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
鳳山寺版 第五十一卷
黑業果、白業果這都講過,那麼現在再講第三這個業的餘差別。在「決擇業果」當中這個分那個三條,第一個除了這個所謂業的特徵,各各業的本身,黑業是黑業,白業是白業;然後業輕跟重;然後造了這個業以後,根據它的輕重感得什麼果,這個是最重要的。那麼其他的部分,業還有相關的其他的部分就在這裡講。請翻開《廣論》一百三十七頁。
第三顯示業餘差別中,引滿差別者。引樂趣業是諸善法,引惡趣業是諸不善。
那麼這個其他的差別當中,第一個是引業跟滿業的兩個的不同。什麼是「引業」呢?就是造了這個業以後,能夠牽引下一世這個異熟的果報的。異熟當中分苦跟樂,因當中造的善法,那麼牽引的這個就是樂趣;因當中造了不善的惡法,那麼牽引的時候引到惡趣。善趣是指六道當中的天、人、修羅,或者五趣當中的天、人,惡趣指三惡道──地獄、餓鬼、畜生,這個是引業。下面,
諸能滿者,則無決定。
滿業之所以不決定的話,下面看:
於樂趣中,亦有斷支,關節殘根,顏貌醜陋,短壽多疾,匱乏財等,是不善作。於諸旁生及餓鬼中,亦有富樂極圓滿者,是善所作。
那麼這個什麼叫不決定呢?不決定要看下面,說引業是善業,所以感得的是樂趣,照理說樂趣都是好的,但是樂趣當中也有不理想的:四肢什麼斷掉了、缺掉了,然後關節,就是各式各樣的我們看見的殘廢的人,長得很醜陋的,然後壽短多病,很窮,這些。那前面說殘根等等的,不僅僅是外面看起來,我們看見有很多人笨笨的這樣,這一種都是。那麼這個也就是說,他的引業雖然善,他的滿業卻是不善,所以這個所謂不決定。
反過來說,引業雖然是不善,因此引到旁生,就是畜生以及餓鬼當中。那為什麼不說地獄呢?那個地獄一定沒有快樂的地方,地獄是純苦的地方,所以只說兩種。所以這個畜生跟餓鬼當中也有富樂很好的,那怎麼講呢?我們現在看得見有很多動物──狗,常常說:「啊!人不如狗。」這個當然他的腦筋很多條件絕對這個人是好,除非他一個白癡。那麼我們看得見人有的時候肚子餓、生病,可是那個狗不一定。特別現在你看得見,那個狗,那個養狗的如果主人很有錢的話,啊!就給牠吃、怎麼做啊,我也看見人家專門為那個狗還做件衣服,狗不要穿衣服的,他還做得很好地給牠穿上去。那當然這是人來看啦!我想那狗來說並不希望穿這件衣服,對吧?我們可以想像得到的。
那佛世的時候也有這個公案,說「修福不修慧」,他修很大的福報,但是沒有智慧,結果呢?「畜生戴瓔珞」。也就是一條象,啊!那個印度的象是很值錢的,所以上面這個國王的這個象掛很多的瓔珞,這一種那就是畜生當中。那餓鬼當中呢,鬼有一種叫作福德鬼,我們現在看見的很多民間的這種什麼宮或者什麼,供的這個所謂神,實際上這是餓鬼道的餓鬼,這是不善業所引到的一個惡趣。哦!但是他很受用、很好,那麼這個就是他的滿業,這個滿業就是還是他的善業,善的滿業,不是善的引業。說:
由如是故,共成四句,
因此這個引業、滿業之間,應該分成功四類差別。哪四個呢?
