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〇〇 2025-01-03 07:04:34 (m******1@h*****l.***)
頂禮師父、老師:
教正法者,謂是決擇受持道理修行正軌。學習抉擇及修行,貼近師父老師的心,不然「你假如真正心裡不相應的話,你頭顱磕破也徒然哪!拜佛,這個徒然沒用啊!如果你不把握住這個原則,你去念的話,你念得喉嚨喊破也徒然哪!」
提醒自己作師所喜
教正法者,謂是決擇受持道理修行正軌。學習抉擇及修行,貼近師父老師的心,不然「你假如真正心裡不相應的話,你頭顱磕破也徒然哪!拜佛,這個徒然沒用啊!如果你不把握住這個原則,你去念的話,你念得喉嚨喊破也徒然哪!」
提醒自己作師所喜
Y****** C*** 2024-12-03 03:56:29 (s********y@g***l.***)
頂禮恩師
親愛的老師,謝謝您為我們詳細開示。
弟子有先備課,聽師父開示幾次,再聽您的開示。就可以比對出弟子沒注意到的地方。如,教正法,師父引導我們取什麼捨什麼,要發心!拿掉我慢習氣。
尤其發心!弟子今天才體會到,原來師父每次每次開示,用正反對比的目的,就是要我們提高心量,要發心,成佛作祖!今天弟子才透由老師開示體會到!很歡喜的新發現!
原來師父每一句話,都有其背後深刻的內涵啊,今天才體會,很感動!
以上供養師父老師
弟子妙文恭敬合十
親愛的老師,謝謝您為我們詳細開示。
弟子有先備課,聽師父開示幾次,再聽您的開示。就可以比對出弟子沒注意到的地方。如,教正法,師父引導我們取什麼捨什麼,要發心!拿掉我慢習氣。
尤其發心!弟子今天才體會到,原來師父每次每次開示,用正反對比的目的,就是要我們提高心量,要發心,成佛作祖!今天弟子才透由老師開示體會到!很歡喜的新發現!
原來師父每一句話,都有其背後深刻的內涵啊,今天才體會,很感動!
以上供養師父老師
弟子妙文恭敬合十
易〇〇 2024-11-04 12:13:57 (y********8@g***l.***)
頂禮至尊大寶恩師:
親愛的老師 ,這講提到教正法引導我們身心做取捨, 弟子反省覺得 明明知道不該生氣 不該怪對方 , 但是卻拉不住自己的心 , 做了不該做的事,覺得自己的力量好弱,好像控制不了自己 ,那個習氣 就是一直衝, 自己不能覺察,一點可以施力的地方都沒有
最近的颱風 帶來強烈雨量跟影響力 , 我們輔導的農民 有些受害嚴重 , 祈求您的加持 讓他們早日恢復家園 生活. 謝謝老師
親愛的老師 ,這講提到教正法引導我們身心做取捨, 弟子反省覺得 明明知道不該生氣 不該怪對方 , 但是卻拉不住自己的心 , 做了不該做的事,覺得自己的力量好弱,好像控制不了自己 ,那個習氣 就是一直衝, 自己不能覺察,一點可以施力的地方都沒有
最近的颱風 帶來強烈雨量跟影響力 , 我們輔導的農民 有些受害嚴重 , 祈求您的加持 讓他們早日恢復家園 生活. 謝謝老師
張〇〇 2024-11-04 04:49:03 (j*************6@g***l.***)
恭敬頂禮大寶恩師:
感恩老師帶著我們更靠近師長的法。學習到了「佛正法有二,以教證為體。」了解了教正法(聽到--了解--知取捨)。證正法(知取捨---修行-在身心上操作到非常熟練)
其中師父有提到「你假如真正心裡不相應的話,你頭顱磕破也徒然哪!」內心有警惕到,知道自己還屬於不相應的階段。所以應該要學習師長所說的,把握住原則。而弟子理解到要把握的原則就是[知取捨],也就是合乎戒。這部分弟子可能還沒有很清楚戒律的內涵,所以需要更認真學習廣論才知道如何把握住重點。
弟子有時候會覺得自己學那麼久,怎麼學成這樣?甚至還會懷疑自己的學習。弟子在此深深的懺悔。真的不是法無效,而是我串習的不夠。是自己沒有在身心上操作到非常的熟練!弟子會繼續努力,認真的將師長所教的內容,聽對、聽懂,並且將師長的見解,接納成為自己的見解。照著這個見解去取捨、練習,直到非常熟練。
感恩師父老師,帶著弟子走從凡夫一直到成佛的這條路,感恩在這一路上都有善知識領著、帶著我,就像沿路一直有燈一樣,給我們照亮腳下的取捨,讓我們有方向且放心的跨出每一步。感恩師長!
感恩老師帶著我們更靠近師長的法。學習到了「佛正法有二,以教證為體。」了解了教正法(聽到--了解--知取捨)。證正法(知取捨---修行-在身心上操作到非常熟練)
其中師父有提到「你假如真正心裡不相應的話,你頭顱磕破也徒然哪!」內心有警惕到,知道自己還屬於不相應的階段。所以應該要學習師長所說的,把握住原則。而弟子理解到要把握的原則就是[知取捨],也就是合乎戒。這部分弟子可能還沒有很清楚戒律的內涵,所以需要更認真學習廣論才知道如何把握住重點。
弟子有時候會覺得自己學那麼久,怎麼學成這樣?甚至還會懷疑自己的學習。弟子在此深深的懺悔。真的不是法無效,而是我串習的不夠。是自己沒有在身心上操作到非常的熟練!弟子會繼續努力,認真的將師長所教的內容,聽對、聽懂,並且將師長的見解,接納成為自己的見解。照著這個見解去取捨、練習,直到非常熟練。
感恩師父老師,帶著弟子走從凡夫一直到成佛的這條路,感恩在這一路上都有善知識領著、帶著我,就像沿路一直有燈一樣,給我們照亮腳下的取捨,讓我們有方向且放心的跨出每一步。感恩師長!
