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鳳山寺版)59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
鳳山寺版 第五十九卷

請翻開《菩提道次第廣論》一百六十九頁,繼續下去。那就是這個思惟苦諦當中,總的八苦、六苦、三苦,思惟過。然後別苦,就是五趣或者是六道,那麼現在那個人跟非天已經講過,下面思惟天苦,我們正講到欲天的三苦。欲天三苦當中,第一個是死的墮落,第二個害怕、悚慄,第三個斫裂殺害。那麼現在繼續說下去,這是被傷害。看第三行:

驅擯者,謂諸具足強力諸天,纔一發憤,諸劣天子,便被驅擯出其自宮。

那不但會殺、會傷,而且會被趕出去。那麼什麼情況之下會趕出去呢?我們總以為天上一切喜,好像很好嘛,實際上,天上也有人間我們看得見的一些畜生道的當中,互相的這個爭奪這種情況。是說有一些這個力量比較強的這種天、天主,那麼當他發憤的時候,他有的時候遇見不如意,或者什麼特別的情況之下,他碰到這種情況,福報比較差的,那就會被從自己的住的地方趕出去。我們可以想想:我們住在這裡享樂──住在這裡苦苦惱惱也就無所謂了──哦!非常貪著、非常享受的一個地方被趕出去。那除了這個住的以外,你可以這樣想:你非常喜歡的東西,本來是你有的,然後被趕出去了,被人家占為己有,而你失去你所心裡面最愛著的,那是何等痛苦的事情!這也就是說明了在六道當中,即便最好的天、欲天,那個從欲樂的享受,再沒有別的更好,他還會有這種苦惱。所以下面又引經論來告訴我們:

又如《資糧論》云:「所有受欲天,彼亦無樂心,

凡是受欲的那種天,那個就是欲界天,實際上他,我們覺得:啊!很快樂啊,心裡面很痛快!實際上沒有真正快樂。那下面一個一個看:

遭欲貪熾然,內火而燒煮。

他實際上那個心裡面的快樂是什麼?就是一種內心的貪欲相,實際上這種貪欲相,像熾烈的猛火一樣。這個一看文字我們好像很容易就懂了,諸位,當我們自己對於自己執著難捨的東西,那有幾種,特別是在物質上面歡喜的東西,你自己去觀察那個心理的時候,很明白地就見到了,而這個東西被人家拿走的時候,那是更強烈!那我們現在講好像是講物質上的東西,其實其他的,說名,那比如說我們現在這地方看得見的人家競選,就是這樣。你覺得一定是你的,被人家拿走的時候,還有其他類似的,我們每個人可以透過我們自己去觀察這件事情,這個實在是一個很糟糕的事情。下面呢,總之告訴我們:

若諸心散亂,彼豈有安樂,非於無散心,剎那能自在。

只要內心當中還在散亂,那麼究實說來,就是定了,心得到定,還是沒用。不過這地方講欲天,那相對的比較於諸上界,上界的天都是要得定以後得到的,所以只要你心裡面哪,還沒有安住得定,這個散亂的狀態,在這種情況之下,不可能!所以哪裡可能有安樂呢?所以下面正面地肯定說,沒有這個「無散亂的心」,除非你得到,沒有得到這個心,那一剎那也不能自在。因為你在散亂當中,心裡面剎那剎那為業、煩惱所自在,既然不能自在,你怎麼安樂法?

散逸擾亂性,終不能寂滅,等同有薪火,徧受大風吹。」

是說這個散亂心的特徵,那放逸、散亂這個心的特徵,永遠在這兒擾亂。這種情況是永遠不能得到什麼呢?「寂滅」!它本身是無法停止、止息這個東西的,就像這個正在燒著一堆柴上面的這個火,除非你這個柴拿走,否則這個一直你會燒下去,而且這個有柴的火,還在風裡面吹,這麼厲害的這種狀態。那進一步來比喻說:

又云:「如病愈未久,食所不宜食。」

平常我們病的時候,當然不能吃嘍!那病好了呢?應該可以吃。可是剛剛病好,而且你吃的東西,又偏偏是不應該吃的東西,那這是顯然的,你吃下去馬上有問題,這個比喻。我們也不妨看在世間六道當中,好像天道是最好,可是這個時間是很短暫的,這樣。所以在這種情況之下,你馬上貪著了快樂,以後是更麻煩,就像你病,病剛剛好,你吃了一下,馬上就出紕漏。所以這個欲天本身儘管享樂,可是反而不如人道,因為他根本不能修行,無非是把他自己的積的那個福報統統消失掉、消耗掉了,剩下來福報沒有了。如果他還有福報,下面還是這個以前的福報的關係,讓他生到善道,沒有福報,墮落惡道,這是何等糟糕的事情!那總之就告訴我們,這個三有之內,沒有一樣是不苦的,幫忙我們認識這東西。如果我們真正認識了,我們對這些的貪著,自然漸漸地能夠慢慢地平息下來。那好,下面說,再上去色界天、無色界天呢?我們就看下面:

色及無色上界諸天,雖無此諸苦,然煩惱隨逐,有諸障礙,於死於住悉無自在,故彼亦由粗重為苦。

上面天呢,色界天跟無色界天,那個都是定中所生的,看他的定的深淺。那麼因此上面這種欲界以下的這種苦,這是沒有的,所以換句話說,他苦苦是沒有的。然後還有一個,但是樂苦,他再到更上面的,這個也沒有,但是因為煩惱隨逐,在定當中「有諸障礙」。對不起!只要煩惱隨逐,要想真正得到快樂的,得不到的。為什麼呢?因為你實際上還在行苦當中。這個行苦是所有苦的根本,所以既然是行的話,對不起!你無法使你停住,既然無法停住地繼續不斷的話,總有一天,你會又走到死亡這條路上去。

所以實際上,既然後面的最後也苦,現在也是為這個粗重所隨逐,結果還是苦。不過不同的,這個三惡道當中苦苦主要的是;然後人道當中的苦苦、壞苦都有;那天道當中,有壞苦跟行苦,最高的行苦,總不出於那個苦。

又如《資糧論》云:「色無色諸天,超越於苦苦,以定樂為性,住劫不傾動。然非畢竟脫,從彼仍當墮,似已得超越,惡趣苦暴流,雖勵不久住,等同空飛鳥,如童力射箭,墮落為邊際。如久然諸燈,剎那剎那壞,諸行變壞苦,仍當極侵惱。」

這個是特別講最高的色界天、無色界天,已經超越了苦苦,而且這個地方在定當中,這樣。這個定樂的時間往往會很長、很長,特別是上面,所以以劫計的,他能夠在定當中,一動都不動。但是實際上,對不起!並不是畢竟的解脫,只要不是畢竟解脫,他終究到這地方仍舊要墮落。所以表面上看起來、眼前看起來,好像是已經超越了這個痛苦──苦苦,已經超越了,所以不會受到惡趣這種苦,但是正因為它行苦還在,不管你怎麼努力,它會繼續不斷地向流轉,所以不能使得這個狀態安住在這裡不動。實際上就像天空當中飛的鳥一樣,牠暫時雖然不著地,對不起!飛飛、飛飛,牠會停下來。然後像孩子射的箭這樣,好像暫時離開了地,到空當中,到最後的話,不管是鳥也好,這個箭也好,它最後一定還是掉下來。

所以下面舉一個更實際上的比喻:就像點一盞燈,眼前是點著,但實際上那個燈最後是消滅的,而這個消滅並不是到最後哦!它一剎那、一剎那再再來,這我們了解。譬如一盞滿滿油的燈,那個油慢慢地少了,所以每一剎那在減少當中,這個諸行的特徵。所以只要在三界之內,所有的東西都被那個行所變化,那麼最後呢,終於還是受這個苦惱。

這一點如果我們真正了解了,三界之內真正沒有什麼真正的快樂。特別現在這是很遺憾,末法的時候。在末法的時候我們真正最重要的,重點應該什麼呢?應該以戒為主,真正地集聚資糧,然後夠了資糧,當然這個資糧的內涵包括很廣,從《菩提道次第廣論》前面一路上來,然後如果你求小乘的,你趕快資糧夠了以後,你要深入定、慧;大乘更是希望能夠發菩提心、行菩薩道。

其實是現在這個時候能夠戒持好已經不容易,何況能得定,那智慧更談不到。我曾經看見過幾個人,他宿生帶來的,倒不是這一生,他有因緣能接觸佛法,而且有一些定的境界。雖然那個定的境界是非常地淺,可是拿現在的世間人來說,已經非常難得、非常難得!這種定應該說欲界未到地定,這樣,最多只是如此而已。所以在這種定當中,他眼前平常我們這種,除了這個身體會有一種輕安相似的持身法,並不是真正的輕安哦,輕安條件很高,要得根本定才是輕安,可是身心當中我們感覺到這種粗重心消失掉了,啊!覺得非常舒服。

除了這個以外,而且他的感受上面好像眼前所有東西都不見掉了,好像如空如幻這樣,然後他自己「啊!證得空性。」當初我自己也不懂,我聽了以後,我真的以為他證了空性,後來進一步才了解,原來連它這個真正的根本定都沒得到。那麼後來我了解了以後,我曾經就跟他說,我說:「這個不是欸!」他非常執著,然後他就問我:「你根本沒有,你怎麼知道這個?」我想想:對啊,沒有錯啊!所以實際上除非你有信心,然後你把那個經論引證給他看,再不然你功夫蓋過他。我雖然自己用功的時候多多少少有這種經驗,可是的確不如他,那後來也是到此,這地方為止。

那是我們要曉得的,所以這個現在我們的修學過程當中,啊!這個真正的如理地能夠走上去,需要的因緣條件,很不容易!使我想起前面那個修的,這個略說那個修習的軌理這樣,如果你不了解正確的路走上去的話,「一生善行終成過失」,他還陷在這個地方,那是何等糟糕的事情!那麼上面,我們就把個別思惟這個六趣當中的一一都說過,現在不管是總的或者是別的,這個結論一個字──苦。

如是思惟

我們再看哦!

