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南普陀版)071B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

南普陀版第七十一卷.B面

我們不幸啊,因為我們宿生沒有積這樣的福德,所以不能感得這樣的這個大聖者來引導我們。所幸的我們多多少少,還積了一點少分的福德,聽見這個圓滿的教法,我們趕快如理努力,我們有份跳出來,有份跳出來。所以想到這裡,眼前我們應該更加努力,更加努力,這樣才對呀!要不然一旦失去了這個機會,那完了,以後連聽都聽不到了。那只有一件事情,到那個時候吞烊銅,在油鍋裡煎,那才可怕呀!

此如《調伏阿笈摩》云:「積集皆銷散,崇高必墮落,合會終別離,有命咸歸死。」

經上面就告訴我們,「積聚」,不管你有多少財產,最後呢「銷散」;爬得多高──墮落;大家親親愛愛──別離;「有命咸歸死」。你想到這裡,這些東西都沒有意思,忙它幹什麼啊?真正要忙的一件事情──趕快出離啊!所以「火燒頭燃尚可暫置」。我看現在人家要忙這個股票,喔唷,存那個銀行,不曉得做些什麼呀,不曉得作什麼千秋大夢啊!所以我看見一個祖師,他今天吃完了,把那些東西送給別人,為什麼?「我明天有沒有都不知道,你留在那個地方,人家施主一番好心,你留在那裡幹什麼!」結果他天天人家送,天天送,那個徒弟苦不堪言。欸,結果你不要看徒弟苦不堪言,那個徒弟也後來也成就了,那真正古來人的修行是這個樣。唉呀!現在我們積了一個月還要一年,積了一年還要積一百年,積了一百年還要積一千年。實在我們能吃多少啊?那人沒有一個人能活到一百年,可是我們都是為萬年計,不曉得忙些什麼!結果忙了半天一堆灰,然後到地獄裡受苦,真划不來!再下面,這個是六苦當中的最後一個。

無伴過患者。如云:「若能了知如是過,願取三福燈光明,獨自當趣雖日月,難破無邊黑闇中。」了知過者,謂當了知如前所說,須如是死,願取福光。三種福者,謂三門善事,或施所生等三種善事。無邊黑闇者,謂無明黑闇。無伴而趣者,(如下面等等。)

現在到這個地方,我先解釋一下。假定我們能夠了解了像上面這樣的過失的話,唉呀,這一無可貪、一無可貪哪!那時候怎麼辦哪?不要貪著,去修行,修什麼?修「三福」,三福下面說「三門善事」,就是身、口、意努力去做這個。這個是什麼?「福光明」,這個才是。燈是照明的,平常我們在無明黑暗當中,那這樣,這個才是我們應該取的,不是要在生死輪迴當中,這樣。如果說你不在這個上面努力的話,那麼對不起,那個時候你到哪裡去啊?「難破無邊黑闇」,而且這個地方是沒有日月的,這個是惡道,這個是到那時候「獨自當趣」呀!你眼前忙的東西,一樣帶不走,一個人也不陪你。你忙這個身體,營養了半天,就送你到這個地方去,不值得啊!至於說「無伴」,什麼呢?下面說,論上面告訴我們:

如《入行論》云:「獨生此一身,俱生諸骨肉,壞時尚各散,何況餘親友。生時獨自生,死時還獨死,他不取苦分,何須作障親。」

這個身體,生──獨生此一身,這個身體生來嘛也就是。然後呢這個自己覺得:唉呀,這個總是「我」吧!對不起,壞的時候,對不起,這個東西也是壞掉了,壞掉了。眼前的親友等等沒有一個人跟你,沒有一個人,這個東西帶不走,這樣的情況。所以沒有什麼好伴,生的時候自己生,死的時候還自己死,他不能替代我們,何必互相障礙?所以我們現在在這個地方互相幫助,這是真正的,難得趁著這個機會互相幫助,這個才是我們真正需要的。互相幫助有大利益,互相障礙毫無意思。真正可靠的──靠法、靠僧,這個才對。除此以外其他的沒有,「無伴」,記牢這個!

