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鳳山寺版)32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

鳳山寺版 第三十二卷

「如是次第引導之因相」當中,「正明因相」。請翻到《菩提道次第廣論》七十頁最後一行,那是頭上兩句。這個前面哪,就是修學的菩提道,一定要按照著這樣的次第一步一步。那麼前面這個基礎,到現在的修了定以後,再下面,這個為什麼要學定呢?學定是要發「毗缽舍那」,毗缽舍那就是觀──慧觀。

那麼學這個觀,這個慧觀怎麼觀呢?所以這個就是在上一堂課唸的兩句。因為這個當那個慧觀觀起來的時候,我們就可以斷二我執──說人我執、法我執。那麼這個兩個是一切的生死的根本,內容因為在後面本論最後最重要的就是專門介紹這個,那個不是三言兩句說得清楚的。那下面就告訴我們,修的次第怎麼辦呢?這個慧啊,先以見來決定,什麼叫作「見決定」呢?就是透過親近善知識,然後聞、思兩樣東西,把這個真正的善知識告訴我們的道理,透過我們的聽聞、思惟,那使得我們生起正確的見解,對一切事物生起正確的見解。那一切的事物的真相,也是緣起的幻有,它而沒有這個實自性,這樣,所以這個「空」就是緣起無自性的意義。那麼透過這個聞、思,理論上面了解了,得到了正確的正知見,這個正知見是比量。

次應將護無謬修法,成辦慧體毗缽舍那。如《道炬釋》說,

那麼這個透過了上面的再繼續地聞、思就修,那個修是怎麼呢?就要用定當中去正確的──這個無謬的修法那是非常重要,正確的修法。現在我們太多人努力去修,但是得不到正確的方法,這個不行。所以透過了聞、思、修,那才能夠真實地成辦,證得的這真正的智慧根本,這個就是毗缽舍那。那也就是《道炬論》上面來說明的,下面總結:

除修止觀,學習律儀學處以下,是為戒學。奢摩他者,是三摩地,或為心學。毗缽舍那,是為慧學。

那麼平常我們講修學佛法不外乎戒、定、慧,所以現在這裡總結上面那個次第。就說除了最後那個止跟觀,這個止、觀向前面反推前面的這些,從皈依學習,那個都是屬於戒學範圍;那麼「奢摩他」就是定,那又叫心學;「毗缽舍那」是慧,整個的修行統統包括在裡頭。那麼下面呢,這個內涵我們又可以分為福德以及智慧兩種資糧。所以,

復次奢摩他下是方便分,福德資糧,依世俗諦所有之道,廣大道次。

那麼另外一種分法,就是在定學以下的這些都是方便分,這個就是福德資糧。那這個另外一點就是世俗諦,屬於世俗諦方面的道次第。另外呢,

發起三種殊勝慧者,是般若分,智慧資糧,依勝義諦甚深道次。

那麼另外就是聞、思、修,這個是殊勝的智慧,這個不是世間的,殊勝的,這個是般若分,那就是智慧資糧,這個是依勝義諦的,或者我們稱為第一義諦的「甚深道」。所以這兩樣東西是互相相待、相輔相成而增上的。

應於此等次第決定,數量決定,智慧方便僅以一分不成菩提,發大定解。

關於上面這個,一步一步地層層按照著必然的「次第」昇進,這個內涵是絕對不能紊亂的,所以這個次第是要確定如此的。還有呢,除了這個一步一步上來那個次第不可以亂以外,那個「數量」也同樣的,一定要有一個確定的內涵。平常我們修行往往容易誤解,這樣,總以為佛法是專門修什麼,好像佛法重視講空、性空,這樣。所以這地方特別告訴我們,說這個就所謂性空就是以智慧去觀照,另外一方面呢,福德是方便;這地方說,如果這個智慧跟方便兩種資糧,不能互相配合相輔相成,而只有其中的一部分的話,那不可能夠真實地成就無上菩提。關於這個道理應該要「發大定解」。不但是定解而且大定解,那個「大」也是個絕對的,那絕對不能動搖、絕對不能欠缺!有了這個正確的見解,然後才會策勵自己,照著正確的認識去走。

平常我們做很多事情,大家都可以體驗到,就是說對於一件沒有經驗過的事情,聽人家講,是心裡面:「是!」然後真正去做的時候,那遇著些困難的話,對於所聽見的道理往往不能堅持。為什麼不能堅持?因為對於所學的這個道理,沒有產生殊勝的定解,心裡會有自己的很多主見,自己的習性,乃至於外面的環境就跟著它跑掉了。如果這樣的話,真實學佛法,那是不可能的。所以這個地方我提出這一點來,希望各位同學在學習那一段的時候,拿自己的內心,平常的知見、習慣要去衡量,這個時候才會對這個地方那個說「解」,說大師特別地推介給我們的道理,正確地把握。否則儘管這個是絕端重要,大師也好、我們現在在這裡一再策勵大家,那個真正對境的時候,即使不會忘得乾乾淨淨,就算你腦筋當中記起來,我們正做的時候,還是被習氣所轉。而這個道本身,真正主要的就是要克服自己的習氣,就是要淨化自己的習氣,這點大家清楚不清楚?那現在我們繼續下去:

由如是理,欲過諸佛功德大海,佛子鵝王是由雙展,廣大方便,圓滿無缺,世俗諦翅,善達二種無我真實勝義諦翅,乃能超過。

這是正面地說,說就像上面這個道理,說我們要想從凡夫的此岸達到彼岸去需要……,或者我們來說,這個生死輪迴的苦海,那麼怎麼才能夠超越呢?要學佛種種的功德,這樣,因為這個佛的功德圓滿的時候,你到了佛地了。所以這個地方說「欲過諸佛功德大海」,也就是拿那個功德,來超越這個生死輪迴的這個苦海。所以你可以從佛方面來說,他是功德海圓滿了;那我們障礙,前面的話,那就是生死的煩惱海。那麼要想超越這個海,需要什麼樣的條件?什麼樣的人呢?那就是要專門學「世俗」──方便分,以及「勝義」──智慧分,這兩樣東西。學這樣的兩樣東西的,我們稱他為菩薩或者佛子,所以這個地方叫「佛子鵝王」。

那個鵝王是一個比喻,這地方的鵝王也就指菩薩,或者鵝王有的時候可以稱佛,有的是稱菩薩。那麼為什麼我們稱他為菩薩呢?這個佛經裡面有一個故事叫作「鵝王擇乳」,那個水跟那個奶放在一起,水跟奶放在一起的話,我們根本分不清楚。但是鵝王來去飲這個乳的時候,你把奶混在水裡面,牠可以把水裡的奶吃掉,那個水還留在那裡,那我們是辦不到的。所以這個比喻就告訴我們:實際上,這個勝義諦離不開世俗諦,我們普通的凡夫在這個上面根本混淆不清,現在只有菩薩有能力抉擇這個是、非,然後把不對的留下來,把正確的能夠去運用,這個才是真正談到說叫佛子。那麼所以這個學佛的菩薩或者佛子,他怎麼樣才能夠超越這個大海呢?是需要兩個翅膀,這個鵝王振飛是要兩個翅膀的,一個就是世俗諦的翅膀,就是方便分要圓滿無缺;一個呢,勝義諦的翅膀要勝深義究竟圓滿,這是。反面來說:

非是僅取道中一分,如折翅鳥所能飛越。

不可能只取其中的一部分,就像鳥飛過去的時候只有一個翅膀,那怎麼飛得過去呢?同一個道理。再下面引證那個《入中論》:

如《入中論》云:「真俗白廣翅圓滿,鵝王列眾生鵝前,承善風力而超過,諸佛德海第一岸。」

那個鵝王,這個地方的鵝王指菩薩,那麼這個頌是在《入中論》上當中的。這個「鵝王」廣義地來說是菩薩,這個頌裡邊,這個鵝王是專門指什麼呢?特別指六地菩薩。這個六地菩薩有什麼樣的那個能力呢?他對於「真俗」二諦,真俗二諦的兩種資糧都能夠積得又深廣、又清淨,「廣」就是廣大,「白」就是清淨無垢,達到圓滿的程度。所以他能夠在眾生──我們一切「眾生鵝」、眾生,就像生死輪迴當中引導我們。他憑什麼呢?就是「承善風力而超過」,這樣。所以我們要飛過去不但要有兩個翅膀,而且要很好的善風,這樣。那麼這個善風力是指他發的願心,以及成就的行心的功德。發了願以後還要受願心,就是受菩薩戒,受了菩薩戒以後行菩薩道。經過了六地,六地的時間要這個一個半阿僧祇劫以上,要一個半阿僧祇劫以上這樣的功德,這個就是六地菩薩的善風力,那才能夠超越,才能夠達到諸佛的彼岸。所以這一個地方是特別告訴我們真俗二諦是兩樣東西互相輔助,那大家增上,分開了以後那不可能有所成就。繼續下去,

如是以諸共道淨相續已,決定應須趣入密咒。

這一點就是宗大師對我們的最殊勝的加持,也是宗大師最不共的功德。這個密法本身是整個的諸佛當中最深的精要,因為普通的、一般的條件都不夠,所以根本不可能傳出來,傳出來大家又誤解。現在我們也看見,到處都是最嚴重的誤解,誤解得不成樣子。以前這種很多人哪,因為條件不夠學密,那只是條件不夠,譬如說現在隨便一般人,跑得去灌一個頂,覺得好像灌了頂就要差不多成了佛樣子,那最多只是說對於佛法的了解不夠。那現在我們有很多外道,他也假借著說這個密,最近新聞上面登出來的,鬧得軒然大波這一種。那除了這個以外,還有不少的這種外道,假借著密,這個很容易使得人家對於我們世尊最究竟圓滿的教法,產生一個最大的誤解。所以現在呢,宗大師把這個理路理得非常清楚,讓我們很明瞭了解了以後,那照著次第步步地深入。