五趣六趣,總別諸苦,厭患生死意欲出離,

那麼這樣照著上面這樣的方法,如理地去思惟,不管你從五趣思、六趣思,然後不管你從整體的、個別的。大家在這裡,我再願意跟各位同學互相自己策勵一下:我們聽懂了道理,進一步要去如理思惟。那麼當然如理思惟之前,下面這個煩惱這部分相當重要的,我們認識了以後,但願每一位同學很認真地做。那麼這樣下來,今天向後那一部分是非常重要的啊!當我們了解了這個苦以後,那對生死輪迴當中的一切,那不會再貪著。那內心當中就一心一意地想辦法要跳出來。

那要跳出來,那就想:它的因在哪裡?為什麼會痛苦?要跳出來,你要認識那個因,除掉這個因。所以說:

便當觀察其因,念云如是生死以何為因。

這樣的生死當中的苦,這個原因在哪裡?所以因此當我們對苦諦有一個正確的認識──苦、苦諦,這兩個不一樣,「苦」是苦苦,我們感受到的,或者是好的、壞的時候的,在內心上面的感受;「苦諦」是所有世間的一切的真實的現象,就是上面所說,這兩個不一樣哦,我們要分得清楚。我們對苦跟苦諦分不清楚,這個是一般人可以,在座的每一位同學,我再點醒一下,大家了解不了解,苦是什麼?就是我們感受得到的苦,是一種感受;苦諦那是聖人告訴我們的這個特徵,在這個煩惱沒有消失、滅掉,然後它所感得的,這個業、煩惱所感得的所有一切的它這個最後的集聚,這樣,世間的真實的行相。那麼然後這個原因在哪裡呢?因為我們感覺得世間的真實的、如理地了解思惟,產生厭離,那要找它的因,下面進一步來說──集諦。所以進一步來說,看,所以「第二」,下面:

第二,由集諦門思惟流轉生死次第分三:

要找它的因,那麼找它的集諦,那麼照著這個世尊告訴我們的道理,也去如理思惟,生死當中流轉。那麼這裡分幾部分:

煩惱發生之理,彼集業之理,死歿及結生之理。

那我們這樣一一看一下。首先講煩惱,為什麼要講煩惱,下面有說明。有煩惱的話,那自然會造業,造了業他一定會感果,那個果就是生死輪迴當中。所以怎麼從造了業以後會到感果,這個分這個三部分。然後感了果以後,再對境的時候,又造業。所以分這樣的三部分一一來說明。那我們現在看下面了以後,回過頭來我們再看生死輪迴當中這個流轉次第,請翻過來一百七十頁。

今初 成辦生死之因,雖俱須惑業,然以煩惱而為上首。

真正使得我們生死輪迴當中,這個真實的原因是什麼?要兩樣東西──煩惱跟業,但是在這兩樣東西,主要的是煩惱。為什麼?它下面說明:

若無煩惱,雖有宿業超諸量數,然如種子,若無潤澤及其土等,定不發芽。

所以說這個煩惱,他先舉個比喻,說這個業跟煩惱是我們感生死的最重要的因,那麼這兩者是煩惱是最主要的。假定說現在兩個分開來比較,為什麼說它煩惱會主要,是業其次呢?所以舉喻。說分開來講,第一個你有業,所以他說「雖有宿業超諸量數」,這個業多得不得了,無量無邊。那就像這個很多種子一樣,各式各樣的種子,這個種子生長發芽還必須要很多條件:你這個種子一定要種在土裡面,然後一定要給它水,一定要陽光,假定沒有這些東西,單單有這個種子,放在這裡,它不會發芽。

如是諸業缺俱有緣,亦定不能發苦芽故。

同樣的道理,這個業無量無邊,但是這個業的感果,還要一樣東西叫「俱有緣」,那麼沒有這個東西的話,這個業一定不會感果的,也就是像種子一樣,不會發芽的。那請問這個俱有緣是什麼?凡是任何一個法生起,任何一樣東西,我們了解世尊真正告訴我們任何一樣東西的話,它一定是一個要因緣,種種因緣。那麼這個因緣有很多種,如果以《俱舍》講就是六因,六因當中的俱有緣,或者俱有因,這個指什麼呢?舉個簡單的比喻:筷子,這個使得這一件事情能夠產生或者成就的,這個因有一種因是必須兩個互相幫助,而使這一法能夠現起的,這種因我們稱它為「俱有因」。就像筷子,這兩個互為因果的,你說到底是哪一個是因,哪一個果啊?那兩枝筷子分得出哪一個因,哪一個果吧?分不出來。

這個我舉一個比喻來說,比如說筷子是竹子做的,那或者是我別的東西,竹子先把那個竹子種下去,它長出來。那種下去的話,種到土裡面要澆水、加陽光,所以這個土、水、陽光也是這個竹子長出來的因對吧?但是這個因不是俱有緣,這個大家清楚不清楚?那我們很多東西都是這樣。所以佛經上面,「譬如束蘆」,什麼叫「束蘆」?就是兩根筷子;我們或者說你們受過訓,三枝槍架槍,請問哪一枝槍來撐你另外兩枝啊?沒有所謂哪一個。架的時候也許你有先後,可是彼此間這個力量一定均勻的,你撐我、我撐你。在這個法的形成,必須互相依存、互相互為因果的,這一種成就的因,我們稱它為「俱有因」。那麼現在這個業感果,也同樣地需要這樣的一個條件,這是煩惱,或者我們稱它為「俱有緣」。也就是說任何一個業感果的時候,它一定還要這個煩惱使它為「俱有緣」。那麼因此反過來說,你雖然有這個業,如果沒有煩惱,這個業不會感果,這第一個。

其次呢?「若有煩惱」,說那麼我們反過來看,有煩惱沒有業怎麼辦呢?

