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鳳山寺版)39

  • 講次 | 39
  • 科判 | 下士道 三惡趣苦 ~ 皈依三寶
  • 廣論段落 | P96-L5 ~ P98-LL1 如《事阿笈摩》說……勤修二因。
(更新日期: 2021年6月22日)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

鳳山寺版 第三十九卷

00:03

《菩提道次第廣論》九十六頁,就是講三惡道苦當中的地獄、旁生、餓鬼,是餓鬼的最後一部分──他的這個壽量,那麼壽量已經講完。講完了以後,我想我們它真正的重要就是策勵我們,在有機會得到暇滿人身的時候,應該努力地修行,這樣。所以當了解了上面這實際上的痛苦的情況之後,那麼緊跟著我們要去如法修行。00:58

那麼要到修到什麼程度呢?那就是昨天已經說的,說我們現在拿我們所了解的,去衡準一下自己的內心,假定說單單了解、聽聽,那只是聽過了;假定說自己真的掉下去,那痛苦得絕對痛苦,根本沒辦法修行。所以趁我們還沒有下去,而且得到暇滿人身能夠修行的時候,照著他的如理去思惟、去觀察。那一旦真的能夠達到了應有的大師指示我們的這個修行的量以後,內心當中會轉變,那就會對於將來會起很大的恐怖。因為對將來起恐怖,所以趁現在有機會可以修行,免除這恐怖的時候,就努力修行,不會浪費時間;就算是修行,次要的也不去管它了。所以衡準自己,使得自己轉變那個內心的心意是非常重要的。那麼昨天最後念的這個就是這樣,否則的話就算了解了而沒修習,這個沒有用。或者雖然修習了,修是修,那力量不強,弄弄弄弄,還是會被老習氣轉過去,那也沒有用。02:57

那下面再舉一個實際上的例證。這個例證上面會告訴我們兩件事情:那也就是第一個,我們想這修行好像很難,實際上不難;那麼另外的反過來,如果你不修的話,那對不起,這個事實就是這樣!所以我們這個看下面這個例證:03:27

如《事阿笈摩》說,慶喜妹家二甥出家,教其讀誦,彼讀數日,懈怠不讀,

慶喜就是阿難,阿難他的妹妹有兩個兒子,那就是我們所謂外甥,那外甥也出了家了。出了家以後,然後到寺院,當然照著寺院的功課,那就是讀誦寺院裡應該唸的,譬如說我們現在的。頭上幾天滿好,唸了幾天後面就懶惰了,不好好地唸,那怎麼辦呢?04:08

付與目犍連子,仍如前行。慶喜囑曰:「應令此二意發厭離。」

那這個阿難尊者沒辦法啦!那就拜託目犍連尊者,說拜託你,結果跟了目犍連尊者仍舊一樣,沒用!那所以那個慶喜──就是阿難,阿難尊者,阿難是梵音,慶喜翻成功我們中文。就是給他說:你怎麼動腦筋使得他,就是說善巧使用方便,令他們兩位生起厭離。那因為他現在對於眼前的快樂放不下,如果放不下的話,那教他忙將來深遠的,不可能。怎麼樣找一個正確的方便、方法,使他了解了事實的真相,那所謂事實的真相就告訴我們,如果只忙眼前那個短暫的、騙人的利益的話,那對我們有什麼很大的害處。就像我們以前一直說的,假定我們了解眼前這種東西,人家有毒的來害我的話,我會排棄、會厭惡。那麼下面就是目連尊者的作法:05:36

目犍連子引至晝日所經處所,化為有情大那落迦,彼等聞其斫截等聲,遂往觀視,觀見斫截所有眾苦,又見彼處有二大鑊,涌沸騰然。問云:「此中全無入者耶?」報云:「阿難陀有二甥,既出家已,懈怠廢時,死後當生此中。」彼二慌恐,作如是念:「設若知者,現或置入。」次返目犍連子處,詳白所見。目犍連子告云:「二求寂,若此過患,若餘過患,悉是由其懈怠所生,當發精進。」

那麼這一段先解釋一下。那麼目犍連尊者怎麼辦呢?就帶他們到白天平常所去的地方,可是那個地方不跟以前一樣了,因為目連尊者他有神通,所以用神通使得原來那個地方變成功像地獄一樣。然後他跑過去本來很熟悉的地方,怎麼一看哪,啊!那地方地獄的現象──斫、截,那就是前面說。這個很奇怪,那怎麼會有這樣的聲音?一看哪,原來是這麼個嚴重法!除了看見地獄的種種的痛苦以外,另外還有兩個大鍋,那個大鍋──那個平常我們看見那地獄變相圖裡那個油鍋,別的地方那些眾生都在那兒受苦,可是那兩個大油鍋那油沸騰,但沒人。他就說:「為什麼沒人哪?」那這個地獄的獄卒就跟他說:「哦!那要來的人還沒來,這個阿難尊者有兩個外甥,出了家不好好地做啊!那出了家不好好地做,將來就會到這地方來的。」啊!那兩個一聽,「那就、就不是我嗎?」心裡就很害怕。他就想:「啊!趕快走。他假如說現在知道了,說不定現在就把我丟下去!」那我們現在看那個故事很好玩,想想如果我們自己人呢?你親眼看見這種狀態,那你就會心裡面非常恐怖的這種狀態。08:18