所以真正要學密要達到什麼條件呢?要把前面以上的這個共道──如果這樣說起來的話,下士固然是共道,中士固然是共道,大乘本來就是不共於下、中的,可是大乘裡邊分顯、密兩個,這個顯教部分對於密教來說也是共道。也就是說,如果我們要學密的話,必須要把大乘當中的前面的發菩提心,以及行菩薩道,這兩點正確無誤地認識,而且要修行有得。這個時候才能夠拿這樣的三士道,清淨自己的相續,到了這個條件之下那才是說趣入密咒、趣入密乘。

像我們就算把《廣論》花上十年功夫,理論上面了解了,能不能學密?不能!不過有一個好處,如果我們真正地了解了以後,至少現在人家講的密,我們曉得這個是理論,我們不會自己產生了很大的錯誤──是增上慢、增上慢,以為可以。至於說現在到處騙人這一種的話,那一下你就清清楚楚的,根本都是騙人。對我們,諸位正確地知道,那使我們策勵了自己步步地深入。那為什麼一定要學密呢?他有一個原因,當然你可以不學密,他下面說,

以若入密速能圓滿二資糧故。

說我們真正要修學佛法最主要的就是什麼?要圓滿福德、智慧兩種資糧。如果入密,可以最快速的方式滿這個兩個資糧,這個才是密的最殊勝的地方。就是密的內涵,在整個的本論上面並沒有講,因為這個內涵非常地深廣,所以大師另外一本叫《密宗道次第廣論》,將來如果條件夠,我但願我們也有機會去學。反過來,

設若過此非所能堪,或由種性功能羸劣,不樂趣者,則應唯將此道次第,漸次增廣。

假定說,我們在顯教,也就是說像這一本本論道前基礎、下士、中士、上士,超過了這個本論的範圍以內,我自己能力不夠了;或者「種性功能羸劣」──就是自己的很多的習性,這一方面太差,而對於這個密教沒有興趣,那也沒關係,那我們就不妨把這個本論的內涵,照著它次第步步地加深、加廣,這樣就可以。

那再下面,說如果要學,那應該怎麼辦呢?要學密。所以他下面緊跟著,把關於要學密的這個次第跟內容也簡單地、扼要地介紹出來。

若入密咒者,則依知識法勝出前者,依咒所說應當隨行,以總一切乘,特密咒中,珍重宣說故。

那麼拿前面這共道淨化了自己的身心相續以後,要決定要學密,那這個最最重要的──哪一件事情最重要?依善知識!在本論這個所以真正進入修習的時候,三士道之前有個基礎,也就是說你必定要這個準備,沒有這個前面的準備工作的話,根本連下士都進不來。同樣的,即便是我們下、中、上三士都已經學好啦,淨了相續了,真正要進入密乘的時候,那時候還要密乘的前面的準備工作──前行。那個前行當中最最重要的是什麼?依善知識。而同樣的,顯教的依善知識跟密教的善知識比起來,密教的依善知識的條件,要求的遠比顯教的來得高。所以「一切乘」當中,在我們說的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乃至於密乘,所有的各各乘當中,那特別是這個密乘當中,對於依善知識是非常重要,所以「珍重宣說」。

這裡有很多基本的原因,前面我們現在這個顯教另外一個名詞叫「因位」,這是因位,顯教說種因;密教叫「果位」,所謂果位的話,是學這個法你馬上可以感果的;因位的話,從種種子、集資糧慢慢地來。所以這些修學的弟子們也具足了結果的條件,也就是說前面不但真正的種子,這個種子是什麼?菩提心哪,必須要記得。單單這個種子夠不夠?不夠!還要積福德以及智慧兩種資糧夠,夠到可以結果。所以在這種情況之下,感得的那個師長一定是一個果位的果人,這個果人應該算是佛,當然這個是密教的,密教的佛跟顯教的佛稍有一點差距的。既然是佛來攝受,你能夠差一點點嗎?這是我們必須要了解的這個特點,差一點點絕對沒有成就。所以我們現在,在下面的一步一步地練習這個。那麼這個前面的準備有了以後,