又若有煩惱,縱無宿業,無間新集,取後有故。

是,兩者當中那現在我們把另外一個拿掉,也就是說業拿掉,看煩惱。當然沒有業,單單煩惱,它不會感果。可是只要有煩惱,這個煩惱馬上會造業,結果呢?由於煩惱造了業,造了業以後跟煩惱跟業又連在一塊兒的話,它就馬上相續後有,這個果就出現了。這兩個比較,那我們就了解,這個裡面最重要的──煩惱。

這一點,大家停下來,平常我們如果不修學佛法則已,修學了佛法這是對我們絕端重要、絕端重要的一點!我們常常在這個周圍怕人家說我壞話,怕人家怎麼,我們很注意那個果,實際上這是自己的業,我們真正重要的要這個因,而這個因當中最主要的是自己的煩惱。在這裡大家特別注意,平常人家說你什麼等等,沒什麼關係!這個是已經感果的,或者只要有這個業,遲早會感果的。我們現在真正重要的什麼?你的煩惱。如果我們世間去看看,都會看得見,那個事實上就是如此,為什麼我們在這個表面上面去這麼執著呢?

我說到這裡,早一陣子我聽見一個小孩子,不曉得什麼人,他們就說:「他們給我貼了一個標籤。」好像很討厭這種東西,這樣。我這個話滿早以前不曉得哪一個發明的,好像在這裡貼標籤,這世間的人說,對,本來就是這樣,他無明當中鬧成烏煙瘴氣。我們修學了佛法,還在這裡忙,這是很顛倒的事情。貼不貼標籤是他的事情,我來修學佛法,這是我懂得我的煩惱,這樣。乃至於在這裡邊你們有沒有感覺,你先對一個人印象好、壞,可是到後面可能改變了,改變的原因在哪裡?如果他的行為好的話,你就改變了,好簡單的一件事情。你與其管他貼你的標籤,兩個人吵架,倒不如把你自己提升,這個才是我們真正重要的。

我但願各位真正去討論的時候,從這個地方自己去理論認識,回過頭來看看自己的腦筋,如果你不斷地改善的話,人家來罵你有什麼關係,我成了佛,我來救你呀!這個才是我們真正重要的,這樣才是我們學佛的佛弟子真正重要的。所以這一部分哪,關於業、煩惱的部分,特別是講煩惱那一部分,我但願每位同學在這裡,很認真、好好地努力地去思惟、抉擇。那我們現在繼續地看下去。

如是亦如《釋量論》云︰「超度諸有愛,非餘業能引,滅盡俱有故。」

這第一部分,說煩惱,「有愛」,那個就三有當中的愛,這個是煩惱,假定我們能夠超越了這個,那麼在這種狀態當中,其他的業就沒辦法來再引,「能引」就是使你感果,在生死輪迴當中,其他任何的業它沒辦法使你生死輪迴當中感果。因為已經把生死當中由業感果的「俱有緣」已經息滅了,這樣。所以「滅盡俱有故」,只要這個煩惱,這個煩惱就是生死輪迴當中感果的「俱有因」拿掉了以後,這個業是不會感果的。反過來呢?

又云:「若有愛,仍當出生故。」

前面已經解釋過了,那現在他用另外《釋量論》來說明這個道理。

是故開示煩惱對治極為重要。此復賴於先知煩惱,故於煩惱,應當善巧。

所以現在在這個地方讓我們認識煩惱,然後去對治它,那是絕端重要,現在我們真正的重心就在這裡。要想對治煩惱必須先要知道它,所以下面對於這個煩惱,要整個很正確地認識。所以在這裡邊說發生煩惱之理,前面說一個總的道理,然後下面我們就分幾部分,一共分四小節。

此中分四:正明煩惱,如何生起之次第,煩惱之因,煩惱過患。

第一個是正明煩惱;第二個它怎麼如何生起的次第,怎麼生起,它的次第是如何的;然後第三個煩惱的因;第四個煩惱的過患,這些我們都應該認識。

今初

第一個我們先認識煩惱的這個行相,也分總、別兩種。

煩惱總相者。如《集論》云:「若有法生,即便生起極不靜相。由彼生故令心相續,極不靜起,是煩惱相。」謂若何生,令心相續,極不寂靜。

說任何一個法,現在這個法是指心法,這個法生起就能夠使得我們內心當中產生不寂靜,不靜、不安靜的相。而且不但是不安靜,生起來了以後,那個不安靜的心會相續、繼續下去,繼續地輾轉地增上,非常不靜,這個就是煩惱相。

