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
鳳山寺版 第六卷
甲二講法的殊勝。法的殊勝分四部分,第一部分,通達一切聖教無違。那麼,本來聖教是世尊告訴我們的,為什麼有違背呢?因為眾生根性不一樣,所以講的法不一樣。就在最早佛世的時候,那些眾生的根性條件都很夠,聽見了以後,馬上自己淨化自己,所以他不會拿這個法去照別人,跟人家談。那至於說進一步來大乘佛法,大乘要廣學一切,所以自然而然他也會照著次第一步一步地深入,曉得這個。那欠缺了這兩個條件,說我們往往會產生在文字上面轉,我的對、你的錯,文字通達再加上我的習氣,毛病出在這裡。那麼所以現在呢,這個本論──從《道炬論》開始,依《菩提道次第廣論》把這個錯誤指出來。現在我們看這一段的繼續下去,翻到第十頁,第四行開始:
設作是云,若入波羅蜜多大乘,雖須劣乘法藏所說諸道,然於趣入金剛乘者,度彼岸乘所有諸道非為共同,道不順故。
有人這麼說,說這個大乘分兩種,顯教叫波羅蜜多乘,還有一個叫密教,說這個顯教的大乘,雖然需要這個劣乘──劣乘就是小乘,但是金剛乘、密乘說這個不需要,因為密乘的走法跟它不一樣。那麼所以大師就說:
此極非理,
這種說法,不合理的,完全錯誤的!那他下面就說明這個原因。
以度彼岸道之體性,悉皆攝入,意樂,謂於菩提發心,行,謂修學六到彼岸,是則一切定應習近。
那下面就舉出這個原因來。說這個大乘哪,這個「度彼岸道」,那個不管是顯教或者是密教,它金剛乘的大乘當中,它的體性、它的本質,以及它的行持,統統跟顯教是完全一模一樣。那麼這個裡邊分兩部分:「意樂」就是發心,它金剛乘的心要什麼心呢?發菩提心,很簡單;這個菩提心,不管是密乘、顯乘同樣東西,絕對同樣東西。其次,發了心以後,要修的「行」呢?是修六度萬行,這個也顯、密兩個是完全共同的。既然你現在所講的不管是裡邊的所發的心,外面也要修的行完全一樣,所以確定跟顯教完全一模一樣,一定要學的!
他下面呢,馬上再引證,說:「喏,看!你不是講密教嗎?」他下面就講密教的經典,說得很清楚。因為這個密教還是根據佛講的經典來說的,「你講的密教,你算是哪一個?」理論、經典都有很明確的說明,所以下面:
如《勝金剛頂》云:
這個是密教的經典。
「縱為活命故,不應捨覺心。」
第一個,就是說,金剛乘最重要的內心重意樂是什麼?菩提心。哪怕為了你性命,你發了菩提心的人,你為了修行,命可以捨掉,這個菩提心絕對不能捨掉!不是經上面說得很明白嗎?這個是意樂方面,意樂就是內心。下面呢,
又云:「六度彼岸行,畢竟不應捨。」
發了這個心以後,你的行持?那就是前面講的六度,跟那顯教是完全一模一樣的。在任何情況之下,絕不可以捨棄。
又餘咒教,宣說非一。
除了上面引證那個《勝金剛頂》那個經,其他的很多密教裡邊的這個教授、經典,很多地方、很多地方都這樣講。那麼下面呢,再說,一層一層地深入。
眾多趣入無上瑜伽曼陀羅時,亦多說須受共不共二種律儀。共者即是菩薩律儀。受律儀者,即是受學三聚戒等菩薩學處。除發心已如其誓受學所學處而修學外,雖於波羅蜜多乘中,亦無餘道故。又《金剛空行》及《三補止》,《金剛頂》中,受阿彌陀三昧耶時,悉作是云:「無餘受外密,三乘正妙法。」受咒律儀須誓受故。由見此等少有開遮不同之分,即執一切,猶如寒熱徧相違者,是顯自智極粗淺耳。
