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南普陀版)096A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

南普陀版第九十六卷.A面

這個一定要內心當中如理如量生起,不是一個空話啊!然後呢,有了這個質,漸漸增多。你達到了這個時候,然後呢,若總若別「清淨生故」。不管你緣總緣修,你總共地修或者各別的生起來了,這個生起來的──正確的,不會壞的,所以清淨的,清淨的。

其實我們眼前做任何事情都是這樣,你說哪有一樣例外,哪有一樣例外?我們常常說那個譬喻:燒菜、燒飯,你絕對是這樣啊!先把那個菜拿來,把它弄乾淨、撿乾淨,泥土嘛抖掉,然後髒嘛洗掉,那個毒嘛還要泡,一樣一樣切好。然後呢把這個菜,哪一樣東西弄好,最後放進去燒。絕對不可能一股腦兒,拿來「碰!」往裡面一塞。你一塞,塞進去滿好的,弄到後來,對不起,你要的東西完全沒有,完全不是那麼一回事情。這我們平常常常犯的這個毛病,總是覺得:「哎呀,快一點啊!」這個就是我們自己的什麼啊?自己的無明障礙,這是我們要了解的啊!

修習道理,當思為母此諸有情墮生死中,如何領受總別諸苦,具如前說。

前這句話容易。最重要的這個地方呢,上面這個蓮華戒論師的這個……蓮華戒論師他是寂靜論師的弟子,他就是把佛法帶到西藏去的一個了不起的大成就者。剛才那句話,你從頭至尾,一直用下去,你能夠用這句話你就有成就。你不照著這個次第修的話,對不起,你始終在那裡瞎摸,始終在那兒瞎摸,始終只是種一點種子,你要想真正把那個種子成熟的話,這個次第是必不可少的,前面很多地方講的就是這個,後面將來也講的就是這個。所以這兩句話,一直要擺在心裡。從我們現在「聞」開始,「思」中間,「修」,步步都是如此。所以大家千萬不要著急說:「哎呀!你趕快告訴我怎麼個得定啊?」「你趕快告訴我怎麼個弄法呀?」我能告訴你的只是這個。如果你只想種個善根,反正你到哪裡去,你只要聽他們去講,那一定善根一定種下去,那已經夠了。跑到這個地方來真正重要的──最完整的教授,我想在座的極大部分都已經體會到了。

此復若修前中士道已生起者,

這個是「若」字,不是「苦」字喔!那麼假定你修前面中士道當中,這個道理已經生起了──中士道是修些什麼呀?苦嘛,苦諦嘛!就是這樣。啊!苦的當然是苦,快樂的也是苦,不苦不樂的尤其是苦,而根本還在行苦上面。所以當你看見「行」都是苦的話,那個是三世之間,三有當中無不是苦。然後以這個生起的這個道理,

比自心修易於生起。若於自上思惟此等,則成引發出離心因,

然後呢,你只要自己內心當中照著去如法去做的話,那很容易就生起來了,照著前面的。如果說這個苦,只想到自己的苦的話,哇!那一心一意要跳出來,徹底出離心就生起來了。

若於他上而思惟者,則成引發悲心之因。

喏,那更進一步。然後呢,再推己及人的話,「唉呀,他也是一樣地跟我受苦啊!我要幫忙他救啊!」那個悲心就生起來了啊!下面又看:

然未先於自上思惟,則不能生令至扼要。

假定你自己沒有自己思惟的話,對不起,要想推己及人,做不到,做不到!他一定要懂得了苦才要拔苦,現在你苦都不懂,請問你拔什麼苦啊?像拔草一樣,你曉得了草才去拔草,草在哪裡呢去拔草。草也不知道,草在哪裡也不知道,你要拔草,拔什麼草?所以這個大乘、大乘哪,我們現在曉得了:喔!那還必定從出離心上面講起的,要不然的話,那個都是嘴巴上面哪!

