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南普陀版)072A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

南普陀版第七十二卷.A面

你找到了根本,然後呢再從根本上面去拔除。否則我們現在有很多學佛的人,都是這樣,覺得佛法嘛是好的,要修的,那為什麼好?嗯?不知道。如何去修?也不知道,所以遺留了很多漏洞。在這種狀態當中,總在這個枝末上面轉,雖然最後也能夠轉到,可是中間浪費是不曉得無量劫,長則是這個樣,在這個時候是受太多的苦。所以現在從前面,這樣地一步一步各方面分析探討,最後找到了!這個原因是在哪裡?在這裡。現在我們看那個文。第一行:

如負重擔,隨其重擔當負幾久,便有爾許不樂,取蘊重擔亦爾,

它真正的這個苦諦的根本在哪裡?就在那個五取蘊,換句話說,哪!就是我們的身心。簡單來說,就是說平常我們講的這個我,任何一個人,他那個人他自己的主體。就像挑了一個幾百斤的重擔一樣,只要他那個擔子還在身上沒有卸下來,對不起,那個痛苦一直在,那個快樂永遠沒有辦法解決。所以說「取蘊重擔亦爾」,這一句話我們要著眼。

乃至執持爾時受苦,

只要你沒有對治把它徹底地解決,那個時候就是「執持」。這個執持是心裡面無始以來的習氣,不知不覺當中一直在這個上頭,所以叫我執、法執。平常我們都這麼說,可是我執是什麼?不知道。法執是什麼?不知道。那這種狀態當中,你認得兩個名字,對於我們解決這個真實問題,眼前並沒有用場,而這個苦惱卻是眼前逼在這個地方。所以你必定要從這兩個名詞上面,找到名詞所指的內涵何在,找到了這個內涵,那個時候你才可以把它拿掉。所以說這個「執持」,那就是,喏!這兩個名詞所代表的實際的意義,只要它還在執著著,那時候一定受苦。那麼,為什麼呀?

以此蘊中有苦煩惱粗重安住,故為行苦。

在這個蘊當中,就是這個苦的根本是「煩惱粗重」,就在這個裡頭,就在這個裡頭,所以這個叫作「行苦」。眼前雖然沒現出來,但是它隨時一直在向前不停的;既然不停的話,並不安住在眼前好像不苦那個階段。不是真的不苦哦,只是好像沒有受大苦,但是一直推動的話,它隨時遇到緣,哪!那個苦性就馬上顯發出來。而這個緣也就是我們無量劫以來集的,不曉得多多少少,這個是我們要了解的。所以真正講的這個苦的種種,最後我們要認識的,就是認識說:哦!原來就在這個上頭,這個是我們生死大痛苦的重擔,所以要對治的就在這個地方。所以關於這一點你不認識的話,那所有的佛法無根本,沒有建立處。

既有此已,雖於現在苦受未生,然其無間由種種門能起眾苦,

這只要一旦這個蘊在,因為蘊在,所以煩惱的粗重就安住在這個上頭。在這種狀態,現在雖然沒有生苦,但是「無間」──不停地,讓那個不同的門,遇種種的緣,內、外的等等,那苦就起來了。

故此行苦,徧一切苦及是所餘二苦根本,故應於此多修厭離。

這就是我們最後歸結到應該了解的,這個苦是徧一切處的。實際上在我們感受,卻偏偏感受不到。我們平常一直講苦,從來不注意佛告訴我們真正的苦諦的苦,要找到根本,卻是在這個地方,這個就是我們平常感受不到的。所以說這個如果你感受不到的,所謂佛法始終最多只是人天乘,而人天乘我們另外一個名字來說它叫作「三世怨」,你願意做那個三世怨的事情嗎?這一點我們特別了解、特別注意!尤其是平常,我們太多人修學佛法,說是佛法好的,好在哪裡?不一定知道。要修行,如何修行啊?從什麼地方開始啊?啊,說世間是苦,苦在哪裡呀?唉呀,說這個生、老、病、死,是,如果說這種事情還要人家來告訴你的話,我們實在太笨!不要說個動物牠碰見這種痛苦,牠也曉得避免,而我們作為一個人,難道要懂得的就懂得這一些嗎?這個是它根本所在,我們務必在這個地方應該注意!

