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
鳳山寺版 第二十卷
甲四,道之根本親近知識當中,現在講這個裡邊的兩部分當中的第二部分,「略說修習軌理」。那麼現在繼續翻到四十三頁,四十三頁這個略說修習軌理的正行時的「加行」部分。那個前面已經關於「禮敬」、「供養」兩支已經說過,那麼今天講「懺悔支」。這個在漢文當中就是「十大願王」,那個前面是「禮敬」,然後「稱讚」──讚歎,「供養」、「懺悔」,所以在漢文當中,這個「懺悔」所謂第四支。漢文當中分十支,藏系當中分七支,這個內容一樣,這個我們要了解,只是開合不同。因為我們真正地要修的,就是無非是淨罪、集資,所以這個內容絲毫不差。現在我們看文:
悔罪支者,「我昔所作」等一頌。
就是平常我們的早晚課每天念的,這個這一支是一定全部都念。十大願王我們現在是簡單的,在這個《朝暮課誦》當中〈大懺悔文〉裡邊的那個,那個就是十大願王的全部。這個十大願王的全部,現在我們只念這個十支,「一者禮敬諸佛」到「十者普皆回向」十支;那麼這個〈大懺悔文〉當中的那個全部,那是總共有十六個偈,十六個偈子。那麼諸位如果平常不太熟悉的話,那可以翻那個《早晚課誦》。那麼這個實際上講我們在修行前面的第一步,那是非常重要的,非常重要的!這裡只是說把理論讓大家了解,如果說諸位真的認真願意修,那麼關於這一部分,我們可以在這裡常住另外找一個時間,給大家細細地再說一遍。我們現在繼續看那個文:
「我昔所作」等一頌。依三毒因,身等三事,其罪自性謂我所作,
那麼就是:「我昔所作諸惡業,皆由無始貪瞋癡,從身語意(那個三門當中)之所生,一切我今皆懺悔。」這個是說我們依於三毒,那麼這個三毒通常就是總括一切煩惱,濃攝起來。煩惱的根本是無明、我執,那薩迦耶見,所謂人我執、法我執兩種,然後由於這個上面生出煩惱,最主要的是三毒。由於這個三毒策使這個身、語、意造種種的罪業。那麼現在這個罪,是我自己作的。
此復具有親自所作,及教他作,或於他作而發隨喜。總攝一切說「諸惡業」,應念此等所有過患,悔先防後,至心懺除,則昔已作,斷其增長,諸未來者,堵其相續。
那麼總說,這個「作」又分幾部分:或者自己作,或者教別人作,這個罪是一樣的,在戒律裡邊說得很清楚;或者是不是自己作、也不是教他作,別人作了在隨喜,那簡單地說一下。譬如說我們支使別人,小的乃至於作一很小的一個小動作,比如說門口:「欸!門口有一個什麼,一個小動物、一個小蟲,你去把牠弄掉!」就這樣。那實際上,作的人如果去殺,有罪;教的人,一樣。如果說你又具有這種傷害牠的心,然後去教另外一個人去作,另外一個人去作這件事情,當被殺這個小蟲殺死的時候,那這個教的人跟那個殺的人是一樣的罪。因為你有殺的意樂,借重的別人,這樣,這個在戒經上面很清楚。
所以我們現在世間上面很多人不知因果的人,自己不出面,教別人去作,自己還覺得很得意,「嗯!我在人後面,神不知、鬼不覺。」把那個傷害了別人──怨家,實際上這個情況罪是一樣。而真正如果說從業性來看的話,自己的罪比他還要糟糕,因為你心裡邊委曲婉轉地生這種傷害之心,這個別人還沒有啊!所以我們真正了解了佛法的因果的原則了以後,那自然「自作」固然不可以,「教別人」尤其不應該。
乃至於「見作隨喜」,說別人作,我們在這兒後面去隨喜他。這個隨喜有幾種,平常我們在我們的周圍經常會發生的,比如說你不歡喜,大的我們先不去管它,舉一個小的例子,比如說那我們不歡喜某人,假定在這地方。那麼假定說不一定去傷害他啦!我不歡喜的人,他今天吃了一點小苦頭,我在旁邊暗暗地,暗暗地就高興說:「這個傢伙活該!這個傢伙應該!」我們會不會有這種情況?那我們也是犯了罪。反過來說,假定人家有好事情,我去隨喜他的話,那也是不要用太大的功,集最佳資糧,這是我們應該了解的。
