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
南普陀版第九十三卷.A面
那麼,現在我們賺那個佛法無量無邊的法財,亦復如此。做的時候固然高興,時間還怕它短哪,都是積聚資糧啊!就是像那個經上面說的:
『其大悲者,為欲成熟一切有情,全無苦生是所不受,全無樂生是所不捨。』若趣如是極大難行,不久即能圓滿資糧,決定當得一切智位,是故一切佛法根本唯是大悲。」
那個大悲心是什麼呢?他是要成熟一切有情,在這種狀態當中,他任何苦,沒有一點點苦是例外的,他絕對不推辭任何一點苦。所以我們現在稍微受了一點苦了,喔唷,覺得委委屈屈啊,自己覺得怎麼樣。這個苦包括兩方面,身、心兩方面,這樣。總之我們身、心兩樣東西沒有別的,都是在什麼啊?都是在煩惱當中,我們要了解,我們只求自利都要淨化它。不過呢,自利淨化它,你淨化了以後,停在那裡不能動了,被人家一碰啊,它那個毛病又起來了,所以實際上沒有弄乾淨。實際上別人碰了你,發現你心裡面不對勁,那正是你的毛病。所以你真正要想圓滿解決自利,在任何人來碰你的時候,如果你這個「我」徹底淨除乾淨的話,什麼樣地碰,沒有我了,還有什麼問題嘛!所以當人家說了一個話,昨天我們曾討論,人家說了你的話,或者你就慢心,或者瞋心,或者懊惱,正是說明了,喏、喏、喏、喏,你這個無始的怨家都在那裡呀!要靠人家碰了,你認得了淨化它,所以你真正要自利,還得非靠這種暴惡有情欸!這個地方我們清楚了。
所以他說現在呀,是,要為了成熟一切有情,欸,結果呢,你努力幫別人,結果第一個得到好處的是你。還妙咧!世間上面的事情,你幫了別人就害了自己;這個地方,你幫了別人家,利了自己。反過來,你真正為了利了自己,你卻又幫了別人。這佛法之美啊,是天下無出其右,也無上、無比啊!一切的苦都受,一切的樂都捨給別人,如果能夠趣向這樣的難行,這個最難的難行,那麼,你不久就可以得到「圓滿資糧」。因為這個必須要的,你要成佛,必須要的滿足的這個條件。你越畏縮越怕,怕的結果,你不做,不做,天上不會掉下來的。所以你唯一的辦法──要做,要做的話,一定要有後面推動的心。
所以現在注意,這個地方呢第一件重要的──正知見,心理建設是非常重要、非常重要!這一點自己最清楚不過。所以說一定要回過頭來,觀察自己的內心。而從前面這個地方觀察起,從細微的地方觀察。不要一開頭的時候就大悲,喔唷,這個內容太複雜、太大了!你呀,不要說觀起來了做不到,就是觀,也是那麼多東西,無法觀哪!這是必然的次第。那麼這裡已經到了上士了修,所以我們也同樣地要了解這個。你能夠這樣的話,很快圓滿資糧,圓滿資糧就成就佛果,所以決定得到這個「一切智位」。所以說,喔,原來推動我們的力量,中間保持繼續昇進,根本原因──則是大悲,所以是「中重要」。後重要呢,
後重要者。諸佛獲得果位之時,不如小乘而住寂滅,盡虛空住義利眾生,亦是由於大悲威力,此若無者同聲聞故。
這個容易了解。這個二乘人解脫了以後,就住在這個寂滅裡邊,所以叫「無為坑」。佛不是的,證了果了以後,「盡虛空」,論空間是無限、論時間是無限,幹什麼?一直利益眾生。那麼,他為什麼能夠這樣做呢?那就是這個大悲的威力,所以後面也同樣地靠這個。
如《修次第中篇》云:「由大悲心所攝持故,諸佛世尊雖得圓滿一切自利,盡有情界究竟邊際而善安住。」
佛雖然得到了一切的究竟圓滿了,但是,欸,他一直不停地,有情有多少,他就有多少的心;有情維持多久,他就跟他相應地恆常不斷地,一直在這個有情界當中濟渡這個眾生,這個就是佛的大悲威力。
