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海明月0108 照妖鏡形象分析

這裡邊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拿那個標準去要求別人和拿這個標準要求自己分水嶺就在這裡那麼,你說可不可以拿這個標準去要求別人是可以的但是他出於什麼?慈悲心就是拔苦與樂真實饒益他人的心不是看不起別人好像覺得自己比別人好而是真的想讓別人好我在師父的日記裡曾經讀過好多段師父會寫到會管如俊法師啊會管上座法師啊師父非常非常地在意我是看他不對、不順眼還是我看他苦想幫他你看他不順眼去說他和真的看到了這是苦因啊將來會受苦的所以我要幫你把這個苦因去掉這兩者的心是有很大的差別的

我有一次還看到師父的一段日記裡我記得大概有這樣一段描述有一個法師做錯了師父發現自己非常急切地想要去調整他當他看到自己的這種心的時候就選擇沒有去調整又過了一兩天之後他發現對這件事情的觀點全變了他覺得:哎呀,某人啊這樣做你自己會受苦啊那個責怪他的心已經全都沒有了所以這個時候師父就去提醒他提醒他之後師父說不管他聽還是沒聽他已經真實地做到了不是因為煩惱別人而是因為真正的是我要去幫一下所以當生起了那種真實的與慈悲相應──師父很謙虛地說那一點點樣子」──的時候他自己回去都很歡喜、很歡喜

師父說「照妖鏡」這件事我覺得我們要一直放在心上其實如果把這個鏡頭形象化一下可能會覺得很匪夷所思的想像有一個人站在高處拿一個鏡子照天、照地、照人然後說:「啊,你臉髒啦!」「他那個衣服髒了!」「這個地方需要清掃!」一直在指揮別人可是他自己呢?他自己的衣服呢破爛不堪,完全都是髒的而且臉上全部都沒有洗一層一層都是髒的可能頭髮裡面全是油汙全是灰塵然後他拿個鏡子如果這樣一個鏡頭出現我們面前的話我們會不會覺得這是一個非常滑稽的鏡頭對不對他照到的那些人會不會聽他的呢他照到的那些人會看什麼呢會看他全身那麼髒,還說別人就這樣互相照來照去,對不對所以就變成了管閒事了

師父在這裡邊說:「拿那個標準去照別人的話那害了像個照妖鏡一樣這一看哪就是拿去照了看完之後什麼結論呢?「世間所有的人都是妖魔鬼怪沒有一個像樣的我覺得更奇怪的還有一件事情就是「只有一個人沒看見──自己我們可以想一想那個鏡子的功能那麼大為什麼不拿來照照自己呢為什麼照了那麼多人唯獨留下自己呢想想那個站在高處的人這樣照的時候如果底下有個人說:「你身上那麼髒你要不要拿那個鏡子照一下自己呀!」那個人會做何想呢?「我說你,你不聽,你還觀過!」會不會?這個念頭馬上就會出來

這是很不可思議的一個事情為什麼眼睛能看到那麼多、那麼多的人那麼多、那麼多的現象唯獨看不清自己

我們會認為看不見自己嗎我們會認為自己不了解自己嗎

當我們跟善知識學法的時候我們會認為自己不了解自己嗎有些人完全是自己指導自己修行自己訂一個計畫然後自己覺得該怎麼樣該這樣對治、那樣對治就是弄得可能不知道都偏到什麼地方去了然後自己覺得都是很有道理的善知識三令五申的教誡都彷彿聽不進去或者是完全不理解以自己的感覺為主所以以自我為中心沒有拿自心去校對善知識的教誡還有經典的標準自己想做什麼就做什麼完全不是「觀父容顏」,不是「作師所喜」,而是自己怎麼順心怎麼開心怎麼做令自己歡喜這個完全就是跟第一個道次第顛倒的、反過來的所以如果以這樣的修行想出離生死的苦海應該是極為困難的因為那個方向、那個標準是引航者才會了解的正如經典所說善知識和經典才是我們出離苦海的眼目啊

在這一小段師父也明確地告訴我們說佛法的次第第一是要先拿這個標準來看自己的所以戒律的精神是律己的不是拿來繩人的講到這裡就有很多人說比如說:「我是老師我也不想繩人啊但是我不管的話也不行我也不是煩惱都淨除了但是我就得管學生啊!」他說:「因為我有煩惱所以我不能管他們。」那怎麼辦呢最重要的就是知道自己的煩惱還沒有淨化

