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
南普陀版第一零五卷.B面
「第二者」,第二者,第二啊,就是告訴我們說學習智慧方便哪,單單學一樣東西不能成佛。前面是先告訴我們說發了願心以後,一定要學那個學處,換句話說學受菩薩戒。那麼正式在菩薩的行當中又有兩樣東西,一個是智慧,一個是福德;一個是明、足,兩樣圓滿的時候那是佛!所以說,
第二者,如是欲求成佛猶非滿足,應須進趣成佛方便。又此方便須無錯謬,於錯謬道,任何勵力終不生果,如欲搆乳而扯牛角。
嗯,看看!說是的呀,你要成佛的話,單單發那個願心不行啊,那麼你要照著去做呀!要去做的時候,對於你做的這個方法要不錯呀!如果你做錯了是不管你多努力,絕對不能得到結果呀!就像你要擠牛奶,擠牛奶你不在奶上面去擠啊,拉這個牛角直轉,是沒有用啊!現在我想我們這個地方,實實在在地,太多人這樣!這一點說起來真是容易呀,實際上呢也是我們人人都容易犯的毛病,人人都犯的毛病。所以這必須要自己靜下心來,靜下心來。這前面已經說得太多太多了,所以處處地方告訴我們,我們學到後面的,前面的那個基礎不要忘記哦,實際上就在這個前面的基礎上面慢慢地深廣。所以本論一開頭的時候就把很多地方,就辨得非常清楚,越到後來越深越廣的話,越是重要,越是重要!這樣。
若雖不錯然不圓滿,縱多勵力亦不生果,
喏,你看!錯了固然不行,就算你不錯,不圓滿哪,還是不行啊!
猶如種子及水土等,隨缺一緣亦不生芽。
你說我這種子沒錯弄對了,對不起,你那個種子擺在石頭上面曬,曬它一千年也沒得用,所以啊它還要其他的種種的圓滿因。所以我們常常說第一個要把握住根本因,然後呢這根本因上面再增長它,這個叫作圓滿因,這個圓滿因。如果你弄錯了,只忙這個圓滿因的話,那就像在牛角上面去採,採那個、擠那個牛奶一樣。實際上你在牛角上面採呀,多多少少還碰到牛了!這是千真萬確的。我們現在牛是什麼根本不知道,到處去亂搞啊,自己還是覺得弄牛奶,這麼個可笑法!這個是我們這個地方應該理解到的。
故如《修次中篇》云:「若於錯因殷重修習,雖極長時終不能獲所欲得果,譬如從角而搆牛乳。
這經上面。
若不修行一切因者,亦不生果,如種子等隨缺一緣,亦不發生芽等果故。故欲得果,當依無錯一切因緣。」
這個看看,「當依無錯的一切因緣」哪!在這個地方特別提醒大家,這個佛經上面告訴我們,說《法華》、《華嚴》兩部經典的差別,在這個地方就分別得出來了,就分別得出來了。佛法常常說,像「少金剛」,吃了以後是決定不消,它總歸有一天發芽增長。所以我們常常拿這個做為藉口,然後呢就在這個外面那個大空轉圈子,轉了一大堆,說:「經上這樣講的呀!」就是犯這個大毛病,就是犯這個大毛病。現在我們了解了共中士道當中的十二緣起這個,它就很清楚、很明白了。清楚什麼?快則兩生,慢則三生,對不對?第一個。三生是什麼?換句話說,你這個成佛的正因哪,雖然你種在那裡它遲早會生芽,可是啊,欸!你如果不用相應的法──當然惡法是愛、取,正法的話呢,是正知見相應的善法勤精進,去滋潤這個成佛的正因,你還是要拿它來。
這個佛經裡面只是說,就怕你不種那個因,種了因,你遲早會結果的。可是我們往往拿了這個,好,弄錯了,然後呢弄了種了因啊,然後到處去亂轉,不曉得轉了個十萬八千里,然後轉回來,說經上是這樣說的。現在我們了解了,這個理路要辨得很清楚。你要想結那個果,轉了半天,最後啊還是把以前的東西放掉了,重新開頭;不但重新開頭,而且必須要把你以前轉錯的那個路啊,一一要淨除乾淨,不曉得多辛苦啊!不曉得多辛苦啊!所以說一個簡單的比喻,像我們這裡到正覺寺,簡單!你跑下去幾步路就這麼下去了。欸,他現在啊,從那邊走,翻山越嶺,乃至於經過了歐洲、美洲,轉了半天,然後他也轉到正覺寺,他說:「我也到了!」是,當然到了,你願意走這個路嗎?