又云:「佛薄伽梵無住大涅槃,因即大悲。」
他為什麼能得個「無住」呢?喏,這個主因就是,就是這個。「譬如」,下面舉個譬喻:
譬如稼禾初以種子,中以雨澤,後以成熟而為最要。佛之稼禾,初中後三,悲為最要。
那麼我們舉個例子,譬如說我們要種任何的收成。那個收成開始的時候,這個種子種下去;然後呢種子種下去了以後,要雨露啊、肥料啊;然後呢後面的最後,成熟結出果來,這個三個次第。現在呢,成佛的這個結果,欸,開頭種子是悲,中間滋潤的這個也是悲,最後成熟的時候、受用的時候又是這個悲,所以這個悲是最重要!那麼下面就是月稱論師,「吉祥月稱」就是月稱論師,那個下面那個頌,是在《入中論頌》當中,有這麼一段話:
吉祥月稱云:「以許悲為佛勝苗,初如種子增如水,長時受用如成熟,是故我先讚大悲。」
這個論上面一開頭時候,有個讚。平常他造論前面,都有個讚或者是什麼。那個平常的讚,讚佛啊或者什麼,這個論上面先讚大悲心,為什麼呀?是說因為悲這個東西,開頭的時候呢,像苗芽的種子;中間增長的時候,像水;到後面受用的時候,就是成熟,它都要靠這個大悲。所以現在那個大乘道的根本是大悲啊,所以造論的時候,先讚那個大悲。
由見此義,《正攝法經》云:「世尊,菩薩不須學習多法。世尊,菩薩若能善受善達一法,一切佛法皆在其手。一法云何?所謂大悲。
嗯!這個道理很簡單,不要學別的,只要學一樣──大悲。這裡我們不要誤解喔,說:「那我們不要學別的了,學大悲。」如果你真的把大悲學會了,那是千真萬確不要別的了。可是要注意喔!要把這個大悲學會了,前面那個次第每一樣東西都學喔!就像我們現在說造房子,你房子造好了是不要了;可是對不起,你房子造好之前哪,下面挖基礎,清除這個雜障,然後呢鋼筋、水泥、瓦、木頭、磚頭……啊,一大堆東西,沒有一樣東西要少的──造好了,那是一棟房子。這個概念要非常清楚、非常清楚。所以現在我們平常往往很籠統地,根本不曉得大悲是什麼,說起來:「哎呀,你發個大菩提心。」實際上呢,影子都沒得。這一點哪,順便一說。
世尊,由大悲故,一切佛法皆能自來菩薩手中。世尊,譬如轉輪聖王輪寶所至,一切軍眾皆至其處。世尊,如是菩薩大悲所至,一切佛法咸至其所。
那麼他下面,說你有了這個大悲,一切的佛法就自己就來了。就像轉輪聖王那個輪寶,這個輪寶一到,下面的跟著來了;那麼現在菩薩也是一樣,一個大悲心所至,那佛法都來了。我們不要從文字上面看喔!我們一定要曉得這個內容,你曉得那個內容,自然而然曉得這個說什麼。所以平常我們如果不懂得這個內容的話,說空話,那好容易啊!「哎呀!你只要大悲心,別的都不要了。」實際上,真的大悲心是什麼啊,他也不懂,大悲心有沒有那當然更談不到,這樣。什麼東西也不要了,結果呢,大悲既沒有,什麼也沒有;這些好的東西是一樣都沒有,但是壞的東西樣樣有!這一點哪,我們必定要分辨得很清楚。
世尊,譬如命根若在,餘根亦在。
就同樣的道理。
世尊,如是大悲若在,菩提餘法亦當生起。」
因為你有了大悲心,那個大悲不是一個空洞的東西,是一種強烈的推動的念頭。自然而然在這種推動的念頭當中,你一心一意追求。就好像我們強烈的貪心,到那個時候,叫你坐在那,你就坐不住。我們那個掉舉心很重,叫你說在那裡安穩地坐一下,逼著你坐在那裡,你心裡面胡思亂想,就在那兒的話……就是這樣,你一點辦法都沒有,那個猴子那樣的這個狀態。所以我們了解了大悲的特質以後,自然而然你起心動念,然後呢由於這個起心動念呢,身口的行持自然都跟著一起都來了。這一點哪,再三地策勵諸位同修,要認真地體驗到!