然後呢,他一看那當然很害怕,就馬上回去了。回去,目連尊者問他:「你怎麼一回事啊?怎麼匆匆忙忙回來?」就告訴他看見這樣。那目連尊說他:「啊!你們兩個沙彌,」求寂就是沙彌。為什麼叫「求寂」呢?這個「寂」是真正的、真正我們應去的地方,所以上面說世間最苦的是無過無間地獄,世間的真正樂的是什麼?寂滅樂,這樣。那只有照著三寶做才能夠得到,所以剛剛進入佛門的這個沙彌第一步叫求寂,所以希望求得真正的究竟的圓滿,這種滅除痛苦的安樂叫求寂。那麼說:「不但是這個過患你們看見的,還有其他的啊!為什麼會產生這樣嚴重的這個可怕的現象呢?都是由懈怠生,所以要努力好好地精進哪!」09:33

關於那個精進跟懈怠,後面會詳細講,這裡簡單地說一下。這個精進必須兩個條件,這個才叫精進:一個呢,要對於所做的事情對、錯,是法、非法要弄清楚;然後對於「是法」的努力地去做,對於「非法」的努力去改,這樣,這個才是精進。現在我們做事,有很多人事情很勤奮、很努力,但是他做的方法如果錯的話,那個不是,那個不是這個地方的精進。再說一遍,精進必須兩個條件:必須要很勤奮,這是一個;而勤奮的方向是正確的,如法地去做。說如法是如果錯的地方要努力去改,譬如我們有很多惡習要努力去改,然後該對的地方,我們不習慣、不會做的要努力去做,這樣,這個兩個具足了才是精進。因為佛法裡面的精進,有它一定的內涵、定義,透過了精進才能夠真正地離苦得樂,所以必須要對苦樂之因正確地認識,認識了要努力去實踐。11:02

所以他們這兩個沙彌經過了這樣,那麼目連尊者就告訴他:這個所以產生這樣的嚴重的過患都是懈怠,那應該怎麼辦呢?唯有一個辦法滅除,那是精進。11:22

彼二遂發精進,

他們兩個就努力了,努力到什麼程度呢?11:28

若未食前,憶念地獄,則不飲食,若於食後而憶念者,即便嘔吐。

哦!這麼嚴重法。他精進到如果說在沒吃的之前一想,想到的話,他就飯都不想吃了。還有吃過了以後,如果一想到的話,內心當中,嘔吐了。我們現在想起來:會這樣嗎?那是因為我們沒有真正的做事情,真正你若去做的時候,我們會體會到這樣的一個狀態。我現在舉一個非常簡單的,大家可能體會得到的:我們每一個人總有我們歡喜的、愛好的吧?有,也許你歡喜看書,也許你歡喜玩什麼,今天這樣東西當你玩得非常起勁的時候,那吃飯你想不想吃啊?你想:哎!那個又吃飯啦麻煩,那你們去吃!我……。心裡面有沒有這種感受?有沒有這種體會?可是很不幸的,我們有這個能力,這個能力人人有啊,但是有一個問題──方向不對。也就是說,我們有這個能力的,因此我們的確只要把方向做對,把這個能力用在該努力的方向上頭,我們都可以達到這樣的一個標準。那麼是這樣,所以我們繼續下去:13:02

又引至餘晝經行處,於餘一處,化為諸天。彼由聞其琵琶等聲,遂往觀視,見有天宮,天女充滿而無天子,問其無有天子因緣,答云:「阿難陀有二甥,既出家已,發勤精進,彼二死後,當生此中。」彼二歡喜,還白目犍連子。

那這個是另外一個方法,後面是推他向前,下面就是引他向前,兩種力量。所以又帶到他另外一個地方去,那麼另外一個地方,也是平常白天經行的地方。可是今天那個地方目連尊者又在那裡變化了,他不是化地獄,化另外一個──諸天。喔!那個天上那個種種的這個娛樂之聲,非常地美妙,聽見有個琵琶的聲音,他就跑得去看。一看,啊!那非常好的天宮,通常那個天宮都是一個天子、天主為主,那麼其他很多天女圍繞著,可是那個地方,那個天宮雖然很熱鬧卻沒天主。於是問:那為什麼這地方沒天主啊?那些人就說:「喔!說阿難有兩個外甥出了家,好好努力!那努力的結果他將來會生到這裡。」這樣。啊!這兩個他就好歡喜,啊!原來就這麼大的好處,然後他就回去。14:56