那麼上面是道理,下面再講行持。說很多真正趣入,「趣入」是進到受無上密,這個完全是密教。「趣入無上瑜伽曼陀羅」,就是說真正灌頂的時候啊,它叫作受這個曼陀羅,曼陀羅就是壇城,這個是灌頂的時候一定有的。也就是說,你真正要理論上了解了要去修學這個密教的時候,那麼它前面有個非常重要的,也是一樣的──戒。說這個也一樣地要受兩種律儀,一個是共,一種不共。「共」,什麼叫共呢?跟那個顯教共同的,而說顯教的大乘要受的,密教全部要受。然後呢,所以說「受律儀」,就是「受學三聚戒」,而且這個三聚戒從哪裡啊?比丘戒開始,菩薩戒,然後一層一層增上去。
下面說除發心以後,當他真正受,發那個菩薩、這個受那菩薩戒的時候分兩部分:一個願心,說我現在從現在開始願樂學這個佛,要救一切眾生;然後下面呢,等到發了心受學了,願心堅固了,下面開始就受菩薩戒,這個叫行心。那麼下面呢,要誓願──這個不是別人逼的喔,絕對是自己願意的,而且為了加強自己的願力,決定要做到,就生這個誓言。那個誓,就是表示自己願力的堅固,絕對要做!所以受這個菩薩戒而自己捨掉的話,那個罪是非常大、非常大的。所以他受的時候呢,學所應該修的種種的學處──這個學處就是戒。那麼在這個實際上要學的,那就是「波羅蜜多乘中,亦無餘道故」,實際上全部包含在裡頭,再沒有多餘的了,也就是說不管顯教、密教,那是共同都要學的。那麼這個是顯教。
下面特別是舉「又《金剛空行》」等,那個都是密教當中的,那受這些戒的時候他特別說「無餘受外」,這個說這個真正學密法並沒有其他的,就是前面三乘,從這個比丘開始、菩薩,那所有的這些我們全部要受,沒有其他例外。所以告訴我們,所以說這個真正在密教當中,要想真正進入的時候,也一樣地要全部受。
不過這裡的確有很小的一部分開遮不同。什麼叫開遮呢?我簡單地說一下,譬如說世尊制定的這個戒,制了以後,那麼在有一種特別的情況之下,你可以允許的,這樣。說雖然制了這個戒,在這種情況之下,它是可以允許的。譬如說,我們現在一個比丘,他根據那個所受的戒,沙彌也是一樣,我們不可以手上拿金銀、錢寶,這些不可以的。但是有一個辦法可以允許你,怎麼辦呢?就是說你要作一個淨,這個「作淨」是一個法,作了這個淨以後,那就可以用了;就是這個錢並不是為了我自己,我是代別人用的,就這樣。那麼特別在這種情況之下,就像菩薩,這個二乘人是少事、少業、少希望住,你事情越少越好,菩薩恰恰相反,不允許的,這樣。你必須要去濟度一切眾生,那你怎麼可以少呢?那你這個錢怎麼辦呢?所以我既然學了菩薩以後,我這個錢統統已經捨給別人了,雖然我拿,那我是拿了這個錢幫別人做。所以這個後面在《廣論》上面也非常詳細地說明這一點,這個叫作開、遮。
我簡單再說一下,戒是制定是這個樣的,但是它有一個方法,在這種情況之下,你可以啊,開許你不照著這個戒條的明文,但是它的意義本身,卻不會出岔,這樣。所以啊,在由於因為個人的發的心深、廣不同,以及修的法,然後持受不同、方便不同,所以同樣的戒在這種情況之下是可以的,叫「開」;在這種情況之下是不可以的,叫「遮」,那這個裡邊都有很明確的說明。