次以根源清淨續部,所出灌頂成熟身心。爾時所得一切三昧耶及律儀,應寧捨命如理護持。特若受其根本罪染,雖可重受,然相續已壞,功德難生,故應勵力,莫令根本罪犯染著。

那下面說,這個親近了知識以後下面呢,下面是「以」,有一樣東西──根源,這是這個真正的根本。前面我們說依師,那現在這個依師了以後,他要做的什麼啊?灌頂。密教所以說灌頂是非常重要的,就把成佛的這個種子,透過這種特別的這個師長的加持跟儀軌,能夠灌注到你身心當中去,這樣。那麼同時呢,這個灌頂的時候一定要受三昧耶,三昧耶就是密宗的戒。那個戒那比之於顯教裡面的戒,要求又要更難、更嚴密。所以前面已經說過了,受菩薩戒以後,寧願捨命不可以犯戒,受密宗戒更是要求得嚴格,所以一定要如理去護持。

萬一犯了以後,雖然還可以重受,重受是可以重受,可是你這個「相續」──身心,已經壞掉了,換句話說,你自己前面積的很多功德,灌頂的這個功德,一旦破了戒,那個東西整個就毀掉了。儘管可以重受,但是你很難生起功德。他這個地方所指的功德是什麼?就是感果──你學這個法本身是可以成佛的。這一點我們要了解喔!現在很多人學了密法以後,去念一個咒很有靈感、很有感應,大家就說:「啊!這個密法好!」那實在是說不了解密法。密法怎麼是念了一個咒有一點感應,那是很荒唐的事情!那是顯教!顯教裡如果我們學的話才應該這樣。密教,學了這個法是應該證果位的,那個才對啊!所以這一點講了,我們正確地應該了解的,這兩個所安立的那個基準是完全不一樣的。所以他特別地告訴我們,千千萬萬對於那個根本的罪不要破壞。

又應勵防諸支罪染,設受染者,亦應悔除,防止令淨,以三昧耶及諸律儀,是道本故。

那麼除了這根本罪染以外,其他的,其他的次要的,同樣的要努力地防護,就是有一點染著,要立刻去懺悔,千千萬萬不要讓它染污,因為這個三昧耶以及其他的種種的戒,這個是道的根本。所以我們去看阿底峽尊者的傳,他就告訴我們,阿底峽尊者他受了這個比丘戒以後,受了就不再犯,這對我們來說是無法想像的,這多難哪!那然後受菩薩戒,受了菩薩戒他說偶然還有犯,受了密宗戒以後,他說經常犯!那個是真正的大菩薩,是佛陀示現給我們的。那我們一般凡夫往往覺得比丘戒最難守,菩薩戒好像容易點,密宗戒好像不會犯,那是根本不了解密宗戒的內涵持些什麼。密宗戒的根本墮一共只有十四條,好簡單,所以我們從文字上面去看,看起來很簡單,實際上根本不知道這個內涵,順便一提。再翻過來,那麼受了這個灌頂,能夠把戒好好地持好了,下面呢,

次於續部,

那個「續部」就是密教部分。

若是下部有相瑜伽,若是上部生次瑜伽,隨其一種善導修學。此堅固已,若是下部無相瑜伽,或是上部滿次瑜伽,隨於其一應善修學。

那麼正式進入密教,密教一共有四部,我們叫事部、行部、瑜伽部、無上瑜伽部。前面那個事、行、瑜伽部,我們在這個地方稱為「下部」,這個叫有相瑜伽,這樣,有相、無相瑜伽這個是下部的。最上面的無上瑜伽呢,無上瑜伽當中分成功生起次第跟圓滿次第。所以如果我們學密的話,先如果說下三部的話,那麼先學有相瑜伽;如果學無上瑜伽的話,學生起次第那一部分,關於那一部分要好好地努力地修。要把這個修得堅固了以後,那麼進一步呢,最後的,如果是下三部的修無相瑜伽,這個無相瑜伽是對應於有相瑜伽的;如果無上瑜伽的修圓滿次第,這個無上瑜伽的圓滿次第,是對應於這個無上瑜伽的生起次第的。所以這兩種當中隨便修一個,要好好地努力。

這個如果修成就了,那麼成就的什麼?佛果。所以這個也就是密教的真正最殊勝的地方,顯教需要阿僧祇劫計,而密教的確能夠一生成就。不過這個「一生成就」再說一遍,說我們現在一動都沒有動,這個不是我們能夠成就的,要《菩提道次第論》前面的道前基礎、下士、中士、上士,不但理論能夠認識,而且對於這個理論要決定、發定解,按照著定解如理去修持,能夠如法地以戒定慧清淨自己的相續,有了這個條件才可以作為學密的基礎,那個時候一生就可以圓成佛道。那前面這個基礎還是要花相當長的時候,通常我們說多生或者乃至於多劫,這一點我們要清楚。那下面繼續看,