這裡我們不妨停一下,眼前呢,假定我們也像阿難尊者的兩個外甥一樣,親眼看見,我們不努力,會遇見這麼可怕的這個遭遇等在那裡;進一步來說,你稍微努力一點的話,有這麼大的好處放在這裡,對我們會產生什麼樣的現象?一般來說,除非我們就是笨得就像豬一樣,否則我們一定會努力的。所以《論語》上面說,中人以上那都可以,可是條件太差的,那可能還是不行。諸位啊!千萬不要想:啊!我條件很差。如果你真正懂得的話,你如果條件差,今天你根本聞不到佛法,聞到了佛法也絕對聞不到這樣的圓滿的教法。所以為什麼我們在這個之前,先要念很多我們的《四書》等,一方面建立我們的文字,一方面這裡有很多道理可以運用。16:10

那個《論語》上面,孔老夫子策勵他的弟子要努力去做,他弟子當中有一個弟子,大家不曉得還記得不記得?冉求,他自己覺得「非不說子之道」,不是不歡喜老夫子道,「力不足」,說這我做不到啊!老夫子怎麼說啊?(弟子答:「力不足者,中道而廢,今女畫。」)說你覺得力不足,是實際上不是這個回事情啊!是你自己限制自己。所以老夫子後面又說,「仁」難嗎?一點都不難,「我欲仁,斯仁至矣!」這一樣的,我今天要去做,我一定做得到!不過這個做得到不是硬來,它也要有種種的方便善巧,你照著正確的方法去做,它一定做得到,這是我們應該了解的這個特點。17:10

那現在下面,目連尊者──就是引導的這個種種方便,也就是我們必須要的真正的最善巧的那個師長:17:24

教曰:「二求寂,若此勝利,若餘勝利,悉從勤發精進而生,應發精進。」次發精進受聖教時,見如前引,《真實相應經》中宣說,從諸善趣而生惡趣。問云:「聖者,我等若從人天之中,死後復生三惡趣耶?」告云:「二賢首,乃至未能斷諸煩惱,爾時於其五趣生死,如轤轆理,應須輪轉。」彼二厭離,

這樣。然後他們就努力了,啊!那這樣就發精進。那真正要去努力幹什麼呢?先對理論應該認識,認識了然後如所認識的理論照著去修行。所謂他們這個真正的正法理論就是「聖教」──佛菩薩對我們的教授、教誡。就一看哪,說:嗯!這個「見如前引,《真實相應》」,那真正引導我們經當中說,從善趣──那就是人天──生惡趣,那說一到了善趣還會墮落的。18:49

所以他就問哪,說:「聖者啊,」那就是那阿難的兩個外甥就問目犍連尊者,說:「那我們生到人天當中死了以後還要墮落嗎?」他的回答怎麼說呢?說:「是的,還會。在你還沒有斷煩惱的時候。要斷了煩惱以後,那才不會再輪迴生死,所以這個時候還是會在五趣。」有的時候我們稱它為五趣,有的時候六道,或者稱它為三有,就是善道、惡道,這樣。那為什麼有的時候稱五趣呢?修羅一道,有的時候我們不列在那個善道當中。另外一個,我們說善道是天、人、阿修羅──三善道,那麼惡道呢,地獄、餓鬼、畜生。有的時候把修羅一道把他拿掉,或者是列為叫非天,那或者列為鬼道,怎麼列法沒有關係,那所以五趣、六趣。總之那說煩惱沒斷,還在生死輪迴當中,因為這個時候「如轤轆理」,轤轆是滑輪,它永遠在那兒轉,永遠在那裡「應須輪轉」。那他們聽見了這個道理就生厭離了,啊!說:「這樣那不行、不行!那這樣的話以後不可以再做煩惱行。」所以他下面:20:32

作是白云:「今後不行諸煩惱行,惟願為說如是正法。」目犍連子為說法已,證阿羅漢。

那他因為看見了,這個時候:「啊!那雖然暫時可以生天,生了天還要下來,那怎麼可以呢?既然了解了這個道理,不要再去行煩惱行。」既然我們已經了解了,只要我們肯去做,沒有做不到的,那為什麼不直截了當地斷除煩惱,還要生了天,生了天忘記掉了,還要下地獄,同樣地做。所以我們現在實際上如果我們了解了這個道理,我們念世間的念書是不是很辛辛苦苦?念完了半天,對不起,還是一樣,那你為什麼還要念世間這種毫無道理的書呢?或者我們叫三有的這種。所以我們同樣地能夠去做的話,豈不是一口氣能夠解決這問題這才好呢!這個是非常實在的一個問題。所以他們就照著這樣去做了,那麼所以他們去求說:「目犍連尊者,那這樣的話,我不要學這些了,希望請求您告訴我們正法。」那麼尊者就告訴他法。他們如法聽完了,去修行,證得羅漢,羅漢果就是真正地能夠跳出生死輪迴的一個下限。22:05

那前面就是實際上的引一個例證,我們但願從前面告訴我們這個,這個種種的道理──聖教,然後所謂宗、因以及種種的實際上事實的比喻,我們應該策發些什麼呢?所以下面大師再警告我們一下,就是把前面說的這個道理再總結起來,這個我們要記在心上。下面的話是:22:41