楊〇〇 2024-10-31 06:48:29 (s********c@g***l.***)
頂禮老師
我們是中24善022班本周接續上周未完成的進度繼續學習。老師解釋「教正法」時,提醒要注意「分別」、「說明」、「解釋」。其中解釋是「什麼是你該做的,什麼你該捨的」時出現了取捨,了解了取捨之後,就要開始修心了就是要捨掉不相應的、去取相應的,和什麼?和聖人的法。那聖人的法是從親近善知識的一個凡夫,先聽教正法,從這樣的學習過程開始的,不是一開始就要成聖人,所以它的次第絕對是你自己能夠完成的。所謂你自己能夠完成的次第,就是腳下的一步絕對不會跟你現在的緣起點差太遠,你往前踏一步就可以了。不是說像懸空的梯子那樣,會飛才能飛上去,它就是一步接一步地這樣地走上去。剛好就是回扣到我們善行班的進度1-1聽聞的課程目標:修行的次第由聽聞入手。感恩老師帶領我們貼近宗大師與的心意。
把廣海明月510和1-1聽聞一起學習 我體會到1)師父和老師與佛說法的目標都是為了眾生包含我在內的究竟離苦得樂而說法2)知取捨知究竟的離苦得樂必須依止有清淨傳承圓滿的師長3)感恩老師與師父的說法恩,無限生命不厭疲累的數數救拔我。
我們是中24善022班本周接續上周未完成的進度繼續學習。老師解釋「教正法」時,提醒要注意「分別」、「說明」、「解釋」。其中解釋是「什麼是你該做的,什麼你該捨的」時出現了取捨,了解了取捨之後,就要開始修心了就是要捨掉不相應的、去取相應的,和什麼?和聖人的法。那聖人的法是從親近善知識的一個凡夫,先聽教正法,從這樣的學習過程開始的,不是一開始就要成聖人,所以它的次第絕對是你自己能夠完成的。所謂你自己能夠完成的次第,就是腳下的一步絕對不會跟你現在的緣起點差太遠,你往前踏一步就可以了。不是說像懸空的梯子那樣,會飛才能飛上去,它就是一步接一步地這樣地走上去。剛好就是回扣到我們善行班的進度1-1聽聞的課程目標:修行的次第由聽聞入手。感恩老師帶領我們貼近宗大師與的心意。
把廣海明月510和1-1聽聞一起學習 我體會到1)師父和老師與佛說法的目標都是為了眾生包含我在內的究竟離苦得樂而說法2)知取捨知究竟的離苦得樂必須依止有清淨傳承圓滿的師長3)感恩老師與師父的說法恩,無限生命不厭疲累的數數救拔我。
包〇〇 2024-10-29 23:19:07 (d*******o@g***l.***)
敬愛的上師:
原文說到:「此中聖教,如《俱舍》云:『佛正法有二,以教證為體。』」師父指出這裡舉出《俱捨論》是因為小乘為基礎,這個基礎直通最上乘,沒有一個例外,所以佛真正正確的只有兩樣樣:教正法和證正法。什麼該做、什麼該捨,這個「取捨」是由佛的教正法來說明、分別和解釋的°了解取捨後,就要取聖人的身口意行為、捨掉凡夫的行為,現在認識道理後,照著著去做,雖然心裡面習性很重,要去改正、沿著教正法的方向去改正,這才叫修行。
例如拜佛,教正法指出拜佛是要降伏我慢,修出一個把自己看得最低的量,會有一個謙恭的心向佛學習、向善知識們學習,如是取捨。念佛呢?「平常念的都是煩惱,現在這個不相應」,和聖人法不相應,要念佛-使淨念相續,像一個完全沒有塵埃的溪流、一心不亂這樣念佛°「把握住這個原則,沒有一個不是修行」,也就是取捨-任何法都是要你取什麼、捨什麼,合乎戒律。反之,把握不住重點,離開佛堂不是修行,嚴重地連拜佛、念佛也不是修行,越拜越貢高我慢、毫無淨化煩惱。
「就是這個道理」,教正法闡述一個凡天一直到成佛的道理,從親近善知識、先聽教正法開始,這所有的路都有一個善知識帶著我們,像沿路的路燈-照亮我們腳下的取捨,並有他相續裡證正法,所以,教正法就一定要聽,聽完了去了解,然後做取捨;而證正法就是依照前面抉擇的、抉擇完了起修行,在身口意三門把錯的丶惡因拿掉,樂的、善因把它好好種好,這樣,教正法教我們的,證正法就去實際在自己的身心上操作,直到非常熟練。
這一講我認為是聞思修方法論的總說及操作關聯,明確指示佛法經論的可行性、理論與實作的直接性、善知識及三寶持續引領守護使能完成的確定性,最終學修的行者應認識、理解、生信、起修以佛正法以教證為體的成就,我當如是努力,上師加持°
毗缽舍那0024
一般而言,自詡為中觀師的印度或藏地論師,有些也承許前面說的安立名言的方式,但這裡只抉擇龍樹菩薩弟子當中的大中觀師有哪幾派,因為這些對於抉擇空正見才是必要的°
宗大師引覺慧大譯師的一段話:「藏地先覺從安立勝義的角度、安立理成如幻與極無所住這二種中觀師,這種說法是讓愚昧的人覺得很希有的論述!」這是反諷,實際上這種說法是無法令智者傾心的,換言之,這種說法是不合理的!
宗大師解釋:先覺認為理成如幻的中觀師,承許只在理智比量所證達的內涵上 安立勝義諦,那麼理智比量證達了現空雙聚,即有法與無諦實的差別法聚合的內涵(如:瓶子與瓶子無諦實聚合的內涵,就是瓶子之上的現空雙聚;無常與無常無諦實聚合的內涵,就是無常之上的現空雙聚),承許只有這樣的內涵是勝義諦,理智比量所證達的如幻的內涵,包含二部分:一是顯現有法、二是破除諦實,這二部分合起來才會成如幻。
先覺認為靜命論師、蓮花戒論師等理成如幻師,承許現空雙聚是理智比量的所量,是勝義諦,但宗大師認為二論師的論著中,並沒有說現空雙聚是勝義諦,只說現空雙聚從破除諦實的角度來說,是隨順勝義諦所以假名安立為勝義,並不是真正的勝義-不是勝義諦(指空性)°
「理智,是抉擇對境的理路智慧,分為抉擇勝義的理智及抉擇世俗的理智,這裡討論勝義(抉擇空性)的理智,分為:抉擇空性的分別心及抉擇空性的現量(如聖者現證空性的等引),而理智比量就是透過各種正理抉擇空性的比量,是故先覺認為理成如幻師承許"所證達的現空雙聚"就是勝義諦,但宗大師依上述二論,成立先覺所說現空雙聚的內涵只是隨順的勝義諦,並非真正勝義諦、空性。這講有些難,上師加持!