如是六苦總攝為三。

把前面這個,「如是六苦」,六樣東西總集起來,分三個大項目。第一個,

謂於生死中,無保信處。

第一個,在整個的生死當中,沒有可以信賴的,也沒有可以保證的。所以從這一點上面來,所以有人說:「唉呀,我要修行了,先啊積幾個錢存在銀行裡,然後先買一點股票。」完全錯了!「我先去造一個房子,然後造好了,在那個底下要去閉關了。」不要這樣,不要!我要去修行了,趕快找修行的佛法是什麼,然後照著去做,這個才對的。佛也告訴我們清清楚楚,這種東西一點都沒辦法保證你,一點都沒辦法可以信賴的。所以第一個,我們修行必定要認識的:這些東西不要忙。如果說你發了大心,為了別人──莊嚴,這個了不起!但是你這個目的幹什麼?還是見到了這個生死可怕,你要幫助別人、引發別人,目的仍舊是這個,這一點千萬注意,這千萬注意!總之這個地方這是根本在此,所以「無保信處」,在生死輪迴當中沒有一樣東西,這樣。

受彼安樂,終無飽期。

然後呢,第二個,你雖然要找到快樂,但是在任何情況之下,你沒辦法飽滿的。不但沒辦法飽滿,正因為如此,是越弄越糟、越弄越糟。現在眼前貪一點小便宜,然後烊銅熱鐵灌口,唉呀!受盡了苦痛、苦痛、痛苦。然後等到你出來的時候,欸,對不起,逃出來了以後那個等流因果還在那裡,又來啦!然後呢難得的跑到人身當中,短短的幾十年,對不起那個等流就這麼厲害。所以我前面告訴你們:你不從這個上面切斷,你永遠沒機會。眼前為什麼我們會這個現起呢?簡單嘛!就是等流,就是說明就是宿生的習氣在。眼前做了墮落,然後到那個時候,因為你呀貪心重,所以餓鬼,如果還再造一點業的話,那個吃的不是吃不到,吃得到的,吃什麼?烊銅熱鐵。啊!這麼可怕。然後等到把惡業弄完了以後,然後作畜生還。還,統統還清了又跑到人間來;跑到人間來,對不起,那個嘴巴又來了、又來了。啊!這麼個可怕法,它永遠沒有飽足的。

所以懂得了這一點,就要曉得:哦,真正修行,大家注意哦,所謂等流。所以我們懺悔的當中,「從無始時來,十惡五無間,心隨煩惱故」,記得這句話吧?「諸罪」應該如何啊?「皆懺悔」。啊!原來我無始以來心隨著煩惱,什麼地方隨起?就在那地方──等流心識。任何一個境界現起的時候,如果說你不修對治,不照這個辦法思惟觀察的話,欸,你這個老脾氣又來了,看見了又來了。那個時候是什麼?煩惱,你一定跟著它去,一定跟著它去。修行修什麼?就是這個。所以這個懺悔真正的用意,你必定要懂得;否則的話,你說我懺悔啊,哎喲,我慚愧呀,我業障很重啊!說了半天你的業障在哪裡呀?自己也不曉得,自己也根本不知道,你懺什麼悔!這一點概念我們現在清楚啦,非常好!最後第三點是:

無始而轉。

就像前面這個東西,第一個沒有保證、沒有信賴;而且呢,得到了好的是永遠沒有飽足,反而受了大苦。這個狀態呢,就永遠在那裡轉,沒頭沒腦。唉!這麼嚴重法。

初中有四,

這個第一個就是無保信,有四個。

一於所得身不可保信者,謂身數數捨。二作諸前益不可保信者,謂無決定。

這個身體的確的確、的確地你能信任嗎?你覺得那個身體弄得好,你準備一點營養,欸,結果偏偏吃下去的出了毛病。啊!你覺得這個好,跑出去為了要找一點快樂,跑出去出了車禍了。乃至於你安安穩穩坐在這個屋子裡面,叭!房子塌下來了。你沒有什麼事情,自己也看不見,對不起,一點傳染病,你也弄死掉了。那你就這樣啊!身不可保。還有呢前面作的「諸益」,哎唷,我覺得賺了一點錢,擺在銀行裡邊,結果銀行倒閉了;欸,結果人家曉得,強盜曉得你有了錢了,把你抓得去了,種種這些問題。唉呀,你忙那個股票,「叭!」一下,股票跌掉了、虧了本了。啊,一點意思都沒有啊!所以前面作的益不可保信。

三於得盛事不可保信者,謂高下變易。

啊!你做了種種很好的,「叭嗒!」一下,跌下來了。

四於諸共住不可保信者,謂無伴而往。

那就是這個。

第三者謂數數結生,展轉受生不見邊際,如是總攝亦當思惟。

就是這個道理。前面所謂這個第三的話,就是「無始而轉」,不斷地在那個地方去轉,這幾個道理。那麼這個是前面六苦,八苦我們常常聽見的,六苦我們一般不大多,所以在這個地方,我們又多了一個思惟的苦。其實思八苦、六苦沒什麼太大關係,真正重要的就是怎麼樣從這個幾個項目當中,能夠找到跟你相應的──欸,忽然之間你有深的感觸。然後呢把這個感觸,就是你當下的認識,然後呢不斷地去思惟觀察,把這個認識的量,產生強有的力量,把你以前錯誤的概念轉變過來,所以修行第一步就是這個工作。等到轉變過來了,那個時候,你一心一意地就忙你要做的事情。如果你念佛,叫你不念佛也談不到,把你嘴巴封起來,你心裡還在拼命念,生了病我也不怕,正好到極樂世界去,這樣好法呀!所以說,低處修時,是高處到!那麼下面:

第三修三苦者。謂譬如極熱或瘡或癰,若於其上灑以冷水,似為安樂,於生死中所有樂受,若壞滅時,還起眾苦,故名壞苦。

「三苦」是什麼呢?就是苦苦、樂苦以及行苦,這麼一個一樣。第一個是樂苦,樂苦他舉一個譬喻,就像「極熱或瘡或癰」,那個生的瘡,唉呀,那個地方燙得要命啊,難受得要命啊!然後呢上面弄一點水,哎呀,涼一下,就好像是安樂。我們生死當中所受的這個所謂快樂,也就是這個,也就是這個。其實這個本身並不是快樂,壞滅的時候呢,還要這種種的痛苦。這個癰跟瘡灑一點涼水覺得安樂,然後呢這個瘡破的時候,唉呀,那是絕大的痛苦啊!所以這個兩個是壞苦,快樂是一無可取。

真正可怕的不是苦欸!苦的事情還用佛來講嗎?真正我們要了解的是快樂。我們明明是苦的,我們看不見;不但看不見,上了它當還要種種受大苦惱,所以一定要經過佛菩薩告訴我們,那從此不再受你騙啦!所以趕快以前做的那個非法的事情,積聚那個事情趕快丟掉,趕快捨掉了以後供養三寶、迴向。那自己趁有暇之身,不可靠的可以得到堅實的法財,這個是我們要了解的道理。至於這個身體亦是如此,不要貪眼前的一點點這種壞苦,這個樂受,趕快現在就努力去懺悔,認真修習,那可以得到堅實金剛不壞之身。

此復非唯其受,即此相應,餘心心所及為所緣諸有漏境,皆是壞苦。

通常我們講這個樂就是一種感受,要曉得不但這個感受,就是這個感受相應的其他的心、心所,譬如說你得到了一個快樂的東西,然後你心裡面跟它相應的這種念頭,都是屬於這一方面的。凡是有漏的這種境界都是壞苦,都是壞苦,這一點我們要了解。換句話,它從這個樂的感受上面,所產生的種種的境界,我們都應該知道,都應該知道。所以因為要一點享受的快樂,所以積聚了財物,所有的朋友,所有的事業,種種的無非從這個上面牽牽連連牽出去的。你了解了這一點,那牽牽連連的事情都一刀切斷,這根本都從這個上頭,都從這個上頭來的。下面:

又如熱癰逼切,觸熱水等變異觸時,起極楚痛。如是當知苦受,隨纔生起,便能觸惱或身或心,故名苦苦。

這樣。那麼進一步講「苦苦」,苦苦是什麼呢?還是講這個熱的這個癰──癰就是身上生了個大瘡,生了個大瘡,這個非常厲害的。唉呀,這個瘡本身是痛苦極了!然後呢或者「觸惱」,本來已經痛苦了,你碰到一下,唉呀!這樣痛苦。然後破了以後更是絕端地痛苦,這個苦受本身就是這樣,這個苦受才一生起你就受不了,啊,身上、心上這個就是苦。

譬如腎痛。此復如前,非唯其受。

那麼,這個同樣地,就是我們裡邊的腎痛,就是肚子痛。或者是通常情況之下,我們……不曉得你們有沒有結石那個痛苦?我曾經以前看見過一個,我一個老師,他有那個結石,到後來,唉呀,據說那個痛苦得……。我還有一個朋友,還有一個朋友,哎喲!我看見了,他平常的時候不痛,一旦痛起來的話,那簡直是,一個好好的人,忽然之間痛了,忽然之間痛了,那就是我洛杉磯蓮社的那個朋友。他那一天痛,痛得啊,一痛痛了一個鐘頭。那個頭上的汗,那我們旁邊是一點辦法都沒有,他太太、他女兒、他的親戚朋友,我們說:「趕快送到醫院。」他們說:「沒有用,前面已經在台灣的時候送過幾次醫院,看了醫生,一點用場都沒有。」就是硬是就是在那個地上直滾、直弄,滿頭是汗,旁邊是一點辦法都沒有!