有一些人呢,只是看見由於很少的一點開、遮不同,就以為這個兩者當中完全不一樣的,就好像一個是冷、一個是熱的,兩個完全違背。實際上這一種錯誤的見解,原因是什麼呢?因為這個人太淺薄,所以說顯出來這個人的智慧實在太差、太差!這就是為什麼我們要好好地努力地、深入地學習。
通常我們在學習的過程當中,常有這種現象,就是這種現象非常普遍,我自己也感覺得,自己忘記掉了,等到自己長大了,我看見弟弟、妹妹或者周圍的那些小朋友們。剛剛到幼稚園,那麼聽那個老師講了幾句,回來跟爸爸媽媽說,「欸,老師講的、老師講的!」他只懂得很少一點點。當我們不斷地增長、長大,學佛法也是如此,學到一點點自己又很執著,並不了解它真正的深義。那麼平常我們佛法裡邊很多,也是由於這樣的錯誤,所以宗大師在這個地方特別加以說明。它這個開、遮並不是隨便,「哦!我想怎麼開就開,怎麼遮就遮。」那更差,那是更糟糕、更糟糕!所以他那個開遮,是有他的決定的根據,要對內涵了解得非常透徹,就像阿底峽尊者這樣,那這個時候才談得到。因此我們真正剛開始學的時候,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必須要依靠善知識!那下面繼續下去:
如是唯除少分別緣開遮之外,諸正至言,極隨順故。若趣上上三乘五道,必須完具下下乘道功德種類。
那像上面說的這個道理,除開很少一部分由於特別的原因,因此在這種情況之下,或者是開許、或者是不許,這樣有的差別以外,其他的所有的這正確的世尊的教法,都是彼此間相應、相隨順,絕不會有所違背。那原則上,這個道理是怎樣的一個道理呢?說,如果說你要想走最上面的,最上面的,「若趣上上」,那個上上一共分這幾個次第,叫「三乘、五道」。「三乘」呢,就是聲聞、緣覺、菩薩,通常我們從下面小、中、大。那麼「五道」呢,剛開始的,我們所謂集資糧,集了資糧叫資糧道或者叫資糧位;然後修、開始修加行,這第二;加行以後見道位;見了道以後修道位;最後就無學道。這個是三乘、五道。假定你要想走到最上面一階,你必須最從下面這個開始,而且要圓滿具足下面一層、各層的這個道,這個次第必須如此!
像我們念書,一定要小學、中學、大學,容或在某一種情況之下,你可能說形式上面並沒有去念,可是內容上面,你絕對不能跳過。我舉個比喻來說,我們從基隆到屏東,容或你不走公路,容或你不走鐵路,但是你會不會說從基隆到屏東去,說我沒有經過台北,有沒有這個可能?你坐飛機是不是還要從台北的上空走過?你一定要這裡走過,這樣。所以容或我走的路不太一樣,可是你經過的這個,這個次第是不可能跳得過的,這點我們要了解。然後呢,下面說:
波羅蜜多道者,如《佛母》中云:「所有去來現在佛,共道是此度非餘。」是趣佛陀道之棟梁,故不應捨。
那我們現在看。在「波羅蜜多」,就是顯教的大乘當中,那麼就像這個《般若經》當中,《般若經》當中最主要的、最完整地說明這個大乘道。那麼這個裡邊怎麼講呢?所有一切的佛,過去的已經成佛的,以及現在的,乃至於將來,沒有一個例外,說這個是什麼?共同的,說「共道是此度」,所有一切要成佛的人應該走的道路。是什麼?就是這個──六度,發菩提心、六度,再沒有別的了,換句話說,沒有一個例外的!而這個也是什麼?佛陀道的棟樑,最重要的那一部分。前面說一個是道的正體、一個是它的支分,所以絕對不能棄捨,少掉這個是不行的。那麼下面說:
金剛乘中亦多說此,故是經續二所共道。
顯教是這樣,密教呢?也是一樣。所以金剛乘當中也很多地方都說明這個。所以要了解這個是什麼?「經」就是顯教,「續」就是密教,這個經、續兩部分是共同必須要走的。下面:
若於其上更加密咒諸不共道,灌頂,三昧耶,律儀,二種次第及其眷屬,故能速疾趣至佛陀。若棄共道,是大錯謬。
這個就是總結上面這些大師說的一個最重要的一個結論。那麼就在這個下下的這個基礎上面增上,所以在這個下面的基礎上面再加上面,在小乘的基礎上面,加上大乘──是大乘的共道,就是顯教的發菩提心跟六度;再在這個上面,再加上密乘的不共的那些要修的法門,「不共道」,那譬如就像灌頂啦、三昧耶、律儀啊,就是密宗戒啊,那麼要修的內涵是兩種次第,就是生起次第、圓滿次第,這是主幹,以及它的其他的相關部分。由於這個,所以能夠以最快速的方式成佛。
所以這個問題,不在你經過的路途同不同,而是說你走的速度的快慢。就像剛才說,我用腳走,你騎腳踏車,他是坐火車,我坐飛機。這是快慢問題,沒有說我坐飛機可以不要經過那些地方的,那這個特別說明。所以他說,這個就是快速問題,因為它快速,所以需要的心力更是強。現在我們現在學的很多人哪,反過來了,心力反而弱,覺得這個快一點,快一點我就省力一點,省力一點我學這個,那是一定不成功,哪有這樣的事情!所以佛陀一再地說明:你照我們自己學的偷懶,你可以,學出來的是下地獄,你要學佛,那是不可能!佛陀很明確地告訴我們,說過去、現在、未來沒有一個例外!那再下面,下面就有一些錯誤,這個我們要小心啊!
若未獲得如是知解,於一種法獲得一分相似決定,便謗諸餘。特於上乘若得發起一似勝解,如其次第遂謗棄捨下乘法藏諸度彼岸,即於咒中亦當謗捨下三部等,則當集成極相係屬,甚易生起,尤重異熟,毀謗正法深厚業障。其中根據至下當說。
這一點相當重要!關於上面這個基本的重要的道理,如果我們不了解,因此在這種狀態當中,我們對於一種法只學有限的、很少的。實際上前面說,要學大乘佛法要廣學所有的一切,不過這裡要說明哦,廣學所有的不是叫我們馬上學,是有它的次第的,我們一口氣要廣學那不可能的!因此我們慢慢地一步一步地來,在這個過程當中,在一步一步過程當中,我們容易犯這個毛病。
除了這個以外,還有一些本身就錯了,他一開頭的時候,就只以為學這個就可以了,其他都不要了,那是更非常嚴重的錯誤!譬如我們現在有很多,本來那是一個方便法門,譬如現在有一些學禪,禪本身是絕頂高明的一個方法,可是有很多誤解的人,他就說:「你只要學禪,開悟了你就成了佛了!」那既然開悟成了佛,其他都不要了,那這個是一個很大的錯誤!同樣念佛,念佛是一個非常好的法門,是末法的時候救人,可是有的人說,只要除了念佛其他都不要了,這樣。那當然,同樣反過來我們學教,教理以為是需要,可是教理學好了以後,要去行持的,他也同樣地講了很多道理不去行持。所以不管是學哪一門,學錯了,就犯這個毛病!