原文說到:「此中聖教,如《俱舍》云:『佛正法有二,以教證為體。』」師父指出這裡舉出《俱捨論》是因為小乘為基礎,這個基礎直通最上乘,沒有一個例外,所以佛真正正確的只有兩樣樣:教正法和證正法。什麼該做、什麼該捨,這個「取捨」是由佛的教正法來說明、分別和解釋的°了解取捨後,就要取聖人的身口意行為、捨掉凡夫的行為,現在認識道理後,照著著去做,雖然心裡面習性很重,要去改正、沿著教正法的方向去改正,這才叫修行。
例如拜佛,教正法指出拜佛是要降伏我慢,修出一個把自己看得最低的量,會有一個謙恭的心向佛學習、向善知識們學習,如是取捨。念佛呢?「平常念的都是煩惱,現在這個不相應」,和聖人法不相應,要念佛-使淨念相續,像一個完全沒有塵埃的溪流、一心不亂這樣念佛°「把握住這個原則,沒有一個不是修行」,也就是取捨-任何法都是要你取什麼、捨什麼,合乎戒律。反之,把握不住重點,離開佛堂不是修行,嚴重地連拜佛、念佛也不是修行,越拜越貢高我慢、毫無淨化煩惱。
「就是這個道理」,教正法闡述一個凡天一直到成佛的道理,從親近善知識、先聽教正法開始,這所有的路都有一個善知識帶著我們,像沿路的路燈-照亮我們腳下的取捨,並有他相續裡證正法,所以,教正法就一定要聽,聽完了去了解,然後做取捨;而證正法就是依照前面抉擇的、抉擇完了起修行,在身口意三門把錯的丶惡因拿掉,樂的、善因把它好好種好,這樣,教正法教我們的,證正法就去實際在自己的身心上操作,直到非常熟練。
這一講我認為是聞思修方法論的總說及操作關聯,明確指示佛法經論的可行性、理論與實作的直接性、善知識及三寶持續引領守護使能完成的確定性,最終學修的行者應認識、理解、生信、起修以佛正法以教證為體的成就,我當如是努力,上師加持°
毗缽舍那0024
一般而言,自詡為中觀師的印度或藏地論師,有些也承許前面說的安立名言的方式,但這裡只抉擇龍樹菩薩弟子當中的大中觀師有哪幾派,因為這些對於抉擇空正見才是必要的°
宗大師引覺慧大譯師的一段話:「藏地先覺從安立勝義的角度、安立理成如幻與極無所住這二種中觀師,這種說法是讓愚昧的人覺得很希有的論述!」這是反諷,實際上這種說法是無法令智者傾心的,換言之,這種說法是不合理的!
宗大師解釋:先覺認為理成如幻的中觀師,承許只在理智比量所證達的內涵上 安立勝義諦,那麼理智比量證達了現空雙聚,即有法與無諦實的差別法聚合的內涵(如:瓶子與瓶子無諦實聚合的內涵,就是瓶子之上的現空雙聚;無常與無常無諦實聚合的內涵,就是無常之上的現空雙聚),承許只有這樣的內涵是勝義諦,理智比量所證達的如幻的內涵,包含二部分:一是顯現有法、二是破除諦實,這二部分合起來才會成如幻。
先覺認為靜命論師、蓮花戒論師等理成如幻師,承許現空雙聚是理智比量的所量,是勝義諦,但宗大師認為二論師的論著中,並沒有說現空雙聚是勝義諦,只說現空雙聚從破除諦實的角度來說,是隨順勝義諦所以假名安立為勝義,並不是真正的勝義-不是勝義諦(指空性)°
「理智,是抉擇對境的理路智慧,分為抉擇勝義的理智及抉擇世俗的理智,這裡討論勝義(抉擇空性)的理智,分為:抉擇空性的分別心及抉擇空性的現量(如聖者現證空性的等引),而理智比量就是透過各種正理抉擇空性的比量,是故先覺認為理成如幻師承許"所證達的現空雙聚"就是勝義諦,但宗大師依上述二論,成立先覺所說現空雙聚的內涵只是隨順的勝義諦,並非真正勝義諦、空性。這講有些難,上師加持!
陳〇〇 2024-10-27 03:22:44 (c************1@g***l.***)
佛正法有二:教正法-親近善士, 聽聞正法,懂得了道理去作為取捨,使合乎聖人的法,證正法-然後把抉擇取捨的道理,在自己身口意三門去修行,心跟法相應了以後,拜佛念佛、既使離開佛堂無一不是在修行。
劉〇〇 2024-10-26 01:46:57 (q****2@g***l.***)
頂禮大寶恩師!
佛正法有二:教正法、證正法。
教正法:分別、說明、解釋,什麼是該做,什麼是該捨的。取捨之後就要開始修心了。
了解了不一定做到,因為習氣重!
拜佛、念佛都是修行。因為拜佛要降伏我慢,有謙卑的心。念佛要淨除煩惱,要一心不亂地練。只要把握住取捨的重點,不管有否拜佛、念佛,都是修行!
善知識用教正法,引導我們走凡夫到成佛的路,宛如一盞明燈,抉擇取捨身口意三門,實際在身心上操作,直到非常熟練!
佛陀用道次第、教證二法、三主要道…..種種法門來引導眾生學習佛法,就是希望眾生可以跟祂一樣的到究竟的快樂。這就是佛陀慈悲的顯現!
越學越感動!
弟子慧依頂禮!
佛正法有二:教正法、證正法。
教正法:分別、說明、解釋,什麼是該做,什麼是該捨的。取捨之後就要開始修心了。
了解了不一定做到,因為習氣重!
拜佛、念佛都是修行。因為拜佛要降伏我慢,有謙卑的心。念佛要淨除煩惱,要一心不亂地練。只要把握住取捨的重點,不管有否拜佛、念佛,都是修行!
善知識用教正法,引導我們走凡夫到成佛的路,宛如一盞明燈,抉擇取捨身口意三門,實際在身心上操作,直到非常熟練!
佛陀用道次第、教證二法、三主要道…..種種法門來引導眾生學習佛法,就是希望眾生可以跟祂一樣的到究竟的快樂。這就是佛陀慈悲的顯現!
越學越感動!
弟子慧依頂禮!
