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
南普陀版第九十三卷.B面
只有一種情況例外,比如說:你現在老了,眼看著歲月無多,而眼前的環境又不行,條件又不夠,你說等到你忙完了不行,那麼你是把握住一句佛號,這個是對的。但那個時候注意喔!你不要說,啊,別的都放掉了,你把握一句佛號。結果真實的內容呢,佛號也沒提起來,這些東西也放掉了,那就完了,那就完了!所以每一個地方的這個層次,我們一定要辨別得非常清楚。現在我們照著我們現在這個情況,來一步一步地深入。
愛執有情猶如一子,此悅意慈是前三果。
因為你由於前面這個知母、念恩、報恩,策發了你這個可愛之相。這可愛到什麼情形啊?就像自己的一個兒子一樣。也許我們說:「什麼前面是母,怎麼一下子?」這個無關緊要的,這個不是,重點不在母跟子上面,只是說把一切的有情,從念母然後引發你內在對於她的這個心情,這是你所要的。如果這種情況,用「母」來引發這個最強烈,就用這個;如果用「子」引發你最強烈,你就用這個,這個是它真正重要的內涵。所以這裡我們要分別得──每一個地方的行相,要分別得清清楚楚。
所以當你由前面這個三樣東西,真的主要的「悅意慈,是前三果」,因為你由前面這三樣,看見他這麼可愛,一心一意要報恩,所以你要把種種的好處給他。好處是什麼?慈嘛!慈是與樂,與樂之慈,這個心理就產生了。這個所以,對於前面三個結果產生與樂慈,這個是個結果。這個結果是什麼?由於前面三樣東西引發的,所以這個悅意慈是前面三樣東西的果。
由此即能引發悲心。欲與樂慈及拔苦悲,因果無定。
那麼「由此即能引發悲心」,因為你要把他,幫助他,一切快樂給他。你要快樂給他,當然你不忍心他有痛苦啊,要把他的痛苦拿掉啊!那麼,你要去掉痛苦的這個心理叫悲心。是啊,所以由於慈,悲也生起來了;反過來呢,由於悲,慈也生起來了。說「欲與樂慈與拔苦悲,因果無定」,這個慈、悲之間,哪一個是因,哪一個果,沒有一定。這個話很容易懂,但是我還要解釋,因為容或有的同學一時轉不過來。現在到這裡為止,它每一個地方,一定有這個因,前面這個因,引發後面這個果。
現在前面說的什麼因啊?說,喏,你把一切眾生看見得像你母親一樣,了解她是你母親。然後進一步呢,既然是母親呢想想,她母親對你有多少的恩。哎呀,你想到這個恩啊,覺得你要報她的恩,要報她的恩啊,所有的好處統統要給她。統統要給她這種心情,實際上世間最好的給他快樂的這個心情,倒不是說給母親,而是像個母親給兒子一樣,所以他下面說「猶如一子」。那時候你的心一心一意說:我把所有的好處都要給他──與樂,這個叫慈心。因為你要把好處給他呀,所以你不忍心看見他的痛苦,你同樣地要把他的痛苦拿掉它,這個是說由於慈而引發悲。
反過來呢,由於悲,你看見他痛苦要拿掉,要他拿掉痛苦的話,所以同樣地,你看見他痛苦要給他快樂,所以這個悲也可以引發慈。所以悲跟慈之間,不一定哪一個在先。但是前面這個知母,然後呢念恩、報恩,這個一定是前面的這個因,引發這個與樂慈的這個果,這個次第是一定的,這個地方我們要清楚。當我們把因果之間的次第弄清楚了,那個時候才曉得我們修學的必然次第是如何。
故知母等三種所緣,即是與樂慈及拔苦悲二者根本,故於此中當勤修學。
