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
南普陀版第一零六卷.A面
像我們目前科學家,就是說提那個口號一點都沒錯啊,要理性化,你要親自見到,經過驗證。可是這個地方有一個非常現實的問題,你要確定它的存在,是,要經過見到、驗證;但是沒有你經過驗證的事情,你不能肯定它不存在,對不對?因為你沒驗證嘛!現在他們犯了什麼呢,犯了什麼毛病啊?沒有驗證的事情哪,明明是他見不到,他卻是用他有限的理性一筆抹殺,一筆抹殺!就是這個毛病。所以說:「我是人,所以人是我。」你們呢?妖魔鬼怪,都變得這樣子,這一句話,這個是真正糟糕!結果到了佛法啊,說他這個文字上面,也對啊,沒錯啊,但是呢意義上面,完全錯到十萬八千里以外。這是隨便一提,做為我們自己的警策,我們也不必去衡量人家是非,只是這個警策了以後啊,我們自己努力。
反過來,剛才說過了,正因為如此啊,現在在末法的時候,我們能夠如理去做的話,也產生無比的功德。也又靠著這麼一點力量啊,使得那個正法,多多少少能夠再多延一些時候,多使一切有情得到好處。那換句話說,我們的福德、智慧也從這個地方增長,我們倒還要感謝他們咧,還要感謝他們。下面繼續,
又有一類除不毀謗方便而外,見解道理許和尚說而為善哉。
另外一種比較好,他毀謗倒不毀謗,但是呢,他以為說:啊,這個人講得對的!
又有餘者棄捨觀慧,全不思惟,意許和尚修法為善。
又有一個呢,他不要觀察慧,這是不思惟,但是心裡面就:「啊,如如不動了!」說,就這樣。實際上呢,都在無明當中,真正如如不動,破了無明它本身就沒有可動之處,絕對不是我們凡夫上面,說你在大無明當中叫如如不動啊!這個。
此等之道,全未接近修空方所。
這前面所說的啊,他根本不了解修學那個勝義應該怎麼辦。不了解才是怎麼樣啊?
縱許修空,然若說云:「已得無倒空性之義,無謬修習,有修證者,唯當修空,不當更修世俗行品。」或說:「行品不須執為中心,多門修習。」亦與一切聖教相違,唯是違越正理之道。
再進一步,縱然許修空,有一個人說:修的。但是呢說:像這樣修了,就算已經得到了正確完整的修法,就只要修這個,不要再學其他的世俗的行品;換句話說,除了智慧以外,不要再依照那個方便品。或者說:雖然要,不要把它作為、執為中心。因為實際上真正修學佛法的,佛法的上首是方便,前面說過了。佛法的上首是什麼啊?菩提心,這個是重要的;然後呢,智慧呀,此是母等的助緣,這個地方我們要了解。他現在反過來了,反過來,乃至於完全不要它了,所以這個啊,跟真正的完整的正教相違背的,錯了!
請翻到二百四十八頁。那麼昨天談起啊,有的人不善解空性,產生誤會,這個下面一段,這一段非常重要、非常重要!在我們現在,目前如果這個概念辨不清楚的話,辨不清楚的話,產生的流弊非常大。平常我們常常說的空、空、空,然後該空的不空,不該空的都空掉了,就是對這一點的一個誤解,對這一點的誤解。那麼,不但是說我們剛開始的初機,對這個概念不了解,就是很多啊,所有修行的人哪,往往也在這個概念上面產生了一個誤解。
在我們國內有幾本經特別流行的,譬如《金剛經》,那是的確非常了不起的一本大乘經典,對這個《金剛經》的經義呀,如果你沒有深刻正確的了解的話,往往也就產生了這個流弊。流弊得厲害一點的,那根本不曉得跑到哪裡去了。就是剛才說的,執空啊,然後呢無藥可救,這是一種。其次一類的話,因為空了不善巧,所以墮落小乘,墮落小乘。那麼現在下面那一段哪,就是正確地辨別這一點,所以到那時候我們會引《金剛經》上說的,你了解了下面這一段,回過頭去再一看《金剛經》,那麼《金剛經》上面的空理就非常清楚、非常明白!現在我們看:
以諸大乘人所應成辦,是為無住大般涅槃。
那就是我們大乘人應該成就的,它這個涅槃叫無住的大般涅槃。小乘所證的兩個,一個叫有餘依涅槃、無餘依涅槃。這是他證得了聖果以後,斷盡了這個見思煩惱以後,三界以內的煩惱都斷掉了,但是呢,他那個身體啊──就以前宿業所感的這個餘報,這身體還在,那個時候叫「有餘依」,雖然已經證得涅槃了。一直等到那個身體消失掉了,換句話,這個身體拿我們世間來說死掉了,那個時候叫「無餘依涅槃」,那個時候就是安住在空性當中,他,我們平常的所謂叫「沈空滯寂」,好了,不能動了!佛不是,涅槃了,但是呢,並沒有沈滯在這空當中,正因為他涅槃了,所以廣在無量無邊世間,盡法界、虛空界地,廣行一切諸佛的大事,這個是兩個有絕大的差別。那麼,下面就說明這個道理。第一個呢,進入涅槃的人哪,他都能夠不在生死當中,所以說:
其能不住生死者,是由覺悟真實義慧,
所以能夠不在生死當中流轉,是為什麼?是對於這個真實義──就是勝義諦──能夠認識。這個怎麼能成就的呢?