那麼現在這地方所指的「惡」,說這個惡「總攝所有一切」,應該多去思惟、多去這樣觀察,這些罪惡的過失、禍害。然後了解了以後,自然去會產生追悔之心,說:我怎麼造這種很差的事情!對以前的,去追悔;眼前,絕對不作;將來,要防護,這個才是真正的懺悔。否則的話,就是你眼前覺得後悔說作過了後悔,如果將來不防護,那個懺悔沒什麼多大的效應,在本論後面很認真地告訴我們這一點。所以因此這樣「至心懺除」,要很至誠懇切地從心底裡邊決心把以前的拿掉。那麼這個使得以前在作的不再增長,那麼沒有作的,不要再作下去,這個才是懺悔的意義。下面「隨喜」:
隨喜支者,「十方一切」等一頌。
說「十方一切諸眾生,二乘有學及無學,一切如來與菩薩,所有功德皆隨喜。」就是指這一個。那麼這個一頌,
隨念此五補特伽羅所有善利修習歡喜,猶如貧者獲得寶藏。
那這個「隨喜」。隨喜是有好的事情我也隨著一起讚歎、歡喜,就是這樣心情。心裡面歡喜,乃至於嘴巴去讚歎他,最主要的是內心當中對他產生這種歡喜的、隨喜的心情。那個所謂說「五補特伽羅」,不是五個而是五類,哪五類呢?一切的所有的眾生,這是凡夫;還有二乘的有學、無學;還有如來跟菩薩。也就是說我們凡夫是一類,然後修學佛法的小乘、大乘。這個小乘當中有很多是有學,譬如說預流果,然後這個一來果、不還果,這個還在因位當中沒有證得小乘的結果,所以說有學;無學呢,證得阿羅漢果──小乘到最後的,所以小乘當中也分兩類。大乘呢,因位當中是菩薩,果位當中是佛陀。是所有的這些,凡是有善,佛、菩薩,然後二乘,當然都是好的,就是凡夫有好的,我們都去隨喜。
隨喜到什麼程度呢?要「貧者得寶」,就像我們是個窮人得到了寶藏一樣。這一點對我們非常重要!我們現在平常因為只管自己,自己得到了好的,很高興!別人得到了好的,嫉妒!我們現在要怎麼辦呢?看見別人得到好的,就像自己窮人得到寶藏一樣的,從內心當中去歡喜,而絕不是嫉妒他。平常我們要自己得到好的,要花好大的努力,結果現在別人努力了,我只要去隨喜,我得到的功德,像他努力得到的一樣。所以很多經論上面,特別是宗大師,非常強調這一點:我們不要用太大努力,只要去隨喜,增長這麼大的功德。我們眾生就是這麼差勁,也可以說就這麼沒有福德,最好的增長福德資糧的機會放棄!自己還覺得腦筋好,還覺得聰明,這最顛倒的莫甚於此!那麼下面,「勸請轉法輪」:
勸請轉法輪支者,「十方所有」等一頌。謂於十方剎土之中,現證菩提,獲得無著無障碍智,未經久時,變爾許身,勸請說法。智軍阿闍黎作「現證菩提」而為解釋。
那個「勸請」是勸請世尊。那個勸請這一個偈子是這樣的:「十方所有世間燈,最初成就菩提者」,那就是成的佛,而剛剛成佛的,「我今一切皆勸請,轉於無上妙法輪。」十方所有的一切剎,現在剛剛證得佛果的那個,那我去勸他。這個有一個道理的,這個佛法原則上面,所以叫法爾道理,所有的佛都是這樣。世尊證了最究竟圓滿的無上果的時候,通常就有人去勸請,他就說法,那麼在這一個地方是特別指這個而言。那當然其他的一切人你去勸請也是了,可是這個地方,大師就引證,特別說智軍阿闍黎說這一頌裡邊所指的勸請,是指那些成佛的,這樣,因為這個是才究竟轉法輪之處。那麼下面「請佛住世」:
請住世支者,「諸佛若欲」等一頌。謂於十方剎土之中,諸欲示現般涅槃者,為令發起一切眾生究竟利益,現前安樂,故變無量身,勸住佛剎微塵數劫,不般涅槃。
那個頌子是這樣的:「諸佛若欲示湼槃,我悉至誠而勸請,唯願久住剎塵劫,利樂一切諸眾生。」說十方一切剎土當中的世尊要示現湼槃的時候,那我們去勸請,因為曉得這個世尊是一切眾生的究竟利益安樂之處。他在世間,即使不說法,他就有無量的功德,就會利益無量眾生,何況世尊留在世間那自然會說法。所以說「說法」是一種利益,「安住」──住在世間也是一個利益。世尊的功德實在無量無邊,你去供養、看見他,你只要看見他,乃至於用種種的其他的。我們就「看見」這一類,哪怕你不歡喜他,你就討厭他,是,討厭他了以後你一定要墮落,可是因為這個因緣,你還會究竟成就。所以佛法雖廣,不度無緣之人,如果說比較好的,當然是你一聽他的講法,你馬上成就;即便是你現在不歡喜他,你看見了他,你今天內心當中起個違逆他,這也是跟他結個緣。結了個緣,最後當你惡業感了以後,那世尊法爾有這個威力,又把你救起來了。所以這個世尊留在世間有這麼大的功德!