謂於能引善所引中,有由能滿善所圓滿及由不善圓滿二類。
就是說引業是善的當中,滿業可能是善的、可能是不善的,這個兩類。再下面:
於諸能引不善引中,有由能滿不善圓滿及由善法圓滿二類。
那麼另外一種,引業是不善的,但是這個不善的引業當中,卻有滿業當中不善的跟善的,所以總共四種。那麼現在我們對於那個業的餘差別當中引業跟滿業,大概基本了解了。那再下面:
《集論》云:「應知善不善業,是能牽引及能圓滿,於善惡趣受生之業,能牽引者謂能引異熟,能圓滿者謂既生已,能令領納愛與非愛。」
這個業有善業跟不善業,這個善業、不善業可以分成功能牽引的引業,跟能圓滿的滿業。那麼這個兩樣業在善、惡趣當中,關係是怎麼樣的關係呢?說能引這個引業是引生下一世的果報的,這樣,下一生的果報的;能滿呢,就是等到它果報生起來了,果報生了、生到下一生以後,這一生當中他所領受的好、不好,這兩個的差別,這樣。因此我們在這裡看也許可以說,這個彼此間也可以說用總別的關係,對整體來說那就是「引」,然後對它的各別來說是「滿」,這個這是我們上面已經講的。我們或者用一個簡單的比喻吧!比如是我們現在這棟房子,喔,一看房子外表很莊嚴、很好,可是裡邊那個東啊破、西也爛,那個髒東西堆了一大堆,就這樣,住進去很不舒服,可能是這樣,又有味道等等。那麼前面那個形式可指房子,那這個是也可以說整體來說,那麼假定這個比喻當中相當於引。那反過來說也許外面看起來毫不起眼、很糟糕,可是裡邊卻是布置得非常好,讓你感受得很舒服,那就是反過來。
所以這個佛法裡邊告訴我們絲毫無差,它的那個內容,那的確不是那麼粗淺。那麼關於這些地方,我們學了以後要多去觀察、多去思惟。而且這種觀察、思惟並不是憑空閉上眼睛,了解了這個道理以後,我們必須在我們平常的生活當中去感受,它是縱橫交叉的,這樣。就像我們在介紹使我們認識因果這個故事當中,我們常常介紹一本書《了凡四訓》,它就說有很多惡心造善法,有很多是善心造了惡法。那個惡心那就是引業,造了善法就是滿業,惡心是引業不好,卻是造了善法,那可能是滿業就好,諸如此類。
那同樣的,我們現在做很多事情並沒有智慧,以自己的想法去做,可是他倒認真做得滿好,這樣,這是一種。還有一種呢,他有智慧可是做的內涵做得不好。我們現在世間上面很多人以自己的想法這樣去做,覺得好像盡心盡力,這種通常情況之下,這個引業不一定好,滿業可能好。所以我們一切的真正的是非好壞,我們一定要佛法來衡準,有個根本原因,因為我們在無明當中,而無明的中心是什麼?「我」。平常我們總是拿「我」來想這件事情,學了佛還是學「我」的佛。那麼這個地方順便講的時候,我們應該拿它相關的部分提出來,自己注意一下。那麼這個前面是講引、滿之間的關係。然後,這個既然是引、滿的引業,這個引──能引的因感引來的果之間的關係呢?先看下面:
《俱舍論》云:「由一引一生,能滿則眾多。」(下面的解釋:)謂由一業能引一生,非能引多,亦非眾多共引一生。諸能滿中,則有眾多。
這是《俱舍》講,這個引業啊,一個業只有引來一生,引業是這樣。滿業不是,這一生當中有很多的各式各樣的滿業,使得這一生過完,領受方面來說,這樣。所以它說不是說很多的業,「非能引多」,一個業不能引很多生;也不是很多個引業共引一生。這個是它的解釋,這個道理是《俱舍》當中說法。但是另外一個《集論》,《集論》跟那個《俱舍》當中的講法不一樣。我們看:
《集論》則說,頗有諸業,唯由一業牽引一生。
這個說有一些業,一個業只引一生,這個是跟《俱舍》一樣的。但是還有例外,還有其他的。
又有諸業,唯由一業牽引多生。頗有諸業,由眾多業牽引一生。亦有諸業,由眾多業牽引多生。
那個《集論》講的就很廣了,很廣了。就是說除了這個一個業引一生以外,還有一業可以引多生的。反過來,有很多業只引一生的,也有很多業引多生的,變成四句。那這裡不談滿業,滿業一定是很多業,滿業絕對不會是一個業滿一生,這不會,所以它就不提。也就是說,這個《集論》當中講關於滿業部分跟《俱舍》是一樣,所以不再提。
釋中說云:「有由一剎那業,唯能長養一世異熟種子。及由彼業而能長養多世異熟種子。有由多剎那業,唯能數數長養一世種子。及由眾多互相觀待,而能數數長養展轉多生種子。」
那這個就有四種,前面已經說過了。
那麼上面所講的是引業跟滿業。所以我們真正了解了業以後,不但了解這個黑白、黑白的輕重,以及它感得什麼果,還必須了解引、滿之間的關係。因為這個業是最最重要的,佛法的根本在這個地方,所謂一切的苦樂的根本。那麼再下面這個業的餘差別當中,第二點是「定不定受」。現在看文:
定不定受業者,如〈本地分〉云:「順定受業者,謂故思已,若作若增長業。順不定受業者,謂故思已,作而不增長業。」
什麼是「定受」?你造了業以後,是一定會受的,「順定受」。那麼什麼情況之下一定要受?「謂故思已,若作若增長」,這種業。不定的呢?「故思已,作而不增長」。下面來看,什麼叫「作」、什麼叫「增長」:
作與增長所有差別者,即前論云:「云何作業,謂若思業或思惟已身語所起。」