若於如是勝道扼要,無邊教理之所成立,獲得定解,於菩薩心根本大悲所有法類,何故不執為勝教授。
假定你對於上面所說的,這個無上勝妙之道的宗要的這個道理,有各式各樣的,所有的圓滿的聖教,這個道理都說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說整個的佛法的宗要、中心──喏,就是這個!關於這個道理,你如果認識了,而且發生確定見解的話,你一定會把這個大悲心作為我們修學的中心,作為修學的最殊勝的教授,決定會!所以現在這個地方是,特別告訴我們對這個道理要發決定勝解,然後你努力去修行。所以對我們,這個概念太重要、太重要了!我們一再平常說明、辨別,無非在這裡。
如果你這個不清楚的話,總歸在枝末上面轉,哎呀,等一點點小小的無關緊要的事情,又去忙去了;無關緊要的說起來是修行,實際上呢,人家說枝末在轉哪!枝末在轉,你從枝末,如果從枝末而慢慢地從根本上面去尋,你還可以一步一步尋到那個根本上面去。現在如果不認識的話,你把住了枝末,就以為那個根本的話,那你永遠停在這地方,就顛倒了,枉受種種的辛苦,這一點我們一定要了解,一定要了解!
所以這個一點沒有別的,我們以前的溫習,一句話提醒──怎麼樣去觀照自己內心,了解我現在修學的真實的內涵是什麼,從淨除自己煩惱下手,然後這麼一步一步地深入。所以最後呢,這樣地深入的結果,你自然而然會了解,啊,整個的中心是什麼──大菩提心。而大菩提心的根本,是大慈悲心。那個時候我們的全部的精神就緣著它,從這個地方作為我們第一步目標,然後照著次第應該走的路線,一步一步上升。
故如響那窮敦巴說:「於覺𡁮所雖請教授,終唯教云,捨世間心,修菩提心。」
這個善知識說了,說:如果你從覺𡁮那個地方,是指阿底峽尊者,如果你有人去請問他重要的教授,這個就是佛法的中心,他說來說去一句話──捨世間心、修菩提心。這個前面那句話就是出離心、菩提心,就兩句話,出離心、菩提心。真正的佛法的中心是菩提心,而菩提心的根本是什麼?就是出離心。這個前面已經了解了,所以他只教你這個。如果你沒有厭離心的話,佛法根本邊都沒碰到;然後你碰到了,了解了真正要掌握得住圓滿的話,必然進入菩提心,所以這個才是佛法的中心。
記得前面說嗎?有人後面來問你,說:「你現在修習什麼?」大家說:「哎呀,我啊見到本尊囉,氣脈、明點了。」拿我們現在說,我一天磕幾個頭,哎唷,我早晚幾點鐘起來,我能夠盤幾個鐘頭的腿,乃至於我持的戒又怎麼樣、怎麼樣……。欸,他善知識怎麼告訴我們?現在最重要的,對於這個業果的道理,要產生決定的見解、決定的認識,就是這樣。由這個上面,然後一步一步地來,那麼這個是前面說的,就是捨世間心、出離心,進入菩提心。那麼下面,
善知識敦巴譏笑告曰:
這個譏笑不是普通的譏笑喔!就是好像開玩笑,實際上,真實的就是以很輕鬆的態度,說出很嚴肅的內容來:
「此是掘出覺𡁮所有教授中心。」
因為前面一個人說了這個話,所以,那個敦巴尊者就說的:「是啊!一點都沒有錯。這個正是阿底峽尊者所有教授的全部的中心哪!」看看!看看!這樣的一位當代印度幾百年來,所有的這個印度佛教界的這樣的一個了不起的大德,在當時他們稱為是「能仁第二」。換句話說,喏,釋迦世尊再來所說的教法,也只是如此,再不會有比這個更圓滿的了。那麼他的教授的中心是什麼?就是這個,就是這個,兩句話──出離心、菩提心。所以說,
知法扼要,獲決定解,唯此最難。
要真正了解佛法的綱要,了解了以後,對這個綱要要產生決定不疑的見解,這最難,這個也是最重要。平常我們修行,大家都說:「哎呀,你要忙這個,我要忙這個,忙這個……。」就是在根本上面轉,就難於在這個重點上面把握得住,所以它是最重要,也是最難呀!為了這樣的原因,所以我們要,