所以有一位同學常常:「哎喲,我看見他有苦啊,我就心裡想要救他們去啊!」我非常讚歎他:「好哇!」可是呢,我常常建議他:你自己看看你自己對那苦的行相認識了嗎?對不起,他並沒有認識,所以這種情況之下,他就是根本上面沒有把握住。所以一定要自己策發這個厭離心!哎呀,平常的時候啊,自己看見一點小事情,像蒼蠅碰見大糞一樣,沾在上面離都離不開的時候,那時暫時不要說:「喔唷,我看見了有情的苦啊,就大悲心生起來了!」不可能的,這個事情。那是一定要真實地了解它的的確確是苦,你看見這種東西,啊!你就害怕得不得了──那自己的出離心;那個時候你推己及人的話,這個時候的,真正生起來了。所以說,如果自己沒有生起來的話,你要想生悲心緣別人哪,不行!因為這個質是同樣一個東西嘛,對吧?同樣一個內涵嘛!就像你賺錢一樣,你不認得哪一個錢,然後叫你去賺,你不認得怎麼個賺法,你賺些什麼?你賺回來的,都是莫名其妙的東西。

此乃略說,

簡單把那個綱要,可是這個「略」,就是最重要的原則說出來了。

廣則應如〈菩薩地〉說,悲心所緣百一十苦,有彊心力應當修學。

如果詳細的,那是《瑜伽師地論》的〈菩薩地〉,它講種種的苦,一共總一百一十樣,那就是我們修悲心的時候所去觀察的。如果你的心力強的話,那就照這個。

此說較諸聲聞現證究竟苦諦,以厭患心所見諸苦,菩薩修悲思苦眾多,

嗯,現在這個地方根據來了,喏,經論上面說得明明白白,這個聲聞為了怕苦,所以現證究竟了解;了解這個苦,認識了,然後厭患求出離,那個時候它就推動他去修道,而得到解脫。所以,聲聞的的確確對這個苦諦,認識得很清楚,厭離心很強。嘿,但是菩薩修悲啊,「思苦眾多」哦!菩薩,真正講起來這個菩薩的厭離心,要比聲聞要的遠來地超過,遠來地大喔!所以現在說,哎呀,我是大乘行者,喔,這個厭離心這是小乘的,不要管苦的話,這個有問題的喲!經論上面不是這樣說的喲,經論上面不是這樣說的喲!

若無量門思惟無樂苦惱道理,慈悲亦多。

你能夠觀察得越多,那麼然後因為苦惱越多,所以你這個慈悲之心也越多喔!所以聲聞只要救一個人──自己,你只要把自己一個人的苦觀出來,就夠了;菩薩要救一切人,你必定要廣緣一切啊,這樣的一個慈悲心才成廣啊!所以這個概念要非常清楚喔!

若恆思惟則能發生猛利堅固,

所以你經常,「恆」是經常地、不斷地思惟,那麼這樣的話,這個上面的這個慈悲之心啊,「發生」,而且「猛利」,而且「堅固」。你不去想的話,生不起來;然後生起來了以後,繼續的話才猛利,繼續下去才堅固。而這個都要靠什麼?要了解得多、思惟得切,越多、越切,越好!反過來,如果說你不了解,請問:你根本不了解,你做些什麼?不能做啊!所以,

故少教授便覺飽足,棄修諸大教典所說,力極微弱。

所以現在我們稍微聽見了一點點,覺得:「哎,夠了、夠了!」啊!然後很多這個大經大論告訴我們的,我們放棄不照著它去說,這個時候他的力量是微不足道,微不足道。那至少他還有一點「少教授」囉,多多少少有一點教授喔;現在我們可憐的很多人連它一點起碼的教授都沒有,沒有喔!乃至於說:「哎呀,這個都不要啦,這個都不要啦!要講修行,這個不要的啊!」乃至於連根把它切除掉了,請問:你這個大乘大悲心哪裡生起啊?當然你宿生已經有了,那個我們不談。所以這一點很重要,就是這樣。