那麼現在這地方,就是一種法,說他不懂嘛,不是哦,「獲得一分相似決定」,這個最麻煩!你說他不懂,好像懂了,實際上這個懂了嗎?似是而非。所以世尊特別說,真正到後來損害佛法的不是外道,而是什麼?相似法──好像是,實際上錯了,所以魚目混珠。那對我們來說也是一樣,我們學得一點道理,好像懂,這樣。不要說我們現在這樣,就算是跑到藏地,實際上這個理論學完了以後還去修證,那實際上在沒有修證之前,這個仍舊只能說是好像懂,一層一層地深入,因為這是親自驗證的東西。所以這個是我們要了解的,本來學了這東西,要我們一步一步去深入的,反正我們停在這地方,那沒有真的徹底了解之前,嚴格的說起來,就只能說是相似。不過現在這地方的相似呢,它有一個特別,到後面我們再去詳細說它。
那麼這裡主要的「相似」指什麼呢?學到了這個以後,他於是:喔!其他的不對。譬如說前面講的,學了密教嘛,顯教不要的,學了這個,那個不要的。這個是一個很大的錯誤!因為世尊前面告訴我們的,及菩薩告訴我們的,這個都只是它次第,層層深入,必須要在淺的上面,把深的、廣的再加上去。那麼不了解這一個,產生了這個相似的認識以後呢,於是就毀謗其他的。然後呢,特別是對什麼?「上乘」,大乘了解了一個相似的以為,於是:「啊!這個我是大乘的,那小乘都不要了。」
在我們現在漢地,就產生非常嚴重的這種錯誤,大家說:「我是大乘的,那、那個小乘的不要學。」在本論後面有非常詳細的說明。我們常常看得見,說:「這個小乘人只求自利啊,所以對於這個世間很厭棄;大乘人要救世間哪,不能厭棄世間的。」這個,佛陀是這樣講,但是我們對這句話的了解,有非常大的錯誤。那麼為什麼不厭棄世間呢?就是說,對世間的名聞利養這些東西,大乘人跟小乘人是一樣地厭棄,實際上,大乘人比小乘人還要厭棄得厲害。那麼大乘人對什麼來說他不厭棄呢?他覺得要去救度一切眾生,這一件事情非常重要,有很大的功德,所以他不厭棄救度一切眾生。要去救度一切眾生,你必須還到世間,所以他不離開這個世間,就這一點上來說的。
那《廣論》後面,非常詳細地引各式各樣的經教來證成這一點。那我們現在人有個誤解,這樣,說:「啊!這個對世間的名利啊,這個厭棄小乘人的,所以大乘人不應該厭棄。」所以他貪名、貪利、弄很多錢,這樣「金金匡匡」結果弄到後來,佛法也就毀掉了,這是最可怕就是這種人!所以我們剛開頭的時候,因為雖然後面有詳細的說明,對於這一點我簡單地說一下。
那麼因為這樣的關係,所以他對下面的都毀謗,所以說他「如其次第」就像下面的棄捨,不但是棄捨還要毀謗,說這個「下乘」。所以大乘毀謗小乘,然後密乘毀謗顯教大乘,這個是最糟糕、最糟糕的!乃至於就算是密教當中,因為密教有四部啦,所以他也說,因為他自己覺得最無上密,所以毀謗下面這個事部、行部、瑜伽部。在這種情況之下,他造了最可怕的業了!說,這個這樣的話,「集」,集就是我們在世間造了種種的業──這個業、煩惱,輪迴生死的業。再如果我們這樣的話,造成了最最容易犯的,而且是感最可怕的,所以「尤重異熟」,就最可怕的惡果的這種業。這個什麼業呢?毀謗法!在所有的一切的惡業當中,謗法的罪最重、最重!如果說我們學了法對這法不了解,往往犯這個毛病。那麼到下面,他會詳詳細細說道理,而且說那根據,那時候根據都是經教上面,都有它很明確的規定的。這個也就是我們修學佛法的人很重要,必須一開頭特別注意!