《道炬論》說,如是建立道之正體,故道次第亦如是導,大覺𡁮師,於餘論中亦嘗宣說。

那麼前面的整個的內涵,那《道炬論》──那個《道炬論》就是阿底峽尊者造的,說這樣地建立整個的道的最主要的這個正體,這樣。現在我們這一本《菩提道次第論》,就是依照著《道炬論》,所以現在這裡也是這個樣的,照著這樣圓滿無缺的次第步步引導。關於這個內涵,大覺𡁮師就是阿底峽尊者,在其他的很多論典當中也常常說明。下面引證:

《攝修大乘道方便論》云︰「欲得不思議,勝無上菩提,賴修菩提故,樂修為心要。已得極難得,圓滿暇滿身,後極難獲故,勤修令不空。」

這個是這本論上面,說我們要想得到不可思議最殊勝的無上菩提,怎麼辦呢?要如法地去修這個菩提道,那個最重要的什麼?樂修──內心當中一心一意要好樂修這個菩提道所引導我們的精要。那這個時候呢,特別是指什麼?現在我們得到了暇滿的人身,這個暇滿人身非常難得的!這樣,非常難得、非常難得的!既然得到了這暇滿人身,你怎麼可以馬馬虎虎地隨便地浪費掉呢?所以真實的如果對這個一旦建立起來的話,你其他的什麼事情都不願意做了。

又云:「如犯從牢獄,若有能逃時,與餘事非等,速從彼處逃。此大生死海,若有能度時,與餘事非等,應當出有宅。」

就像我們從監牢裡邊,監牢裡面關在這裡誰都不願意啊,總希望一天到晚出來。居然現在有機會逃出來的話,那不逃,我們還要忙別的,是不可能的,這樣。同樣的現在我們這個整個的生死大海當中,有機會超越的時候,居然還要忙這種無關緊要的小事情,啊!那是不可以。所以我們現在眼前得到了暇滿人身,最重要的應該什麼呢?跳出這個三有輪迴的火宅,這個宅就是《法華經》上的比喻,我們現在這個三有像著了火的房子一樣。那為什麼我們現在好像在這裡安然無事呢?那就是我們的無知,及我們的惡業,我們不了解事實的真相,才會犯這種毛病。

又云:「歸依增上戒,及住願根本,應受菩薩律,漸隨力如理,修行六度等,菩薩一切行。」

這個一個、一個,又說──都是這個論上面喔!我們先學「歸依」,歸依了以後學「增上戒」,說增上的戒學。通常我們說增上的戒學,是特別指──那當然可以增上戒學、增上定學、增上慧學,也就是這個戒定慧不是共世間的,這是的確是為了求無上菩提的。那麼然後呢,以這個戒為根本,那麼再下面要發願心,這個發菩提心;受了願心以後呢,受菩薩戒;受了菩薩律,這個菩薩戒這個地方就是菩薩律儀,那麼隨自己的力量如理地能夠修六度行,這個六度行不單單是包括這六度,說菩薩是要廣行一切。

又云:「方便慧心要,修止觀瑜伽。」

那最後呢,這個六度前面的資糧集夠了,到下面一步一步上去,我們真的主要的這兩樣東西:一個是廣大的世俗諦──福德資糧、方便;一個呢,勝義諦──智慧資糧、慧,這個的精要、這個精要。就是說修這兩樣東西啊,要實在的真實不虛。那麼最後修什麼?「修止觀」,就是所謂止觀雙運,這樣的話,才能夠真正地破這個人、我兩種執。

《定資糧品》亦云:「先固悲力生,正等菩提心,不著有報樂,背棄諸攝持。圓滿信等財,敬師等於佛,具師教律儀,善勤於修習。瓶密諸灌頂,由尊重恩得,行者身語心,清淨成就器。由圓滿定支,所生資糧故,速當得成就,是住密咒規。」

最後又引這個《定資糧品》。所以第一個我們現在真正重要的,他現在是因為完全是對佛道而言,這個佛道的根本是什麼呢?菩提心,說這個菩提心是從什麼?悲心生,所以先把那個菩提心的根本──悲心,要堅固,然後發那個菩提心。有了這樣的話,發了菩提心以後,要有智慧,「不著有報」,這個「有」就是輪迴生死當中的這種福德,三有的果報。「背棄」,我們眼前所有的這些東西,我們是貪著難捨的,真正的有了智慧以後的話,這個東西我們就棄捨都來不及。

那麼要修的呢?「圓滿信等財」,通常我們說七聖財:信、戒、聞、慚、愧、捨、慧等等。這個就是聖法,聖人所學的,這個才是真正我們要集聚的財,而不是世俗我們看得見的這種錢財。世俗的錢財都是三有,都是把我們死死地綁在生死輪迴當中的。那麼下面說「敬師等於佛」,這個具了這個條件的話,那就是真正的重要的什麼?那就是要善、好好地去學。以密,那個總歸不管顯、密兩個,善知識第一,那要把老師看成佛。那麼照著自己的師長所傳授的戒,好好地修習。那麼淨相續以後,漸漸地顯教有了,再學密法,所以這個同樣的內涵。那麼最後一步一步呢,進入這個前面所說的止觀,或者說生起次第、圓滿次第這些。那前面的這個地方講的這個「由圓滿定支,所生資糧故,速當得成就,是住密咒規。」此是說我們顯教裡面的所有這些資糧,那這個圓滿了以後,那這個時候才就可以學密。