就是你宿生有了,你現在要想教別人的話,你還要引經據典喔!這是所以為什麼祖師們示現,乃至於像文殊大士他是諸佛之師,欸,可是他如果現一個寒山子,他是個乞丐,不認得字,他這種道理也講不出來,只能把自己見的境界……。所以如果說你要教人的話,還是要照著這個次第。因此,宗喀巴大師也是文殊師利菩薩示現的,他跑到青海那個地方去,示現了什麼?廣學一切!然後呢,教授的時候,一定是說經怎麼說,論怎麼說,祖師怎麼講,有根有據;他自己也如量如理地去修,然後教我們,這個是我們要了解的。所以說,自許為大乘者,就算你宿生帶來,我們尚且要認真去修,何況是我們現在實際上還是初步喔!所以呀,千千萬萬這一點要注意,要了解啊!不要說:「哎呀,懂啦,一點點哪,就夠啦!」這樣。乃至於要去弘法啦!乃至於自己都不懂啊!那個時候,這個地方要痛下決心,好好努力!

此如前說趣大乘門是發心理,及以大悲為根本理,善別此等,以觀察智思擇修習,後生證悟。

那麼像前面所說的,進入大乘門,是什麼?是發菩提心。而這個菩提之所以能夠發生,是有它其他的種種原因。而這個發了這個大菩提心以後,這個大菩提心的根本在什麼?在大慈悲。那麼這個道理啊,現在非常善巧地了解了,然後「以觀察智」思惟觀察,分別抉擇,如理如量地聽到、思惟、修習、悟證,達到了!

若其知解未善分別,唯專策勤略生感觸,全無所至,

喔,在這裡!假定你這個認識、這個了解不懂,不談。就算你懂了,你不能把內涵分別得非常清楚──這個「善」是善巧,就像我們前面,他一定抉擇得很細:他為什麼要這樣?為什麼不那樣?他每一個地方毫不含糊,是非之間一點都不遺漏,所以這個是「善分別」。假定你沒有這樣地善巧的分別,只是專門自己策勵,啊,自己覺得:我就要去做去啦!然後呢,我在那兒定定啊!所以很多人說:「哎喲,法師啊,我這個心不定,你教我一個定啊!」唉!我覺得啊,世間是對,沒有錯,佛法可不是這樣,尤其是大乘的教法更不是這樣!就算你得到了一點點,你這樣去「略生感觸」。是的,你要嘛不做,做下來一定有感受的,這是千真萬確的,但是「全無所至」!真正的大乘佛法,你影子都沒碰到,就把我們最圓滿的暇滿人身一生浪費,非常可惜!

所以我們中國歷史上有幾個故事。有兩個名人──蘇秦、張儀,兩個人都掛六國相印,喔唷,好了不起喔!他們當初用功的時候,所謂「火焠掌」、「錐刺股」,「懸梁刺股」那個公案。到了這個晚上,念書念得累得不得了,實在打瞌睡了,怎麼辦呢?有一個人拿了一個很快的一個錐子,就往大腿上「噠、卡!」痛得不得了。哎呀,咬緊牙關,然後回來坐,就是這樣。然後呢,還有一個那點一個燈,把那個掌擺在那個上面烤,哎呀,痛得……!然後這樣子。那只求世間的一點益利喔,他們還要尚且這麼努力喔!他最後有一句話:「我為什麼能夠這樣努力啊?」因為「窮無立錐之地」,太窮了,人人看不起他。所以他說:「假定我有一點點負郭之田……。」這個話很有意思,假定我有幾畝田的話,那自己覺得日子過得滿好啦,就不會這麼策勵的。

