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面那一段,就是我當初在跟仁波切學習《四家合註》的時候請問仁波切,仁波切的回答。
一般來說,決定種姓的大乘行者,一定不會先趣入小乘道,再趣入大乘道,而是直接趣入大乘道,成為菩薩。雖然沒有趣入小乘道就直接趣入大乘道,但是一定是透過共下士道、共中士道的次第,才能發起菩提心,成為菩薩。因此,學習共下士道、共中士道,生起出離心,不代表要趣入聲聞道或獨覺道。例如透過學習共中士道發起出離心,不代表這時候就是趣入小乘道了。
所以妙音笑大師在《現觀辨析》中說:是三士的所修,而且要在自相續中生起中士道之前,必須要先修持它的意樂,就是共下士道。例如念死無常是上士、中士、下士所要修持的內涵──我再說一遍,例如念死無常是上士、中士、下士所要修持的內涵──而且在修行者相續中生起中士道之前,必須要先修念死無常,才能生起中士道,所以念死無常的意樂是共下士道。
那麼什麼是共中士道呢?是上、中二士的所修,而且要在自相續中生起上士道之前,必須要先修持它的意樂,就是共中士道。比如說思惟苦諦的過患,是上士、中士所應修持的內涵,而且在修行者相續中生起上士道之前,必須要先思惟苦諦的過患,才能生起上士道,所以思惟苦諦過患的意樂是共中士道。透過共下士、共中士道的定義,我們可以知道:一定要先學習共中、共下士道,才能更進一步發起菩提心。
那麼問題來了:有沒有可能不學習劣乘法藏,而直接發菩提心成為菩薩呢?《廣論》中說:「是大乘人故,不應學習劣乘法藏者,是相違因。」意思就是,正因為是大乘人,所以應該要學習小乘法藏。
《廣論》上士道四緣發心,在208頁第6行中說:
若見諸佛及諸菩薩難思神力,或從可信聞如是事,依此發心,謂念所住所修菩提有大威力。雖無如是若見若聞,而由聽聞依於無上菩提法藏,信解佛智而發其心。雖未聞法,由見菩薩正法將滅,便作是念而發其心,謂念如是正法久住,能滅無量有情大苦,我為令此菩薩正法久安住故,定當發心。雖未觀見正法欲滅,然見惡世上品愚癡,無慚、無愧、嫉妬、慳等,便作是念,於此世中,雖於聲聞獨覺菩提能發心者,尚屬難得,況於無上菩提發心。我且發心餘當隨學,見難發心而發其心,共為四種。
即使在發心前沒有聽聞大乘法藏,也有可能由於想要令正法久住而發心,或者由於看見難發心而發心。如果發心前不一定要聽聞大乘法藏的話,更不要說是聽聞小乘法藏。
仁波切說:「因為不學習聲聞道,你就不曉得什麼是聲聞道。既然這些都不懂,就算你說自己是菩薩,其實也只能說明你不是菩薩!」「也有一開始是大乘種姓的有情,沒有先學習小乘教典而直接進入大乘道的。」這兩種仁波切都有講。
格西拉也說:「發菩提心前一定要學習小乘法藏。過去印度有位專修喜金剛的瑜伽士,自己認為已經生起了菩提心,結果竟然修成了預流果位!阿底峽尊者就知道這件事了,在藏地知道了,之後就告誡弟子們說:『一定要區別大小乘的差別,才可能生起我所傳的菩提心。』」
格西拉說:「要想了解大小乘的差別,一定要了解小乘法;想要了解,就得先學習。即便是不應去修的『自利解脫』,也必須要了解這個所破的界限在哪裡。所以發菩提心前一定要學習小乘法藏。」
就像師父說的:大乘之所以為大,它一定是包含小的,要解決一切人的問題。如果不學習劣乘法藏,怎麼可能成為大乘人呢?所以實際上不學劣乘法藏,是無法趣入大乘的;不學劣乘法藏,不能完成菩提心、不能生起菩提心。正因為是大乘人,所以一定要遍學一切──無論是大乘法藏還是小乘法藏,都必須要學習。因為菩薩要攝受的所化機包含了各種根性的眾生,為了救度他們,就一定要學習適應他們根性的法類,所以菩薩學習的時候要遍學一切。但是不代表學了劣乘法藏就要趣入小乘道,或者取證小乘阿羅漢果。
我們學了這麼多的內容,總攝一下:請問發菩提心前,一定要經過共下士、共中士道的次第嗎?那學習共中士道代不代表你趣入小乘道呀?學習共中士道與趣入小乘道是一樣的嗎?那發菩提心之前是否一定要學習小乘法藏呢?如果是圓滿德相的發心,也就是按照阿底峽尊者所傳的教授修出來的菩提心,一定要先了解大小乘的差別,所以發菩提心之前一定要先學習小乘法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