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又到了我們一起學習《廣論》的時間了,大家有發心了吧?為利有情願成佛,為成佛故,要先修成佛的因,因需要聽法,所以要以成就一切遍智這樣的一個意樂來聽聞大乘的教法。
前面我們有學到《廣論》中說:「故有說云:『是大乘人故,不應學習劣乘法藏』者,是相違因。」這一段,那我們今天可以看看在《四家合註》上怎麼講的。請大家翻開《四家合註入門》170頁,有沒有翻到?第一行,看仁波切的解釋。
「故有說云:『是大乘人故,不應學習劣乘法藏』者,是相違因。」有人認為自己是大乘人,不應該學習小乘的法藏,這種說法是相違因;這種人覺得自己是大乘人,所以不學習聲聞道,因此沒有完全了達聲聞道,就沒法證得「一切聖教無違」。他認為自己是大乘行者,所以不需要聲聞道。如果這樣,可以反問這種人:你怎麼利益聲聞道的有情呢?因為不學習聲聞道,你就不曉得什麼是聲聞道。既然這些都不懂,就算你說自己是菩薩,其實也只能說明你不是菩薩!因為你只偏執一部分的有情,沒有成辦一切有情的利益。既然如此,你就不能通達一切聖教無違。
在這裡邊仁波切強調說:有人覺得自己是大乘人,所以不學習聲聞道;不學聲聞道的話,就不了解聲聞道;如果不了解聲聞道,怎麼利益聲聞道的有情呢?既然不學習聲聞道,就不了解聲聞道;不了解聲聞道,即使自認為是菩薩,也只能說明不是菩薩。
當初我們聽聞到這裡的時候,有一大堆問題。在學習《四家合註》的時候,有跟仁波切請問,仁波切說我遇到問題的時候,就可以直接啟問,所以你們會在《入門》裡邊看到很大段的這種討論。原來一開始是不想放進去的,後來法師們說一定要放進去。因為仁波切都非常地謙虛,他都說討論,所以我也就非常幸運地能把心裡的一些問題──有的是我心裡的一些問題,有的時候是替別人問的,因為我發現別人不太敢問問題。
所以下面這段討論,我覺得可以跟大家再複習一下,你們看看能不能有什麼啟示?因為當時確實是我心中的一個疑問,所以我就請問仁波切了。我就問說:「剛才討論說,如果你不去學習劣乘法藏的話,只能攝受大乘人,我認為如果不去學習劣乘法藏的話,實際上是不能攝受大乘人。」
仁波切說:「不能攝受小乘呀!小乘的法你沒學,怎麼救度他呢?」
然後我說:「但是不學小乘法的話,又怎麼到達大乘呢?他自己就無法成就啊!」
仁波切說:「這個時候就有一個問難了:難道不入聲聞、獨覺道,就無法進入大乘道嗎?」
然後弟子我回答說:「可以學習劣乘法藏,然後進入大乘道,但他必須透過共下士、共中士進入大乘。」
仁波切說:「必須要透過這個次第,再沒有其他的方式進入大乘嗎?有沒有菩提心一生起,就已經進入大乘了?」
弟子的我又說:「那生起菩提心的過程中,他也要學習出離心啊!」
仁波切回答說:「一開始就進入大乘道很重要!所以不需要進入聲聞道再轉入大乘道,這種類型是指大乘種姓者。如果按你的說法,是先進聲聞道,證聲聞阿羅漢、再證獨覺阿羅漢、再進入大乘道,是這樣嗎?」
我就直接說:「不是啊?那大乘種姓從何而來?」
師父說:「只要生起菩提心就可以了!何時生起菩提心,從那時起就成了大乘行者。」
身為弟子的我又說:「所謂大乘種姓的人,未必先從下面的學習,最初入道也未必先從下面的學起嗎?」
然後仁波切接著說:「也是有一開始就是大乘種姓的有情,沒有先學習小乘教典而直接進入大乘道的。」
我當時就非常驚訝:「也有這樣的?最初發心就直接進入大乘了?」
仁波切接著說:「真有這種人。」
然後我還是不死心啊!我應該是理屈詞窮了,但是我還是不死心。這裡邊有法師接著說:「師父,如果發起菩提心的話,他應該會有出離心吧?」