我為什麼要說這個話?就是你們千萬不要現在忙修那些,修了一點點啊,你自己覺得有一點感受了,喔唷,你還自己覺得很得意喔!或者你看懂了一點什麼,或者嘛你坐了學定得到了一點什麼,那個時候會你執著得不得了。這個人無始以來的習性,就是養成個無明的力量。不管你做什麼,不要說出世間的,乃至於世間的一點點,你得到了一點,哎呀,覺得這個沾沾自喜,總覺得這個好得不得了。我們看了一點報紙上的常識,就講營養:「哎呀,這個營養,那個營養……」就放不下。懂得了這麼一點點,等一下又講那個,然後修學了一點佛法又講那個,都是「負郭之田」,你要想再進步,進不了了。所以這個地方我們特別注意喔!這幾句話,就是你千千萬萬不要自己覺得你有了一點東西了。然後呢,我們常常有人說:「哎喲,這個道場,這個樣,好!」嗯,現在認識了這個教法,什麼都放下來,你先把他那個圓滿的教法認識,然後把前面這個垃圾拋得越乾淨越好,不要讓它沾到一點邊。那些垃圾沾到一點邊,就把它拖住你呀,你就上不去了,我告訴你。那這個概念很重要,很重要!這樣。

所以我們眼前要正規走這條完整路子的話,第一件事情,你必定要把那個整個的圓滿的構架,認識得很清楚,然後在那個地方,找到你自己眼前下腳的那一步,這麼上去的話,那是一條大路。你這個也放不下,那個也放不下,然後呢,你一生的精力就是如此,這個地方沾掉一點點,那個地方去掉一點點,那個地方去掉一點,七折八扣、拿掉零頭,剩下來──沒有了!

修餘事時皆如是知。

喏,整個的講修行都是這樣的,我們要懂得,我們要懂得!那麼現在呢,說到這個地方來,我們再回憶一下──次第如何?依善知識。我們好幸運,從佛,經過兩個系統──文殊菩薩、彌勒菩薩,然後龍樹菩薩、無著菩薩,最後到阿底峽尊者,然後呢,經過宗喀巴大師傳進來,這麼完整的教授,善知識在這裡,我們要聽聞、思惟,這個是眼前我們真正要重要的。把這個構架把握住了,把前面那些垃垃圾圾東西,沿著正確認識的,一概拋到東洋大海,然後照著這個去做,好,問題就解決。繼續下去:

其悲生量者。

好,現在修了慈悲了,質對了,量呢?

《修次初篇》云:「若時猶如可意愛子身不安樂,如是亦於一切有情,欲淨其苦,此悲行相任運而轉,性相應轉。爾時即是悲心圓滿,得大悲名。」

這個量要到什麼程度呢?那時候就像前面這個最可意的愛子,啊,身體不舒服了。那個時候,你對一切有情,就看起來像自己的最可意的兒子一樣,要想把他的不舒服拿掉。這個心情啊,就是悲心──去掉苦嘛!而這個心情──任運,自然地一碰到,喔唷,一看見,你任運地自然生起來了。絕對不像,看見了他好像跟你漠不相關,乃至於如果是怨家的話,你這心裡就想:「這活該,這個傢伙!」完全不是。你看見了之後覺得:哎呀,他在受苦,你要幫忙。這個還不夠。看見了一點點小苦,你自己就無法忍受那一種,這個時候,對啦!

這個「性」,本性,就是你的心體跟這種狀態相應而轉。現在我們跟什麼相應的?我們現在這個心理跟什麼相應的?跟煩惱相應的,這個我們要了解的,它任運起來的都是這個。所以講修、修、修,真的要修是修這一個,這是我們要了解的。那個時候「悲心圓滿」,得到「大悲名」,這個名字,沒錯,那個時候相應的叫大悲心。這個世俗的,還不是菩提心喔!記得吧?這個悲啊,是在七因果當中,六因一果當中第五位。然後呢,大悲以後,上面還有一個增上意樂;增上意樂以後,最後的一個果,才是大菩提心。