那應該怎麼辦呢?剛剛開始的時候我們很容易犯這個毛病,所以下面馬上指出來。那我們現在繼續地看下去,看那個文:
是故應當依善依怙,於其一切正言,皆是一數取趣成佛支緣,所有道理,令起定解。
這第一個,最重要的。應該怎麼辦呢?首先提出來,我們必須要應該依止「善依怙」,那個就是善知識,善知識。這個善知識的條件不那麼容易哦,後面會詳細地說明。說我們剛開始自己了解不夠,修行當然更談不上,那到底怎麼做呢?最好的方法,就是依靠過來人,不但是他理論上面有完整的認識,而且這個理論有實際的修持。所以所有的經論上面,以及實際上的祖師上面,沒有一個例外,都告訴我們這個特點,特別是學大乘。
那麼跟這個善知識,第一個應該了解的什麼呢?「於其一切」,對於所有的,「正言」就是佛告訴我們的三藏,應該了解什麼?是任何一個人要想走這一條成佛的道路,那必須要學的東西。或者是前面說的是它的正體,或者是它的眷屬,對於這個道理,要持起「定解」。這個定解,不是說我們隨便馬馬虎虎啊,這對這個理論要有很深刻的認識,外面隨便一些似是而非的說法不被動搖,這個才是,這樣。所以這個必須要經過相當長一段時候的聞、思,譬如我們現在藏地看見他們這個辯論,為什麼要經過這樣的千錘百鍊地去思辯呢?也就是對於我們自己修學的這條道路,要產生確定不移的定解,這是第一個;了解了以後,那才把從下腳第一步到成佛所有的內涵層層深入,都清楚了。然後呢,了解了:
諸現能修者即當修習。諸現未能實進止者,亦不應以自未能趣而為因相,即便棄捨。應作是思,願於何時於如是等,由趣遮門,現修學耶。
那麼現在學,等到這個整個的道理學好了以後,它一定有它的次第了,層層深入。然後呢,了解了這個後,現在我們能夠修的馬上開始下手,這個地方很清楚。所以我們真正要學的時候,現在我們應該相應可以做的地方就應該做;然後其餘的呢,現在還不能做的,也千萬不要因為現在不能做的原因,就不去做。應該怎麼辦呢?應該腦筋裡想:「啊!我現在到什麼時候,我才能夠做到它!」能做的是馬上做,不能做的,心裡面應該一直心裡先嚮往,說:「啊!我希望我現在好好地努力,那麼將來就可以了,可以做得到了!」因為你有這樣的想法,
遂於其因,集積資糧,淨治罪障,廣發正願。以是不久,漸漸增長智慧能力,於彼一切悉能修學。
我們之現在所以不能照著它學的原因,為什麼?因為我們還有罪障,這個罪障沒有淨除。還要呢?我們需要集聚資糧,資糧不夠。因為我們內心當中很強盛的好樂心,有了這個好樂心,偏偏我們又做不到,所以我們就會:啊,這個因我們還欠缺。那麼這個因在哪裡呢?我們就在淨罪、集資。那麼平常我們淨罪、集資做了以後呢,還要發願,如果我們不發願,這個功德會消失掉了。也就是說,我為什麼要懺悔?為什麼要集聚資糧?我有目的的──在沒有做的之前是發願,做完了以後就回向。如果我們能夠這樣去做的話呢,那麼眼前實際上我們已經在隨時隨地努力了。努力分幾部分:一個淨除罪障,一個集聚資糧,而這一部分就是我們現在能夠做的。能夠這樣去做的話呢,資糧漸漸集聚了,功德就增長了,智慧也就增長了,於是我們要該學的而眼前不能學的自然都能夠學得到了,這是我們眼前非常重要的!
所以這一點,我在這裡要特別地再強調一下。我們平常常常,尤其現在世間上,總覺得要理論讓我了解了我才去做;實際上佛法上面,是,這個理論要產生定解這是沒錯,可是我們現在該做的、能做的如果不做的話,我們後面是永遠不可能!不過這裡有一個先決條件,是前面所謂跟的那個善師、善友是絕端重要,他會引導我們。假定這個跟錯了,那後面就一無是處!所以在這地方,一開頭時候總結起來告訴我們,我們必須要依靠一個善知識,對我們現在該做的是這樣做,現在我們做不到的,怎麼樣努力才能夠做得到。這個幾句話非常重要噢!以後一直用得到的,希望在座的每一位同學,把這幾句話好好放在心裡面!