這個叫「作」。這個業是主宰,造作是誰呢?是我們的思,就是一種心理作用──思惟,這樣。所以我們平常的時候,腦筋這個平常的時候多動,實際上這個都是在造業,這一點我們要特別注意。所以說腦筋靈活,實際上這是我們的報體當中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也就是說你手上相當於有一個最好的工具,那個工具可以作壞、可以作好。所以它造作的中心就是思──作業,「若思業」,就是我們的腦筋動腦筋;動了腦筋了以後,那麼身、語跟著去作,這個叫「作」。那麼作了以後再去增長的話,那個一定受。那麼請問「增長」是什麼呢?再看下面:
又云:「增長業者,除十種業,
就是除了下面的十種,都是增長。那我們把下面的十種看一看,那就曉得哪一個是不增長、哪一個是增長。也就是說作了以後不一定感果的,只有限在這個下面的十種,否則的話,它都會增長的。如果是增長的話,那麼一定造了這個業,一定將來會感果的。不定受是不一定,不是不感果哦,不一定跟不感果不一樣的哦!那麼現在看十種:
謂一夢所作,
這個容易了解。
二無知所作,
當我們自己作的事情,自己也不知道。那說怎麼自己作的事情自己不知道?譬如說我們平常講的,一個不小心踩死了個螞蟻,的確自己不知道。還有一件事情,我隨便譬如來說,這個毒的東西會傷人的,我並沒有有意去傷人,但是我會糊裡糊塗地把那個東西就放在這裡,也許我自己有用,別人跑得來不知道碰上了,或者什麼,那他就受了害,我並沒有傷害他。那有很多東西我們不知道,就是說他因為造業一定要意樂,是吧?換句話他的欲樂,他並沒有幫人、傷人的這一種想法,那麼這個業也是有業的,但是它不是增長。第三個,
三無故思所作,
因為這個業的特徵,它是用思心所去作的。那麼這個請問「故思」跟「無知」之間有什麼差別呢?無知是自己不知道。不故思,譬如說你作很多事情,就直覺的一個反應,或者人家告訴你:「你做一下。」你聽見了,你就會去做這一件事情,就這樣。那在這種狀態當中,這個不增長。不增長不是沒有業哦!不一定感果,如此。假定說幫人,你說:「欸,拿這個東西去,那前面一個乞丐去幫他。」你就拿了它給他了。你腦筋裡面並沒有去思惟這一件事情,是吧?這個事你知道不知道?你知道的,但是非故思。當然你去幫他,你也可以說:「你把他趕走!」就這樣,你自己腦筋裡邊並沒有這個想法,人家告訴你,你就自己去,那麼這個就是有知道的,並不是無知,但是並沒有故思。
四不利不數所作,
這個作這件事情對他有利益的,然後不斷地去作,所以既沒有什麼利益,也不是老去作,這樣。那這個事情我們實際上自己思惟一下,觀察一下就知道。第五是,
五狂亂所作,
那心裡面自己亂掉了,不清楚的。第六,
六失念所作,
那個「失念所作」跟那個「無故思所作」之間,它有一點差別。比如我剛才講的,那個有毒的東西,你曉得:哎喲!這個有毒的,它放在這裡有害的,所以你很注意這件事情放得好。可有的時候,你為別的事情這個忘記掉了,這樣,那麼在這種情況之下,那這個說不定會傷人;當然同樣的好事也是如此。所以你仔細地去看,它裡邊有頗多雷同之處,但是並不一定一個。第七是,
七非樂欲所作,
作這件事情你自己並不希望要去作,我們常常被人家教、告訴你作,你自己實在不高興你也作了,那這個就是。第八,
八自性無記,
就是說作這個業本身,它就是無記沒有善惡的,譬如說走路,那走路它本身沒有什麼會感什麼善惡果的,對吧!諸如此類的。第九,
九悔所損害,
造這一件事情以後,善或者惡會感果的,可是你後悔、追悔。那麼因為追悔,看你追悔的強弱,如果追悔得比較強,它這個本來定受可以變成功不定受。這個是世間共同的,不一定懂得佛法,以世間的也可以做到。第十,
十對治所損。
要經過了正確的方法去對治前面所造的,假定不善法我去對治了,那時候不感果;當然反過來,你如果造了善法也可以,這樣。所以聖教當中告訴我們的,專門是對治這個不善法的,但是確實也有一些這個外道惡法,這兩個的不同的差別。那麼,
除此十種業所餘諸業。
那麼前面不是說這個增長業嗎?除了這個十種以外,這個十種是不增長,除了十種以外都是增長。下面說:
不增長業者,謂即所說十種。」
這容易了解。那上面這個是〈本地分〉說。下面呢,
〈攝決擇分〉亦說四句,
這個我們看,那它說的四句是:
一作殺生而非增長,
也可以說作而增長,也只是用殺來舉一個實際上的例子,什麼是作而不增長呢?
謂無識別所作,夢中所作,非故思作,自無樂欲他逼令作,若有暫作,續即發起猛利追悔及厭患心,懇責厭離,正受律儀,令彼薄弱,未與異熟,便起世間所有離欲,損彼種子及起出世永斷之道,害彼種子。
那麼這個是〈攝決擇分〉當中的說,「作而不增長」,那個作而不增長,那就是不定受。那這個裡邊講第一個「無識別所作」,就相當於前面的什麼無知所作這些。「夢中所作」也有,「非故思所作」這個,「非欲樂」那就是前面也是一樣。還有呢,暫時作了以後發猛利追悔,就是前面的這個第九種。最後那個,說「厭患心,懇責厭離,正受律儀」等等,那受了這個以後,使得前面所造的業漸漸地減輕、減微,還沒有感果之前,那就能夠生起世間的離欲,使得原來的種子受到損害乃至於斷除。那麼這個是作而非增長。第二個,反過來:
二增長而非作者,
那個增長而不作是什麼呢?前面我們首先了解,作是一定腦筋去思惟,然後去身語所作。那麼這個它是增長而不作是什麼?