所以這種事情啊,我們在這個地方的的確確要認識得很清楚;條件不具足,不談!所以關於這一點,我們不是勸一切人。如果他條件不具足,你只有告訴他:哎呀,你看見這佛啊,跑得去拜拜也好。乃至於土地也菩薩,城隍也是菩薩,不錯呀!他把這菩薩兩個字也認得了,這也好!這我們一定要分得清楚他的條件是什麼。現在我們具足了這個條件以後,居然這個直路不走,還要這麼轉大圈子,這一點哪,是務必應該分別得清清楚楚。所以我們學論,以及本論的真正殊勝的地方就在這裡,否則你看那個經的話,你一定會說:「欸!經上不是這樣說嗎?好囉!反正你種下個種子,然後隨便怎麼去搞都可以了。」對不起,這就大錯特錯!而這個錯的結果呢?一句話──自己傷害了自己,當然我們不願意!
若爾何為圓滿無錯因緣耶?
喏,下面就問了:欸!對了,你講的道理是一點都沒有錯,那麼,什麼是不錯的根本因?而且呀,把這個根本因圓滿的圓滿因緣呢?
如《毘盧遮那現證菩提經》云:「秘密主,一切種智者,從大悲根本生,從菩提心因生,以諸方便而至究竟。」
這三樣東西。這個佛的一切種智啊,這根本在大悲,由於這個大悲來策發那個菩提心,這個就是它的種、因種。然後呢這個因種要用種種的方法,這個方法一定是正確的喔,一定是正確的喔!所以你時時記牢,十二因緣當中說慢則三世,一定是策發這個正確的,否則其他的因緣你弄上去的話,採那個牛角,那個不是方便,那非方便行。這樣的正確的路子,那麼才達到究竟圓滿的果。
其中大悲如前已說。菩提心者謂世俗勝義二菩提心。
那麼菩提心有兩個:世俗菩提心及勝義菩提心。世俗菩提心就是前面已經說的,發起這樣的心;勝義菩提心哪,當這個證得空性的時候,在後面會告訴我們。
方便者謂施等圓滿,是蓮花戒大師所說。
這方便呢就是六度萬行。這個是,下面這句話指出他的傳承。下面有一段辨,很有意思。
支那堪布等,於如此道顛倒分別,
本論一開頭的時候,曾經說分別這個錯誤執著的時候啊,提出來這個支那堪布的事,現在這個地方詳細說明一下,這個對我們非常重要、非常重要的!我們以前曾經說過普陀山那個田雞和尚的故事,就是這樣,「老僧兩腳一盤,什麼都沒有了!」所以他歡喜吃田雞,有人說他什麼都沒有了、什麼都空掉了,田雞不空。實際上豈但田雞不空,他嘴巴也沒空;不但嘴巴沒空,他的貪心也沒空,就是這樣,這個毛病就在這裡。所以我們現在要注意!他那個人怎麼說呀,
有作是云:「凡是分別,況惡分別,即善分別亦能繫縛生死,其所得果不出生死。
他的這個錯誤的說法是什麼啊?他說:「你不要、什麼都不要分別,因為凡是分別呀那個都是不對的,我們要得到的無分別智,所以你現在分別的話……不要說這個惡分別不可以,就是善分別本身它也在分別當中,跟那個無分別不相應的。你只要分別,它就是繫縛生死的煩惱。所以你呀,就算是善分別,你還在三界當中,不能跳出生死。」那個上面所說的錯誤的見解是這樣。他又舉個譬喻來說,
金索繩索皆是繫縛,黑白二雲俱障虛空,黑白狗咬皆生痛苦,
不管你用什麼綁,普通的繩子綁固然綁住了,金子的、銀子的也是!「雲」呢,不管是黑雲、白雲,一樣障住了虛空。「狗咬」,不管是黑狗、白狗都是。所以他怎麼說呀?他說:
是故唯有無分別住是成佛道。
你不要去分別。因為這樣的關係啊,所以
其施戒等為未能修如是了義愚夫而說,
所以他怎麼說啊?「啊!這你真正了解了以後,你只要無分別就行了,不要布施、持戒。那個是不能得到這個無分別的那個愚夫啊,才做這種事情的!」
若已獲得如是了義,更修彼行,如王為農,得象求跡。」