這個文字很容易懂,反正讓我們自己去認識的話,你要親自見到它,那最難見到的就是我們的內心。而且這種情況你還要一個比較下,譬如說我們說這個東西好、壞,所謂好、壞是不是比較出來的?這個東西叫長、短,是不是比較出來的?任何一樣東西都經過了對比才能比較出來,現在這個靜相也要比較一下才知道。不過我們如果稍微仔細地觀察一下,我們都能觀察得到,因為我們的心並沒有在定地當中,也並不是粗猛得像地獄根本沒有機會。人道就有這樣的好處,我們有很大的起伏,雖然沒有得到真正的寧靜,可是在這個起伏之間,如果內心當中認真去比較的話,我們就很容易看得出這個不靜相來,這是眼前我們真正重要的。

說到這裡我建議諸位,千萬不要拿它作為一個討論。討論的時候你可以辯論,辯論來、辯論去的,輸,不會輸,而且你也不願意輸,實際上這個就是煩惱相。所以我心目當中,當然有很多喻常常給我很大的警惕,我最願意來警惕我自己的,是一個我們歷史上面非常有名的商紂。《歷史感應統紀》上面特別把他這個評語寫出來,我也願意給各位提供你們參考,如果你們腦筋很聰明,看看有沒有犯這個毛病。修學佛法腦筋靈活是一個非常大的助緣,如果你有了這個本事,而去犯上這個死症的話,那你是自己害自己。它那個評語有四句話:「資辨捷疾」,資質,辨別的能力不但好、而且快。你看這種人腦力多好,非常靈、非常快,比誰都靈,也非常快。「材力過人」,喔!如果這樣去說的話,不管他內心當中,而且力量,體格嘛非常魁梧,打起架來你也打不過他,大家談起話來,你總歸輸給他,腦筋他也這麼靈活。這種人現在是一等一吧?而且他是個國王哦!下面再有兩句話:「智足以拒諫」,他腦筋很聰明,你怎麼勸他,他總有道理,總歸他對;最後,「言足以飾非」,他的腦筋會想他的道理,開起口來呢,他的錯誤,你絕對找不到。

現在我們在這個地方學習這件事情,鼓勵很多同學大家辯論。辯論的真正的原意是什麼?就由於透過這樣的辨別,使得你對事實的真相越來越明白。諸位,有沒有當我們辯論的過程當中,對這個自我保護的──不管你怎麼說,對不起,我就是贏你!想想看有沒有?如果這樣的話,那我們是一錯到底,在這種情況之下寧願不學,如果大家學成這樣的話,我們是毀掉佛法。

所以下面這些東西,在真正過程當中,我要建議大家,很誠懇地建議大家。我學了幾十年,覺得最辛苦的就是這個,但最受用的也多多少少學會了一點,你必須在這個關頭當中認識內心。當你在這個過程當中,你回過頭來自己一想,人家辯不倒你,你覺得得意的時候,你一定會覺得得意洋洋,這個就是不寂靜相,這就是煩惱相;然後你就是不肯輸,這個就是煩惱相,你已經被這個惑的奴隸綁得死死的。通常碰到這種情況之下,人家都很討厭,我們也自己曉得,可是自己就低不下心來,大家有沒有這種感覺?我們的死症就在這裡。這一點,我在這裡先說一下,下面一步一步再細細講過的時候,拿每一部分自己來觀照自己。

前面是整個的總相,那麼下面又分出幾個不同的狀態,那當然簡單地來分,分十類。

各別相中有十煩惱。

這個十個煩惱,在我們漢地又把它分成功見惑、思惑,這裡不細說。那麼先看貪:

貪者,謂緣內外可意淨境,隨逐躭著,如油著布難以洗除。此亦耽戀自所緣境,與彼所緣難以分離。

貪是什麼個行相?在煩惱當中現在個別講貪、瞋、癡、慢、疑,然後身、邊、邪、見、戒,這樣的十煩惱。說當我們這個內心緣著不管是從裡邊看、從外面看,外面是所有的境界這個東西我要、這個東西我好;裡邊這是內心當中,不管是對身體或者對很多,像剛才知見、名譽、身體這個是內緣,這個覺得可以,「啊!這個!」這樣。自己覺得淨境,這個「淨境」就是覺得這是好的東西。這個情況之下,「如油著布」,這個布上面著了油,對不起!就是拿不掉。現在那個貪也是一樣,我們內心當中,被這種貪染的煩惱一旦沾上了以後,拿掉它是好難、好難!實際上這個我們的內心就被這個東西所染污掉了。

所以這個下面又解釋一下,對於自己歡喜的、執著的、貪戀的這個所緣的境界,難以分開。前面我們曾經談過,本來我們修學佛法的辯論是為了拿掉這個,可是我們辯論的時候,自己就是放不下,自己就是會在這個死角裡面轉,這個什麼啊?也是貪愛的一種。