仁波切說:「是應該有出離心。」
再有人說:「劣乘法藏不僅僅只有出離心而已,還有其他很多修法。」
仁波切接著說:「主要是菩提心,生起菩提心之後就算大乘了,主要是心裡,這很重要。」
然後法師又說:「所以生起菩提心的人,如果不學習劣乘法藏的話,就沒有辦法去度那些小乘的?」
仁波切說:「對!所以『是大乘人故,不應學習劣乘法藏』這種說法不合理。的確有這種人,沒有就不用講了!總之,為了成辦眾生的利益,必須學習所有三種種姓的法。主要對學道者的我們來說,這點很重要。都是學習大乘道的人,既然學了大乘道,又不學聲聞、獨覺道,這不合理。此處的教典和正理全部在成立──如果不證得一切聖教無違,是沒有辦法成辦眾生利益的。按你的想法,發菩提心入道前,是不是一定要入聲聞道?我們是要入聲聞道嗎?還是進入大乘?」
看起來仁波切又看著我,把這個問題再度地拋給我,我必須得再開始出現了。所以我說:「我以為是必須由前面的路,不證聲聞、羅漢果,但是要從他們的路走進去才進入大乘。證的時候不證果,學的時候是這樣。」
仁波切說:「對、對、對!學倒是需要。」
然後我又開始了:「所以實際上不學劣乘法藏,是無法趣入大乘的;不學習劣乘法藏,不能完成菩提心的,不能生起菩提心的。」
仁波切又開示:「如果有具量的悲心、對有情能生出無量悲心,為了所有有情,住於三惡趣歷經劫海也在所不惜,能有這樣強猛心力的話,就叫作菩薩。我們用釋迦世尊初發心時,身為地獄拉車力士這一點來討論。大悲導師投生為地獄的所依身時,是一個拉車力士,駕車的獄卒在他的同伴沒法拉車時,使用三叉戟插他。這個時候世尊想:『這一切的痛苦都由我一人來擔。』由此初發菩提心,發心後馬上就離開了惡趣。這個時候的世尊有學完聲聞道嗎?」
我回答說:「很多人看到別人下了地獄,並沒有生起這樣的心,他卻生起這樣的心,那麼他的因是什麼呢?一定是在因地裡聞思,先看到世間的過患、利己的過患,然後開始生起利他的心。」
仁波切說:「那麼住於地獄的有情相續中,有這些心嗎?」
然後弟子的我說:「那不是從聞思修次第生起的菩提心,就是觀苦有情就生起來了嗎?」
仁波切說:「雖然是透過聽聞教典而生起的,畢竟還是墮落在地獄吧!是不是地獄眾生?」
這時候法師就衝出來說:「師父,這個地方應該是說,如果我們現世要修大乘的話,不應該不學劣乘法藏。」
仁波切說:「對!」
然後仁波切又回答說:「主要是學大乘的人,不能忽視小乘,一切教理都要努力地學習,這裡的用意主要是這一點。我想應該是這樣吧!只要生起菩提心,那他所走的便不是聲聞道,是大乘種姓。很多教典都有說,聲聞道和獨覺道是所斷,從一開始就應該進入大乘道,這是非常重要的!主要是觀待心中是否生起菩提心,並不是說生起菩提心的因不需要知母、念恩等等的七因果教授,但是這些應該不是聲聞道。也不是說生起菩提心不用因,一定是需要因的,只是不需要必經聲聞道及獨覺道。
主要不能因為學大乘法而輕視小乘法,這很重要!輕視小乘法會造下謗法的惡業。正因為我們要學習大乘法,不是像小乘只為自己謀求寂靜,也不是主要修持小乘的出離心、念死無常、了生脫死的方便。意樂上生起菩提心之後,主要不是僅為了個人的利益去追求寂靜的安樂,而是為了一切有情的利益去學出離心、念死無常、了生脫死的方便,這是有一點差別的。『是大乘人故,不應學習劣乘法藏者,是相違因』,主要講的是不應該輕蔑小乘,但也不是說因為不輕蔑小乘的緣故,就如同小乘人將自利作為主要修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