為害生故,於長夜中,數隨尋伺,然未殺生。
他殺生的行為並沒有做,但是他腦筋當中不斷地去想,因為這個增長就是心裡的去隨喜,或者是去想這件事情,這種狀態。那我們平常有很多人腦筋當中歡喜胡思亂想,然後想這個莫名其妙的事情,這個是什麼?常常情況他行為沒有,這個就是「增長而非作」。這一點來說,對我們平常我們很多很多時候,極大部分就算有身口行為,這不一定造善惡業。譬如說走路、坐在這裡,這樣,那這個東西都不是個善業、惡業,可是我們腦筋會不斷地動,那因要曉得。所以我們怎麼樣一個修學佛弟子的人,能夠充分利用暇滿人身,就在我們去如理思惟。要想如理思惟,必須要正確了解、聽聞正法,那要想這個,再一步一步推前,這個前面已經說過了。第三,
三作而增長者,謂除前二句一切殺生。
又作又增長,那除了前面兩種,這個很容易,所有一切的。
四非作非增長者,謂除前三。
除開了前面,那就是都不是。這個前面是以殺為舉一個例子。下面,
從不與取乃至綺語,隨其所應如殺應知。
這個十業道當中除了殺以外,不與取、婬,乃至於下面的語四支最後一支是綺語,就像殺一樣配進去。意業不太一樣,所以,
於意三中,無第二句,
這個意業貪瞋癡當中第二句沒有。為什麼沒有第二句?第二句是怎麼來的?第二句本身是他並沒去動作,可是意業當中去造作的,這樣。所以第二句本身就是腦筋當中去造作,對吧?所以假定說它這個意業不去動的話,那第二句當然沒有,因為它本來是個腦筋造作的事情。那麼,
於初句中,亦無不思而作,
第一個當中就是「作而不增長」,所謂作那是有兩種,有一個腦筋作,有一個身口作。現在呢,意業本來就沒有身口作,所以既然沒有身口作的話,所謂「作而不增長」,那這個作當中要一個思,他現在不思,所以腦筋沒動,腦筋沒動那他那個當然不會說是「無不思作」對吧?因為它不是身口的行為,這一點大家懂不懂?譬如說我們現在說要「不思作」,叫你去把那個東西送給別人去,你並沒有動腦筋,你拿了,手拿了跑過去送他;現在腦筋叫你去送他,你站在那裡沒動、你也沒想,所以不可能有「不思作」這個。還有一個,也沒有「他逼令作」,別人來逼你的話,只能逼你的身口,假定是你願意去做的話,這不是別人做的。是別人逼的,你心裡面不願意,那心裡面不願意你不會造,所以它也沒有「他逼令作」這個業。
所以前面我們講的是業的善惡,還有這地方辨別的是作業的形式。這個只是比較粗淺的地方,從這地方我們就可以細細地思惟去觀察,業相是非常細微、非常細微。所以我們必須平常的時候一定要很認真地多去思惟,像我們現在的粗心大意這樣,那這個修學佛法的確是有很大、很大的一個距離。所以我們平常的時候,儘可能應該多多策勵自己,把心用在這個上面去,使自己不斷地淨化改善。那麼這個定受、不定受,這個主要的講過了,講過了以後,那麼這個不定受當然不一定啦!一定受的,還有差別,現在看下面,說:
決定受中,依受果時分三。
「決定受」的還分三種,因為一定受的話,受果的時間哪三種呢?現法受,說造了這個業這一生就會受;順後受,第二生一定受;還有要第三生以後。第三生以後那個時間就很長喔!第三生,可以說後一生的再下面,第三生,第四、第五、第六乃至於無量生以後,這個都總共列入順後受當中。現在這裡看,
其中現法受者,謂即彼果現法成熟。
這個叫作「現法受」,造了這個業以後的果,在現世就會感得的。
〈本地分〉說此復有八,若由增上顧戀意樂,顧戀其身,財物諸有,造作不善,於現法受。
那如果說有顧戀,增長的「顧戀意樂」,就是說貪著,內心當中,啊!這個要、這個要,這個也捨不得、那個也捨不得,而且這種心裡面「增上」──非常地強烈!那強烈呢,只是照顧自己。換句話說有很多人哪,這個「我」,處處地方以「我」出發的,這個最難以觀察到的,最難以了解的。其實我們很多人很好的腦筋,但是他腦筋當中一天到晚轉在「我」身上轉。然後這個就是「顧戀其身」。還有「財物諸有」,它外面的。那麼這個是什麼?作的不善業,如果是增上的顧戀意樂,那麼現法受,這個受的是惡。反過來呢,