是故能滅懈怠,能發精進,勤修正道,策發其意,令希解脫及證解脫。其根本因者,謂讚修苦。

所以能夠滅除我們懈怠,那個滅除懈怠需要什麼?「發精進」,實際上這是一件事情的兩面。發精進幹什麼呢?去「修正道」。要做這件事情必須先內心當中,先要內心當中意樂要轉變。那麼自己內心當中有這樣的一個好樂心,願意這個斷除煩惱,因為這個煩惱將來會感苦果,願意認真如理修行,因為這個修行可以解決這些問題,所以這個是非常重要的。那麼策發這個內心希求解脫,它最最的根本的原因是什麼?讚苦──「讚修苦」。不是等到你苦了,不是,在我們還沒有正式感苦的時候,透過了我們修那個苦的內涵,所以讚修苦。說「修」,就是我們理論了解了,去思惟,然後思惟到──正確的狀態當中,會轉變我們的心意,會推動我們照這個方向去做,它是最根本的原因。為什麼要根本因呢?還要其他的條件,還要其他的很多條件。平常我們來說:我們吃飯,那麼這個根本因是什麼?米,這個不能少;當然你說我吃麵食,那是麥啊,那是根本因。單單那個米跟麵行不行?不行,還要其他的條件。所以前面說的很多,這是我們要把握準。24:54

縱有大師現住世間,於此教授,更無過上而可宣說。

那除了這個前面以外,更特別地強調一下,說:我們是不是要學佛?「大師」就是佛。那關於這個,就算大師在世間,那真正告訴我們也就是這個,再沒有超過這個了!實際上,這個教授就是從佛、世尊絲毫無差地一代一代傳下來的。那麼繼續下去:25:33

即於此中,發生下中士夫意樂,次第極顯。

那我們由這個上面就可以看得見,就是前面說過,正式怎麼樣從下士到中士,這個次第就非常明顯。那前面我們曾經在道的總建立上面,很清楚明白地,說我們真正這個《菩提道次第》這本論,引導我們的是要成佛,所以要成佛的要發菩提心、修菩提行,這個叫上士。但是那個上士的前面的準備是什麼呢?那就是中、下。所以因此前面那個次第──下而中,由於這樣的次第增上。那現在呢,前面所有講的從念死,死了以後,說想想將來可能到哪裡去,喔!會墮落,這些都是使得我們能夠發下士。發了下士以後想想:那既然我有那修行,可是就算生了天,還要掉下來,那對不起,這樣的話,那生天也不要了,那我一定要跳出生死輪迴,那個是中士。有了這個中士以後,那進一步,再推度自心,用種種的方式,那就是上士。所以這個次第是非常明顯。所以我們每到那個地方的話,自己就回憶一下,回憶一下。這一點對我們平常非常、非常重要的!否則我們如果不了解這個特點,把那個次第弄錯了,那就很糟糕!27:35

當然所以用三士道引導的,還有另外一個原因,大家還記得不記得?另外一個原因,什麼原因?啊?對!摧慢、摧增上慢,這一點非常重要啊!現在這個特徵,尤其在我們漢地、我們中國。因為的確是漢地一般來說,這是一個大乘根性,這是好的,可是現在大家並不了解佛法的次第,那動不動因為大乘嘛,說:「啊,我那修了,我是學菩薩的,我是菩薩行者。」那也自命為菩薩,這樣。實際上菩薩要到什麼程度啊?起心動念處處地方為了別人。那這個為了別人,必定要什麼為別人?因為了解生死的苦,要徹底解決。所以如果沒有真正的中士的內涵,那前面說不可能有上士;從同樣的次第,如果沒有下士的內涵,根本不可能有中士。現在連它下士都沒有,自己說為利有情願成佛,我就是菩薩了!那這是非常嚴重的增上慢。那發了菩提心以後,行了菩薩道,那時再去證空性。否則的話,我們很容易那個起那個增上慢,那這樣的話,我們該修的那條道路就錯了。29:10

所以說這地方又特別地再說一下。噢!那個前面那個次第非常重要,那個次第的內涵就說明什麼?我們這個質要到什麼情況之下才算,絕對不是嘴巴上面唸一下,或者似是而非,好像──嗯!有這麼一點。29:37

所以我今天想起來了,最近常常有些同學跑到我這地方,因為談這個問題,最近我們又重新很認真地去學《廣論》。同樣地我也遇見這樣的一個同學,常常跟我講,他對那個緣起性空,啊!他感覺到實在好,他自己了解了,這樣。實際上你不能說他一點沒有認識,可是單單……真正地去實踐去做了以後,那時候才會有這個感覺。所以我經常在我的周圍,我自己也是一樣,慢慢、慢慢你去體會的話,那才曉得,就是我們沒有正確的聖教的人衡量的話,自己不大認識它真正的這個質跟量。那麼前面講的部分是質,那麼這個質還需要量,所以下面看:30:33