那麼現在呢,了解到了,不是了解就行啊,前面一再說、一再說:這個認識,理論上雖然如此,但是呢眼前的感受上面,是你很難體會到的。所以你必定要思惟、多思惟,修習、多修習,一直等到內心生起相應的量,那時候你會生起大厭離,那就對了!所以修學佛法它第一個根本──厭離心,必定從這裡出來。等到你一旦這個厭離心生起來了以後,那個時候哪怕生到天上,因為你深深地了解這個行苦的自性,還沒有解脫,所以說智者視善趣等同那洛迦。真正有智慧,能夠如理了解世間真相,這真相是苦諦的,這種人把天上面的這種快樂,看得像地獄一樣,原因就在這裡。因為這是行蘊自性,只要那個取蘊還在,問題沒有解決。最後再說一遍,這問題的關鍵不但是了解,而要怎麼樣去內心感受到,這是個大學問。如果你沒有辦法真正感受到,單單了解的話,那又是個三世怨,就變成世間很聰明的那些人。

所以最近漸漸地、慢慢地我們開始說懺悔或者什麼等等,就有不同的同學就產生不同的感受。而這種產生感受的,實際上都是什麼?那都是他能夠如理去做的人,如理去做的人。所以經上面一再告訴我們,雖然你懂得很多,但是你放逸而轉,不相應,沒有用;反過來你雖然知道的很少,你做了,馬上就會得到好處。不過這地方我們不要誤解:那既然如此,我們不要懂得很多了。不是!你如法地懂得一點馬上得到好處,你能夠懂得更多,好處更多。這個地方就告訴我們,你把了解的如法行持,跟它相應,體會到它真正的好處。那麼這個是大概我們已經有一個認識了。下面又特別地說明,關於壞苦──樂受這件事情,因為這是我們最難破的,假定這個破掉了,下面的問題就比較容易。看文:

又能增貪現前樂受,多是於苦,漸息滅位妄起樂覺,全無不待除苦所顯自性之樂。

說眼前很多快樂的事情,這個都是不認識,誤解、顛倒的一種妄見,這個東西有它的絕大缺點,能夠增長我們的貪毒,而貪毒是引發生死的最主要的一個主因。實際上這個真的樂嗎?不是的呀!這都是苦的「漸息滅位」──它是苦,可是這個苦慢慢地、慢慢地在減輕當中。當在漸漸減輕當中的,欸,你覺得在輕了、輕了,於是對前面這個大苦來說,既然減輕了一點,好像這是樂,所以你「妄」,就是錯誤的感覺,以為它是樂。它並沒有實質上面本來應該樂的,本性是樂的這個實質沒有,實質沒有。所以「全無不待除苦所顯」,因為這是苦漸漸減少,所以當苦除的時候顯出來的,不是它本性,本性絕對沒有快樂的,本質上面絕對是苦的。馬上用一個事實來說明:譬如說你呀一直走,走得很長,走得很多的路,下面說,以為苦。

譬如太走為苦,略為住息遂生樂覺。

跑了很久以後,暫時叫你停一下、坐一下,唉呀,覺得那時候好舒服、好快樂!那是什麼?那個是因為啊──

現見此是先生大苦,漸息滅時樂漸次起,故非性樂。

這事實是當下就有很大的苦惱,那麼你停一下呢,那個大的苦惱漸漸地減少,漸漸地消失,所以你這個減輕的感覺,妄起樂想,而不是這件事情本身、本質快樂,它本質不快樂。所以他下面緊跟著這個問題,假定說坐下來是快樂的話,那應該越坐越快樂,因為它本來是快樂的嘛。就像賺錢一樣,賺一塊錢固然賺,越賺是賺得越多是越好,應該這個樣啊!同樣的道理,如果是這個坐下來是快樂的話,坐得越久是越快樂呀!所以下面說,

