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鳳山寺版)50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

鳳山寺版 第五十卷

具有特別力量的這種業,那麼具力業門當中,第一個「由福田門」,福田門就是所對的事當中那特別的福田;那麼第二「所依門」,我們看一百三十三頁。那個福田是專門對事相上面來說的,造業──事、意樂、加行當中「事」;那個所依門第二,這個原則上面來講,就是講我們的意樂方面。那麼為什麼從意樂方面說講「所依」,那我們就看那文字就了解:

由所依門故力大者。謂如鐵丸小亦沉水,即彼成器雖大上浮,說智不智所作罪惡,而有輕重。

這造罪的時候,我們以我們的三業──身、口、意,這個就是我們藉以造罪的,那麼同樣的身、口、意,可是那個身、口、意有它的差別。所以下面就說,先舉一個比喻像鐵丸,鐵的東西很小一點點,掉到水裡馬上沉下去。可是那個鐵器成功很大的話,譬如我們現在看起來一條大船,或者我們現在一個鍋子很大、很大,那比起那個小鐵丸要大太多,欸!但是它會浮在上頭。那為什麼?它這是個比喻,現在我們同樣地造罪的時候,我們身、口、意的三業,現在這地方所謂叫智慧,你有沒有智慧。如果有智慧的話,雖然業很大,它可以不沉下去,乃至於可以派它用場,前面說,所以這個智慧是非常重要的,那麼佛法真正講起來就是講這個。因此注意哦!這個智慧不是腦筋好,腦筋好可以幫助我們智慧,這是事實,但是腦筋好並不是智慧。我說腦筋好是腦筋靈敏、靈活那種人。那現在看:

此因相者,《湼槃經》說:諸愚癡者,如蠅粘涕不能脫離,雖於小罪不能脫離。

那麼講說它的這個特徵、它的原因,像經上面說愚癡的人就像那個蒼蠅,沾著那個很粘的它歡喜吃的那些東西,一粘粘上去,對不起,脫不了了,那個涕是很小的一個東西。就是說愚癡的人造了很多小罪,被小罪所牽,那下面就出這些原因。

由無悔心不能善行。由覆藏過,雖先有善為惡染污。

這些,他造罪但是並不了解錯誤,所以他造了以後不曉得自己的錯誤,有錯誤了他就會生悔。那平常我們一般人,這個最容易犯的是第一個;然後第二個「不能善行」;還有,造了罪還要「覆藏」。關於這個覆藏這文字很容易懂,可是內涵不容易,很不容易懂。所以豈但是佛法,其實儒家也是這樣,我們念《論語》,《論語》上面有幾句很有名的話,這樣。首先講小人,「小人之過」怎麼樣啊?「必文」,他一定要掩飾。君子呢?不是!「君子之過」,所以他的過「人皆見之」,人人都看見他不會遮的,遮了就看不見了;「及其更也,人皆仰之。」對吧?這是說出來這個理論。

事實呢?我記得有這麼一件事情:那個陳司敗問孔老夫子:「昭公知禮乎?」孔子怎麼回答?說:「知道。」那其實他有問而來的,他說昭公娶吳姓的女,這是同姓,這個照那個時候的禮法是不允許,如果昭公知禮的話,誰不知禮?孔老夫子聽見了,怎麼講?「丘也幸,茍有過,人必知之。」在這件事情上面,你表面上去看是孔老夫子犯了錯了,實際上仔細去看,我覺得孔老夫子沒有犯錯,為什麼?昭公是不是他的國君?拿一個國家來說國君,拿家庭來說是不是父母?人家說你父母的過失,你說:「欸,對!他有過失的。」還是你應該代他掩飾?所以代他掩飾是不是禮?是!我有道理。可是普通人的話一定講很多道理,孔老夫子會不會講道理?孔老夫子說:「唉!丘也幸,」我真有幸哪!「茍有過,人必知之。」

我為什麼講這個特點?凡是聖人,世間、出世間都如此。我是沒有理由,想盡辦法掩飾,有很多人很巧妙轉了一個彎來掩飾。那孔老夫子是的確我覺得他有理由,人家指出來,他不會責備:「你不懂禮貌嘛,我這個才是如禮行嘛!」你曉得他為什麼要這樣去做?這個有他很多原因的。所以後來的人常常這樣說,就是他說錯了,避免人家來,因為他說錯了你把他擋住了,以後人家不願意跟你說了,避免人家來給你進諫,就是這樣。所以孔老夫子自己說,他自己有幾件事情最擔憂的:「德之不修,學之不講,」下面呢?「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對,他是憂的──有好的他要去做,曉得不善不能改是憂;我們曉得了不善馬上掩起來,這個就是「智」與「愚癡」之間的根本原因。

我但願我在這裡跟各位同學好好地互相地策勵,這樣。所以我們真正改過了,「人皆仰之」。我們現在想盡辦法掩飾,人家也很清楚,你掩飾嘛何必講呢?反過來說,人家掩飾你不講,可是你心裡是不是因為他掩飾了,你覺得「欸,他對!」還是你心裡面對他更是覺得:「唉!這個傢伙就是這樣的一個人。」我們想想看,會如何?凡是這種事情都是正確地告訴我們,這是我們很重要的,這樣。下面「雖先有善為惡染污」,這些都是。在這種狀態當中,說:

故應現受異熟之因,變為極重那落迦因。

本來這種很小的小罪,小罪眼前受掉就算了,結果因為他非常重的愚癡,反過來說沒智慧,就變成功眼前好像不受,可是將來最可怕的地獄裡邊。那就像:

又如少水投鹽一掬,則難飲用,或如欠他一文金錢,不能還償,漸被逼縛受諸苦惱。

這種。

又說五相,雖是當感現輕異熟,能令熟於那落迦中,

下面這個五相的話,會產生這樣的效果,哪五相呢?「謂重愚癡」,這是第一個,他這個愚癡,而且很重。下面呢,「善根微薄」,這樣。第三個,「惡業尤重」。再下面,「不起追悔」。第五,「先無善行」,這五樣。

故說輕微是指智者,

那這地方點出來了,因此說這「所依門」就是什麼?智慧。那下面真正的智慧的,

能悔前失,

前面萬一做錯了,會追悔。實際上我們無法避免的,無法避免的,這個我們必須要了解這個特點。不要說佛法這麼深廣,世間法來說,所以《論語》上面告訴我們:「過不能改,是謂過矣!」犯了過錯不能改,這個是真正的過錯。照理說我們犯了過,曉得了馬上改;那麼怕自己不曉得,人家告訴我,啊!真高興,因為我們有機會改。那我們現在致命傷呢?犯了過還要想辦法掩飾,人家告訴我了還不願意聽,那就是我們──這個是真正我們的過失的根本原因。然後呢,

防護後過,

了解了以後,以前造的追悔。而且我們前面說過了,就是一個增長業,後面也會說,就是個增長業,你去追悔的話,那個業就不再增長,只要不增長它就不會一定受。真正學佛的佛弟子,這個才是我們真正應該注意的,這假定好腦筋用在這裡就對了,那這個好腦筋就幫助我們增長智慧。

不藏諸惡,勤修善法,諸惡對治,

那就是反過來。

若不修此妄矜為智,由輕蔑門,知而故行,是為尤重。

這個才是我們該做的。那下面呢,我們往往是有腦筋的人,就不好好地從這個地方去,那對法不重視,知道了還去故犯,那是更嚴重。這地方是但願我們在座的每一位同學好好地策勵。

《寶蘊經》亦說:「三千所有一切有情,皆入大乘,具輪王位,各以燈燭器等大海,炷如須彌,供養佛塔,其福不及出家菩薩,於小燈燭塗以油脂,持供塔前,所得福德百分之一。」此中意樂謂菩提心,及其福田俱無差別,然所供物,殊異極大,是所依力極為明顯。

那麼下面是第二種「所依」,先舉一個經上面說,說三千大千世界的所有一切的有情,統統進入大乘、有這樣的高的位,然後我們以燈燭,這個量像大海水,那個燈燭的炷像須彌山。那麼多的人他供養這佛塔,這麼多的人以這麼多的東西去供養佛塔,這個福應該大得不得了,他說不及出家菩薩。前面是「一切有情皆入大乘」,這是菩薩哦;下面那個是也是個菩薩,不過是出家的,這個出家菩薩以小燈燭一點點供養佛,福德哪一個大?出家菩薩大。

所以他下面說:「意樂」──菩提心,出家、在家都是菩提心;那麼「福田」,都是佛塔。然後呢,所以同樣的兩個菩薩,一個是出家菩薩,一個這麼多的在家菩薩,當然在家菩薩多,多得太多、太多了!還有一個,出家菩薩供很小一點點東西,在家菩薩這麼多的人,供這麼大東西,但是功德哪一個大?出家人大。為什麼?所以他說所依門,依什麼?依戒。前面那個是「智慧」,第二個是「戒」。

由是道理,則無律儀與有律儀,同是有中,具一具二具三之身,修行道時,顯然後後較於前前,進趣優勝。

所以這個很明顯的,這個問題在哪裡?所依,依的戒。那麼這個戒有三種,這樣。所以這個也就是說哪三種呢?我們又可以從三個角度去看:一個是別解脫戒,一個是菩薩戒,一個是密乘戒。另外一種說法,一個是別解脫戒,一個是攝善法戒,一個是饒益有情戒,這樣。那麼這個後面的戒,換句話越深、越廣,那麼你修道的時候,這個得到的功德越大,那就是指「所依」。下面解釋:

如諸在家修施等時,受持齋戒律儀而修,與無律儀所修善根,勢力大小,亦極明顯。

就算在家人,在家人也可以,所以在家人的一天一日一夜的八關齋戒,喔!這功德大得不得了。那就是說這個戒。

《制罰犯戒經》說,較諸世人,具十不善,經百歲中,恆無間缺所集眾惡。若有比丘毀犯尸羅,仙幢覆身,經一日夜,受用信施,不善極多。亦是由其所依門中,罪惡力大。《分辨阿笈摩》亦云:「寧吞熱鐵丸,猛燄極可畏,不以犯戒身,受用國人食。」通說犯戒及緩學處。