所以我們現在說不怕、不怕呀,我說實在是,我們愚癡沒看見,看見了沒有一個人不怕的。我這兩天腳底按摩,那個說實在是算不了什麼,可是到那個時候痛的時候,實在是難受啊!我們不要說不怕,所以我一直建議你們不要說不怕,你們最好自己試試,你們就曉得自己怕不怕。佛看得最清楚,所以你們眾生愚癡啊!如果你們像我這樣看見那個真正痛苦的話,沒有一個人例外,都像葦蘆一樣,就像什麼?就像一根繩子一樣,你一放手就──癱下來了。假定你們真正看到那個苦的形相的話,沒有一個人例外的,塌在地上爬都爬不起來了,這麼個嚴重法,那個痛苦的事情啊!所以他說「譬如腎痛」,這個的確我所看見的最痛的事情。

我看見過好幾次,啊!這個痛苦的事情,有一次在醫院裡也是一樣。我有一次緊急地送到那個急診室,結果旁邊後來來了一個人,一個女的就喊,喊那個聲音之悽慘哪!那個醫生在旁邊,那個醫生就拿她一點辦法都沒有,欸,那個病根沒找到,就是沒辦法。唉!所以這個世間,後來我看看經,說這種痛苦在比起地獄裡面來啊,那地獄裡如果感得這樣,遠比天堂還要好。這種事情都是千真萬確的事實,所以我們不要說不怕,我們要多去思惟,趁現在我們的那個腦筋好好的時候,我們該忙的是忙這些事情啊!

那麼這個同樣地不但是受,還有其他的相應的心、心所等等,我們也應該了解,應該了解。為什麼呀?當你想到這些的話,啊!你會策發大厭離,拼命努力。關於那個樂受呢,你一想到這個苦,你就不再它受騙,當快樂的事情你不再它受騙,然後呢你不被騙了,第一個。第二個你想到痛苦的時候,拼命推你上去,那個時候當然只有一條修行的路。欸,下面還有一個,但是有的時候既不快樂也不苦,怎麼辦?還有一個辦法,說

又如熱癰,俱未觸會二觸之時,有漏捨受,為諸粗重之所隨逐,故名行苦。

同樣地,就像那個瘡一樣,那個時候雖然沒有碰到前面兩樣東西,對不起,這是有漏的,這是有漏的呀!它繼續地向前,眼前暫時碰不到,一塊兒這兩樣東西都跟著來了,所以叫「行苦」。所以總之一句話,不管眼前受的是苦、樂,或者不苦不樂,最後的根結就是這個樣啊!

此亦如前,非唯其受,

同樣地,是它心、心所法都是這個樣啊!

此由先業煩惱自在而轉,故名為苦,

為什麼呀?因為這個東西是一切都是我們宿生以前,現在、以前的煩惱跟業兩樣東西,輾轉引生推衍。既然是由這個東西輾轉引生推衍,一直有這個東西,所以除了你修有力的對治,現在擋住以外,它永遠這樣。說到這裡,我們立刻可以體會一下等流的狀態:就是當這個境界現起的時候,的的確確我們沒有辦法。當你認得沒有辦法,那已經好的,你已經曉得沒有辦法,就是已經認得它了;真正可憐的我們不認識它,我們總覺得:「啊,自己好像很有道理喔!」

平常為什麼我們聽了這個經了以後,心裡面木然沒有感受?就是我們根本就不認識我們的真實狀態在無明當中,所以聽了模模糊糊的,這個是我們必定要了解的一個現象。等到你一旦聽懂了,你凡是碰到哪裡,你自然而然會有驚心動魄之感──唉呀,真的你這個心就是這個樣,跟法不相應!跟法不相應是什麼呢?就是在煩惱當中。所以我們現在一切時處,都在這個煩惱當中,前面是煩惱而來,後面又跟煩惱而去。儘管我們在那兒聽經,你聽經了以後,覺得:「欸,是滿好。」聽完了以後呢,它也就是這麼跟著去了。你聽經尚且是如此,還有其他的,你能作得了主嗎?所以這個業成熟的時候是一點用場都沒有,一點辦法都沒有,這是我們要了解的。所以這個苦的特質就在這裡,注定你,你沒有修對治超出來之前,永遠脫不出這個狀態。「故名為苦」。

及為能發後煩惱種,所隨逐故,名為徧行粗重所隨。

不但眼前是這樣,而且呢它還會引發後面的「煩惱種」,「種」就是它繼續不斷地增長,一直跟著你,所以叫「徧行」。這個徧行,在任何一切時、一切處、一切地,只要三界之內,沒有一個例外。醒著也是如此,睡覺也是如此;你糊塗的是如此,你聰明的也是如此。啊呀,我念書可以念得很好,對不起,沒有用!我就不管它,不管它也沒有用!睡著了,睡著了也沒有用。它在任何情況之下,這個東西一直跟著你,只要它跟著你,哪!後面這些都會來了。

如是若起樂受,貪欲增長。

快樂的,增長你的貪。

若起苦受,瞋恚增長。

苦的,瞋恚增長。唉呀,你不願意啊!