從這裡我們也可以看看,我們留在世間有什麼功德?我們平常總覺得做一個人,尤其是現在人家常常說:「啊!你現在做了一些事,比如說念了一些書,你好好地念了一些書,你應該利益世間哪!」那真正講利益世間的話,除了佛法以外,實在很難說利益,小的、相對的利益還是有一點,究竟的利益只有佛法。在佛法當中最究竟圓滿的只有世尊,這所以我們勸請世尊住世。
那最後一支,「迴向支」。這個在這個十大願王這十支當中一共有十六個偈子,十六個偈子當中像前面的住世、請轉法輪、隨喜、懺悔這些,只有一個偈;然後迴向,單單迴向一支有五個偈子,這樣。那麼這個所以它也長一點,它那個每一個偈子都有它特別的意義。現在我們先看那個文,這特別的意義,這裡你文唸過了以後再簡單地說一下。
迴向支者,「所有禮讚」等一頌。以上六支善,表舉所有一切善根,悉與一切有情共同,以猛利欲樂迴向令成大菩提因,永無罄盡。
說上面一共有六支善,哪六支呢?就是禮敬、供養、懺悔、隨喜,然後請轉法輪、請佛住世,一共六支。把這個六支,大師也可以說總攝一切的善根,那現在這個善根幹什麼呢?「與一切有情共」,不僅僅是我,我把我做的善根,還要迴向給所有眾生。迴向給所有眾生幹什麼?就有幾種。譬如說我有了好處,希望我迴向給他,得到什麼利益。譬如說我們世間的來說,常常有這種現象,生了病了,做一點功德,希望他的病趕快好。乃至於譬如說現在世間的做父母的人,看見了兒子「你好好念書。」希望他聰明一點,做了很多善根,希望他考上個好學校。這個都是種了善根給他迴向。
那我們現在呢?要做一切善根,要迴向給一切眾生,希望他得到什麼利益呢?說希望他得到無上菩提。而且,迴向「以猛利欲樂」,要迴向這個,只有迴向這個大菩提,這樣才是「永無罄盡」,這樣才會永遠用不盡。平常我們比如說,有沒有功德?有的,迴向給他只能得到一點點,這樣,這個是很不一樣的地方。所以通常我們就是說要迴向,迴向菩提。如果分開來講的,就是說迴向給一切眾生,第一個;迴向一切眾生幹什麼呢?要成就無上菩提。這總說,也可以這兩點。那這個裡邊也可以細細地分開,細說地分開,這是為什麼會有這麼多支。
如是了解此諸文義,意不餘散,具如文中所說而行,則能攝持無量德聚。
說就像我們上面所說的,這個文要了解它這個文所指裡邊的意義,了解了以後,我們這個專注一意。不是說嘴巴上面唸,心裡面胡思亂想,而是很專注的,就像文裡邊所告訴我們的,這樣去做,去迴向,能夠這樣的話,就能夠攝持無量的功德。那麼現在這地方,再細分這個六支當中,
此中禮敬,供養,勸請,請住,隨喜五者,是為順緣積集資糧。
這個五樣是順緣,這個順緣是什麼?積集資糧。懺悔呢?
悔者,是除違緣淨治罪障。
那麼這個除了五支以外,第六支懺悔是除罪障。其中
隨喜支中一分,於自造善,修歡喜者,亦是增長自所作善。
隨喜當中可以隨喜別人,同樣也可以自己隨喜自己。所以自己作完了善也歡喜,這樣同樣也可以把自己作的善增長。這一點很重要!所以平常我們作了一件壞事情,心裡自己也隨喜起來,「啊!我作得很得意,神不知、鬼不覺。」實際上你的惡業即不斷地增長。反過來,作了一件好事情,你也隨喜,我們的善業不斷地增長,這一點都應該了解。所以特別地解釋一下,這隨喜是包含自己、他人。那麼是六支。至於說迴向:
其迴向者,是使積集淨治長養諸善,雖極微少,令增廣多。
那麼第七支迴向的意義幹什麼呢?使我們要作的淨除罪障跟積集資糧,積集資糧使它不斷地增長,使它不斷增長,雖然很少的,由於迴向那變得增廣,而且變得無量無邊,永無這個終盡的一天。
又使現前諸已感果將罄盡者,終無窮盡,
這種好的所謂善淨之業,經過了迴向一支,迴向好的,小的變得多;將完了,就是「將罄盡」的就是完的,由於這迴向的關係,就增廣變得無窮無盡。
總之攝於積集,淨治,增長無盡三事之中。
把上面的總共的七支總集起來,可以分成幾個:第一個淨除違緣以前的業障;然後集聚資糧;而把這一個功德還要增長,增長到無窮無盡,那個總說。
所以看看那七支行願有這麼大的威力,也就是說我們世間大家都是希望求好,哪有再比佛法更好的!實際上究實說來,也可以說唯一的、真正究竟的只有佛法。那麼這個是前面加行當中的第五支,是說假定你皈依條件不夠,那麼不行,所以還要修這個淨罪、集資,使它無盡增長。那麼修起來了以後怎麼辦呢?最後第六支,再看:
次令所緣明了顯現,
因為經過了這樣一來的話,我們能夠所觀的這個資糧田,皈依的境,那個境就一定能夠明顯了。顯現了以後怎麼辦呢?
