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
南普陀版第九十五卷.B面
總於生死,別於惡趣奔馳懸險,母當望子,子應濟母。
那麼總共地來說,不管怎麼樣,都在生死痛苦當中;天、人、修羅、惡道等等,而特別在惡道當中更是可怕!所以在這個時候,母親只有希望兒子,而兒子呢,應該做的就是救度母親。
如是思已,拔出生死而報其恩。
對啦!
《集學論》云:「煩惱狂癡盲,於多懸險路,步步而蹎蹶,自他恆憂事,眾生苦皆同。」
嗯,這個論上面告訴我們:是的,我們為煩惱所縛,所以心是癡的,眼睛是盲的,都在這個懸崖險路上面一腳高低地走啊!所以這個時候,不管為自己,不管為他人,也不管是哪一個人,真正自己跟別人,種種的憂愁苦惱事,都是一樣的,這一個我們要了解。
此說如是觀已,不應於他尋求過失,見一功德應覺希有,然此亦合苦惱之理。
上面說了這個道理,還妙咧!不但一方面感恩、修恩、啟發菩提心,少一點至少能夠把我們得到上品去,更好一點很快成佛。嘿,妙了!眼前還有一個特別好處。下面說,「不應於他尋求過失」,你就不會跟他找過失了,只見一切功德覺為希有,覺得殊勝希有。
剛才我曾經講過的,那我自己覺得我對我母親一樣,不管她怎麼講,欸,我只看見她,她對我這麼好!然後呢,因為我由於這樣心理我也歡喜,不管她怎麼講,我總是就是歡喜、就是感激!然後呢,我回過頭去也是如此,當你想到任何一個人都是你母親的話,你也這樣的話,請問:你人與人之間還有什麼問題啊?一點問題都沒有啦!所以這個教授之善巧啊!眼前一點問題都沒有了,這不是馬上增上生嗎?所以我們要想改善,你想盡千辛萬苦,你怎麼弄都改不過來。欸,這個地方,就這麼一個簡單的辦法,把你完全改過來了!
人真正的啊,窮,不窮在物質上面,苦,不苦在物質上面,就是這樣。哪怕你再窮、再苦,大家一起在這兒的話,啊,過得真開心、真快樂!我記得我那年到鄉下去的時候,哎呀,看看那個大陸上那個,的的確確比起我們這裡來,那它是差得不曉得差到哪裡去了!我母親看見我回來了,連忙要去買一點菜,我心裡想:唉,是這樣啊!她那個自己有一點點小小的一塊田,她可以種一點。我就告訴她:「哎呀,自己種的特別好,哪怕一點點。」她也滿歡喜呀!但是的的確確地,那談物質什麼都談不到,但是我自己立刻就感覺到的,那一生的最快樂的時候,就是自己跟母親的時候!
小的時候,現在回想回想小的時候固然如此,眼前還是如此啊!這千真萬確的,你只要能夠如理地觀察,你們大家想一想看。我想沒有一個人例外,想想最快樂的是什麼時候?小的時候嘛!無憂無慮。欸,所以小的時候,你看,哪怕那個父母親打了你,那個孩子一定抱著母親的腿在哭的。欸,你看看,對不對?表示什麼呢?表示這個,這個關係的如此地完美,如此地完善。現在你把一切眾生看成這樣的話,還有什麼過失啊?找不到啦!就這麼找不到了。所以這個教法的完美啊,教法的真的完美啊!
所以說,你多聞,了解得越多,然後呢你思惟得越多,除過增德──除那過失的方法,增長功德的資糧的方法是越多。不管你哪一個想,你用業感緣起來想也好,現在又告訴我們這個辦法也好。不管你哪一個辦法,想到哪裡,嘿,功德就增長到哪裡,苦惱就淨化到哪裡,當下是增上生。別的這個增上生,對不起,還慢慢地要出毛病咧,這個增上生到最後一定是決定勝,這樣地殊勝啊!所以對這一點,應覺為稀有啊!的的確確,啊,這個除了佛以外,真正佛法的真正不共的地方就這個!