那麼整個的上面講到這個地方為止,就是為什麼要這樣引導。因此把那個次第一步一步地、一步一步,那必須由這樣的下面一步,進昇地再跨上上面一步,這個層層相應的這個主要的原因、道理說明,所以這個一科叫作「正明因相」。那麼下面「第二所為義」,那麼為什麼要這樣地介紹呢?那再來解釋一下。說先看那個文,七十二頁:

第二所為義者。若中下士諸法品類,悉是上士前加行者,作為上士道次足矣,何須別立共中下士道次名耶。

說現在說明那為什麼要照這個這樣的來安立。說既然前面所說的,所謂下士、中士這些,無非都是為了引導上士而說的準備,所以我們說上士的前行,那我們只要,這個情況之下只要說引導上士,這個引導上士必須要的道的次第,為什麼要去分別說共中、共下這些呢?所以這個地方就說明「所為義者」,為什麼要以這個三種次第來引導,它的目標何在。所以下面說:

別分三士而引導者,有二大義,

現在我們分別拿這個三士來引導學的那些佛弟子的,有兩個主要的重要的意趣,非常重要。

一為摧伏增上我慢,謂尚未起共同中下士夫之心,即便自許我是大士。

這第一種。假定說我們不把那個整個的道的次第,道的次第雖然是引上士,但是假定說不把那個次第很清楚地分上、中、下幾個等級,那麼這個時候有一種可能:有很多人條件不夠,自己也不懂起增上慢,連它下士、中士都做不到,正因為他條件不夠,人總是由於這個「我」,我就有個慢,總覺得我是最了不起的。所以連它下、中都做不到,自己就以為我就是大士了。我現在安立了這樣的這個內涵,我們去衡量衡量就會知道:啊!連它下士都做不到,那麼這一種增上慢就可以摧伏,說這是第一個非常重要的。前面說假定這一點做不到的話,那反而是對我們有很大的傷害。第二:

二為廣益上中下心,廣饒益之理者,謂上二士夫,亦須希求得增上生及其解脫。故於所導上中二類補特伽羅,教令修習此二意樂,無有過失,起功能故。若是下品補特伽羅,雖令修上,既不能發上品意樂,又棄下品俱無成故。

那麼這個解釋。第二,所以分成功上中下,使得這個菩提道次第所涵蓋面,令得受益的眾生能夠更廣,能夠廣泛地利益所有的上、中、下各種條件的人。為什麼呢?因為真正上士跟中士他一樣也需要增上生跟解脫。所以平常我們舉的比喻是說小學、中學、大學。念小學有兩類:有一類只是為念小學而小學,有一類是為念大學而小學,念的內容一樣,可是念的心情有別。所以說這個地方說明,我們分成這樣的次第,對兩類一樣地沒有什麼分別。因為上面的一樣要學,所以教他這樣地層層學,沒有過失。不但沒有過失,而且上面說的,可以避免增上慢,因為他本來就要學,如果不安的話,他反而可能會增上慢。更進一步來說,所以對上品的人來說,對他沒有影響。

那麼更進一步呢?萬一這個人的條件不夠,現在你一開始的時候就告訴他只有一個大士道,所以他一看他的條件不夠,「那對不起,我就不能念了。」就像我們現在小學不辦只辦大學,說你要念到大學的,前面從下面的念起。「那對不起,我跑得來不想念大學的,那既是念大學而才念,那我只好不念哪!」這個道理是完全一樣。對極大部分人來說,不具足這個條件。反過來說,正因為他下士慢慢地學多了,條件夠了,才有機會漸漸地深入。所以說現在這樣安立的話,能夠使佛的教法,能夠加持、使眾生受益的這個層面,整個地擴大。這個就是他這個地方的所為義,為什麼要分三士引導的原因。下面再看:

復次為具上善根者,開示共道,令其修習,此諸功德,或先已生,若先未生,速當生起。

那第一個,再說對於上根利器的人,教他這個共道修習的話,那種功德如果他前面已經生起了那不說;如果沒有生起的話,那說「先未生」,那由於──已經生起了,他一修這就來了,如果沒有生起──那麼由於共下、共中這樣的話,他很快地也能夠引導到上面。所以這一個地方特別告訴我們:

若生下下,可導上上,故於自道非為迂緩。

它真正重要的是什麼?就是從下面的基礎,你有了下面的,自然會引導走到向上,到最上的。所以對自己該走的,並沒有因為安立了這個從下面走起來走遠,這一點是我們要了解的。

須以次第引導心者,《陀羅尼自在王請問經》中,以黠慧寶師漸磨摩尼法喻合說,恐文太繁,故不多錄。

那這一段就不講了,在這個前面破除邪執當中曾經說過,數數水洗、數數火燒,這是同一個道理。那麼我們再下面看,說:

龍猛依怙亦云:「先增上生法,決定勝後起,以得增上生,漸得決定勝。」此說增上生道及決定勝道,次第引導。

那麼講完了以後,下面我們再說這個傳承當中不是有兩個主要的大的傳承嗎?一個是龍樹菩薩,一個是無著菩薩的,所以引這兩位菩薩聖者的他們的教誡。那麼這個地方第一部分說,龍樹菩薩說:我們必須要先得增上生,有了這個增上生,就是說生生增上,那得到了暇滿的身,那漸次漸次地把福德、智慧兩種資糧增上。那麼藉著這一個,這個就是世俗諦,一方面的增上,一方面世俗諦,那在這種條件之下,後面這個決定勝才能夠真正地生起。所以這個上面說「以得增上生,漸得決定勝」,也就是告訴我們,我們引導的次第,先必須是增上生,包括在下士,然後決定勝,從中士而上士。那麼另外無著菩薩的,

聖者無著亦云:「又諸菩薩為令漸次集善品故,於諸有情,先審觀察。知劣慧者,為說淺法,隨轉粗近教授教誡。知中慧者,為說中法,隨轉處中教授教誡。知廣慧者,為說深法,隨轉幽微教授教誡。是名菩薩於諸有情次第利行。」

那這個是無著菩薩的,說這一個為了使得菩薩,那個諸菩薩要想修集善品那引導眾生的,怎麼辦呢?應該好好地去觀察,看他的條件,他的下劣的、中等的,然後深廣的。下劣的,告訴他跟他相應的最淺近的那一部分;那麼中慧的呢,「處中」的那一部分;最好的、深廣的,那個時候才告訴他最「幽微」的、最深奧的這個教授。這個就是菩薩引導一般有情的次第,這個就是我們該學的。這兩個無非是來證成《廣論》上面三士道如此引導的這個原因。除了這個以外,

聖天亦於《攝行炬論》,成立先須修習到彼岸乘意樂,次趣密咒漸次道理。

除了這個三士道以外,還有一個──顯、密兩個,那麼下面另外一個聖天菩薩。聖天菩薩就是龍樹菩薩的心子,我們在「二勝六莊嚴」當中,那個就是最主要的,所謂龍樹、聖天兩位大菩薩,這樣。他特別地說,先把顯教的「彼岸乘」或者我們說波羅蜜乘這個修好,建立那個基礎,然後漸次地進入,所以除了三士道,上面再加上這個密乘。

攝此義云(把這個道理說):「諸初業有情,轉趣於勝義,正等覺說此,方便如梯級。」

這個道理這樣,對於我們引導我們剛剛開始的「初業」,初發業的一般人,要想慢慢、慢慢地轉化,能夠趣向於這個「勝義」,那麼世尊告訴我們,這個走上去的方便就像階梯一樣的。

《四百論》中,亦說道次極為決定,

那是另外一個論,那也是一樣地說這個道的次第。說來說去只有一個特點──我們必須對那個道的次第,要發決定的勝解。前面這是說引經、論、菩薩告訴我們的,這是使得我們能夠確信,然後要不斷地善巧地思惟,自己產生定解。那麼這個論裡面怎麼說呢?

「先遮止非福,中間破除我,後斷一切見,若知為善巧。」此說道有決定次第。

那「先遮止非福」這是共下士的;「中間破除我」這是中士的;「後斷一切見」這個是上士的。如果這樣的,那就對,這個是正確的善巧的引導的方法。

敬母善巧阿闍黎亦云:「如淨衣染色,先以施等語,善法動其心,次令修諸法。」

那這個阿闍黎也說,就像我們染顏色一樣,這個一件衣服要染顏色,是要乾淨的衣服染顏色,先怎麼辦呢?先是「施等」,那主要的這個善法要「動」,慢慢、慢慢地使它增長,然後他轉動他的、淨化他的內心,漸次漸次地步步地深入。

