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南普陀版)105A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

南普陀版第一零五卷.A面

此說學處多不可信。若以發心是為行心,其學處者則於歸依學處之上,僅加取捨白黑八法,定非完足故不應理。

這個地方說的這個學處啊,這個有很多有問題的。因為什麼呢?因為這個學處實際上呢有兩種:一個是願心的學處,一個是行心的學處,這樣。所以我們往往把這兩點混淆不清,所以就產生了這個問題,所以他辨沒有辨明得很清楚。從前面我們剛開始講那個願心的時候,他已經說得清楚了,這個原因在此。那麼在學處上面,又說這個、說將我們發心的這個願心的學處上面,「皈依學處僅加取捨這個黑白八法,定非完足故不應理。」平常所說的,前面說的簡單地說,這個學處就是前面這幾樣,這個顯然不合理的。

若單取願心者,則其學處不須俱學經說一切,及入行以後所有學處。

所以現在他辨明,發心發的願心還是行心?假定是你指的這個發心是單單說願心的話,那個,這個願嘛!的的確確不要經上面所說的一切學處。它前面這個不是什麼?有許為初發心啊就要所有行一切學處等等,那個不是、不是願心而是行心應該的。所以這一點哪,

若非爾者,則與律儀學處,無差別故。

假定說這個願心就是行心的話,那對不起,這個兩樣東西沒差別了!實際上願心是願心,行心是行心,兩者當中是不一樣的,這個所以我們要分得清楚。這一點呀,大家回想一下,說你呀假定不能真正去行那個菩薩戒的這種行持的話,你可以發願心,但是不能發行心;換句話說,我要發大菩提心,但是我不受戒。受了戒以後開始,你一定要照著這個律儀去做,這個叫作行心。所以真正受了戒的話,一定要經上面一切都要學。你辨別了這個以後,然後呢上面那個各派的傳承,你就可以曉得怎麼辦。當然你自己來說,如果你老師告訴你怎麼做,你聽他總沒有錯,但是你要辨別彼此之間的這個是非曲直等等的話,那個是一個最好的標準。

了解了上面所說的,我們必定要分辨得清楚,行心是什麼、願心是什麼,這第一個。第二個呢,這個行心裡邊差別比較少,實際上呢換句話說,就是行心他還是……行心有很明確的根據的,譬如說瑜伽戒就是《瑜伽戒本》,梵網戒就是《梵網戒本》,只是各家註解的時候,這個鬆緊開合稍微有不同;這個願心就差很多了。那麼在這個地方,大師加以辨別,除了辨別以外也特別說明一點,這個就是你的師承哪來的,你就根據那個師承去學,這樣總是沒有錯,總是沒有錯。

所以同樣的道理,現在我們平常啊,根據我們師承,到那時候你只能說:「欸,我的老師所傳的是這樣,他這個,哦,我不知道。」我們注意呀!千萬不要說他這個不對,千萬注意這一點事情,這一點要避免。在不但是大乘,小乘也是如此,所以十八部當中啊,它明明白白,佛親口交代。乃至於到後來像這種阿底峽尊者這種大善知識等等的話,他很明白地說明了、示現了一個事實,他廣通所有各部,假定說有一部不對的話,依他們這種人難道辨別不出來嗎?而且他這個不是根據學理呀,他親身驗證;不但親身驗證而且得到本尊許可,換句話說,親自見到佛菩薩,然後告訴他。

不但是在當年印度,依我們中國南山道宣律祖來說,他十世為高僧,最後那一世就是唐朝的道宣律祖,然後呢他因為持戒精嚴感得那個天人下來。那個天人都很長壽,親自看見佛在世的時候制戒的這種,他都了解,所以稍微一點錯誤,那天人就告訴他這裡要怎麼修改,哪個地方對的,那很明白。所以我們這一點注意啊!我們要一直常常提醒自己,這個常常不是說今天提一提、明天提一點,要恆常。哪一個東西來提醒呢?就是我們在長夜無明當中,所以你不作意對治的話,這個毛病自然而然就出來了,而且不知不覺出來了,這一點我們要特別注意的,要特別注意的!現在我們繼續看這個文:

除前所說二學處外諸餘學處,是如《道炬論》及《發心儀軌》所說。

除了像前面這兩種學處,就是願心學處、行心學處等等,還有的其餘的都是呀根據什麼,這個上面的分別等等,那這是根據《道炬論》及《發心儀軌》。

須學《七法經》者,

另外有一個地方,這個上面怎麼說?這個上面另外告訴我們一種辦法,這個辦法什麼啊?