上面我們已經了解到說,由知母、念恩、報恩而引發那個慈跟悲,所以曉得說,這個「故知母等三種所緣,即是與樂慈與拔苦悲兩者根本」。噢,現在找到了!說所以由此我們曉得:知母、念恩以及報恩三樣東西,就是慈、悲的根本。你慈、悲一旦發起來了,其他所有要的都來了,所以說:所餘因果它是此因之果。是此因,哪個因啊?就是知母這個,由於這個而引發的慈悲;慈悲為因,其他的一切都起來了。所以記得上面,經上面、論上面,以及宗大師所得出來的結論是什麼?菩薩只要一法在手當中,其他一切都來了。一法是什麼?大悲。以大悲為因,所有的其他東西都來了,所以所有的其餘的果,都是這個大悲為因,所以「其餘因果」。從哪裡來的呢?從這個地方的因感得的果,所以我們第一個要知母。「故於此中當勤修學」啊!所以既然一切的根本的原因在這裡的話,當然我們真正應該努力修學的在這裡。
又發心因,修諸有情皆為親者,是月稱論師及大德月,蓮花戒論師等之所宣說。
他不但前面那個傳承喔,還有其他的那些大有名的大德祖師們也這麼說。所以現在我們有了幾樣東西:第一個知母,第二個念恩──由於曉得母親,所以感念她的恩;由於感念她的恩,第三個是報她的恩;要報她的恩,所以要給她快樂;要給她快樂,當然不忍她的痛苦,第五。那麼就第五了以後,下面:
增上意樂及以發心為果之理者。
這個七因果當中,次第就是前面五樣,再來增上意樂以及發菩提心。為什麼要這樣呢?下面說:
由其如是漸修其心,悲心若起,便能引發為利有情希得成佛,即此便足,何故於此添增上心?
他又問一個問題。實際上這個地方就是一個辨別,我們處處地方現在了解了說,為什麼本論處處辨別?也就是說,本論真正好的地方,就是圓滿的傳承、圓滿的教授,必然應該指出的具足的重點在這個地方。說像你前面這樣地一步一步地修,如果你的這個悲心生起來了,悲心是什麼?要利益一切有情啊!那麼既然你要利益一切有情,你就要為利益一切有情成佛啦,為什麼這個地方還要加上個增上意樂呢?那麼增上意樂又是怎麼一回事情呢?他就說呀:
欲令有情得樂離苦,慈悲無量聲聞獨覺亦皆有之,
欸!說這個增上意樂有它特別的意義的,你說我們欲與有情樂,然後拔有情苦,這個心情聲聞、緣覺也有的。很多南傳小乘的,不,南傳我們不去管他,現在我們不必說南傳。小乘行者,佛世的時候他都要修什麼?四無量心。四無量心是什麼?慈無量、悲無量、喜無量、捨無量。所以無量慈、無量悲,聲聞、緣覺也有的,但是這個不是增上意樂。什麼叫增上意樂啊?就是說要自己去做,給他快樂要自己去做,去掉痛苦要自己去。這個無量,四無量當中啊,只是一個無量的慈心跟悲心,只是一個心,而不是自己親自要去做,所以說:
若自荷負一切有情與樂拔苦,則除大乘決定非有,故須發此心力強勝增上意樂。
喏,這個地方點出來了!所以我們平常不了解這個大菩提心的真實內涵,往往把這個混淆不清的根本原因在這裡,現在看清楚。所以要親自去──喔,是的,我要與一切有情樂,我要拔一切有情苦!這個不是拔一個、兩個喔,要「一切」,沒有一個餘剩的。不但你有這個心,而且要親自去做,這個心情除了大乘以外,任何其他人都沒有的。所以真正的大乘行者一定要發這個心!而發這個心是什麼?一定要先有了大慈悲心,由慈無量、悲無量,從這個心上面進一步說,你雖然有這個無量的心,但是這個心不派用場吧?你親自要去做,那個叫作「增上意樂」。
是故僅念一切有情云何得樂云何離苦,非為滿足,
下面兩個字看看!
須自至誠荷此重擔,
所以單單唸說:「哎呀,一切有情怎麼樣要得到快樂?哎呀,使得一切有情都快樂,以及使得一切有情都離苦……。」這個無量心,這個無量已經了不起喔!欸,但是這個不夠,還要進一步,要什麼?自己去荷擔。而自己荷擔的這個心哪──至誠!從內心深深地、一點不假,實實在在,沒有一點餘剩的,要這樣!