當我們有責任在身必須為團隊負責任負責調整別人的時候注意到自己如果起煩惱了心裡不寂靜、起瞋心了甚至起傲慢心了那要趕快同時怎樣要調整自己不可能是單方面地只去調整別人一定要同時調整自己因為當你調整自己的時候你會注意到自己的內心是什麼狀態警覺自己的心有沒有提起正念清晰地注意到說什麼話為什麼目標而說對方聽的狀態如何對方的感受是什麼對方的願望又是什麼當我們內心平靜對他人充滿善意就很容易理解別人會非常有空間代人著想不會陷在自我的情緒裡被混亂沖昏了頭腦同時,如果對方很不平靜我們也可以注意到不要讓對方的情緒傳染到自己而是要努力地使對方平靜下來好好地談話如何使對方平靜下來呢理解很重要當我們看別人的問題調整別人的時候我們會看到自己的心也正在發生問題必須同時處理

我再說一遍去調整別人的時候同時會發現自己的問題請問這是怎麼發現的不是眼睛都在看著別人為什麼還看到自己了呢因為長期以來用功的習慣注意!那個用功的習慣就是一直在看著自己的心的一個正知一個在覺察著自心起心動念在朝著什麼方向轉自己的嘴在說什麼那個注意力還是有一個餘力在觀照著是不是沒有失去正念沒有失去觀照這個時候你雖然在講別人是哪裡錯了、哪裡錯了但同時你對自己也是在觀察著的

所以當我們發現自己有問題的時候我們也要馬上調整不能蓄積煩惱宗大師在《廣論》裡說:「煩惱稍出即應用矛數數擊刺此復自心隨何煩惱生已無間視如怨敵與之鬥戰說:「煩惱稍出」,剛剛出現煩惱的苗頭為什麼能夠用正念的矛去數數打擊煩惱大家可以想一想為什麼能做到這一點呢因為有哨兵──有雪亮的眼睛我們對自心的觀察力透過訓練敏銳而清澈煩惱一出來,馬上認得立刻開始對治所以無論是生何種煩惱他說有個「生已無間」,就是沒有間隔注意到了馬上開始那麼態度是什麼呢把這個煩惱看成是怨家仇人一樣與它戰鬥就是我們的內心對於自心現起的煩惱就像怨家和仇敵一樣要與自心的煩惱戰鬥

那麼如果不這樣做會有什麼壞處呢大師教誡我們:「若不爾者初起忍受非理作意令其資養成無可敵唯隨彼行如是勵力縱未能遮亦當速斷莫令相續應如畫水莫如畫石如果不這樣的話會出現什麼問題呢剛開始出現非理作意的時候我們認為沒什麼好像不會造成很大的困擾和混亂是可以忍受它對內心的侵襲和汙染可是一旦資養成比自己的對治力要大好多倍沒有什麼是那個煩惱的對手的時候我們就只能乖乖地作它的奴隸跟著煩惱走所以我們必須深知煩惱的過患應該像對待火一樣一點點火星在森林裡都是非常非常危險的可能會引起森林大火一點點煩惱可能也會燒毀我們的善業之林啊所以,要警惕要知道非理作意即使是有一絲絲也是非常危險必須要確認到一點點的非理作意也是很危險的一旦我們對自心有這樣一個警覺的態度當我們去調整別人的時候也同時知道自己的心也是很危險的可能一會兒就會犯很多錯誤對境辨別善惡的能力還不夠強所以怎能掉以輕心以調整別人為名而放鬆對內心的警惕呢

在調整別人的時候先調整自己對自己內心的關注就像繩索拉著狂馬一樣絕不要失手但是鬆緊適度我們數數地注視內心聽自己說的話反觀自己的思路有沒有依據是非理作意還是如理作意我們養成法鏡內照的習慣用法的這面鏡子同時照自己又照別人的時候法的味道也會慢慢地在我們的自心出現我們可以體會得到那到底是有多少清醒有幾多歡喜、又有幾多清涼而在面對他人的時候也容易體會到他人的難處認識到他人的恩德、他人的偉大所以師父擔心的照妖鏡的問題是不是也就此可以解決了呢

學習平台:
大慈恩譯經基金會(主要)
YouTube頻道
澈見幸福(個人化App)
幸福無盡藏(隨身碟)
月光機二代(離線學習)
Apple Podcasts
Spotify Podcasts
文字大小
主題
固定播放器
捲動模式
播稿模式
列印 預覽列印
播放連結 自訂播放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