說是欲求速發通者所應修學,故非發心特別學處,此中不錄。

這一個特別的方法,說你要學了以後啊,要很快地學,修神通,那麼你就要照著這個。這個地方現在的不是放在發神通上面,所以呀不談這個。

如是自宗除捨願心,心捨有情,犯餘學處,乃至未具菩薩律儀,無依菩薩之罪犯,

那麼現在最後呢,所謂出自宗,哪!換句話說,宗喀巴大師所認定的最主要的什麼?就是捨願心,捨救濟盡法界、虛空界一切有情這個心,這個是,捨──哦,不!下面說捨有情以及捨願心,願心是願成無上菩提,就是說這兩個心一捨,那犯了,那犯了。所謂其餘的學處,其餘的學處是什麼?這是具菩薩律儀,像上面的說,經上面說的一切律儀呀什麼等等啊,那個是行心律儀,不是願心律儀。所以呀並沒有依菩薩之罪犯,並沒有。只是說犯的因是有的,這個不會失掉這個願心,這個我們要了解。

僅違所受中類善性學處,故是惡行應以四力而悔除之。

所以呀像這種情況之下,你並沒有失掉你的菩薩的願心,願心,而只是什麼?失掉了,犯了這個惡法了。這個非善法,這個非善法不是最強有力的,最強有力一定是律儀戒,這個是最強的。現在既然你沒有受那個律儀呀,所以只是中類的,這一種,這個也是個惡行,那麼這個惡行呢就是照著這個四力懺悔就可以了。

從得菩薩律儀之後,即犯違越律儀學處,如論所說還出罪法,依行即可,故即攝入行心學處,非為別有。

那麼當你進一步有了願心以後再受行心,那個時候開始呀說得了菩薩戒了,律儀就是。那個時候如果你毀犯了這個菩薩戒的話,那就要照著這個《菩薩戒論》上面告訴我們的還出的方便。這個時候啊不但是四力懺悔,還要一定有儀軌的,譬如我們現在僧團也是一樣,半月半月誦戒羯磨,那個時候還要如法懺悔,懺制戒之罪。還要四力懺悔,懺那個「性」,所以性罪、遮罪是要各別如法懺悔,你只要照著這個去做就可以了。所以關於這一部分是在行心學處當中,行心學處就是菩薩戒,不是另外有別的,這個我們要分別得清楚。

然六次發心,是為願心不共學處。

那麼最後總結起來的話呢,就是真正願心的不共的,它的特質是什麼?那就是六次發心。所以前面所說的捨願心及捨有情啊,就是六次發心的恰恰相反,這個六次發心當中說「為利有情、願成佛」,這一句話說得很明白,這個才是願心的不共學處。現在下面,發了心了,照著這個次第一步一步來。上面是說,上士道修心的次第當中分成功什麼,說先是如何發心這個道理;現在呢,已經發了以後,然後呢怎麼樣去修學,所以:

第三既發心已於諸勝行修學道理分三:

這個就是發了心以後,正式修菩薩殊勝行這個道理。分三部分:

發心已後須學學處之因相,

發了心以後為什麼要學那個學處?換句話說,要受那個戒。

顯示學習智慧方便一分不能成佛,

那麼現在我們要學,第一個,懂得了發了心以後還要學、還要行,單單發心不夠。那麼要學習什麼內容呢?有兩個──方便跟智慧。這兩者當中單單一部分是不能成佛,所以要圓滿兩樣東西。這個都辨清楚了、了解了,第三:

正釋學習學處之次第。

到那個時候才正式講──現在呢,好!我們來開始學了。那前面是辨別得清清楚楚,一點遺漏都沒有,一點錯誤都沒有,既不多、既不少,然後呢,這一個路弄清楚了你再去走的話,對!

