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鳳山寺版)33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

鳳山寺版 第三十三卷

這是甲四,那麼甲四當中這個先根本是親近知識;親近知識呢,現在要修行,有暇身勸取心要,這個次第一步一步下來。那麼正式的心要分兩部分:一個是對道的總建立,第二部分根據這個正取心要。這個「總」,跟根據那個總的下面的次第的關係,這個就是整個的道體的最重要的那一部分,簡單地說一下。那個道的總建立就是一個總綱,然後現在正取心要呢,根據這個總綱裡邊每一個地方的別目、細部。舉一個比喻,比如我們要造一個房子,那麼要先請建築師給我們畫一張圖。那我們去看那個圖的時候,他翻開來第一張,有的時候一張透視圖,就是你一看這張圖,你就把那個整個的那個要造那個大樓,那個概念它全貌可以把握得住。那麼然後下面呢,這個裡邊就是一張總平面圖,這樣,說這個地方怎麼配置的,平面跟立體彼此間。是你把那個整個的要造那幢大樓,它有些什麼樣的內涵看清楚,然後下面一張一張,每一個部分,怎麼從基礎,向上一層、二層、三層到屋頂,乃至於裡邊每一個部分,每一層裡邊的細細的配置。

或者我們用另外一個比喻,比如說我們要從基隆到高雄。那麼這一個地方,當然譬如說你熟悉的你根本不要管;如果說你不熟悉的,要憑藉了這張地圖來引導。那麼可以看得見這張地圖上面,通常這張地圖有仔細的地圖,這地圖有一部分,它有一個像那個總地圖索引。那個英文,這個如果是外國的地圖,它有一個叫 Key Map, Key 就是個關鍵,Map 就是地圖,那上面指什麼呢?那個翻成功我們中文什麼?我好像一時想不出它正當的名字來。也就是說像剛才那個基隆到高雄去這樣,他把那個整個台灣的地圖畫出來了以後,然後基隆──說最北端一個圈圈,那麼順著次第基隆要到高雄去,必須要經過台北、桃園、新竹、苗栗、台中,說這個次第是一步一步下來。然後經過那個路的過程當中,比如說基隆到台北,那個台北是什麼?畫一個圈圈,哦!你曉得這樣,然後再下來,到桃園的時候,那是在桃園經過高速公路那地方有一個圈圈、新竹是一個圈圈。實際上新竹是一個圈圈嗎?說當然不是,但是你必須透過這個,是不是很清楚地次第看得清楚?

那因此在我們道的總建立上面也是一樣,說你下面第一步應該依止的是老師。然後前面這是準備,準備了以後,然後依止老師要學習什麼。那時候下士,那下士是一個必須的,相當於地圖上面一個圈圈一樣;然後中士。為什麼要這樣必須經過,你在這一張總綱的地圖上面就看得很清楚。那麼下面你正式要走的時候,你單單看那個圈圈,你會走嗎?你當然不會走。所以我們現在就一張細的,說哦!從基隆出發到台北,經過台北,那張台北的整個地圖就很清楚。那因此在這個總表上面那個圈圈,就變成功一個很仔細的,仔細的一張可以指導我們進入的這樣仔細的地圖,那你根據這張地圖,按圖索驥走下來,那就對。

那通常我們對這個概念,我們有一個另外的名字叫總、別,總別。其實事無大小,我想在座的老同學,這句話也是聽了何止千百遍,始終都是這個概念。現在的問題就是說,你聽過了以後,是不是有機會讓你真正觸動你的心,你能夠去運用,這個是一個重要的關鍵。那當然《廣論》上面處處地方告訴我們,聽的時候要聽清楚,聽清楚了以後,你處處地方隨遇見的去如理觀察、去思惟。經過了觀察、思惟以後,你會對於我們學的內涵,有進一步的認識。那個認識跟聞、跟思相應的,我們稱這個叫「比量」;現在引導我們正確的,解決我們愚癡無明的這個是比量之智,修道我們必須要了解的。

所以那個總別之間的關係是非常重要的,那麼像這個科判那個次第本身,那實際上也就等於說剛才那個圖上面的,那張整個的總圖,然後這個用圈點來表示彼此的關係,有什麼樣距離,中間過去的時候,有可能的什麼樣的岔路,這樣相關的這些。現在我們這一章總的弄清楚了以後,現在進一步說現在我們要趣入了,那麼這一個細部是些什麼,那這一個就是今天我們向下看的:

第二正取心要分三:

那麼我們在前面看那個總體建立的已經曉得的,他要想達到成佛,必須透過這樣的下、中、上三個次第,這個次第有它必然循序──循著次第漸進,而且必須經過的,所以第一步從下士開始,然後中士、上士。所以說:

於共下士道次修心,於共中士道次修心,於上士夫道次修心。

那麼這地方先從下士開始,這個第一個是下士。

初中分三:

分哪三部分呢?