淨修心量,亦是乃至未起如是意樂以來,應須恆常勵力修習。

那同樣的,還要一定的量啊!所以要淨化自己的內心修這樣的,那個特徵要到什麼呢?「未起」,不僅僅是起來,一直要到起來了以後再繼續地努力,到努力到什麼程度呢?遇到任何一個境,任運就生起來了。所謂任運的話,不加思索的。平常我們不加思索的是什麼?「我」;平常我們不加思索的──自己的習氣,自己的習氣看見好東西就歡喜。現在要照著《菩提道次第論》告訴我們次第一步一步走上來,修到不加思索地一碰到那個東西,就感覺到:啊!害怕。自然而然一碰到自己就怕,說喔唷!隨便一碰到這個東西,曉得這些境界一沾上的話,那將來就受這麼嚴重的可怕。如果這種心理還沒現起,對不起,那還要修。31:49

內鄔嗉巴亦云:「應觀能生彼中之因,先作未作,現作未作,為念不念當來應作。

「內鄔嗉巴」,那就是這個傳承當中的一個非常重要的一個祖師,那麼前面講那個道理,下面就是再用祖師的語錄來說。說平常的時候我們真正應該做的是什麼呢?是應該不斷地去觀察,我們現在對境起心動念作了些什麼。看看我們是對於這個三惡道這個因,造什麼因會感得,說以前有沒有作啊?現在來作不作啊?那是不是經常心裡面緣著這個念頭,防止以後當來作不作啊?就是這樣。32:55

若先已作,或現正作,或念後時而當作者,則當生彼。若生彼中,爾時我當何所作耶,我能忍乎?

假定我們以前已經作了,眼前還在作,或者說以後還要作,作了以後會感得生那個地方去的業。那到真正生到那地方的話,那怎麼辦?我能忍受嗎?33:27

作是念已,作意思惟,必須令其腦漿炎熱,起坐慞慌,無寧方便,隨力令發畏怖之心。」此是切要。

了解了這個,那不但是了解了這個道理以後,還要繼續地去思惟。思惟到什麼程度呢?思惟到「腦漿炎熱」。當我們認真去想的話,你會覺得全部的精神貫注在這裡,那這個頭腦,就是全部一心一意想在這裡的話,那時候心裡就很害怕,坐也不是、站也不是,因為害怕嘛,所以心裡面根本就安不下來。這是什麼啊?自然而然發生了怖畏之心。有了這個怖畏之心了,那我們就不敢隨隨便便馬馬虎虎了,所以這個是非常重要的。那這個無非是引祖師的話,重新敘說一遍上面的道理。34:29

現得善身,若如是思,能淨先作,未來減少。先所作善,由猛欲樂,發願令轉增長繁多。諸當新作堪能趣入,則日日中能使暇身具足義利。

那透過了這樣,我們現在得到了這個真正的賢善之身,這個「善」就是真正的這個身體能夠修行的。那我們如果能夠照著這樣道理去作的話,那麼以前作的我可以淨化,未來可以減少,這樣。那麼至於說──這個是壞的──好的方面,由於這樣很強盛的欲樂,這使得增長,這樣。那麼還有呢,新作的、新作了好的能夠不斷地向上。那由於不斷地這樣去作的話,壞的事情──已作的懺悔,未作的不作;好的事情──已作的增上,未作的努力,那這樣的話,豈不是使得我們這個真正有暇的身體,一天都不空過,能夠產生了最好的用場了。35:51

若於現在不思彼等,墮惡趣時,雖求從彼畏怖之中,救護依處,然不能得。

前面所說的,都必須趁沒有墮落,趁得到現在賢善的暇滿之身。說反過來,若於現在得到了暇滿身,不如法地去思惟這些事情,一旦真正墮落了,因為不去思惟,會怎麼樣?隨順我們習氣轉。想想看是不是這樣?我們除了隨順我們習氣,沒有第二條路好走。那個時候我們的習氣,永遠輪迴生死,而輪迴生死當中仔細去看的話,惡是絕端地多,善是非常地少。業的感果就看你的造的業的多少,既然造這麼多惡業──墮落。墮落了以後,對不起,到那時候,你要想去救,救護沒有用,到了惡趣沒有用。前面在三惡道苦當中已經講過了,地獄是絕端地痛苦,你除了這個痛苦以外,拼命地這個忍受,忍也無法忍以外,你沒其他的條件;餓鬼也是如此;而畜生根本沒有能力去選擇善惡。所以一旦墮落了,當然要求救來不及了!所以說:37:20

爾時於其應不應作,無慧力故,不能取捨。

就這樣,這個是它的一個特點。37:28

如《入行論》云:「若時能行善,然我未作善,惡趣苦蒙蔽,爾時我何為。」

這個在《入行論》上面的策勵我們那個偈子。他說假定是這個時候我們能夠有機會作好事,但是我們沒有作。沒有作好事作什麼啊?作造惡業。造了惡業以後墮落了,那時墮落了以後呢,「惡趣苦」,整個被它蒙住了,請問:那個時候怎麼辦?38:05

