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海明月0363 勤學清淨正法,摧伏自他苦因

《廣論》就像一棵大藥樹,但是也只有醫生才能信手摘一片葉子就可以治病。在學習師父的講解的時候,發現師父怎麼那麼了解我們呀?把我們研究得透透地,抓煩惱現行,真是無處可逃,準確至極!

那麼接下來我們的注意力要放在「這個道理」,對不對?到底要學習一個什麼樣的道理,我們才能夠幫忙自他摧伏痛苦、煩惱?而且這個道理不去觀察的話,它為什麼不是眼前看得見的,又是很不容易懂的呢?

大家可以聽一聽師父是怎麼講的。如果這一段你們忘了的話,可以重聽一遍。是從「那麼什麼道理呢?」開始,到「所以叫不現彼難宣。

那麼什麼道理呢?」師父在這裡舉了什麼呀?「苦」可以嗎?勉強可以,眼前可以體會得到。那麼「集」呢?苦的原因就看不到了,對不對?看不到的原因是什麼?舉一例,因是如何生果的,業感緣起是怎樣的,對不對?因為是「不是眼前能看得到的東西」。那這個問題就有點玄了,不是眼前能看得到的,然後我們又希望它在眼前可以體會得到,對不對?那這件事要怎麼辦呢?這是一個什麼樣的奇特的學習方式?眼前又看不到,然後它眼前又可以體會得到,那用什麼樣的辦法能讓別人也領會呢?所以,一定「自己要親自地體會得到,眼前當下認識」,如果不是這樣的話,是沒辦法給別人說清楚的。

比如說持戒的經驗。當我們的心對境的時候,就跟著無始劫來的習氣跑了,這一點能不能當下認知到呢?最初學會把煩惱習氣和正念分開,要在自心上觀察抉擇,對境時,自己的正知力要能夠知道、能夠判斷現起來這種東西是個苦因,比如說有的時候苦因的念頭現起來,自己能不能判斷得出來呢?譬如貪煩惱,然後它的特點是有時候會帶點樂受的,有的樂受的結果就是三惡趣、甚至是開啟地獄的門,就看我們是煩惱到什麼程度,這就是一個苦因。可是如果從非常表面的感覺來看,它的感覺是貌似樂受,但是它卻是一個著實的苦因,而且有的是極其強烈的苦因。所以它顯現的東西,跟它結果的感受是完全顛倒的。

那麼在這種狀態下,如果我們把它顛倒過來的經驗不足的話,就會蒙昧於生起來的這個感受,也就是那個所謂的樂受,而忘記去衡量、去觀察、比對那個結果,因為觀察之後發現──樂受的感覺是如此地短促,而為了這個樂受墮落惡趣的果報卻那麼漫長!這樣我們抉擇之後,如果這個概念能夠算得過來,是沒有人願意為這麼點的蠅頭小利,去地獄裡受苦的,沒有人想這樣交換自己的生命。師父把貪欲形容成魚餌,就為了那一口魚餌,魚就失去了生命;迷惑於貪煩惱中的人,還有各種煩惱的人,又何嘗不是如此呢?但是愚癡的時候就容易犯這些錯誤,所以如果自己要學或者能夠引導他人,這個經驗是必須非常非常純熟的。大家認為呢?

還有,為什麼善知識的德相第一個就是戒的功德、戒律,他一定要向內調伏,就是「森然萬境,何事非持」。當他對境的時候,他把他自己持戒這個經驗,比如師父說:「如臨深淵、如履薄冰」這樣一個狀態,他是怎麼樣用生命去實踐這個狀態的。所以我們獲得的真理很少的時候,我們會很怯懦、有時又很大膽──在不該怯懦的時候怯懦,在該勇敢的時候卻不夠勇敢,這都是顛倒的。一旦我們學習了真理,然後會了取捨法之後,我們將會為正義、會為正確的勇敢,為罪業而怯懦,不敢造次。

所以持戒的都是非常小心的,不敢去放縱自己。那麼就這一點來說,對境如何去提正念,然後如何正知──迅速地看到正念不見了然後馬上提起正念?我們在講到止觀的時候,這個所謂的「耽著樂受」,有時候就是串習,你越串習,就越出不來,然後越出不來,煩惱它就會越重;瞋習氣也是一樣的,也透過串習而變得特別地強烈。這件事我們如果不停止的話,我們就沒有辦法出離。那這一生還不出離,來世就更慘;此時不出離,再串習兩小時就會更嚴重!

