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
南普陀版第一一零卷.A面
如果沒有智慧的話,那自己覺得:哎呀,現在很好啊!等到這樣的作法的話,既然沒有下因,就把以前這個果浪費乾淨了。浪費乾淨了,下面怎麼辦呢?苦嘛,苦嘛!所以碰到這個地方,自然而然哪,我們了解了正確,譬如說現在冬天,哎呀,躺在這個棉被裡面真舒服啊!你感覺了舒服吧?趕快起來!為什麼會舒服啊?就因為你往業啊!所以這個因對了,這因是要嘛勤修學啊!如果你覺得:哎喲,現在很舒服!貪著的話,你就錯啦!所以你得到、有了智慧以後,自己處處地方啊,就不會為眼前的染著。喔!好東西擺起來,欸,你要貪──對啊!那為什麼有好東西啊?你因啊!那那個時候啊,你覺得:我趕快努力!處處地方,他不一定用反面的抑制你,就正面的引導你,你有了智慧也很容易呀!
故於餘生感六盛事,非為無因,不平等因,其隨順因定為六度。
所以啊,那麼我們這一生的是靠以前的往業,這一生的善果是以前的善因。那麼將來的餘生的盛事,也同樣地不是無因、不平等因,而是跟它隨順因,這個隨順因一定是六度,一定是六度。既然我們現在修行的時候,要這個經過很多生,一生一生這樣的話,那麼怎麼辦呢?因地當中要努力嘛!
故於現法,當修當習當多修習六到彼岸,以殊勝因能感如是殊勝果故。
所以呀,努力啊!努力啊!努力啊!多努力啊!這個殊勝的因就是這個。
此是現前增上生果,身圓滿等究竟增上生者,唯佛地有。
哦!喏,看了,現在這個地方告訴我們,這個六度這樣做啊,是增上生因,感得增上生的果。生生增上,等到你這個圓滿到最究竟的時候,就這個增上生就是究竟決定勝,就是它嘛!所以,我們現在不要怕呀!怕就怕不懂,就怕懂了不修。你懂了去修的話,一生比一生好,好到最後成佛了,就這麼嘛!就這麼嘛!所以眼前始終注意這件事情,修學佛法的的確確,不是叫你憑空地說觀空中樓閣啊!說抬起頭來羨慕這個太空人造衛星啊!是那眼前就是腳踏實地地一步一步地跨上去呀!等到最後那一步,跨到那一步的話,圓滿了──就是佛呀!
如《莊嚴經論》云:「受用身眷作,圓滿增上生,恒不隨惑轉,諸事無顛倒。」
就是這個,我們的身,「受用身」,自己受用的身、自己受用的眷屬,以及所作的事業,就是什麼?這個都是增上生。這最究竟、最圓滿,你要想它真正增上的話,要以智慧引導,智慧不引導的話,馬上三世怨,完了!你一切時處,恒常無間,一直增上,到最後圓滿就是佛。這樣去做的話,一切正確、不錯。這個是前面對增上生來說只有這個六樣東西,第二:
以如是身學菩薩行,菩薩唯有二所作事,謂正引發自利利他。
現在我們拿這個暇滿的人身來修學的是菩薩行,菩薩要做的兩件事情:一個自利,一個利他。
是故觀待引發二利數決定者。
那麼,以這個自利、利他,就是這兩樣東西,現在看:
其修利他,先須以財而作饒益。此若損惱有情而施亦無所濟,善遮損他及所依事,利他極大,故須尸羅。
第一個是布施、持戒。說你不是要利他嗎?要想利他的話,一定要先所謂財施,先結個善緣呀!那麼所以啊你一定要布施。其次呢,如果你損惱他的話,嗯,布施,譬如說我們送給別人家,「喏,拿去!」就這樣,那人家不一定高興。你布施了以後還要傷害他,他往往反而不聽你的。還要善巧地遮止「損他」,「及所依事」,那麼這個利他對了。所以這個尸羅,戒的特質有一點哪,叫「善護他意」,你心裡面處處地方要怎麼樣護,善護別人。