那麼與此相反的,煩惱都是煩惱,可是它的行相卻是有不一樣地方的,瞋。

瞋者,謂緣諸有情及苦,苦具,謂刀杖荊刺等,發恚惱心,發粗猛心,於彼諸境思作無義。

瞋是我們所緣的,或者是人,或者是所緣的物這樣,這個人或者是物,是對我們感覺痛苦的,就像刀、杖這些東西,然後心裡面恚惱,這個就是我們大家說發火、發瞋心。這樣非常粗猛,這是最強烈的境界,希望對這個境界最簡單的比如說排拒它,還再不然的話,「作無義」,就要去傷害對方,這個。第三個慢,

慢者,謂依止薩迦耶見,緣內外之高下好惡,令心高舉,高相隨轉。

「薩迦耶見」就是我們後面叫「壞聚見」、「有身見」,也就是在我們這個五蘊,現在我們這個每個人說「有我」,實際上「我」是什麼?就是五蘊的身、心,色、受、想、行、識。那我們簡單的就是我們每一個人,所以我們拍拍胸脯說:「這個我。」就這樣,或者拍拍你的頭腦。這個東西實際上是我們一種錯誤的執著,由於這個,那或者我們來說由於在這個上面不認識,所以產生這個我。所以自己我嘛當然好了,你嘛當然不如我好啦!所以「緣內外」,「內」就是自己,高;「外」就是別人是下,我們好、你們壞,所以心裡面就高漲,「高相隨轉」,這是最難、最難的,但是我們學佛最重要去掉的。特別是腦筋好的人,很容易就犯這個毛病。所以前面一開頭告訴我們「我慢山丘,德水不入」,這個心一高,你是很了不起,人家沒辦法說服你,你懂得比別人強。對不起!真正的佛法的功德之水進不來了,就是世間的功德都談不到,何況佛法。這是對我們是一個絕重要、絕重要的應該認識的特點!第四「無明」,這個無明是什麼呢?

無明者,謂於四諦,業果,三寶自性,心不明了,染污無知。

後面還有解釋無明,實際上煩惱的根本是無明,那麼無明就是不明白這個文字相。那麼它現在什麼呢?對於真正的真相──四諦的真實性,由業感果,以及三寶佛、法、僧,它的特徵,對這個心裡不明了、弄不清楚。「染污無知」,那這個「染污」要說明一下,後面稱它為叫「染慧」。什麼叫「染慧」呢?「慧」就是智慧,智慧就是我們的心裡面有這種功能,有很多人靈,心非常靈,但是無明很重。這個地方的說「染污無知」並不是他癡癡呆呆,鈍得像畜生一樣,像烏龜一樣,什麼都不知道,不是!說不定腦筋比誰都能靈活,但是他對我們應該知道的事實的真相,這個內心當中不能很明確地認識,這個才是。那麼現在特別講,真正的世間的真相是指什麼?就是四諦、業果、三寶這個的特徵。第五,

疑者,謂緣諦等三法,念其有耶無耶,是耶非耶。

那麼無明是對於他們四諦、業果、三寶,不明了。「疑」呢?對於前面所說的這個,到底是真的、是假的?是對的、是錯的啊?這樣。

那這個上面通常這個貪、瞋、無明,然後慢、疑,貪、瞋、癡、慢、疑,或者是這樣,那我們漢地稱這個叫「五鈍使」或叫「思惑」,是煩惱當中比較粗重一點,或者叫「思惑」。那下面那個叫「見惑」,或者我們稱它為「利使」,「使」還是煩惱的異名,那但是它很快,因為後面這個五樣煩惱屬於見。有的時候我們把那十煩惱總說分為六種煩惱,六種煩惱最後一個就是「見煩惱」。現在看:

壞聚見者,謂緣取蘊,計我我所,染慧為性,我我所見。

那現在這個地方叫「壞聚見」,這個名字不一樣,有的地方就直接地把印度的原文翻過來,翻過來叫「薩迦耶見」。那麼以前的我們傳統的翻法叫「有身見」,現在這本論上面翻的叫壞聚見。那麼薩迦耶見是原文,我們就不管,那麼把有身見跟壞聚見說一說。

「有身」就是我們執著有我們一個實在的身體。實在我們這個身體是什麼啊?色、色法,四大所組成的;心法,心法就是受、想、行、識,或者我們稱它為叫「五取蘊」這樣。那麼這個蘊,以前最老的翻譯稱為五陰,後來翻成叫五蘊。那為什麼翻「五陰」?為什麼翻「五蘊」呢?這個現在先看這地方的蘊,這個「蘊」本身就是積聚,有很多東西聚在一塊兒,聚在一塊兒以後成功它的一個一樣東西。譬如說我們現在說,有很多原子結成分子,分子結成功,等到一個個體你看得見的時候,一定它跟它同類的東西聚在、兜在一塊兒,對吧?就是這樣。譬如說我們講燒飯,那是什麼啊?很多米煮成功了堆出來的,那這是成功的。所以這些東西,不管是色法、是心法,那大大小小的這個照著它次第集聚成功,成功一個很明白的一個東西,那這個叫蘊,叫集聚。所以現在我們身心上就是原來這五蘊,或者色法、心法,心法最主要的又分成功受、想、行、識,那這樣的五類東西集聚成功的這樣的一個東西。