若由增上不顧意樂,不顧彼等,作諸善法。
他也很強烈的,也就是說無貪、無瞋、無癡,「不顧」就是反過來。譬如是貪心很重,那現在反過來,或者不為自己為了利益別人。那麼這個是跟第一種恰恰相反,第一種是惡法,這個是善法,那這個法是也是現生受。第三,
如是若於諸有情所,增上損惱增上慈悲。
那麼前面是對自己來說,對治自己的身體,不顧自身把身體幫助別人。現在反過來,幫助別人或者是損害別人。損害別人如果是以很強盛地,「增上」是不斷地這個加強,那麼這個是惡;反過來幫助別人,那麼「慈」,這個是善事。一個是壞的,一個是好的。再下面,
又於三寶尊重等所增上憎害,及於此所,增上淨信,勝解意樂。
那麼另外一種,就是所謂功德田、敬田,那個就是「三寶」,這個「尊重」就是師長這些。對於他們損害,損害那一定會感得現世的惡報;反過來「淨信,勝解意樂」,好的方面清淨的信心,乃至於供養等等,那麼這個是三寶。那麼這個上面的三寶,是敬田跟功德田。最末兩種,
又於父母諸尊重等恩造之所,由增上品,酷暴背恩,所有意樂,所作不善,於現法受。若由增上報恩意樂所作善法,於現法受。
那麼最後那一類「父母」,這個父母跟三寶不同的地方,它也有「尊重」,這個就是恩田,對我們有恩的。尊重就是父母、尊長這樣,譬如叔叔、伯伯、祖父母這些,那對我們有恩的。那這個有恩的人我們應該去報答他,可是現在我們對他「背恩」,這種,這種情況之下造的現法受;反過來是「報恩」,那麼這個也是「現法受」。說了解了現在這個道理,我們現在看世界啊,那世間現在實在是。所以了解了這個業的因的話,我們就看得見現在的極大部分的人,真正再得人身的機會少之又少,再上升的是更是再少。通常情況現在世間對於這後面這個報恩已經找不到了,不大可能。從小在父母,不聽話,長大了以後根本把父母不管,那這個是好像應該的,普遍都是這種現象,那三寶更談不到。這個我們隨便提一下,但願我們各位同學好好地去注意,不但自己如果犯了要去懺悔,盡心盡力地還要想辦法把那教法留下來,這是唯一真正能利人的,對大家有用的。
那麼這個上面這個是順現受。這個要注意喔!順現受不是現在受完了以後來生不受喔!不一定喔,也就是說現生已經受了,來生還是。譬如說我們對三寶、對父母,或者是損害或者是報恩,損害了以後,現世固然是馬上感果,下一世一定墮落。所以除了現生以外,下一世還會。注意前面那個《集論》喏!所以《集論》說這個引滿這個業,它一個業不一定感得一生,會感得多生的,佛經論上面很多我們看見這種特別的例子。普通一般來說,大概是一個業感得一個果,可是有很多這種特別的會,這是我們應該了解的。何況還有當你感果的時候,它又輾轉地增上了,這個業,這個造的一個業的果還沒有完,下面又不斷地增長,這所以我們要嘛不掉,一掉下去的話,回來之難哪,非常難、非常難!那下面第二個:
順生受者,謂於二世當受其果。
就是第二世,這一生是第一生,再下面來生,這一次死了以後第二叫「順生受」。
順後受者,謂於三世以後成熟。
這容易了解。那現在這個了解了以後,現在我們再看,說引滿業知道了,定不定也知道了,定受當中又分三種。實際上,說我們現在每個人身心相續上面,造了無量無邊的業,請問:這個業哪一個先感?現在再看下面:
於相續中,現有眾多善不善業成熟理者,謂諸重業即先成熟。輕重若等,於臨終時何者現前,彼即先熟。若此亦等,則何增上多串習者。若此復等,則先所作,彼即先熟。
這個次第是這個樣的。
如《俱舍釋》所引頌云:「諸業於生死,隨重近串習,隨先作其中,即前前成熟。」
就這樣。這個業感果的次第是這樣,重業一定最先感果,最重的重業。那譬如說我們現在用殺、五無間罪,這個重業,那在任何情況之下它一定先感果。那麼假定說沒有重業,那麼其他的「輕重若等」,那這個什麼先感果呢?就是臨終的時候,你到快死的時候,哪一個先現起,所謂「隨近」是靠近那個死的時候。