正修下士意樂,發此意樂之量,除遣此中邪執。

那第一個,就是我們修,真正要去修的是修什麼?下士的意樂,就是我們的內心這個認知、這個心理狀態,這個也要改變。那麼告訴我們怎麼去修,要到什麼程度呢?那就第二個,說意樂要到這樣的程度。所以「正修下士意樂」是講這個「質」,「修此意樂之量」是講這個「量」,然後第三個避免錯誤,所以去掉錯誤。

關於這個我們來簡單說個比喻。比如我們現在很簡單明天要吃,所以要燒飯,那第一個現在我們吃的米飯,那個米要弄對,是吧?說抓一把、拿一粒,對不對?對!但是一把跟一粒夠不夠?不夠!要到什麼程度、要多少,是這樣的一個內涵。所以第一個要識得那個質,第二個要量足夠,然後第三防裡邊的錯誤,諸如此類。就是說我們也剛才講的那個比喻當中,米是白白的,但是有的時候,米是有……譬如說稻穀的種下去,那我們平常混了很多稗子,那個稗子呀,「稗」曉得不曉得稗?就那個種了稻以後是一樣的,可是當初種出來的這個苗、這個秧啊,那個跟稻一樣,所以你分不清楚。反過來,我們收到了稻以後,比如磨了米以後,有的時候你會咬到一點石子,當時看不見,因為白白的混在這個白裡邊,你也看不見,對吧?那諸如此類的,有很多錯誤的地方,這樣,那麼這個東西我們要把它拿掉。

所以這個下士當中分成功三部分,那麼這個三部分我們也照著次第來,說第一個就是下士的意樂。那麼現在這個「士」,跟世間的我們無知的,是有一個根本的差別。那現在想要修下士是共下士,是共下士道,也就是下士從這一個地方經過,必須要的修些什麼呢?兩部分:

初中分二:發生希求後世之心,依止後世安樂方便。

平常我們在下士部分,一般現在的人都是只圖眼前的,或者是這一世的,實際上學佛法的人有個不一樣的地方──我們要努力未來的,不是這一世,這個是世間的人跟修學佛法的兩個根本差別之處。為什麼原因?整個的後面都是講這個,簡單地來說,這是因、果的必然性。了解了因果的必然性,那我們真正重要的,是種那個因,這個才是我們真正重要的。而眼前一般來說,現起來那個都是果,那個果是沒辦法改變的東西,真正要改變是因地當中,而現在努力的這個果是將來。

是因此簡單地來說,說真正了解了正確的世間的真相,也就是正法,那當然現在是我們跟佛、菩薩以及祖師們來引導。所以真正的下士修行的人,或者共下士,他第一個「意樂」──說內心當中要改變只求現世,而要求未來,也就是說了解這個因果的必然性,種將來的正因。那麼第二部分,「依止後世」,那了解了重心是從果認得因,那麼將來怎麼使得後世的增上,那麼在這個上面,怎麼樣才根據著這個,使得我們得到真正的安樂的正確的方法。那這個裡面呢,現在這個兩個當中又分為兩個,說希求後世,我們怎麼樣才能夠「發生希求後世」呢?

初中分二:思惟此世不能久住憶念必死,思惟後世當生何趣二趣苦樂。

這文字容易懂,等一下下面馬上講,所以不解釋。

初中分四:未修念死所有過患,修習勝利,當發何等念死之心,修念死理。 今初

那麼現在說關於這個,第一「思惟此世不能久住」,這一個裡邊又分四部分來講它。因為這一個思惟告訴我們,世間是我們沒辦法恆常地安住在這裡,而且一定要死的,所以這一部分就告訴我們要去修死,這樣。那所以這一個地方就告訴:不念死,「未修念死所有過患」,第一個。我們說好端端地為什麼要去念死呢?而現在修行人要告訴我們去思惟念死的道理,那說如果你不去思惟這個念死的話,有什麼過失、有什麼害處。反過來說,修了以後呢?「修習勝利」,有什麼殊勝的好處,這個不是普通的好處喔,這是殊勝的好處。現在《廣論》上面講的「勝利」,不是說兩個人打仗打勝了,不是這個意思喔!說這個「利」是利益,這個利益有普通的,有最殊勝、最特別的,這個地方的勝利就是最殊勝的、特別的。相當於我們前面「大」,大有兩種:相對的、絕對的,這樣。那麼現在這個殊勝的利益就是絕對的利益。

那麼經過這兩個,曉得了不修有什麼害處,修了有這樣的好處,那麼現在修呢?要發什樣的念死之心。因為假定說我們弄錯的話,念死會念錯的,所以他告訴我們,念死要念怎麼樣的心才可以。這個了解了,才下面,第四「修念死理」。好!就是告訴我們修念死的這個規則、方法、軌理。現在我們一步一步地來看,第一個,第一個就是沒有修念死有什麼害處。看文:

如是於其有暇身時,取心藏中有四顛倒,於諸無常執為常倒,即是第一損害之門。

那麼現在修行依止了善知識了,這是外的,外緣;裡邊呢?要內外配合,就是我們必須要得到這個暇滿的人身。現在得到了暇滿的人身,我們該做的事情當中,有很多是虛假的,這不是精要的,這絕對不是我們得到了暇滿人身該做的。該做的,真正的精要的部分,這個就是「心藏」,這個是真正的精要的部分。

平常我們現在有很多人常常說,不要說外面的人不知道,就是我們跨進佛門了,心裡面真正緣的,仔細想一想看,我到底是緣到應該趁這個機會修的心要,還是空忙?這個並不在事相上面談哪,在認知上面。什麼叫「認知」?比如說我同樣的拜佛,照理說這個拜佛是件好事情嘛,有人就說拜拜佛會健康的,這是個運動,那簡直是顛倒得不能顛倒!拜佛是件好事情,可是他就是為了好像運動而拜,那錯了。也許你覺得今天我跑得來吃飯,吃飯這個,說這是件不好的事情,但是我要修行豈不是還要藉重這個身體?所以我以這個「五觀」,說「為辦道業,方受此食」,那念念吃下去的時候想。那這樣如果你能夠存著這樣的心念去做,那吃飯就是對。當然並不是鼓勵我們:哦!吃飯對,那我們就吃飯去!那這個就根本錯了。意思就是說一個修行人,做任何事情,內心上面什麼是真正地跟修行相應的。修行過程當中,中心是什麼?輔助是什麼?那這些都是在「道總建立」,跟現在的「正取心要」裡邊告訴我們,這個就是我們得到了有暇身,應該真正去執取的、努力照著去做的精要。

那麼在整個修行過程當中,我們有錯誤,這個錯誤由於自己認知的顛倒,總共最主要的四樣東西就是「四顛倒」。那四顛倒是什麼呢?諸位知道不知道四顛倒是什麼?對!常、樂、我、淨。因為世間的真正的行相,第一個我們應該認識的,就是世間的真相──這個世間就是「俗」──世俗當中的真相,佛告訴我們這個是苦,是「苦諦」,真真實實是苦的。那為什麼是苦呢?那你看,說這個是無常的,是吧!所以他那樣告訴我們,那麼現在我們真實地也想進去,所以佛門當中在修行,第一步進去的要去修行的是三十七道品當中叫「四念處」。四念處念些什麼啊?「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我們總把我們這個身體看得最好,實際上這個是最髒、最髒的這個東西,身是不淨;然後我們說貪圖快樂,處處地方圖這個快樂,實際上告訴我們:我們所有的這種眼前的感覺這個都是苦。苦那是後面會細說,那所以這裡不講。

那現在最重要的這個四個顛倒當中,現在哪一個是最嚴重呢?最開頭對我們、照著次第來開頭,我們最重要應該去對治的呢?就是「常顛倒」。所以他下面說,在這個四顛倒當中,明明世間相是無常的,可是由於我們無知,那麼執著它,以為是常的,這是第一個顛倒。而這個顛倒,也就是最嚴重地損害我們的。那麼現在關於這個常顛倒中:

其中有二,謂粗及細,

真正地講,常顛倒有兩個:一個粗、一個細。那麼粗的是什麼?我們看得見的,說這個身體會死亡的,這個東西在變化的。細是什麼?細就是心理狀態。所以剛才四念處當中說「觀心無常」,現在我們並不馬上去觀,可是我們要了解心的特徵,心的特徵是剎那生滅,這樣。那個剎那並不是說像我們講的一小時、一分鐘、一秒鐘,好像有一個時段,實際上這是一個形容它根本永遠在生滅當中,你找最短的時段,沒有這樣東西。換句話說,要想找最短的、停住的,沒有,它一直在變,這個才是真正細的無常相。那至於說這個身體的死亡,那是粗的,那現在我們這裡真正要講的,只要講那個粗的就可以了。反過來說,有了這個粗的認識照著去修行,一定能夠步步深入體會到細的。那麼現在我們看:

於其粗劣死無常中,分別不死是損害門。

在這個粗的死無常當中,那個粗的死無常就是我們的死亡,平常我們因為不了解,由於顛倒,所以總以為我們恆常不變的,這樣,所以也不會想到死的,那這個是對我們最大的損害。那麼關於這個死,一般來說,我們就說:「我們人人會死啊,哪有不知道的!」這個算不算呢?不對!下面說:

此復僅念今後邊際,定當有死,雖皆共有,然日日中,乃至臨終皆起是念,今日不死,今亦不死,

說,不是說單單說:啊,反正一個人到頭總歸會死的啦!所以到最後邊際──說這個人生最後的結局一定要死的,這個概念大家有。但這個算不算念死呢?不算!為什麼?看下面:實際上,我們平常每天正常狀態固然是如此,乃至於生了病了,乃至於老了,到快死了,他心裡面有沒有想到要死啊?不會想到要死的,他不會想到死。所以今天不會死、今天不會死,老是這樣。所以我們的內心當中平常什麼狀態呢?