依勝義道次甚深之道,智慧資糧智慧支分之所成辦故。
這個就是佛的二足尊當中的慧足,那個是依勝義諦這個次第,智慧資糧圓滿了。所以呀,在福、智兩支當中是屬於智慧資糧,這個成就了,所以他能夠不淪落在生死當中。那麼佛呢,不但不淪落在生死當中,而且也不沈滯在涅槃當中;不像二乘果,他進了無餘依涅槃,沈空滯寂,就沈在那個涅槃的這個空寂當中,他不能動的!佛不是,能動的,他不沈住在這個寂靜涅槃。這為什麼呢?下面說:
不住寂靜般涅槃者,是由了悟盡所有慧,俗諦道次廣大之道,福德資糧方便支分之所成辦故。
那由於了解了那個「盡所有慧」,那麼平常那個盡所有慧啊,這是唯識法相的名詞,它有一個專門的解釋。我前面已經說過了,我不用法相名詞的解釋,因為大家並沒有按照教理很深入地認識過,所以我們不妨用一般我們常用的名詞,所謂天台講的「俗諦」,或者說「道種智」,這個概念更容易清楚,更清楚。關於真實的這個,說如所有性、盡所有性,智慧的特質等等,一直等到最後講到毘缽舍那那一部分,那個時候才會講智慧的特質。平常我們講智慧,是有一個它特定的,不是像我們以前所講,以前那個都是方便地引發我們眼前了解的,乃至於說聞、思、修相應的,這個都是方便的說法。它真正的這個智慧的特質,一直到最後那個毘缽舍那那個時候,那個都是啊按照著這個法相的名詞,才完完整整地解釋,這一點我們要了解啊!
那麼換句話說呢,這個是什麼啊?就是俗諦,天台說起來叫「道種智」。那個道種智啊,就是世間的萬事萬物無所不通,這樣;不是像聲聞、緣覺一樣,證得了空性,他其他的就不管了,安住在這個裡頭。而這個是什麼呢?這個是廣大道,這個就是福德資糧,這個是兩個──明、行當中,屬於行足;另外一個名字叫方便支,由這一支所成辦的。所以這兩個具足了,所以他能夠在生死當中而不受生死的支配,這樣。他雖然跳出生死,卻在生死輪迴當中來濟度我們,這個是佛,這個才是大乘人所應該辦的,一開始那個定義我們應該了解。那麼,下面就引經。
如《祕密不可思議經》云:「智慧資糧者,謂能斷除一切煩惱。
就是這個。因為煩惱就是淪落生死的根本,這個是用智慧資糧來斷除的。所以我們平常我們前面講慧,說聞、思、修,特別指出這個所謂聞慧、思慧、修慧的特質,針對煩惱而言,我們要了解這一點。可是,關於這個三方面的特質呢,在什麼地方,後面再解釋,這樣。那麼下面:
福德資糧者,謂能長養一切有情。
這樣,它福德資糧是什麼呢?他不但自己解決,而且能夠幫助一切有情,同樣地解決這個問題。
世尊,以是因緣,菩薩摩訶薩當勤修習福智資糧。」
所以這個地方啊,菩薩要修的,努力精勤兩樣東西,一個是福德資糧,一個是智慧資糧。所以平常我們說「悲智雙運」,成就的果是明、行二足,所以叫「二足尊」。我們引很多下面的經,一一個經,你看,換句話說,廣引諸經說明這個道理。下面:
《聖虛空庫經》云:「由慧智故而能徧捨一切煩惱。
由於智慧、智慧甚深道次,所以一切的煩惱都徹底地解決。
由方便智故而能不捨一切有情。」
欸,他另外就「方便智」啊,雖然煩惱捨掉了,但是跟有情、濟度有情而在三界當中啊,他卻是了無掛礙。又下面:
《聖解深密經》云:「我終不說一向棄背利益眾生事者,一向棄背發起諸行所作者,能得無上正等菩提。」
他是反顯,佛自己說:我絕不會,我從來不會說,違背利益眾生,一直違背利益眾生──換句話說,不利益眾生的那些人哪,他不可能成無上菩提。他為了要利益一切眾生,所以要廣發種種方便大行。所以不利益眾生,不去利益發……又為了、為了利益眾生而發起廣大諸行,這種行者、背棄了這種行者,這種人還是不能成功無上菩提。佛絕不會說,所以「我終不說」指這一個。這是反顯,換句話說,大乘行者啊,絕對是為了利益眾生要廣行諸行。所以菩薩剛開始正學的叫「道種智」,他不是先從空性上面下手的,而是從布施、持戒這麼一步一步深入的。
《無垢稱經》云:
《無垢稱經》就是《維摩詰經》,《維摩詰經》。我們奘大師,玄奘大師譯的時候就稱它為《無垢稱經》,同樣一個。經上說:
「何為菩薩繫縛解脫,
它那個上面說:什麼是菩薩做對了,那是叫「解脫」;什麼是菩薩做錯了,「繫縛」。他雖然想行菩薩行,可是有錯、有對。那麼下面:
若無方便攝取三有是為菩薩繫縛,
菩薩是正要在三有當中攝取一切有情,他現在沒有正確的方法,在三有當中攝取一切有情的話,那個菩薩做錯了,所以等於被綁住一樣。
若以方便趣向三有是為解脫。
那就對了,有正確方法的。反過來,智慧呢?
