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海明月0107 佛法是內心的事業

還有一點,如果我看我自己有這麼多毛病都沒有改,我如何在大眾中自我傲慢呢?學了很久、聽了很多,但是有依照經論修改自心嗎?修改了,修改的深度又如何呢?論典有修治和救護兩種功德——修治煩惱,救護我們脫離惡趣。我們都了解惡趣也是由於煩惱導致的,可是煩惱和惡趣的因在哪裡呢?在我們的心裡邊。所以最關鍵的問題是:聽了很多,真的有沒有聽懂?聽懂了的話,是不是一定會把佛法用在身心上?因為佛菩薩就是為了改變我們痛苦的現行才說法的,不是讓我們聽聽就算了,因為光是聽到了,沒有真實地對治苦因的話,痛苦是不會消除的;更不是讓我們聽了很多很多,徒具多聞的虛名。佛法是要在身心上真實操作的,所以一定要改惡向善,改變缺點一定是首當其衝。

學久的人應該是什麼樣?應該習慣向內觀察,對法義串習得相對熟練。一旦我們認真地降伏自己、觀察自己的時候,我們就不會拿這個照妖鏡到處去照別人的過失,我們會去判斷內心和自己的行為,何者是照妖鏡的老習慣,何者是法鏡自照的新習慣。一旦我們看自己的缺點、看自己的內心,越看越多、越看越深,一個問題後面還有一個問題,我們會忙於對自己相續的觀察、探索,會發現內心真是千變萬化,每一天、每一個小時都會有不同的顯現。在這個顯現中,我們怎樣提正念?用所學的教典引導自心朝向解脫、朝向菩提心,甚至朝向思惟空性的方向。

我們會發現以自我為中心的行相:凡有事情發生,是基於此世的安樂考慮,還是有發生希求後世安樂之心呢?觀察越久,越發現我們的現行是經典的對面,要改的東西幾乎比比皆是,凡有力量都想用來改變內心,改變內心不如法的現行,也即是修改苦因,也即是改缺點。我們好想體會佛法深邃偉大的改變內心的力量!

如果你拚命地想改變自己的話,那麼當我們遇到一個人,我們會從哪個點去看他呢?我們會發現說:喔!他好像比我更敬重教典;他背經、背論,背得好多,比較厲害;還有他思辨的理路比較犀利;還有這個修行人他比較踏實,口業守得非常好,幾乎很少出口傷人。雖然這個修行人其他的優點都不是那麼突出,但語言真的是非常地調柔、不傷人,這一點就會讓我們五體投地地佩服,因為自己做不到嘛!對不對?

當我們想要改變我們內心的一個缺失的時候,我們就會一直在尋找誰在那一點做得好?做得好,我要趕快學他是怎樣改的。舉個最簡單的例子——收拾廚房,當我們想要把一個廚房擦乾淨,確立這個目標,我們就會留心哪些人特別擅長整理廚房,他整理的廚房井然有序、乾淨、光潔,所有的器物都一塵不染,好像會發光似的,他是怎麼用心的?他有什麼方法?我們一定就會從這些角度去觀察、學習他的發心和技巧。所以一旦我們把目光鎖定改變自己的時候,不知道為什麼就好像很多順緣都會出現,因為你會發現這個人也在教我、那個人也在教我,這個人也比我強、那個人也比我強......,每個人都有比我強的點,那麼我在大眾中,還怎樣傲慢呢?我還怎麼看人家都是妖魔鬼怪?自己心裡的妖魔鬼怪都已經降伏不完了。

我們看很多人都有那麼多優點,因為自己有太多不足的東西。師父的這個話再反過來一個狀態,其實應該是那樣的,所以有「眾生腳下行」。大德們的修行,對一隻螞蟻都不曾輕視,因為他說:「這個腳下的螞蟻和我誰先成佛還不一定。」像我常常說我曾經在求法的時候,在五臺山遇到一位法師,他遇到任何人都觀想在那個人面前頂禮三拜,因為他說他一定會拜到佛菩薩,因為不知道誰是佛菩薩,我們這個地方是「凡聖同居土」。