而善知識的這個德相,因為他這個功夫一定是練出來的,練出來之後,我們跟隨在善知識的身邊能夠學到什麼?學習到他持戒的這個本事、這個功德,對不對?才能夠學到善知識這些看家的功夫、這些真本事!所以我們親近善知識、親近善友,最需要得到的一個眼前的利益,就是來世得人身嘛,來世得人身,一定要持戒呀!淨戒為根本、施等為助伴,清淨持戒就是人身的基礎啊!所以我們的善知識的德相,才是戒功德要超勝,我們跟隨這個善友或善知識,他一定戒德超勝自己。一般都是遠超勝自己的,如果不如自己,那可能就不能為善知識了;如果不如自己,你跟著他有可能也就下去了。

所以師父在這裡邊提到說:為什麼想要利益眾生之後,接著想要摧伏他人的痛苦要勤學,勤學要教會一個人如何地學習?因為這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練就的功夫,是要在經典上學,學了之後對境要實戰,然後每天要看著自己的心,就是一個念頭、一個念頭這樣的淬鍊,然後一天一天、一個月一個月、一年一年地這樣練出來!所以修行人才能夠背離無始劫來的習氣,離開欲塵,對不對?才能過上那種離欲的人生,然後在離欲之後覺得滿心清涼、滿足,而且又無限地歡喜。所以這些一定要戰鬥煩惱,這也一定要經驗傳承。

提到「苦因」的這件事,苦因的本質和它現起來的感覺,有的時候是反的,是顛倒的,而且這僅舉是一個什麼?因果。那空性呢?還有後面很多的,還是「不現彼難宣」啊!

談到這裡的時候,我們可以再反觀一下自己:當我們想要去幫忙一個人的時候,我們想到的深度是去摧毀他生命裡的苦因嗎?我們是基於這樣的一個原因去靠近一個生命、想要幫忙一個人嗎?摧毀他生命的苦因。我們有看到那個苦因嗎?有用我們的心眼觀察到那個苦因嗎?當觀察到那個苦因後,有沒有確定幫忙他的次第是什麼?那麼他遇到的最難的點會是什麼?有這樣詳細地抉擇過嗎?就是為他人詳細地做個計畫。然後當這個最難的點出現的時候,用什麼方法?這一路的艱辛要怎麼陪伴?是不是這都是一個發心要摧伏自他苦果的這樣的一個人──就是菩薩的發心要學的、要算的,對不對?他真的是要計算的──這個有情能不能爬上這個坡啊?次第要密一點嗎?要準備多少水啊?要糧食啊,然後還可能要準備藥,因為他會受傷啊!然後幫他完成這次登頂,也就是這次對他自己生命的超越。然後在這一路的陪伴、摸爬滾打中,教一個人、陪一個人,學習怎麼樣地去看到他自己生命的苦因,又怎麼樣地對治他的苦因、戰勝他的苦因,用清淨的法。

那麼清淨的辦法是什麼?是不是直達目標的辦法?直接離苦得樂的辦法?那直接離苦得樂的辦法到底是什麼?是不是佛陀的教證二法?要想摧伏自他的苦因和苦果,一定要勤學、勤修諸大教典,否則「彼方便生因,不現彼難宣」啊!

學習平台:
大慈恩譯經基金會(主要)
YouTube頻道
澈見幸福(個人化App)
幸福無盡藏(隨身碟)
月光機二代(離線學習)
Apple Podcasts
Spotify Podcasts
Google Podcasts
文字大小
主題
固定播放器
捲動模式
播稿模式
列印 預覽列印
播放連結 自訂播放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