那麼我們為什麼稱它「陰、五陰」呢?「陰」就是陰暗、覆蓋,這個東西會覆蓋真相使我們看不見。所以對於這裡我們具足兩個條件,所謂它那個薩迦耶見,所以我們通常說它是「集聚為性」,它是一個集聚起來的一些東西,而這個東西能夠隱覆事實的真相。然後我們對這個東西這種見解,執著這個東西,所以叫「有身見」,有這樣的一個身體實在的東西。

那麼為什麼又稱它為「壞聚」呢?因為剛才說的對這個取蘊──我們現在就五蘊,我們這個心,這個壞聚見本身並不就是我們的這個五蘊,這要清楚啊!這個壞聚見、有身見並不就是我那五蘊,就是這個見解去緣這個五蘊,清楚不清楚?譬如說我的手,「我的手」表示我的手,這個手是不是我啊?是不是啊?當然不是!如果是的話怎麼叫我的手呢?那我的手、我的皮球、我的飯碗、我的什麼,這個東西當然不是我,清楚不清楚?這樣。所以它所緣的就是我眼睛看的,我眼睛看的東西是不是眼睛啊?當然不是眼睛哪!是我現在心、這個慧,所謂「壞聚」就是我現在這個見解所緣的,所緣就是這個心所執取的,是執取什麼?執取這個我們現在這五蘊,在這個上面以為有一個「我」跟「我所」,這一種見解才是「壞聚見」,清楚不清楚?所以它不是五蘊,是執這個五蘊以為我、我所的這個才是壞聚見。

大家分得清楚分不清楚?對,等一下你們討論的時候把這個要弄清楚。平常我們在這個上面總是弄不清楚的,所以我簡單地再說一下。這個是心的一種作用,那這個心的作用能夠緣、去緣,譬如我們腦筋當中去想:嗯,這個好,我看見了,好。所以被我看見的東西,不是我能看見的這個認識的功效,對吧?我的眼睛去看我所看的對象,我前面一個鐘,我去看,這個鐘當然不是我能認識這個鐘的眼睛,這個很明白。所以我們現在去,我們能緣的這個心是去緣什麼?緣這個五蘊的蘊體。當緣那個五蘊蘊體當中,因為「染慧為性」,就是這個能緣的這個認識作用我們稱它「慧」,可是這個慧錯誤了、顛倒了。這種錯誤、顛倒的認識作用,在這個上面執著以為有一個「我、我所」,這樣的見解稱它為「壞聚見」。那麼它下面是解釋,首先把那個定義定出來,那麼為什麼稱它為「壞聚」呢?

其中壞是無常,聚是眾多,為欲顯此所見之事,唯是無常,非一之法,全無常一補特伽羅,故為立名曰壞聚見。

說「壞」,壞的東西就是無常的東西才壞的;「聚」是眾多,很多東西。說現在我們這個染慧所看見的這個東西,它是無常的,它也不是獨一的。但是我們眼睛當中以為有一個恆常不變的、唯一無二的這個東西──補特伽羅,「補特伽羅」就是數取趣,這個東西我們看起來,就是恆常不變的、獨一無二的,沒有這個東西,所以這種見解稱它為「壞聚見」。那這個大家要再要花一點時間,再去好好地去認識、了解一下。

邊執見者,

下面第二個「邊執見」,那都是見解,那個見解的根本都是什麼?它的所謂「染慧」,慧就是辨別是非、觀察是非的一種能力,而這個能力染污了。所謂染污指什麼?顛倒,把事情看錯的,然後這種心會相續不斷的。產生的功效呢?明明錯誤的,以為正確的,然後這個有害的以為功德,當然反過來,有功德的以為有害,所以這個叫作染慧。那現在那個見解都是同樣的,那現在第二個見解「邊執見」,那麼那個邊執見講一些什麼呢?

謂緣薩迦耶見所執之我,計為常恆,或見斷滅,無從此沒,結生當來,染慧為性。

首先說這個也是個「染慧為性」的東西。那麼這個染慧為性所見的是見些什麼呢?由於這個染慧去緣這個所執之我,前面就是薩迦耶見,這是種見解。這個見解執著什麼?執著這個五蘊上頭把它看成功有個我。那麼當五蘊上面看成功我的這種見解,我們稱為它「薩迦耶見」,清楚不清楚?那麼究竟這個薩迦耶見是什麼樣的一個狀態呢?有的人說這個恆常不變的,有的人說會斷滅的,而它真正重要的,既不恆常不變、也不斷滅,我們稱它為這個叫中道。真正的中道叫正見,如果你見到了正確的這個,那應該是中道正見。現在錯了,不是偏到「常」的那一邊,就是偏到「斷」的那一面,這個見叫作邊見,我們稱它為「邊執見」。