故當分辨此等差別。
這個地方的差別要分得清清楚楚啊!所以處處地方注意喔!這本論的真正殊勝的地方,你們如果從這個地方認識了,然後你去看,我們往往說:「哎呀,看看這個跟這個書差不多啊!」是,如果你不細辨的話是差不多,如果你細辨的話,這個裡邊差得天差地遠!本論它每一個地方辨別這麼清楚。了解了辨別得清楚的話,你絕對不會「啊,這樣也好,那樣也好!」絕對不可能!你要這樣的果,一定要如此的因,差一點不行。很多地方,別的地方雖然指出來了,對不起,這個因果之間混淆不清;讓你懂一個概念、種一個善根好像一樣,要想如法修持的話,完全兩件事情。這個差別,在這個地方我們漸漸了解了,這個是它的根本問題,根本問題。
所以現在乃至於有的人說:「宗教嘛都是好的啦,勸人為善哪!」你不能說他這句話錯,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那我們都是差不多先生,都樣樣都是差不多,就這樣。差不多到最後的話,地獄、天堂也差不多;然後呢,地獄跟佛陀也差不多;土地也是菩薩,城隍也是菩薩,佛嘛也是菩薩,就這樣。這個現在我們這個地方,要分別得清楚明白。喏,下面就引經上面證明,前面這個道理說清楚了以後,馬上說:喏,這個是經上說得明明白白的喔!
《海慧問經》云:「海慧,如有商主或有長者,唯有一子,可悅可愛可惜可意,
這麼好法!
見無違逆,
你任何這個告訴他的話,他一定聽從你,又這麼好。
然此童子因其幼稚而作舞娛,墮不淨坑。
年紀小啊,去隨便去玩,一下子掉到糞坑裡了。
次其童子若母若親,見彼童子墮不淨坑,見已雖發號哭憂嘆,然終不能入不淨坑拔出其子。
而其他的人,母親啊、其他的親人看見了,就跳啊、叫啊,但是沒辦法跳下去救出來。
次童子父來至其所,彼見一子墮不淨坑,見已急急擧止慌措,欲出其子心甚愛顧,全無嘔吐,跳不淨坑取出其子。」
說那個時候,他那個孩子的父親跑得來,看見這麼好的唯一的獨生子,掉了這個不淨坑當中,心裡面毫沒有其他的想法,只是慌慌張張地,一心只要救他的一個愛子啊,跳下去!一點不怕那個糞坑的髒,把他的獨生愛子救出來。那麼經上面是說明這個道理,舉這個比喻。這個比喻當中,我們不必為了這個比喻當中這個母啊、父啊、親啊,這種諍論,就特別說明這個心情是這樣的一個心情。這個心情就是前面說增上意樂,他不是說單單有這個心在那邊哭哭叫叫,要是跳下去把他救出來!
此說三界為不淨坑,
我們整個的三界就像那個糞坑,所以我們平常啊……了解這個三界之內,這佛菩薩看見了就是這樣。
獨愛一子謂諸有情,若母若親者謂聲聞獨覺,見諸有情墮生死中,
「獨愛一子」就是有情,「若母若親」就像聲聞、獨覺,雖然他見諸有情墮不淨坑,也是
憂慼嘆嗟然不能出。商主長者謂諸菩薩,法譬合說。
那麼上面這個例子當中是說,母親或者親戚也看見這個孩子掉下去,在這地方叫呀、憂愁啊,但是不能跳下去。只有這個「長者」,長者就是表示有力大人,那個人看見了以後,就跳下去了。那麼在三界這個不淨坑當中,把我們救出來的,也不是那心力薄弱的那些人,而是一個絕有強力的這個,這個人是什麼呢?菩薩。前面這個比喻就說明這個道理。
又說獨一愛子落不淨坑,如母之悲,聲聞獨覺亦皆共有,故依悲愍,當發荷負度眾生擔增上意樂。
所以特別這個地方說明,這個比喻當中說的,這個掉在糞坑裡的這個兒子,就是我們現在這個比喻當中所指的,在三界之內淪落的這個眾生。要救我們出來的這種悲心,聲聞、緣覺也有的,所以單單這個是不算。要怎麼辦呢?要從這個無量的慈悲心當中,「當發荷負度眾生擔的增上意樂」,還要根據這一點,要發那個增上意樂。現在我們了解,這裡所謂增上意樂的話,就是把那個慈悲之心還要增加。增加到什麼程度呢?增加的內涵是什麼呢?就是說我親自把那些人,從這個糞坑裡邊救出來,解除他的痛苦,親自把一切的快樂給他,這個叫作增上意樂。這個七因果當中的最後一個因,第六個。
如是若發度有情心,然我現時不能圓滿利一有情。又非止此,即使證得二羅漢位亦僅利益少數有情,利亦唯能引發解脫,不能立於一切種智。故當思惟無邊有情,誰能圓滿此諸有情現前究竟一切利義,則知唯佛方有此能,故能引發為利有情欲得成佛。
好,最後這個結果就出來了。就因為我們發了說,要自己親自至誠跳下這個三界的不淨坑,把他一切痛苦解決,把一切快樂圓滿給他。雖然我發了這個心,但是我現在幫一個人的忙,都不行欸,連我自己都不行欸!所以你真正要想解脫,雖然你自己可以解脫──證羅漢。證了羅漢以後,或者是聲聞、或者緣覺,這兩樣東西,雖然還可以多多少少幫助別人,但是要想幫一切人解決問題,而且使得一切人達到一切種智的地位的話,這個不行,這個不行!