那我們現在可以作一個比喻,譬如說我們現在上課,這或者正在上課的時候,忽然之間接到個電話,說告訴你,哦!發生了一件非常重大的事情,說你趕快要做,那時候下了課你一定去做。譬如說那家裡發生了什麼事了,重要的事情。譬如說我們後山哪,那個地方假定說出了一件什麼事情,我昨天跑得去看哪,後山人家跑得來,大概有一點點特別的狀態。總是很重要的一件事情,你心裡面就這個業本身就掛著你,一下課你一定馬上就去,平常我們做很多事情都這個樣。如果不是在上課的時候,你一聽見你馬上就去了,可是我們感得這個業的報體本身,它一定有維持的一個侷限。當然這個業太強的話現受,就是說我的壽命就減少掉了。所以我們很清楚的,「重」是這樣。
假定沒有的話,那我們說下了課也沒有一定什麼特別的事情等著你,所以下了課了。下了課快臨下課的時候,譬如說你有好幾件事情可以去做,可以做那個、可以做這個。臨時下課的時候有人告訴你:「欸!下課你沒什麼事吧?」「沒有。」「那跟我一起去。」你就跟著他去了。所以不但生死,這平常分上面我們是不是也是這樣?也是。那假定說臨死的時候,我在下課的時候沒有什麼特別的事情,那就是你的平常的習慣,你平常習慣性做什麼,到那時候你自然而然也就做這個。這我們大概都感受到,下了課了以後幹什麼?書包放起來收在那裡,假定你背書的你就背書,假定你要去做幹什麼的,就是這樣,這個習慣性。假定這個沒有習慣的,照著次第來,這樣。這個就是業感果的那個次第。
了解了這一點哪,那就我們知道這個修行對我們有絕端的重要的,絕端重要、絕端重要性!第一個,我們無始以來造的業,的確誰都不知道到底怎麼樣,善的、惡的我們不知道。不過原則上從理論上面可以了解一點,我們有沒有造善法,聖人之業有沒有?這一點我們可以肯定沒有!假定造了,我們現在不是凡夫,應該是聖者,即使不像佛一樣,那我們已經像羅漢、緣覺,我們都不是。既然都不是,都在生死輪迴當中,無量無邊的業。那也許我們會講:「嗯!這個業可能不那麼可怕吧?」這是我們對業並不了解,如果真正業了解的話,我們哪一個人都可能會造非常可怕的業,只是眼前沒有感果而已。這個道理不細說,在你們討論的時候,我建議你們很認真地去討論這個道理。
或者我簡單地說一下,今天我們在鳳山寺坐在這裡大家談這個,我一本正經地自己也想。請問:假定今天換一個環境,你回家去了。親戚朋友都在這裡,他們看電視,也許你第一次、第二次不來;然後大家聊天,你過了幾分鐘、過了幾天以後,你會變成什麼樣啊?我想會跟他跑掉了。以我自己的經驗來說就是這樣,我儘管在寺院裡的時候策勵好像很好,跑出去也有的時候可以擋得住,可是通常擋住的時間很短。我自己曾經有過一次經驗,剛剛開始學佛的時候心很猛利,人家叫我去看電影、去玩,我絕對不去看。他們硬拉我去看,我就跑到那個電影院坐在這裡,結果坐了兩個小時,像白癡一樣,這樣。有的時候我閉上眼睛不去看,有的時候張開眼睛看了,自己不看,自己覺得滿好。可是沒有多久,慢慢、慢慢到後來,不但電影看,什麼壞事情都跟著他們做,那這我親身經驗到的,你們自己想想看。這一點我們要了解啊!
所以實際上的確的只要還在生死輪迴當中,那我們根本不曉得這個業是什麼樣。那怎麼辦呢?修行。修行有什麼好處呢?而且不但要修行,而且很認真地修行;不但要很認真地修行,希望為什麼一定要出家僧團?譬如說在這個地方,就算你有的時候放肆,對不起,你放肆怎麼放也放不到哪裡去。不但是電影沒有看,所有外面的事情跟我們都絕緣的,電視也沒有、報紙也沒有,什麼都沒有;有就是三寶,佛、法就是講那個,大家開起口來儘管我們做不到,拿這個東西策勵。所以因此遇見那個緣,惡緣統統拿掉了,只有一樣東西策勵你增上的,這個非常重要、非常重要!