所以現在我們自己持戒了,總覺得我這個是戒,你這個不對、他那個不對。那不要說戒取見,根本大乘的戒根本不相應啊!所以真正持戒的人,他的的確確地,是,在我們僧團當中是互相規勸,而規勸的時候,一定是什麼?善心、無記心。啊!說:「你好好地這樣做啊!」要規勸他。可是到了,在另外一種狀態之下,絕不拿自己覺得持戒,看人家不對,這個不是。而是說他處處地方,反而乃至於總以委曲婉轉地要護持人家,說:啊,怎麼樣啊不要傷害別人。這個是大乘戒的特質,其實小乘戒的真正內容也是這個呀!詳細說起來,自然你會了解。
若不能忍他作怨害,報一報二,戒難清淨,故戒究竟須耐怨害忍。
那麼,你雖然想持戒啊,欸,但是你不能忍害、忍受的話,這個不行,因為世間都是暴惡的,尤其是呢你行大乘。這個人做了,你又覺得不對啊;那個人做了不對,你要去報復他,那完了!那個戒一定持不清淨。所以那個時候,你要想究竟持戒清淨的話,需要能夠忍辱。
由不報復,能免眾多他所造罪,他若信樂堪令行善,故是最大利他。
你如果能夠不報復,能夠忍的話,那麼可以避免人家造很多罪。然後呢他就信賴你,也安樂、快樂,那個時候你可以進一步教他行善,所以最大的利他就是這個。所以我們平常的時候,譬如說彼此間有了意見,有了意見我們往往跟人家吵、跟人家談。其實假定我們能夠忍耐一下的話,過了一下,欸,他自己……往往我們會這樣,自己想想:對啊,我錯啦!唉,對不起!心裡面終歸會這樣的。反之呢,我們兩人吵了半天,他本來自己做錯了已經有點懊悔了,結果你與他一吵的話,他心裡面那時引發的都是瞋心種子。自然而然哪,他那個就跟你兩個人就完全排斥掉了,這很明白的道理。所以不要說你不對,就是你對了,人家錯了,忍耐一下,它也有……也是這個世間很淺近的、很淺近的一個道理。關於這些道理,後面會詳細說。真正利他,這個也非此不可。
自利者,謂以慧力得解脫樂,若心散亂不能得此,故須靜慮令心住定,堪能如欲安住所緣。
那麼二利當中有一個自利,自利是什麼?要智慧得到解脫。要想得到解脫一定要智慧,要想得到智慧一定要靜慮,心散亂不可以,所以啊它需要靜慮。這個靜慮就是定,你要它定,它就能夠像你所想像的安住。而要得到,
有懈怠者不能生此,故須晝夜發勤精進無有勞倦。
要想得這個的話,一定要精進,這個精進要晝夜精勤,那才行。
此即彼等一切根本,故修二利六度決定。
哪!這個是最主要的,最主要的。那麼這個裡邊啊,從這個上面你要利他來說,不管是自利、這個利他,兩樣東西圓滿的話,那就對了。所以就這一點來說,這個六樣東西夠了,布施、持戒、忍辱,然後呢,精進、禪定、智慧。
如云:「勤行利有情,修捨不害忍,住脫及根本,一切自利行。」
為了利益有情哪,「修捨」是布施,「不害」是持戒,「忍」是忍辱,止──「住」是止,就是定,「脫」是觀,「及根本」就是精進。所以是這個六度之圓滿沒有精進的話,不行,沒有精進不行。所以啊,這個六樣東西,包含了一切,包含了一切。
此中利他非一切種,言住脫者心住所緣,是靜慮行跡,解脫生死是慧行跡,若辨此二則於寂止,不致誤為毘缽舍那。如是自許甚深持心,亦僅是此靜慮一分,故於六度圓滿之體,當求定解。
上面所說的,那個括弧裡面引的那個東西啊,只是就利他方面來說的──呃,就自利方面來說,就自利方面來說。那麼,所以我們分開來說的話,就六度是自利,四攝是利他。可是前面已經說過了,那你能夠自己調了才能夠調他,這是第一步;同樣的,你就把自己調的經驗告訴別人就是利他,這樣。所以這地方雖然沒有說利他,實際上的利他也必定包含在這個裡頭。
那麼下面,上面當中「住脫及根本」,就是住脫是什麼呢?安住在一處,然後呢有了這個,才能夠解脫生死。所以這個「住脫」,應該說住及脫,所以「心住所緣是靜慮」,換句話說,那就是定,定;然後呢脫,什麼?「解脫生死是慧」,是觀,這兩樣東西。「若辨此二」,對這兩樣東西你能夠辨別得很清楚的話,那麼你就不會把這個止當作觀。這個前面已經說過了,後面還要詳細說,這個很重要、很重要,很重要、很重要!
