮伏惑,般若能淨所知障故。故六度決定。
這也有這六樣東西就可以圓滿包括,不能少,也不需多。
如云:「不貪諸境道,餘防為得散,不捨有情增,餘二能淨障。」
第一個是貪;這個第二個呢,防,「餘防為得散」,這是戒;「不捨有情」這是忍;「增」就是增善方便,是精進;下面「餘二」就是止跟觀。
又不隨已生欲塵散亂自在轉者,謂無貪施。若先未生預遮滅者,則須尸羅,防護無義非義散亂。惡行有情數多易遇,由此因緣退捨利他,能對治者,謂當修習有力堪忍。淨善眾多長時修作,令增長者,要由思惟此勝利等,發起恒常猛利勇進。暫伏煩惱,須修靜慮。滅煩惱種及所知障,謂須般若。此於六度,能與最大決定知解。
那麼,下面又把這個再進一層地來說明一下。我們修學大乘佛法,要長時期地在生死輪迴當中,而且生生增上,得到一生比一生好的圓滿,種種的財位等等。而得到了這個能夠不被這個塵欲所轉的話,靠什麼?就是施,無貪,你雖然有種種的東西,你呀,自己一點都沒貪著,所以自己不亂。然後呢,因為你不貪,能捨,所以能夠利益別人,這個只有布施,所以叫布施波羅蜜。
欸,那麼進一步呢,在這個上面,你要想真正地進一步增上的話,那個時候單單這個布施不夠了。所以要能夠斷破現行,而進一步深入定慧,這個時候啊,所以要尸羅,說「先未生預遮滅者」──尸羅。哪!你心心念念曉得你該做些什麼,然後呢,你又曉得你現在怎麼樣去做你該做的事情。這個一定有一個標準,這個標準就是佛告訴我們的,這個叫作戒,說這樣做對的,你該去做,這樣做不對的,你不可以這樣做。做該做的、對的,那調伏你的內心,使得你的熱惱慢慢地調伏變成清涼,使得你的縛著變成功解脫,這樣。這樣把世間動亂、毫無意義的煩惱能夠一一降伏,都是這個戒的功效。
那麼平常如果我們只學自利的話,有了戒,馬上學定、慧;現在不,我要廣利一切有情。那個時候廣利一切有情啊,單單這個你自己雖然定了,可是跟人家來往過程當中,你如果不能忍受種種情、非情的苦的話,你沒辦法向上,你會退失。所以啊,所以能夠對治這個惡有情而不退失的,自己要有忍力,就是這個忍辱波羅蜜多。
單單在這個基礎上面,這個基礎是防止你不退的,不是主要的力量在退那方面;真正向前,還要另外一個向上面這個增上勇悍的力量,這個是精進。那麼所以啊,對於這個精進要有什麼呢?「思惟此之勝利」,說這樣地做有無比的大利益,等到你了解了這點以後,所以雖然做這件事情辛苦萬分,但是你想到這個辛苦的代價雖然大,可是得到的果報啊,那更是不得了的果報!那個殊勝的意義啊,才能夠策發你的善法欲,才能夠策發你的勤精進,你在任何艱難都不怕,這是精進。那麼最後,到了這個程度,那個時候,最後的要把煩惱徹底地淨除,那個時候要靠兩樣東西:定是伏,慧是滅,是滅。那麼在這個情況之下我們曉得那──啊!原來這也是要靠這樣。
所以,關於所以要學六度,必須要學六度,同時也只要學這個六度,這個的內容啊,我們在這個地方也說明,而且決定有這樣的認識。前面雖然是這麼隨隨便便地好像講,實際上這個內涵,我們在正式修學過程當中,必定要有相當正確的認識,而且這個認識要發生堅固決定的信解。然後呢,一步一步照它去做,絕不動搖,這樣才能夠得圓滿的果,得圓滿的果。最後,
觀待三學數決定者。
真正說起來,我們整個的真的要學的內容,也就這三樣東西:戒、定、慧。現在我們看,這個六度的內容跟三學的關係。說:
戒學自性即是戒度,
當然戒波羅蜜本身就是戒,而
此要有施不顧資財,乃能正受,是戒資糧。
在六度當中,在這個戒波羅蜜的之前,有一個布施波羅蜜,這是為什麼呀?說你對一切的資財,要沒有一點點耽著顧戀,這樣你才能夠圓滿地受這個戒。所以前面這個布施,正是為了你圓滿持戒的時候的基礎──資糧,可以說。
既正受已,由他罵不報罵等忍耐守護,忍是眷屬。靜慮心學,般若慧學。精進徧通三學所攝,故六度決定。