其心終執不死方面。

這就是我們的實際狀態。仔細地看一看,好像我們並沒有執著這個不死的,你們有沒有執著?「喔,我今天不死、今天不死。」有沒有?好像沒有。實際上,並不是講我執著死跟不死,實際上是執著什麼?我們一天到晚是不是忙眼前的快樂,是不是這個?那主要的原因就是這一個東西對我們很大的傷害。那我們現在看下去就知道,他要告訴我們的是什麼。說這一種念頭:

若不作意此執對治,被如是心之所蓋覆,便起久住現法之心。於此時中,謂須如是如是眾事,數數思惟,唯於現法,除苦引樂,所有方便,

這樣。說為了這種念執不死的,這一種內心當中的習慣性的顛倒所執著。如果不去對治它,換句話說,這種狀態如果有害的,我們要針對著這個把它改變、治療,現在我們並沒有對著它去對治它,那麼自然而然還是被這個心所引導。它引導的結果呢?把我們應該認識的都蓋住了。所以我們心裡面就覺得:啊!那好像可以現在永遠安住在這裡,舒舒服服的。

那這一種心裡邊產生什麼現象呢?這個下面就是說,因為這樣,所以我們平常的時候就想「如是如是等眾事」,這是總說。那麼我們不妨想,我們住的地方要住得舒舒服服,啊!想到這個不好要換一個,要怎麼弄、怎麼弄,一天到晚是不是都忙現在的這種事情啊?那我們仔細想一想,眼前我們所有的生活都是這樣。我們腦筋當中起心動念的,「數數思惟」,我們起心動念的,只有一樣東西──為了眼前的快樂。這是注意啊!這個地方要特別注意啊!這個「數數思惟」是一個關鍵問題。我們在生死輪迴當中,業是決定一切的。然後呢,業,造業的時候,最主要的那個造業的主宰是什麼?思,就是這個──思,思是業的主宰。因此我們平常的時候不斷地去想:哎呀!這要怎麼使得生活改善?要怎麼才好、怎麼才好。那是造的種種的業,造的種種的業,世間的人都求什麼啊?錢越來越多,地位越來越高,都是忙這些──名、利,都不會想到以後。所以說「唯於現法,除苦引樂」,所有忙的都忙這些,而從來不會去觀察,說我們真正要學的,真正要學的不是現世,是後世。說:

不生觀察後世,解脫,一切智等大義之心,

這個才是修行人要的,修行人要什麼?要思惟觀察:我們怎麼樣才真正地能夠改善、離苦得樂?種因,乃至於超脫、究竟成佛。所以分三部分:第一部分「後世」,這個就是說現在種樂因,將來得樂果,這個就是增上生;第二個「解脫」,增上生也不究竟,要跳出生死輪迴;跳出生死輪迴也不圓滿,所以要成「一切智」,這個地方,這個才是我們要的,這個才是真正有絕對意義的!而偏偏我們由於這個「倒」,就是無常執常這個顛倒,不會生這種心,單單忙眼前的這種。所以,

故不令起趣法之意。

由於這種顛倒的話,使得我們的心不會動腦筋去想辦法去修行。即使,下面說喔:

設有時趣聞思修等,然亦唯為現法利故,令所修善勢力微弱。復與惡行罪犯相屬而轉,故未糅雜惡趣因者,極為希貴。

那前面很糟糕,下面退一步來說,假設有的時候也會生起這種心:「欸!我還是要修行,是啊,透過這個聞思修。」但是還是為了現法。我們現在很多即使修行,由於這個常顛倒沒有破除,所以為它所覆蓋,就是修行仍舊是為現法;而且因為這樣的關係,所修的善的力量就很弱。不但弱,還有什麼?其他的罪也在一塊兒,因此只要這個常顛倒沒有破除,就是修善,善裡邊也會混雜。所以在這種狀態當中,沒有混雜惡趣因而純粹修善的,非常少、非常少。那這是什麼呢?這個就是沒有念死的一個很明顯的過患。來,進一步我們再看:

設能緣慮後世而修,然不能遮後時漸修延緩懈怠,遂以睡眠昏沈雜言飲食等事,散耗時日,故不能發廣大精勤,如理修行。

那麼就算是我們能夠想到:啊,要修後世了。但是慢慢、慢慢地到後來啊,剛開始三分鐘的熱度、三天的,乃至於更久一點,不過漸漸、漸漸又慢慢地塌下來了,所以後來越修越慢,然後終於懈怠,不好好地認真地修了。在這種狀態當中,或者是睡覺,或者是迷迷糊糊地昏沈,或者是散言雜話,或者為忙吃,這個都是修行人哦,在家人根本不談。那這種東西都是在散亂當中,毫無意義地把自己最珍貴的暇滿的人身消耗掉了。因此在這種狀態當中,我們應該有的要發廣大的精勤如理修行,做不到。那麼現在這個是講總說這個不能念死,那麼這個時候做些什麼呢?不能念死做些什麼呢?再看下面:

如是由希身命久住所欺誑故,遂於利養恭敬等上,起猛利貪。於此障礙,或疑作礙,起猛利瞋。於彼過患蒙昧愚癡。由利等故,引起猛利我慢嫉等諸大煩惱及隨煩惱如瀑流轉。

下面這個就是我們的過患的狀態,下面是找那個由不念死會產生這樣的一種錯誤。那麼現在那個錯誤的內涵,說由於我們不知道無常的特點,為被常顛倒所蒙蔽,因此我們不知不覺當中都是忙這個,好像我們可以恆常住在世間。既然要恆常住世間的話,要名聞、利養都要了,所以對這件事情引生什麼?貪,很強盛的貪。萬一自己得不到了,那麼被人家所障礙了,會得疑心:咦,這個傢伙會不會是不是找我麻煩,這個人什麼……。我想這種我們都體會得到。當你不斷地疑心人家,或者你覺得人家障礙你,你就會發瞋心。所以貪也起來、疑也起來、瞋也起來,而實際上這種事情是都對我們有絕端害處的,所以「於彼過患」,這個種種的害處,「蒙昧愚癡」,這個癡,事實的真相看不見。

因此這樣,對自己好的,猛利的我慢,慢心就是處處地方就是我好,瞧不起別人、如何。這一個實際上是什麼?最主要的幾個大煩惱──貪、瞋、癡、慢、疑,看看,是根本煩惱。那麼最主要的在哪裡呢?現在就不細談,這個無明的根本不細談。由於這些根本煩惱了,下面是「嫉等諸大煩惱」,下面的「隨煩惱」就跟著來了,這樣。那這個上面就「諸大煩惱及隨煩惱如瀑流轉」。實際上這個地方的諸大煩惱就是它根本煩惱,隨煩惱,通常我們這個煩惱有各種分類的方法,在法相上面把這個煩惱分成功所謂根本煩惱,或者是有六種:貪、瞋、癡、慢、疑,還有什麼?不正見;或者我們把不正見分開來說,五種,那下面會細說,這個是根本煩惱。由於根本煩惱引生的叫隨煩惱,隨煩惱是二十種,說大、中、小,這裡就不細說。諸位如果要了解,你們仔細去看唯識法相、《百法明門》,有很明確的說明。那麼到下面呢,將來後面我們有機會的時候要看,講到哪裡隨分隨力會,特別是在中士那地方會講一點。

復由此故,於日日中漸令增長,諸有勝勢,能引惡趣猛利大苦,身語意攝十種惡行,無間隨近,謗正法等諸不善業。

那個害處。由於前面這樣的關係,為種種的煩惱所使,那麼由於煩惱所使的,怎麼樣呢?就造業了,每天、時時使這個煩惱跟惡業增長。只要造了這個惡業以後,它一定會將來感果,會在三有當中,所以總說「諸有」。這個「有」就是我們輪迴生死當中的因,也就是說十二因緣當中的有支。我們由於常顛倒,明明是無常的,但是我們顛倒了執著為常,所以不會如法去修行。因此,由煩惱所使,造種種惡業,造了業,就會感到生死輪迴的果報,這個叫「有」。那「諸有」,為什麼不講十二因緣當中「有支」,講「諸有」呢?因為對三界輪迴當中,我們有各種名詞,或者就直接叫「有」,這個「有」有個特點──輪迴的,或者叫「三有」,或叫「四有」、「九有」、「二十五有」,這裡不細說,對我們眼前也沒這個必要。諸位如果將來深入的話,你們大概這個都會正確地認識。

我們是應該對治它,實際上呢,由於這個蒙蔽,我們造的諸有的勝勢,造的這個很強盛的力量。由於造了這個生死輪迴當中的業的力量的話,那下面一定會引發什麼?引發生死輪迴當中惡趣,將來會感得猛利的大苦。那所造的就是我們的十惡業,身語意所攝的。造了這惡業到哪裡去啊?到無間地獄,然後呢,無間地獄的旁邊的這種近邊地獄乃至於。造了什麼業呢?「謗正法等諸不善業」,正法就告訴我們世間的真相,世間的真相是無常、是苦,是這一些,說苦、空、無常,可是我們現在顛倒了。這個是這一方面,壞的方面是拼命造。好的方面呢?下面:

又令漸棄能治彼等,善妙宣說甘露正法,斷增上生及決定勝

好的方面,我們應該做的,就是照著這個正確的方法。這個正確的方法我們另外有一個形容詞或者代名詞,叫「甘露」,這個甘露是世間的,是說不死之藥。那麼現在呢,正確的世間有沒有這甘露呢?不可能!實際上在佛法才是正確的,能夠使我們從生死輪迴當中解脫,所以我們稱這個叫「甘露正法」,這個才是好的,這個才是妙的。那麼修了這個法,使得我們能夠得增上生跟決定勝。現在由於前面的這個顛倒,把我們該做的斷除掉了,而使漸漸、漸漸地──把這個是唯一能對治,使得我們把應該修的對治道,漸漸地放棄,這是多麼地可惜!這個都是什麼?這個都是不念無常的過患。那麼在這種狀態當中,眼前感得的身體,就是所謂,看下面:

所有命根。遭死壞已,為諸惡業引導,令赴苦痛粗猛,炎燒非愛諸惡趣處,

我們現在這個生命,是前世造的善淨之業感得的,照理我們得到了個暇滿身,應該好好地努力,但是我們現在被常顛倒所蒙蔽,所以造了下面這個──諸有的勝勢。因此眼前這個命根一旦死了,那我們這一生所造的都是惡業,造了惡業被這個惡業牽引,那到哪裡去呢?到這個三惡道,乃至於地獄裡邊去。這個「炎燒非愛」,啊!那個地獄裡是絕端痛苦,絕對不是我們所愛好的這些地方。所以

何有過此暴惡之門。

仔細想想前面的道理,有沒有比這個更糟糕的啦?再沒有比這個更糟糕的。這也就是告訴我們:真正我們現在修行第一步,應該了解無常。所以古人一直告訴我們,叫「痛念無常」,豈但是要念,而且痛念!為什麼加那個「痛」字呢?當我們感覺到痛的時候,是不是逼著我們呢?不痛不會逼。也就是說這個無常這個念頭對我們的逼切,如果我們真正了解的話,實際上這個的確是非常痛苦的事情。平常我們很多痛的事情,它有的時候會痛一下、停一下,痛一下、停一下,現在我們想想看,這無常會不會停啊?它從來沒停過,這樣。這個是非常嚴重的一個問題,可是我們現在被那個常顛倒蓋住了。而如果我們在這個地方不努力的話,所以說何有過患能夠暴於──比這個更嚴重的呢!那下面引個論:

《四百論》亦云:「若有三世主,自死無教者,彼若安然睡,豈有暴於此。」

這是《四百論》上面告訴我們的一個偈,那麼這個什麼意思呢?說假定三世當中──三世就是前世、今世、後世──有作主宰的人在。實際上那個三世當中有沒有人作主宰啊?沒有啊!三世當中根本沒有人能作主宰的。那這個裡邊第一件事情告訴我們,既然我們在前世、今世、後世推衍當中,我們能不能作得到主啊?不能!不但我們沒有一個人能作主,實際上真的不能作主吧?可有一樣東西作主的,什麼作主啊?業。在這個生死輪迴當中,唯一真正主宰的是業。那請問:業哪來的啊?每個人自己造的,一切都是業所造的。所以這裡告訴我們:啊!世間是個無常相,而世間真的唯一的是只有業,業是我們造的。既然了解了造的業以後,是不是我們現在拼命努力地要造善業、造淨業?

那我們現在沒有做,所以「自死無教者」,就讓它去,也沒有人告訴我們,也沒有好好地學,而我們居然讓它去!啊哈!大家放心大膽地睡覺、吃飯。那想想看,是不是再沒有比這個更糟糕了!也就是說,我們得到了暇滿的人身,真正唯一該做的就是這件事情,現在我們居然不去做,還高高興興地吃飯、睡覺,天下再沒比這更糟糕了!所以世間的人,了解了這一點的話,不管是世間什麼東西,我們說進步、進步了,拿佛法來說是徹底的錯誤。不過這個是要深一層的概念去看,這個是一般的世間人不大容易了解的。那下面呢,

《入行論》亦云:「須棄一切走,我未如是知,為親非親故,作種種罪惡。」

這也告訴我們無常,一旦無常到來的時候,請問:你哪一樣東西留得住啊?有沒有一樣東西你保得住啊?保不住,所有東西統統捨棄。而這一件事情我們應該了解,但是我們不了解。因為不了解,忙什麼?忙世間的東西,或者親、或者非親,或者是我愛的忙貪,或者不歡喜的忙瞋,就是這樣,總之癡,就是前面說的,又貪、瞋、癡造種種惡。這個地方只是把祖師、佛菩薩的論上面,重新來點醒我們一下。那看了這個我們就曉得:啊!原來不修念死有這麼大的害處啊!