若太久坐,仍復如前,生眾苦故。

結果叫你老坐在那裡呀,欸,它不但不快樂,你又苦得要命。所以叫你老坐在那裡,你坐了多久啊,你要站起來去走一走。為什麼?又苦得苦不堪言。苦,就是這樣,坐;然後呢叫你睡,又是這樣;叫你吃,沒有一個例外的。所以他下面說:

若是性樂之因者,應如苦因,隨其習近,其苦漸增,如是習近行住坐臥,飲食日陰等,亦應隨其幾久習近,便有爾許安樂漸起,

喏!假定這個快樂本性、本質是快樂的話,就像苦一樣的話,應該怎麼樣呢?你坐得越久,那麼這個快樂越多。天下的苦本來就是苦的,這個苦的時間越久,痛苦越難受、越厲害。為什麼呀?因為它本性就是苦的。這快樂的事情卻不是,剛開始的時候,你換一換覺得快樂了,過了一下快樂慢慢地消失掉了,再繼續下去那個快樂就沒有,苦了,再下去就苦得受不了了!這個說明什麼?說明它本性不是真正的快樂,而是苦!所以這個我們要自己如理認識,如果你們聽懂了,就應該沒問題,不聽懂回去仔細想一想,這個概念非常重要!

就像同樣的道理,你走久了以後坐,坐久了以後又要換一個,「如是習近行住坐臥」,沒有一個例外的。啊!你說走了半天又想坐一下,坐了半天又不行,要睡一下,睡了一下又要站起來,叫你老躺在床上你也躺不住。為什麼?它始終是同一個道理,這是大苦的漸漸息滅所生起的,相對的這種感覺,只是減少一點,它本質還是苦,就是我們這個妄想顛倒,所以叫無明嘛!

除了這個以外,「飲食日陰」,當你渴的時候──飲;餓的時候是食;寒的時候是日;日的時候是陰,都是這個樣。啊!說今天冷了,曬曬太陽,然後呢太陽越來越大,你又受不了了。假定曬太陽是快樂的,應該越曬越快樂啊!又不是,沒有一個例外的。乃至於飲食,你倒吃吃看!唉呀,吃到後來,吃得難受得不得了,到後來不但是肚子吃壞了,你胃口也沒有了,沒有一樣不是這樣的!所以所有的這些事情都是什麼?都是苦的漸息滅位。從這個上面我們就認得,哦,原來這個樂的本質是虛妄的,只是苦的漸息滅位,這一點非常重要、非常重要!非常重要、非常重要!所以在這一種狀態啊,

現見太久唯生苦故。

你只要弄久了,結果總是苦,總是苦。

如是亦如《入胎經》云:

那麼說明了這個道理,馬上告訴我們,經上面的就是這樣說的。說:

「難陀,行住坐臥諸威儀中,應當了知別別是苦。

這個每一件事情,個別個別沒有一個例外,都是苦。所以:

別別領受猛性,粗性,難可忍性,非悅意性。

每一件事情,它真正的是粗、猛而難以忍受的這種痛苦啊!

非於其行,起安樂想。」

絕對不能從這個上面妄想以為快樂。行是如此,「餘三威儀亦如是說」,不但是行住坐臥,其他的所有的,前面說飲食日陰,世間沒有一個例外的呀!繼續又說:

「難陀,然由彼彼威儀之苦,暫間斷故,遂於餘餘新生眾苦,妄起樂想。

那這一段就是前面的,說明這個道理。

難陀,生唯苦生,滅唯苦滅,生唯行生,滅唯行滅。」

世間一切法,現起是苦,然後呢滅也是苦,所以我們要努力找「滅」這個辦法,就把一切消除掉,那個時候得到寂滅之樂。

《四百論》亦云:「如安樂增長,現見反成苦,如是苦增長,然非可轉樂。」

第一個是說道理,馬上用經證,經證了以後,祖師再加說明。祖師論上面怎麼說啊?說,就像我們妄見的,像安樂覺得增長,增長的結果,慢慢地增長,時間增久的時候必反變成功苦;但是呢,苦這個東西如果增長的話不會轉成樂。為什麼?苦本身就是苦,它的特質就是苦,你時間越長苦越多;可是樂卻不是,所以時間一增長的話,對不起,啊,苦又來了!所以若經、若論都是這個,那麼然後呢,大師又把這個經論的道理抉擇出來,把這個宗要讓我們認得地清清楚楚。現在到這裡我們了解了:哦!的的確確的,我們世間最難以認識的,而放不下的樂,原來這個不是真的,是苦!那麼既然樂都是苦,還有什麼一切好貪的呢?行呢?連它樂都沒有,雖然眼前一下感受不到,可是行苦的自性不斷地推衍哪,所以它結果又是苦,總結起來世間是沒有一點地方不是苦。

而那個苦的根本因在哪裡呢?沒有別的,就是在我們五蘊身心上面,這是它真正我們應該認識的這個。所以告訴我們,這個取蘊的重擔只要一天在,一天沒有解決,問題一直在,我們真正應該厭離的就是厭離這個。現在我們處處地方忙這個,要修飾、修飾它;要營養、營養它;要保護、保護它,那完全走上錯誤之路。你這個概念就是邪知見,你這個行為就是染污之業,然後造成功這個惡習,到那個時候你不知不覺當中,這個東西又要來了。就把你綁得死死的,永遠在這個裡邊,你還覺得是找快樂,結果是越找越痛苦啊!那麼這個把苦的特別的行相告訴我們,這個叫總苦,把那個苦的特質。下面呢,

第二思惟別苦有六,

那個,因為一切的有情在三界當中,有不同的幾個位次,我們所謂六趣或者六道──天、修羅、人是三個善道;地獄、餓鬼、畜生。現在我們看看,用另外這樣的一個角度去看,這個內容是什麼?啊,它也無不是苦!

三惡趣苦已如前說。

在前面共下士當中,已經把三惡趣苦說明了。唉呀,這個痛苦的厲害,我們現在一點都無法忍受呀!那麼人呢?說是善道,應該呀!結果,

人苦者,謂飢渴寒熱,不可意觸,追求勞苦,

喏!這個是我們人人感受得到的。唉!又「飢渴」、又「寒熱」,又「不可意觸」。這個不可意觸通常是指外面,實際上心裡也是如此,我們一天到晚煩煩惱惱,一天到晚沒有一個例外的,都是為了這個問題、這個麻煩,被它牽著鼻子走。還有呢,去為了追求,為了要求這個妄樂去追求,得到了就怕失去,失去了又要拼命追求,人實在是顛倒啊!

復有生老病死等七,如前當知。

那前面已經說過了。

又如《資糧論》云:「惡趣苦無餘,人中亦現有,苦逼等地獄,貧如琰魔世。此中旁生苦,強力於羸弱,制罰及損害,相續如暴流。

儘管人道是善趣,但是對不起,三惡道的這個苦,我們人當中也有。我們人當中有種種的身心的逼惱,這個就相當於地獄一樣,地獄的特質就是一天到晚在寒熱兩樣東西的逼惱當中。那麼「貧如琰魔世」,那麼餓鬼呢?這個是鬼道,鬼道是閻羅王所管轄的,那是貧窮啊,這個也沒有,那個也沒有。畜生呢?是種種被驅馳、恐怖、被傷害,就像這個比較體弱差的人被強力所使,以及制罰、損害,這種苦繼續不斷地像瀑布一樣,非常厲害!