我們現在很多人,總是一開始修行就忙著:「哎呀!我要學學定。」這個實在是一個很大很大的大錯誤,很大很大的大錯誤!你必定要先得到正知見,然後呢依次進入去學。定不是不要,必須要的,這我們要弄清楚,這個是共因,不是不共因。那麼尤其是啊,如果說你辨別不清楚,得了定以後,對不起,共外道的以為世間,這個是很糟糕、很糟糕的事情!「如是自許甚深持心,亦僅是此靜慮一分」,所以不要說你不得定,就是你得到了定以後啊,你能夠得到很深的深定,對不起,這個僅是什麼?就是止,六度當中的靜慮,禪波羅蜜,還不是慧,真正解脫,自利都談不到,何況其他的。所以我們必定要對於這個六度圓滿的這個特質應該決定認識,確定不疑,那這樣才可以。
請翻到《菩提道次第廣論》二百五十九頁,關於這個數量的決定,已經說了前面兩樣,前面兩樣。第一個是增上生,這樣,就是這是所依的,我們要修學所依的這個身,暇滿、圓滿的德相所依的。有了這個身,那麼要做些什麼呢?要利益苦海的眾生,所以自他二利。前面第二個說引自他利,然後呢,下面今天講第三個。第三,
觀待引發圓滿一切利他數決定者。
而菩薩正所應作的就是在圓滿利他,而這個圓滿利他正所以自利,所以他那個利他啊,一切要圓滿的利他。這關於前面那一條,他並沒有強調這個圓滿的利他;所以現在這地方呢,就把利他的圓滿的所有道理,在這個地方我們來辨明一下,說這個六度也完全包含了。現在看文:
先以財捨除其匱乏,次於有情不為損惱,且忍怨害,於助他事發起精進而無厭離,依於靜慮以神通等引攝其意,若成法器次依智慧善說斷疑,令解脫故六度決定。
那麼我們要幫助別人,怎麼辦呢?第一個先以財捨,幫助他能夠生活圓滿,生活圓滿。所以平常我們可以看得見,如果一天到晚忙這個生活都忙不過來,你要談修行,談什麼都不可能,現在大家忙得不得了啊!就這樣。所以古人說:「衣食足,然後知榮辱。」這衣食就是平常的生活,你的生活有了,那才可以談得到所謂進德修道的事情,否則的話,忙這個都來不及,所以第一件事情要財布施。實際上呢,這個布施啊,不但是財,財、法、無畏,他的缺乏你都幫忙他,使他得到無憂無慮的生活。
那麼其次呢,單單幫助不夠,因為這個有情的的確確地,要想幫助他一定要結一個善緣,不能損惱他,「次於有情不為損惱」。那麼怎麼樣不損惱他呢?戒!所以戒的特質,尤其大乘戒的特質是在護持別人,這個不但不能損害,還要去保護他,心裡面。所以在我們皈依的時候,剛皈依談不到戒,他就說皈依了以後,就不能再傷害任何動物,讓任何有情……也是就是指從這個上面特質開出來的。第三呢,「且忍怨害」,你不但不能傷害他,而且要耐他來的怨害,要不然的話碰到一點事情耐不住的話,那自己的煩惱都沒有辦法降伏,何況是幫助人家呢,更是談不到。
那麼進一步呢,你要幫助他,「於助他事發起精進而無厭離」。那進一步幫助別人的時候,那個時候要有大精進力量;要不然呢,先哪,高高興興地幫助,做了一些時候啊就自己厭煩了。不要說幫助別人了,現在我們自己的修學,自己做一點小事情,剛開始的時候勁很大,唉,做做、做做等一下塌掉了,到那個時候怎麼教你做啊,他也不願意做了,那這種事情絕不可能的啊!現在我們要救濟法界一切有情,如果沒有精進力量,絕不可能!實際上呢,這個精進是通於一切,通於一切,那麼這裡專講利他。
進一步,「依於靜慮以神通等引攝其意」,那麼下面是定,你真正要幫助別人,那個一定要有神通。實際上呢,定它真正的主要的目的不在神通上面,是在智慧;但是這一個地方就純粹利他來說的話,那是所以說是神通,這我們要了解這個題目。那麼,最後,你前面的經過財施等等,令他沒有種善根種善根,種了善根讓他成熟,所以「若成法器」,他成了法器,那麼,最後「依智慧善說斷疑」,把正確的方法告訴他,斷除錯誤的,然後呢使他得到解脫。所以這六樣東西啊,是圓滿了這個利他的事業。
如云:「不貪及不害,耐怨事無厭,引攝善說故,利他即自利。」
那就是前面,「不貪」呢就是施,「不害」就是戒,「耐怨事」那麼就是忍,「無厭」那就是精進,然後呢「引攝善說故」,那這個就是定、慧,這樣地圓滿利他;這樣地圓滿利他,也就是圓滿地自利。
此二頌說修自他利,不可不依六度,
那是第二、第三,兩個就說得很清楚,不管你自他二利也好,純粹利他也好,都必須要六度,而且只要有這六樣東西,那就圓滿可以達成這兩個目標。