然後我自己努力地提,提了以後,這個時候,就是不能一口氣造很重的善淨之業,造了這個好的善淨之業下一世一定感果。可是假定說你不斷地串習這個東西,生前是串習,臨終的道友都在旁邊。所以第二個感果什麼?近。近是跟串習有關,假定說你不串習的,近也沒有用。這個要講說一下,譬如剛才說下了課有人找你出去了,下了課現在有人找你,來個陌生人,根本不認識找你去,你會不會跟他去啊?你不會。就是說這個你平常下了課以後,第二個順位是有幾樣東西,可是幾樣東西都是你所習慣的,那個時候才是最先現起的跟它去,並不是說你從來沒習慣的。從來沒習慣的,即便現起,就算它現起,你也不會跟它去。
那了解了這個道理以後的話,所以我們平常在這個地方,一定串習的都是跟法相應的善淨之業。所以重業即使沒有,我們有串習,而且周圍都是三寶、善友,所以這個又是近、又是習,一定這個業先感果。因為這個業先感果的話,你來生的時候就跟這個有關,所以在這個裡邊你又不斷地增長,這個特點就是這樣。不斷地增長、不斷地增長,一直等到你見道以後,見道以後這個情況就自由了,你自己可以完全作得了主。乃至於到那個時候,見了道以後你再去還的時候,那不是還人家,這時候你只有去度人家,這一點我們要了解。所以了解了這個特點以後的話,那自己是很正確地會認識,這一個是沒退路的,你真的要想離苦得樂,只有一條路──修行。而且真正修行,一定有修行告訴我們的好的結果,不會說修了沒結果,不可能。
那麼到這個地方為止,關於這個業當中,這個「思總業果」的這個道理告一個段落。現在我們再想一想,在這個共下士當中,「發生下士意樂」分兩大部分:第一部分要「發生希求後世的心」;有了這個希求後世的心,說「依止後世的安樂方便」。那麼現在這裡依止後世的安樂方便,告訴我們有幾個:「思總業果」;還有這個思惟別,對吧?「思別業果」;第三個,思完了、思惟完了以後,照著這個道理去做。那麼現在第一部分思總業果那個講完了,講完了以後講思別業果。
可這裡有個問題喔!思總業果當中其實分成功兩大部分:第一個,思總業果當中「正明思總之理」,正式地說明為什麼要思總;第二個「分別思惟」,分別思惟是不是思惟它的個別相?那麼請問:這個「分別思惟」,跟現在這地方的「思惟分別」有什麼差別?同樣的分別思惟,那前面思總業果當中有一個分別思惟,現在這地方又有一個分別思惟,這個有什麼差別?顯然一定有差別所以列為兩科,但是既然是兩科,為什麼都是叫分別思惟?
這是有非常重要的一個根本的原則來談,這個先簡單地講一下。前面那個「思總業果」,也就是說一切我們不是要求離苦得樂嗎?真正的「宗」要這個嗎?所有的苦樂一切都是業來決定的,所以我們必須一定要對這個業果的整體,有個決定的認識,這個是佛法的根本。也就是說世間的真正的真相這個,只有佛才對這個內涵究竟徹底、徹底圓滿地了解。因此我們一開頭的時候,對這個東西有一個整體的認識。
因此在這個整體的認識當中,那我們就談它這個整體當中的總、別。就是說談業,那個業的整個的內涵有四個特點,現在我們這樣重新溫習回想一下。「一切都是業決定的」,也就是說有這樣的因一定感這樣的果,反過來你希望的、要的這個東西,都根據你造的因。因此假定我們希望要離苦得樂,那一定你應該了解什麼是苦樂之因,造離苦之因、造得樂之因,那才會得到你要的結果。然後除了這個業以外,它「業還有增長廣大的」。如果惡的萬一造了,不但不增長還要拿掉它;善的造完了還可以增長它,因為這個業的特徵。下面呢,「造了一定不會消失」,「不造一定碰不到」。這個對我們有絕端重要的,除了前面的道理以外,我們現在遇見的很多東西,如果我們了解了這個特點的話,壞的事情我們遇見了會抱怨,會不會抱怨啊?不會!沒什麼好抱怨,你自己造的,抱怨,只有抱怨你為什麼造這個,這個很清楚。所以造了一定逃不了,不造一定遇不到,這個是整個的。
了解了這個,然後分別談業的個別的行相。惡的我們或者稱為黑的,一定會這個業感得惡的果,還有造了以後裡邊有輕、有重;善的反過來;除了這個黑、白,或者善、惡以外,還有其他的。所以這個「分別抉擇」,是顯示說明這個業粗淺的整體來說,一共有十種,那個十種當中下面分別地抉擇它,所以「黑、白、業餘差別」,這樣一來對這個業的整個的,是不是有完整的認識了?
以上的這個總、別,使我們對整個的業有一個認識了。那麼現在下面來談,我們今天來學這個是為什麼要學的啊?我們有一個最重要的個宗旨,最究竟的一個大目標是不是要成佛?要成佛,現在了解了這個道理以後,現在下面你怎麼辦?我們所以要講這個前面的業,是不是為了我們有這樣的一個崇高的目標?說我們的宗旨也好、什麼目標也好,於是我們內心當中一心想要去,為了要達到這個一定要一個正確的認識,那個正確的認識,一定是對那個業的整體認識。現在認識了以後,現在我就曉得:哦!既然是這個樣,那我下面應該怎麼辦哪?我就會找到我應該走的路,對吧?那應該走的路下面叫「分別思惟」,現在清楚不清楚?所以這個同樣的「分別思惟」,這個內涵上面有這樣的兩個很大的差別。