供曼陀羅,應以猛利欲樂,多返祈禱,
這個「曼陀羅」是梵文,拿我們來說,就是諸佛的住處,或者我們稱它為壇城,就這樣。那麼為什麼叫「供曼陀羅」呢?就是說我們現在要供養的時候,比方我們供養的水呀、花啊,乃至於很多東西,那個都是很有限的。現在我們要供養的話,把我們那個三千大千世界要觀想成功像佛的淨土,實際上這個地方就是我們釋迦世尊的那個攝受的。把總是最好的東西,然後把這一個最好的東西全部來供養──供曼陀羅。而且供了以後,「以猛利欲樂」,在佛前面去供養。為什麼要供養呢?希望下面這個,所以「多返祈禱」。祈禱些什麼?看:
謂「維願加持,從不恭敬善知識起,乃至執著二種我相,所有一切顛倒分別,速當滅除。
這是淨除罪障,我們所要做的無非是兩件事情,前面是淨障,淨障那個唯願這個世尊、諸佛菩薩、那龍天護法等等的來加持我。加持我做些什麼呢?淨除罪障。有一些什麼罪障呢?那依照著我們修行的次第來說,第一個:修行次第要親近善知識;然後從親近善知識以後,怎麼一步、一步、一步深入;到最究竟圓滿的時候,能夠棄捨這個我執、法執,所以反過來說,我們剛開始不親近知識,到最後不能了知人我執而執著,這個就是我們修行的道次。所以祈求加持,從頭開始一步一步昇進,一切我們現在所造的種種──由於無明所造的這個不認識的這個無明、煩惱,跟由於煩惱所造的業──能夠很快速地能夠淨除。淨除了罪障,下面集聚資糧了,所以:
從敬知識,乃至通達無我真實,所有一切無顛倒心,速當發起。及其內外一切障緣,悉當寂滅。」
那麼淨除罪障,反過來從最開始親近知識,敬重、尊重知識開始,一步一步上去,乃至於能夠通達兩種無我。那個以前是無明,現在能夠正知,所以「無顛倒心」很快地發起,發起了這個心,當然造作種種善淨之業;以及其他的裡裡外外的所有的障緣統統消失掉。那麼「內外」的話,就是說「內」通常是,我們也可以說裡邊的內心當中的煩惱,不認識真相;「外」是外面給我們的很多不順利的情況,這是都是我們修行上必須要克服的。這個是說在我們正修的時候,前面加行要做的。有了這個加行以後,第二步──正行。現在我們看正行:
正行分二:一總共修法,二此處修法。
那麼現在先說總共修法。為什麼這地方又要講總共修法跟此處修法呢?因為在本論一開頭,是簡略地告訴我們這個大綱,實際上,告訴我們大綱,理論認識了,要照著去實際上地修持,修持的時候要有修行的方法,這是一個;那修行的方法是共同的,我們用同樣的一個修行的方法,然後所修的內涵是各別各別按照著次第步步深入的。所以現在總共修法,就是整個的修行的方法。所謂「此處的修法」,這個修法了解了以後,照著次第,比如第一個應該念什麼?念善知識;念了善知識以後,再下面應該念什麼呢?念暇滿難得;念了暇滿難得以後,然後珍惜自己要趕快修行;修行的時候念死無常,諸如此類。所以前面是總共的修法,那這個修心所緣的對象,卻是一層一層地深入,這個是所以說這地方為什麼講總共修法、此處修法。或者說一個是能修的這個心,一個是這個心所緣的境,就是我們修道的次第,一步一步地深入。所以現在我們看一看,能修的這個總共的心,總共修法:
今初 所言修者。謂其數數於善所緣,令心安住,將護修習所緣行相。
喏!這個「修」,就是簡單扼要地就這麼幾句。我們要修最主要的是什麼呢?「於善所緣」,也就是說我們現在的心要去修的是緣一個善的東西,那這個善所緣,要使得心安住在這個上頭。我們現在平常的時候自己可以檢查一下,在這個地方說「善」的,就是對我們有好處的,譬如說叫我們寫字對我們有好處,叫我們背書有好處,然後叫我們禮佛有好處,叫我們學定有好處,這是我們感覺得到;世間來說,譬如做很多好事,父母叫你這樣。然後我們想想看:叫你寫字,你坐在那裡坐得苦不堪言,最好去看電視、去玩,心安得下來、安不下來?安不下來!這樣。然後呢,叫我背書,這安不下來!大家有沒有這個經驗?有!現在「修」是幹什麼呢?就是本來安不下來的,我們把它修改過來,使得我們這個心能夠安住在這個才是好的,才是我們心應該所緣的,這個心緣;於所緣的話,也就是像我們的手去把一個東西一樣,這是有形的,心也是安住在這個上頭。
因為以前我們一向不善巧,所以我們現在要把它轉過來。那麼這個時候怎麼辦呢?要「數數」,要不斷地把它拉回來、不斷拉回來,所以說「將護修習」。這個「將護」就是保護,我們不斷保護、去練習我們應該所對的好的這個境界。這個大家清楚不清楚?凡是所有我們該做的事情,都可以用這樣的一個內涵。
所以它並不是一個非常深奧的道理,卻是我們人人在日常生活當中遇得見的這樣的心情。問題是我們怎麼懂得了以後,從淺的一步一步深入。只要我們能夠把握住這個特點,從淺的地方一步一步深入的話,乃至於究竟的成佛,不難!就像我們現在念書一樣,你現在一口氣叫你說馬上念一個博士,誰做得到?可是如果你現在在幼稚園裡面,反正跟著大家,人家念、你也念,這樣,「來、來、來,去、去、去。小狗跳,小貓叫。」你弄、弄、弄、弄,弄了幾年,你慢慢地不知不覺當中就起來了,這是我們人人有的經驗。當然你自己腦筋好,你肯用功會走得快,可是假定說你能夠維持不塌下來的話,並不難哪!