若於引發自他利理,獲得定解,則能殷重修習六度。
現在你的目的,不是要達到究竟圓滿的自他兩樣的究竟利益圓滿嗎?究竟圓滿的利益嗎?那麼,喏,你要想獲得這個圓滿的利益,就是這六樣東西,就這個六樣東西。所以你對這個概念認識了很清楚,確定不移了以後,那時候你就曉得,既然如此,那你全部精神自然就很認真地去修這個廣行六度。所以這前面一定要把這個該學的內容,有一個正確認識,以及確定不移的勝解。那麼再下面,第四,
觀待能攝一切大乘數決定者。
是啊,現在我們整個修學佛法說是自他利,那麼這個是不是還有遺漏呢?整個的佛法的內涵,大乘是圓滿的包涵。所以我們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說,即以大乘來說,換句話說,整個圓滿的佛法的內涵來說,它也能夠統統包涵,一無遺漏。
謂已得財位無所貪著,及於未得不希求故,於諸財位能不顧戀。有此則能守護學處,受戒敬戒。依情非情所生眾苦,能堪忍故不起厭患。修善所作勇悍無厭,修奢摩他無分別瑜伽,及毘缽舍那無分別瑜伽。以此六事攝盡一切能趣大乘,此由六度次第引發,無須更多。
那麼現在我們大乘要做些什麼事情呢?就是對於任何世間的一切的三有當中,任何一樣東西啊,沒有一點點的貪著,沒有一點點的貪著。所以「已得的財位」,換句話說,有形的、無形的──財是有形的,位是無形的,是一種心理上的,說一種狀態,譬如說,你位置,位置說不上來,但是就是這樣。所以不管是哪一個,世間的一切的三有之內的,沒有一點貪著。那麼,已有的不貪著,不得到的不希求,所以能夠對於這些東西啊毫不顧戀。
你必須有這個不會被它所染著,有了這個,那受戒的話,你就持得住,所以「有此則能守護學處」。因為你要守這個戒,所以受了這個戒、敬重了戒,了解這個戒的特質。真正要想徹底圓滿解決一切問題,這個對世間的染污,固然是一點都沾不上,而你的行持本身,必定還要有正確的業,才能夠感得圓滿的果。而這一點哪,非佛制的戒不可以,只有佛才徹底圓滿地認識,告訴你這樣做得這樣的果。那麼這一個佛制的戒,就是正式告訴你得到圓滿果報應學的學處,所以自然而然就受這個戒,而且恭敬這個戒。
那麼,你要去這樣去走的話,去做,然後呢要行持的時候,有了這個;可是下面哪,在生死大海當中,要經過無量生死的修習,要耐種種的苦,有情、非情。譬如冷熱、寒暖、病痛、飢寒,這是非情所生起的;人與人之間的話,彼此的互相的逼惱,有情所生起的。那麼,你一定要能夠忍耐,如果你不能忍耐的話,你一定會找錯,「哎呀,早求解脫就算啦!」實在是不行。所以啊你要善修忍耐,耐得住。不但耐得住,而且對修善法……除了外面的來加上面,還有其他的修行上的種種的辛苦,如果說沒有大精進,勇猛強悍的力量的話,忙忙、忙忙,哎呀,心裡面就疲厭起來了,這樣的話也不可能,所以它下面要忍跟精進。那麼具足了這些條件以後,然後最後修止、觀,這樣的話呢,才能夠把我們要學的一切圓滿。那這個也包含了大乘所應學的全部內容,不能少,也不需多。
如云:「不樂著受用,極敬二無厭,無分別瑜伽,諸大乘唯此。」
「不樂著受用」就是不貪,布施;「極敬」就是戒;「二無厭」的話就是忍辱跟精進。能夠忍辱跟精進啊,才能夠在生死苦海當中,長夜修習這個圓滿的大乘佛法,不會厭患,不會退心。那麼最後下面兩樣叫作「無分別瑜伽」,這個大乘的內容也就這樣囉!
由是因緣,欲入大乘捨棄六度,實為相違。
所以我們曉得的,真正進入大乘的話,也只有這個,除了這個,那就不對,這是相違背的,既然相違背,就不能得成就。第五,
依一切種道或方便數決定者。
進一步說,我們大乘人要學的方法,所以這個是叫「一切種道」,菩薩正所學的,是廣學一切,然後呢這一點來論,用這一個觀點去看。
謂於已得境界受用,無貪欲道或方便者,謂行惠施,由修能捨離彼貪故。
是的,那我們要修學大乘的話,增上生一直在增上,然後呢這樣才能修。假定說你這個捨心沒有修的話,到那時候得到了境界受用啊就不行了,你執著在上面,所以你就為它所綁。所以這一個就「無貪欲道」,在這個一切境界上面,你能夠善巧地利用它,然後成就生生增上,達到究竟圓滿,就是布施。你能夠修捨的話,捨就是貪的正對治,這個就是第一個──布施波羅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