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海明月0101 透過聽聞,了解「境、行、理、果」

大家好又到了我們一起學《廣論》的時間了這次我們將要聽聞的這一小段不知道大家課下有沒有認真地聽聞一下原來在研討班要研討下一節的時候通常大家都會很認真地多聽幾次甚至有的是小組的大家在一起討論討論這樣的話等到大班研討的時候就是第二輪或者第三輪了那個時候就會對我們所提出的問題有更深一步地了解而且讓我們的思考更具有一個很廣闊的角度而且有些問題和回答聽起來也是非常有趣的、非常有意義的

那麼在聽聞之前請大家還是要好好地觀照一下自己的三業觀察的時候,有時候會發現我的身體是處在一種緊張不舒服的狀態或者呼吸不是很通暢這樣的話,自己就做一下調整調整一下姿勢那麼再觀察一下我的內心現在有沒有準備好要研討《廣論》呢還是我的心在剛才的續流續流很猛還沒有停下來所謂的觀察三業,就是此時此刻我的身體在做什麼我的心在想什麼要有一個明確地了知當我們明確地、清晰地知道我此刻在做什麼的時候我們就可以接下來調整自己身體的姿勢讓它處在一個比較愉悅比較威儀的狀態

那麼我們的內心研討《廣論》之前要準備好一個大乘的發心──為利無窮無盡的有情我們必須去希求無上菩提這一節課的聽聞如果由趣向於無上菩提這樣的一個目標所攝持的話那麼生生世世我們由於這節課積累的福德猶如一滴水融進了大海是沒有窮盡的與其沒有特別特別地觀察策勵自己的大乘發心和認真地策動自己哪怕是相似的一個大乘發心這兩者都用了相等的時間聽聞而有策動的很顯然是佔了非常大的便宜我們都是花了同樣的時間同樣的體力可是一旦有一個殊勝的發心在攝持的時候對自他來說利益都是非常非常大的

今天我們會開始聽今勤瑜伽多寡聞,廣聞不善於修要觀視佛語多片眼,復乏理辯教義力好!如果大家準備好的話那我們就開始聽一小段聽的時候,注意要專注、專注

那麼再下面那個呢第二個叫造論的宗旨有了這個歸敬以後那麼他要開始造論說我造這個論是為什麼原因呢目的何在呢我希望達到什麼樣的效果什麼樣的效果呢那我們看一下

今勤瑜伽多寡聞,廣聞不善於修要觀視佛語多片眼,復乏理辯教義力

說這個現在很多修行的人哪!「瑜伽」翻成中文叫作相應真正講修行的不單單是嘴巴上面空講一定要跟教的道理你跟它行持相應所以通常瑜伽分成境、行、理、果就是說什麼境界我們所對的那麼你怎麼去行持根據什麼道理產生什麼結果等等,一定的等到你修行到什麼程度那麼你就有什麼的結果一步一步,不是單單講一個空話

我們先聽這一小段不知道大家聽這小段會不會認為師父在解釋「今勤瑜伽」的「瑜伽」、這句話裡的「瑜伽」?但是我聽這一段我會認為這一小段師父實際上講了一個真正想修行的人他的正常狀態應該是什麼樣的

所以在這裡邊,你看師父說:「真正講修行的不單單是嘴巴上面空講一定要跟教的道理你跟它行持相應在這裡邊再一次提到了真正」二字在前面師父也提到過很多次如何對真正兩個字我們去比對內心觀察一下呢可能很多時候我們都會覺得我很認真修行」,但是師父為什麼一再要提說:「真正講修行的不單單是嘴巴上空講的」?這個真正二字我會覺得值得我們一直揣測下去、揣摩下去

接著師父提到了「境、行、理、果」,這個境、行、理、果出自於唐朝的窺基大師他的《成唯識論述記》,那裡邊的原文是說:「言瑜伽者名為相應此有五義故不別翻這個「瑜伽」就是相應的意思這個有五種意思所以不作另外的翻譯就是它是音譯下面還是原文:「一與境相應不違一切法自性故二與行相應謂定慧等行相應也三與理相應安非安立二諦理也四與果相應能得無上菩提果也五得果既圓利生救物赴機應感藥病相應此言瑜伽,法相應稱取與理相應多說唯以禪定為相應這一小段其實就是師父解釋這個境、行、理、果說它是分四個角度來詮釋一個真正想修行的人他所要具備的這一切條件

前面那一段,他說境相應的話就是不違一切法的自性行相應就是要跟定慧相應第三個與理相應就是「安非安立二諦」,就是說是二諦還是不是二諦二諦是遍於一切的四與果相應這個果是怎樣呢一定是無上菩提的果得果之後就利樂有情他這裡邊取相應的意思後來他說:「多說唯以禪定為相應」,有一些人就把它這樣理解了

師父在講《備覽》的第十一卷也有這樣相關的那個時候師父解釋「教、行、果」,說:平常是有不同的開合各家都是不同的賢首宗就用信、解、行、證教、行、果有的時候也叫「境、行、果」,名字是不同的教是說明道理啟發我們的信解詳細的就叫信解簡單的就叫教行就如何行持;最後證得果關於教、行、果三方面說得最清楚明白而且大綱最完整的有一本特別的論師父說:這本論跟《廣論》有特別的因緣這本論就叫《現觀莊嚴論》,是至尊彌勒造的太虛大師在《現觀莊嚴論》當中有一篇序他有一段話說:「除非是補處菩薩除了彌勒菩薩這樣一個了不起的大菩薩沒有一個人能夠這麼簡單明了把全部的宗要都說得這麼清楚這三樣東西是從凡夫地一直到究竟佛果他說得清清楚楚。」

這三樣東西就是境、行、果師父後來又解釋一下說這個果就是指佛的法身換句話說境就是凡夫是什麼、聖人是什麼從凡夫轉到聖人該做些什麼行為透過種種的行持能夠把凡夫身轉成佛的圓滿的法身所以大家可以看到在《備覽》裡師父還是這樣解釋所以怎麼樣從一個凡夫到佛地它的修行應該修出來的次第、教理我們是應該先聽聞的

師父在這一小段揭示了一個真正講修行的人一定要跟教的道理相應還要跟行持相應

學習平台:
大慈恩譯經基金會(主要)
YouTube頻道
澈見幸福(個人化App)
幸福無盡藏(隨身碟)
月光機二代(離線學習)
Apple Podcasts
Spotify Podcasts
文字大小
主題
固定播放器
捲動模式
播稿模式
列印 預覽列印
播放連結 自訂播放連結