受了以後,平常你如果學小乘,全部精神根本不管,學大乘偏要在這生死苦海當中長時輪轉,那個時候你要遇到種種不如理的,如果你不能忍耐的話,你這個戒就破了。所以要由這個忍耐,忍波羅蜜來守護,這樣這個戒才能夠圓滿,所以這個忍是戒的眷屬。有了這個戒,然後呢進一步學定,定就是心學──靜慮是心學,般若是慧學;就是心,就是來暫伏一切煩惱,般若是連根淨除。這個五樣東西。最後呢,精進是「遍通三學所攝」,要想把這個戒定慧能夠徹底究竟圓滿地做到,一定要精進,一定要精進,所以這個精進遍通戒定慧三樣。「故六度決定」,所以也有這個六樣東西呀,能夠確定地含攝,像前面一樣。
如云:「依三學增上,佛正說六度,初學攝前三,後二攝後二,一通三分攝。」
下面這個道理是說,從三學,戒、定、慧三學來看。這個三學是簡略的,然後呢,廣義的,我們把它深廣地來說,那麼這個可以開之為六,開之為六。所以前面這個布施、持戒、忍辱就是包含在戒裡邊;然後呢,後面那個靜慮、般若是包含在後面;其中有一個第四精進波羅蜜,是通攝在這個整個的這幾樣東西當中,所以戒、定、慧無不需要精進。好,那麼這個是第六,以三學來看。
經過了前面這個六種方法的分析以後,現在我們進一步看:為什麼他要以這樣的六個層次,來說明這個六度的數量決定呢?因為我們整個修學佛法過程當中,需要這樣的幾個條件,這樣的幾個層次,看看哪些層次、每一個層次需要什麼條件、內容如何,說
如是當以何等勝身,圓滿何等自他二利,安住何乘,由具幾種方便之相,修行何學,能滿能攝如是身,利,大乘,方便及諸學者,當知即是六波羅蜜。
現在呢,我們整個的修學大乘過程當中,他說你要修學大乘,需要依靠什麼?依靠「身」,單單普通的身行不行?不行,所以要最圓滿殊勝的身,所以說第一個「以何等勝身」,是殊勝的,不是普普通通的。那個要什麼?要增上生,就是六度當中第一個決定。那麼你有了這個身要做些什麼事情呢?說圓滿自他二利,圓滿自他二利。那麼這個圓滿自他二利,你修的這個,在佛法裡邊屬於什麼呢?說安住大乘。那麼這個裡邊用什麼方法呢?喏,就是修學的所謂一切種道這個方便;學的內容就是三學。所以這兩個主要就是說,依這個身──增上生,辦這個圓滿自他二利,這是屬於大乘,然後修一切種的方便,修學這個。這個是什麼?就是這個六樣東西。所以這個六樣東西啊,
總攝菩薩一切修要大嗢柁南,乃至未得廣大定解應當思惟。
關於這個道理,我們沒有認識固然不行,有了認識以後啊,還要產生決定不移的勝解。這個內容非常地深遠,所以這個定解,不是浮浮泛泛的,要「廣大定解」,得到這個的方法是「思惟」。那麼前面呢大概已經有說明,後面再補充的:
又初不令超出生死,其因有二,謂貪資財及著家室。能治此者謂施及戒。
平常我們所以不能超脫生死的原因有兩樣東西:一個呢貪資財,二著家室。實際上這是什麼呢?就是我們不能超脫生死,一個生死的根本──家室,就是淫欲;然後呢,這個是以淫欲而增生命,得到了這個生命以後呢,繼續保持滋長這個生命是什麼?就貪著資財。真正在生死當中最主要的,最主要的,所以欲是生死的根本,飲食即生死的第一增上緣,就是這個,這是不能超出生死的原因。那麼現在對於這個,能對治這個的話,是「施及戒」。真正對上面這個問題的正對治,對症下藥是什麼呢?一個是布施,捨掉它;還有一個戒,曉得你哪一個該做,不該做。
設暫出離,不能究竟而復退墮,其因有二,謂由有情邪行眾苦,長修善品而生厭離。
那麼進一步,說現在你不貪著了,你能夠跳出來;跳出來了以後,要長時這樣而不使得自己退心,這個有兩個原因。反過來說,有兩種原因使得你要退心,哪兩種啊?說儘管你想在生死當中,長時去濟一切眾生,圓滿無邊的福智資糧,但是你所要救濟那個眾生啊,無量無邊地多;而他那個惡行,又是不但是多,而且非常地暴惡。這是第一個,你呀忍不住。進一步呢,還要不但忍,還要修種種的善品。這兩樣東西,這是能退墮的因。
能治此者謂忍及進。
對於這兩樣東西能夠正對治的藥是什麼呢?忍辱跟精進。
以耐眾苦及他怨害,經無量時猶如一日。