月稱大阿闍黎,亦引此教為所根據,成立道之次第決定。現見於道引導次第,諸修行者,極應珍貴,故於此理,應當獲得堅固定解。

最後特別引那個月稱阿闍黎,也同樣地引這些。那月稱阿闍黎在我們漢地平常也不太多,實際上他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在《宗大師傳》裡面就有一段,宗大師因為要學這個最究竟的這個空正見,那麼怎麼學也學不到,所以他想到印度去,他也不曉得到底……因為這個正見有各宗各派不同的說法,他要到印度去。後來見到那個本尊,那個本尊就告訴他,說到印度去,你會將來有什麼什麼成就,可是你很多弟子,你的弟子都是這個加行位、資糧位上的菩薩,這西藏地方很冷,印度地方非常地熱,那從很冷的地方到很熱的地方去受不了,會喪失生命的,這樣。所以因此你不如留在這裡,留在這裡雖然你暫時不行,將來一定可以得到。那麼特別是告訴他,說月稱菩薩──月稱論師,他說他是上方世界的一個八地菩薩,這個八地菩薩是真正的徹底最證達處──不動地,那真正地對這個真俗二諦是達到圓滿狀態的一個菩薩,是他自己為了攝持這個地方的眾生,所以投生到這個世界來。

關於龍樹菩薩對於這個空正見的抉擇,下面有很多不同的傳承,那個月稱菩薩所引導的是最究竟的。所以現在的藏地不管是哪一派,他都是說宗月稱的,也就是說佛所說的真正中心教授是「空」,這個「空」是「空性」哦,不是空曠,我們千萬不要誤解,應該了解的這一點。那麼關於這個空性的抉擇,下面有不同的,當然我們共同說龍樹菩薩、聖天菩薩,這沒有什麼爭論後面,那他的下面的弟子有各種不同的、各種論點的說法的。所以這個宗大師見到本尊的時候,那本尊告訴他,月稱菩薩講的是最究竟的。那現在上面引種種的道理來證成這件事情。那關於這一部分的道總建立那個,大體上面、文字上面簡單地說明。

那最後簡單地再總說一下,那在我們前面已經說修行,如果你隨碰到什麼你就去修的話,即使我們是一番正確的好心,也願意去學,可是會出岔。不但出岔,那個大師怎麼告訴我們?「一生善行終成過失」,我有一番好心,很認真去做,做到後來出岔,反而變成功過失。那應該怎麼辦呢?應該對我們修整個的修行的這一條道路,這個次第──所謂次第的話,怎麼層層深入;以及深入當中的每一個部分,有些什麼內涵,特徵是什麼;然後要到什麼樣的量;為什麼要這樣按著這個次第的,要把握清楚,得到定解。然後照著這個定解去做,既不可以增多,也不可以減少,那才有所成就。那麼現在關於這個整個的道的次第,那這地方叫「道總建立」,關於對我們整個的那個道體的全部要有基本的概念,就是這樣。

我們可以用各式各樣的種種的方法,理論上是如此,不過原則上,那各位同學聽見了以後,理論聽過了,書本一合,那你認真聽,也許還可以記得一段時候,過兩天沒有了。應該怎麼辦呢?在我們生活當中,自己去仔細去觀察。像這條道──菩提道,我們儘管沒有走過,可是我們普通生活當中,要想做的很多事情,這是我們有共同的經驗,你仔細去看,對於你所要真正追求的,假定對所追求的內涵,事前沒有正確的認識,也就是說為什麼要追求這個,乃至於為什麼追求了以後,要如何去圓滿它,步步深入,對這個內涵如果事前不認識的話,那真正去做的時候一定會障礙。所以我們平常總說「總別」,總、別這兩樣東西分不開的。「總」就是整體的大目標,要達到那個大目標,必須要裡面如何地層層深入的一個次第,這個次第跟大目標之間,彼此間的緊緊地扣合得很緊,然後這樣子就對。

這個觀念是非常重要,比如說我們對於剛剛舉行那個法會,在那兒討論,說有很多問題。如果說我們真正地能夠一開頭對這個法會的整體認識了,然後曉得怎麼去配合、去做的時候,那發生的這種問題,不但不是一個爭論,而且更是覺得:喔!事前規劃本來就是這樣,但是沒有實際上去實踐,不曉得問題在哪裡。因此你一旦發生了這個問題以後,你心裡很清楚:對、對、對!你前面那個準備就對了,我就可以根據這個去步步解決,萬一做不到,回來再來檢討,檢討當初理論不認識。假定事先沒有這個概念,然後匆匆忙忙去做,做了以後固然是各方面不能配合,做完了以後,發生什麼現象?那我們至此就想,用我們自己的理念好好地去思惟觀察,那這個時候就會對於道總建立發決定解,有一個很深刻的認識。這個認識了以後,然後照著這個方法我們不斷地去思惟觀察,那就建立起來。好!這堂課就到這裡為止。

學習平台:
大慈恩譯經基金會(主要)
澈見幸福(個人化App)
幸福無盡藏(隨身碟)
月光機二代(離線學習)
Apple Podcasts
Spotify Podcasts
文字大小
主題
固定播放器
捲動模式
播稿模式
列印 預覽列印
播放連結 自訂播放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