「所以假定你已經得到這個無分別住、無分別了以後,你居然還要修布施、持戒呀,那你完全錯了,完全錯了!好像你呀這個、這個像做皇帝,已經做了皇帝,你在居然還要去耕田去。這做了皇帝還要耕田嗎?換句話說做了皇帝還做下人的事情。還有呢,如象得跡──你本來要去找象是從那找到一個象的足跡,然後呢你去找,找那個象;現在你象已經找到了,你還找那個足跡,你不錯了嗎?」這個就是前面這個人,顛倒錯誤的這種說明。他不但說明這個,
和尚於此引八十種讚歎無分別經根據成立,
他還引經上面成立喔!喔,這個經上怎麼說、這個經上怎樣說,這樣。
此說一切方便之品,皆非真實成佛之道。毀謗世俗,破佛教之心藏,
那就是主要的一句話:上面這個人的錯誤的見解哪,他把一切的方便品──所謂方便品哪,我們前面所說的修佛要兩樣東西,一個是福德圓滿,一個是智慧圓滿。要福德圓滿,一定要行那個種種方便,那所謂呀布施、持戒,六度萬行。他現在前面這個人錯誤的說法,他說你只要證得了空性,安住空性上面一切圓滿具足,這些東西都不要的;這些東西不是真實成佛的,真實成佛的話,這個是你在分別當中,分別當中是不行!他前面那個說法,實際上這是一個大錯謬。下面這段這個辯論對我們非常重要喔!對我們絕端重要!它並不是說不要,實際上呢在什麼情況之下,如何才是應理呀,它下面有非常完整的,所以我們耐著心一步一步學下去。同時如果下面這個地方有不懂的,你們就應該提出來,應該提出來,那麼在晚上溫習的時候啊,我還會特別釐清,不清楚的地方要把它一一地指明白。
因為他上面有了這種說法,說那些方便分──六度萬行啊,都不是真實成佛的,所以這麼一來的話呢,如果你跟著他去做的話,就變成什麼啊?你什麼都不要做了,你只要坐在這地方,安住在空性上面就行了。實際上呢,成佛啊它不但要智慧圓滿哪,還要福德圓滿。福德圓滿一定是從那個世俗的世俗諦上面去做的,現在根據他這個說法的話,破壞了這個世俗諦的話,完了!你不能成佛。
說實際上呢,說我們中國的禪宗祖師好像特別強調這一點,是真的嗎?不是!如果我們不了解這個真實的內涵,往往會誤解。大家還記得百丈大師說過一句話:「實際理地一塵不染(或者一塵不受),佛事門中一法不遺。」很清楚!你講智慧分的話,那的確是空到絕端!「實際理地」,這勝義諦當中啊,找不到一點點東西,說「大地無寸土」。整個的山河大地這麼多,連它的一點點的地方你都找不到,空的嘛!欸!但是啊,他叫「佛事門中」,佛,在我們真正行持世俗諦當中是「一法不遺」,一樣東西都不遺漏,不能少掉一點點,說得很清楚啊!一點點小事情都不能遺,何況是你要學的六度萬行哪!這樣。
所以他上面說那支那堪布就是指中國和尚,實際上他並沒有真實了解,就像剛才那個普陀山那個田雞和尚一樣。那這種事情太多了,所以要找善知識。他前面一開頭時候告訴我們──真善知識。有很多人哪,他自己也懂得一點,得到一點呢「一分相似決定」,前面還記得吧?欸,他碰到一點點,似是而非,你說他不懂嘛,他好像懂得一點。喔,然後呢懂得一點自己還覺得:喔,就是這個樣!這種人你跟著他啊,他自己固然是走錯了,你跟著他,你注定也是走錯啦!而這一點哪,是太重要,太重要!
實際上呢,這一點我們不要責怪人家,一定要眼前反省自己,什麼?自己的業力所感。反過來我們要歡喜喔:啊!我們雖然哪,在這個上面的業力感得沒有完善的知識,卻種下了善根今天才遇見這麼圓滿的教法,總算把這個關鍵所在的是非呀,分別得清清楚楚,這樣。那個時候我們不責怪人家,只從自己內心當中淨化自己開始,對了嘛,對了嘛!所以說,如果是這樣的前面所說的話,他不要一切的這種世俗方便分,一天到晚安住在這個無分別當中,那是什麼啊?