沈〇〇 2024-10-24 07:32:20 (s**********3@g***l.***)
廣海明月0510_佛正法有二,以教證為體
頂禮大寶恩師:
老師說:「那了解了之後,就能馬上做到嗎?」這確實是弟子會出現的問題,接著老師告訴弟子原因~師父接著講了「心裡面習性很重」,老師說:「要沿著這個教正法的方向去改正,這才叫修行。」
還有老師您舉拜佛、念佛的例子,點出弟子的問題,幾乎所有的時候內心都沒有感覺怎麼辦?是不是如前面說的,這也是因為我慢、我執的習氣很重?所以更要認真的聽師父老師的教導,要認真聞思法?還有自卑與謙卑是不一樣的心的認識。
謝謝師父老師的說法恩!祈請師長法體安康、長久住世、常轉法輪!
弟子 沈書甄 頂禮 2024.10.24
頂禮大寶恩師:
老師說:「那了解了之後,就能馬上做到嗎?」這確實是弟子會出現的問題,接著老師告訴弟子原因~師父接著講了「心裡面習性很重」,老師說:「要沿著這個教正法的方向去改正,這才叫修行。」
還有老師您舉拜佛、念佛的例子,點出弟子的問題,幾乎所有的時候內心都沒有感覺怎麼辦?是不是如前面說的,這也是因為我慢、我執的習氣很重?所以更要認真的聽師父老師的教導,要認真聞思法?還有自卑與謙卑是不一樣的心的認識。
謝謝師父老師的說法恩!祈請師長法體安康、長久住世、常轉法輪!
弟子 沈書甄 頂禮 2024.10.24
吳〇〇 2024-10-23 09:03:40 (j*******5@g***l.***)
感恩師父老師幫助弟子去學習俱舍論這一段的內容:佛陀的教法就只有教正法與證正法,沒有別的。教正法告訴我們如何取捨,進一步如何去修行。而證正法則是依靠教正法所取捨的內容,在身口意三業上去苦因,種樂因。而我們跟著善知識學習就是要學會這兩個,進而究竟的離苦得樂。
感恩能有再一次學習這段廣論的機會,透過老師的開示,幫助自己去了解師父這段話的含意,也有一個學習的脈絡。比較不會聽了之後,糊成一片。進而幫助弟子能夠憶持,也更能與廣論原文連結。對於佛陀的教法有一個整體的理解。與自己可以在修行上用心的下手處。
透過善知識的講解,並給予眼前可以跨上的一步。讓學習佛法之路,少走彎路,並且也有信心可以向上跨一步。謝謝師父老師的加持!祈願佛陀教法久住!善士久住!
感恩能有再一次學習這段廣論的機會,透過老師的開示,幫助自己去了解師父這段話的含意,也有一個學習的脈絡。比較不會聽了之後,糊成一片。進而幫助弟子能夠憶持,也更能與廣論原文連結。對於佛陀的教法有一個整體的理解。與自己可以在修行上用心的下手處。
透過善知識的講解,並給予眼前可以跨上的一步。讓學習佛法之路,少走彎路,並且也有信心可以向上跨一步。謝謝師父老師的加持!祈願佛陀教法久住!善士久住!
陳〇〇 2024-10-23 07:21:56 (d******n@g***l.***)
頂禮大寶恩師:
感恩 老師引導學習「教正法、證正法」的內涵。透過聽聞、思惟、辨析的過程,增長智慧,對境之際能「分別」、「說明」、「解釋」所抉擇的取捨處,進而依據所取捨的,如實去做,來改正身口行為,變成能夠與聖人相應的作為。
教理「見」、「行」合一,不是聽聞思惟是一套,修行又依另一套。所有聽聞的教理,透由深入思惟辨析,與致力實踐修心,逐步趣向與聖人相應的修為。「教正法」、「證正法」二者,指出佛正法的兩種體性,教導如何正確取捨的教義內涵,並如實行持;別無其他。這是對修改身心,漸次與聖人相應的最重要教授。所有教授內容,並不是只說該如何做,也說明為何要這樣做、做些什麼、何時做等等的義理。透過學習義理,能正確清晰的抉擇出最正確的修改自心的方法,然後如實行持。行持上,必然又會遇到問題,因而又有行持上所需遵守的義理,徹底遵守必然能夠達到與聖人相應的狀態。
所以,教正法、證正法二者,分別都有其特定的義理內涵。 師父指出用來分別、說明、解釋該取、該捨、該如何修行、修改身口,而能與聖人相應的內容,就是教正法。如實依著所學習的教理意涵去修習,實際修改身心,就是證正法。
感恩 老師引導學習這段 師父開示的內容時,提到習性難改的問題。無始劫以來,積習深重,而且幾乎不自覺;就是習慣這樣那樣,不了解道理、也不觀察究竟是否合宜。但是,學習正法而懂得如何分別如法與不如法,說明該如何修改身心的內容與作為,以及解釋為何要這麼做的道理等。
感恩 老師深入解釋 師父舉出的拜佛、念佛的例子,不是只有身口的修為,更要內心能夠動轉,而且是依著教義內涵轉變,逐漸消除以自我為中心的思路,而成為謙恭的思維,降伏我慢的人。這些就是透過教理而知取捨、也如實地修習。
教正法、證正法二者,看似別別講說,卻是知行一體;所有學習的教理意涵,都是用於如實行持,把夙昔與煩惱相應的見解與修為,逐步淨化而與正法相應。沒有仔細辨析,拜佛可能成為只積累多少大禮拜的功課,念佛又成為每日可念多少回的功課,如此沒有結合心續,就無法淨化自心。因而,身口意三門是要同時調修的,運用所學習的義理如實修習。
感恩 老師把這樣的意涵,結合可能犯錯的思維,才有機會從腳下那一步跨上去。學習教正法,是為了如實行持;所有師長的引導,必然從下腳的那一步開始,從聽聞正法、如理思惟、法隨法行,教證二法同時引導,如實在身心上持續操作、直至非常熟練,徹底修改身口與內心意樂。
感恩 老師如此詳實的引導,依著教理意涵如實修改自心與行為,就能夠逐步提升。
祈願 老師法體安康、長久住世、常轉法輪!