又云:「誰從此大畏,能善救護我,睜其恐懼眼,四方覓歸依。見四方無依,次乃徧迷悶,彼處非有依,爾時我何為。

第二,繼續下去說:到那時候你掉下去了以後,你會想:「啊!那這麼恐怖的這樣的一個狀態,誰能夠來救我啊?」內心當中我們可以想像得到,當我們突然之間遇到一個絕端恐怖的情況,那我們是不是想辦法要去求救啊?所以它這個是一個很現實的問題。「睜其恐懼眼」,內心充滿了恐怖要去求救,但是到處去找,有沒有可以真正幫忙我們依靠的地方?沒有。任何一個方面,「四方」,任何一個方向,找不到!「徧迷悶」,唯一的就是這樣,一無是處。請問:那個時候我怎麼辦?現在好好地想啊!39:21

故自今歸依,諸佛眾生怙,勤救眾生事,大力除諸畏。」

所以要記住啊!不要到那個時候來不及啊!要趁現在還有所作為的時候,好好地找歸依的地方啊,那個歸依的地方是哪裡呢?佛。只有那個佛是一切眾生真正可以依靠的;只有佛,他唯一努力的──「勤救眾生事」。這個是佛唯一做的,他只有做一件事情,勤就是精進,他佛只做一件事情,幹什麼?救眾生。他不但努力救,而且他有力量,能夠「大力除諸畏」,能夠幫忙我們解決這個問題。《入行論》上這個偈子,我們好好地擺在心裡面。40:23

此僅粗分,廣如《念住經》說。定須觀閱,數數觀閱,於所觀閱,應當思惟。

這個地方是粗淺的,但是重要的都在這裡,如果詳細來說,是《念住經》裡面說,這些我們一定要去把它好好地取來看。那現在實際上真正的,為什麼叫我們好好地看呢?就是主要的策勵我們,使我們真正地能夠努力做,這個才是真正重要的。所以他下面說「數數觀閱,於所觀閱,應當思惟」,這個才是我們眼前最最重要的,這樣一個特點。那麼到這裡為止,上面這個思惟三惡趣苦,以及思惟三惡趣苦當中的地獄、旁生、餓鬼,都把它告一段落。那我們現在繼續看下面:41:33

第二習近後世安樂方便

這個也是屬於這個「取心要」,當我們得到了暇滿的人身,下面就取心要。然後取心要過程當中,道總建立跟那個對道次總建立了以後,下面分下、中、上,現在這個是「正修下士」當中。前面一科「發生希求後世之心」,第一個,透過上面講那個,那我們眼前就不要了,這要希求後世。第二呢,「依止後世安樂方便」,這就是眼前說第二這部分。不過這個前面的題目,這個地方的題目,前面這個科判上面講的,「第二依止後世安樂方便」,這地方「第二習近後世安樂方便」,這到底這文字怎麼,眼前沒關係,只要我們懂得內涵。所以諸位將來好好地學,把藏文學通了,深學,然後透過你們再去兩者當中選一個更切題的來安立這個。42:49

那我們現在又看這下面:那麼既然現世很快地死,又不能久住,死了以後要下地獄,所以這個是一無是處的,我們在這種狀態當中,真正能夠找的是在後世。那麼請問,既然要努力後世好,那也就是這一世積那個能夠後世好增上的因,那麼這個地方就是說「習近後世安樂」的這個正確的方法。這個裡邊分兩部分:43:33

分二:趣入聖教最勝之門淨修歸依,一切善樂所有根本發深忍信。

這一部分分成功兩個,那麼現在要想真正地趣入後世的方便分兩部分,第一個呢,這個要歸依、要歸依。所以真正「趣入聖教」的最殊勝的這個門進去的是什麼呢?「淨修歸依」,要修,而且要淨修,這第一部分。第二,這個不是我們要安樂嗎?說一切善的、一切樂的根本,對於這個道理要「發深忍信」。也就是說前面是趣入聖教之門歸依,對於歸依能夠得到安樂的這個道理,對於這個道理要發起深忍之信,簡單來說發起深信。44:37

那麼為什麼「信」,我們要加一個「深忍信」?信有幾種,有一種:人家告訴我,我就相信了,糊裡糊塗的就這樣。這個能不能幫忙我們真正地解決佛法的問題?不能!所以在佛經裡面,佛陀告訴我們,有一句非常重要也有名的名言:「信為能入,智為能度。」我們真正進去的是信,可是那個信如果是糊裡糊塗的,好像進去、好像不進去,碰到一件什麼事情都動搖了。所以雖然相信了,沒辦法真正地趣入,沒辦法趣入照著它去做的話,不可能真正地了解它的內涵。所以要想真正解決問題的話,要照他正確的方法;照他正確的方法,一定要信得過他,才願意棄捨自己的,然後跟著他學。所以一開頭,那個「信」本身它有很多條件,確立了這個以後,那麼才堅固自己的信心。那堅固了自己這樣的信心,所謂「信為欲依」,我相信了,會策發我的願意好樂地這個向裡邊真正地深入追求;有了這樣的好樂心,會努力,「欲為勤依」,努力去做就得到好處。所以這個地方分成功這個兩部分。那麼現在我們就看,入聖教的門修歸依:46:25