所以我們了解了這個道理以後,就真正可以感覺到修行不是我們想像那麼難,而是說我們得不到正確的方法,以及沒有這個維持正確方法的師友。所以前面說,這個能夠這樣去做,能夠這樣去做的話,「聽聞隨轉修心要,少力即脫生死城」。你能夠聽到了正確的方法,跟著它去做,不要花太多的,所以「少力」,我們就能夠把無始的生死縛著我們的這一件事情解決。那麼下面再解釋一下,好像這麼簡單,但是困難在哪裡呢?困難在這裡:
蓋從無始,自為心所自在,心則不為自所自在。心復隨向煩惱等障,而為發起一切罪惡。
現在我們這個內心當中,所以這麼難矯正過來、不聽話的原因是什麼?因為它的習慣!它的習慣越久是越難改。它現在習慣了多久了?無始。哇!這個時間是長得算不盡的時間。無始以來幹什麼?「自為心所自在」,聽它招呼。「它」是指什麼呢?煩惱!所以心不為自己自在,而且為煩惱所轉,因此被這個障礙住了,對事情也看不見,因為看不見,造種種的惡,所以我們以為這個好的,因此做種種壞的事情。
所以我們平常的時候,世間有看得見,譬如我們現在看見的,抽菸。你說這個抽菸好抽嗎?我想你們如果願意你不妨試試看!當然受了戒的同學,這個不要去抽。不妨你們現在小,以我來說,因為剛剛開始的時候那個大家都抽菸,人家也遞我一支菸。那時候只有十幾歲,也好玩,欸,拿一支菸去抽。一抽,又這個味道實在很難受,然後又嗆、又辣,你根本不曉得什麼味道。現在呢,不是抽菸是檳榔,那我也想:「欸,拿來吃吃,找那個檳榔來嚐一嚐。」一嚼,那味道實在不好。奇怪了!可是你慢慢地慢慢多弄弄的話,你又會習慣。所以人家叫「嗜痂成癖」,很多很不好的東西,你不斷地去慢慢地做的話,你就會覺得很好吃,你覺得很好玩。
這個都是一個習慣性。我曾經聽人家講過很有趣的一件事情,我剛聽見的時候以為人家開玩笑,後來曉得是真的。那個蒼蠅,那個小蒼蠅那個蛆啊,你們知道不知道?白白的。你如果看了以後,你怎麼感覺啊?啊!如果在你那個菜裡邊、湯裡邊、飯裡邊有一條蛆在裡頭的話,你就吃不下了!叫你吃下去,你會吐出來,會不會?我想我們都會這樣。嘿!有人就歡喜吃這個,而覺得:「啊!這味道之美呀!」最好的招待客人,就是吃這個。那這個習慣你們知不知道在哪裡?你們知道不知道在哪裡?台灣!說據說高山族的一部分。以前我們遇見過一個法師,他是花蓮人,那麼他那時候,這個花蓮在山上面採那個木材,因此山上面有很多那時候高山族的人,那高山族的人最好的一道菜,就這個東西!怎麼弄的呢?據說他們就打獵嘛,把那個獵到的東西就吊在那地方。吊在那裡以後,然後爛。爛,那個蒼蠅就來了,來了以後,那個蛆在裡面鑽,「啊!牠好了。」好高興!把那拿出來,就那麼活生生把牠吃下去。喔!你們想想看,這個東西,那個肉已經很臭啊!
還有另外一種,那不曉得這個你們知道不知道?不是這裡有的。臭豆腐,臭豆腐大概一般沒什麼關係,你煎好了,很好吃。那不是要煎的,還有一種叫「臭冬瓜」。那個大陸上面浙江寧波人很歡喜吃這個,到了夏天,啊!他覺得這個味道之美啊!你沒有這個味道,他吃不下飯。實際上這個東西如果你不習慣的,這個屋裡面稍微放一點點的話,你們所有的人都跑出去,你待不住!這麼一個那個惡劣的味道,欸,他覺得很歡喜。說明什麼?習氣。現在我們無始以來的這種習氣,還樂此不疲!我是隨便舉一個輕鬆的例子,讓我們感覺到無始以來的這種習氣的厲害。所以現在為什麼前面要這樣的努力地去修行呢?就由於無始以來積集的這種習氣。所以他下面再繼續地解釋:
此修即是,為令其心,隨自自在,堪如所欲,住善所緣。
經過了前面的這個修行,因為我們無始以來由於無明顛倒,造種種罪,那麼現在經過了修行以後,使得我們的心能夠像我們所希望的,我要它怎麼辦,它就怎麼辦。我們現在希望離苦得樂,所以要種種善業,所以使得心安住在善的事情上頭。以前我們做不到,經過了修行我就做得到了!