那這個邊執見有它一定的內涵喔!說你能執的這個見是什麼?所執的對象,所緣的對象什麼?緣了這個對象,你所錯誤判斷的是什麼?這個三個東西要弄得很清楚。我們能緣的──薩迦耶見;所緣的,就是在五蘊上頭、五取蘊上頭執著這個,有一個有身;然後你在這種狀態當中產生什麼樣的效應呢?你說這個有身見或者是叫壞聚見,或者我們執著的我、我所,這個東西是什麼啊?是斷、常,這個就叫作邊執見。

那這個到底說些什麼啊?這有個原因,佛出世我們要了解,都是破除大家一般人的無明、執著。有很多人根本完全在無明當中,他也什麼都不知道,你跟他講什麼根本不管,這個先不談,實際上他的確也在無明當中。那要想解決這個問題的話,他一定要學很多、知道得很多。所以印度當年很多這種大外道談這個的,他都是不是執常就是執斷。我們看印度很多外道,說外道六師,其他的幾個都是執常那邊,說這個人有個靈魂,然後這個靈魂是永遠不變的,然後這個靈魂就像什麼呢?平常我們舉個比喻來說:這個房子壞了,然後房子裡邊那個主人不會壞的,房子壞那麼我就搬一個家嘛!所以搬到那個地方去,房子的形式是換了,住的人不變。我們普通一般人對我們人在生死輪迴當中的看法,就是取這種看法。

所以以佛法來說,沒有靈魂這個東西。但是另外一點,我們又否定掉,完全否定掉,說人死了就算了,什麼都沒有了,這叫什麼?斷滅見,這個又錯了!所以又不能說它沒有,又不能說它有,那就麻煩來了,你怎麼又說它沒有又說它有呢?的確的,它有它相續的一個特徵,你把握住這個特徵,然後你去看的話,的確你不能照著前面這種方式說它一直不變的,但是你也不能說它到那時候就斷掉了,沒有了。《宗義寶鬘》上面真正講的主要的內涵就是指這個。也就是說透過了這個認識,那時候我們真正了解緣起性空的道理。

因為它緣起,這樣,所以普通我們說緣起所以不能說它是斷,不能說它空,這樣,因為是性空所以不能算是有,這是普通的解釋。到我們「應成」最高的那地方的,那就恰恰相反,這樣。那跟這種說法,比如說因為緣起所以說它不是空這樣,所以緣起所以是有;實際上因為緣起所以是空,如果是不空它不能緣起。這個我們不細談,那我只是說簡單地說明一下,剛才我們現在這個地方的這個邊執見,執的什麼內涵。這一點但願我們在座的每位同學,理論上先去認識,認識了以後我們進一步,怎麼去把這個理論在我們生活當中去運用,這個才是我們比較重要的。那麼再下面,

見取者,謂緣薩迦耶見,邊見,邪見,三中隨一,及彼所依見者之蘊,執為最勝,染慧為性。

這個都是「染慧為性」。那麼它現在是什麼呢?緣些什麼呢?「謂緣薩迦耶見」,它這個染慧,這是種見解,見解去緣什麼?緣薩迦耶見,就是有身見,或者是邊見,或者是邪見,就這種是錯誤的,它三個當中隨便哪一個,這樣。以為這個是對的,以及「彼所依見者之蘊」,比如說第一個薩迦耶見,薩迦耶見所緣的東西,就是我們這個五蘊對吧?他把這個五蘊看得:「哦!這個最好、這個最重要!」我們普通一般人都把看得這個最重要,現在世間人都是把這個東西看得最重要,或者是五蘊全體,或者是五蘊體當中一部分。那這個就是「見取」。下面:

戒禁取者,謂緣壞戒,可捨之戒,及諸行狀軌則,身語定轉,所有邪禁及緣彼等所依之蘊,見為能淨罪惡,能解煩惱,能出生死,染慧為性。

「戒禁取」那就是染慧為性。因為我們反正要修行都要有個,這個照著戒條說,喔!這個不對的你不要去做,這個對的你該去做,戒,那麼它有它一定的原因。實際上這個戒本身錯的、根本不可靠的,所以叫「壞戒」,這個應該捨去的,以及這個戒的,遵照著這個戒條做的很多細的方式,「行狀軌則」等等,就是說這個根據這種戒條所引申出來的很多細的法則。這種錯誤的,可是我們卻執著這個以為對,跟著它去做,所以叫「身語定轉」,這種錯誤的。那麼除了這個以外所有的、錯誤的禁戒,那麼以及「緣所依之蘊」,這我們修行持戒不是要這個身體嗎?這個身體就是前面所說的有身見,以為靠了這個東西能夠淨除罪障、能夠解脫煩惱,以及我們所用的種種的方法,這個是一個根本錯誤。

然後這個第三「見取」,跟第四「戒禁取」,有的時候我們稱它為,這個一個是在果上面去講,第三是果,第四因,這個下一堂課我會給大家再說一下。好,那麼這一堂課就簡單地到這地方。

學習平台:
大慈恩譯經基金會(主要)
澈見幸福(個人化App)
幸福無盡藏(隨身碟)
月光機二代(離線學習)
Apple Podcasts
Spotify Podcasts
文字大小
主題
固定播放器
捲動模式
播稿模式
列印 預覽列印
播放連結 自訂播放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