若無智慧攝取三有,是為菩薩繫縛。
那麼上面說,好了,你用方法去攝取三有,在三有當中去幫人家忙。結果啊,他固然目的是好的,為了幫別人忙,結果啊幫了半天是越幫越忙,自己也不能解決啊,是別人同樣地互相沈淪在這個裡邊,這個不行,這個不行!所以,在三有當中還要有什麼呢?要有智慧。所以說,若無智慧去攝取這個三有的話,那菩薩是做錯了,他被綁住了。
若以智慧趣向三有,是為解脫。
有智慧那就對了。那麼這兩者當中怎麼辦呢?這麼的怎麼辦呢?你要去攝取三有啊,又難免纏在一塊兒沈淪;是啊,你不要沈淪嘛,難免你又沈在這個空當中,又不能動。所以下面說,
方便未攝慧為繫縛,
欸,這個智慧啊,要用方便來攝持的。所以呀,如果說這個智慧不用方便去攝持的話,那麼對不起,這一個慧是錯的,被綁住了。換句話說被慧所綁住,那個結果是什麼?就像二乘行者一樣,他證得了空性以後,但是啊綁在那個空裡邊,就沈空滯寂,他沒有方法,不能從那個空當中跳出來廣行種種利生事業,就這樣。下面,
方便所攝慧是解脫。
方便所攝持的這個智慧,這個就對了。那個是說智慧要怎麼運用,要用方便來攝持,不能缺少方便攝持,這個不可以。反過來,智慧如何呢?
慧所未攝方便為縛,慧攝方便是為解脫。」
喔,你行方便也是如此。這個方便一定要用智慧去攝持的,否則的話雖然你行方便啊,你沒有智慧,自己也滾在裡頭。平常,所以我們常常說「愛見大悲、愛見大悲」的原因是什麼?雖然你覺得你有悲心,可是啊你這個悲心跟無明相應的。是啊,愛、見這兩樣東西無明相應的,雖然你有大悲沒有用。世間每一個母親,都是……這世間的量則來說最慈悲的,但是她沒有智慧──不要說佛法的智慧,佛法的智慧有它的特質的喔!不是我們平常的聰明才智喔──連那世間的一點點辨別的能力,都不如一般正常人,所以我們稱它為叫「溺愛」。溺愛是愛他呀,恰恰弄反了,把他沈淪、使他沈淪,這個不可以,這樣。
所以我們現在有很多人說:「哎呀!我要行菩薩道。」心好的,但是那個心能不能圓滿?不要說圓滿,能不能具體地實行,還要看你有沒有智慧。反過來說,你要行的時候,你必須沒有煩惱夾雜。現在我們渾身煩惱在這個地方,然後呢自己說要去幫助別人;不是幫助別人哪,是越幫越忙啊!這個我們必定要了解的,這樣。所以,這個方便要慧來攝持的,沒有慧來攝持的話,沒有慧來輔助的話,錯了!有慧來輔助的話,那個才是解脫,這個解脫,那就是大乘行者的。
如是廣說。
這個地方直引,這個實際上這個經上面,非常詳細地說明這個道理。
是故欲得佛果,於修道時須依方便智慧二分,離則不成。
所以我們要得到圓滿的佛果的話,這兩樣東西都要學。而且這兩樣東西,要互相配合,這樣才可以。所以前面說,方便攝持的慧,慧攝持的方便,不是你是你、我是我。常常我們說鋼筋水泥,鋼筋擺在那裡,水泥擺在一邊,沒有用,鋼筋需要跟那個水泥配合得恰到好處,樣樣東西都是如此。下面又說:
《伽耶經》云:「諸菩薩道略有二種,何等為二,謂方便智慧。」
啊,也是這樣。
《祥勝初品》云:「般若波羅蜜多者是母,善巧方便者是父。」
這兩樣東西,一個是智慧是母,方便是父。父母具足啊,那麼自然而然就有生子、家庭,種種的這家庭的事業由此而來。生那個父、子,這個就是佛法的事業,由此而來。
《迦葉請問經》云:「迦葉,譬如大臣,所保國王則能成辦一切所作,如是菩薩所有智慧,若由方便之所攝持,能作一切諸佛事業。」
都是說這個道理。
故當修習完具施等一切方便,具一切種最勝空性。