這一點,我們也在座的人人體會得到,你們剛開始來的時候,寫字苦不堪言,背書苦不堪言。只要你不離開這個環境,只要你能夠聽從師、友給我們的教誡,我們慢慢地練習,到後來覺得很容易啊!現在是很明顯的,不要說大人,就是預科班的那些小朋友們,你們拿出來字,你自己看,很多大人看見了,哇!都自嘆不如。現在對我們來說一點不困難,拿出來就這個樣!假定你不這樣去做的話,請問你這個生命不是浪費掉?所以說這個修行,好人是「樂得為好人」;然後這世間的人是「枉自為小人」,世間說,我們輪迴六道說「枉自輪迴」,時間浪費掉了,一點好處都沒有!現在我們努力地去修行,你不覺得過來了以後,自己的……,眼看著一步一步改善,不但自己而幫助一切人解決這個問題,多麼地好!
但是雖然說修行,修行還有一個條件哪,所以他一層一層地的說明,下面又告訴我們,修行還需要這樣的一個條件。再看文:
此復若隨,任遇所緣,即便修者,則於所欲如是次第,修習爾許善所緣境,定不隨轉。反於如欲善所緣境堪任安住,成大障碍。
說,真的要修行,不是說我們想修就可以。現在下面說「此復」──再說,假定你要修的話,你自己覺得碰到哪一個你就去修,而「任遇所緣」,任意你碰到的,我們隨便碰到的哪一個我們就去修,這樣去修,修不起來的。修行為什麼修不起來?一定要它一定的次第的,「則於所欲」,因為你必須要照著完整的次第,一步步修上去才行,現在你沒有,你隨便依你碰到的就去做。這意思什麼,什麼意思呢?就是說通常我們情況之下,說碰到我歡喜的,我要怎麼做;修行不是,一定要照著佛菩薩他過來的經驗,告訴我們怎麼做才可以。所以這一件事情、我們念書都是一樣,也許說叫你念書,你說:「我也念書啊!我拿了一本書,隨便自己高興念。」可是對不起,老師告訴你不是這個樣!那麼這個時候為什麼我們要聽老師的?因為它是經驗,他有經驗,他是過來人,曉得照著這個次第怎麼一步步地做。
所以你如果不照著他去做的話,那麼他應該要教我們,如果不照著善知識告訴我們的次第去做的話,產生什麼現象呢?產生了一個現象,說「則於所欲」,這樣會對你應該修的這個次第,應該修的次第所有的內容,「修習爾許善所緣境,定不隨轉」,一定修不起來,一定修不起來。而且不但修不起來,反而成為你應該修的,「反於如欲善所緣境」,你應該修的,「堪任安住,成大障礙」。所謂「堪任安住」的話,使得你照著次第能夠如法地修起來,你能夠安住在上頭,而不會說對所緣的境界始終亂成一團,這樣。所以一再地這個地方,大師特別地警告我們說:
若從最初令成惡習,則終生善行,悉成過失。
所以我們一開始要注意這一點。假定我們一開頭就「任遇所緣,即便修者」,把這件事情養成惡習的話,那完了!雖然你也想修,你也做了好事,可是結果呢?你這個一生的好事,沒有用──終成過失,白白浪費掉了!不但浪費,而且養成功的惡劣的過失改不過來;這一生改不過來,帶到下一世,惡習又起來了。真正修行人來說,極大部分人的錯誤就錯在這裡。不修行不談,根本沒碰到門;修行了,那就是碰到這裡──他遇到了什麼,不依次第,隨自意樂。所以我們前面在說這個過程當中,很強調一點:我們為什麼一定要找善知識、一定要捨自自在、一定要堅持照著他的方法去做。如果我們不能這樣去做,不是學佛,是學我,隨順著自己的習氣做,那學了半天,習氣越來越厲害,還在這個地方轉,這是我們應該注意的。所以他最後結論:
故於所修諸所緣境,數量次第,先須決定。(這第一步。)次應發起猛利誓願,謂如所定,不令修餘。即應具足憶念正知,而正修習,如所決定,令無增減。
那這個仔細地解釋一下。所以對於我們所修的這個「諸所緣境」,也就是說我們所修的這個次第,譬如說像我們現在所緣的,譬如說念書,那你念的什麼書,這個就是你所緣的境;寫字,你所寫的這你的筆、你的字帖,這些就是所緣境。那我們現在修皈依,然後親近知識,然後修暇滿,這就是我們的所緣境。對於我們所應該修的所緣境,不要馬上去修,在修的之前,應該對於修的內涵,這個內涵包括幾樣:第一個它什麼質、什麼量,數量、次第、前後,對於這個先要產生正確的認識,認識到「決定」,絕不動搖,不是浮浮泛泛;浮浮泛泛被人家一說,你心裡就動搖了。
然後決定了以後,是不是馬上去修呢?不!還要「發起猛利誓願」,是要非常強盛的!誓願的特徵是什麼?就是我一定要做到,一定要做到!不是說我要去做了,算了!去做了,你稍微遇見一點點困難就退了,然後遇見一點好的順緣,又被它拉走了。說我要發願一定要,而且是猛利的,那這樣的狀態當中,絕對不為外面的這種境緣影響偏失掉,那個時候你所了解的數量、次第,才能夠步步深入。所以說發起了這個誓願以後,才照著自己從善知識那裡所了解聽聞的決定的再去修,而不修別的。修的時候應該具足正念、正知,說「憶念正知」,這兩個東西同時需要,這個是在正確的練習。就學這個,不要多、不要少!