因為我們常常有很多人會產生這樣的概念,唉!說:我現在了解嘛又不了解,或者有什麼因緣,做也做不到。那心裡面容或自己有點沮喪。實際上,正因為以前沒有集資糧,沒有淨罪障,所以才是這樣,那如果我們現在再不淨罪、再不集資,將來有沒有希望?既然佛法講因果的話,你現在不在這個上努力,請問你積的什麼因?這樣。所以世間來說,可以這樣想:啊,這裡不行,那我不如回去,這樣。那請問你現在回去了,你到哪裡去?回去了是不是集輪迴世間之因?你集這個輪迴世間之因,結那個果就能夠結出成佛陀果來嗎?這是我們要了解的啊!清楚不清楚這個特點?所以簡單地再說一下,前面非常重要的話──這個善師、善友、正確的方法,這是非常重要,那麼總共的在這裡。下面特別是引證,那個:
善知識敦巴仁波卿亦云:
這個善知識敦巴仁波切,也就是阿底峽尊者最重要的心子,能夠把阿底峽尊者的全部的精要傳下來,就是他。後面所有藏地的所有這些東西,主要的都是敦巴尊者傳下來的,所以他講的這個內涵,那實際上呢,那都是最完整的。不過他說些什麼呢?就是舉他老師阿底峽尊者的話:
「能知以四方道,攝持一切聖教者,謂我師長。」
那是舉一個譬喻,什麼叫「四方道」呢?這個四方道,在藏系裡邊有各種不同的說法,它原則就是這樣,譬如說一個四方的一個桌子,那你隨便哪一個地方一動,那個統統跟它相關。那我聽說的還有一種說法,就像一個四方的一個巾哪,一個四塊方巾,那個東西你隨便哪一個一拉,譬如說我們這個桌子,說一拉,那豈不是所有的東西統統動?也就是說,隨便你舉一個,三個全部動起來;也就是說,真正最主要的,任何一個法,實際上這個法是緣起之法,它彼此間都相關的,任何一個法都是相關的,所以它一定是其他的地方互為主副的。
譬如說我們現在隨便地簡單來說,我們用筷子,請問這兩枝筷子,是哪一枝是主、哪一枝副啊?是不是要用筷子必須要兩枝的啊?這個兩枝筷子當中有沒有主副之分啊?實際上沒有主副,兩個幫助的。以前曾經跟大家開過玩笑,那一枝筷子能不能用啊?實際上一枝筷子也可以用喔,你們試試看喔!那這個話怎麼講呢?當然,這一枝筷子曾經考倒過很多人,現在一枝筷子的用法有兩種用法:譬如說這是個餅,你要去拿,這一枝筷子的話,你必須把那個一枝筷子,在那個碗的邊上把它撥出來,是不是這樣?撥出來,是不是另外是靠著這個碗哪?所以它還有一樣東西互相依靠的。還有一個辦法,我把那個筷子插在那個餅裡邊,把它拿出來,是不是可以?所以,因為那個餅,自然而然有這個力量,所以你插進去,那個餅本身是不是相當於另外支持你這個筷子的功效?它有這樣的互相相關的這個特點在裡頭,所以我們必須要了解這樣的一個特點。
因此,前面這地方主要的說,那個法都是互相相關的,那這一點呢,阿底峽尊者真正了不起的地方就在這裡。別的很多人,由於了解得不夠透徹,或者執著,學了這個法會毀謗別的;阿底峽尊者不是,他能夠融會貫通所有的法。所以能「以四方道」,所有的佛法,都能夠以一個──這個四方道就是他的這種方法能夠攝持所有的法,那就是他的老師。所以
此語即是極大可觀察處。
因為這樣的關係,所以阿底峽尊者成就是最高。倒不是因為他是一切大班智達頂嚴,因為他成就最高,既然你要成就最高,請問要不要照著他來學?對!就這個。
由是因緣,以此教授能攝經咒一切扼要,於一補特伽羅成佛道中而正引導。故此具足通達一切聖教無違殊勝。
因此呢,說這個教授,現在就是阿底峽尊者的《道炬論》,實際上這個地方也就是《菩提道次第論》,它能夠含攝顯教、密教所有的精要。這個精要,幹什麼的?是任何一個人要成佛,從凡夫步步走上去必不可少的正確的方法。那麼這一點,就是本論第一個「法殊勝」當中第一個特點。下面看第二,第二是:
一切聖言現為教授者。總之能辦諸欲解脫,現時久遠一切利樂之方便者,是即唯有勝者至言。以能開示一切取捨要義,盡離謬誤者,獨唯佛故。
第一個。說那麼這個法殊勝當中第二個特點,是所有的「聖言」──就是所有的三藏,實際上眼前、當下就是我們最重要的教授。那麼為什麼要說這一點呢?實際上,是我們現在因為條件不夠,沒有辦法徹底究竟圓滿了解佛的全部,所以菩薩祖師們把佛的精要提煉出來,那這是因為我們條件不夠。反過來呢,正因為我們條件不夠,我們看不見自己不夠,反而覺得:嗯!佛的經這麼多,好像有很多東西無關緊要,乃致於嫌它囉唆。這是我們最嚴重的一個缺點!我們應該了解,所有的聖言實際上真正的都是教授,下面會詳細說明。
那這個地方告訴我們,「總之」,對於要想真正了脫生死、究竟成佛的,不管眼前的好處,以及究竟的好處,能夠指出這些的方法的、方便的,是什麼呢?「勝者至言」。也就是說,「勝者」就是佛,佛告訴我們的內涵,經;然後還有論。這個論呢,就是主要的,或者是佛講的,也有菩薩們解釋佛講的,因為能夠真正告訴我們該做、不該做的,而在該做、不該做當中,正確無誤、絲毫無差的,只有佛!別人告訴我們的,都可能有錯誤,這樣。那麼正因為只有佛才對,所以佛的經,這個才是最最好的、重要的教授!
如是亦如《相續本母》云:「此世間中更無善巧於勝者,徧智正知無餘勝性定非餘,是故大仙自立契經皆勿亂,壞牟尼軌故彼亦損於正法。」
這個一共有四句,這個最後一句啊,那個「故」字下面那一點錯了,最後一句是「壞牟尼軌」,這個點,點在那裡,「故彼亦損於正法」,他那句子是四、七,這樣點的,一共有四句。這個下面是解釋:
故諸契經及續部寶勝者聖言,是勝教授。
那麼這個下面的解釋,也就是說這個在我們現在這個世間,真正最善巧的,告訴我們道理的是世尊。世尊講的都是最殊勝的教授,不管是顯教、還是密教。不過呢,
雖其如是,然因末代諸所化機,若不具足定量釋論及善教授,於佛至言自力趣者,密意莫獲。
說,雖然是世尊的教誡,不管顯教、密教,那最究竟圓滿。問題在哪裡呢?到我們現在末法的時候,我們「所化機」,就是佛要化的那些眾生,化度的這種機,那就是我們現在末法的這些眾生。末法的眾生因為自己條件不夠,為什麼會條件不夠呢?資糧沒有集,罪障沒有淨,所以會產生這種問題,前面已經說過了。那麼必須要有一些大的菩薩、祖師,要到一定的條件,說不足這個條件,不夠了解世尊的教法;然後呢,夠了這個條件,能夠善巧地把世尊的教法解釋,既清清楚楚,而且把世尊的教法的精華,很有次第能夠指出來。經過了這一些菩薩、祖師們,這樣地這個深入淺出的,把精要的部分拿出來,很有次第的編排來告訴我們,我們才懂,以我們自己的條件直接去看,不了解。
諸位,有機會你們不妨去看,所以以前我跟大家曾經說過一個笑話,這是我自己的錯誤。《法華經》,人家說:「啊!《法華經》是經中之王啊,如何如何好啊!」那我就翻開《法華經》來看,從第一個字看到最後,那這個《法華經》到底說些什麼呢?它是經中之王,我怎麼一點都看不出來呢?那最後只是說你也成佛、他也成佛,難道這個就是經中之王嗎?是完全看不懂!實際上並不是經不對,自己條件不夠。那一直等到後來自己出了家,再看,還是不懂!那經過了多少年以後,回過頭再去體會的話,啊!那裡邊非常重要的意義都在裡頭,就是自己條件不夠。我是隨便以我自己來比喻,這樣。那麼隨後呢,我想有很多類似的,類似的這種狀態。這是所以特別地說明,我們自己條件不夠,我們才有這個誤解。所以說──下面看下去:
故諸大車,造諸釋論及諸教授。
因此這樣的關係啊,很多這個大……。(音檔中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