那麼不但如此,單單這個還不夠,照理說,說哦!不修念死有害處,那我們拼命去修,還要進一步反過來說,假定說修念死,那請問:產生什麼效果呢?說它有好處,不但有好處,而且絕對的好處。所以第二個從反面,從上面這個題目的反面來看,說:

第二修習之勝利者。

現在看文:

謂若真起隨念死心,譬如決斷今明定死,則於正法稍知之士,由見親屬及財物等不可共往,多能任運遮彼貪愛,由施等門樂取堅實。

好,現在我修習了,看看修這個無常、修這個死有什麼好處呢?那現在看:說假定我們真的能夠心裡邊念的要死了,譬如說決定要──啊!明天乃至於今天就要死了。請問當我們真正曉得死了,現在所有世間東西還會不會去忙啊?沒有一個人去忙了。當然世間的人曉得死的時候,啊!慌張得要命,哭啊、鬧啊!這個不是,我們現在是對修行正法的人。當我們修行正法的人,真正了解了這一點的話,我們會發現一個事實:周圍的這些人,啊!是親戚、朋友,乃至所有的財物,帶得走吧?沒有一樣能帶得走。所以對這些帶不走的,對於我們死的時候毫無意義的事情,還會不會去貪愛啊?不會!所以對這些東西的貪著統統擋住了,遮止。那麼怎麼辦呢?反過來布施,反正對我一點用場都沒有,可是布施有很大的好處啊!所以我不但不會去貪愛,本來貪愛的拼命往裡邊拿,現在我把裡邊的捨出去──布施。這個是它的特點,細細想想,對不對?那我們自然會做這種事情。

在這裡講一個小小的故事,雖然這個故事是世間的人譏諷的事情,當然這個故事的真實性我們完全不要去管它,這是人家普通世間的譏笑。說我們在世間上面,常常有一個人說「猶太、猶太」,那說猶太這個人說是非常吝嗇的一個人,這樣。然後他欠人家債,不肯還。那麼有一天,那個債主逼上門來,實際上他有錢,實際上他是有錢,有很多錢,那個債主來逼他,他不肯還,就這樣,那兩個人就吵架。那個正在這個時候,就來了一個強盜,來了一個強盜要搶錢了。諸位,那個時候看啊:他搶錢了,他身上這個錢保留得住嗎?保留不住!他對這個強盜說:「等一下、等一下!」然後這個強盜就停在那裡,他就馬上,那個債主逼著他,一直說沒錢,他馬上拿那個錢統統還給他,這樣。你們懂不懂這個故事啊?那我們想起來多可笑!說還掉了。因為他曉得,在身上根本你帶不走。我們欠了很多債,那我現在還掉了,第一個不欠債了,說不定他還放債。對不起我放了債,然後搶掉了搶他的,等他搶走了以後,我要跟他要。會不會這樣啊?這個人我覺得還不夠猶太,假如猶太的話要放債應該。

這是個笑話,但是告訴我們,假定我們真正眼光看得遠大的話,會應該這樣去做。所以世間人以為我們求佛法的人是迷信,實際上是有正確的道理。這地方這說明什麼?我們眼睛被矇住了,看不見事實的真相,這樣。當我們真正看見真相的時候,我們一定會照著這樣的路去做。所以這地方就告訴我們:假定我們真正了解了,然後不但了解,而且照著它去修的話,是這個貪等都遮止;不但遮止貪,而且還積極地會進一步去布施、持戒,「施等」那就是從布施開始,還要持戒、忍辱、精進。為什麼?這些才是真正地堅固的,才是真正實在的,前面這都虛假的、騙人的、不實在的。那下面再看:

如是若見為求利敬及名稱等世間法故,一切劬勞皆如扇揚諸空穀壳,全無心實,是欺誑處,便能遮止諸罪惡行。

就來了!由於我們現在前面看見世間的所有這個東西,啊!那沒有什麼意思,這樣,那所有的忙這個東西是空忙。那下面什麼叫「如扇揚諸空穀壳」呢?那個現在人都不太了解了,因為現在是主要的工商業社會,大師寫這本書那個時代,那主要的是指農業社會,農牧社會。以前農業社會也有工商業,那是非常小一點點,佔的比例非常小;就是住在城市裡,他也曉得民間的。那如果說你們在民間看見收了那個稻,稻米收出來了以後,他要吹一下,那個稻表面上面,有的稻是很實在的,有的稻樣子長得一樣,可是裡邊沒有米的。那怎麼辦呢?他或者是用自然的風來吹,或者用人造的一個東西吹,吹了以後,凡是這個稻空殼的,一吹吹走掉了,這不是我們要的,就這樣。那麼現在這個比喻指什麼呢?比喻世間的名利,就像那個空殼的殼一樣,看看那個表相是有,裡邊是根本沒有,所以它沒有裡邊的實質上的東西,這些東西都是欺騙我們的。了解了這個,那眼前的種種壞事情,我們遮止不會去做了。怎麼遮止不做呢?如法修行。所以下面說:

由其恆常殷重精進,修集歸依及淨戒等諸微妙業,遂於無堅身等諸事取勝堅實。由是自能昇勝妙位,亦能於此導諸眾生,更有何事義大於此。

那麼這麼一來的話,經常做什麼?不是由於常倒而忙無關緊要的諸有的事情,而是很認真地精進修善法,這個善法──真正的善法是只有三寶,所以從皈依開始,乃至皈依的淨戒,這一些一切真正的、微妙的善淨之業。我們現在這個身體是不堅固的,但是趁著這個不堅固的身體,却修這個實實在在堅固的事業。由於這樣的努力的結果,使得我們能夠步步地向上,所以我們增上生就提升,一直到真正奧妙的、殊勝的。不但自己,而且還能夠以這個道理去幫助、引導所有一切眾生。在這種狀態當中,有什麼比這個更有意義的事情!所以我們能念死,有這麼殊勝的利益,不念死有這麼大的過患。過患,什麼程度呢?再沒有比這個更壞的了;念死呢,再沒有比這個更好的了,這兩個對比就比出來。

那內容了解了以後,下面我們再看佛經來證明這一件事情。因為做一個佛弟子來說,我們真正最確信的──佛,這是能夠評準的、能夠衡量的最標準的內涵,理論我們已經了解了,我們還要最正確的標準去衡準這個內涵。

是故經以多喻讚美,《大般涅槃經》云:「一切耕種之中,秋實第一,一切跡中,象跡第一,一切想中,無常死想是為第一,由是諸想能除三界一切貪欲,無明,我慢。」

好,現在看經。所以經裡邊以種種的比喻來讚美,讚美這個念死。現在就引《大般涅槃經》,這是大乘經典,而且是世尊最後走的,通常最後走的,也就是總攝最精要、最精要的。那這個裡邊怎麼講呢?說我們所有的耕作,忙了半天,秋收是第一,也就是說所有的忙碌,目標無非是為秋天那個收成。然後呢,一切的腳跡當中,野獸各式各樣的走過的這個腳跡,象是第一,這是從外面的比喻來說。現在這個比喻告訴我們,我們應該修行的行為當中,那是就是說我們的思惟、觀想,一切想當中,最重要的「無常死想」第一。為什麼說第一、最好呢?因為由於這樣的想法,能去除掉我們造種種惡業,這個惡業之根本什麼?貪愛。就是對三界當中的一切的貪愛、無明、我慢,這個就是煩惱的根本。煩惱的根本的最主要的是無明,因無明而不認識,無我上面執著個我;有了我自然有一個慢;有了我就會去貪;因為貪得不到所以去瞋,或者疑瞋;而不了解這個癡,那造種種惡業。只要這個無常生起來,一下統統去掉了!

如是又以是能頓摧一切煩惱惡行大椎,是能轉趣頓辦一切勝妙大門,如是等喻而為讚美。

這個「想」什麼?這個念頭「死念」,等於是什麼?一個大鐵椎。這個大鐵椎的功效,我們看那個大鐵椎,這很大的大鐵椎,一下把我們要敲的東西,你想了半天沒辦法解決的,這個大鐵椎一下進去,把它敲破掉了。現在也是一樣,我們這個煩惱非常地嚴重,這個念頭一旦提起來的話,徹底地把它破除掉了。不但惡的破除,而能夠當下使得我們造種種的、勝妙的好處,所以用種種的比喻來說明它。那麼這個是《涅槃經》。下面的《集法句經》亦云,《集法句經》是另外一個,另外一個,不是世尊最後頓講的,而是說很多聖者把世尊平常告訴我們的一點一滴滴集起來的,那也一樣的。所以也就是說,不管是整體的、不管是平常的,小的、大的,都告訴我們。

《集法句》中亦云:「應達此身如瓦器,如是知法等陽燄,魔花刃劍於此折,能趣死王無見位。」

說我們了解我們的身體就像瓦器一樣,這個瓦器隨便一碰,跌下來破掉了,就是這樣。說不但我們自己,「知法」──所有一切的世間像「陽燄」。什麼叫陽燄呢?你們在夏天天氣很熱的時候,你在馬路上面老遠去看的話,你會覺得馬路上面像水一樣地動。一方面這個東西一直在動,實際上根本是虛假的。說我們現在世間的所有這個現象,你看的好像各式各樣的現象,看了這個東西你會得快樂、痛苦,實際上根本是虛假的,這個道理我們要了解。然後這個都是魔的花、劍刃。或者是這個花、劍這兩樣東西,或者好的東西來引誘你、或者用劍來威逼你,那都是引發我們在世間上的。假定你真正對死了解了以後,「於此折」,它就用不上了。既然我們不被這些所引誘,那我們修行能夠到什麼?「能趣死王無見位」。前面我們都說:業是我們自己造的,現在我們了解了一個,我們造的善業、淨業,跳脫生死輪迴,請問:那個「死王」──這個就是閻羅王──閻羅王能不能找到你?找不到你,這就是真正念死的殊勝的利益。好,那今天就到這地方為止。

學習平台:
大慈恩譯經基金會(主要)
澈見幸福(個人化App)
幸福無盡藏(隨身碟)
月光機二代(離線學習)
Apple Podcasts
Spotify Podcasts
文字大小
主題
固定播放器
捲動模式
播稿模式
列印 預覽列印
播放連結 自訂播放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