今初 如是發願心已,若不修學施等學處,雖如前引《慈氏解脫經》說有大勝利,然不修學菩薩學處定不成佛,故於勝行應當修學。

前面哪,發了心,是的,發心是有大的殊勝的利益,但是你如果說不進一步地去學應該學的這些,那麼這個真正的圓滿的、偉大的、殊勝的利益呀得不到,成佛不可能!經上面這麼告訴我們。所以呀,我們那個時候應該學菩薩殊勝之行。

《伽耶經》云:「菩提是以正行而為堅實,諸大菩薩之所能得,非以邪行而為堅實諸人所有。」

這個菩提的果,那是要如理如法地這個如法行啊,來慢慢、慢慢地堅固、增長得到圓滿的如實之果。這個就是正式的修行者大菩薩所得到的,不是以邪行──這個邪行啊,就是錯誤的、不正確的這種行為,所能得到的。

所以這個地方特別告訴我們一點,從一開頭其實就說明了,不過剛開頭的時候呢講小的,所以講一部分,剛開頭怎麼講呀?就算你懂得很多道理,講的時候講得頭頭是道,可是你行的時候不相應啊,沒得用!反過來,就算你懂得很少,如果你能夠行持相應,這就對!那指什麼呢?那個是就是說,你真正要想得到這樣的果報,那你要跟這個相應的行持相應,如是因感如是的果這一點來說,說明了這個。

那麼現在這裡呢?就是說你現在要得到的圓滿的果報,所以呀要廣學一切,而且要如理如法地去廣行一切,這個我們要分別得清楚。而不是說現在我們學菩薩行了,也什麼都不要去學它,只要做一個小小的事情做對了就可以,不是這樣,不是這樣!我們要廣學一切,了解了;那廣學了一切了解了,你真正行持的時候本身那倒是千真萬確的,不是叫你一步呀一跨、跨到成佛,不是,你走的時候還是走你眼前相應的一步一步地走上去。所以真正修的時候說「一門深入」,不同的呢?平常小的是只深不廣,現在菩薩是漸深漸廣,他走的次第始終還是在眼前該走的那一步,這我們要了解的,這種地方也應該分別得清清楚楚。

《三摩地王經》亦云:「故以正行而為堅實,何以故,童子,若以正行而為堅實,無上正等菩提非難得故。」

這個經上也同樣地說這一點。它很多地方講童子、童子,譬如說《華嚴經》叫善財童子,這個童子不是叫一個小孩子,這個童子啊有一個特別、特別的地方。他「正增長」第一個,第二個呢心純潔,第三個呢心裡面沒有啊這種各式各樣歪歪曲曲的壞習氣,這個。然後呢勇猛、堅強、精進,這個都是他所謂特質,所以平常我們說青年、青年,就是代表這種心理狀態。所以菩薩現的相啊,你看,哪一個菩薩現的相都是十六童子妙齡之相,就是盛壯之年,發育到最完整的時候,一直保持這個相,一直到成佛。這是我們要了解的,指我們的心理行相。實際上呢假定你心裡真的做到了,那個行相就是這麼個行相,就是這麼個行相。

言正行者謂成佛方便,

喏,就是這個!

即是學習菩薩學處故。

那個內容呢就是菩薩該學的。

《修次初篇》亦云:

所以這個菩薩學處該學的,我們也可以說是菩薩戒。所以這個地方,將來你們學的菩薩戒論,你看那個瑜伽戒,它所以好的地方,就是我們曉得,菩薩常常說六度萬行、六度萬行,這個《瑜伽戒本》,那個戒制的次第,就是照著這個次第來說的。它每一個──布施是哪幾個項目、怎麼樣,一步一步分得清清楚楚,就涵攝了菩薩所應的全部的內容,而且綱要次第是非常清楚、非常明白。那麼這個《修次初篇》說:

「如是發心菩薩,自未調伏不能伏他,如是知已自於施等極善修學,若無正行不得菩提。」

那麼這個上面就告訴我們,我們發了這個願心的菩薩,第一件事情要什麼呢?為什麼要舉這個六度?六度正說來是自己調伏,然後呢四攝是利他。你不是要利益別人嗎?你自己都不能調伏,你怎麼能調伏別人呢?所以了解了這個道理啊,對於這個布施等,要很努力的。所以前面我們一再說,當你看見客觀的環境對象不理想的時候,你千萬不要說,唉呀,這個不對。你立刻看看你自己內心的行相,你現在是調伏相?由於調伏而推己及人的憐憫大悲相?還是你看見了這個對象不同,心裡面先煩惱了,「這個不對、那個不對!」那是非常清楚,非常明白。所以說自未調伏而能調人者、而能助人者、而能度人者啊,無有是處!這一句話,這個原則啊,我們要牢牢把握在心裡!所以正規地去行是這樣的,你能夠這樣去做就得到果,不這樣子做的話,就得不到果。

《釋量論》云:「具悲為摧苦,當修諸方便,彼方便生因,不現彼難宣。」

這個一個偈子呀,前面在《阿底峽尊者傳》當中──噢,介紹那個作者殊勝當中已經說過了。現在說,你學大乘的行者,然後呢發了大菩提心,發大菩提心是為什麼?要救濟一切眾生脫離苦海。所以你具足這個大慈悲心,要摧毀盡世間、盡法界一切有情的眾苦的話,你必須要自己調伏,如理去行持。對於這個你能夠了解了、做到了,然後你能夠幫助別人。所以這個「方便」就是剛才學處這個方法。這怎麼來的呢?那就是啊,你自己如法去做,然後呢一一了解,乃至現證。當然這個一定是什麼?從聞、思、修。如果這個你不了解、不認識、不現起──這個現起也可分三個次第,第一個是聞,第二個思,後來修。假定是說這個而沒有的話,請問:你怎麼能告訴別人,怎麼能幫助別人,能不能勸說別人?

平常我們講的總是講證,這個就禪宗來說的的確確是要證得才算,所以在前面不告訴你道理;可是教下的好處呢,就是一定有這個次第,當你聞的時候,相應的狀態是什麼;思的時候,相應的狀態是什麼;修的時候,相應的狀態是什麼。這裡簡單地說一下,還是我們拿剛才這個煩惱說一下。譬如說當你聽聞的時候,啊,真正你聽懂的時候,什麼叫聽懂,就是說,平常呀你看見客觀的環境,一看見這個覺得這個不理想、那個不理想。欸,現在你聽懂了,曉得了:喔!原來真正不理想的地方,不是外面的環境,而是看見這個環境以後,你內心當中是否真正調伏。這一個狀態認識了,「啊,對呀!一點都沒錯!」雖然聽懂了,但是啊,等到書本閤回後碰見那個境界的時候啊,對不起,你又看了這個不對、那個不對,喔唷,這個樣心裡面又煩,你要想改它嘛又改不過來,跟他嘛又不願意跟,實際上自己心裡面嘛到處煩惱嘛也不知道!本來教我們是降伏煩惱的,要共同和合的,結果弄得大家,自己也煩煩惱惱,弄得大家也煩煩惱惱,不能和合,還講道理,這不行!不懂道理根本就跟聞不相應,懂得了道理以後不一定做得到,那個時候是聞的階段。

然後呢你根據這道理呀去不斷地思惟觀察:為什麼我做不到?要如何去做到它?做到有什麼殊勝的利益?做不到有什麼大的禍患?這一種勝利跟禍患推動你的力量,然後呢策勵你告訴:怎麼才能做到它?然後照著這個辦法不斷地思惟觀察,這個包括在前面的懺悔、集資,就是因為現在的現行啊以往的惡習使然,就這樣。那麼這裡面包括很多東西啦──親近善知識啦,然後呢要聽聞經論啦,然後呢不斷地的思惟觀察啦,然後呢不斷地懺悔啦,用種種的方法。到那時候你心裡面,嘿,碰見事情啊,譬如說剛才,聽懂了道理,聽雖然聽懂了,想想道理是不錯,可是心裡面那個結,就是解不開。欸!當你真正這樣去做的時候啊,你一定會自己有很明白的感觸,「哎呀!」一下這個心裡面就打開了,「啊!原來這樣啊!」你那個時候覺得跟法相應,這樣,這個剛剛開始跟思有相應了。