然後呢,「此亦合苦惱道理」,欸,他還是從這個……概念還是從什麼上面啊?不要忘記掉喔──苦、集、滅、道,它的根本教法並沒有離開,始終是繞著這個中心在轉。好了,那麼這是說,我們依這個心,然後呢一步一步上來。依了這個心,下面的正發什麼?正發大慈悲心,因為大慈悲心有了,其他的一一也來了。
第二正發此心分三。初修慈中慈所緣者,謂不具足安樂有情。
那個地方分三部分來說。第一個呢,修慈。慈是什麼?一種心理狀態,就是你要把快樂給人家,所以一定有一個對象受你快樂的。所以這個慈心所緣的是什麼?是「不具足安樂有情」,說那些有情他沒有快樂,那是你所緣的。行相呢?那個時候你的心理狀態呢?
行相者,謂念云何令遇安樂,
你怎麼樣使他得到快樂?
惟願令其獲得安樂,
你一心一意只有想:怎麼使他快樂?還有重要的,這個快樂──
我應令其遇諸安樂。
就這三樣。第一個,怎麼樣使他快樂?第二個,你心裡面一心一意只有想使他快樂;進一步,我要使他快樂!現在講到這地方,我們又停一下。現在我們平常人與人之間,是種種毛病,無非是為什麼啊?你希望快樂,不希望他快樂。現在你有了這個心,你只希望人家快樂的話,眼前我們所有的問題都找不到了,對不對?結果呢,這個時候,你卻在增長什麼?增長的無上大菩提的功德。啊,那個是佛法之美啊!前面已經告訴我們,那麼好!所以你看,到越向後這個越好,然後呢,你的煩惱自然而然慢慢、慢慢地淨化掉,淨化掉了。如果你能夠把現在這個東西,跟前面的再配合起來的話,哇!那運用得天衣無縫,那個是真的叫圓融無礙啊!你跑到哪裡,處處體會,就問題解決。跟以前的圓融無礙,有個絕不一樣的地方,前面那個圓融無礙,那是個大雜燴,反正那就像說那個笑話一樣,哎呀,那個髒垢不分,統統混在一塊兒。現在不!每一個地方弄得清清楚楚,該怎麼就怎麼,處處體會,處處圓融,沒有一樣東西用不上,這個是真的美呀!
繼續,「勝利者」,它有什麼好處呀?說這個修慈心有什麼好處呀?欸,實際上,我剛才說那個還是最起碼的喔,還是最起碼的。不過,我說的是我們眼前感受得到的,經上面可說得那不得了啊!
勝利者,《三摩地王經》云:「遍於無邊俱胝剎,盡其無量眾供養,以此常供諸勝士,不及慈心一數分。」
下面解釋:
此說較以廣大財物,於究竟田常時供養,其福尤大。
經上面告訴我們,「普遍」是一無遺漏的,「於無邊俱胝剎」,哎呀,不得了啊!這不僅僅是說我們現在,只有南普陀,下面加上個正覺寺,等一下還有個慈善寺,那台中、那台灣,整個的我們這個地球,整個的銀河系,整個的無邊剎海當中,所有的最好的供養,你拿來供養一切佛,這個功德多大,不得了的!欸,「不及慈心一數分」,你產生了那個慈心,哪怕那很小一點點,欸,遠超過它!