初中分四:由依何事為歸依因,由依彼故所歸之境,由何道理而正歸依,既歸依已所學次第。

前面我們談趣入聖教的門是歸依,那這個是、對於這個道理,是一切善樂的根本,對於這個要發深深的深信。那因為這個信不是普通迷信,所以真正以智慧──所謂智信,所以既然智信的話,我要說道理,我為什麼我要歸依?這因此在這地方說「由依何事」,你什麼原因而要來歸依?第二個,依這樣的一個原因要歸依,那麼我歸依的對象是應該怎麼樣?所以歸依的原因把握住,非常正確;在這個原因之下,所歸依對象也非常正確;那麼在這個時候,怎麼方法、怎麼樣去歸依法;歸依了以後應該怎麼做。那是開出來四科,這個四科我們雖然還沒有深入地一步一步向裡邊去好好地學,可是已經能夠從這個綱要上面把握得準,這個正是智信的必須的條件,而不是含含糊糊迷信。這清楚嗎?所以對那個綱要把握住了,然後每一個這個綱要我們再一步一步地細入。48:08

今初

現在看第一個,第一個就是「由依何事」,為什麼原因要歸依?看文:48:17

因雖多種,然於此中是如前說,於現法中速死不住,死歿之後,於所生處亦無自在,是為諸業他自在轉。

那有很多原因,現在我在這裡所講、我們在這裡所要學的,也大師告訴我們的,就是前面照著次第來。說我們已經看得很清楚、了解得很清楚:現法──啊!那非常快地死,根本你沒辦法安住。那麼死了以後呢?對不起!不是沒有了,還一定要有個去處,這個去處也不是自己能夠把握的。誰作主的呢?是業。那麼請問:這個業是什麼樣的行相呢?那我們就看:49:10

其業亦如《入行論》云:「如黑暗依陰雲中,剎那電閃極明顯,如是佛力百道中,世間福慧略發起。由是其善唯羸劣,恆作重罪極強猛。」

這個引《入行論》,那個也是大師引的,實際也就是大師告誡我們的。這個地方可以說明不但大師──宗大師,大師這個傳承是阿底峽尊者,而且寫《入行論》的寂天菩薩。所以也告訴我們從佛以來,所有傳承真正如法行的祖師們,也就是真正成就的人,沒有一個例外,都是告訴我們這樣;也沒有一個例外,他們都是照著這樣做,過來解決問題的人。因此我們希望解決問題,豈不也應該從這樣去走。50:18

所以前面我們說,喔!那既然是將來到哪裡去都是業決定的,那我們現在看看,我們眼前有什麼業呢?他說就像黑暗在依黑雲中,也就是說那個晚上再加上滿天烏雲,那是伸手不見五指,一點看不見。那個時候「剎那電閃」,忽然之間電閃,啊!非常地明亮。這兩個說什麼?就是說我們世間所有的人,在無明當中,所以無明重重疊疊的,本來已經看不見,還要加上很多的陰雲,是一點都看不見──並不是我們這個眼睛看,我們的慧眼去看,根本沒有力量選擇是、非。所以我們這是為什麼,我們動不動就會引證像《前世今生》、《新世紀的飲食》,大家都說進步了、進步了!實際上看看,不要拿佛法來衡準,拿世間來衡準,那都是一團糟,已經夠黑了,何況拿佛法來去。51:39

所以說黑暗再依烏雲,唯一的光明是什麼?剎那閃電。那個電指什麼?「如是佛力」,那就是真正的唯有的光明──佛,在所有的一切當中生起來,啊!真正見到光明。我們必須要見到了光明,認識了法的是、否,才能夠照著法去行,那個時候多多少少會積一點白業,也就是「福慧」之業。所以實際上,我們世間人在這種狀態當中,能夠非常──就算有機會看見,非常短暫的一剎那,所以世間真正造福慧的,就這麼很短暫的一點點。所以我們的善是非常地羸劣,羸劣是簡直是微弱到不得了,而平常真正做的都是重罪,不但重罪而且非常地強猛。這《入行論》上頭的,下面再解釋:52:47

諸白淨業勢力微劣,諸黑惡業至極強力,故墮惡趣,由思此理,起大畏怖,

說:啊!了解了這個情況,我們的乾淨的、這是清白的那個業少得不能再少;而黑業的非常地強大,既然如此,將來會墮落。因為這樣,那我們就是起恐怖。53:18

那現在我們可以隨便地想一想看,平常我們常常講,我們不妨從早晨到晚上去想。早晨起來了,聽了打板了,是你想起來,一打板:「啊!我覺得生死輪迴很恐怖,我還要救一切人。馬上起來!」還是你想:「唉呀,這個天氣那麼冷,再轉一轉。」自己很清楚。起來了,跑得去大殿上面去唱唸,有氣無力,打瞌睡,不恭敬是這個因。就算唸咒,你也沒有想:啊!為了要救一切眾生,我全部精神;還是癡癡呆呆地去唸?你仔細想想:好事、做好事都是很多惡緣。面對著這個三寶不恭敬,都對我們有損失,那壞事呢?那不用說了!54:12