故應數數集聚淨治,閱《華嚴》等諸大經論,求堅定解。
我們所以不行的原因,就是什麼?罪障未除,所以要淨治罪障;資糧未聚,所以要積聚資糧。那麼萬一見解還不夠的話呢,那麼就應該看這種大經大論,先有確定的認識,然後照著這個認識努力地行持啊!所以下面是,
如吉祥敬母云:「尊心寶即是,正等菩提種,唯尊知堅實,餘凡莫能曉。」
世尊的中心教授,最最寶貝的東西是什麼?就是這個「正等菩提種」,就是大菩提心。那這個東西啊,只有世尊才知道,真正重要的、實在的、堅牢的。其他的人哪,因為凡夫愚癡所以不了解啊!現在我們既然學佛,很幸運地經過祖師、菩薩,經過大經大論開示我們,我們何等幸運呀!一定要從那個根本上面把握得住,一步一步上去,一步一步上去。那麼這個呢是說:噢!現在了解了,大菩提心的根本就是大悲。下面說,
第二諸餘因果是此因果之理。
我們學每一樣東西,都是從因這麼感果,那麼現在這個所有的,後面那個大菩提心,要大菩提心要發大悲。這些從每一個前一個層次,推到後一個層次,前面這個是因,到後面這個是果。然後再昇一步的話呢,上面剛才說那個果,又變成下一步更昇進的因,再上去,一步一步。這一步一步的,各式各樣的這些道理,這「餘因果」是什麼?它的根本的原因是什麼,就是說在這裡──「是此因果」,是這個因的果,哪個因哪?下面就告訴我們。就是說所以現在我們要求發大菩提心,大菩提心的根本是大悲,那麼大悲從哪裡來的呢?這個大悲的因──根本,下面說:
初從知母乃至於慈,為因之理者。
這個根本的因,從「知母」一步一步地升上來,這個是它的根本的因。下面就說明,說明為什麼從知母親開始,說這個是因。而從這個知母,然後呢這個念恩,要報恩;因為曉得是母親,所以曉得母親的恩,所以曉得母親是因,要報那個母親的恩是果。為了要報她的恩,所以你要給她的快樂、去掉她痛苦,這樣地一層一層的因果上去,來現在說明這個。為什麼要這樣呢?就是我們從這個果上面反推,找到它的基本的因在哪裡,找到了基本的因,從基本的因上面下手。你因如果對了,果當然決定不錯;然後呢,這個不錯的因做圓滿了,這個圓滿的結果你就完全得到。下面就說明這個道理。
總欲離苦,數數思惟其有情苦即能生起,然令此心易生猛利及堅固者,
所謂大悲的話,就是要幫一切有情的痛苦拿掉。是,總之你的目的無非是要幫一切眾生解決這個痛苦,你只要多觀察、思惟一切有情的苦的話,覺得他苦得不得了啊,你自然而然能夠生起幫他解決痛苦的。就算我們平常人,說這個心腸很硬的人,忽然看見一個可憐的人,他心裡覺得:「唉呀,這個人好可憐喔,唉!」這樣。那我們平常都是有,你只要能夠觀察有情的苦,思惟它的話,就能夠生起這個心。但是這個心啊,就是這種狀態當中,它不堅固的,也不猛利的。現在我們要想修行的時候,如果浮浮泛泛的心根本沒有用,所以它一定要產生一個非常猛利而堅固的。為了要達到這個,為令「易生猛利堅固」的話,那麼
則彼有情先須悅意愛惜之相。
他先要把你所緣的那個有情啊,那個是非常可愛的,你非常親近的,這個非常憐惜的。這個親密的人越苦的話,你這個憐憫不能忍受的心越強,這個心就猛利而且堅固。所以說,
如親有苦不能安忍,
反過來呢,
怨敵有苦心生歡喜,
如果他是怨家,怨家有苦的話,你還說:「活該,這個傢伙,我才高興咧!」他有苦,你不但不會生悲心,你反而生歡喜。所以為了這個真正要生的話,我們先要了解這一點。其次,另外一類呢,
親怨中庸若有痛苦多生捨置。
還有一種人呢,這個人跟你無關緊要的,他雖然痛苦,無關緊要的,你根本心裡面生不起來。那麼為什麼第一種是這樣呢?