弟子 陳振祥 至誠恭敬叩首
感恩 老師引導學習「教正法、證正法」的內涵。透過聽聞、思惟、辨析的過程,增長智慧,對境之際能「分別」、「說明」、「解釋」所抉擇的取捨處,進而依據所取捨的,如實去做,來改正身口行為,變成能夠與聖人相應的作為。
教理「見」、「行」合一,不是聽聞思惟是一套,修行又依另一套。所有聽聞的教理,透由深入思惟辨析,與致力實踐修心,逐步趣向與聖人相應的修為。「教正法」、「證正法」二者,指出佛正法的兩種體性,教導如何正確取捨的教義內涵,並如實行持;別無其他。這是對修改身心,漸次與聖人相應的最重要教授。所有教授內容,並不是只說該如何做,也說明為何要這樣做、做些什麼、何時做等等的義理。透過學習義理,能正確清晰的抉擇出最正確的修改自心的方法,然後如實行持。行持上,必然又會遇到問題,因而又有行持上所需遵守的義理,徹底遵守必然能夠達到與聖人相應的狀態。
所以,教正法、證正法二者,分別都有其特定的義理內涵。 師父指出用來分別、說明、解釋該取、該捨、該如何修行、修改身口,而能與聖人相應的內容,就是教正法。如實依著所學習的教理意涵去修習,實際修改身心,就是證正法。
感恩 老師引導學習這段 師父開示的內容時,提到習性難改的問題。無始劫以來,積習深重,而且幾乎不自覺;就是習慣這樣那樣,不了解道理、也不觀察究竟是否合宜。但是,學習正法而懂得如何分別如法與不如法,說明該如何修改身心的內容與作為,以及解釋為何要這麼做的道理等。
感恩 老師深入解釋 師父舉出的拜佛、念佛的例子,不是只有身口的修為,更要內心能夠動轉,而且是依著教義內涵轉變,逐漸消除以自我為中心的思路,而成為謙恭的思維,降伏我慢的人。這些就是透過教理而知取捨、也如實地修習。
教正法、證正法二者,看似別別講說,卻是知行一體;所有學習的教理意涵,都是用於如實行持,把夙昔與煩惱相應的見解與修為,逐步淨化而與正法相應。沒有仔細辨析,拜佛可能成為只積累多少大禮拜的功課,念佛又成為每日可念多少回的功課,如此沒有結合心續,就無法淨化自心。因而,身口意三門是要同時調修的,運用所學習的義理如實修習。
感恩 老師把這樣的意涵,結合可能犯錯的思維,才有機會從腳下那一步跨上去。學習教正法,是為了如實行持;所有師長的引導,必然從下腳的那一步開始,從聽聞正法、如理思惟、法隨法行,教證二法同時引導,如實在身心上持續操作、直至非常熟練,徹底修改身口與內心意樂。
感恩 老師如此詳實的引導,依著教理意涵如實修改自心與行為,就能夠逐步提升。
祈願 老師法體安康、長久住世、常轉法輪!
弟子 陳振祥 至誠恭敬叩首
楊〇〇 2024-10-22 14:46:26 (s********c@g***l.***)
頂禮老師
我們是中24善022班,今天上課時研討510講。我們依著老師指導的要竅:要貼著廣論原文研討廣論、把文義聽清楚就是結合心緒及聞得清楚才有後面的思修。首先仔細地閱讀原文,知道引了俱舍論,佛正法有二以教證為體即除教證二聖教外別無聖教,也發現教正法可以有聞(受持道理)思(抉擇)修(修行正軌)次第,證正法則有三個不同的時間與修行次第。接著我們才開始聽師父開示。一開始師父說聖教-真正的聖人(聖)完整的教法(教法)就包含了教法與聖人,所以接下來的開示中也都可以找到教法與聖人。師父說(立宗)雖然了解了,心裡還是習性很重,那個時候(了解+習性很重)你照著,這個叫作修行啊,這個才真的修行啊!拜佛念佛的也都很清晰地讓我們指導我們甚麼才是真正的修行。透由師父的開示,同修更加清楚了解修行不是光看外相,而是要在了解聖教+習性很重時還照著去做,這個才叫作修行。雖然今天的時間不夠細細研討到老師開示,但對於學廣論貼著原文貼著師父開示有另一種體會。感恩老師帶我們貼近宗大師與師父的密義。
弟子個人的受用為
1. 透由學習老師的廣海明月發現自己聽師父音檔的時候漏器很多,忍不住反思我在聽廣海明月時是否也沒做好聽聞軌理呢?
2. 510講老師也用了大量的提問來幫我們串接理路或釐清概念,就像祖師用自設問答來凸顯重要概念及有助於概念的釐清。
3. 感恩老師的稀釋引導讓佛的教證二法可以成為我實際在身心上就可以操作實踐的,也感恩老師數數提醒我要練直到非常熟練。
我們是中24善022班,今天上課時研討510講。我們依著老師指導的要竅:要貼著廣論原文研討廣論、把文義聽清楚就是結合心緒及聞得清楚才有後面的思修。首先仔細地閱讀原文,知道引了俱舍論,佛正法有二以教證為體即除教證二聖教外別無聖教,也發現教正法可以有聞(受持道理)思(抉擇)修(修行正軌)次第,證正法則有三個不同的時間與修行次第。接著我們才開始聽師父開示。一開始師父說聖教-真正的聖人(聖)完整的教法(教法)就包含了教法與聖人,所以接下來的開示中也都可以找到教法與聖人。師父說(立宗)雖然了解了,心裡還是習性很重,那個時候(了解+習性很重)你照著,這個叫作修行啊,這個才真的修行啊!拜佛念佛的也都很清晰地讓我們指導我們甚麼才是真正的修行。透由師父的開示,同修更加清楚了解修行不是光看外相,而是要在了解聖教+習性很重時還照著去做,這個才叫作修行。雖然今天的時間不夠細細研討到老師開示,但對於學廣論貼著原文貼著師父開示有另一種體會。感恩老師帶我們貼近宗大師與師父的密義。
弟子個人的受用為
1. 透由學習老師的廣海明月發現自己聽師父音檔的時候漏器很多,忍不住反思我在聽廣海明月時是否也沒做好聽聞軌理呢?