這個就是忍,就是忍,儘管非常長的時間,但是因為你忍哪,輕輕也就過去了,輕輕也就過去了。所以雖然很長時候,你安忍在這個地方的話──啊,很快就過去了,這個靠什麼?忍辱的力量。下面精進呢,
善知修習勇悍之法,若多修練發起忍進,則能對治退墮之因極為扼要。
那這個就是我們在大乘道當中,所以不能上進的最大原因,就是缺乏這個。所以呀,對於要學大乘而不退墮,這一點是最重要的關鍵。
非但修此菩薩諸行,即現在時修諸善行,於少艱辛忍力薄弱,於所修道無大勇悍。以是因緣初入雖多,然於中間能不退者,實不多見,皆由未修忍辱精進教授所致。
好,我們不要看,說啊修這麼樣的無邊難行的菩薩廣大之行,不要說這個;就是眼前的那些一般的修行的好事,並不太辛苦的事情,並不太辛苦的事情,如果說自己的忍辱力量不夠的話,對不起,這個動不動啊一點點就耐不住了,唉呀,就不行!動不動,一點點就不行!所以啊,這個時候根本就談不到。進一步,就算你能夠耐得住了以後,但是你沒有精進的力量,要向上去能夠深入的這種力量又不夠,就這樣。
所以防止你退是「忍」,要向前衝要「進」,兩樣東西。因為缺乏這樣,所以眼前做一點小小的事情啊都做不到,何況是要修菩薩的大行啊!因為這樣,所以雖然很多人發心來,但是呢來了以後,慢慢、慢慢、慢慢啊,越來越不行、越來越不行,中間退掉了。所以能夠不退的人,實在少之又少。原因在哪裡呢?就是對於這個忍辱、精進這兩樣東西沒有認識,沒有認真地修習,沒有認真地修習,所以我們現在這一點要有正確的認識。
那麼更進一步,好囉!第一個呢,前面這個兩個東西,前面這兩個先布施、持戒,是說能夠啊,不超出生死當中能夠超出來,然後呢,能夠在生死當中不被它染污,靠第一個、第二個。而長時候在這個地方修習,靠第三、第四個,經過了忍辱、精進這個力量的策勵的話,你能夠不退。但是呢,說
又於中間雖未退轉,然有二種失壞之因,
這是根本問題如果沒有解決的話,它還要壞,哪兩樣呢?
謂心散亂不住善緣,及壞惡慧。
說,如果你心散亂的話,這個不行。你心如果散亂,一方面不能專注做你的事情,還有一方面呢,你根本不能善巧分別世間真實的法相,所以你的見解總歸錯誤的。所以呢,更進一步還要,要了解這個智慧,這個智慧是破壞一切惡根本的。那麼對這兩點能夠正對治的是什麼呢?
對治此者,謂靜慮,般若,佛說散心修念誦等無大義故。若於內明法藏之義無簡擇慧,雖於粗顯取捨之處,亦起錯誤顛倒行故。
所以你要想真正地產生大的功效,那麼散心是不夠的,所以佛就告訴我們,說散心不用說慧得不到,就普通一般的念誦等等啊,這個意義也不大。那麼更進一步,對於真實的內涵啊,你要又能夠抉擇,了解如理非理,然後呢,如理的是取、非理的捨,這個東西一定要智慧來辨別。你如果沒有智慧的話,不要說深細的,連它普通的你都沒有能力去辨別。這個眼前我們就是這樣,我們因為缺少正知見,所以正、誤之間實在不容易分辨得清楚,這個完全是要靠智慧。下面說,
此依斷除所對治品能治增上數量決定。
上面這個解釋是說,我們整個修學佛法,它的障礙、問題在哪裡。那麼要想斷除這些問題,斷除這些障礙,喏!就像前面說的六樣東西也就夠了,也就夠了。
依能成辦一切佛法根本扼要數決定者。
那最後,說現在我們要修學一切佛法,圓滿修學一切佛法,它的根本,主要的根本,那麼在下面,在下面,這個我們也來看一看。
謂初四度是定資糧,以此四種能成不散靜慮度故,依此因緣若修妙觀,則能通達真實義故。
我們真正要學的一切──前面已經說過了,一切都是止觀之果,世、出世間乃至於,當然,現在佛法包含了所有。所以前面那個布施、持戒、忍辱……是定資糧,由於這個四樣東西,能夠成功達到最究竟圓滿的靜慮。那麼由這個靜慮,然後呢才能夠修妙觀;那個由於這個妙觀,智慧的觀察,才能夠通達真實義,才能夠把煩惱、所知二障是徹底解決。最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