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講我們討論的那個問題不知道你們討論得怎樣了?今天我們來看一看宗大師的《菩薩戒品釋》中,有對於戒條的解釋:
又為利他而作殺生等業之身,舊譯《集學論》說:「意謂未得大地,勤修六度行者,非許餘人。」《新疏》說為已入大地。有說若已得大地,則又云修六度行,其言無義。故舊譯為善,似為應理。然如前《集學論》引經所說,非未得地前略行六度便以為足,必須多劫修道,善巧方便成就大悲之菩薩眾。此謂正受菩薩戒已,如理修學菩薩學處,具菩提心愛他過己,除殺生等更無救他方便。菩薩於此為利他故乃可開許,非開一切大乘之人。若僅能學菩薩律儀尚不開許,況諸自許大乘不護律儀,縱有相似悲心及菩提心,定不應作。譬如別解脫中,若病苾芻不非時食,於病有損,食則有益者,雖可開許,然餘一切苾芻,皆應守護。
這一段文我們簡單地總攝一下,就是菩薩戒可以開殺生戒,但是到什麼地步呢?要多生多劫地修菩薩道,然後善巧方便成就大悲的菩薩;也就是指受了菩薩戒之後,如理修學菩薩的學處,他具足了菩提心──注意這個特點──愛他勝自!這個「愛他勝自」不是剎那的,是多生多劫他的心已經成了這個樣子。愛他勝自、具足菩提心,除了殺生以外再也沒有救眾生的其他方便了,遇到了這樣的情況的時候,菩薩為了利他才被開許──這是佛開許的。
注意!重點:不是開許所有大乘人都能這樣做,是某一種人在某一種極端的情況下,他是為救眾生;不是開許所有大乘人都能這樣做。如果只是能學習菩薩律儀,還沒有達到被開許的標準,這個是不能做的。還有一種,說更何況自許為大乘人,就是自己認為自己是大乘人,但實際上他的狀況什麼樣?他不守護菩薩律儀,就是完全不護戒這樣的。即使是有相似的悲心或者相似的菩提心,也一定不能做!注意!重點:一定不能做!
所以到了戒律的開遮持犯、到這些難點的時候,其實我們要學習教典,看看善知識怎麼說、看看宗大師怎麼解釋,這樣的話,才能弄清楚佛陀所說這個戒律的開遮是怎麼回事,要經過非常非常認真地學習和探討。大家都知道,多生多劫地修菩薩行的菩薩,在他的心念中是沒有任何傷害眾生的念頭的,更不要說那樣的行為。由於他所有的行為都只是為了利益眾生,為了這種菩薩,在特別特殊的極端的狀態下,佛陀才開許這一條戒。
那麼我們可以再回頭看佛陀在因地中的這個公案。想問大家說:「這個行為是不是為利眾生呢?」你們回去有討論嗎?那麼今天我們可以一起來看一下經典。師父講的這個公案是出自《佛說大方廣善巧方便經》,在《佛說大方廣善巧方便經》中佛陀講了這個故事。
佛陀說:在過去世有五百個商人入海取寶了,那個時候就有另一個商人,他的個性非常地剛強、猛利、暴惡,他在海上遇到了這五百個商人。然後這個個性暴惡的商人就萌生了惡念,想要謀財害命。他就想:「我應該要想個辦法殺害這些商人,奪取他們的寶物,然後返回南贍部洲獨自享樂。」
當時在這個五百個商人之中,有一位商主,他的名字叫善御,個性非常慈悲的一個人,對所有的人都心懷著深深的悲愍。這位善御商主,有一天就躺著休息,忽然在夢中有一個身影出現,他夢到了海神,海神現身了。海神就告訴商主說:「你要知道,在五百個商人之外,有一個商人生性暴惡,他的長相是這樣、這樣、這樣,名字叫某某、某某、什麼、什麼,他生起了惡念想要謀財害命,正在緊湊地思考、計劃,怎麼樣迅速地殺害這些商人,然後奪取他們的寶物,返回南贍部洲獨自享樂。所以我今天把他的想法一五一十地告訴你,你可以想個辦法,讓這個惡人不要造下殺業,以免墮入地獄受報,而且這些商人都可以活命。為什麼呀?因為這五百個商人,都已經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安住不退轉了,如果那個惡人對於安住菩薩道的這五百個商人造下殺業的話,就會墮落在地獄中,永無出期,所以你要想個好辦法去救他啊!」
這個時候,善御商主從夢中突然就醒過來了。醒過來之後他就很緊張,他在想:「我有什麼辦法能讓這個惡人不要造下殺業,免受地獄的果報,而且這五百個商人又可以活命呢?」所以他就開始思考了,思考了一整天,完全沒有想到好的辦法。然後他又繼續地冥思苦想,結果他一直想、一直想,詳盡地思考了七天七夜,還是沒有想到辦法。善御商主想:「我現在還想不到好辦法,就只能先殺那個生起殺心的人了!一旦那個惡人死了就造不了殺業,也不會受地獄的果報,又可以讓其他人活命。」商主這樣想了之後,又考慮到:「我如果跟這五百個商人一起殺了這個惡人,那五百個人也會墮入地獄,我應該發起大悲心,為了救護他們,我自己去殺吧!即使由於這個殺業,讓我在百千劫中感得地獄的果報,我也應當忍受。今天能以這樣的大悲方便讓這個惡人不要造下殺業,免受地獄無量劫的痛苦,又能讓這些安住菩薩道的商人平安無事啊!」商主這樣想完了之後,就想了辦法殺了那個惡人哪!那個惡人命終之後就往生天界了。
這是多麼痛苦的一個抉擇呀!當時那五百個商人,大家知道後來是誰嗎?就是賢劫中的五百尊佛喔!「當時那位商主就是我。」這是佛在經典這樣說的。然後佛陀又接著說:「我在百劫中身處輪迴,以大悲心出生種種善巧方便救度眾生。」
這個故事講完了。你們可以想一想:何謂菩薩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