那麼上面講的就是說,這個具著戒的話功德極大、極大;反過來說,造了壞事的話,這個具戒也一樣。所以在具力的業,它是具足大力量的,造善業就是感得絕大的樂報,造得惡業的話感得極大的苦報,這是我們要了解的。所以同樣的,說:「哦!這個戒有這麼大功德。」對!所以你受了以後,小小的受就有絕大的功德,小小的害也有很大的損害,下面特別是說明這一點。這一點我們要了解,所以這個經、戒律上面告訴我們,寧願吞熱鐵丸,非常厲害,但是千千萬萬不要持了戒去犯戒,犯戒,那個犯戒身去受用人家的東西,那千萬不可以!那萬一我們犯了怎麼辦呢?要去懺悔。所以懺悔是對剛剛初學佛法的人來說,非常重要!

看了這個很多人說:「哦!那這麼嚴重的話,好害怕!我就不敢出家,不敢受戒。」條件不夠的確不要,可是一般人來說,如果具足這個條件的話,那不要怕。那所以經論上面就告訴我們這個:是!你不受戒不會下墮地獄,可是不受戒總沒有善法的,你將來真的要想……,這個沒有這個善根種子,上去是非常難、非常難!

那我舉一個很簡單的一個公案給你們聽。佛在世的時候,說凡是要出家人,大家要觀察他有沒有善根,沒善根是不可能出家的。因為沒善根,你出了家是不可能修行的,只有做壞事,做了壞事要墮落的。那因此就有很多典型的這種例子,像那其中有一個人就喝醉酒了,跑到那兒來出家,那到那個祇洹精舍來,那很多這個那佛世的這個大比丘乃至阿羅漢一看,嘿,喝醉酒了,看看他善根有沒有?那從上座一個一個問,大家都沒有,然後他就在那兒吵,哭啊、哭啊、鬧啊。佛回來了,一看說:「咦,幹什麼?」「那他要出家。」佛就把他納進來,好,就讓他出家。啊,他高興,高興就剃了頭,出了家。出完了家等酒醒了:「欸?我怎麼在這兒出了家了!」他就逃回去了,這樣,那就非讓他逃走了。

後來那弟子就問佛:「欸,世尊,您不是說那個出家需要這樣的條件嗎?他為什麼這樣,您能輕易讓他出家呢?」世尊就說:「這個人從來沒種過善根,他今天幸好吃醉酒了跑來,給他種一個善根,種了一個善根,他將來就有很好的果報。」那這個我們要了解。所以不管怎麼,兩個正面真正地比較起來的話,畢竟就算出了家下地獄──不過我並不鼓勵人家你出了家做壞事下地獄,那個絕對不鼓勵的──就是對我們已經出家的人來說,或者我們真正要學的人,只有憑藉了這個,策勵我們不要犯戒,不是說看見了這個事,那我們不要做。因為我們了解了佛法的特點,世間是沒退路的,這個老話我們大家記住。那下面最後:

敦巴仁波卿云:「較依正法所起罪惡,十種不善,是極少惡。」現見實爾。

前面講戒,同樣的十善十惡就因為所依門很大,所以就是普通世間人造很多惡業,可是如果說我們所依門大,那個造的惡是非常可怕、非常可怕!特別是現在末法的時候,所以我們真正出家要注意。反過來說,末法的時候持戒很難,但是如果持戒的話,那怕小小的戒功德絕大,比正法的時候還要大!這一點是對我們一個絕大的鼓勵,但願我們在座的每一位同學,很認真地自己策勵。那麼再下面就是:

由事物門故力大者。

那真正正對著事,除了上面這個。那什麼叫「事物」呢?

施有情中正法布施,供養佛中正行供養,較諸財施財物供養,最為超勝,此是一例,餘皆應知。

那麼「事物門」當中,就是說我們布施的東西。那個前面布施東西的話,有一種叫「法布施」,這樣,所以這個法布施的時候「正法布施」,供養當中「正行供養」。正行供養前面已經說過了,法布施講到後面的時候會講。那這個供養是最最超勝,因為正法布施是兼財供的,財供是不能兼正法的,而且財供是有限的,法布施是無限的,這我們要了解。

那麼再下面「由意樂門」。噢!上面講那法布施我們要了解,我們現在很多人誤解了法布施。法布施就是理論上面、去實踐上面,這兩種都是法布施。現在普通人講法布施都嘴巴上面講,好像講道理這個叫法布施,不是單單這樣。講道理,是,布施的什麼?教量;還要實際上的行持幫助人家,何況我們真正要講得圓滿,自己應該有經驗,這一點我們應該知道。否則我們只嘴巴上面講講,雖然有功德,實際上這個還是很遺憾!何況我們看見太多的這種典型的例子,有很多人能說善道,自己因為條件不夠,對他自己來說變成三世怨,這是非常可惜!聽的人當然如果如理地聽是會受用的,所以他的功德還是在,不過對他自己來說變成三世怨,那是很划不來的。