然後呢你把這個道理呀,用不同的方式去堅固、加強。如果說你真正堅固加強得來,你隨便看見一個,不管它理想不理想,再不理想的環境,它不理想它的,你心裡面啊,自然而然平穩得穩如泰山不為所動。乃至於你說那個時候,正因為看見它不理想啊,所以你覺得:啊,那個就是你的菩提資糧啊!你的成佛就靠那些不理想的環境,你救度他們啊,在積聚你的福德資糧啊!你假定說這些都成了佛的話,還要你來忙嗎?你沒有的話,你怎麼能成佛?所以那個時候對著這個煩惱境界,你不但不煩惱而且歡喜呀,這個就是跟思相應的喔!所以它每一個地方有它的自然的量,而這一種現起了,你心裡很清楚。

然後呢根據這個東西呀,然後你呀因為心裡面善調,然後你那個深入的定慧當中去觀察,證得勝義菩提之心,那個時候才是聞相應的(編者按:師父於音檔第一零八卷A面,本書第一一四頁,修正此處為「修相應的」)。而每一個部分你必定要自己的如實地認識,如量地現起,那個時候你才可以告訴別人,所以說自未調伏而能調伏者,無有是處。如果這一點做不到,你要開口勸人的話,要嘛不開口,開起口來都是是非,開起口來都是諍論。

所以我們現在修學佛法第一點必定要知道這個道理,不管是下士,是中士,是上士。了解了,你儘管做不到,欸,這個時候有好處來了,什麼呀?就是我們是個凡夫呀!所以了解了以後就靠著這個所了解的淨化自己呀!既然是凡夫當然有各式各樣的煩惱,可是現在好的呢,正因為我是凡夫,所以要學,然後呢學到了正確的方法,在這個環境當中啊,越來越調柔,越來越乾淨,就像洗衣服一樣呀!所以這正是我們現在的狀態。所以為什麼我們現在真正重要的,貫注在哪裡?貫注在學這個──從文字上面的認識,到文字所指的心理跟境相應的是這個狀態,如何把這個道理呀,來自己調柔自己,進而幫助別人。繼續,

謂於他所,若有大悲須除他苦。又除彼苦,但有善心願其離苦猶非滿足,故應轉趣除苦方便。

就是解釋這個。說你不是修大菩提心嗎?以大悲,大悲是什麼?要幫助別人,除掉他的苦惱呀!但是,你單單有這個善心不行啊,所以你一定要有實際上的行持,進一步啊要去做這個除苦的方法。如果這個,

又若自不先趣方便,不能度他,故欲利他當先自調。

就是這個話。

又於自調,經說「正行而為堅實。」其正行者,說「受律儀已,學其學處。」

所謂「正行」是什麼呢?就是呀,受了這個律儀,受了戒以後努力去學。這個學不僅僅是坐在這個地方學書本上的學,把這個道理……實際上呢這個學是這樣的:受了願心以後啊你就去努力地學,照著去該學的,乃至於受五戒也是這樣。學了自己處處地方覺得可以了,然後呢自己只要勉強一點自己呀,大概已經可以做到七分,那時候你去受。就是不必,絕不是等到做到十分才去受,也絕對不是說一點樣子都沒就受。一點樣子都沒有受的話,絕不可能,一定破戒!等到你學圓滿了去受,也不可能,學圓滿了你還受它幹什麼?所以說這個我們要了解的。所以這個所謂學的話,是從文字開始,而的的確確不單單停在文字上面,這個我們必須要知道的。所以這個所謂行的話,是指我們的心理的行相,當然這個心理的行相一定是啊,當你根、境相應的時候,它不離開境的,實際在事相上頭。那麼,

故以正行為堅實者,於所行處無錯為要。

所以你真正的成就要靠什麼?如理正確的行持。既然是這樣的話,你對所行的你先要,要認識得正確,錯了不行,錯了不行。好,下面是卷十,這內容是繼續的。

學習平台:
大慈恩譯經基金會(主要)
澈見幸福(個人化App)
幸福無盡藏(隨身碟)
月光機二代(離線學習)
Apple Podcasts
Spotify Podcasts
文字大小
主題
固定播放器
捲動模式
播稿模式
列印 預覽列印
播放連結 自訂播放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