有因貧乏起,餘從不足生,追求難忍苦,一切謀略殺。」

有很多苦由貧,有很多人呢,雖然你滿有,很富有了又不足。這個滿足兩個字真難哪!我們看那個很多豪富,越是豪富越是忙得起勁,為什麼?不足嘛!說起來真簡單!我們人真正需要的,一天三餐,就是兩餐就夠了,夜圖一宿,要這麼多錢幹什麼?偏偏有些世間人,有了百萬還要千萬,有了千萬要億,有了億還要萬億,有了錢還要地位。唉呀,不曉得要多少!那秦始皇併吞了六國,還要長生不老,就這樣,世間沒有一個例外的,就是這樣,就是這樣。所以貧固然不好,不貧也不行哪!那麼然後呢,你追求的話,種種,像我們曉得的,我們現在一切的士農工商,有種種的苦惱。然後呢,你為了這個事情,你生其他的,心裡邊謀計略、傷殺,都從這個上來。世間的真相,是善惡道一樣呀!

《四百論》云:「勝者為意苦,庸流從身生,二苦日日中,能壞此世間。」

差的人呢,身苦,是嘛,窮人;好的人呢,意苦。說到這意苦,我也想起來了,現在那位已經死掉了,他本來不曉得是什麼大公司,我忘記掉了,那個大公司的董事長。有一天,他就隨便不曉得……說笑話,幾個老朋友,「唉!」他嘆了一個長氣,有人說:「像你這樣你還有什麼不如意呀?」他就說:「唉!不要去談了,我自己算算,我還不如我的司機。」喔!要是我做大老闆的話,同樣的兩個人,當然願意做大老闆。那個大老闆好舒服坐在那個地方,那個司機前面就開它,那個大老闆就說向東他就向東,向西他就向西,好像是那個大老闆那麼舒服!結果呢大老闆怎麼說?他說:「那個司機,我只要告訴他你向東他就向東,要叫他向西他就向西,他心裡面真是心安理得。我在那裡又要想這個,又要想那個,又要想那個……唉呀!這張支票要什麼時候到期了;這個禮拜六還要一個什麼應酬;還要跟誰一個人打一個高爾夫球;還要請一個客;政府某一個大官,還要這個應酬、這個應酬……。那晚上睡眠的時間都剝奪掉了。」他那個司機開到那個地方,他車子一放,回去呀呼呼睡大覺。千真萬確喔!你們想想看是不是?唉,之顛倒啊!

但是我們偏偏所有世間人,都一天到晚要忙什麼?忙追這個,所以這個叫顛倒,人世的真正的顛倒!我們想想看對不對?我覺得現在是越想越對,以前我想我們諸位都是從在家人過來的,我也是,現在後來變成出家人了。以前在家,這個衣服,所謂白領階級,那個很講究哦!出去的時候要體面,當初是念書,然後跑出去西裝革履──通常人家說。到後來出家了以後,跑到我師父那裡撿幾件破衣服,就洗洗乾淨穿在身上,不要說小偷強盜你送給他,他都不要。我跑到哪裡要坐下,坐下就坐下了,站起來拍拍屁股就好了嘛,那麼簡單!髒,髒一點有什麼關係?太髒嘛洗洗就好了;破,破了嘛就補,就這樣。白天也是它,晚上也是它,睡覺了,棉被一蓋就好了。用不著說一下嘛睡衣,一下嘛這個,白天要白天的,晚上要晚禮服,今天參加這個又要那個……。啊!一點都不要操心,這麼個舒服法。結果人就是這麼顛倒。

所以,我所以說這樣的一件事情,它不一定從這個上面去體會,我們應該把這個原則,用在任何一個地方,用在任何一個地方。讓我們深深領會到,真正裡面重要的事情是什麼?我們因為這個妄見,形成了現在這個東西,然後呢輾轉相應,真是苦惱啊!就被這樣的二苦,不斷地「日日中」,壞了!我們一天到晚就忙這個事情,這是人。

非天苦者。

非天就是,我們說魔,修羅道是魔,修羅道。

如《親友書》云:「諸非天中意苦重,由其性瞋天德故,此等由其趣性障,具慧不能見聖諦。」

學習平台:
大慈恩譯經基金會(主要)
澈見幸福(個人化App)
幸福無盡藏(隨身碟)
月光機二代(離線學習)
Apple Podcasts
Spotify Podcasts
文字大小
主題
固定播放器
捲動模式
播稿模式
列印 預覽列印
播放連結 自訂播放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