破觀察慧思擇無我真實義故,故亦遠離勝義道理。
他前面講正修的時候,剛開始道前基礎講修的時候,他後面緊跟著叫「破除此中邪執」,這是講修行的時候有很多錯誤的還執著,把基本的已經指出來了。現在這個地方就進一步告訴我們:固然修方便集福德資糧,你一定要觀察思惟,實際上就是你求智慧資糧,你還同樣地要用那個觀察慧,去思惟抉擇空性的真義。結果你現在不要分別了,對不起,你不要分別的話,那個思惟觀察的這個心整個地一刀兩斷。這個是唯一的破除煩惱、積聚功德的唯一的一個工具寶貝,你現在把它不要了,請問:你還能成什麼?所以不要說這個方便福德分由此而整個地損掉,就是你要證空性的智慧分也得不到,所以啊它同樣地也遠離勝義道理。
實際上我們仍舊不妨以禪宗來說,禪宗的祖師告訴我們很清楚的,啊!有的人得了個定,安住在這地方一動都不動,欸,他說:「錯啦,你這個是死水!」如果說大家學過禪或者看過禪宗公案,很清楚、很明白,它絕對不是啊,死死地腦筋在那兒不動的。要幹什麼?起疑情。疑是什麼?要你想,「嗯?嗯?」要找它啊!這個時候找的這個心情是什麼?在觀察慧啊!你去觀察:「嗯?念佛的是誰?哪一個人念佛?」或者「拖死屍的誰?」「這萬法歸一,一歸何處?」在找啊!找那個是什麼?思惟嘛!就是觀察嘛!這個才是智慧,這很清楚、很明白,這一點我們務必要清楚。
以前的祖師的所有的大德都說得清清楚楚,記得馬祖大師當年這段公案嗎?他在那兒坐定,坐得很好,他的老師跑得來,說:「你在這兒幹什麼啊?」「我在這兒學佛。」「嗯?」這樣。這個老師妙咧!讓他坐在那個地方,他自己拿了個磚頭「更登、更登」磨,然後那馬祖:奇怪,這個人跑得來磨這個磚頭?問他:「欸,磨磚頭幹什麼呀?」「我做鏡子。」「什麼?你磨磚頭做鏡子,哪有這樣的道理啊?」你說要造那個鏡子,用磚頭來磨,磨得成功嗎?當然磨不成功,這個人怎麼這麼荒唐!馬祖就說:「你要做鏡子怎麼磨磚頭啊?」他老師怎麼講?「嘿,是的呀!做鏡子,是不可以磨磚頭的;成佛啊,不是坐在那裡不動的。」大家還記得吧?欸,然後呢給他開示,他就馬上就開悟,馬上就開悟。
然後呢,我們看看六祖大師也有這麼一段公案,當時有一個叫臥輪禪師,這個臥輪禪師,啊!那個定功非常好,他自己覺得很得意,他說:「臥輪有伎倆,能斷百思想,對境心不起,菩提日日長。」喔唷,這個定功很好喔,他沒有分別啊!他有伎倆,「我有本事!」什麼本事啊?哈,叫「對境心不起,能斷百思想」,把腦筋裡的雜念啊統統把它斷掉,一點都沒有,「能斷百思想」。「對境心不起」,任何境界來,心裡了不動心。然後呢「菩提日日長」,啊,一天一天地增長,一天一天地增長。要我們看起來,對呀!喔!結果六祖怎麼說啊?大師怎麼說啊?他說:「惠能沒伎倆」,我啊──六祖大師自稱,「惠能啊,我可一點本事都沒有,我可一點本事都沒有。」他這個有本事的人哪,「能斷百思想」;他大師怎麼說?「不斷百思想」,都不去斷它,什麼東西都不去斷它。「對境心數起」,對著境界啊,境界來了嘛,欸,看見了嘛就看見了,聽見嘛就聽見啦!所以「對境心數起」,叫「菩提作麼長」,那這個菩提怎麼增長法啊?欸,那就是六祖大師自己說他內證的經驗,很明白說在這個地方。禪宗可沒這樣說喔!