2. 510講老師也用了大量的提問來幫我們串接理路或釐清概念,就像祖師用自設問答來凸顯重要概念及有助於概念的釐清。
3. 感恩老師的稀釋引導讓佛的教證二法可以成為我實際在身心上就可以操作實踐的,也感恩老師數數提醒我要練直到非常熟練。
孫〇〇 2024-10-22 05:41:26 (k**9@r*s.***.**)
頂禮老師
要以教證二法明取捨起修行
教正法:告訴我們明取捨
證正法:抉擇取捨起修行
反觀自己閱讀仿間的勵志書籍,覺得也可以幫助我對境取捨,不覺得一定要教證二法明取捨起修行
感恩老師提策
1.聖人的法是從親近善知識的一個凡夫,先聽教正法,從這樣的學習過程開始的,不是說一開始上來就要成聖人,所以它的次第絕對是你自己能夠完成的。
2.你自己能夠完成的次第,就是腳下的一步絕對不會跟你現在的緣起點差太遠,你往前踏一步就可以了
弟子維政虔十
要以教證二法明取捨起修行
教正法:告訴我們明取捨
證正法:抉擇取捨起修行
反觀自己閱讀仿間的勵志書籍,覺得也可以幫助我對境取捨,不覺得一定要教證二法明取捨起修行
感恩老師提策
1.聖人的法是從親近善知識的一個凡夫,先聽教正法,從這樣的學習過程開始的,不是說一開始上來就要成聖人,所以它的次第絕對是你自己能夠完成的。
2.你自己能夠完成的次第,就是腳下的一步絕對不會跟你現在的緣起點差太遠,你往前踏一步就可以了
弟子維政虔十
李〇〇 2024-10-21 16:01:18 (m****5@g***l.***)
頂禮老師:
師父引小乘聰明論——《俱舍論》來告訴我們說:佛真正的正確的教法,就只有教正法跟證正法這兩樣東西。為什麼引小乘的《俱舍論〉呢?因為小乘是直通到最上乘的基礎、師父在備覽也說:大小之間,只有相輔相成,絕對沒有大家各別,互相你爭我奪的這種關係。這一講學習到老師精準消文的功力,透過拆解「分別」、「說明」及「解釋」來講解「教正法」的真正內涵。教正法是來幫助我們建立正確的知見,作出正確的取捨——取聖人的身口意三門的行為,捨掉我們這種與無明習氣相應的行為。修行就要把握「心與聖人的法相應」的這個原則,才不會徒勞無功。聖人的法也是依著修行的次第而成就的,幸運的我們也正在追隨者師長的腳步循著三主要道的目標前進。
感恩老師在這一講的鼓勵,讓弟子能更堅定了解要成為聖人,雖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也並不是遙不可及,只要堅持生生世世跟著師長學習大師教法,依著自己的緣起點如理如法的修行就ㄧ定可以達成,而當下最重要的是就是要依止善知識,去聽聞並如理思惟師長以「教正法」以及其心續裡的「證正法」所引導的法義內容,在相續中建立正知見並透過抉擇取捨的道理來淨化自己的身口意三門,斷惡修善好好種下增上生及決定勝的因,建立生生世世隨學師長的業緣。
以此心得回饋供養老師並請老師指導;也將功德迴向老師法體安康常轉法輪,宣講廣海明月的順緣具足違緣消除。
多倫多弟子 明旭 合十頂禮
師父引小乘聰明論——《俱舍論》來告訴我們說:佛真正的正確的教法,就只有教正法跟證正法這兩樣東西。為什麼引小乘的《俱舍論〉呢?因為小乘是直通到最上乘的基礎、師父在備覽也說:大小之間,只有相輔相成,絕對沒有大家各別,互相你爭我奪的這種關係。這一講學習到老師精準消文的功力,透過拆解「分別」、「說明」及「解釋」來講解「教正法」的真正內涵。教正法是來幫助我們建立正確的知見,作出正確的取捨——取聖人的身口意三門的行為,捨掉我們這種與無明習氣相應的行為。修行就要把握「心與聖人的法相應」的這個原則,才不會徒勞無功。聖人的法也是依著修行的次第而成就的,幸運的我們也正在追隨者師長的腳步循著三主要道的目標前進。
感恩老師在這一講的鼓勵,讓弟子能更堅定了解要成為聖人,雖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也並不是遙不可及,只要堅持生生世世跟著師長學習大師教法,依著自己的緣起點如理如法的修行就ㄧ定可以達成,而當下最重要的是就是要依止善知識,去聽聞並如理思惟師長以「教正法」以及其心續裡的「證正法」所引導的法義內容,在相續中建立正知見並透過抉擇取捨的道理來淨化自己的身口意三門,斷惡修善好好種下增上生及決定勝的因,建立生生世世隨學師長的業緣。
以此心得回饋供養老師並請老師指導;也將功德迴向老師法體安康常轉法輪,宣講廣海明月的順緣具足違緣消除。
多倫多弟子 明旭 合十頂禮
曾〇〇 2024-10-21 11:31:04 (s*******6@g***l.***)
頂禮尊貴上師尊
「教正法」就闡述比如說我們從一個凡夫一直到成佛,像三主要道──出離心、菩提心、空性,這所有的路都有一個善知識領著、帶著我們,就像沿路一直有燈一樣,給我們照亮腳下的取捨。那善知識用什麼引導我們呢?用教正法,還有他相續裡的證正法。
弟子聽完不僅覺得教正法很親切,更加覺得自己何其幸運值遇如此圓滿善知識領著、帶著我趣入成佛之路!
「教正法」就闡述比如說我們從一個凡夫一直到成佛,像三主要道──出離心、菩提心、空性,這所有的路都有一個善知識領著、帶著我們,就像沿路一直有燈一樣,給我們照亮腳下的取捨。那善知識用什麼引導我們呢?用教正法,還有他相續裡的證正法。
弟子聽完不僅覺得教正法很親切,更加覺得自己何其幸運值遇如此圓滿善知識領著、帶著我趣入成佛之路!
曾〇〇 2024-10-20 09:39:07 (s*******6@g***l.***)
頂禮尊貴上師
老師說:「教正法教我們的,證正法就是要我們去實際開始在自己的身心上操作,直到非常熟練。」弟子自問:我有努力依教奉行嗎?有變成很熟練嗎?
1.護生:以前天氣變化在廚檯上看到成群的螞蟻線會很傷腦筋,現在已經可以跟牠們和平共處,甚至視若無睹了。
2.預習全廣:聽全廣前會先預習,但還沒有養成『每天聽全廣』的習慣,弟子願意從今天開始每天找一個固定時間聽全廣,感恩師長的教導和加持!
老師說:「教正法教我們的,證正法就是要我們去實際開始在自己的身心上操作,直到非常熟練。」弟子自問:我有努力依教奉行嗎?有變成很熟練嗎?
1.護生:以前天氣變化在廚檯上看到成群的螞蟻線會很傷腦筋,現在已經可以跟牠們和平共處,甚至視若無睹了。
2.預習全廣:聽全廣前會先預習,但還沒有養成『每天聽全廣』的習慣,弟子願意從今天開始每天找一個固定時間聽全廣,感恩師長的教導和加持!