苦樂俱非隨粗重身,則於無常執為常等,愚癡增長。

假定說既不苦又不樂,你還覺得無所謂,於是你心裡面覺得:「啊!這樣滿安樂而過。」「於無常執為常等」,不僅僅是單單執無常執常哦,下面的所有的顛倒都跟著來了,「愚癡增長」。所以只要你不認識,乃至於認識了又不對治,永遠增長了三毒,就是這樣。所以這個真正的道理我們要懂得,當你真正懂得了這個以後,然後還不夠,要用對治去思惟呀!

其中貪欲能感當來於五趣中生等眾苦。瞋於現法起憂慼等,於後法中感惡趣苦。

貪,因為你貪著,所有的結生最主要的,主要的就是這個──貪,然後呢眾苦。瞋,不但是將來苦,眼前就苦;眼前苦,將來還要一定感到惡趣苦。

癡於前二所感二苦隨逐不捨。

癡,因為癡,所以前面這個貪、瞋永遠跟著它。唉!從這個地方我們就應該:

故於樂受,應觀為苦滅除貪欲。

這個是我們的根本,當快樂的事情起來了,趕快說:「啊!大騙子,你趕快不要上它當,趕快停止啊!」

於諸苦受,應作是思,此蘊即是眾苦因緣,

那麼對於這個苦受要曉得:啊!這個蘊本身哪,就是眾苦的因緣。為什麼這地方特別說這一點?就是說它真正最重要推動我們的──苦諦。所以從這個苦諦上面想到:我們本來這個身體,我們整個的這個東西,就是眾苦的因緣。所以它這個,我們平常常常說「五蘊熾盛、五蘊熾盛」,說了半天,道理說了半天,根本都沒把握住。它這個五蘊熾盛的根本,就從這個地方你認得,你只要這個東西存在,只要那個心念存在,只要這個身體存在,對不起,永遠都在生死當中,永遠痛苦當中。所以你才會產生什麼?說「火燒頭燃尚可暫置,無常盛火應速除滅」。你一旦有了這個認識以後,什麼事情都可以放得下的,唉呀!不去管它,你趕快這個,要解決它!

佛世的那些羅漢,沒有一個例外的!所以以後的大德們,你看禪宗的這個大德:啊!什麼時候死不知道,「生死心切」,要找到根本,他哪有一分鐘可以放下來!所以這是才我深深覺得我們現在修行的根本哪!你有了這個,戒從這個地方持起,佛從這個地方念起,禪從這個地方參起,教也是告訴你認得這個東西,沒有一個……。你把這個建立起來了,那個時候你才進一步談得到學密。所以現在我們不必談其他的,先看看這個認得與否?不認得,停在這個地方,不必忙,做好了下面自然有。所以說:

苦從此生,猶如毒箭,滅除瞋恚。

不要對他瞋惱。

於諸捨受,應觀無常銷滅為性,滅除愚癡。不於三受為三毒因,

當任何一個境界現起的時候,你不要引生三毒。

此如《瑜伽師地》及〈攝決擇〉意趣而說。

他這個告訴我們這樣,這告訴我們這樣!這一點我停在這個地方,一段還有深刻的意義。

請翻到《菩提道次第廣論》一六七,一百六十七頁,昨天我們把三苦也講完了,這個苦分成功八苦、六苦、三苦。說苦的內涵是一樣的,總之是苦,那麼他站在不同的角度來說明。實際上所謂不同的角度,就是不同的類型,這個就是我們日常生活當中各人所對,在三界之內,各人所面臨的一個問題。那麼用這個不同的類型來說的話,所以總有使我們當下能夠感觸得到;從這個感觸得到,然後呢再深入觀察,徹底了解整個三界之內的真實行相。然後呢了解了這個真實行相,緊跟著找到它的根本何在,這個就是他最主要的意趣。

學習平台:
大慈恩譯經基金會(主要)
澈見幸福(個人化App)
幸福無盡藏(隨身碟)
月光機二代(離線學習)
Apple Podcasts
Spotify Podcasts
文字大小
主題
固定播放器
捲動模式
播稿模式
列印 預覽列印
播放連結 自訂播放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