我曾經聽見過這麼一個故事,其實這種故事不只一個。說有人前世是一個修行人,然後講法講得非常好,能說善道,很多人受用。很不幸,因為積了這個功德,再來的時候,自己就變成功很有條件的人,但是造惡,然後就三惡道無處不去,那種就太嚴重、太可怕!最後第四個:

由意樂門故力大者。《寶蘊經》說,較三千界一切有情,各建佛塔,量等須彌。於此諸塔,復經微塵沙數之劫,以一切種可供養事,承事供養。

這是先說《寶蘊經》上面舉出這樣的,說三千大千世界的所有的有情,這個人多得不得了,那些人統統建佛塔,那建多少塔!而且那個塔大得像須彌山一樣,也就是再大沒比這更大了。不但是造了塔,而且那個還要經這麼長的時候,拿所有最好的東西去供養。這個福德多大?不得了的!我們前面說供養的時候乃至喝水,我們去觀想了供養都有這麼大的功德,他現在供養這麼多東西。但是看下面喔:

若諸菩薩不離一切智心,僅散一華,其福極多。

假定菩薩以一切智心,這個就是他意樂,哪怕散一朵花,這個福遠遠超過前面的。什麼是「一切智心」?那正是證得勝義菩提,所以經論上面說──八地菩薩。那我們就說,現在以我們來了解的話,這個要進入資糧位,哦,那很難!然後加行位,要見道,初地菩薩是功德不得了!然後初地到七地,還要一大阿僧祇劫,七地到八地上面,他那個時候真正徹底地跟二空相應的,這個才是一切智心。他哪怕很小的一個花隨便供養,這個福德等於什麼?前面七地所有的菩薩、所有的人、所有的那些功德統統加起來不如他,功德這麼大!

這個我們應該了解了以後,我們常常去思惟,我們就不會被眼前的小小的利害所阻礙,這樣。這個我們最嚴重的障礙,我們只是看見眼前的,每個人只看見自己眼前的。現在我們講下士、講共下士,講共下士很容易,但是我們很難看見共下士應該看見的。下士是我們共通的,共下士是我們透過下士應該走上去的,可是我們只能看見下士,看不見共下士,大家懂不懂?換句話說,我們應該有深遠的目標,這個時候才不被眼前這種小小的,我們經驗體驗得到的……。因此這地方講「意樂」,之所以運用這個公案,就很多地方就告訴我們,我們不是求福德嗎?這樣。不是淨除罪障嗎?都應該至少多多理論上面了解了,至少在這樣的話,多多去思惟、多多觀察,那擴大我們的心胸。而且除了思惟、觀察,也沒第二條路,因為這些都不是我們經驗到過的東西。

如是由其攀緣所得,若有勝劣,及緣自他利益事等意樂差別。

那麼以這個例子來說,那我們內心當中,內心當中緣的是好、是壞,為了自己、為了他人,那個由於這個意樂的差別,結果就差別很多。所以通常情況之下,為自己,不管你什麼,都是有限的,都是非常有限的。我們怎麼把自己而能夠擴大為人?為人當中又把他、是救人家成佛,這樣。我們很容易平常為自己不要動腦筋的,起心動念都是為自己,這真正要想為人這就很難了,這是我們真正應該做的──應該為人,而且把它慢慢地擴大。

此復由其強盛微弱,恆促等門,應當了知。

那麼這個心除了這個以外,既然講意樂的,還有心理的強或者弱,還有恆常跟短暫,都應該了解。

又於惡行,若煩惱心,猛利恆長,其力則大,

善的固然是,惡的也是。那麼惡的當中,

其中復以瞋力為大。

這個最嚴重。

《入行論》云:「千劫所集施,供養善逝等,此一切善行,一恚能摧壞。」

我們經歷一千劫所聚集的布施這些很多,「供養善逝等」,不單單是布施喔,各式各樣的很多善根、善行,那發一念瞋心,整個能夠毀掉,所以這個瞋心非常可怕。然後特別是,

此復若瞋同梵行者,及瞋菩薩較前尤重。

普通人已經很可怕了,假定我們同梵行的,那我們現在就是都是同梵行的,我們在這個圈子裡大家都是同梵行的。那是普通人這樣,那其中如果有發了菩提心的,如果你瞋他更糟糕。我們怎麼曉得我們這個團體當中沒有?至少我們這個團體當中大家都出了家的,所以在這裡我們更應該好好地努力,千萬要注意防止那個觀過心,要努力策發那個觀功。那眼前我們雖然不太了解,可是努力去做一定做得到,反過來說,除了努力去做沒第二條路走。

儘管懂得了理論,你不去改過的話,經過了多少劫以後,你不去改過,一對境這個東西馬上又來了。所以我講、一直常常談,希望拿《前世今生》那些公案策勵給諸位。就是看見這種公案,我們可以看得見,很多人多少劫以前的,或者說至少我們看《前世今生》幾千年以前的事情,一旦對境的時候,他那個老毛病全部現起,跟當初是一動都沒動,一點都沒改變。除了你的對治,你對治了以後它就改變,否則的話,你境界不現起,只是如此而已!那我們既然有這個因緣的話,所以我們真正要做的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如法地去正行供養,這一點我們應該了解。