那這關於整個的修,在後面會詳細地說明,這一個是整個的簡單說明,所以叫「總共修法」。換句話說我們修行的方法了解了,了解了以後,下面拿著這個修行的方法,照著這個次第一步一步地深入。那現在,第一步要修的就是親近善知識,也就是這裡說的「此處修法」。我們現在繼續地看下去:
此處修法者。先應思惟依止勝利速成佛等,及不親近所有過患,謂能引發現法後世諸大苦等。
第一個。說現在我們開始正修了,那第一個親近知識。那個親近知識當中,前面道理已經講過了,那現在我們總結的這地方說先要思惟──在思惟的過程當中,重新把前面的道理說──第一個,思惟依止善知識的殊勝的利益,這個利益包括快速成佛等等,這個所謂「等等」是前面已經講過。然後,反過來不親近的過患,不親近有種種的禍患,什麼樣的禍患呢?能夠引發現在的、後世的種種的苦惱,而且叫「大苦」。這個為什麼要加「大」呢?無窮無盡的,不但廣而且深。那麼了解了這個以後,下面第二個:
次應多起防護之心。謂不容蓄,分別尊長過失之心。
第二個,要防護、保護自己,千千萬萬不要去想師長的過失。那我們現在這裡同樣地也要多練習不要看同學的過失,乃至於漸漸地不要去看別人的過失。所以古代的修行人都很強調這一點,六祖大師有一句名言:「若真修道人,不見他人過。」我們總覺得自己是修道的了不起的人,如果你真是修道人,你絕對看不見別人過失。至少理論上我們了解。你修道是不是要解決自己的問題?現在你看見別人過失,看見過失本身是個煩惱,就是要我們修改的。而且要去修的時候,拿這個自己觀的心要看這個東西,現在你方向已經看反了,已經弄反了,你還修什麼?所以真正要解決自己問題,看不見別人的。
進一步來說,我們真的要學的是大乘,要去幫別人,那正是我要去幫的對象,沒有他,我就沒有修的這個真正重要的策勵的力量啊!說為利有情願成佛,看見他們這麼多有情苦惱,所以我要趕快去救他們;要救他們我要學,要學,要修。是,那些人是在煩惱當中,所以正因為如此,策勵我自己努力地修行。所以你不是看見他的錯,而是因為看見他是策勵我修行,所以他對我還有恩!是不管大乘、小乘。那眼前我們雖然一時做不到,可是懂得這個道理,那下面只要我們如法地去思惟,就使得我們漸漸能夠從做不到,而漸漸改過來,到最後做到,如法地做到,那這一整個的轉變的過程就是我們的修行。那麼特別在這個地方,對於師長。
所以我以前唸過一首頌叫〈常憶念頌〉,就是恆常、一直應該記在腦筋裡的,自己記住的。它那個頌是這樣的:「己過如山積不見,師過秋毫亦明察,法不相應實由此,勤加懺悔常憶念。」說自己的過積得像山一樣大,看不見。老師的過失呢?「秋毫亦明察」,小得一點點,秋毫是最細、最小的東西,都看見。這個毛病來了,「法不相應實由此」,我們說修法,修來修去修不好,那原因在哪裡?就在這個上頭。所以下腳的第一步是要懺悔,「勤加懺悔」,努力去懺悔。現在看了《廣論》很清楚,你修行的根本是依師,換句話說,我現在種一棵樹,這是根本,你第一件事情就把那根本就弄掉了,那你怎麼種得出來?所以為什麼這個地方下腳第一步要告訴我們,千千萬萬不要看師──看他的過失,內心當中千萬不允許這種心,在這裡要把它拿掉。所以,
隨自所知,應當思惟,戒定智慧聞等諸德。
那麼應該這個老師的錯誤,不要。那應該觀想,說我們所有的了解的,不管是戒定慧所有的這些,請問這些東西是不是都來自師長?沒有師長,我們自己有嗎?所以這個根是這樣。這個東西是來自這地方的種子,現在你還沒有修行,把那個種子已經燒焦掉了,你怎麼種它出來呢?換句話說,這個東西是從師長那裡來。現在呢,你把他看過失,問題就錯了。所以我們不容蓄過失,然後看這個種種的,這個前面已經很詳細說明。
乃至自心未起清淨行相信時,應恆修習。
那麼前面告訴我們修,要修到什麼程度才可以呢?說要修到清淨的行相。清淨的行相是什麼?就是能夠對於自己的師長產生了淨信心。前面說淨信心是怎麼產生的?「觀功念恩」,看他有這麼大的功德,然後對我有這麼的恩,什麼恩呢?這個法是不是都是他告訴我的?是!因為這個法,我思惟觀察這個法,然後能夠跳出生死輪迴,這個法是不是像個種子一樣?我照著這個法而增長就行。所以他對我們的功、對我們的恩。由於這樣的話,我們就產生淨信心,淨信心然後就恭敬他,這個是清淨的行相──信。只要這一種狀態還沒有產生,那我們應該繼續地修習。所以我們現在說:「哦!我要去修行去了。」「哦!我也見了空性了。」那這個如果沒有的話,那都是顛倒的,就等於說基礎還沒有打,我說我房子的屋頂已經蓋好了。這是我們應該注意的!