上面哪,引那個《三摩地王經》說,你看,這麼大的供養,那不得了的,那是不得了的啊!但是,欸,不如慈心的一數分。你修那個慈心,很少一點點,你看看這功德多大!他一再處處地方告訴我們殊勝的利益,殊勝的利益。所以我們現在從兩方面,一方面嘛,像我剛才說的,眼前馬上讓你感受到。讓你感受到的話,你會覺得:「哎呀,這個的確這麼好!」心裡面就願意、樂意地推動。然後呢,再引佛經上面,所以原來實際上這個東西這麼個好法啊!這是雙重的力量。這我們平常你只要肯這樣如理去思惟觀察的話,這個大菩提心無有生不起的道理。因為這是這麼眼前的,這樣的一個好而又這麼現實的一個問題。繼續下去:
《曼殊室利莊嚴佛土經》云:「於東北方有大自在王佛,世界曰千莊嚴,(這麼一個佛國。)其中有情皆具安樂,如諸苾芻入滅定樂。
這個「安樂」像什麼?「苾芻入滅定樂」,哎,這個滅定樂是快樂啊,是不曉得多快樂!在我們世間哪,三世間最快樂的是什麼?色界第三禪,第三禪。這個第三禪真是快樂啊!不要說第三禪,你得到一旦得到了色界這個快樂的話,人間最快樂東西,你對它是味同嚼蠟,是一點味道都沒有,聞起來臭不可言。人間呢,最快樂的是男女,那個時候你對它啊,那簡直是……。你們還記得不記得阿難那個公案哪?他的太太美成這個樣,一看見這個天女,他就覺得自己的太太,哎呀,像一個瞎眼那個老母猴一樣!那個還只是欲界天喔,色界還要比它勝喔!一層比一層。然後呢,滅定樂的話,那又要更要不曉得快樂多少倍。所以現在這個地方的快樂,就都得到這樣的大的滅定樂。
設於彼土修淨梵行,經過百千俱胝年歲,
這麼長的時候修!
若於此土最下乃至於彈指頃,緣一切有情發生慈心,其所生福較前尤多,況晝夜住。」
在這個地方修這麼長,哎呀,無量無邊的年數。我們現在這個地方,一彈指頃,就這麼「噠!」一來。換句話說,一秒鐘的很短的時候,你能夠緣一切有情,修那個慈悲心,那個福比其他前面還要來得大。
所以這個千真萬確的,真正的菩薩如果如理如量地學了以後啊,他會產生那個心量。那個時候,我們才會曉得,為什麼慈老──慈航菩薩,人家叫他到淨土去,他不願意去,這個很明白呀!到那個淨土去,對不起!你要賺那個法財賺不到,賺不到。在那個世間,你只要一剎那修這個,就不得了的功德。因為慈心一定是什麼?一定要緣苦眾生。跑到那地方,快樂得不得了,你是最起碼的,你那個慈心從何緣起呢?你只有羨慕人家的心情,哪裡有慈悲心呢?跑到那個地方去的話,你懂得了道理這個:唉呀,那些人多苦啊!你只要看見他的苦,你的慈心就生起來了。那個時候,這個功德就無量無邊了。真正的關鍵都在一個上頭──正知見。你如果沒正知見的話,自然:哎喲,這地方怕得不得了啊!就這樣,這個是必然的道理,這是我們要了解的。
《寶鬘論》云:「每日三時施,三百罐飲食,然不及須臾,修慈福一分。
說你每天三時,早、中、晚,每次送這麼多東西,「不及須臾」──一剎那的時候「修慈福」。前面這個是緣一切有情,現在那這個的話呢,它並不一定是,你只要如理如量去修,就這麼大功德啊!