《三摩地王經》云:「若互相瞋恚,非戒聞能救,非定非蘭若,施供佛能救。」

這是特別是指我們出家人修行的,或者至少是修行人,假定互相當中你也討厭我、我也討厭你,那你是持戒、多聞、學定、在安靜處、供佛啊,那東西都救不了我們,這我們應該知道。所以不要以為說:「啊!我做了很多事情,我很有功德。」那我們常常因為這樣做了功德,自己是憍慢,憍慢了就很容易生起這種看不起別人,瞋心等等就來了,這點是我們要特別注意的。那經論上面祖師、論、很多戒上面,都處處地方告訴我們。

《入行論》中亦云:「如此勝子施主所,設若有發暴惡心,能仁說如惡心數,當住地獄經爾劫。」

這個事要注意哦!這個像這樣的「勝子施主所」,就是說「勝子」就是勝者子,也就是菩薩,那這種如果說我們對他發暴惡心,那就是瞋恚的話,那世尊就告訴我們,就像你有多少、發怎麼樣的惡心有多少時間,你就應該像你所發惡心的時間留在地獄裡邊。這一點不但是出前面那個質,而且告訴我們這個量。

那平常情況之下,我們發那個瞋心過去了以後,好像瞋心不現起了。但是我們很容易瞋心過去了以後,心裡還在盤算,有沒有?仔細想想你會有的,你老放不下這件事情,心裡還在嘀咕。這個嘀咕雖然不像當時那麼很大的瞋心,可是這個嘀咕本身是什麼?惡業的增長,這是我們最可怕的事情。我們常常為了一件惡事情,幾個月、陳年累月的去積在心裡面,那就是不斷地去增長它。前面我們只是說一個人做了一件好事情隨喜,他那功德這麼大;現在做了惡事情你去隨喜它,然後我們老去惦念它,這個情況就是這樣,這個我們要注意的!

那麼上面那個就是講業,講業的時候,就是黑業,第一個是這個先講黑業道;然後抉擇輕重,那個上面的抉擇輕重;下面呢,果報,所以再看下面:

第三其果分三。異熟果者。謂十業道,一一皆依事及三毒上中下品,有三三等。

那個「異熟果」,異熟果就是造了前面的業以後感得的果報,就是這樣。那以前這個異熟就是叫作果報,那麼為什麼稱它為「異熟」呢?這個有幾個原因。因為它造的因跟感果兩個不一樣的,分幾個地方不一樣:造因的時候有善、有惡,但是感果報的時候果報體,現在譬如說我們果報體,這個體無所謂善、惡,所以這個果無所謂善、惡,這是第一個。第二個,這個時間一定不是同一個時候的。所以類別──善、惡感得無記;然後時間是前面、後面;然後從善、惡變成功無記這個變化,所以也就異時、異類、變異而成熟這個果報,那也就是說因感果的時候一個果的正報。

那麼現在這個惡業,由於這種十個業道──當然現在惡的,那麼這個異熟的果報要看你所造的事情、所依的事。那我現在舉個例子來說,譬如殺,殺那個所殺的對象:小蟲、大的旁生跟人;小蟲最小,大的旁生中等,人是最大。所以事有上、中、下,對吧?然後每對一個境的時候,你造惡的時候也有三毒,三毒的那個心也是有強、中、弱,所以有三個三等。那麼因此這個地方就說:

〈本地分〉說,此中上品殺生等十,一一能感生那落迦,中十一一能感生餓鬼,下十一一能感旁生,

如果這個最上等的,上上的,那一一都能夠感到那落迦、到地獄當中,中品的感到餓鬼,下品的感到旁生,這個是〈本地分〉當中。另外一個,

《十地經》說,中下二果與此相違。

這個《十地經》論上面,《十地經》不太一樣,上品下地獄是一樣的,《十地經》上說中品感得旁生,下品感得餓鬼。其實這個本質上面沒什麼太大關係,每一個經有它的宗,它的這個特徵上面去說。前面我們曾經講過,講他所受的報來說,畜生比餓鬼好;講他的智慧來說的話,餓鬼比旁生好,這個是特別地來講,特別地來說。譬如說這個鬼道當中有很多福德鬼,喔!譬如我們現在有很多現在感得這個什麼神道,那個可能是餓鬼當中的一類,那個腦筋很好,那個畜生所沒有的,這個是這種特點來說。那麼這個是異熟正報。然後下面叫等流,等流主要的就是指他的內心上面來說,那個等流分兩種我們看:

等流果者。謂出惡趣,次生人中,如其次第,壽量短促,資財匱乏,妻不貞良,

那麼等到造了惡業以後,從惡趣當中出來又生到人當中,「如其次第」,就是根據它的殺、盜、婬,會:殺的話壽短;盜的話他窮貧、錢財缺乏;婬的話這個家室不貞。下面妄語等,

多遭誹謗,親友乖離,聞違意聲,言不威肅,貪瞋癡三,上品猛利。

就這樣。平常的時候「妄語」都說壞話,那也到那時候遭別人家誹謗。平常的時候前面因地當中去「離間」人家,到那時候自己也是親友當中並不合。然後「惡口」專門罵人,他都是因地當中也造了這個惡口罵人的話,現在也常常聽人家說這種不可意的。「綺語」也是一樣,現在講話這個不威嚴,人家不聽。然後「貪瞋癡三」,因地當中這樣,現在這個等流果又很猛利。這個等流果以前翻譯的名字叫「習」,這個習慣,這樣,這跟異熟有個不太一樣,異熟是變化的,等流──跟他以前造的因相應,同等的相應的又繼續而來了,這個。那前面這個十種,這樣。那麼但是下面呢,前面這個十種都是那個〈本地分〉講的,但《諦者品》跟《十地經》中講等流果,另外還要更詳細點。說:

《諦者品》及《十地經》中,於其一一說二二果,

前面十種當中每一樣東西有兩種。下面看:

謂「設生人中,壽量短促多諸疾病,

不但壽短還要多病。第二個,

資財匱乏與他共財。

不但窮,還要自己有的財被他共,換句話說我自己的錢財別人可以拿得走的。那我們說我們自己的錢怎麼可以被人家拿得走?古人說「五家所共」,這樣。國王,以前古代的時候,國王來的時候你拿他一點辦法都沒有;水、火;然後自己的子孫,諸如此類。就是說你雖然或者很窮,雖然有一點錢,對不起!你沒辦法自己左右它,或者別人可以來跟你一樣地可以左右這個。那麼第三,

眷屬不調或非可信,妻有匹偶。

這都容易了解。妄語下面,

多遭誹謗受他欺誑。

當初妄語騙人家,現在被人家騙。

眷屬不和,眷屬鄙惡。

這是離間。下面惡口的話,就是粗惡語的,

聞違意聲,語成鬥端。

講了話大家吵架。

語不尊嚴,或非堪受無定辯才。

貪、瞋、癡三:「貪欲重大不知喜足,尋求無利或不求利」,這是貪。「損害於他,或遭他害。」邪見的是,「見解惡鄙,諂誑為性」。這個等流。

諸先尊長說縱生人中,愛樂殺生等事,是造作等流果。前所說者,是領受等流果。

上面講的叫「領受等流」,你生到人當中,還會領受這種跟你因地當中相應的。那麼還有一個叫「造作等流」,就是你前世造的時候這樣的,所以這一生來了以後,這個內心當中又歡喜做這種事情。那我們自己再檢查一下,就可以檢查得來前世做什麼的,這樣。所以這個因地上面,我們這如果自己仔細檢查的時候,看得出來前世大概從哪一道來。那麼這個是等流果。

所以如果我們嚴格地說起來,這個「異熟果」就是因當中外面、外表的;「領受等流」這個也是外表的,「造作等流」就是主要的是指內心的。除了這個以外還要「諸主上果或增上果」,還有一種果,那就是依報的,什麼依報呢?我們人生活在世間,是不是有一個依憑的地方?我們住在地上、房子、衣服、受用的東西,那這些所依靠的東西就是下面的主上果或增上果。

諸主上果或增上果者,謂由殺生,能感外器世間所有飲食及藥果等皆少光澤,勢力,異熟及與威德,並皆微劣,難於消變,生長疾病。由此因緣,無量有情,未盡壽量,而便中夭。

這是第一個,說如果多殺生的話,那我們感得的外面的器世間,就是我們人身──所謂有情,有情叫正報,那麼這個生活的憑藉叫作依報,造了這樣的業,我們就感得的世間的這種東西「皆少光澤、勢力」,那就是這個。什麼叫「勢力」呢?這個勢力不像人有勢力,就是說譬如說吃這個東西味道也好,然後又會這個營養又好,產生很大的效果;現在吃很多效果不大,就這個意思。我們現在看就好像是我們都是要透過我們的努力,實際上這個真正最重要的那一部分,還是這個業所感的果;眼前努力的結果,有!也還是因果嘛,可是比較少,這是我們要了解的。因為實際上重的重要的,就由於前面的這個殺生,所以現在產生的這一些。第二,

不與取者,謂眾果尠少,果不滋長,果多變壞,果不貞實,多無雨澤,雨多淋澇,果多乾枯及全無果。

如果犯了偷盜的話,這就換句話說不努力,不經過自己努力而獲得的話,那怎麼辦呢?因為以前你做了,所以這一生來的時候果很少,或者根本長不出來,或者長出來了變壞掉了,或者長出來這個裡邊的內容是本來應該很飽滿的,這樣長出來裡邊沒有東西。要嘛雨多得不得了,要嘛根本沒有雨,這樣;來的時候,「叭……」來,把整個的那種沖掉,乾的時候,乾的什麼東西都乾,乾死,那現在這個世界上面我們看就這個樣。所以我們從外面也看得見,一般普遍的人,民間這個迷信非常地惡劣的時候,那同樣的外面這個感得的果報就是這樣。所以佛說現在的減劫,在很多情況是每況愈下,這是在這個時候我們更應該努力策勵自己,策勵我們自己力爭上游。雖然難,但是我們沒退路,進一步來說,因為難所以我們少少地努力,會感得更大的好的結果。我們但願不要單單為我們自己,還為了眾生、大家,還為了佛法。再下面:

欲邪行者,謂多便穢,泥糞不淨,臭惡迫迮,不可愛樂。

就這樣,那個如果你貪欲得強,那產生的處處地方都是更糟糕。

虛妄語者,謂農作行船,事業邊際,不甚滋息,不相諧偶,多相欺惑,饒諸怖畏,恐懼因緣。

如果妄語的話,那麼所做的這種事情,各式各樣的事情,「事業邊際」是所有的各種事情那沒有多少利息,那麼也沒有多少好處,做什麼事情都不和合,互相欺誑,而都有恐怖、恐懼這種。這個恐怖、恐懼這個,都是語四業當中共同的特點。下面看:

離間語者,謂其地處丘坑間隔險阻難行,饒諸怖畏恐懼因緣。

因為我們處處地方使人家不合,乃至於我們現在感得所住的地方,這個也是高高低低,樣樣東西不平,你要想走路困難,就是這樣,而且多前面這個怖畏跟恐懼。

粗惡語者,謂其地所多諸株杌,刺石礫瓦,枯槁無潤,無有池沼,河流泉湧,乾地鹵田,丘陵坑險,饒諸怖畏恐懼因緣。

那麼粗惡語也是這樣,那很多地方那個樹林的話都是這個枯枯的、禿禿的,就是這樣長的。然後這個池、河,那個都是應該都是水是最好的,可是有這個河是乾的,地上面鹵的,長不出東西來。

諸綺語者,謂諸果樹不結果實,非時結實,時不結實,未熟似熟,根不堅牢,勢不久停,園林池沼,可樂極少,饒諸怖畏,恐懼因緣。

這文字容易懂,我們仔細地去好好地去思惟、觀察一下。那麼下面就是三毒──貪、瞋、癡:

貪欲心者,謂一切盛事,經歷一一年時月日,漸漸衰微唯減無增。

貪欲強的話,妙咧!所有的好事情,慢慢、慢慢地這個很快地衰退、減少。

瞋恚心者,謂多疫癘,災橫擾惱,怨敵驚怖,獅子虎等,蟒蛇蝮蠍,蚰蜒百足,毒暴藥叉諸惡賊等。

瞋恚心的話,那都是要嘛是病,啊!這個東西非常恐怖的。「橫」──災橫,還有敵人,乃至於野獸獅子、老虎,這都是可怕的;蟒蛇、毒蛇,這種都是毒的東西。乃至於非人,那非常暴力的這種夜叉、非人;那人間是惡賊,統統那是我們瞋恚所感得的。

諸邪見者,

這最糟糕!

謂器世間,所有第一勝妙生源悉皆隱沒,

總的是這樣,世間所有最好的東西統統不見掉了。

諸不淨物乍似清淨,

明明是不清淨的,看起來好像是清淨的。

諸苦惱物乍似安樂,非安居所,非救護所,非歸依所。

明明是苦惱的以為是安樂的,這些都不是安居之所,不是救護所、非歸依所,我們以為是這個。目前這個世間的整體就說明了這一點,這個都是我們因地當中不清楚,果上面所以感得。現在我們已經感得了果,我們應該怎麼樣從這個地方,根本上面策勵自己覺醒過來,這個是我們應該注意的。那上面就是黑業道,現在下面那個白業也是一樣。

思惟白業果分二:白業,果。

那個業的這個輕重在黑業當中講過了,所以只要這個業的因跟果說一說就可以。

今初 〈本地分〉說,於殺生不與取欲邪行,起過患欲解起勝善心,若於彼起靜息方便,及於彼靜息究竟中,所有身業。語四意三,亦皆如是。

那麼什麼是白業呢?就是前面的那個黑業當中的這十樣東西,現在舉那個殺、不與取跟欲邪行,對這種事情能夠生起這是有錯誤的、過患的。前面以為這些都是好的,現在了解這些是不好的,對這個就生起來了。「欲」,就是覺得不好的話要排拒它,那麼於是生起那個殊勝的善心。了解了這個過患,生起了善心,於是就想怎麼樣要想辦法把前面的十個惡行靜息、擋住它。乃至於了解了這個擋住它、排除它,這個認識以後,那麼身、語緊跟著去實踐。所以身、語、意也是這個樣,就是把前面的十個黑業了解了它的過患,然後依善法進一步的希望把它淨除,這個十業就是十個善法。