就像前面說我現在要到一個地方去,需要一個工具,所以你選好了,了解了這個工具,譬如說所謂要交通,我要買部汽車。那我把各種這個汽車的性能、招牌什麼來了以後,那下面想:「對,我現在了解了,那我既然要達到這個目標,在這種情況之下,我要選怎麼樣的一個車這樣才對?」這個道理清楚不清楚?這個不清楚回過頭來,大家再去研討的時候應該很認真,所以這個科判對我們是真正的價值在這裡。所以它下面思惟別,那我們看一看思惟別就清楚了。因為我們真正重要的要修道,那麼修道需要暇滿,暇滿並不是說一個空洞的名字,這個人身有它這樣的一個內涵。那現在看:
第二思惟別者。謂由遠離十種不善,雖定能獲善妙所依,
這第一句話,說了解了上面這個,自然我們遠離這個黑的十種不善。遠離了以後,它一定獲得好的、妙的所依的,就又換句話說這個果報體一定不是惡道,一定是好的。但是我們的目標是不是單單要獲得這個?不是,我們有一個目標的,什麼目標呢?看下面:
然若成一圓具德相,能修種智,勝所依者,修道進程,非餘能比,故應成辦如此所依。
現在我們所以學這個東西是有目標的,什麼目標呢?要靠了這個人身去修什麼?修這個種智──種智就是佛道,那個要一個依靠的這個身體,那個要非常好。有了這樣的,這個修道的時候就修得非常地快,遠遠超過別的,不是別的一般的這樣的善業所感得得到的。所以必須要在這種狀態當中,圓滿具足一切功德的這樣的一個修行的人身。那在這地方了解了這個道理以後的話,那我們自己可以學了。喔!就像我們現在前面說的,這個資料放在前面很清楚明白了以後,那我們現在選定要這樣的一個。選定了這樣的一個,那我們看看下面這樣的一個人身,它的內涵分三部分:
此中分三:一異熟功德,二異熟果報,三異熟因緣。
「異熟功德」,說這樣的一個果報體有什麼樣的功德;這樣的果報體,「異熟果報」,這個果報也就是說它有這個,功德是整個的,果報就是它的功效;然後要想得到這樣的,第三是「異熟因緣」,那你積了什麼樣的因,才能夠感得你要的這樣的果報體,這個果報體有這樣的功效。現在我們就第一個看,說這個報體的整個的總相:
初中分八。
就是異熟功德。
一壽量圓滿者,謂宿能引牽引長壽,如其所引,長壽久住。
第一個是壽量圓滿。那宿生造的業,他造了這個長壽業,那這一生壽長。
二形色圓滿者,謂由形色顯色善故,顏容殊妙,根無闕故,眾所樂見,橫豎稱故,形量端嚴。
第二個形色圓滿。「形色圓滿」就有兩種:形色跟顯色。「形色」就是長相,啊!叫人家一看就好。「顯色」這個譬如說長相很妙,可是這個臉色慘白,然後黑得要命,然後東一塊、西一塊,你這個雖然形象很美,可是看起來也不好,這樣。所以這個形象很好,顏色、光彩都好。然後「根無闕」,除了整個的形象以外,那個諸根無缺,大家看見了就喜歡。這個就是形色圓滿的。第三,
三族姓圓滿者,謂生世間,恭敬稱揚,諸高貴種。
那我們現在一般來說,慢慢地說不大重視,可是實際上還是有關係哦!喔,說這個人出身很高貴,這樣。那麼特別地印度,印度完全不一樣,如果下賤種不管你長得多好,你永遠沒有機會真正出頭的,這樣。古代哪個地方都會有這種,就是現代實際上這個還是一個重要的,「高貴種」。
四自在圓滿者,謂大財位,有親友等廣大朋翼,具大僚屬。
什麼是「自在圓滿」呢?就是自己很有錢,然後要做事情必須要兩個條件:第一個有錢,第二個有人幫忙你、擁護你,所以這兩個都有,「親友」、中間的相關的人。第五,
五信言圓滿者,謂諸有情信奉言教,由其身語於他無欺,堪為信委,於其一切諍訟斷證,堪為量故。
第五個「信言」,講的話圓滿。說你講出來的人家都聽你,為什麼?因為你講話「無欺」,很實在,不會騙他們,而且真正講的真實的內涵。你講的話,不但不騙人而且有內容,所以足以讓人家來相信你,那麼那個時候可以解決一切問題。第六,
六大勢名稱者,有大名稱,有大美譽,謂於惠施,具足勇健精進等德,由此因緣,為諸大眾所供養處。
這個大的「勢力名稱」,這個文字容易懂。
七丈夫性者,謂成就男根。
真正重要的,修行這個男性是非常重要的。
八大力具足者,謂由宿業力,為性少病,或全無病,於現法緣,起大勇悍。
那麼這個上面就是最後一個,就是「大力具足」。由於宿生的業,少病或者一點都沒病,有了這樣的很好的身體,才能夠做很多事情的話──勇悍,要不然一動就病了。那下面的分別說:
此復第一謂住樂趣,第二謂身,生為第三,財位僚屬為四,第五謂為世間量則,第六謂彼所有名稱,七謂一切功德之器,第八謂於諸所應作勢力具足。
「此復第一謂住樂趣」,就是人。「第二謂身」,第二是人身。「生為第三」,就是生這個族姓。「財位僚屬為四,第五謂為世間量則,第六謂彼所有名稱,七謂一切功德之器,第八謂於諸所應作勢力具足。」財位僚屬是第四,第五世間的量則,第六他的名稱,第七是一切功德之器,第八謂於諸所應作勢力具足。這個容易懂。好,那麼這堂課就到這地方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