所以我們稍微想一想的話,那自己就會生起這種真實的了解,了解了以後怎麼?起怖畏了。這個既然害怕了,我們會不會去求救啊?就要去求救了。我們現在所以做不到的話,就是沒有生起那個怖畏心。所以前面這個就策勵我們怎麼去生怖畏。那麼生了怖畏呢?54:35

次令發生求依之心。

由於這個害怕,那我們要去想辦法,真正要求救了,這個是可歸依之處。真正的歸依的因就這兩件。所以,54:52

猶如陳那菩薩云:「安住無邊底,生死大海中,貪等極暴惡,大鯨嚼其身,今當歸依誰。」

那正說之前,再引另外一個陳那菩薩告訴我們的。說我們現在實際上在哪裡呀?在生死大海當中。這個生死大海大到什麼程度啊?廣是沒有邊,深是沒有底,這樣。那麼這個生死大海,實際上就是我們輪迴當中,那真正的原因呢?煩惱。煩惱主要的是:我們現出來的行相──三毒為主,說「貪等」,貪等等這些,非常地粗暴、非常地惡劣!所以造了這個惡業以後將來我們一定會死的,那個海裡邊最大的是鯨魚,就這樣,實際上那我們就是個死亡,那造了這個一定被這個惡業所吞食。那個時候會產生很大的恐怖,所以那我們現在要找誰去求歸依呀?最主要的,這個陳那菩薩說的也是讓我們策發,第一個:對於我們現在的現況,這個現況就是生死大海起怖畏;然後因為起怖畏,所以要求找歸依。所以下面總結:56:19

總為二事。由惡趣等自生怖畏。深信三寶,有從彼中救護堪能。

這兩件事情,第一件呢,對於惡趣害怕;然後第二個,深深地信仰三寶,能夠真正地從這個生死輪迴大恐怖的境界當中,把我們救出來。這兩樣東西非常重要!那麼告訴我們了,還更進一步,說這兩件事情不是嘴巴講講的喔!所以他說:57:03

故若此二唯有虛言,則其歸依亦同於彼,若此二因,堅固猛利,則其歸依亦能變意,故應勵力勤修二因。

對於這個兩個原因,假定只是嘴巴上面講講,那這個歸依也是嘴巴上面講講。所以我們現在這個世界上面,平常我們講暇滿難得,這樣;現在很多人說這個暇滿好像並不難得。那我介紹他《前世今生》是希望他了解暇滿難得,他看了《前世今生》,又說有這麼多人轉來轉去都是人,不難得啊!我們看了這個才知道,那麼多人當中,有幾個聽見過佛法的?聽見了佛法,有幾個相信佛法的?相信佛法了,有幾個了解佛法的內涵呢?了解的佛法,有幾個照著去做?照著去做生起這樣的內心歸依的,有幾個?這個《前世今生》跟這個另外一個人寫的叫什麼?《生命不死》,找不到一個。你們有沒有發現這個特點?在我們周圍去找,我們這麼圈子裡面,所以我自己一直感覺得:唉!你說到底算是暇滿有還是沒有呢?我實在是自己無法來說。這個是非常難得、非常難得!所以這個暇滿是非常難得的!58:43

那現在有太多人:「啊!我已經歸依過了!」再不然呢,那時候說要數數歸依,「我已經歸依很多法師了。」「你怎麼歸依?」「你看我的歸依證有幾十張,哪一個大法師我都歸依過。」這個叫歸依嗎?這是我們現在很不幸的地方。那個歸依還算好的咧!他唸了一下「諸佛正法眾中尊」什麼,然後「為利有情願成佛」,我就是菩薩了!就是這樣。所以他前面一再策勵我們,我們不是拿了標準去衡準別人,衡準別人根本錯了!我們了解了這個,反觀自己,說:啊!我們怎麼自己必須要懂得那個次第。59:28

其實如果我們了解了這個特徵,不妨現在看看所謂淨土法門。淨土法門大師也策勵我們,啊!這個世間是一無可取,趕快拼命念佛啊!本來他這個方法的確至少歸依做到了,可是他現在總覺得:啊!這個法門很好。實際上內心當中有沒有生起這種量?沒有。所以只要歸依的心沒生起來,那嘴巴上面講的是空話,那它的好處,談不到!所以這個後面這一句話告訴我們這個。所以我們應該努力,現在努力的是什麼?修這兩個因。好,那這一堂課就到這地方。01:00:14

播放迴向影片

更新紀錄:
1.0初版2021年6月22日

學習平台:
大慈恩譯經基金會(主要)
澈見幸福(個人化App)
幸福無盡藏(隨身碟)
月光機二代(離線學習)
Apple Podcasts
Spotify Podcasts
文字大小
主題
捲動模式
列印 預覽列印
播放連結 自訂播放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