天人皆慈愛,彼等恆守護,喜樂多安樂,毒刀不能害。無勞事得成,當生梵世間,設未能解脫,得慈法八德。」
啊!你能夠這樣的話,所有的天人,天人是保護人間最好的,他也是這樣無比地慈悲的心情愛念、關顧於你,一切時處來守護。你在這兒是快樂的東西越來越多,越來越快樂,而一切的毒害,一切的這個傷害它不能害你。你不要多大的辛苦,你要做的事情都成就。現世如此,將來呢?當來呢?你能夠生到梵世間。你就是不能得到解脫的話,你都可以得這個慈相應的八德,種種的功德,種種的功德。那個慈法的八德,我也不清楚,不過沒關係,總之,包含了上面的這些東西,可能就是上面的,可能什麼,這個我還沒找到正確的這個根據。
若有慈心,天人慈愛自然集會,佛以慈力戰敗魔軍,故守護中為最勝等,故雖難生然須勵力。
如果有了慈心的話,那天人自然而然以這樣的慈心來愛護、照顧你,自然它樣樣東西都來了。不但我們凡夫,佛戰勝魔軍,不是別的喔!他以慈力戰勝的。所以在任何情況之下,真正最佳的守護是什麼?就是這個,就是這個!那我們仍舊像剛才談論的,對自己的母親一樣,當你對任何一個人能像自己母親的時候,天下就被你完全克服。而且你會得到最佳守護,是每一個人都會像你母親這樣關顧你,請問:你還有何所求呀?自然而然無往不利啊!所以現在我們動不動看那個,哎呀,煩惱啊,就因為我們不得善巧,不了解這個道理呀!
它有這麼多的好處啊,所以雖然難生,要努力!雖然是難生,你只要去努力,得到這個功德是不得了的,世間哪有一樣東西能夠跟它相比!現在你再富,富為世界第一富翁,喔唷,你周圍的怨家,不曉得多少!人家瞪大了眼睛,時時刻刻要在那兒挖你的肉、搶你的錢;不管你有多大的地位,人家那個政敵背後,想盡辦法把你拖下來。欸,現在你如果能夠這樣的話,你把人家看成母親的話,他全部的精神就貫注在你身上。請問:天下哪有一樣東西,能夠跟它相比的?
但是呢,對不起!你要想世間得到一個,競選一個什麼,那是不曉得千辛萬苦啊!掙一點財富,更是無比得困難。那你修這個法門,嘿,卻容易得不得了啊!真正比起那些來。所以你只要把忙世間的這個東西的一部分力量移得來這裡,結果得到的果報的話,那世間是完全不能比啊!這個利害關係,我們一定要知道。要知道了以後,自然而然地你對眼前哪,絕對不會感到得苦,絕對不會感到得苦。同樣地,你要嘛不求快樂則已,現在我們總是要求快樂,這都顛倒啦!求快樂這樣求法的啊?這個快樂才是無比的,這樣。這是我們應該了解的。
《集學論》說,當一切心思惟《金光明》中,開示修習慈悲偈文,下至語中讀誦而修。
那個論上面引說,我們任何情況之下,集中心力要思惟──《金光明》是經啊,就是《三十五佛懺》當中,呃,不是《三十五佛懺》,前面我們講四力懺悔當中,他舉了兩個──金光明懺。那實際上呢,這個《金光明經》上面的,他是特別地說明這個偈文。哪怕嘴巴上面唸唸,欸,我們要一面去唸,一面緣想這個文。
其文為「以此金光勝鼓音,於三千世界中,惡趣諸苦閻羅苦,匱乏苦苦願息滅」等。
就是唸它的文,跟它相應地修這個慈法。
修慈次第先於親修,次於中庸,次於怨修,其次遍於一切有情如次修習。
前面已經說過了,照著這個次第。
修習道理,如於有情數數思惟苦苦道理,便生悲愍,如是亦當於諸有情,數數思惟缺乏有漏無漏諸樂,樂缺乏理,若修習此,欲與樂心任運而起,