一旦我們注意到所聞的法義能結合內心修習的時候實在是太少太少,聽到和做到距離很是遙遠。珍貴的法理,佛菩薩、善知識完全是為了我們能夠用在內心上講的,因為真正的苦因就在自己的內心,苦因不去消除,苦果就會再度出現,我們就會在痛苦中漂泊、沉淪,無法獲得生命的大自在。所以「廣聞不善於修要」,這該有多麼地遺憾!如果把這個毛病改了,開始拿所聞的法義來修心的話,我們看世界、看外面,「沒有一個像樣的」、「世界這麼多妖魔鬼怪」這種所謂的顛倒的、在內心上顯現的現象,一定也會翻轉過來的。

既然觀察自己的內心、改變內心這麼重要,那是不是其他的都不重要?我什麼都不想管,因為沒能力管。大家想想,觀察內心的時候遇到了這個念頭怎麼辦?因為我們會發現忙碌的時候,看內心就很不得力,好像有很多閒工夫才能看到內心。所以到這裡問題的關鍵演變成了什麼呢?是不是成了忙很多事還是不忙?可是真正的問題是向內調伏還是不向內調伏。

我看自己到處都是毛病,不是什麼也不要做了,而是說正因為有這麼多毛病,我要趕快積資糧啊!我趕快承事父母師長、承事大眾呀!我這麼多缺點,還不累積資糧,怎麼能夠改變越來越多看到的缺點呢?所以看到自己毛病的人是很忙的,不是說他不敢去做事情,他是透過做事情要改變自己,這是師父說的歷事練心啊!在事項上忙碌,只重視事項的成敗,這是以往的習慣。我們要把做事情當成是修行,就是修行本身,在做事的時候精勤地觀察內心、提起正念、向內調伏。

每一件事都會推動我們的心去靠近真理,每一件事都提醒我們自己:我在哪裡對境又迷失了正知正念?在做事的時候,會跟很多人打交道,我們可以觀察「以自我為中心、沒有替他人著想」的老習慣是怎麼出現的?行相是怎樣的?把每件事很莊重地、很認真地做好,盡心盡力地做好,專注地做好。以此集資淨障,實踐以法調伏內心的生命宗旨,雖然辛苦練習,但這才是佛菩薩所歡喜的修行之路;如果不這樣練習,在煩惱中輾轉不是更辛苦嗎?

我小的時候曾經看過一個故事,說有一個小男孩有口吃的毛病,可是他卻很想當個演說家,他為此非常苦惱,因為他連講清楚一個簡單的事情都很吃力,一說話就常常被同學們嘲笑,可他並不死心,還是想當個演說家。後來有一個人告訴了他一個方法,從此每天早晨他就去河邊,嘴裡含一塊石頭,練習說話,大聲說話。風雨無阻,日復一日,他從不間斷,即使舌頭很痛,他要克服疼痛,有的時候甚至舌頭磨出了血,他依然不想間斷。後來他改掉了口吃的習慣,開始流暢地表達他的思想,而最終這個男孩如願以償,成了一個大演說家。

佛法的事業始終是內心的事業!雖然很多事情做出來了,但是如果只是為了把事情做出來是不行的,最重要的是要在做事情的過程之中調伏煩惱,調伏煩惱才是真正寂靜的事業。唯有調伏煩惱,我們才能夠體會佛法震撼人心的力量,我們才能夠在生命中真實地體驗到佛菩薩所講的法對我們的內心、對我們的生命,甚至對我們的命運到底有怎樣離苦得樂的偉大的作用!

學習平台:
大慈恩譯經基金會(主要)
YouTube頻道
澈見幸福(個人化App)
幸福無盡藏(隨身碟)
月光機二代(離線學習)
Apple Podcasts
Spotify Podcasts
Google Podcasts
文字大小
主題
固定播放器
捲動模式
播稿模式
列印 預覽列印
播放連結 自訂播放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