所以我們的的確確不了解呀,禪不是容易好學的。記得黃蘗,那是好了不起的大師喔,那是盛唐禪最鼎盛的時候,他說過一句話,說:「大唐國裡不是無禪,只是無師。」說現在我們這個地方啊,論禪哪,有修有證的人,嘿,有,多得很呢!但是啊,夠得上做老師的人,沒有。那個這樣耶!他是馬祖門下的主要的一員大善知識,他那個時代,說換句話說禪宗最鼎盛的時候,所以我們輕易開口,真不簡單哪!那個地方啊,我們要了解,我們現在影子都沒有啊,自己說我這個對,他這個錯。哎呀!我以前一直犯這個毛病,所以現在一聽見哪,驚心肉跳之感!這個是千真萬確的事實,那是隨便一提,現在我們繼續下去。
任何勝進終唯攝於奢摩他品,
看見沒有?說他這個心裡面這樣的話,不管你怎麼不分別,安住在這裡,對不起,這是定。
於此住心執為勝道,是倒見中最下品者,
你把這個執為,居然作為殊勝的「勝道」,勝道是什麼?殊勝的,超勝的智慧,你把這個定執為慧的話,那是最大的大錯誤!倒見當中最差的一種,倒見當中最差的一種!這個無聞比丘證了這個四禪,以為得到四果,所以臨終的時候啊,欸,謗佛,下阿鼻地獄這段公案,就在這個地方。所以前面也說過了,你定、慧一定要分得清楚,就算自己只解脫自己。現在的的確確啊,說我們這個地方實在分不清楚。不要說一點工夫都沒有的,我上次跟你們說過,我親自遇見的有幾個有工夫,然後呢得力坐了一點點哪,乃至於這個定啊,也只是根本定都沒得到,住心相,最多是欲界定,然後呢或者更超越一點。那個時候內心當中啊,就自然而然那種情況,先是眼前的境界,像如雲如煙那樣慢慢地,慢慢、慢慢地乃至於身體就消失掉了,欸,他自己覺得見到空性了。啊!那是根本定都沒有得到。所以這個沒有完整的教授啊,憑自己也看一點書摸索的話,實在危險哪!實在危險哪!現在我們繼續下去。
蓮花戒大菩薩以淨教理已善破除,宏揚如來所愛善道。
關於這件事情,在這個西藏的佛教整個過程當中是一個大事情。當年這個、這個支那和尚,就是漢地這個和尚啊,是跟文成公主一起去的。的的確確也帶了很多經典去,可是他那個觀念本身錯誤,很多人跟他學,於是啊大家都走上這個錯路了。那時候好在這個蓮花戒這一位大菩薩,他就是靜命祖師的、靜命菩薩的一個弟子,是一個很了不起的有成就者。欸,結果兩個人辯論,結果啊把他這個錯誤的見解破毀掉了。破毀掉了,後來那個漢地的和尚就跑掉了,就跑掉了。儘管如此啊,
然由聖教將近隱沒,能以了義無垢教理,判決正道圓滿扼要,諸善士夫亦盡滅亡。
但是現在啊由於那個正法慢慢、慢慢地隱沒啦,所以能夠拿完整教授不錯誤的道理,來說明正確圓滿綱要的那些人哪,也漸漸、漸漸都消失掉啦──這個是指善知識。
又諸有情多是薄福,雖於正法略有信仰,然其慧力最極羸劣,故現仍有輕毀行品持戒等事,於修道時棄捨此等,宛如和尚所教而修。
另外一方面,善知識是慢慢地隱沒了,修學的人呢──福薄,福薄相,雖然對正法還有一點信仰,信仰是有的,但是啊智慧畢竟太差,不能分別正確的,如理了解正確的內容,所以很容易輕視,乃至於啊毀謗這些。當然毀謗行品持戒固然不可以,反過來你毀謗智慧也不可以,不管是哪一個。從這地方我們現在就曉得了,到末法的時候啊,這種情況是越來越嚴重,越來越嚴重。你一毀謗了,修道的時候都不要啦,不要了嘛就像上面所說那個和尚說的。
所以這種情況啊,現在我覺得發現最嚴重的是日本。唉呀!這個事情真是啊,你不能想像啊!譬如像講教的,本來天台是弘教的,講得非常圓滿。它現在到了日本變成功什麼啊?喔,最究竟圓滿的是《妙法蓮華經》,所以呀他到那個時候,就只要念幾個字:「南無《妙法蓮華經》。」好囉,好囉!你其他都不要了,講教的都是這樣的。那麼講淨土的呢?他也有啊,叫淨土真宗。我們至少還要一個念佛啊,他說:這個你只要一個「信」字就夠囉!連它那個六個字啊,乃至於四個字都不要囉!啊!實、實、實、實,實在是真是糟糕!就這樣地弄法!結果呢慢慢地演變出來,講教的那些人,他也講,講了半天哪,然後呢總歸說:教本身要理性化。教當然要理性化,可是不幸的,他那個理性化,拿世俗的概念去看。譬如說佛講很多神通,他處處地方說:「這個不合理性化,這是迷信,那個時候的民風未開,所以哄哄他們,講這樣!」欸,他始終拿什麼?拿現在的概念哪,覺得是理性化。所以這一點說起來真是可憐,前面已經舉了很多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