那麼,修的道理呢?怎麼修法呢?你只要不斷地去思惟觀察世間上面種種苦啊,你一看到那個苦啊,你這個悲愍心就生起來了。因為你已經曉得這些都是你的母親啊!然後你看見那個母親受這麼多苦啊,你的不忍的心就生起來了,你要救濟她的心啊,就生起來啦!所以啊這樣地修,這樣地修──在世間不管什麼快樂,無漏的固然不談,根本談都談不到;有漏的,就是有漏的快樂也是啊,那個在任何情況之下沒有快樂。你能夠這樣地去修習的話,那麼這個「欲與樂」──就這個慈心,自然生起來了。看見她這麼苦,然後你要報她的恩,當然你要種種方法,就給她快樂嘛,這個自然而然你看見她的苦嘛,你就生起來。就像母親看見那個兒子苦,不要想:「欸,我要不要把那個兒子怎麼弄啊?」她完全自然而然反應的,叫「任運」。當我們如果如理去修學的話,也一定能夠任運自然產生。
又當作意種種妙樂,施諸有情。
那麼進一步,最好的快樂來布施、來供養、來給一切有情哪,這個就是「慈」所緣的,慈所緣的。那麼在這個地方有一件事情,我們容或有的時候啊,就像眼前我們總覺得這個事情,覺得千辛萬苦,好像很難。往往這個概念會把我們修行會障礙住了,會障礙住。聽了道理,容易;做起來,唉呀,覺得很難!現在呢,你換一個方法想想看。
比如說,我們現在眼前,有的人有各種不同的嗜好──吃辣椒。你剛開始吃辣的時候,這個天生來就吃辣來就好吃啊?不會呀!一吃,哎呀,辣得個要命!哎喲,你教那個時候那真……尤其是小孩子,吃了,吐啊,弄了個半天,不曉得怎麼樣是好。我還記得小時候,我就看見,我自己也沒這個經驗,我自己的事情總是忘得乾乾淨淨。喔,看見那弟弟妹妹,或者別的人哪,那個小孩子斷奶的時候,就是斷不了,那麼怎麼辦呢?欸,那個母親啊,就用點辣的東西塗在那個奶頭上,那他一吃,哎呀,那從此以後看見他就不要吃了!幾乎沒有一個例外的,我想我們都有這個經驗。等到有一段,你上了這個、這個嗜好養成功了,叫你沒辣的,你就沒胃口了,對不對?欸,那是人人有這個經驗啊!
所以問題在什麼地方呢?你就不斷地薰習,所以叫「習」啊!修習、修習。然後你吃,沒有一個例外的,比如說茶,現在我也滿歡喜喝茶,可是我現在因為這個不好,所以不喝茶。剛開始的時候,喝一口,欸,苦苦的,有什麼好吃啊?到後來,就是覺得到那時候你沒這個茶下肚子,覺也睡不著那個味道就來了。很多各式各樣的人,然後呢,抽菸什麼……眼前的所有,沒有一個例外的。你只要這樣想到的話,你曉得:啊!不難,一點都不難。這個概念不是難不難,要你克服你的心理。所以我們往往啊……一再告訴大家,不是這個事情本身難,就是你自己的執著障礙啊!這無始以來的習氣,你還沒有做嘛心裡就:「唉喲……」對不起,你就沒有機會啦!所以第一個要把知見轉過來,知見轉過來,你只要去努力去做,練習的話──欸,養成功習慣的,到那時候叫你不做還做不到。這個概念你第一個要養成功,第一個要認識。
所以我在這個地方舉世間的幾個比喻,像福特啊,像愛迪生啊,像這種啊,這明明世間大家覺得不可能,他都做到了。現在呢,佛法,以前你不懂的時候,唉呀!聽得這樣;現在那個次第這麼明白,而且每一個次第所講的內涵,在我們的心裡的心相上面,馬上讓你感受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哪有做不到的道理?所以始終只是一樣東西,什麼呢?就是自己的業障。這是千真萬確的,所以要懺悔呀!聽的時候滿來勁的,聽過了以後,等下你回去時候,又那麼一癱──好囉!我是說這個心理狀態啊!如果你那個時候心裡面挺起來,對啊!你只要把持住這個概念,你這樣衝過去!