此說心中最愛幼兒若有痛苦,其母能生幾許悲痛,即以此許而為心量,

喔,這個道理。

若於一切有情悲任運轉,說為圓滿大悲體相。

這個很容易懂,就是上面說的。

由此生起大慈之量,亦當了知。

悲,是就除掉他痛苦來說,慈,是給他快樂,這個量是一樣的。

又彼論緒云:「由修如是大悲力故,立誓拔濟一切有情,願求無上正等菩提,以為自性菩提之心,不須策勵而得生起。」

由於你像上面的修這個大悲的力量,那麼這個大慈悲生起來呢,還要自己什麼?「立誓」,誓拔,要我自己親自去救他們,這個就是增上意樂。然後呢,你要救他們的話,怎麼辦呢?那說:我自己沒有那個能力啊!你要救他們,要救他們的認識就是「智慧」,以及救他們的力量,所以那個時候要求佛的智慧,求佛的力量,那個時候才是說「為利有情願成佛」。這個就是大菩提心,這個大菩提心是無上的。所以這一個「自性」,心裡邊,這種心裡邊生起來,「不須策勵」,你到了那個時候,你不要努力,自然生起。

所以他前面告訴我們,你只要各別的次第,這樣一步一步地上來,到那個時候你不知不覺心裡面起心動念,無非都是這個。就像我們現在也是一樣,喔!剛才說那個譬喻笑話當中,開始的時候,你看見辣椒就害怕。到後來你看見辣椒,你就口水直流,然後不看見辣椒,那頓飯就吃不下,就是這樣啊!我們現在修行,一定要這個概念認識,那時候你的功德就無比增長了。

此說能生願心之因,須前所說如是大慈。

這個是願心喔,願菩提心,還不是行菩提心。

由此當知大菩提心發生之量,

這個種情況你就曉得:噢!那麼大菩提心也曉得了,不但是質是什麼,發生的量也曉得了。

此非已至高上聖道所有發心,初發業者所有發心說為如是。

這個不是說達到這個聖道很高的發心喔,這是我們初修行的人是這個樣喔!所以平常我們總覺得:「哎呀,我是個凡夫啊,初機啊!」對嘛,正是因為你凡夫初機才修這個嘛!這樣啊!

《攝大乘論》亦云:「清淨增上力,堅固心昇進,名菩薩初修,無數三大劫。」

這個是真實的、相應的、清淨的「增上力」,前面我們說即增上意樂。這個意樂是有一種力量的,換句話說,這樣的相應的才是清淨的。否則的話,你看你的這個親愛的人,你對他有慈、有悲,其他的人就沒有了;怨家的話,不但沒有慈悲,而且還要傷害他,而這一點都不清淨的。還有呢,就是你緣一小範圍可以,大範圍又不可以,上面說這個,這是徹底圓滿的,這叫清淨的。然後呢這個力量「堅固」,堅固了還要「昇進」。這個是什麼啊?這個就是菩薩,這個菩薩要修三大阿僧祇劫,那個是三大阿僧祇劫剛開始的時候修學這個。所以說:

三無數劫起首菩薩,亦須發起如是之心。

這個就是我們要修的。所以說真正修學菩薩,他有五個位次:資糧位、加行位,然後呢見道位、修道位,無學道最後一個。下品資糧,發心第一剎那開始,到這個心圓滿,叫作下品資糧位。譬如現在懂得了這個道理以後,欸!我一定要學這個。乃至於像那個小沙彌一樣:「對,我不要像我師父證一個羅漢果,我可要學這個!」你就是那個時候開始,這個時候進入下品資糧位開始。但是下品資糧位什麼時候圓滿呢?就是你任運遇見任何一個有情的話,你說:「哎呀,我要救他,我為了要救他,一定要成佛!」任運生起,這個就是下品資糧位圓滿。那個下品資糧位圓滿,如果你回向往生的話──上品,保證上品!你去翻看淨土三經,小本《阿彌陀經》沒有講,其他的兩本上面說得清清楚楚。