其差別者,謂云語業及云意業。

那前面講的殺、不與取到身業,那下面這,就把它的語、意改過來就是。

事及意樂,加行究竟,如應配合。

前面我們造惡的時候,事、意樂、加行、究竟,現在造善的時候,還是拿這個一一配就對。

例如(舉一個例子)遠離殺生業道,事者,謂他有情。意樂者,謂見過患,起遠離欲。加行者,謂起諸行靜息殺害。究竟者,謂正靜息圓滿身業,以此道理,餘亦應知。

舉一個例子來說,前面殺生,現在遠離殺生這個業道,這件事情,前面是對所殺的有情,現在不是,對這個有情說不起殺生之念,遠離殺生傷害的。那麼內心當中應該怎麼這樣呢?說做這種壞事有很大的禍患,所以對這個做壞事情要起一個什麼?「遠離欲」。前面不是「欲解」嘛,就是我們現在對一件事情內心當中起貪、瞋、癡,覺得:「啊!不可以、不可以,千萬不可以造這個!」就是這種心裡面有種種的禍患。乃至於不但這個,而且行之於身口的,我們現在修行,整個的修行都是靜息那十惡業的種種的行為,這是「加行」。「究竟」呢?把這個修善的事情做到圓滿。所以說我們只要這樣地配合,那就對了。所以這個就是白業。那麼這個白業的果呢?看下面:

果中有三,異熟者,謂由軟中上品善業,感生人中,欲界天中,上二界天。

惡業是感得那落迦就是地獄,餓鬼、旁生,根據他造的惡業的強弱。善業也是一樣看他善業的強弱,弱的在感人當中,欲界天,再最強的上二界天色界、無色界,這個是異熟。等流呢?

諸等流果,及增上果,違於不善,如理應知。

就是跟上面的那個不善反過來。

《十地經》說,以此十種,怖畏生死,離諸悲心,由隨順他言教修習,辦聲聞果。

除了這個十個善業就是遠離十惡業、十個黑業,能夠從惡道感得人天的善趣以外;再在這個上面看見就算是我們能夠跳脫輪迴,但是到了善趣當中,再下面你還可能掉下去,所以生死本身就是一件很恐怖的事情,所以對生死就產生了恐怖了。說:「啊!這個善趣還是不好。」不過並沒悲心,就只管自己的,也沒有考慮到別人,這是一種心情。那麼「隨順他言教修習」,由於聽聞了聖教,佛菩薩的聖教,那認真去做叫「聲聞果」。聲聞的特點就是聽見了聖者、佛告訴我們的言教,了解了世間的真相,世間的真相本身──苦性,上天也是一樣,所以只求自利得聲聞果。再下面:

又諸無悲,不依止他,欲自覺悟,善修緣起,辦獨勝果。

同樣的,前面感到生死的怖畏、也沒有悲心,不過不同的地方,聲聞,聲聞是聽人家講的,就是聽佛;現在這裡不是聽人家,他自己會覺悟。那怎麼覺悟呢?修緣起,因為世間的真相都是有它的因緣的,那麼這個時候叫獨覺。最後一種這最了不起:

若心廣大,具足悲心,善權方便,廣發宏願,終不棄捨一切有情,於極廣大諸佛智慧,緣慮修習,成辦菩薩一切諸地波羅蜜多。由善修習此一切種,則能成辦一切佛法。

那麼假定「心廣大」,心廣大需要這樣緣得廣大;「具足悲心」,要救一切人,這樣的悲心;還有「善權方便」,曉得救的方法。所以這個裡面要幾個條件,不但要救一切人,而且要有悲心去救;不但有悲心去救,而且要懂得方便;有了悲心沒有方便不行,知道方便沒悲心也不行。那麼單單夠不夠?不是,還要廣發正願,不斷地發願。為什麼要這樣?因為我們無始以來習氣,我們要這樣的不斷地去努力,才能夠做得到。而任何一個有情,不捨棄一切任何一個有情,要去救他們,要救他們自己不行,那於是對諸佛的智慧,說:啊!真正要救,只有要學佛,那努力地修這個。於是這個這樣的菩薩,能夠照著菩薩一地一地的上去,辦波羅蜜多,就是菩薩所應的這些菩薩行。由於非常善巧地修習這些,那就能夠成就最圓滿的佛。

如是二聚十種業道,及彼諸果,凡餘教典,未明說者,一切皆是如〈本地分〉,〈攝決擇分〉意趣而說。

像上面說這個「二聚」,就是黑業道、白業道都是十種,那麼業道及它的果,那麼凡是其他的教典裡面沒有講的,那我現在上面講的──就是宗大師所講的──都是什麼?《瑜伽師地論》上〈本地分〉跟〈攝決擇分〉這個裡邊而說的。

那麼我想關於這個業的講到這裡為止,「第三顯示業的餘差別」,就是除了上面整個地告訴我們這個道理,那個道理是什麼呢?那個道理就是「總業果」當中的話,先是總說「十業道上首」;然後這個「抉擇業果」過程當中的話,那「顯示黑業果、白業果、業餘差別」,這個黑業果講完了、白業果講完了,除了這個以外,還有黑業、白業這個業果沒有說的,都在這個「業的餘差別」裡面。這一部分那留在下一堂再講。

學習平台:
大慈恩譯經基金會(主要)
澈見幸福(個人化App)
幸福無盡藏(隨身碟)
月光機二代(離線學習)
Apple Podcasts
Spotify Podcasts
文字大小
主題
固定播放器
捲動模式
播稿模式
列印 預覽列印
播放連結 自訂播放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