林〇〇 2024-10-20 06:35:00 (f******8@g***l.***)
至誠頂禮老師:
這一講,一開始就學習到「佛教裡邊有什麼內涵怎麼分啊?」的問題和正確的回答:「佛正法有二,是教正法和證正法。」這是預習時,完全沒想到的,以問和答方式能更有力地呈述佛法的內涵只有這兩樣。
學習備覽時師父也的教誡---戒是共小乘的,真正的意趣還是要成大乘,與這裡說明小乘為基礎,直通到最上乘,是共通的。
感謝老師教導「教正法」是「分別」「說明」「解釋」什麼是你該做的,什麼你該捨的」,弟子才注意到前面的分辨解說方式,而不是只注意後面「認識取捨」的部分。
以前看「把我看得很大,是輪迴最根本的因」這概念只是文字相,聽聞了五百多講的廣海明月,還有毗缽舍那,現在生活中漸漸看到許多無明我執的念頭,也感受要把自己看得最低,是要很札實去修改的,毫不費力就冒出來的凡夫習性真的很重。
感謝老師在總結裡鼓勵了凡夫弟子,從親近善知識起聽教正法每一個次第「絕對是你自己能夠完成的,腳下的一步絕對不會跟現在的緣起點差太遠」弟子只要往前踏一步就可以了。教正法教的,證正法是去實際開始在自己的身心上操作,直到非常熟練。這樣的修行之路友善知識引領充滿希望,感謝老師說法深恩!
三寶弟子 林芳如 至誠叩首 2024/10/20
這一講,一開始就學習到「佛教裡邊有什麼內涵怎麼分啊?」的問題和正確的回答:「佛正法有二,是教正法和證正法。」這是預習時,完全沒想到的,以問和答方式能更有力地呈述佛法的內涵只有這兩樣。
學習備覽時師父也的教誡---戒是共小乘的,真正的意趣還是要成大乘,與這裡說明小乘為基礎,直通到最上乘,是共通的。
感謝老師教導「教正法」是「分別」「說明」「解釋」什麼是你該做的,什麼你該捨的」,弟子才注意到前面的分辨解說方式,而不是只注意後面「認識取捨」的部分。
以前看「把我看得很大,是輪迴最根本的因」這概念只是文字相,聽聞了五百多講的廣海明月,還有毗缽舍那,現在生活中漸漸看到許多無明我執的念頭,也感受要把自己看得最低,是要很札實去修改的,毫不費力就冒出來的凡夫習性真的很重。
感謝老師在總結裡鼓勵了凡夫弟子,從親近善知識起聽教正法每一個次第「絕對是你自己能夠完成的,腳下的一步絕對不會跟現在的緣起點差太遠」弟子只要往前踏一步就可以了。教正法教的,證正法是去實際開始在自己的身心上操作,直到非常熟練。這樣的修行之路友善知識引領充滿希望,感謝老師說法深恩!
三寶弟子 林芳如 至誠叩首 2024/10/20
李〇〇 2024-10-19 11:05:13 (e*********6@g***l.***)
0510講《廣海明月》< 佛正法有二,以教証為体 >
學習心得 寫信給老師
至心礼敬大宝老師:
真是越学越聽越感恩越歡喜!因為越感受到法的甘露味!比如 聽到老師宣講<佛正法有二,以教証為体」,弟子雖然堅持修學《廣論》30年,但真是愧對恩師以生命為我們說法教化。直到聽了這講「教証二法」才略能了知以教正法分別說明.解釋.該取該捨 ,怎樣去修行;然後以証正法照著前面抉擇好的.抉擇完了起修行就可以了。但是雖然了解了,心裡還是習性很重,那個時候你照做這個叫做修行啊 !
油然審思小時候媽媽常呵责「易生氣」,所幸值遇師父.老師諄諄教誨,才知是把那個我看得最大的無明我執而生諸煩惱造諸惡因,現在曉得這個是最糟糕的事情。所以深生心力依教修行這樣实際開始在自己的身心上操作,漸次降伏內心我慢把自己看得最低。真是受用良多!真是無比地感恩師父.老師啊!
祈願老師 法体安康.長久住世.正法久住.利樂一切.
弟子李鎌清 顶礼 2024.10.20.
學習心得 寫信給老師
至心礼敬大宝老師:
真是越学越聽越感恩越歡喜!因為越感受到法的甘露味!比如 聽到老師宣講<佛正法有二,以教証為体」,弟子雖然堅持修學《廣論》30年,但真是愧對恩師以生命為我們說法教化。直到聽了這講「教証二法」才略能了知以教正法分別說明.解釋.該取該捨 ,怎樣去修行;然後以証正法照著前面抉擇好的.抉擇完了起修行就可以了。但是雖然了解了,心裡還是習性很重,那個時候你照做這個叫做修行啊 !
油然審思小時候媽媽常呵责「易生氣」,所幸值遇師父.老師諄諄教誨,才知是把那個我看得最大的無明我執而生諸煩惱造諸惡因,現在曉得這個是最糟糕的事情。所以深生心力依教修行這樣实際開始在自己的身心上操作,漸次降伏內心我慢把自己看得最低。真是受用良多!真是無比地感恩師父.老師啊!
祈願老師 法体安康.長久住世.正法久住.利樂一切.
弟子李鎌清 顶礼 2024.10.20.
李〇〇 2024-10-18 08:35:30 (i*********0@g***l.***)
頂禮敬愛尊貴的大寶恩師,感謝您細緻地替弟子們將佛法的兩大內涵:校證法說得如此詳細又親切,教法就是分別、說明、解釋應取應捨,而應取應捨也是戒的內涵,証法則是將教法應用在行持上,並且透過拜佛、念佛為例,清楚說明兩種修行分別要取聖人之道、要捨凡夫所執之處,拜佛要懷著謙卑的心,將自己放到最低,念佛則是淨念相續,不要念煩惱,這些對弟子很受用,感謝您的開示,也祈求您能加持弟子所做一切皆能如您所取,如您所捨,祈求您的指引與加持。
王〇〇 2024-10-18 06:00:12 (w*****7@y***o.***.**)
禮敬大寶恩師 :
感恩師父上師為弟子說法!帶領弟子開啟一條從一個凡夫到成佛之路,出離心、菩提心、空性,這條必經之路!而從凡夫到成佛,這所有的路都必須有善知識引領著我們,就像在黑暗且婉沿的山路上一直有明燈陪伴,溫暖且光亮,讓我們對境有正確的取捨。感恩善知識用教正法以及相續中證正法盡未來際,生生相伴,感恩師父上師慈悲!