所以我們真正修的時候,應該怎麼辦呢?這一個是要具足所有方便的,「施等」,這個等字就是含攝;換句話說六度萬行,以它的綱領來說就是六度,以它的細目來說包括了一切。以這個的什麼?一切種的最勝空性,再這樣地去修。
僅以單空,於大乘道全無進趣。
單單學空啊,那個對不起,對大乘道是一點關係都沒有。小乘──是的呀,小乘是的沒錯!這個概念我們一定要弄得非常清楚,在下面詳細辨明這一點,詳細辨明這一點。諸位如果說,尤其是初來的同學們,容或對這個概念不清楚的,那麼,至少你今天記住:將來等到你條件夠了,這一個地方啊,這個地方一定要細細地辨明,然後到那個時候,你才能夠深一步學空,這個時候才好,才好。否則的話,一定是啊一番好心就走上錯路,走上岔路。
《寶頂經》云:「應披慈甲住大悲處,引發具一切種最勝空性而修靜慮。何等名為具一切種最勝空性耶?
那麼上面說,要修的時候,修具一切種的最殊勝的空性,這個才是;而不是偏空,這個偏空沒有具一切種的。那下面說:
謂不離布施,不離持戒,不離忍辱,不離精進,不離靜慮,不離智慧,不離方便。」
所以,必定要不離開所有的那些,這樣地修。
如經廣說。
經上說得很明白,《寶頂經》。實際上平常我們剛才說的,《金剛經》啊就是解……最重要的。其實《金剛經》上怎麼說啊?它說得很清楚啊,佛對須菩提說:「菩薩應無所住,行於布施。」他告訴我們應無所住而行布施哦!他並沒有說應無所住,就停在那裡不動哦!然後呢,下面又詳細地說明,所謂「不住色,不住聲香味觸等,行於布施。」這個,說到下面的時候,我們再溫習一下就很清楚明白了。要不然我們就會了解、曲解了《金剛經》義,結果最上乘的一個法門,弄到我們手上扭曲了,完全弄錯,既自己損害也損害了佛法。繼續下去,「如經廣說」。
《上續論》中釋此義云:「此諸能畫者,謂施戒忍等,具一切種勝,空性為王像。」
下面就解釋。
謂如有一善能畫首,不善畫餘,有知畫手不知餘等,集多畫師畫一王像,若缺一師亦不圓滿。國王像者譬如空性,諸畫師者譬如施等。施等方便若有缺少,則同缺頭殘手等像。
這個解釋。就像一個、有一個人哪,畫那個頭啊,畫得惟妙惟肖,其他的不會;有的人畫手,各有各的特長。那麼把那些人集在一塊兒的話,畫出來一個,啊!莊嚴的國王像,如果缺掉一樣東西的話就不行。那國王像呢,就譬如空性;那麼畫師呢,這個畫圖畫的人譬如布施。這個意思就是說,你必定要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平常我們說六度;實際上呢,下面就十度,還要方便、願、智、力,圓滿這樣東西。它每一樣東西有它的真實的內涵,特別重要的。你把這個所有的做圓滿了,那個時候這個最勝的空性,那個空性就是國王像。
其實我們哪,用那個圖畫那個譬喻倒非常好。譬如我們在黑板上面去畫,畫的時候啊,黑板上面本來沒有什麼,空空如也。然後呢,你拿粉筆灰東勾一勾,畫一個輪廓出來,畫得的的確確並是不畫什麼,可是啊,那個時候寫一個什麼彎彎扭扭的像一個「3」字一樣,這個叫耳朵,那個地方畫一個東西叫鼻子,那個地方畫一個圓圈像雞蛋殼一樣叫臉,最後呢配起來,欸,那個國王的那個面孔在這像,起來了。是啊!你說畫上去的粉筆,就的的確確不是那個像。然後呢,那個本來那個,原來那個黑板空空的地方,那個還是空空的地方,欸,那個像就顯出來了,就是這樣。所以實際上呢,這個圓滿的這一個佛法的內涵,也必須要經過這些每一部分,說六度萬行,這個必不能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