次應思惟如前經說,於自已作當作諸恩,乃至未發誠敬而修。
就是了解了這些,老師的這些功德,然後曉得這個功德,不但是老師,也就是這個功德就是我要的,佛就是這樣成佛的,這都是我們要修的。那麼然後再說,我現在了解的這些都是什麼?「已作當作諸恩」,就是都是老師,由於這個老師的接引,我才有機會層層過來。
乃至於現在,比如像我們說不但是師長,還要觀察我們的團體,這地方很用得上。請問:是不是我們必須在這個團體當中,才有機會使我們共同增上?就是以我來講,今天假定說你一個人,我不能說我不講,可是講的機會很少。同樣的道理,說我去聽也是一樣,就有很多人兜起來。請問:你今天兜起來的話,你要不要衣食住行?這個衣食住行,是不是這樣的一個團體當中的,大家的那一群人共同努力的結果?所以如果這樣去想的話,周圍所有的人,對我們修行都是正面,而且必須要的。明明有這麼大的功、明明有這麼恩,為什麼我們看不見?那就是我們的煩惱。現在指出來了以後,我們還是會這樣,那更清楚我們的障礙。所以也是一樣的,「乃至未發誠敬而修」,也是一樣,我們一直要努力到對眼前這些看清楚了,說師、友對我們有已經做的、現在做的、將來正做的那些重要的功德、恩,那麼這個就是我們現在應該努力的。
現在說總共修法、此處修法,那個兩部分就是說正行。前面前行有了、正行有了,下面後時、後行──修完了以後呢?
後時如何行者。應將所集眾多福善,以猛利欲由《普賢行願》,及《七十願》等,迴向現時畢竟諸可願處。
每一座修完了以後要做怎麼呢?那就將所集的各式各樣的福善,那以很強盛的猛利的願,由《普賢行願》──前面說的十大願王就是《普賢行願》,《七十願》是另外一個,總之所有這些都是「迴向現前畢竟諸可願處」,現前的利益、將來的利益,這種利益是要真正可願之處。比如說我們希望發財,這個不是真正的可願之處,是虛假的,只有一樣東西──為求無上菩提。為了求無上菩提,我們要修行;要修行,我們要好的環境,我們要健康,那個健康就對!假定說我要了健康以後就去享樂,那個健康就不對!就這樣。因為享樂造惡,墮地獄。所以健康是一個共同的,要了健康用什麼用場,那我有了健康去修行,那個健康就對,這個我們應該弄清楚的。
如是應於晨起,午前,午後,初夜,四次修習。
那這個了解,正修的是一天是四次:早晨起來、上午、下午、晚上。
此復初修,若時長久,易隨掉沈自在而轉。此若串習,極難醫改,故應時短,次數增多。
正規的是四趟,但是我們剛剛開始的時候,由於時間長了以後,這個心會昏沈,心會不相應。不相應有兩種:有一種掉,不斷地外面散,有一種沈──那個掉散在後面正講這個奢摩他的時候,我會詳細講──而不能自己把握得住。這個時候如果養成功習慣的話,很難改,所以我們剛開始的時候短一點,短一點。短到什麼程度呢?舉個例:
如云:「有欲修心,即便截止,則於後次心欲趣入。若不爾者,見座位時,即覺發嘔。」
說我們剛剛開始修的時候,你先是不得法,等到稍微得了法了以後,你覺得:啊!修好歡喜。那個時候你就是「有欲修心」,有了這種心,你就停下來。這有什麼好處呢?因為你覺得修行有這麼好處,所以停下來了以後,你心裡老去想,所以說「後次心欲趣入」。如果你不這樣的話呢?滿好,修得滿好,你還繼續不斷地坐下去,坐到後來坐得苦不堪言,下來了。因為你已經坐得苦不堪言,下次你想到要修,哦!心裡就害怕。所以說你一看見那個座位,你心裡就討厭它,「發嘔」就是這個。所以剛開始應該這樣。
若待稍固,時漸延長,於一切中,應離太急太緩加行過失。由此能令障碍減少,疲倦惛沈等亦當消滅。
說等到你慢慢、慢慢地,後來漸漸地延長,然後在這種經過了不斷地熏習以後的話,你會離「太急太緩」,就是前面的沈掉。這種過失消失掉了,那你才照著正常的四次去做。如果你能夠如法地去做,障礙會少掉,然後你就能夠成就。所以這個障礙,下面又說疲倦、惛沈哪,統統消失掉了。好,那麼今天就把這裡講到這地方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