感恩師父上師為弟子說法!帶領弟子開啟一條從一個凡夫到成佛之路,出離心、菩提心、空性,這條必經之路!而從凡夫到成佛,這所有的路都必須有善知識引領著我們,就像在黑暗且婉沿的山路上一直有明燈陪伴,溫暖且光亮,讓我們對境有正確的取捨。感恩善知識用教正法以及相續中證正法盡未來際,生生相伴,感恩師父上師慈悲!
f******** l** 2024-10-17 20:22:02 (f***********6@g***l.***)
老師:「解釋「教正法」。有沒有發現?從一開始變成功聖人,就有點像發心啊,比如成佛作祖要發心;然後這個習氣的部分,就要知道要先降伏我慢,對吧!不要把我看得太大,然後培養謙卑的心好入道這樣去修行,清淨自己的三業。是教正法裡面講的大概的輪廓」弟子非常震撼老師短短一段開示講了修行的扼要。「發心為利他欲正等菩提」「我慢高山法水不入」「任與誰人會聚時思己較諸他人卑」至心感恩老師!
嚴〇〇 2024-10-17 03:05:46 (r*******n@g***l.***)
頂禮上師
讓弟子了解到,佛法的教正法,證正法,讓弟子想到依著廣論造十善業,身口意要謹慎,感恩上師。
弟子 靜如合十
讓弟子了解到,佛法的教正法,證正法,讓弟子想到依著廣論造十善業,身口意要謹慎,感恩上師。
弟子 靜如合十
冼〇〇 2024-10-17 02:58:04 (s*******k@g***l.***)
敬呈大寶恩師:
弟子十分感恩師父和老師密意教授,令弟子學懂更多佛法內涵,讓弟子可以更明白佛法內涵,是非常踏實清楚明白自己是怎樣學習佛法改善自己從凡夫成為埾人佛菩薩,二十四小時修行是弟子可以一步一步學習實應,並最終修證圓滿教證二法,真正依師依法努力對治自己根本「我執」和「煩惱」作出如理取捨,不但不會見到他人過失,真的會處處感恩,師長三寶一切時處普攝護,弟子對待一切眾生一定要「普同恭敬」,無限感恩!
弟子妙恩頂禮
弟子十分感恩師父和老師密意教授,令弟子學懂更多佛法內涵,讓弟子可以更明白佛法內涵,是非常踏實清楚明白自己是怎樣學習佛法改善自己從凡夫成為埾人佛菩薩,二十四小時修行是弟子可以一步一步學習實應,並最終修證圓滿教證二法,真正依師依法努力對治自己根本「我執」和「煩惱」作出如理取捨,不但不會見到他人過失,真的會處處感恩,師長三寶一切時處普攝護,弟子對待一切眾生一定要「普同恭敬」,無限感恩!
弟子妙恩頂禮
邱〇〇 2024-10-17 00:17:36 (j**********4@g***l.***)
敬禮上師.感恩老師慈悲為我開示這一講的內容.我聽聞之後內心非常的歡喜.因為透過老師的善巧宣說.使我可把宗大師的文義和師父的開示重點扼要把它串聯在一起.例如說從凡夫到成佛的道次第來說.一開始要親近善知識.然後聽聞教正法.思惟觀察.如理的去取捨.然後將所學的用在日常生活上去證達.這個就是證正法.而佛法的內涵就是教證二法.沒有其他的了.小乘的具舍論上這樣講.何況是大乘的?這對我的學習以及研討班的經營有很大幫助的緣故.也增添了一分我對師長的信心希求老師再繼續為我做思惟引導.因為透過老師的修行體驗以及所宣說的師長功德.鼓勵勉勵策勵關懷我.使我生起修學佛法的歡喜心以及善法欲.也使我易於對師長修信念恩.這個是我獨自聞思所得不到的效果.
柯〇〇 2024-10-16 22:24:51 (k********9@g***l.***)
禮敬大寶恩師:
感恩上師為弟子說法!為弟子開啟一條從一個凡夫到成佛之路,出離心、菩提心、空性這條必經之路!而這所有的路都有善知識引領著我們,就像在黑暗且婉沿的山路上一直有明燈陪伴,溫暖且光亮,讓我們對境知正確取捨。感恩善知識用教正法以及祂相續裡的證正法生生相伴!
感恩上師為弟子說法!為弟子開啟一條從一個凡夫到成佛之路,出離心、菩提心、空性這條必經之路!而這所有的路都有善知識引領著我們,就像在黑暗且婉沿的山路上一直有明燈陪伴,溫暖且光亮,讓我們對境知正確取捨。感恩善知識用教正法以及祂相續裡的證正法生生相伴!
方〇〇 2024-10-16 16:22:51 (t********y@g***l.***)
恭敬頂禮大寶恩師:
感恩師長為我們宣說佛正法有二,以教證為體。幫助弟子學習到:
佛正法有二別無
教正法和證正法
教正法抉擇取捨
證正法照著修行
如《俱舍》云:「佛正法有二,以教證為體。」除其教證二聖教外,別無聖教。
所以佛真正的正確的教法只有兩樣:教正法和證正法。03:48
所以這個「教正法」就闡述比如說我們從一個凡夫一直到成佛,像三主要道──出離心、菩提心、空性,這所有的路都有一個善知識領著、帶著我們,就像沿路一直有燈一樣,給我們照亮腳下的取捨。
下面關於「證正法」,就是你照著前面抉擇好的、抉擇完了起修行就可以了!
臺灣新竹弟子方光宗恭敬頂禮
感恩師長為我們宣說佛正法有二,以教證為體。幫助弟子學習到:
佛正法有二別無
教正法和證正法
教正法抉擇取捨
證正法照著修行
如《俱舍》云:「佛正法有二,以教證為體。」除其教證二聖教外,別無聖教。
所以佛真正的正確的教法只有兩樣:教正法和證正法。03:48
所以這個「教正法」就闡述比如說我們從一個凡夫一直到成佛,像三主要道──出離心、菩提心、空性,這所有的路都有一個善知識領著、帶著我們,就像沿路一直有燈一樣,給我們照亮腳下的取捨。
下面關於「證正法」,就是你照著前面抉擇好的、抉擇完了起修行就可以了!
臺灣新竹弟子方光宗恭敬頂禮
總共 26 則心得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