所以那天我告訴你們這個老和尚的公案,你們記著,不是叫你們要去做,那表示他這樣的狀態當中,他只要肯那個克服的話,沒有一樣事情例外的,都能克服。何況這件事情有這麼殊勝的利益,這個利益之高,是不得了的利益啊!你時時記得一句話,你之所以不能做的話,為什麼不做啊?貪眼前的小便宜!如果你能夠如理如量觀察的話,結果發現你貪了一點點小便宜,受無邊大苦,你大虧本哪!我們人就這麼愚癡啊!明明賺大錢就偏偏不要,偏偏要做那個虧本生意,這個人的愚癡到極點哪!所以這個概念你第一個擺在腦筋裡頭,下面的問題都解決了。
然後呢,到那個時候,我們眼前就好好地去懺悔。至於說這個次第等等,記著啊!不是說:「喔,那我也學學老和尚這樣,今天晚上,好了,你們不要管我,哪怕死,明天抬出去!」不是啊!不是、不是、不是!唉,他告訴我們一定的次第的。所以現在我們真正第一件重要的事情,一定要把這個次第學好了,然後呢,安排自己相應的量。總一直逼你自己,要逼三分,最大逼七分,絕對不能再超過,超過了不行的。在後面講精進的時候,他有非常完整的說明,一直要逼。如果你自己沒有這個,心裡面還沒有做事情已經是癱掉在那裡的話,沒有一樣事情做得成功的。現在我們繼續下去,說修悲:
二修悲中悲所緣者,由其三苦如其所應,苦惱有情。
慈是給他快樂,悲呢,是把他痛苦拿掉,是拔苦,那麼所以是要看他的苦。苦嘛,就是三苦啦:壞苦啦、苦苦啦、行苦啦!「苦惱有情」,就像上面所說的,在三苦當中受種種苦惱的一切有情。
行相者,謂念云何令離此苦,願其捨離,我當令離。
同樣地,三個次第:怎麼樣想辦法使他離開苦,也希望他離開苦,還有──我要親自幫忙他離開苦!
修習漸次先於親友,次於中者,次於怨修,
這個次第也是必然的。
若於怨處如同親友,心平等轉,漸於十方一切有情而修習之。
這個像前面一樣,次第如此。
如是於其等捨慈悲,別分其境,次第修者,是蓮華戒論師隨順《阿毘達磨經》說,此極扼要。
這句話重要喔!不要隨便看過喔!就像上面告訴我們修習的次第:第一個,修等捨,就是無量捨,令心調柔。然後呢,再修慈,慈是依什麼?依知母、念恩、報恩開始。然後呢,慈、悲,各別各別分開來對境而修,要這樣的次第一步一步來。這個次第是誰講的?是蓮華戒論師說的,他不是沒有根據,他是隨順著《阿毘達磨》論藏。「極扼要」!下面說啦:
若不別分,初緣總修似生起時,各各思惟,皆悉未生。
如果你各別這樣不分開來,一下開始總共地來修,一修好像生起了,等到你各別思惟的時候,沒有了!這點非常重要喔!非常重要!我們現在常常這樣,叫你一步一步來,哎呀,就麻煩得要命,你就坐下來想一個佛不就行了嗎?你想慈悲:對啊!你想:哎呀,苦啊,好像有了。欸!這個事情「似生起時」,你緣一個總相去修,好像生起,但是你各別各別去思的時候,沒有!
若於各各皆生前說變意感覺,漸次增多,後緣總修,隨緣總別,清淨生故。
反過來,你各別各別地照著前面這個次第而修,然後呢,「變意」,這個什麼意思啊?本來你沒有修的之前,你的心是什麼啊?這種狀態,一直跟煩惱相應的,看見別人家快樂,羨慕他、嫉妒他;看見別人的痛苦,活該的!現在不是,喔!看見人家痛苦啊,你要拔掉它,看見人家快樂,正是我要給他啊!就是這樣,那心情轉變過來了。就像以前對辣的東西,喔唷,一碰到就害怕得要命,現在呀,哎呀,就少不了它!就是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