其中初者,因有可愛,
因為你覺得他可愛啊,所以你心本來就對他有難捨難分的這種,當他受苦的時候,就像你自己受苦一樣,這種感受就來了。既然現在你悲心就要緣別人,所以為了使得這個悲心生起的話,你不能緣自己的苦,這推己及人嘛看別人。那麼這個別人的話,跟你的越密切、越愛惜,這個心越強。所以他從這個地方,也辨別得很清楚,一步一步告訴我們怎麼。
此復隨其幾許親愛,便生爾許不忍其苦,中下品愛下品不忍,若極親愛,雖於微苦亦能生起廣大不忍。見敵有苦,非但不生欲拔之心,反願更大願不離苦,是不悅意相之所致。
說這個你不忍的心,換句話說,憐惜、要想幫他去苦的這個心,就看你跟他之間的關係。你越是親密嘛,這個不能忍受他痛苦的心情越是強烈。假定你跟他的這個親密的關係中等的,或者下等的,那麼這種心情也同樣地降低。假定說──這個下面這個「苦」寫錯了,「若極親愛」,不是苦極親愛──若非常親愛的,那麼雖然是一點點的小苦啊,你看見那個親愛的人生起一點小苦啊,你心裡面是絕大地不能忍受。而看見敵人有苦的話,不但你不會幫他拔掉,反而希望他,「欸,這個,嗨呀,這個傢伙這是……就希望它更大一點,最好他死掉了才好!」所以這個地方特別說明,不是緣一個有情,你想想他的苦就算了,這個要生起堅固、猛利。下面還要詳細地說,他第一個為什麼要先取這個可愛之相,這個是他的道理。
此亦由其不悅大小,於苦歡喜而成大小。親怨中庸所有痛苦,既無不忍亦無歡喜,是由俱無悅非悅意相之所致。
這個我們容易了解。你對對方的是不是引起這個,它不是因為對方,不是因為你單單,是跟你跟對方的親、怨、中庸的不同,而生起你內心的反應的不同。所以我們真正修的時候,這應該觀察到這一點。你看這一個地方,他每一個地方,把我們心理的行相,辨別得這麼地仔細,在這種狀態當中,你修的時候才不會有一點遺漏。否則你貿貿然地修了以後,欸,你雖然修了,看見了個怨家,到時候你看見了怨家的時候,你覺得:「這個傢伙,我才不會怎麼樣咧!」你前面這些完全白修了嘛!現在了解了沒有?所以以前為什麼處處地方要辨別清楚的原因,就是這樣。萬一辨別不清楚,到那時候是修了半天,那個漏洞在。
所以你們常記得這個比喻:你造了個飛機,在地上覺得造得滿好,飛到天空當中,這個漏洞一出來的話,對不起,送命!前面白修是小事啊,還把你命送掉啊!所以現在不要大家忙著去修行,這是千萬重要的一件事情啊!這一點啊,我們自己應該再三反省,然後呢,步步如理如量地深入。現在我們看下去:
如是應知,修諸有情為親屬者,是為令起悅意之相。
那麼,所以我們曉得:哦!所以我們開始修的時候,不是一下說,馬上緣著有情去想他苦,而是先把一切對象看成功是可愛的。而這個可愛的當中,最究竟的是什麼?
親之究竟是為慈母,故修知母,憶念母恩,及報恩三,是為引發悅意可愛。
從這樣地辨別以後,我們了解,既然你要引發這種心情的話,那最親密的人。而最親密的人當中,最究竟的是什麼?是母親,是母親。所以,第一個要曉知母。而母,而講知母,這個詳細,這個「知」字在下頭。然後曉得了這個母親的話,那麼進一步你想:母親對我們有什麼恩?你想到了這個恩哪,那時候由不得你就不報,「報恩三」。因為你要報恩的話,所以下面那個與他的樂、拔他的苦都生起來啦!所以這個東西是這根本因。所以這三樣東西,主要的目的為什麼呢?是「引發悅意可愛」,我們了解了。這個次第何等地清楚,何等地清楚!所以平常我們總是覺得:「哎呀,我們趕快修啊!」現在到了這裡,「趕快修」這個概念是千萬使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