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知道大家的疑點會不會放在那一句話──「此語即是極大可觀察處」?對於我們這些學習的人來說,要從這裡邊觀察到什麼呢?到底要觀察什麼?宗大師引用敦巴仁波切這句話讚美阿底峽尊者,那麼我們觀察什麼?首先我提第一個問題:成佛的這個道次第,就是顯密的這個道次第,被喻為是四方道,還有它們的相互關聯性,能知道以四方道攝持一切聖教,「能知」這一點是很重要嗎?很難嗎?很稀有嗎?
在我們的觀察裡邊,不是講講就知道了嗎?內心會有疑問嗎?就會認為這個知道好像很容易的感覺,對不對?但是在此處,「能知以四方道,攝持一切聖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是嗎?不然這麼大一位善知識,他受持、傳承尊者所有的事業,用這樣的一句話讚美他。然後宗大師還引用他的話再讚美阿底峽尊者,這是一個非常了不起的、非常稀有的功德!
他是印度佛教的頂嚴、諸大善知識裡邊他是頂嚴──「能知以四方道,攝持一切聖教」,就是頂嚴的見解,我們對這件事看得有這麼稀有嗎?看自己的心。我們的稀有:你有生起出離心嗎?我們這個會覺得很稀有吧!對不對?你對局部的法類如果能生起一點覺受的話,我們會覺得:「哇!這個是很有修行了,很努力、很精進的一個修行者!」但要說如果一個人他知道了顯密的道次第,而且注意!還有一個,「攝持一切聖教」──從任何一個點趣入的話,都能夠緣到全圓的道次第──知道這件事有這麼稀有嗎?看一看我們心中對於這個的著力點,和此處宗大師讚美阿底峽尊者他的著力點的差異性有多大?可以觀察一下。
因為他不是說:「極大可觀察處」嗎?觀察的時候就觀察到:啊!很多人會覺得這是非常了不起的功德嗎?我們認為了不起的功德,比如說飛天、入地、能知多少劫的事情,這個都很稀有的。哇!「能知以四方道,攝持一切聖教」,宗大師用這樣的讚美讚美阿底峽尊者!
我們觀察到了:欸,我們好像不認為「能知以四方道,攝持一切聖教」這是一個很不容易的、很稀有的功德。
對這樣的功德是稀有的,我們應該是不知道的吧?就是現在寫出來了,我們也會覺得:「是這樣嗎?」心中有疑惑嗎?對不對?我們為什麼會心中有這樣的疑惑呢?因為我們會認為:有那樣、那樣、那樣功德的師長,要讚美那樣的功德。對不對?對於能夠圓滿清淨地傳承佛陀所有的教證二法,這樣的一個圓滿和清淨──四方一個角都不缺,從佛那時候圓滿傳來的,我們並不認為這好像很困難的樣子。但實際上大家想一想,從佛陀開始講到現在,阿底峽尊者用這個三主要道的方式攝持了十方諸佛一切顯密教法扼要的這一點,是很不容易的吧!成為一個道次第,讓一個行者知道從入道之初到最後究竟的目標在哪裡。
其實道次第這個習氣的種植,很多大善知識是非常、非常重視的!對於局部法類的聽聞,和對於全圓道次第的聽聞。不然你說五大論學制是做什麼?就聽啊!從一開始一直聽、聽、聽、聽,一定要聽到全圓的道次第。聽完了顯教,還要什麼?獲得了之後,還要再聽那個嚴謹的密法,還要去聽那些道次第。如果善知識不給我們講,我們不知世上有這本經典。或者說你去閱藏,藏經閣裡邊待著多少年,未必能閱出三主要道,對不對?但是三主要道就是攝諸佛這個心要,所以它這個是非常了不起的,能用一個攝持的方式把所有的三藏十二部的教典都提起來,這是一個非常稀有的功德!
就像給你非常、非常巨大的一棟樓,你怎麼可以移動一棟樓呢?他有一個那樣的工具,就把樓綁起來,上面吊一個鉤子,他就直接可以把一棟樓,欸,搬走了!就是他那個上面一個鉤子,還有綁起來那個事情就很重要──要攝持,他知道怎麼攝持這件事。一切聖教喔!注意,是一切聖教喔!所以這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把一棟樓綁起來運走容易嗎?不太容易的。把它放在一個有情的心裡面,也更是不容易的。對於我們來說,這是本世紀的新聞的事情!因為我們並不知道這是稀有功德。這是觀察時候的第一點。
接下來再觀察的時候,會發現:為什麼宗大師要用這句話來讚美阿底峽尊者,希望我們得到什麼呢?是不是希望我們能夠「通達一切聖教無違」呢?那麼我們知道通達一切聖教無違做什麼?就是自己也要通達一切聖教無違呀!知道經典上有通達一切聖教無違,但是自己通達一切聖教無違了嗎?學五大論的時候就知道:從《攝類學》往上學,學到唯識,再學到中觀的時候,怎麼通達一切聖教無違,怎麼去會通很多祖師的見解。
會通的時候把佛法講得都是不相違的,甚至會通《解深密經》和《無盡慧經》,這幾部經裡邊佛所說的到底是怎麼會通。所以它不是幾句話就講完了,你要學海量的經函、海量的經典;學了之後,你要透過聽聞、思惟、辯論、向善知識請問;然後一年年地用功,把那些難點和中間可能是你覺得有矛盾的地方,一年年在心裡邊去思考,對吧?長時間地思考、去琢磨。有的時候就是十年磨一劍,二十年還未必磨上一個劍,才會把見地打磨得像「以四方道,攝持一切聖教者,謂我師長」,是不容易的、是非常非常不容易的!對不對?學經典就知道這是不容易的一件事情。不學的話,容易嗎?容易啊!把這句話一背就好像知道了,對不對?因為不學細部的呀!主幹道他甚至都說不清楚。但是一學的話,就發現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我認為這句話要提醒我們:要得到這樣精美、純粹的見地,一定要對經典做廣大、深入的聞思。廣大、深入聞思之後,還要從中找一個攝持點,就是把這個三藏十二部、所學的教典都攝持出來,這才是能夠向阿底峽尊者學習的。
但是師父在新版《廣論》裡是這樣講的,他說:「因為這樣的關係,所以阿底峽尊者成就是最高。倒不是因為他是一切大班智達頂嚴,因為他成就最高……」你要不要成就最高?要!那請問你要不要照著他的來?師父理路是這樣的,沒有太多道理──他就是用這樣的見解達到了最高的成就,那你要不要最高成就?要,你就照著來!就非常簡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