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又到了我們一起學習《廣論》的時間了,你們準備好前行了嗎?這一個講次我是在路途中錄的,我們遇到了大雪,下了一天,踩下去的時候雪已經過膝了,天亮的時候樹上都結冰了,所以被陽光照耀的時候就像一盞一盞的銀燈一樣,非常非常地冷。但是能錄這一講我還是很高興的,希望大家能夠認真地聽!
好!之前我們學到師父說:「我們凡夫的道理,你講凡夫可以,跟人家打官司你可以打勝,講佛法的話你會下地獄。」為什麼用凡夫的道理講佛法的話會下地獄呢?在前面的講次從因果的角度我們講了有可能是具力業門,面對具力業門略作損益就會感得很大的惡果或者很大的福報,所以要非常非常地小心!這是一個從因果的角度來理解。
那麼今天我們可以從另一個角度、一個更深的角度來理解。在《廣論‧毗缽舍那》中,月稱菩薩的《四百論釋》有這樣說:「以世間見遣真實見亦非正理,彼唯於世間立為量故,彼所緣義亦是虛妄欺誑法故。」在《四家合註》裡,札帝格西有解釋這段《四百論釋》。他說「以世間見」,此處的「世間見」就是指眼識等。那此處的「真實見」是指什麼?就是指理智等;「真實」又是指什麼?就是指空性。所以真實見就是指證得空性的理智。注意!藏文翻成「理智」,而不是我們那個智慧。
「以世間見遣真實見」,就是指用眼識等世間見破斥理智等真實見,這是不合理的。為什麼呀?因為世間見只是依著世間共許的名言安立為量的緣故。而且世間見眼識等所緣的意涵,注意!什麼意涵?就是眼所見、耳所聞、鼻所嗅、舌所嚐、身所觸、意所緣的這個世界,凡夫在自己這樣的世界裡,注意!除了意根,他五根所感受的世界都有一定的界限,因為過了這個界限就不知道了,就緣不到了,就完全不知道,所以對於更遠、更遼闊的沒有辦法去了解。
記得小時候學那個童話,有一個青蛙坐在井裡面說:「哎呀,天就像井口這麼大!」結果一個飛鳥來了之後,牠說:「天不是像井那麼大。」就坐井觀天嘛!所以凡夫的五根所接觸到的世界是非常地浮面、非常地淺,最恐怖的──它不是世界真實存在的樣子。有理解到嗎?它是顛倒的,因為它不是世界真實的樣子。
比如說就算我們的意識好像沒有界限,但是凡夫的意識有沒有界限?是有界限的。因為凡夫的意識無法了解聖者的心,聖者的心對於凡夫的意識幾乎就是不可見的東西。凡夫心不能知道聖者心的境界,這個大家都了解吧?所以聖者的內心世界,對凡夫來說幾乎就是隱蔽法,就是幾乎完全看不到。舉個例子,剛上幼兒園的小朋友在認字階段,說:「啊!這是山、這是河……」這種時候,他怎麼會了解量子力學是怎麼回事呢?它絕非是一般小孩的境界。
所以我們住在我們的諸根所感受的世界,好像構成了一個監獄一樣,我們出不去,因為我們無法證得更遼遠的境界。所以我們的現量對於真理來說它是錯亂的,因為所知太過浩瀚,而凡夫的心對於所知的認知又太過地狹窄,甚至完全地不知道。大家知道所知無邊無際吧?對不對?心是可以認知所知的,但是凡夫認知的所知的範圍可是太狹小,甚至顛倒。可是佛陀的心是遍及一切所知,它跟所知一樣大,所知有多大,佛陀的心就有多大,所以是正遍知嘛!「正遍知」就是佛陀對一切所知有最正確的、最完備的了解。有沒有發現?比一下就可以知道,凡夫應該對佛陀和佛陀講說的佛法抱持著什麼樣的態度──你研究一下所知,你就可以知道。
那麼我們再回過來統攝一下,《四百論釋》中說的:用眼識等世間見破斥理智等真實見,所以對凡夫而言,用五根所對境顯現的東西去衡量空性的境界,顯然是不合理的,因為完全不對等!世間見只是依著世間共許的名言而安立為量,對於真實義空性而言,它是量嗎?它完全不是量!而且世間見所緣的意涵也是虛妄欺誑的法,而不是真實不欺誑的空性。
那大家有沒有問題說:「什麼時候我們的諸根所顯現的就是真實的境界呢?有沒有那樣一天呢?」有的!成佛了,我們的諸根所顯現的就是一切所知。所以他的諸根所顯現就是真實的境界的,唯有佛陀──我們的示道大師,我們皈依的佛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