那麼誰能夠做到呢?誰能夠沒有一點無餘,所有無邊有情都救,而且達到的位次也高到最高圓滿,誰有這個力量呢?只有佛!聲聞跟緣覺他能夠解脫,連他自己都是解脫了一點點,這是質上面根本啊微乎其微;量方面,他也能夠幫一點人忙,但也就這麼一點點。所以不管若質、若量不夠啊!那麼要想真正解決的,不管是眼前以及究竟的一切真正的殊勝的利義,只有佛。所以說,啊!由於你這個增上意樂心,所以發現只有成佛──必然得到最後這個果,所以這個叫七因果,或者是六因一果。這個就是因果這個教授,這方面傳來的,這是第一個。這個次第為什麼要這樣地從因到果,了解了這個,然後照著這個次第正修。
第二如次正修分三:
那麼,正式修的時候分三:
一修習希求利他之心,二修習希求菩提之心,三明所修果即為發心。
現在這個地方告訴我們了,我們怎麼樣求這個利他,怎麼樣從這個上面而求菩提。然後最後告訴我們,我們現在這地方要修的,是修的什麼?就修那個發的菩提心。現在又說:
初中分二:一引發 生起此心所依,二正發此心。
你要引發生起這個心,「所依」,就是換句話說依於什麼條件、什麼原因,這個原因是仗因緣當中說。所依的話就是我們這個心情,譬如說:欸,你看這個人苦啊!這個苦是你所依,引發你要拔苦等等。然後你有了這個,因為我們平常普通的凡夫的心量,就是你的內心根據這個緣對象的時候產生的這個效果。現在我們要這個效果的話,就看看你所依的是什麼,當然這裡還有正知見這個道理。那麼第二個發心,現在我們說,這個,
初中分二:一於諸有情令心平等,
先要對一切有情生平等心。
二修此一切成悅意相。 今初
第二,進一步修成一切悅意相。欸,妙咧!前面先告訴我們,先要使得一切有情先產生一個悅意可愛的;結果正修的時候啊,這個地方又教我們「令心平等」,好像這個裡邊又有矛盾,又有不同。真是有矛盾嗎?我們看下去。我為什麼在這個地方要停一下,這個有它大原因在喔,大原因在喔!學到這裡,我們現在漸漸發現本論的殊勝的什麼地方,它就是每一個地方,它每一個地方的行相都指得清清楚楚,而這個每一個行相彼此間的必然的因果關係,點得明明白白。
這個行相說清楚,讓你了解它真實所指的是什麼。所以這個行相,譬如說,隨便說,啊,我現在要講一個錄音機,那他把錄音機拿得清清楚楚,這個開關在哪裡,讓你弄得一點都不含糊。否則我們講修行,講了半天那個道理是啊,那動聽極了,但是所指的內容到底是什麼啊?一片模糊。佛法明明是叫「覺」,結果你學了半天是越學越糊塗,腦筋裡面是堆了一大堆這種文字垃圾。這個文字所指的內容是一無所知,仍舊是一片大無明,自己還覺得懂得很多道理,這個叫知見稠林。他現在不是,把文字所指的真實的內涵指給你看,到那時候你看:喔!曉得這是什麼。這第一個。
你了解了這個東西以後,然後這個東西之所以能夠達到這樣的一個效果,它必然的次第,彼此一點都不紊亂,有了這個你要想去找它,那千真萬確。從這個地方我們才曉得,平常我們修行,總覺得:「哎呀,要修行、修行!」看看哪!為什麼修行不成功的,原因在哪裡?就是一片糊塗。那麼世間一件小事情,我們常常比喻你拔草,你不認得草是什麼,你跑著去乒拎乓啷拔,結果拔掉的是菜,不是草。這麼簡單的事情耶,何況是修學佛法。所以眼前我們處處地方,再再點醒我們自己:不要一片糊塗啊!