昨天還有一個同學來問我說:「那、那我們做得到嗎?」對,我們做得到!我第一次遇見我一個老師的時候,那是在紐約,遇見了,後來啊,這個故事我跟你們講過的。剛開始的時候,我還覺得,好像看不起他的樣子。哎喲!到後來越看越不對,越看越不對,以後他就告訴我這個。告訴我這個以後,他最後給我一份,就是這個次第綱要,從親近善知識每一個地方,一直到圓滿這個東西。當初很多同學學,有人懷疑說:「哎呀,這個要修多少時候?」他說他自己的老師親口告訴他的,他修成功,從下腳第一步開始,修成功達到這樣的時間,經過兩年,就這樣。啊,我們就說:「那我們不可能哪!」在我現在估算起來,你如果認真肯學的話──五年,再加上兩年嘛,七年。這個有根據的喔,這個有根據的喔!譬如我們現在是罪障很重,這個地藏三經,有一本《占察善惡業報經》,他說:「你再重的罪去懺悔的話,不出千日一定見效。」再嚴重的罪,一千天,不到三年吧!然後呢,你那個懺悔乾淨了以後,然後你去修的話要兩年,所以五年行了;那我們現在不行,七年;再加兩年吧,九年!

實際上呢,現在我們有太多人忙了半天,忙了十年,了無消息。為什麼呢?那就是自己剛開始的時候,哎呀,好像在修,實際上呢,就是看那天上的人造衛星:「哎呀,好得不得了,張開了以後……。」所以他一開頭的時候,我們就說,他說什麼?就像我們看戲一樣,啊,讚歎:「哎呀,這一台連台好戲!」大家拍掌鼓叫了半天。對不起,他好他的,你還坐在這個地方。現在不是!了解這個道理,你只要這個如理地去走,你去翻翻那個經典上看,說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所以我們現在辛辛苦苦說:「哎呀,這個念佛是省事、省力啊,好像只要七天啊!」阿彌陀佛!有幾個人七天真的能念到一心不亂啦?我看到處都是打七,我也不曉得打過多少七,那還說那個精進七咧!那是講的笑話,這不千真萬確的事實喔!

那個「煮老」當年,這個人了不起,我不是說笑話,我實際上我還是很佩服,這種善根的確好了不起喔!「精進佛七不准講話」,啊,結果弄了個六天,到第七天一個晚上沒有睡覺,幹什麼啊?因為憋了六天,到了第七天晚上也不睡覺了,大家講了一晚。請問:這種情況之下,你怎麼個念法啊?你真的相應了以後,到那個時候,你看見那個世間是一無可取啊!念完了,在這個地方你回去了,最後一夜你還是拼命啦!哪裡還有什麼閒功夫呢!這個是處處地方說明啊,這樣。所以我們有太多的人弄了多少年了,還在那裡!大家還偏偏還要這樣說:「哎呀,你不要去管了,我趕快弄了個七天就可以了!」這個概念要清楚喔,這個概念要清楚。

所以處處地方我們說,是,現在前面已經告訴我們很清楚,並不是教我們:喔,我們要完全學他。不!不是這個意思,就是看自己的量,看你自己的量。你有了這個圓滿的教法,然後你處處體會,處處地方積聚資糧,然後你把那個資糧再去回向的話,那無有不成功者,念佛是的的確確萬修萬人去。這地方就告訴我們了:喏,你只要這樣做,上品,那麼簡單!那只是願心喔!他下面告訴我們,有了這個願心,再加行心的話,那就是上品中生、上品上生。所以這一生的的確確,這不是說空話,千真萬確的事實。我們繼續下去:

故全未知此之方境,僅作是念,為欲利益一切有情,願當成佛,為此義故我行此善。發此意樂便大誤會,

學習平台:
大慈恩譯經基金會(主要)
澈見幸福(個人化App)
幸福無盡藏(隨身碟)
月光機二代(離線學習)
Apple Podcasts
Spotify Podcasts
文字大小
主題
固定播放器
捲動模式
播稿模式
列印 預覽列印
播放連結 自訂播放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