所以我們常常有一個大誤解,常常說:「哎呀,你不要去分別啦!」嗯,這句話對不對?是有它的特別的道理在,這個是你求的果;你要它不要它妄分別,一定要了解:什麼是錯的妄分別,你如何去掉它,那要分得清楚啊!要不然你說,你不要分別,那好了、好了,那糊裡糊塗地就坐在那個地方,那是無比的大愚癡,完全是畜生相。如果這樣地學佛的話,那天底下都是佛了,對不對?如果是這樣佛的話,那螺螄、蚌蛤睡在那裡打瞌睡,牠就是佛嘛!那打瞌睡不分別的呀,就在那裡睡著了啊!那豈不是最好嗎?這個我們要清楚。所以本論一開頭,就把這個行相辨得非常清楚,然後下面就一步一步,一步一步這樣地來。
所以他下面就告訴我們:欸,為什麼前面先說悅意,這個地方又要先「於一切有情令心平等」呀?現在我們看下去。這個地方一點都不能放空喔!一放掉一點,然後你修上去的時候,對不起,你就漏掉那一點。等到真正地現起的時候,你不知不覺當中,因為這個漏洞還在,於是跑上去的時候就出毛病,跑上去就出毛病。所以我們常常舉個比喻,不要說飛機,就是個騎個腳踏車吧!欸,那個腳踏車,那個輪胎當中,有一個砂孔在那裡,嗯,就是打氣打得滿好,那沒用力。等到你一騎上去,一用力,那個砂孔受不住了,「蹦!」一下爆掉了,你正在馬路上,一個筋斗摔下去,完了!所以這個地方,要特別注意啊!特別注意!
所以我們平常這個心裡邊,一向以來總覺得:「哎呀!馬馬虎虎,馬馬虎虎。」這個是無始以來的惡習所在。現在了解了這個道理以後,即便我們說自己「哎呀,這個東西,還有這麼深的道理啊!」那個時候也許你會委委屈屈,那個時候要了解喔:是,就是我們以前善根不夠。所以他處處地方告訴我們,你前面一定要什麼?淨除罪障、集聚資糧。有罪障,障在那裡,固然學不進去,你資糧不夠也學不上來,這個道理我們要清楚。
所以他前面為什麼用三士引導的次第,現在大家清楚吧?喏,對於這個上士來說,這是必然要一步一步上來,必不可少的步驟,這第一個。你沒有這個的話,你雖然說上士是空話。而對這條件不夠的人,你給他上士不行,所以他──欸!沒關係,那麼你既然不夠的話,從下士慢慢做起。他也有他的入手,可以一步一步上升的走的地方。處處地方說明,這個圓滿教授的珍貴難得,正確無比啊!現在我們看文:
如前下中士中,所說諸前行等所有次第,於此亦應取來修習。
那第一句話已經說出來了,對啊,這是我們次第這麼上來的呀!所以你必定要把前面這個次第,拿來在這個地方增上、繼續下去。
又若此中不從最初遮止分黨,令心平等,於諸有情一類起貪,一類起瞋,所生慈悲皆有黨類,緣無黨類則不能生,故當修捨。
從前面這個次第一步一步上來,現在跑到我們這裡是什麼?正修這個大菩提心了。那麼修大菩提心,我們曉得這個必然的因果是這樣的次第,所以先要知母引發慈悲。那麼,但是呢,欸,他不是說先知母引發慈悲,在正修之前,先要什麼?要最開始的時候「遮止分黨」。什麼叫分黨啊?黨是叫黨同伐異,跟你好的你就歡喜,哎呀,好得不得了;跟你不一樣的,你就排斥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